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如何不再为负罪感所累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是本独立出版的成功学图书Replacing Guilt。书中的一系列文章主要探讨了以内在动机代替以罪疚为基础的动机的各种思维方式。作者认为,我们在世界中的价值不是基于我们的努力程度,也不是基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而是基于我们的行动对宇宙历史造成的实际影响。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让未来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改变,而不是被过去的罪疚感或别人的期待束缚。 本书作者Nate Soares,是美国加州的非盈利组织Machin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stitute(MIRI, 机器智能研究所)的研究负责人。该机构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安全、受益于所有人,并且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风险。他们通过技术研究、政策倡导和公众教育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书中的内容全文可以在这里阅读。书的第一部分稍稍晦涩一些,也可以从第二部分或者第四部分开始阅读。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2:02 机器智能研究所与LessWrong社群 08:00 是怎么知道这本书的? 18:33 一种常见的愧疚感来自于不知道该做什么 23:12 这一段让布朗主任放松而斯图会觉得好累 29:50 为什么要先做完事情才可以休息啊? 37:09 很少有人真的觉得休息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吧? 47:45 用到意志力去自律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55:02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相关资料】 02:55 LessWrong 是一个社区博客和论坛,专注于讨论认知偏差、哲学、决策理论以及其他与人类理性和推理相关的领域。灵魂人物Eliezer Yudkowsky是MIRI的资深研究员和理事。LessWrong以其"序列"帖子而闻名,入坑可以从这里开始。 03:40 人体冷冻技术 (Cryonics) 的相关讨论,现时只应用于在临床和法律上已被宣告死亡的情形,并且在主流观点中属于伪科学。而目前被认可的是深低温保存 (Cryopreservation),可以参考维基词条。 08:23 The Art of Learning的书评,作者Stephen Manila现在在一家AI医疗公司从事机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他有一个My favorite random internet writing的阅读列表。 10:02 Tim Urban和他的The Story of Us,出书的时候改名为What's Our Problem,还是对原来的名字印象更深。 13:20 Omakase (お任せ),意思是“交给您了”,是一种由主厨决定菜单的就餐方式,通常以较贵的食材为主。 32:00 《围城》第8章,方鸿渐"想起在伦敦上道德哲学一课,那位山羊胡子的哲学家讲的话"。 44:45 Doom游戏制作者之一John Romero和Tim Ferriss的访谈,他的新书是一本回忆录Doom Guy: Life in First Person。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留言、分享,谢谢!

59分钟
99+
2年前

#23 阿斯伯格的孩子:孤独症的由来与纳粹统治

图布读书

这是一本主要是讲纳粹统治下的优生学的一部分历史及其带来的人道灾难。阿斯伯格是奥地利的儿童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作者认为其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纳粹对“完美”阿利安人种族理想的追求的一部分。 原版书名是Asperger's Children: The Origins of Autism in Nazi Vienna,出版于2018年,作者Edith Sheffer,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在2022年出版。 孤独症(autism) 也被称为自闭症,专业称谓是“孤独症谱系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在婴儿期或者童年早期(8岁前)出现症状的发展障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 2020年的统计估算,大约每36人中有1人被诊断为ASD,男孩被诊断的频率是女孩的近4倍。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其诊断标准可以总结如下: i. 持久性的社交沟通和社交互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所有三个方面: (a) 对人际关系、情感互动的理解和管理方面的缺陷。 (b) 非言语沟通行为的缺陷,这对于社交互动至关重要。 (c) 发展、保持和理解关系的困难,表现在不适应各种社交环境,对同伴的兴趣和交往的缺乏,以及在想象和创造性游戏方面的困难。 ii. 限制性、重复性的行为模式、兴趣和活动,表现在至少两个以下方面: (a) 重复的运动或语音行为,或对日常生活例行公事的过度坚持。 (b) 对环境的僵化或过度一致性,或对环境的过度反应或缺乏反应。 (c) 限制性、固定的兴趣,表现出的强度或焦点超出了所期望的强度或焦点。 (d) 对感官的过度或欠缺的反应,或对环境或人的不同感觉的奇特的兴趣。 iii. 这些症状在早期发展阶段就开始出现。 iv. 这些症状会显著限制和干扰日常功能。 v. 这些症状不能被智力发育障碍或全面发育延迟更好地解释。 如果怀疑有患病的可能,应寻求专业的医疗服务,以进行精确的评估和诊断。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4:45 正片开始 11:26 最早提出孤独症的两个来源是有联系的 16:24 为什么会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这个名字? 20:30 书中所写的阿斯伯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8:43 阿斯伯格下诊断的标准并不那么一致 31:46 这些被诊断的孩子是怎么被送来的? 38:44 现在的趋势是不从孤独症谱系中单独诊断阿斯伯格综合症 45:35 书中也是在探讨阿斯伯格这个人的选择 51:38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相关资料】 33:20 美国优生学绝育的一个相关维基词条。1990年代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为身心障碍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保护。 47:15 这里提到的播客单集是天书广播的第32期 回不回国?吴文藻与谢冰心的抉择(音频地址) 49:07 这里有一本相关的书 Exit, Voice and Loyalty 54:48 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第十六讲“公民听众与政治说理“,第十七讲”非说理宣传的四种危害“ 【更正】 24:56 这里说的应该是1938年,而不是1948年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留言、分享,谢谢!

57分钟
99+
2年前

#22 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20世纪80年代曾经流行的《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一本《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本书作者刘青峰,也是丛书主编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2006年新星出版社再版了这本书,增加了简短的序言。 书的主题与科学哲学相关,作者反对科学的神圣化,主张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将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书中的角度观点受到了系统论和波普尔的影响。现在读起来能感受到80年代的朝气和自由。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3:08 正片开始 10:44 这是一本读起来比较快的书 16:17 关于近代科学的结构有三方面 18:51 现代科学的种子是来自古希腊的几何学? 28:25 这本书读起来有80年代的感觉 32:46 那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40:00 明代就有了成熟的旅游攻略手册? 41:33 什么样的读者适合读这本书? 47:01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相关资料】 03:00 据教育部2023年发布的信息,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6% 06:08 《旅人》,第15期讲到的《鸟瞰科学》丛书中的一本 06:45 据维基百科词条,科学哲学的研究在20世纪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始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关于维也纳学派,可以阅读Exact Thinking in Demented Times 08:38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1984年出版。 08:51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67年,主页链接 13:40 David Deutsch, The Beginning of Infinity: Explanations That Transform the World 21:00 书中提到做这个测量的是埃拉托斯特尼,他还提出了一种寻找素数的方法。 24:47 据维基百科词条,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亚尼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 39:20 这里提到的书是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中译《纵乐的困惑》,作者是加拿大汉学家Timothy Brook 47:45 法国数学家Alexander Grothendieck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生于1928年,是现代代数几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对独特风格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更正】 07:32 作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创办《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留言、分享,谢谢!

52分钟
99+
2年前

#19 不平等的童年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第2版出版于2011年,作者是Annette Lareau,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中译版:《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201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长篇幅的社会学调查报告,有一定学术性但并不特别难读,包含不少画面感挺强的生动细节,仿佛你作为一个旁观者经历了不同背景风格的家庭生活片段。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时间所限,口水较多)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0:50 正片开始 07:00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法国学者布迪厄的理论相关 08:40 “野蛮生长”的教育理念(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13:11 “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Concerted Cultivation) 31:20 被约束的感觉(Sense of Constraint) 33:53 “我值得”的感觉(Sense of Entitlement) 36:40 中产阶层家庭真的是围着小孩转的吗? 44:21 “知道这条路能够走得通”确实很重要 51:17 孩子的兴趣理所当然的是家长的责任吗? 53:10 从什么时候就变成现在这样了呢? 61:00 结尾感想 【相关资料】 05:48 BBC纪录片Up的维基页面,最新一季是2019年的63Up 38:44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译本《虎妈战歌》 50:30 Goodreads之外,还有豆瓣上的一篇书评 55:17 关于rationalization, ChatGPT给出的相关著作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点赞、留言、订阅,谢谢!

65分钟
99+
2年前

#18 金色的门票——上名校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The Golden Ticket: A Life in College Admissions Essays,是今年4月新近出版的。作者是Irena Smith,曾经在斯坦福大学做过4年的本科招生工作,现在独立执业,为旧金山湾区、美国各地以及全球的学生提供私人大学招生咨询服务。 本书是一本文学性挺强的个人传记,播客中我们聊到的内容多是由大学申请和录取引出,但书中的大部分篇幅是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0:08 闲聊新的图标(小宇宙还没同步?同步了!) 04:22 正片开始 12:12 再来一次作者能够进入斯坦福大学吗? 16:28 书中有提到去名校到底好在哪儿吗? 21:35 什么样的申请者可以脱颖而出? 25:00 MIT招办有一个官方网站 29:27 书中每章的开篇都是大学给申请者提出的一个问题 35:05 主播斯图亚特的高中回忆 43:42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作者对文学的热爱 53:22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相关资料】 07:38 这里提到的来自一家湾区媒体的书评 21:35 MIT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25:10 MIT招办网站的文章精选 44:26 The Master and Margarita 51:15 Jefferson's Three Greatest Achivements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点赞、留言、订阅,谢谢!

56分钟
99+
2年前

#17 万物的黎明——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真是这样吗?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初版于2021年,作者是两个大卫,David Graeber和David Wengrow,都是持有无政府立场有在伦敦大学学院任教经历的学者。 本书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半学术的著作。David Graeber也是知名畅销书Bullshit Jobs(中译名《狗屁工作》)的作者。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2:04 无政府主义者持有什么样的观点? 05:02 启蒙时代所讨论的不平等的起源 12:13 并不是西方文明带来了平等,而是欧亚大陆堕入了不平等 15:37 古代人类也有制度设计的自觉性 20:47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有平等和不平等的社会 26:05 “不平等是怎样起源的”是一个错误的问题? 33:20 “陷入”农业让文明从伊甸园陷入人间 37:25 而东亚社会是不是还无法自拔? 46:18 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相关资料】 04:48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 07:15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 Kind,中译名《人类简史》 08:26 Ways of Seeing,中译名《观看之道》 12:41 Tribe: On Homecoming and Belonging 13:50 电影《阿凡达》作为殖民者叛逃的故事 18:46 Teotihuacán特奥蒂瓦坎文明 37:24 最近很火的美剧Beef 43:15 David Graeber1998-200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人类学系,合同到期后不再续聘 43:52 书评信息:Brian Fagan & Nadia Durrani (2021) 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Reviews in Anthropology, 50:3-4, 80-99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点赞、留言、订阅,谢谢! Cover Image Designed by Vectorarte / Freepik

47分钟
99+
2年前

#16 圣经的读法——历史批判与底本假说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两本书分别来自美国的两位圣经研究学者。 第一本书How Jesus Became God,初版于2014年,内容与《新约圣经》相关。作者Bart D. Ehrman,出生于1955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 第二本书Who Wrote the Bible,初版于1987年,内容与《旧约圣经》相关。作者Richard E. Friedman,出生于1946年,在佐治亚大学任教。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4:05 第一本书为什么好呢? 09:14 什么是历史批判(Historic criticism)? 13:21 历史批判的三个原则 18:54 我们看历史书的时候也可以应用历史批判? 21:55 保罗是何许人?怎么渲染了耶稣的神性? 27:42 接下来说到了“三位一体”(Trinity) 31:05 开始讲第二本书,作者的主要观点 35:40 什么是底本假说(Documentary Hypothesis)? 39:30 这本书适合喜欢解谜的读者,看起来会非常过瘾 41:30 - 44:10 关于《红楼梦》不专业的闲扯 【相关资料】 06:46 举例:一个最近的宗教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的调查 29:47 “按照佛教史料记载,佛教主要的结集有4次,第一次就是在释迦摩尼圆寂当年”——姚卫群《佛教基础三十讲》第23讲 30:30 Misquoting Jesus,主要探讨了古代抄写员如何在抄写新约圣经过程中产生了错误与变化,并揭示这些错误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点赞、留言、订阅,谢谢! Cover Image Designed by Vectorarte / Freepik

45分钟
99+
2年前

#15 旅人の回想

图布读书

今天介绍的两本书分别来自日本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都出生于20世纪初,毕业于京都大学。两本书也都曾在世纪之交作为《鸟瞰科学》这套关于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译丛出版。 第一本书《旅人》的作者是湯川秀樹先生,出生于1907年,27岁时提出的介子理论,42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日本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原书名『旅人 ある物理学者の回想』,首版于1958年。中文版最近在2022年11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中出版。译者周林东,曾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任教。校者戈革,科学史家,因对尼耳斯·玻尔的研究曾获得丹麦国旗勋章。 第二本书《学问的创造》的作者是福井謙一先生,出生于1918年,33岁提出前线电子理论,63岁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亚洲首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原书名『学問の創造』,首版于1987年。中文版译者那日苏,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 主播:斯图亚特、布朗主任 剪辑:布朗主任 RSS:https://feeds.fireside.fm/books/rss 【时间线】 02:26 前面是闲聊,回到正题 05:51 《鸟瞰科学》丛书与译者介绍 09:00 《旅人》这本书主要讲了些什么? 13:45 湯川先生在《创造力与直觉》中的观点 21:40 湯川先生差一点没有上大学 28:58 湯川先生是一个平淡的人? 32:05 过渡到福井先生的介绍 34:45 那个时候德语在科学文献中的比重很高 39:45 湯川先生对福井先生的影响 43:10 “数学好就去学化学专业吧” 50:25 京都大学的吉田寮 51:40 《旅人》中的孤独感:荒神橋と比叡山 56:00 湯川先生是一个厌世的人 【勘误】 45:15 湯川先生介子理论于1934年提出,部分受到二战影响,直至1947年该理论所预测的介子的存在被证实, 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49年。 【相关资料】 02:58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是出生在英属印度的C. V. Raman,他在1928年发现了光子的非弹性散射现象,193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03:17 介子 (Meson) 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亚原子粒子。 13:10 Strange Beauty,这是一本美国物理学家Murray Gell-Mann的传记。 16:32 录音前布朗主任在听的英国物理学家David Deutsch最近的一期播客 18:00 在日本大正年代(1912~1926年)学制改革前,日本小学校6年,中学校6年,高等学校4年。高等学校进行高等普通教育,作用类似于当时大学的预科(当时大学更接近现在的研究生院?)。改制后的中学校、高等学校分别为3年、3年,进行中等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初、高中。(相关wiki) 24:00 Incompleteness: The Proof and Paradox of Kurt Gödel,这是一本关于数学家Gödel的传记。 32:55 法布尔的《昆虫记》 54:27 这里提到的文章:对话的疗愈 56:43 关于心境障碍等其他精神障碍,可以参考这本关于DSM-5的书 57:08 比如《变态心理学》(第12版) 58:20 关于这里提到的成功,或许可以看这个来自Mark Manson的视频 59:20 爱因斯坦于1922年11月9日获得前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1月17日抵达神户,次日在东京庆应义塾做了4~5小时的讲演,有近2500人参加,演讲后在皇居与日本天皇和皇后会见。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Spotify或其他泛用型播客平台点赞、留言、订阅,谢谢! Cover Image Designed by Vectorarte / Freepik

62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