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以人为本的优秀教育者,认同“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持续实践着这样的理念。在教育3.0中,“关系优先、敏捷向前、理解复杂”就是教学设计思想里重要的三根支柱。 “关系”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仅仅是“对学生关心”就是在构建关系吗?以及,“关系”指的仅仅是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吗?当我们在谈“教育中的关系”时,还可以有哪些维度去助力于好的学习设计? 这一期「群岛群聊」的主播周贤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也整理了文字版,欢迎点击阅读:教育3.0中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意思?
“摄影的功夫在摄影之外——是不断寻找自己,不断和自己对话,不断和世界对话,然后用镜头语言去分享和传递。”蒋迅东如是说。 好的摄影是对生命的看见,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机构都在活动中给孩子拍照,但有些拍得特别好看,每个孩子都会发光,而有些就很一般的原因。 在群岛的教育者社群里有很多人文摄影爱好者,摄影还给他们带来了哪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邀请大家收听本期对谈。 【本期对谈人】 蒋迅东,人文摄影爱好者,柳州「一起成长」学习社区 发起人 --------------------------- 群岛教育谈 | 天真与经验之歌 主播:周贤,「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联合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今年3月的“邯郸初中生案”把校园欺凌的问题再次推到所有人面前,很多教育者都在探讨我们该做什么才能避免校园欺凌的发生,父母们也免不了担心要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 暂停一下,在我们急于做些什么前,或许应该先问一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哪些只是孩子间正常的打闹玩笑,哪些是需要成年人引起关注的欺凌行为? 即使欺凌行为发生时,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能以支持孩子反思成长(而不是惩戒)的角度出发,看见在困境中的每一个人,或许我们就能为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观的孩子们创造一种更好的预防机制。 【本期对谈人】 缪雨辛(喵),上音安师 心理老师 钟馨乐,友乐青春教育工作室 主理人 关于欺凌的话题,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欢迎收听馨乐的演讲: 校园欺凌从“小摩擦”逐步升级到恶性暴力,有太多可以制止的机会,但都被错过了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很多教育者和父母都会觉得“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叫ta干什么都不配合”,“动不动就发脾气,很容易起冲突”,或者“变得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大家都说这是青春期到了,开始“叛逆”了。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就会变得“叛逆”呢?这些“叛逆”行为的背后,孩子们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该如何回应和支持他们? 【本期对谈人】 张俊凯(熊),厦门「火光青少年社区」 联合创始人,拥有10+年青少年支持经验 钟坚,广州「水滴云教育」创始人,长期支持青少年成长,家有高中“叛逆”娃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在很多(工作)场合我们都会听到“情绪是没有用的,解决不了问题,要理性地分析”,似乎一旦人拥有了情绪和感知力就会被看作是“软弱可欺的”、甚至“不专业的”。 感知和思维是矛盾的吗?感性和理性是二元对立的吗? 感性和理性是日常用语里为了便于区分的说法,但我们不可能只用身体去感受,而不用头脑去思考;也不可能关闭理性,只去感知。事实上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共同发挥着作用。 真正的具身认知,不是对感性和理性的二元对立,是如何将即时发生的体会、觉察、行动、创造进行更有效能的认知、整合和呈现,而不是立刻掐断或者机械的阻断 —— 过去我们掐断了太多感知的渠道和路径,反而限制了作为一个人,可以无限创造的发生。 这一期「群岛群聊」主播周贤将和大家聊聊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以及对「具身认知」的理解。它不是仅仅对一具肉身的认知;它也不是除了大脑之外的认知;认知的意思也不仅仅是认识和知道。它是体验更是创造,它是动词也是名词,它是身而为人的行为过程,也是身而为人的呈现结果。
为什么有人会追求自律? 为什么有人会逃避自律? 自律是外在强加标准的内化,还是内在主动追求的外显? 自律和流动、即兴、涌现是矛盾的吗? 在集体躺平的年代,自律的意义又是什么? 【本期对谈人】 宫依潇(小米),北京领睿学院 群岛客社群“云健身房”&“早起运动读书打卡”魔力块魔主;斯巴达勇士赛 挑战者 莫一夫,厦门山海夏校协作导师 电子游戏及桌游资深玩家&研究者 ------------------------------- 群岛教育谈 | 顾远和朋友聊教育 主播:顾远,「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联合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德鲁克是顾远最喜欢的作者。顾远读过德鲁克的全部作品,并且不止一遍,熟悉群岛的伙伴也一定会在群岛的文章和体系里时不时发现德鲁克思想的影子。 在这一期solo专场里,顾远和大家分享了—— * 德鲁克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 * 在今天这个动荡的时代,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德鲁克? * 学习德鲁克,究竟是在学什么? 我们也整理了文字稿,欢迎阅读:今天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德鲁克 Enjoy~
越来越多人开始养猫猫狗狗、兔子乌龟、甚至蜥蜴……与从前不同的是,很多人不再把它们称作“宠物”,而是称它们为“毛孩子”,也骄傲地称自己为“铲屎官”。 当我们把称呼从“宠物”改成“毛孩子”,这背后体现了怎样的观念变化?在与这些毛茸茸的小家伙们的相处中,又给我们这些教育者带来哪些启示? 本期直播,三位铲屎官将一起聊聊我们与毛孩子们的那些故事。 【对谈人】 张媛媛 家有5只猫咪+1只狗狗的资深铲屎官 「行动亚洲生命关怀教育」创始人 徐琛 带着一娃两狗环游半个中国 郑州「麦田教育」创始人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 「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中国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都热爱旅行,那些在路上的经历里,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瞬间?这些瞬间曾带给我们怎样的成长和思考?我们更认可怎样的旅行理念?这些又能带给我们这些教育者什么样的启发? 本期对谈两位热爱旅行的教育者将一起来聊聊「旅行对教育者有什么用」,enjoy listening~ 【本期对谈人】 Susi,教育者、旅行家&摄影师 旅行游记为国家地理杂志所刊登,曾举办过独立游记摄影展 --------------------------- 群岛教育谈 | 天真与经验之歌 主播:周贤,「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联合创始人,《教育3.0》联合作者
“做个人吧~”这个短语在过去一年里频繁地出现在群岛的各个活动中,有时是玩笑,有时则颇为严肃,但都指向着对本真的追求。 同时我们也遗憾地发现,在很多教育的场景里,人们总是下意识地把人工具化——把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把老师当成传递信息的工具,或者把人的不同面向割裂开,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专业”。另一种情况是,人们为了追求“做个人吧”的自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规则,想干嘛就干嘛,但这是真正的自由吗? 在这一期solo专场里,顾远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做个人吧”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做个人吧”这么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需要重新反思“何为人”,让好的教育体验帮助我们成为人——因为只有当教育者体验过这样的教育,才能传递给孩子们。 Enjoy listening~
说起“丧偶式育儿”几乎每个妈妈都能倒出一大堆苦水,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爸爸们是不爱孩子吗?爸爸就是不愿意陪伴孩子? 在群岛的社群中有很多位好爸爸,他们是孩子成长中的导师、伙伴、朋友、后盾。一个好爸爸是如何养成的?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哪些挑战?爸爸们需要怎样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本期对谈者】 盛毅敏,「杭州虫洞公益」创始人,10岁儿子的爸爸 杨霞,「大儿童成长空间」联合创始人,积极支持新手爸爸成长的妈妈 Enjoy listening~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5月第二周是“母亲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不少母亲节祝福不仅仅“感恩母亲的伟大和付出”,还有不少在为“母亲角色之外”的女性而欢呼——祝福妈妈们也能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 是的,我们是妈妈,也不仅仅是妈妈。 本期「群岛教育谈」,主播Sherry邀请了两位妈妈,牛婷婷和乔安,一起来聊聊“成为妈妈”给我们带来的变化,那些在“伟大和付出”之下左支右拙的张力,那些为了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所做的努力,和那些给自己构建支持系统的尝试。 【对谈人】 牛婷婷 两娃妈 / 创新学校法务 / 周末学校主理人 / 瑜伽爱好者 / 创新教育圈法律科普人 曹汝琼 Joan 两娃妈 / 「春晓童园」共创者 / 自由书写&自由共舞爱好者 --------------------------------------- 群岛教育谈 | 我们·教育·人 主播:Sherry,「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