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收到新东方的一个二维码推送, 让大家在50个新年flags里面选出9个来立一立, 然后生成一张可爱的海报mark一下这一年你plan to have的roadmap. 想到各大app生成的对你所使用app的年终总结, 突然觉得提前立flag的行为有点像提前预知了你年终总结的样貌, which can be interesting if you think about it. 那就来立立flag吧,it doesn’t hurt anyway. 于是我们就go through了一下所提供的flag的选项, 感受了一下哪些目标对我们来说是“日常”,哪些是“challenging goals”, 哪些是“这都什么鬼,为什么会需要这样的flag�” 还蛮有意思的, In a way helps you better make sure where you are now at life. 总之,任何形式的跟自己对话都是好的, 不管你有没有flag. Cheers. Yvonne推荐的几本书: 积极心理学——《真实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作者:马丁·塞利格曼 心理学入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电子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 正念饮食——《学会吃饭》(电子书)作者:珍·克里斯特勒&艾丽莎·鲍曼;《好好吃饭》(电子书)作者:布莱恩·万辛克 社会学类——《经济学讲义》作者:薛兆丰;《Peaks》(中文《刻意练习》)作者:Anders Ericsson & Robert Pool 还有一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疗愈性特别强的小画书《想念你的陌生人》作者:索菲·布莱科尔/尹珊珊 沈奇岚 译
最近的大瓜出来之后, 全网炸,街头巷尾大众都在讨论这件事。 给自己当时的反应一些距离, 思考思考其中有多少是冷静的分析,有多少是情绪的发泄, 可能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下自己。 节目中我们对两方微博开战的时间线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 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给出了我们自己粗浅的看法。 人都是很不完美的, 完美偶像和霸气大女主的想象, 其实也就是想想就得了。 这波大瓜对于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或许就是进一步强化这样一个意识:高质量的婚姻真的非常,非常不容易。 双方要可以合作,还要有爱; 即便后期爱被慢慢磨平,也要讲好武德为对方留足体面,为自己留下独立和强大。 几乎每条都在对所谓的人性发出呐喊和挑战。 但是人生在世啊, 不是这个战场就是那个战场。 如果一定要为什么而战, 我永远选择为美而战,为爱而战。 另,本期我们选了这位艺人两首好听的歌曲做垫乐, 也是在传递一个想法:艺术成就和道德水平是两回事。 依然还是感谢他曾经给过我们动人的音乐。
从小到大,经历过好多好多次旅行 每次旅行都会通过一些媒介在记忆当中留下痕迹 比如美食,比如美景,又比如美人 在这次对话期间,我也发现了我和Niki在旅行过程当中的不同追寻: 对于Niki而言,她很在乎旅途当中一些唤起她少女时期记忆的景象,比如潮湿的空气,葱郁的森林 于我而言,我更在乎在旅途中寻求和我平时生活环境不同的场景。 Niki说,在旅途当中,她可以理所当然的不用“入乡随俗”。因为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这里的一个过客,在旅行地无论发生过什么,随着旅人的离开,痕迹都会慢慢被抹去。这让她在旅行地拥有了很多的自由,扔掉了很多的包袱。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会在旅行当中产生一些意外、美好经历的原因吧。因为不再执拗于做平日的自己,反而给旅程增加了很多的惊喜。 你呢?有没有哪些旅行让你记忆深刻呢?
现在就问自己, 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让自己感到是快乐的? 或许会有很多不假思索的答案, 诸如“如果我年薪XX我就很快乐啊”“如果我交往男神我就很快乐啊”。 这些答案本身当然是不错的, 让人担心的是我们的那些不假思索。 开篇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几乎应该是我们人生中最最重要的问题, 被我们思考得不够多, 被我们感受得不够多。 我们根据“社会标准答案”一股脑往前冲, 最终却血肉模糊撞上这样一堵墙: 人生就是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欲望满足就无聊。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绝不是说说而已, 好好花一些时间,回忆你过去一周,一个月,半年,一年, 感到最最最快乐的时刻, 然后努力在这些地方压上珍贵的时间, 让它们给你编织出一幅独属于你的人间快乐地图吧。
有很多媒介可以承载记忆,文字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小的时候被老师父母要求写「日记」「周记」,虽然都是些流水账,但还是留下了一些记录生活的痕迹。 在一个本子的夹层翻到了这封写于2011年凌晨的信。说是信,但从纸质上看,应该就是随手扯了一张草纸在床上歪歪扭扭的写下的,怕是过不了多久就要烂掉了;从内容上看,用现在的流行话说,应该是当晚emo了,情感积满胸膛无法释放,只能诉诸纸上。 翻看下来,一边被当时的自己笑到——故作深沉的幼稚;一边也会感慨于“秉性难移”——人会一直处在变化当中,但是有些特性可能还是会贯穿一生的吧。 第一次在播客里把自己曾经的情绪问题暴露出来。每讲出一次,我都能感觉到身体轻松了一些。当我决定把这期播客放出来的时候,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如释重负。 对于播客的期待,一直以来都是「陪伴」,如果节目能够带给大家陪伴感,就是幸福;如果偶尔你能找到共鸣,那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注:对于本期内容中的「抑郁症状」的表述,仅代表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如果听友们有任何的疑问或者需要帮助,请一定咨询相关人士(如果你愿意的话)。
Leo,我GRE班级的学生,也是我们播客目前为止,邀请到的年纪最小的嘉宾。 明年才21岁的他,在美国的年头接近自己目前人生的1/2。 课下的他,是一个能够随意在幽默风趣和成熟得体之间来回切换的C位男孩。 在新东方出国留学部门工作了近十年,我的学生年纪越来越小,却有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经历。 这些从小就被送出国的小朋友们,都各自经历了哪些事情塑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当然,Leo只是一个例子,他的故事也不代表所有出国留学的00后。 但听他平静的说起在美国的点滴,那些听起来孤独的,有趣的,风流的,浪漫的故事,一点一点的刻画出一个即将能够在美国合法饮酒的成年男孩的形象。 这次,不输出观点,一起听故事吧。
关了节目才想到,怎么没有提到早早就穿起了秋裤这件事儿?! 怕与不怕,「变老」就在那,不远不近 “你怕老吗?” 某天,这个问题突然出现在脑海中。 如何定义「老」?是时间流逝,还是阅历的增加,还是体力的衰退。以及多大的年岁才算是「老」? 在我看来,当我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或者我的体力无法支持我继续对这个世界好奇,那就是我老的那一天。 所以,我不怕年岁增长,而是怕体能无法支撑我的四处乱晃,智识无法继续增长,对于新鲜信息的的获取速度变缓,在脑海中建立新语系的能力变弱。 我一直认为,生命不止有长度,还有厚度。不同的人,在同个时间刻度上,其生命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生命厚度也不相同。 既然时间留不住,我一定会老去,就希望在每一个时刻,能够打开感官,感受丰富的情感,积累多样的信息,增加生命的厚度吧。 节目最后还是跑题聊了一下,两位正在“变老”的主播对于「美」的理解。 大家是怎么理解「变老」这个事儿呢?
#写在最前面:Episode 31由于音乐版权的问题暂时无法上架,不是主播拖更哈~ ————————————正文的分界线————————————————————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我想应该是星空,大海,和爱吧 在人类用文字和语言构建的这个世界中,规则,信仰,法律都在变 但是对于感情的需求,确实从古至今,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和期待的 也许正是那些语言无法描述的感觉,才是所谓的「爱」 这一期,我和Niki通过「Modern Love」这个美剧(本期节目主要谈论了其中的三集。分别是第一集的doorman的爱,第六集对于父爱的渴求,和第七集对于领养孩子的爱) 一边讲解剧情,一边分析我们两个在故事当中感受的不同场景下的「爱」 随着自己年纪的变大,生活阅历的累积,我个人也在对「爱」有着越来越多的理解 从狭义的男女之爱,慢慢扩大到与父母的爱,以及朋友之间的爱 「Modern Love」又给我展现了一个更广义的「爱」的定义: 它不需要血缘关系,不需要被法律保护或限制;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不需要言明,只是心领神会的一种默契 现阶段的我,对于爱的理解是:它抽象,无形,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大到是一种“牺牲精神”,也可以小到父母嘴里的“我都是为你好”,当然也可以具体到恋人口中的海誓山盟。它可以是强求的,也可以是无私的,它无处不在,充斥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可以给你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可能成为你甜蜜的负担。 那么,你是怎么理解爱的呢?
总有那么些时候不想思考, 而是想感受—— 渐渐变凉的空气, 温热慷慨的冬日暖阳, 变黄掉落的银杏叶, 垂挂夜空的明月和稀星。 或者, 感受音乐。 感受清亮或是低沉的嗓音, 感受强劲或是舒缓的节奏, 感受那些流淌的故事。 好了编不下去了,简而言之就是今天想录一期听歌的播客。 Y和N各推荐了三首歌儿,我们都觉得挺好听的。 有一些附着在这些歌曲上的经历和情感, 也都在节目中慢慢聊到了, 也挺好听的! 大家找个舒服的姿势开始听歌吧! 1.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张学友 2. 凝望月亮——刘令飞 3. Dear Friend——顺子 4. New Boy——房东的猫&陈婧霏 5. Love Song——方大同 6. 心领神会——莫文蔚
BIG NEWS:大家可以在苹果系统(iPhone,iPad,MacBook,iMac)自带的Podcasts(播客)——一个紫色的app,直接搜到Boundless Talk并订阅啦! ————————————————————————————————————————— 本期Boundless Talk又是从我的实际困惑出发——非人工服务带来的不便捷,低效率。 但是聊着聊着,话题就跑偏了。。。(like always) 节目里面提到的电影「Free Guy」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去讨论人工智能的电影。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描述了一个有了自我意识的AI。当AI有了自我意识,且能像我们一样,更新迭代自己的思想的时候,ta们算是什么呢? 节目里聊到的游戏是「Detroit:Become Human」(可以在B站搜到相关的游戏视频),更是把这个问题推向了一个哲学高度。这些Androids不仅进化出了自我意识,还要起义反抗人类的domination。这个时候,这些仿生人又是什么呢? 我对于自然生命的敬畏被这些可能未来不久就会出现的AI给挑战了,到底如何定义“什么是人”。是生理层面上的生命,还是精神层面的意识? 以及最后话题转变到了:如果你有决定别人以及自己生命的权利,what are you gonna do? 聊完之后,我的困惑并没有减轻,也许时间会给我答案吧~
记得以前看《恶作剧之吻》, 一边追甜蜜爱情,一边翻白眼: 完美男主到底哪只眼睛有问题爱上到处都是bug的女主的啊??? 太假了!太不真实了! 还是刻画真实世界的电视剧/电影更深刻!更体现人性复杂!更高级! 这两年却…… 颇有些受够了人性复杂的感觉,更不想在影视中找沉重, 所以竟然开始越来越喜欢那些没那么“真实”的作品。 浪漫得不真实,虚幻得不真实,美丽得不真实…… 《妈妈咪呀2》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一切都是美好的: 母亲和女儿生死相隔却永恒不逝的怀念, 男孩女孩年轻时轰烈年老亦可追忆的爱恋, Girlfriends之间牢不可摧的友情, 阳光岛屿上音乐响起就可以跳起的舞蹈…… 它不负责七零八落,不负责唏嘘, 不负责教我们做人。 它只是温柔地存在着,美好着, 像一个触手可及的梦。
节目的起因是因为我发的一条朋友圈。本来是希望通过播客梳理一下自己由此引发的焦躁情绪。但聊着聊着,发现了我和Niki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而不同的方法背后体现是不同的偏好选择,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操作方法——一些我们可以统称为“习惯”的东西。 聊到快结束,其实我脑海中想的是:到底是每一个具体的选择,需求和操作方法塑造了个人习惯;还是习惯反向影响了具体的选择,需求和操作方法?Either scenario could be true。 以及,同一个表像可能会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同样,同一个原因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结果(我替大家吐槽一下我自己:把GRE逻辑题的思路带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简直是太变态了)。之所以我会在日常生活当中习惯性的归因,可能很大程度是一种职业习惯吧(这个特例中,是职业选择塑造了我的某些习惯)。 好了,大家还是听节目吧,推送写的太绕了。。。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