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如何保持内心安定,就算只剩下一根萝卜 #vol.28

明日之路

在不能买到自己最想要的食材时,我想起了做可持续活动策划的香菇。封控时期,蔬菜往往是最紧缺的,对于香菇这样的植物性饮食者而言,如何解决自己的一日三餐,又如何在有限的选择中保证营养的摄入? 和香菇聊完之后,我意识到平时遵循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人们,在这段时间并没有面临更严重的危机,也没有被“灾难思维”击垮,而是选择坚定自己的生活理念。也许重要的不在于营养搭配,而在于如何在疫情的负面情绪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安定。 【本期制作者】 主播:jianwen(《明日之食》制片组成员) 嘉宾:香菇(素食者,可持续生活方式实践者) 音频制作:刘懿琛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05 认识香菇 05:03 冷冻储存:天贝、香蕉、莓果、甜椒 07:04 绿叶菜储存:做成菜饭、竖立水培 08:55 用一根白萝卜坚持两天 10:18 好吃的胡萝卜做法 11:16 “山寨版”铜锣烧 13:45 萝卜泡菜的做法 15:05 泡菜丁炒饭 15:20 白萝卜黄豆汤 16:46 蔬果昔是个好东西 18:17 自制鹰嘴豆泥 21:01 炒西芹甜椒番茄意大利面 21:44 北非蛋 22:40 菠菜厚蛋烧 24:23 坚果奶的制作方法 26:10 囤货建议 27:02 坚定“断舍离” 31:00 垃圾袋的替代物 33:38 和猫改善了“母女关系” 34:09 身边的素食者和零废弃实践者 35:27 居家种植的实践 46:22 香菇的书单 49:20 绘本里的食谱 51:52 居家隔离生活的另一面 【本期提及的书籍】 《穿越非洲两百年》 《汴京残梦》 《第三餐盘:明日饮食探究之旅》 《变化的位面》 《有滋有味:我的厨艺人生》 【本期出现的音乐】 Senpai/Kondor - Tomorrow With You Arcade Fire - Song On TheBeach 在封控期间,香菇一度只剩下一根白萝卜,吃了两天。图 香菇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55分钟
99+
3年前

如果被封,我大概能在农场上活两三年 #Vol.27

明日之路

在北京做有机农场,实现盈亏平衡需要7年(据2016年业内说法)。然而,我认识一个建成半年就实现盈利的农场——飞鸟与鸣虫。这个农场是北京首家以食农教育为核心的有机农场,其主理人李一方曾是国际组织食品与农业组的负责人,却在30出头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农妇。农场的名字取自与她给女儿放的一首童谣,同时也蕴含了她对理想农业的想象,农场里需要飞鸟与鸣虫的参与,而不是把它们赶尽杀绝。 今天我们邀请到李一方聊聊,除了诗和远方,做农场有哪些坑:如何启动一个农场,如何吸引了共建者和种子用户,新农人需要哪些能力,如何处理与当地村庄的关系。对于那些因为疫情想选择乡村生活的人,这期播客有很多干货~~ 【本期制作者】 蔬菜Sarah(主播,为了7岁的女儿而开始关心食物的供需关系和气候变化) 李一方(聊天人,飞鸟与鸣虫农场主理人) 音频制作:珍妮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52 飞鸟与鸣虫的双重含义 05:49 散发着葡萄酒香的猪屎发酵床 08:10 北京做有机农场的盈亏平衡点 11:33 “医美”黄瓜身上有多少农药 16:14 新农人需要哪些能力建设 21:09 女生可以开农场吗 25:40 有机农场上的杀手是谁 27:59 如何给普华永道的咨询师安排团建 33:58 Why 10 years? Why notnow? 36:35 不卖初级农产品,贩卖“田野中的时光” 37:12 如果没营利,我在村子里待不下去 40:25 如果被封,我在农场活两三年没有问题 42:16 对未来的担忧是没有价值的 46:02 城市人对农场有什么需求 48:30 未来的食物与农人是怎样的 51:04 无法Plan自然,一切都会自然地发生 54:00 世界上其实没有捷径 【本期出现的音乐】 A simple life by Brian Crain 【延伸阅读】 《半农半x的生活》[日]盐见直纪 更多故事可以关注微信公号“飞鸟与鸣虫”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56分钟
99+
3年前

疫情中为了让女儿吃好,我当起了团长 #Vol.26

明日之路

此刻,生活在魔都的我们,仍在遥遥无期的封控中,居民家中的储备慢慢见底,个人网购和外卖服务几乎瘫痪。物流瓶颈造成食物运输滞后。哪里可以买到吃的?答案充满不确定性。明日之路的很多听众在抢菜失败、等不到物资大礼包后,也加入了社区团购的行列。团长,成为当下上海居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今天我们邀请到一位已经上岗半个月的团长——未未。她是浦东洋泾街道的居民。在小区被封的20多天里,她和街道社区的其他团长一起,承担了为邻居们找到米肉果蔬的重要工作。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和我们联系。 [email protected] 【本期制作者】 xiaozhou(主播,媒体人) 未未(聊天人,上海市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居民,小区团购团长) 音频制作:泛泛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2:10 居民对吃的需求是全方位的 03:40 现在对垃圾食品需求旺盛 05:10 当地现货最抢手 07:00 联合周边小区一起团购 08:30 先和菜鸟驿站合作 10:00 女儿想吃饺子,家里没肉了 13:40 团肉的物流有多复杂 15:30 肉坏掉了,居民不要赔偿,商家不容易 19:20 跑腿买肉太贵了 20:00 最开心的事:团草莓 21:30 草莓香味穿过N95口罩 23:10 “杨贵妃也不过如此” 25:00 团购的运作流程怎么建立 32:50 团长怎么找货源 36:40 团长怎么和居委街道合作 41:30 团长的个人防护很重要 47:10 不确定中,居民会越团越多 49:00 居民愿意等货,不愿退款 51:00 社区的美好可能是临时的 54:30 未来的社区商业会如何发展 【本期出现的音乐】 《胜利》来自耳聆网 未未帮社区居民团购到的草莓。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55分钟
99+
3年前

疫情中,三个独居年轻人怎么填饱肚子#Vol.25

明日之路

之前我们发了一次声音征集,想了解大家在疫情下怎么填饱肚子。随着魔都的疫情越来越严峻,大家填饱肚子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一期,我邀请到三位独居的年轻人讲讲她们的故事。 她们之中,有的没有厨具和冰箱,也没有囤物资;有的做起了团长,帮老人筹备物资;有的从物资充足慢慢走向短缺,开始对长辈的节俭生活有了一些理解。 她们的故事也让我的焦虑有所缓解,就像Wenny说的,我们好像被迫进入了一场游戏,能做的就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按照设定完成游戏。当然,我们还能做一些事情,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传递出去,同时也抓住一些更好地活下去的希望。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和我们联系。 [email protected] 【本期制作者】 Jing(主播,“明日之路”发起人) 3位声音提供者: 芋头怪、Ruin 、Wenny(声音录制于4月10日、11日)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 Logo制作:王储 感谢:cheney、“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00 芋头怪的故事 02:25 只剩下一包泡面了 03:10 团酸奶但没冰箱 04:30 团到了自热米饭,分给更需要的人 05:40 邻居要轮流给我做饭 09:00 橘子换鸡蛋 10:17 Ruin的故事 11:50 每天吃几颗瓜子改善生活 12:40 人和人的微妙链接 14:00 疫情中的高光时刻 16:20 体验物资短缺 16:40 Wenny的故事 18:50 送食物出去,收到更多回赠 19:55 帮邻居过生日,收到防护服 22:10 做团长的故事 25:40 泡沫箱不够了,不是紧急物资 27:10 对团购的两种态度 28:50 帮助老人 32:40 感觉在一场游戏里 【本期出现的音乐】 Canon in D Major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35分钟
2k+
3年前

疫情中,我们怎么填饱肚子#Vol.24

明日之路

这是一期临时发起的播客,因为我所生活的魔都变得越来越魔幻了:青菜变成了“奢侈品”,在小区挖野菜……“明日之路”行动小组微信群里,大家又开始讨论“怎么填饱肚子”这件事情。 3月24日,我发起了一次声音征集,邀请大家回答: 1)目前的生活状况; 2)每天怎么填饱肚子; 3)值得分享的自制食物; 4)值得分享的隔离生活细节; 5)疫情缓和后最想做什么。 这些个体经验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也许会对面临同样困境的人提供一点帮助。而且我也认为,在这些特殊的时刻,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记录和保留。也许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还需要这些声音。 如果你也想分享自己的故事,欢迎回答这5个问题,发到我们的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本期制作者】 Jing(主播,“明日之路”发起人) 8位声音提供者:令承、三三、饭饭、春豪、常亚、ShuShu、Jing、健怡小可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10 第一个问题:目前的生活状况 09:15 第二个问题:每天怎么填饱肚子 21:25 第三个问题:值得分享的自制食物 21:50 自制葱油(令承) 24:10 自制糖渍橙皮(令承) 25:05 自制酸菜(三三) 25:50 自制泡菜(春豪) 26:12 自制酸奶(Jing) 27:00 蔬菜汤(Jing) 27:50 冷冻蔬菜(饭饭) 28:15 干菜(常亚) 28:30 洋芋饭(常亚) 29:00 百变鸡蛋(ShuShu) 30:15 麻油面线(ShuShu) 32:20 第四个问题:值得分享的隔离生活细节 32:50 发现小区里爱鸟的阿姨(三三) 33:50 发现节约食物的意识(常亚) 35:40 意识到还是需要规律的生活(小可) 36:00 意识到超大城市的运转离不开每个人(饭饭) 37:40 意识到要减少垃圾(令承) 41:12《伟忠姐姐的眷村菜》(ShuShu) 42:07 第五个问题:疫情缓和后最想做什么 42:57 和阳光、风和自然接触(令承) 44:20 对出行更谨慎了(春豪) 45:20想和异地朋友再相聚(常亚) 【本期出现的音乐】 巴赫 PreludeNo.1 In C Major BMV 846 by Glenn Gould Inspirational Pianoby Infraction aruarian dance by Nujabes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微博@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48分钟
1k+
3年前

把无声的土壤变成艺术,不能只把问题留给农民#Vol.23

明日之路

一位看起来纤弱、美丽的艺术家,为何会花十几年时间投身土壤?土壤生态艺术家是做什么的?在土壤修复专家的帮助下,艺术家如何收集病土,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本期播客的嘉宾宋陈,是一位让人充满好奇的土壤生态艺术家,她出生于洛阳,创作和生活于上海。她将在本期播客中分享自己在土壤艺术创作和采集中的经历。 “世界土壤日”为每年的12月5日,旨在宣传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倡导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2021第八届世界土壤日主题是“土壤盐渍化:威胁我们全世界食物的摇篮”,宋陈的土壤生态艺术展《生态纪》在这一天于上海松江的新桥美术馆开幕,展览和系列艺术公教活动将持续至2022年3月5日。感兴趣的伙伴们,不要错过哦~~ 【本期制作者】 主播:健文(《明日之食》制片组成员) 聊天人:宋陈(以泥土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 音频制作:Yoli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55 为何关心土壤问题 05:23 我的生活就是那块泥土 09:33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把八种(病土)都找到了” 13:20 反差比较大的是老百姓对土质污染的无感 15:05 “土地是一个无声的状态,但我们不能当它不存在” 15:50 “把土地这个问题指向社会,而不是仅仅留给农民” 17:24 在哪里采集到八种病土 18:05 化工污染土、盐渍化土壤 19:15 沙漠化土壤 20:24 一个年轻人的惨痛经历 22:12 医疗垃圾污染土 24:32 农用地、白色垃圾污染土 25:52 板结的酸化土 28:09 有些土质已经绝迹,有些代谢物不可逆 28:59 生活垃圾污染土 31:25 土壤的代谢是非常复杂的 【本期出现的音乐】 Lane King -Back-and-Forth Kraffa-Ther Muted -Altitude First AidKit - If small 香港街道田野录音 【本期延伸内容】 世界土壤日联合国专页 https://www.un.org/zh/observances/world-soil-day 修订版《世界土壤宪章》 https://www.fao.org/publications/card/zh/c/I4965Ch/ 《生态纪》宋陈土壤生态艺术展&“世界土壤日”系列艺术公教项目 展期:2021年12月5日—2022年3月5日 地点:上海新桥美术馆(上海市松江区泗砖南路255弄193号楼) https://mp.weixin.qq.com/s/FHp7Kagvs0Q6vX24xAR2cg 宋陈的艺术作品:《土壤婴孩》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获得了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明日之食

34分钟
99+
3年前

食事求是②|食物是我们的“敌人”吗?聊聊减肥的迷思#Vol.22

明日之路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30亿人超重或患有肥胖症。在中国,肥胖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2020年12月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比例超过50%,其中6-17岁的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肥胖——这一“最熟悉的陌生病”——也许需要我们给予更多重视。 减肥为什么这么难?“过劳肥”真的存在吗?五花八门的减肥食谱有用吗?走极端的减肥方式有哪些潜在风险?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孟老师和罗老师,一起聊聊关于肥胖、饮食和菌群的迷思。 【本期制作者】 令承(主播,媒体人) 孟祥兵(聊天人,科研工作者,研究方向人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 罗立群(聊天人,科研工作者,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1:29 三个月减30+斤!罗博士出场! 05:55 肥胖不单单是“吃胖了 07:15 为什么我们“集体爆肥”? 15:46 “过劳肥“真的存在哦 17:20 啥是“易瘦体质” 18:29 肥胖是人体的“失衡状态” 19:33 中国儿童肥胖率增高 21:10 肥胖和自闭、抑郁 24:00 奶酪和发酵食物 33:06 现代社会的“高仿”食品 35:10 计算卡路里能减肥吗? 43:30 移植“奥利给”减肥法 47:00 这三种减肥餐靠谱吗? 58:00 怎么“好好吃饭“ 61:00 外貌焦虑的代价 68:15 地球进入“肥胖状态” 【本期出现的音乐】 菊次郎的夏天 by K.Williams 【本期提到的书籍】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作者蒂姆·斯佩克特 《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作者 T•柯林•坎贝尔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70分钟
1k+
3年前

食事求是①|解密微生物菌群:我们不止为自己吃饭,也为它们#Vol.21

明日之路

同样的食物,为什么有人吃了会长胖有人却不会?那些让人眼花缭乱,又观点各异的饮食指南,我该听谁的?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孟祥兵博士,来聊聊关于微生物菌群。孟博士是一位医学营养学博士,近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生态农业和医学健康领域的研究。 在本期节目中,孟博士带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菌群——这一不会被标记在食品标签上,但却对人类非常重要的“迷你生态系统”,揭示不同的“菌菌”和肥胖、抑郁、自闭症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不只是我们,我们也不只为了自己吃饭。听完这期节目,你也许会获得一个对食物、对自己、对生态环境的全新视角。 【本期制作者】 令承(主播,媒体人) 孟祥兵(聊天人,科研工作者,研究方向人体微生物与代谢组学) 音频制作:健怡小可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2:02 “神奇”的微生物菌群报告 09:03 阑尾是人体微生物的“种子库” 17:30 有益菌or有害菌并非二元对立 18:35 补钙要晒太阳?是“菌菌”需要阳光 19:38 膳食纤维是微生物的食物 21:30 痛经和这两种“菌菌”有关 34:33 送给爷爷最好的礼物是孙子的“奥利给”? 39:00 一则关于老鼠的“恐怖实验” 44:30 从牙齿看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 47:00 发酵食物含有大量微生物产生的酶 53:02 直接吃微生物没用? 55:01 古人如何解毒?泥浆取水往下灌! 58:10 “牛棚疗法”治过敏? 01:01:25 土壤、除草剂和微生物 01:03:50 “风土”和微生物的关系 01:07:15 像打理花园一样,打理肠道微生物 【本期出现的音乐】 Magic in the Garden by Alexander Nakarada 【本期提到的书籍】 《饮食的迷思:关于营养、健康和遗传的科学真相》|作者蒂姆·斯佩克特 The Diet Myth: The Real Science Behind What We Eat 《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作者 T•柯林•坎贝尔 The China Study: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Nutrition EverConducted And the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Diet, Weight Loss, And Long-termHealth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72分钟
1k+
3年前

家中来信①|吃了吗?那些包裹着熟悉味道的快递又来啦#Vol.20

明日之路

家乡带给我们的,除了绵长的亲情,还有熟悉的乡味。疫情两年来,在异乡工作的年轻人不得不经常“就地过节”。想吃那口熟悉的味道了,怎么办?本期我们邀请到的三位聊天人来自天南海北,因为家人都很热爱食物,他们经常会收到自家果树结的水果、自制分装好的点心和汤底、精挑细选的各种干货……这些食材如同家书,带着意料中或冷不丁的问候而来。收件人用家里的方式来保存和烹饪,做成一餐一饭,喂饱自己,分享给朋友,抚慰口腹和心灵,化解焦虑与不安。 重要的是,我们谈到了一只好鸡的挑选方法。建议吃饱饭再听本期,否则会很饿哦~~ 【本期制作者】 Xiaozhou(主播,媒体人) 小样(聊天人,“1000小食”计划发起人) 大宝贝(聊天人,媒体人、摄影师) Jing(聊天人,“明日之路”发起人,《明日之食》总策划和制片人) 音频制作:戴佳晨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13 最近一次收到的家信:新疆的苹果、福建的汤、广东的虾干 17:00 疫情后的家信:年味的糯米团/年糕,肉粽和肉,杏子,咸鱼 39:22 时令家信:花生汤、芋泥(福建冬天)、烤猪/猪头骨(广东清明)、牛杂、传统沙琪玛、海产品(广东国庆) 48:55 令人“困扰”的家信 55:15 家信吃不完怎么办? 1:01:13 广东师奶对鸡的执念 1:08:42 重新理解家中来信 【本期出现的音乐】 El Baile De Los Andes (Huayno)by Panga 【延伸内容】 《1000小食报》(微信公号:放羊姑娘) 我们正在筹划制作的纪录片《明日之食》刚刚获得B站暗室灯创投会“最佳系列纪录片”提案。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ID:roadtotomorrow):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74分钟
99+
3年前

约饭10|通过食物捐赠见到的人生百态#Vol.19

明日之路

【本期主播引言】 受共创指南《地球号太空船》的启发,我们策划了一个“约饭计划”,打算约10组关注食物和可持续的小伙伴,聊聊大家各自的食物故事。这一期是“明日之路”播客与“绿洲食物银行”的串台,也是约饭系列的最后一期。 食物银行起源于西方,旨在搭建起食物浪费和食物不足间的桥梁。我们曾在约饭计划中专门讨论过食物浪费的问题,其中,在绿洲食物银行服务的Karen对食物浪费的介绍,我们还没有听够。今天我们除了请Karen再多聊聊绿洲食物银行的实践之外,还想探讨食物如何连结不同的人,成为充满人情味的互助纽带。 【本期制作者】 Xiaozhou(主播,媒体人) Karen(聊天人,绿洲食物银行工作人员) 音频制作:戴佳晨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50 在食物银行会遇到什么人 07:27 半买半送的剩食收购 11:00 不同人喜欢选什么菜 15:53 “粽子募集”行动 17:14 分享冰箱的故事 24:42 中外食物银行差异 31:35 食品捐赠的“阵痛期” 32:46 食物怎么二手交换 【本期出现的音乐】 We were free by Moarn Time with a friend by BenWinwood 【延伸内容】 明日之路播客:约饭02减少食物浪费,能还原被异化的食物和我们吗? 【关于“明日之路”】 “明日之路”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动团体,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我们想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 今年,“明日之路”播客将聚焦于食物——这个再熟悉不过,但深入起来却又陌生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在筹划制作一个纪录片“明日之食”。 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ID:roadtotomorrow):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37分钟
99+
4年前

约饭09|从种子到餐桌:为什么给小农赋权,关乎食物的未来#Vol.18

明日之路

【本期主播引言】 受共创指南《地球号太空船》的启发,我们策划了一个“约饭计划”,打算约10组关注食物和可持续的小伙伴,聊聊大家各自的食物故事。这一期是“明日之路”播客与“食通社”的串台。 “食通社”是国内专注可持续食物知识分享的平台,创始于2017年,我们邀请到食通社创始编辑常天乐老师,她同时也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召集人。我们会聊聊她和她所在的组织如何通过讲述食物背后的知识故事,搭建城与乡、人与人之间交流桥梁。 【本期制作者】 阿念(空降主播,关注绿色可持续的媒体人) 天乐(聊天人,“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召集人) 音频制作:迟秋怡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3:41 现代食物生产消费方式的异化 10:05 普通人如何理解“有机” 16:40 食物知识传播破圈难 20:00 河南暴雨的教训:生态农业的土地更坚挺 33:40 政策限制与资本垄断下,被动的有机农人 【本期出现的音乐】 Journey of Hope by AlexanderNakarada 【延伸内容】 食通社书单 https://www.douban.com/people/foodthink/ 【关于“明日之路”】 “明日之路”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动团体,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我们想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 今年,“明日之路”播客将聚焦于食物——这个再熟悉不过,但深入起来却又陌生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在筹划制作一个纪录片“明日之食”。 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ID:roadtotomorrow):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44分钟
99+
4年前

约饭08|我们做了一个蔬菜“天团”,大白菜、韭菜、粉条都上榜了#Vol.17

明日之路

【本期主播引言】 受到共创指南《地球号太空船》启发,我们策划了一个约饭计划,计划约10组关注食物和可持续的小伙伴,聊聊大家各自的食物故事。这期播客是跟“lol 创斯坦”播客串台,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北京ONE艺术共创计划的于歌和从事环保工作的的王珏,她们从个人饮食实践聊到了“餐桌上的小地球”艺术共创的故事,“餐桌上的小地球”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大家造了一个蔬菜天团,让其貌不扬的白菜都变得非常酷炫。此外,我们也聊了聊“除了危机叙事,还可以如何讲述可持续食物”。 【本期制作者】 饭饭(主播,文化研究员) 王珏(聊天人, “餐桌上的小地球”发起人,绿色和平工作人员) 于歌(聊天人,北京ONE艺术共创计划 “餐桌上的小地球”策展人) 音频制作:宫鹤卿 LOGO制作:王储 感谢:“明日之路”行动小组 【时间轴】 02:34 接触食物话题的契机 07:00 接地气的“三指”计量法 12:40 用艺术的方式聊食物 21:49 蔬菜界的“天团”选秀 28:54 收获新知,回答迷思 32:38 艺术对可持续话题的馈赠 34:01 从“与我无关”到“有关” 38:10 个人维度和感性叙事 39:50计划开一家快闪店 【本期出现的音乐】 ありんす by 菅野祐悟,ハーブティー by 菅野祐悟 【延伸内容】 “餐桌上的小地球”展览 【关于“明日之路”】 “明日之路”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行动团体,聚集了一些关注可持续生活的年轻人,我们想以共创的形式一起探寻“明日之路”。 今年,“明日之路”播客将聚焦于食物——这个再熟悉不过,但深入起来却又陌生的话题。同时,我们也在筹划制作一个纪录片“明日之食”。 如果你对我们的行动有兴趣,欢迎加入!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号(ID:roadtotomorrow):明日之路 明日之食

42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