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临近,我们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假期书影音大礼包。 我们试图从近期杂乱无章的观影和阅读经验中梳理出一条线索,穿梭于中日韩三国几位“同时代人”(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中国香港导演许鞍华、作家王安忆,韩国导演、小说家李沧东)的人生历程、作品学说、精神世界以及塑造他们的时代风潮。 大礼包始于最近热播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在其中,我们既看到了个体在婚姻中的挣扎与摇摆,也意识到了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在落到个体身上之后,造成了一对对爱人之间、一个个家庭之中怎样的错位与误解。接着,我们探讨了女性长久以来不被承认的家务劳动、社会中的强势者和弱势者边界的流动性,以及如何从权力的角度理解照护;探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烈的社会变动中知识分子的观察与行动、记录与思考,其中很多问题在当下仍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最后我们交流了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区别和关联,文字在何种意义上拥抱图像,又在何种意义上抵抗图像。 以上这些看似无甚关联的主题是如何有机结合、彼此交织的呢?答案就在本期节目中。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3:20]张老师看《再见爱人》为何被气到晕厥? [06:30]《再见爱人》的基本设定和选角 [13:02]《再见爱人》中两性需求的错位反应了社会的变化 [16:30]兄弟会、面子和空心人 [22:10]婚姻生活中的表层感受和深层感受可能有所不同 [24:10]婚姻中的“感恩经济”:伴侣何时想让对方“领情” [32:10]上野千鹤子的研究脉络:从家庭主妇到照护劳动 [34:50]为何照护是一种非男性式的英雄主义,一种非暴力实践 [36:40]照护者的权力和滥用权力的边界问题 [40:10]为何把男性纳入非暴力实践是女性的使命 [46:20]女性想让男性做家务究竟有多难 [51:20]强者和弱者边界的流动性 [52:10]从《桃姐》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看照护者的权力 [59:10]纪录片《好好拍电影》展示了许鞍华的复杂性 [1:02:40]上野千鹤子参与学生运动时观察到的性别不平等 [1:05:10]李沧东的《鹿川有很多粪》如何思考社会运动 [1:13:10]李沧东在探讨人如何过一种正义的生活 [1:18:50]小说家李沧东vs导演李沧东 [1:22:10]王安忆在《小说六讲》中如何理解文学与电影的区别 [1:30:50]王安忆为《风月》创作剧本的故事 [1:34:30]许鞍华为何对张爱玲情有独钟 【本期节目提到的作品】 综艺节目 《再见爱人》(2021) 影视剧 《Help》(2021) 《桃姐》(2011)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 《第一炉香》(2020) 《燃烧》(2018) 纪录片 《好好拍电影》(2020)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2021) 书籍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著 《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美] 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著 《鹿川有许多粪》[韩] 李沧东 著 《素食者》[韩] 韩江 著 《小说六讲》王安忆 著 《潮汐图》林棹 著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再见爱人》(箱琴版)by 郭柯宇,from《再见爱人》 片尾:《让一切随风》by 陈慧娴,from《By Heart》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距离作家沈大成和艺术家葛宇路上次隔空聊天,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这一年中,沈大成继续上班,继续创作,葛宇路则忙着研究如何“自杀”,如何打破人们对“葛宇路”这个符号的固有印象和既定期待。今年8月,沈大成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迷路员》,葛宇路在北京公社举办了名为《一幅是画,另一幅也是画》的画展。前者以小说想象和描写了在社会制度中迷路的人或事物,于是小职员患上圆形皮炎,天桥走向荒野;后者在画展中探讨艺术以及围绕艺术建立的一整套体系,于是画作与被描绘的对象都不再重要,作画的流程(标准)成为超越二者的存在。 和在上海的沈大成连线伊始,由于信号不佳,在北京的我们仨和葛宇路四人一阵喧闹之后,大成那边是一阵漫长的沉默,我们的话语仿佛遁入虚空,像极了《知道宇宙奥义的人》中那部无人应答的电话。在那几秒的沉默中,我们是否向宇宙发射了什么信号?没有人知道。 → 与沈大成葛宇路的上一次聊天:https://www.stovol.club/wenxuejiang01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沈大成,作家,著有《小行星落在下午》《迷路员》 葛宇路,艺术家 [03:22]过去一年,沈大成和葛宇路都有哪些新的创作 [07:33]葛宇路“自杀”成功了吗?新展受到了哪些批评? [13:35]艺考培训体系如何构成了艺术圈的基础设施 [19:26]一个热线电话的故事揭示出我们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 [26:39]要具体地写自然环境,像写一个角色一样 [31:48]要全程放空地画画,像没看过绘画的对象一样 [41:14]历史的加速和断裂如何在个体身上留下印记 [56:06]有职业的人比没职业的人好写,不怕写与自己职业不同的人 [1:04:45]为什么想写男性卡车司机的故事,如何描写男性的情欲 [1:08:55]沈大成的新书为何进过派出所 [1:11:03]沈大成有想过“自杀”吗?作家如何克服创作瓶颈? [1:22:43]沈大成预言播客终究是昙花一现,明年今日我们能否再次聊天?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咚咚,新浪微博@萝卜咚lobod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蓝色多瑙河》,by约翰·施特劳斯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由于时差的原因,我们和巫鸿老师的这次谈话,在北京时间早上九点半开始,打破了我们最早录音时间的记录。我们仨美术史门外汉从巫鸿老师的一打著作里艰难梳爬出了一打问题,却因为紧张和困倦而变得有些难以开口。然而,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聊天,我们完全被巫鸿老师耐心、幽默、深入浅出的回答所打动,有一种从内而外醒过来的感觉,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因吸收了知识而饱满舒展起来,并跟随他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了一次头脑的旅行。 这是一期很难概括的节目,我们从巫鸿老师疫情期间完成的最新著作《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谈起,谈到封锁状态下学者的心境、求索以及对网络研究方法的思考和实践。接下来,我们提出了外行人对于美术史这个学科的诸多好奇——为什么美术史家可以从一幅图像、一件器物中看出这么多信息?被巫鸿老师称作“视盲”的麻瓜普通人要如何训练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最后我们谈到了美术史在观看方式、研究方式、教学方式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在反思这种视角的同时,巫鸿老师也指出,中国VS西方的框架也是建构的、有局限的,我们只有超越这种二元的框架,才能看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文明与文化都留下了丰富的艺术,如涓涓支流汇入全球美术古往今来的大洋。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巫鸿,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美术史家 [03:01]疫情期间美术史学家的工作方法 [08:40]研究穿衣镜是在时间和空间里漂浮 [12:20]互联网如何改变了美术史的研究方法 [20:20]不同介质在历史中是有连贯性的,在学科中却是孤立的 [33:50]美术史无关乎修养,而关乎对于眼睛的训练 [37:10]在图像化时代我们应该具备对图像的基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43:30]手卷为何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观看方式 [51:20]要对过往的美术史教学方法进行审视 [1:03:40]对观看而言,清晰并非绝对目的 [1:12:40]不同地区和文明的美术如支流,汇入全球美术大洋 [1:18:20]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东方和西方 [1:29:30]不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不是问题,不该责备年轻人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Traces Found” by Lorenzo Montana,from TexTure “Twosided” by Lorenzo Montana,from TexTure 片尾:“Treasures of Time” by Lorenzo Montana,from TexTure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期节目始于让三位随老师沉迷、让其中两位落泪的美剧《英文系主任》。吴珊卓饰演的金智允博士临危受命,出任彭布罗克大学的英文系主任。作为学校首位女性系主任、教员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她小心斡旋着院系内部的矛盾纷争、高校商业化运作之下的师生关系以及愈演愈烈的“取消文化”带来的影响。 作为一部职场剧,它以戏谑和讽刺的手法深入高校文学院系和教员的工作与生活,很多地方让同为文科生的我们颇有共鸣。作为一部以文学为基础背景设定的美剧,它涉及作品与人品、文学与道德等随机波动一直在关注并多次讨论过的问题。与此同时,基于美国学院以及英语文学的设定,也让我们在观看过程中既熟悉又疏离——熟悉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几乎是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学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疏离则是因为美国语境下对于文学和文学院的探讨和国内的境况仍有着巨大区别。 怀揣着种种好奇,我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徐楠做客本期节目。徐楠老师学习、研究和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已有25年,对国内中文系的生态变化有着切近的观察和思考。在他看来,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填鸭式的古文训练,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应对技巧和现实策略,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技巧和策略需要被追问,解释古典文学的惯例需要被质询,作者创作时的语境和历史时空需要被考量。只有这样,对话的空间才得以显现,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才成为可能。徐楠老师在本期节目中对于取消文化、人品与作品、文学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的阐释和延伸,也无疑为我们拓宽了理解文学、世界和人的道路。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徐楠,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03:09]如今第一志愿报考中文系的学生比20年前多 [05:27]学生喜欢很重要,但一门课的价值要放到更长的时间中去检验 [08:34]如何看待中文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13:14]高校教师之间的代际和学派问题 [17:58]文学院聘请畅销书作家来教课合适吗? [20:10]写作是可以教的吗? [28:16]文学不等于文学性或者审美性 [33:25]读不懂古典文学不是什么伤天害理之事 [38:04]不能用抽象的道德观来评价文学 [44:22]中国古代传统中的人品与作品问题 [48:45]完全以教化为目的的文学作品往往达不到教化的目的 [55:27]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明确的意图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插曲:Partite diverse sopra BWV 767: Part 2, from Bach: Organ Works Vol. 1 片尾:Partite diverse sopra BWV 767: Part 6, from Bach: Organ Works Vol. 1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就在昨天,2021年8月31日,最后一批美军撤出阿富汗,标志着美国在阿富汗将近20年的军事行动的结束。而十天后的9月11日,则是“9·11”恐怖袭击20周年的日子。随着曼哈顿双子塔的轰然倒塌,全球的政治格局也被深刻地改变了,至今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还在为此付出着难以承受的代价。 本期节目的嘉宾、资深媒体人周轶君曾于本世纪初在加沙地区担任驻站记者,背着相机从战争一线发回报道;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塔利班接管阿富汗的消息,更多是当地人用手机拍摄,直接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 20年过去了,我们阅读国际新闻的方式、渠道以及关注的焦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国际新闻是权威媒体的舞台,而今天网络让信息的传播去中心化;过去国际新闻围着权力打转,而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成为新闻的主角。曾经牢固的价值序列被打破重估,曾经由男性把持的对政治的定义也开始松动。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后真相”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符号化的想象,对远方的漠然和对他者的敌视。 尽管如此,周轶君依然深信新闻现场的力量,她认为,做国际新闻的意义在于让不同的个体看见彼此,而人们对于未知的渴求,始终不会消失。 【本期主播】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周轶君,资深媒体人,作家,著有《走出中东》《中东生死门》等 [03:40]周轶君印象中的2001年9月11日 [07:30]“9·11”让美国意识到自己“遭人恨”了 [10:30]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人道主义的代价是昂贵的 [15:30]从2001年到2021年,我们阅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22:30]这个时代的硬通货是流量,而流量的本质是情绪的刺激 [23:40]记者“在现场”能看到更多层次和细节 [29:10]周轶君如何理解女性身份在战地的利弊 [43:10]国际新闻报道如何处理个体经验和宏大问题之间的关系 [45:30]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的价值判断是否发生了变化 [49:58]过去的国际新闻报道围着权力转,而真正的故事往往在看不见的地方 [52:40]重大政治人物说的话无法改变世界,而普通人被大潮流冲刷的痕迹清清楚楚 [56:10]政治离开了具体生活就是废话,而在生活当中不理解政治就像没有红绿灯 [58:30]如何看待今天舆论场上的“大是大非”观 [1:00:40]媒介权威的消解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了何种挑战 【本期节目题图摄影】 ©️周轶君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They Moved Out” by Volker Lankow,from Remembrance 片尾:“Walking among ruins” by Mukdad Rothenberg Lankow/Wassim Mukdad/David Rothenberg/Volker Lankow,from In the Wake of Memories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本周,之琪和适野继《红海翻滚的姐姐》之“好了伤疤忘了疼”后,重拾讨论综艺的热情,拉着我们的老朋友余雅琴,围绕刚刚开播的《披荆斩棘的哥哥》进行了一番热烈探讨。我们的聊天始于对节目的观感和对赛制的探讨。《披荆斩棘的哥哥》和《乘风破浪的姐姐》相比,在赛制上有何异同?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哥哥》中展现的男性气质以及这种男性气质的模板——从金庸古龙的武侠作品,到《古惑仔》中的兄弟友情,从刘德华《笨小孩》中底层男性的打拼奋斗,到TVB都市律政剧中精英男女的爱恨情仇。而当媒介越来越多样,当我们获取的信息的方式不再是通过电视,取而代之的是看似越来越“私人订制”各种分众平台,所谓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未来还会存在吗?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本期嘉宾】 余雅琴,媒体人 [04:15]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披荆斩棘的哥哥》? [11:50]“披哥”和“浪姐”有什么不同? [17:50]“浪姐”强调年龄和外表,“披哥”则强调专业和资历 [20:16]“披哥”如何定义男性气质? [26:41]如何看待节目中出现的香港流行文化遗产? [29:34]古惑仔是更有现实关怀的黑帮派 [34:37]TVB的都市剧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城市生活的想象? [40:50]我们是不是戴着怀旧滤镜在看香港影视剧? [43:45]香港娱乐业如何制造明星效应? [48:15]艺人在香港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低 [52:25]我们跟今天的年轻人还共享同一套集体记忆吗? [57:52]曾经的时代主题就是向外看、向外学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奔向未来的日子》,by张国荣,电影《英雄本色II》主题曲 片尾:《夕阳无限好》,by陈奕迅,from《U87》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在东京奥运会的跳水赛场上,吸引人们注意力的除了中国女性运动员全红婵的完美表现,还有看台上一位织毛衣的男选手,他就是获得了男子双人十米跳台冠军的英国跳水运动员托马斯·戴利。 戴利是一位技术精湛的针织爱好者,在奥运会期间,他不仅为自己的金牌织了一个毛线套子,还织了一件五环图案的镂空毛衣并穿了起来。织毛衣,这一在我们印象中属于妈妈甚至奶奶一辈人的过时手艺,如今正成为一股潮流,在西方的年轻人中间受到追捧。 在本周的随机海啸中,我们请来了随机波动的朋友、政治学博士获选人麦教授。和戴利一样,麦教授也是一位针织爱好者。他在英国读书期间接触到针织,在学习和实践针织的过程中,他也了解了针织的历史,反思了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并开始认同针织这一行动中蕴含的新的政治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作为一种技艺,针织既是前现代的,又是后现代的;作为一种性别操演,它既巩固又松动了一种传统的男性气质;而作为一种政治行动,它则是既柔软又有力量的。 针织的材料与过程也使得这一行为与情感相连,麦教授认为,在人类诸多技艺中,针织绝对是最接近于爱之本质的,“无论它(织物)是为了他人还是你自己而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它都是一种爱的实体化,一种你愿意为了这份爱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的实体化,你正在把你的心意一点一点地织进这个物理的世界中。”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麦教授,政治学博士获选人,针织爱好者,新浪微博@麦教授Max · 麦教授在英国学习针织的经历 · 针织的历史:从手艺到爱好 · 男性在女性主导行业中为什么会出现“玻璃电梯”现象? · 霸权男性气质V.S.包容性男性气质 · 针织手艺里的政治可能 · 毛线的怀旧气息与家庭记忆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片尾:Knit One, Purl Two (Jurgens), by Melanie Gall, from Sweeter in a Sweater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来自两个时空的声音。前二十分钟来自两天前之琪的客厅,三位主播深陷政治性抑郁,从远方的战争杀戮,到近处的赛博死亡,都令我们感到惊惧和沮丧;后半段的正片则来自七月初上海的一间地下录音室,那是我们第一次体验真正的线下社区活动,也是第一次在毫无准备、完全即兴的情况下录制节目。 这也是我们录制过的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期节目,除了我们仨,还有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仙霞社区的“闲下来合作社”社长西瓜、社区居民代表小马同学、以及“闲下来合作社”电台“闲暇时间”的主播王越洲。我们对彼此都有许多好奇:我们好奇“闲下来”这个名称的由来、如何在社区共治的过程中处理矛盾和分歧、如何吸引流动性强的年轻人参与社区建设等等;他们好奇我们如何理解闲暇、我们平时亲历的社区生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作为不断搬家的年轻人与各自社区之间的关系。 在这次聊天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这种线下的、基于物理的居住环境的社区生活的意义——它与令人抑郁的线上生活有什么不同?在灾难和意外发生时,它能为我们提供哪些支持(参见随机波动关于郑州暴雨的节目)?在线上社区环境急速恶化和坍缩的今天,它能构成一种有益的、有爱的公共生活的可能性吗?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找出了这期一个多月前录制的节目,希望其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信任和善意,能够给和我们一样深陷政治性抑郁的你,带去一点点疗愈和希望。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1:01]上网带来的政治性抑郁可以靠线下社群来治愈吗? [05:35]这是一期完全即兴、没有军备的节目 [12:29]除了互联网上的智识同温层,生活还有其他面向 [20:04]“闲下来”的几层含义 [26:30]公共生活中的平等协商、民主决策是需要学习的 [31:04]我们仨在北京有着怎样的社区生活 [36:05]我们和随机波动的嘉宾也形成了一个小社区 [40:38]建国和她的邻居的第一次交集发生在春节前 [46:25]社区的友好氛围会让人们愿意经营邻里关系 [50:46]之琪的社区互助喂猫设想 [55:20]是社区需要年轻人,还是年轻人需要社区? [1:00:40]一个健康的社区可以影响其中的人,也可以影响更多社区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瑶佳,新浪微博@猫猫端汉堡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片头:《我的父亲母亲》,by黎允文,from《岁月神偷》电影音乐专辑 片尾:《一起晚饭的时候》,by黎允文,from《岁月神偷》电影音乐专辑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本周的节目,要从8月初我们仨从北京飞往西宁出差的航班说起。 起飞前,建国注意到坐在安全出口位置的中年男性对着与他不到半米之隔端坐的女性空乘的裙子拍摄了多张照片。对这一偷拍事件的介入和反思占据了我们在这班飞机上的大部分时间,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空乘这一职业的思考。在航空业的发展历史上,作为职业的“空姐”是如何被性别化和性化的?她们的职场衣着是如何演变的?女性空乘人员是否有选择裤装或反抗骚扰的权利和空间? 从空中回到地面,我们毫不意外地发现,最近发生的诸多事件都与此次偷拍构成镜像、呼应与回响。从东京奥运会上女性运动员的着装争议,到吴亦凡事件中女性受到的团伙式围剿,从全季酒店一男子半夜赤身闯入女性顾客房间,到阿里女性员工被灌酒后遭遇领导和客户性侵,女性仍然生活在一个将偷拍视为“没有恶意”、将劝酒搂抱视为职场规则、将男性深夜擅闯房间归咎为女性没有锁好门的社会环境中。而这,也正是我们一次又一次探讨性别问题的原因。 能做之事或许微薄但却重要,愿女性越来越响亮的声音和越来越团结的力量,汇聚成一张温柔但坚韧的支持之网,彼此支撑着发声和前行。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02:28]随机波动在去西宁的航班上目击男乘客偷拍空姐 [09:00]空姐为什么一定要穿短裙? [14:52]空姐一直以来都是被性化的职业 [19:02]空乘制服的演变历史 [27:17]以空姐为主角的文艺作品特别多 [29:46]建国解读王朔《空中小姐》中的微妙男性心理 [36:44]适野回忆曾经的爆款网文《和空姐同居的日子》 [42:59]从百乐门到春晚,小品里的机场故事 [50:12]美国航空业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变革 [54:05]飞机乘务人员的最主要职责是保障客舱安全 [56:08]奥运赛场上的穿衣自由和男性凝视 [1:01:48]花样游泳一直被认为是一项女性运动 [1:13:11]我们的刻板印象从哪里来? [1:20:03]全季和阿里的事件暴露出女性的出行安全隐患 [1:27:34]女性发声有用,胜利就是胜利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声音素材】 片头: 吉祥航空机上广播(起飞) 电影《非诚勿扰》片段 电影《永失我爱》片段 电影《重庆森林》片段 片尾: 吉祥航空机上广播(降落) 《梦中人》,by王菲,from《胡思乱想》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性客户端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
八月的第一期节目,我们离开了酷暑中的北京,来到凉爽宜人的西宁,参加2021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入围影片放映和颁奖典礼。便携式影像设备的普及,让创作和记录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手中有一台手机,人人都可以是创作者。vivo在2020年与FIRST青年电影展共同发起了国内首个超短片大赛,探索更轻量化的内容生产方式,为年轻的创作者提供崭新的赛道和平台。 今年的超短片大赛邀请到艺术家曹斐、学者戴锦华、演员黄轩组成专业评审团,在23部入围影片中评选出年度超短片、评审团大奖、人文创作奖三个奖项。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请到了年度超短片和人文创作奖的获奖者刘宽和应照宜。刘宽用纪录片和剧情片结合的方式,拍摄了中通快递员熊春辉和他的家人的故事;应照宜则记录了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自由职业年轻女性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特别的一天。 在和她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她们的作品在题材、风格和创作方法上各有特色,但作为年轻的女性创作者,她们有着相同的热爱和关切,也在工作中遇到并努力克服着由性别带来的麻烦和困境。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刘宽,导演,记者,新浪微博@Kiva-- 应照宜,导演 [03:30]刘宽介绍短片《如果可以》:快递员“浪漫故事背后的残酷性” [04:20]用超短片打破纪录和非纪录的界线 [09:20]刘宽为何要拍摄这位快递员的故事 [11:10]应照宜介绍短片《火锅》:想拍一个开心愉快的故事 [13:20]五分钟的长度是一个挑战吗 [17:03]如何在五分钟内摆脱对语言的依赖 [22:30]语言和影像的关系探讨 [27:40]如何用轻盈的方式抵达观众 [30:40]刘宽如何摆脱又回归媒体人的思维方式 [31:40]自我表达和自溺的区别 [33:40]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权力关系 [38:30]五分钟短片的成本 [43:40]创作者“莫名其妙的私心”也是激情所在 [46:10]刘宽在拍摄《如果可以》时感受到的性别困扰 [51:10]细腻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女性的天赋 [54:30]女性导演为什么要带男性制片人工作 [56:30]女性导演该如何沟通工作,一定要像男性那样吗? [1:00:10]“女性创作”的一体两面:女性发声的同时有简单化女性创作的危险 [1:02:20]如何看待女性创作者这一身份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阿仁Aaren(新浪微博@阿仁Aaren)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片尾:Ginger by Chad Crouch(无版权音乐)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过去一周,相信我们都在持续关注河南暴雨。我们目睹水迅速漫过人的小腿、膝盖、腰部,我们目睹水切断交通系统、电力系统和互联网通信,我们目睹不断攀升的受灾人数、不断扩大的受灾范围、不断增加的求助信息。我们震惊于水的力量之强大,也惊讶于一座城市的脆弱。我们感叹于个体生命的易逝,也感动于民间救援力量的迅速反应。在这期节目中,适野、之琪和建国分工合作、分头行动,试图从亲历者、社区救援、城市规划、气候变化四个尺度,切入这场暴雨,探讨它给我们带来的警示、思考和启发。 当我们把各自的采访所得汇集在一起,我们惊喜又沉重地发现,四位嘉宾在不同时空中的话语和意见发生了奇妙的交叉,这无疑是惊喜所在;而沉重之处在于,这些交叉点如果早就可以成为大多数机构和个体的意识、知识及共识,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类极端天气事件中免于如此大的损失、如此多的伤痛? 嘉宾舒萌和金静都提到了我们在紧急情况下如何与身边的人互助的问题。我们或许无法在这样的灾难中依赖物业和公权力机构处理每一个个体迫近的困难,那我们该如何自救,如何从社区获得帮助并去帮助他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在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去关注防灾知识、关注社区邻里、关注气候变化? 舒萌和李菁的观点交汇于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上。当我们谈“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改变原来对于城市变大变强的单一想象,探索生态更加可持续、更加自然友好的城市发展方式。这既是李菁这种城市规划师在做的工作,也是更大的国家层面、城市层面以及更小的社区层面可以尝试的事情。 四位嘉宾的终极交汇点是气候变化问题。即便气候变化的政治化程度已经极深,似乎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竞技场,但不能忘记的是,它也是我们每个个体要承担的风险、后果以及责任。谈了这么多年气候变化,其后果好像不是那么有形、具体和直接,那么在这次极端天气之后,我们还能如此确定吗?气候变化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吗? 重思环境保护,当下无疑是一个很残酷的契机,救援工作还在继续,我们就要去谈气候变化这么宏大的事情了吗?但如果我们今天不谈,那又要等到什么时候来谈呢?我们又要如何向更小的孩子和他们的未来做出交代呢?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李舒萌,郑州市民,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金静,东京都立大学城市规划与社区营造方向博士 李菁,清华同衡生态城市研究所,生态规划师 陈卫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博士,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03:18] 个人亲历:暴雨后的省察 郑州市民舒萌在停电后经历了什么? 暴雨发生后小区业主和物业工作人员的张力 暴雨后的反思:当极端天气“常态化”,我们该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 [26:28] 社区救援:把附近性当日常去经营 停水停电断网的情况下,社区可以做什么? 灾难发生时,要通过多元的渠道求救和自救 灾难让我们重新思考附近的意义 日本的社区防灾实践给我们哪些启发? 孩子可以在社区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53:32] 城市规划:东京的排水系统不适合郑州 此次暴雨超出了“海绵城市”的应对范畴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 城市规划的落实需要各方协调,是个复杂工程 [01:15:31] 极端天气:当气候变化来到我们眼前 极端天气是什么?和气候变化有关系吗?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阶段? 气候议题的政治化有何意义? 城市和个人等更小的主体面对气候变化可以做些什么? 【本期节目主题插画】 黄雷蕾(新浪微博@黄雷蕾Linali)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顺序)】 “Thunders and Lightings” “Rain,In Your Black Eyes” “Snow,A Nocturne for Piano” “Sunrise on a Clear Day” all by Ezio Bosso/Giacomo Agazzini/Relja Lukic,from Music for Weather Elements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毛路不是一条路”的公众号发布了两篇采访实录,两位受访者是一段婚外情的两位当事人,被称作“老男人”和“小女友”,他们对于这段关系有着不同的解读。在这两篇实录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二人对于对方的理解和误会,妻子的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她的生活重心始终是工作,因为是“实心人”受到丈夫的崇拜和痴爱。 在编剧毛路这两篇聊天记录发布期间,互联网的其他地方也正掀起聊天记录的阅读热潮。从王思聪到吴亦凡,聊天记录正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文体之一,其中不仅有文字,还有图片、语音、视频和表情,真实而直接地反映对话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哪怕是一个表情也能让大家反复玩味。当智能手机和即时通讯软件成为当代生活的基础设施,聊天记录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承载当下的文学形式之一。萨莉·鲁尼的小说里会使用短信和邮件替代面对面的对话,作为网文形式之一的对话体小说在五六年前也已“赛道”初成,以类似微信或QQ聊天记录的页面形式,吸引到了年轻的读者和丰厚的资本。 除了聊天记录这种形式上的共通之处,毛路采访中”空心人“和“实心人”的描述也与互联网热点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互文。当职业被爱的偶像失去爱的能力,当来来回回的话语发送如同机器,当五光十色的表象暴露出其贫瘠荒芜的底色,谁是空心谁又是实心呢? 以这期节目总结了前几日我们关注的网络热点话题,接下来就着手邀请嘉宾谈谈城市规划和极端天气问题了。愿河南及其他暴雨区的小伙伴们平安,求救信息可以私信@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 官微,我们愿意帮助发布。大家注意安全。 【本期主播】 傅适野,媒体人,新浪微博@ssshiye 张之琪,媒体人,新浪微博@CyberZhiqi 冷建国,媒体人 【本期嘉宾】 毛路,一个大体快乐的人。主业编剧,爱情、科幻、悬疑方向;副业“坐”家,著有《我们为什么会分手》《吻着梦想过日子》 [03:40]《一位爱妻子如生命的男人为什么会出轨》的诞生 [06:50]网友对于这篇文章的回应 [08:30]毛路记录了一个非典型的三角恋故事 [09:30]在毛路看来,个体差异大于两性差异 [10:20]“出轨并非男人的专利,只不过女人更善于隐瞒,而男人往往又太过自信” [12:40]为什么选择对话体来呈现故事 [15:50]为何国产剧如此“贫瘠”:编剧不背锅 [21:30]男女在感情上差异不大,都渴望爱情,希望被爱 [23:20]如何看待和理解男性的脆弱 [26:25]作为一种当代文体的聊天记录 [27:20]何为“捡手机文学” [31:30]微信聊天记录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们是谁 [35:30]影视创作的规律:重大冲突当面爆发 [36:10]纯文本中的聊天记录:包含对话者的共识和过去 [37:40]何为对话体小说 [43:20]作为被侵害和被侮辱的证据的聊天记录是一种二次伤害 [45:30]如何看待聊天记录与隐私的问题 [48:50]何为“空心人”和“实心人” [51:40]高压、不确定性和资本的异化让人成为“空心人” [54:03]”空心人”是个普遍问题,大多数人都是空心的 [55:50]偶像行业的空心状态 [57:20]“实心人”的状态:每天都在心动,但并非对具体的人,而是对生活本身 [1:00:03]如何界定网络大V和粉丝之间的权力不对等 [1:06:20]如何看待男性为女性提供的“情绪价值” 【本期主题插画】 阿仁Aaren(新浪微博@阿仁Aaren) 【本期节目使用的歌曲】 片头:“I Loved Another Woman” by Fleetwood Mac,from Peter Green’s Fleetwood Mac 片尾:“I Love My Wife” by Frank Sinatra, from the Reprise Collection 【关于随机波动】 感谢大家收听,你可以在微信和微博搜索“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关注我们,也可以关注官网www.stovol.club ,还可以在小宇宙、QQ音乐、苹果Podcast、Spotify、PocketCast等平台收听我们的节目。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在苹果播客给我们五星好评,也可以通过公众号推送中的二维码给我们打赏。听众来信及商务合作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