前不久的五一假期,主播Cindy和两位好朋友及攀岩爱好者文大、Shane在云南黎明度过了一场“后劲十足”的攀岩之旅。五天与野外岩壁的相处,不仅挑战了身体极限,更刷新了他们对攀岩这项运动的认知。 出发前,他们重温了攀岩纪录片「《黎明墙」(The Dawn Wall)——这部影片记录了2017年传奇攀岩者Tommy Caldwell与Kevin Jorgeson历时六年,以自由攀登方式征服“世界最难绝壁”的故事。从荧幕到现实,从优胜美地的黎明墙到云南黎明的裂缝岩壁,攀岩带给他们的远不止体能的突破,还有关于坚持、恐惧与纯粹快乐的思考。 主播:Cindy 嘉宾:文大|Shane ⏰ 时间轴 01:23 云南黎明 v.s. 优胜美地「黎明墙」 * 纪录片「黎明墙」与云南黎明攀岩地的奇妙关联 * 裂缝传统攀初体验:一场“后劲十足”的冒险 06:25 六年爬一堵墙,到底值不值? * Tommy Caldwell的传奇人生:从早产儿到攀岩大师 * 两次重大变故后,攀岩对他的意义如何改变? 👆位于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黎明墙”,Tommy Caldwell 和Kevin Jorgeson 以自由攀登的方式完攀 15:25 攀岩是一个人的运动吗? * 为什么对攀岩者来说,放弃比坚持更难? * 同一条线路,每个人的体验为何截然不同? * 攀岩的纯粹性:岩壁上的“心流时刻” 👆以丹霞地貌著称,吸引无数攀岩爱好者的云南黎明 22:55 攀岩为什么让人如此“上头”? * 攀岩社区的纯粹与互助精神 * 和攀岩的相处,让我体会到攀岩是“一念之间” * 因为攀岩,逐渐克服对高度的本能畏惧 📖 延伸推荐 Tommy Caldwell自传「攀岩人生」
在这个交杂着动荡、磨合与重逢的春天结束之前,「边看边聊」久违地三人重聚,录制了这期春日特辑。最近的好剧、好书和好演出层出不穷,恨不得把一天掰成72小时,像吸收雨水的植物一样吸收精神食粮。这是我们播客录制的第三个年头了,所以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录制的就是「四个春天」了(bushi。 主播:Yao|Cindy|Michelle Wang ⏰ 时间轴 1:37 春日生活动向 * Michelle:关键词“重逢”和“重建”,做快乐南方人,认真锻炼身体 * Yao:关键词“磨合”,与突如其来的花粉过敏、与新家 * Cindy:关键词“动荡”和“养生”,开始学会接受低能量版本的自己 9:44 剧集和电影 春天是看剧的季节! * Yao:一季只讲一个班次的工作,“直播感”十足的急诊神剧「匹兹堡医护前线」;其他提及:本格推理「白宫杀人事件」、越来越平庸的「黑镜」第七季 * Cindy:短小精悍但引人深思的英剧「混沌少年时」、彰显女性力量的巴西电影「我仍在此」 * Michelle:足够无厘头、轻松观看无负担的日剧「热点」 二季度推荐 * Yao:北影节、剧集佳作回归「最后生还者」「安多」「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 * Cindy:很想看一些户外电影,期待肯道尔、班夫再来上海 * Michelle:佛系看!但是会大口吃安利 35:00 阅读 * Cindy:「东京八平米」作者吉井忍的新作「格外的活法」,书写形形色色日本人 * Michelle:海南云洞图书馆解锁在喧闹中静心阅读的体验,推荐童书「西女巫之死」 * Yao:来自英国、特别适合春天的艺术书——微距摄影集「种子的隐秘之美」、从画作中阅读女性植物学家的精彩人生「花朵与探险:玛丽安娜·诺斯的艺术世界」「花朵与探险2:玛丽安娜·诺斯的旅行回忆」 42:21 音乐及活动 听了看了什么 * Cindy:佛系买票观看于佩尔主演的「樱桃园」 * Michelle:看了aMEI,真diva,现场的魅力太过惊人! * Yao:观看生祥乐队「种树与野生」的现场,被扎根土地的音乐深深打动;系统聆听亚美尼亚爵士钢琴家Tigran Hamasyan 有什么期待? * Yao:Seoul Jazz Festival恰逢端午假期,首尔民众吃太好了! * Michelle:期待孙燕姿!以及希望可以去成都旅行(热爱川渝中) * Cindy:五一去黎明攀岩!
厨房,存在于每个人家中的最熟悉的角落,也时常隐身于高档餐厅的背后,为食客创造美味佳肴。在2024年上映的电影「厨房」中,墨西哥导演阿隆索·帕拉西奥斯透过黑白镜头讲述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描绘出完全不同于这两者的厨房——它狭小、压抑,厨师们固守一方灶台,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劳作;它也多彩、宏大,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此谋生,容纳了希望和梦想,即便最后宣告破碎。厨房的工作离我们很远,可厨房背后折射的真实的社会图景又离我们很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当我们走进餐厅享用菜肴的时候,也许会试图描摹做这道菜的厨师的模样? 主播:Yao|Cindy ⏰ 时间轴 1:35 厨房初印象:流水线工厂一般的存在 9:16 小厨房,大世界:反常识的少数与多数,动态变化的权力、阶层结构 15:54 后巷的梦:梦的背后看见具体的人 21:50 食物与身份认同:像龙虾一样实现阶层跃迁? 25:40 餐厅中的女性处境:始终作为少数存在,现实从未改变 28:27 男一号Pedro其人:反抗权威者,追求真爱者,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33:55 聊聊结尾高潮戏:出单机的绿光堪称神来之笔,没人能逃出这个体系 42:11 回归现实,「厨房」与我们的关系
美国时间3月2日晚,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将如约举行,「边看边聊」照例盘点了本届的若干候选影片。其中,最佳影片候选的部分可谓风格多样,精彩纷呈——长达三个半小时的伪传记片巨制「粗野派」、战斗力爆棚的“灰姑娘”闹剧「阿诺拉」、以变性人为主角的奇情歌舞片「艾米莉亚·佩雷斯」、中规中矩的教廷“宫斗”故事「秘密会议」等等。如果说奥斯卡评奖是在大众观影趣味、时代审美取向与电影艺术表现之间寻找平衡,哪部候选影片最能代表这一平衡呢?当我们关注奥斯卡奖项,除了电影本身,也从中观察到当下的时代情绪和社会思潮走向,最佳国际影片候选「神圣无花果之种」的份量可见一斑。而更多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与电影中的故事或人物产生连接和共情,还是因为它回归到了关注人本身,像「真正的痛苦」这样的影片永远有其独特价值。 主播:Yao|Cindy ⏰ 时间轴 3:10 「粗野派」:以年代划分章节的鸿篇巨制,两位男主代表了梦想与现实、艺术与资本的拉扯,女性角色释放不一样的光芒 25:57 「阿诺拉」:巨婴与灰姑娘的一场闹剧背后是无法跨越阶层的现实,女主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32:45 「艾米莉亚·佩雷斯」:惊世骇俗故事+歌舞片的组合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但是牺牲了人物塑造和叙事逻辑 40:28 「秘密会议」:优点是工整,缺点是太工整了 43:45 「神圣无花果之种」:真实社会事件背景下,看见公域的神权与私域的父权合谋对一个人的异化,母亲的转变发人深省 52:10 「真正的痛苦」:社会中的空心人与不被看见的人踏上同一趟旅程,痛苦是否可以做比较 59:38 「边看边聊」私心获奖影片大预测!
从新西兰的户外天堂到墨尔本的城市街头,从广西老城的慢生活到哈尔滨的冰雪狂欢,这期冬日特辑是一场跨越南北半球的冬日冒险!主播们回顾了这个冬天难忘的旅行故事——爬火山、看星空、用跑步丈量城市。还掏出了私藏的冬日片单:阿莫多瓦的色彩美学、姜草的恐怖温情、鲍勃·迪伦的传记片,也分享了香港乐坛的中坚力量。在边玩边看中,和我们一起,与这个冬天,好好说声再见吧。 主播:Yao|Cindy ⏰ 时间轴 3:03 拥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盛夏时节 * 在新西兰开启久违的长途solo trip,真·户外天堂:爬火山get护戒小队同款吃苦体验,在零光污染的星空下失语 * 在墨尔本,开启用跑步丈量城市街区的探索游戏;在连续两周的爬墙练习中,感受到刻意练习和社群的重要性 24:10 回老家过年,重新发现故乡的烙印 * 广西老城每天走一遍,安心充电,重新理解故乡如何塑造今天的自己 * 在“全球”爆火的哈尔滨,感受“流行文化”为本地人的生活带来新的生机 31:18 边玩边看,也看了不少好电影 * 在悉尼看「想象之光」,诗意的语言书写印度女性的人生困境 * 「隔壁房间」,依然擅长刻画女性心理,阿莫多瓦真色彩大师! * 年终传统艺能「孤独的美食家2024除夕特别篇」,前往还在恢复中的能登半岛 * 姜草的漫画神作改编的韩剧「照明商店」,恐怖又温情 * 在墨尔本看鲍勃·迪伦传记片「无名小辈」,中规中矩但甜茶依然很好 * 春节重补「摩托骑士」「超脱」,和爸妈一起看「抓娃娃」开怀大笑 50:00 不多且杂的书籍推荐 * 「隔壁房间」改编原作小说「邻人之爱」 * 「夜航西飞」从伟大女性的非洲生活中,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 * 「臣服实验」接受生活的无常,并在每一个当下找到意义 * 「攀岩技术校本」爬墙必备指南,技术与力量缺一不可 57:23 冬日旋律 * 香港乐坛不能没有林家谦!「L*UNDERGROUND Live at the O2」、「破·地狱」片尾曲「普渡众生」 * 早年纪录片「音乐人生」的主角黄家正长大了,成为了职业演奏家,出了录音专辑,「Mostly Bach」 * 期待的演出:蒋奇明主演的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大友良英爵士五重奏! * 圣诞在东京的JazzSpot Intro听Jam session,感受即兴爵士的现场氛围 最后送上旅行照片彩蛋! Yao@新西兰&广西👇 Cindy@墨尔本&哈尔滨👇
本期节目迎来一位重磅嘉宾!我们请到了播客「巴别塔词典」的主播竹溪,一起来聊「破·地狱」。这部影片在香港公映仅一个月,就打破了香港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内地上映一个月,同样反响不俗。我们做了一个新的尝试,跳出电影本身,从人类学的角度考究了“破地狱”这一葬礼仪式的宗教历史源流。当人们讨论葬礼,讨论的不单单是如何与先人告别,更是慰藉生者,怀着更大的勇气去拥抱不确定的未来。「破·地狱」之所以好,在于它又更向前了一步,试图打破陈腐的观念,也为后疫情时代香港的复苏和改变留下注脚。 主播:Yao 嘉宾:竹溪 ⏰ 时间轴 2:47 「破·地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50 细节拉满,电影里埋藏的香港殡葬文化相关“彩蛋” * 什么是“二次葬”,它是如何形成的 * 东华义庄是个什么地方 * 这个举动竟暴露了黄子华饰演角色的成长背景? 14:10 掰开揉碎了讲讲“破地狱” * 从“目连救母”的故事说起 * 喃呒师傅是谁,他们算道士吗 * 什么情况下要“破地狱” 39:51 电影的“破”字有几层含义 * 打破落后的性别禁忌 * 关于后疫情时代复苏的隐喻 * 全方位反映香港现状,也重新诠释“香港精神” 55:36 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死观念大不同 * 文哥和道生观念有差异,同时又相互影响 * 香港殡葬公司Q&A:“信仰不同怎么办?” * 惊!嘉宾竟想把这句话缝在衣兜里? 1:05:18 「破·地狱」为何称得上近二十年最爱香港电影? 延伸阅读 * 身后事:香港殡葬文化探寻 * 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 * 穿梭太平洋:金山梦、华人出洋与香港的形成
2024年即将进入尾声,过去一年依然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电影陪伴,我们的生活也在持续不断的行走、探索和相遇中变得愈发充盈。今年的最后一期节目,我们想做个年终总结,于是选择了回答普鲁斯特问卷的方式,用我们看过的影视作品,勾连起这一年的美好回忆,认真地倾听内心的声音。这些回答不是恒久不变的,三年五年后再回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正是时间之河流淌的意义不是吗。 主播:Cindy|Yao ⏰ 时间轴 1:26 为什么想用电影回答普鲁斯特问卷 4:02 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出走的决心」 6:33 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住宅区的两人」 15:58 (2024年)最喜欢的一次旅行:「朝圣之路」 22:19 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通用魔术」 26:24 目前的心境怎样:「火山挚恋」「登山家」 30:35 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白日之下」 34:50 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特质:「完美的日子」 39:50 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李沧东:讽刺的艺术」、「黑箱日记」 44:58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 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好东西」 47:31 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女人世界」
点映期间就让主播三天连刷两遍的「好东西」来了!从2021年广受好评的「爱情神话」到2024年的新作,导演邵艺辉延续了一贯擅长的轻盈幽默叙事,又关注到更多元的社会议题——从单亲妈妈的不悲惨叙事,到月经羞耻、网络暴力、鼓励式育儿、“爱无能”等等。电影通过扎实的文本塑造人物,以丰富的视听语言铺陈叙事,全方位诠释了“女性是一种处境”。观众们的反应不会说谎,观影过程中鼓掌叫好,走出影院时脚步轻快,足以窥见这部作品的绝佳感染力。「好东西」已经正式上映,大家不妨走进电影院,和我们一起「边看边聊」吧!(bushi,但观影中至少可以开怀大笑。 主播:Cindy|Yao ⏰ 时间轴 1:36 「好东西」好在哪? * 既轻盈又扎实,透过精妙的文本和立体的人物塑造讲了一个好故事 * 精准击中当代人情绪,治愈又振奋 * 比导演前作「爱情神话」更接地气的一幅上海生活图鉴,同为新一代女性叙事电影,比「芭比」更贴近自身经历和现实语境 6:29 三位女主与她们之间的关系 * 女儿王茉莉“小孩”串起三人的关系,“勇敢正直有阅读量”的小孩治愈了“小姨”小叶 * “独立女性”王铁梅和“讨好型人格”小叶,自身性格与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截然不同,却也共通 25:30 「好东西」讨论的性别议题 * 电影是对“女性是一种处境”的完整表达,触及单亲妈妈、无偿家务劳动、月经羞耻等方方面面 * 抛弃“恋爱脑”“工具人”等固化思维的标签,两性关系也许会有更多可能性 31:44 如何理解「好东西」? * “女子”书写规则的理想世界,女性相互理解,形成积极互帮互助的共同体 * 小孩从鼓掌到打鼓的过程,还是最喜欢做观众,自己认为好的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 「做个小孩」点题,向往一个更好的未来 40:36 其他值得一提的细节 * 「明天会更好」、囤积食物与家养蔬菜,主线叙事之外的细节打捞共同记忆 * 出场第一秒就在演,知行不合一的“女权表演艺术家”前夫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 “新上海人”看到电影里熟悉情节的强烈共情与不熟悉的疏离感 * 从讲沪语的「爱情神话」到融入更多地域元素的「好东西」,更体现上海包容的一面
结束了长途旅行的秋季,三位主播带回了新鲜的徒步故事,亚洲、欧洲、大洋洲,我们的足迹不期然地覆盖了大半个地球,在自然里逃离现实生活,是为了更好地重拾现实生活。我们脚步匆忙,大脑也没闲着,这期节目里依然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书影音清单。在寒冷的冬天到来时,还是最想念裹着柔软的毯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影! 主播:Cindy|Michelle Wang|Yao ⏰ 时间轴 1:31 横跨大半个地球的徒步 * Yao:日本熊野古道——日本动画照进现实,风景治愈,更被路上遇见的人治愈,他乡有奇遇 * Cindy: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意外完成双朝圣,为什么明明不喜欢还对徒步这件事锲而不舍? * Michelle:加拿大班夫——360度群山环绕的日常,逃离当下生活,忘掉一切真切感受自然(和大狗! 25:24 影视作品 * Cindy:“法国张震”主演的黑色幽默喜剧「佩尔德利」;好久没有追剧,只为了“大魔王”的「免责声明」 * Yao:沉迷韩综「思想验证区域」「黑白厨师」「机智的山村生活」,韩综真是用生命在“跨越阶层” * Michelle:新鲜上映的动画「蓦然回首」;解锁机上观看脱口秀「Hannah Einbinder: Everything Must Go 」和「Leo Reich: Literally Who Cares?!」 44:20 书籍 * 三位主播共读韩江:「素食者」「少年来了」「植物妻子」 * Cindy:主打一个大杂烩之「斯坦福的人生设计课」「经典中医启蒙」 * Yao:徒步结束阅读更有感触「念念远山」 * Michelle:岭南饮食风物文学「燕食记」 55:45 音乐和活动 * Cindy:下周去JZ Festival看袁娅维! * Yao:推荐爵士动画Blue Giant原声,还看了即将退休的Herbie Hancock!听嘻哈的单口专场「茁壮」,看侠女是怎样炼成的 * Michelle:期待去看现场极具魅力的藤井风!顺带种草了Nishina的天使烟嗓,沉迷陶醉,推荐「1999」 最后的最后,徒步记录大放送! Yao|日本熊野古道👇 Cindy|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 Michelle|加拿大班夫👇
近年来,我们在大小银幕上看到了越来越多更复杂和多元的女性角色,其中一些被打上过“不正常”“非典型”“离经叛道”的标签,她们真的是不正常吗?是谁给这种“不正常”下了定义?又是什么迫使女性们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中秋档上映、口碑遥遥领先的「出走的决心」就是最新的一个例子。这部电影根据记录勇敢走上自驾游道路的苏敏阿姨的真实故事改编,它实际上讲述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女性是如何失去、又是如何夺回自己人生的故事。“乡愁是男人的奥德赛,出走是女人的史诗”,从「出走的决心」延展出去,我们回顾了过往许多类似的影视作品。当女性创作者们书写这样的史诗,也是在书写自己的叙事,重建自己的规则。 主播:Cindy|Yao ⏰ 时间轴 1:30 选题缘起,何为“不正常”女人 5:15 细解「出走的决心」 * “出走”只是表象和结果,背后的原因更值得琢磨 * 无尽牺牲和等待,一名普通中国女性的人生关键词 * 原生家庭、自己的家庭、学习工作社交圈共同形成推力和拉力 19:01 显性的压迫之外,对女性的隐性歧视无处不在 * 片中两位丈夫的言语和行为对比 * 女儿代表的新一代女性的处境微妙 * 改变的出路何在 29:09 「暗处的女儿」卸下完美母亲枷锁 * 出走三年,悔恨一生?道德压力如影随形 * 第一人称视角深刻剖析成为母亲的选择,失去的与得到的 * 意外闯入的背包客与海滩母女,制造两种截然不同的刺痛 40:53 从“出走”的母题聊开去,延伸观影推荐 * 「末路狂花」:Why women kill * 「黑箱日记」:长路仍漫漫 * 「初步举证」:身份对调感受切肤之痛
巴黎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在留下无数令人感动的竞技瞬间之余,从开幕式到比赛场馆,以及赛事之外的城市角落,法国的魅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长久以来,电影是另一个沉浸式体验法兰西文化的窗口,在这当中,自导自演的喜剧大师雅克·塔蒂称得上独一份儿的存在。他创造的“于洛先生”这个哑剧角色笨拙、善良,与快速发展的周遭世界有几分格格不入。借由于洛先生的眼睛,我们窥见了放在现在看也丝毫不过时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机械与自由,秩序与混乱,黑白与彩色交杂。塔蒂用胶片绘制了一幅又一幅复杂立体的画卷,让我们在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可以反复回味。 主播:Yao 嘉宾:Di ⏰ 时间轴 1:51 雅克·塔蒂是谁 7:29 对于洛先生系列的整体观感 * 四维画作一般的影片,用胶片修建“城市” * 温柔的讽刺,并不想砸碎一切,却也明确传达所想表达的现实 * 60年前的片子太时髦了!好一部现代城市生活启示录 14:17 「我的舅舅」如何呈现冲突和对立 * 小孩与狗的隐喻,相对具有叙事性 * 两个社区、两种生活状态,联系到我们生活的当下 * 以幽默化解格格不入,不说话也是保持距离和回避的一种态度 22:15 在「玩乐时间」里“隐身”的于洛先生 * 对准主角的镜头退后了,城市空间才是片子的主角 * 餐厅重头戏的最后,所有人陷入无意识狂欢,致敬酒神精神? * 从秩序感走向混乱,黑白灰变成彩色,巴黎是座游乐场 35:14 设计元素不容错过 * 现代主义加太空元素,现在看丝毫不过时 * 为一部电影建了一座城,不惜付出高昂代价 * 曾再现于威尼斯双年展的豪宅,房屋设计也充满幽默感 延伸观影推荐 * 于洛先生的假期 * 交通意外
这是一期久违的线下录制,恰逢Yao从北京来到上海看演出,于是有了沉浸式录制的“京沪双城记”。两位主播中,一位曾在北京和上海都生活过,另一位则常驻北京,但经常来上海“串门”。谈到这两座城市的风格,可谓各有千秋,比如说我们最喜欢的地方,北京有电影资料馆,上海则有听不完的爵士演出,手心手背都是肉,难以割舍…… 本期节目我们借由几部电影来聊聊心爱的北京和上海。这几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两座城市的不同侧面,但没有哪部能够完全刻画出它们的全貌。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北京和上海。 主播:Cindy | Yao ⏰ 时间轴 2:12 主播印象中的北京和上海 * 住在上海梧桐区的附近性和安全感 * 在北京生活十多年,习惯了北京之“大” 9:11 北京和上海citywalk路线推荐 * 从阜成门到东四,从白塔寺到postpost和正阳书局,途径西什库教堂,景山“登高”,最后以三联书店和隆福寺作结,吃喝玩乐、人文自然都不缺 * 更值得探索的武康大楼周边——兴国路、天平路;苏州河沿线的摄影博物馆Fotografiska, Blue Bottle 14:32 电影里的北京和上海 * 没有一部电影能代表城市的全部 * 「白塔之光」:土著“异乡人”,在胡同生活中看见消失的老北京 * 「爱情神话」:守规矩的城市和拎得清的上海人 32:29 延伸推荐 * 偌大的北京,属于,又不属于每一个人:「世界」——科长早期作品,北京即世界;「北京的风很大」——纪录片中的芸芸众生相,城市的魅力在于人 * 书写北京和上海:驻华记者笔下的「长乐路」;「诺曼底公寓」 武康大楼往事;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史 「城记 」 * 听听北京和上海:小老虎 「北京吗」:彩虹合唱团 「魔都·魔都」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