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雪 · 震山河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如在二十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是在春季“雨水”节气。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大雪的时候吃火锅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的“一二·九”爱国运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纪念”。 为纪念这段风雷激荡的岁月,“一二·九”师生歌会每一年都会在北大校园中举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追忆八十七年前中国青年高擎爱国主义旗帜,为救亡图存不懈斗争;如今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青年勇担大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韶华。 本期主播:陈嫱,高兴 时长: 10:48 查看节目

9分钟
99+
2年前

二十四节气|小雪·虹无影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名小雪,反映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而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即彩虹不会再现,万物生机渐隐,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之季。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至,人们腌咸菜、品尝糍粑、晒鱼干、吃刨汤、酿小雪酒。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渍酸菜,南方有些地方,小雪前后有吃糍粑的习俗,土家族则会吃刨汤,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粮食酿酒,故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承载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也蕴含着中国农民淳朴勤劳的精神; 百廿年前的小雪时节,1898年11月22日,清内务府将修葺后的马神庙和嘉公主府移交给京师大学堂。同年六月,大学堂正是在这里举行了开学仪式,身处变法改革中的光绪任命自己的老师孙家鼐为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北大的诞生将彼时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个多世纪的和嘉公主府再一次推到历史舞台的聚光灯下。 这座如今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的院落,最早是明朝用来祭祀马神的马神庙,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即公元1446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马神庙渐渐失去了原本的用途,变成了一个地名。到了乾隆二十五年,马神庙的原址上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大宅院,同年,乾隆和纯贵妃的女儿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乾隆皇帝便将这座宅院赐予了四女儿和嘉公主。从此,这座府邸便被称为和嘉公主府,俗称四公主府。府邸的东西两边都有夹道与其他民居相隔,院内有房三百数十间。《清宫词》中“独有沁园今阒寂,马神庙外马缨花”就是对和嘉公主府的描述。由于后来公主府成了大学堂的一部分,院落两边的夹道便也被称为“大学夹道”了。 和嘉公主与福隆安在这里的生活十分幸福。但好景不长,公主在婚后第七年去世,公主府被内务府收回,福隆安和孩子回到一等忠勇府居住,失去了主人的和嘉公主府遭到了冷落,直到京师大学堂的成立让这座底蕴丰厚的院落再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堂成立之初,公主府的旧房得到了修缮,并新建房舍一百二三十间。 光绪的改革失败后,慈禧废止了一切变法措施,却唯独留下了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和嘉公主府成为了北大理学院的所在地。学校保持了公主府并列三轴线五进院落的原貌,主轴线和西轴线的建筑在修缮后被加以利用。公主楼改作藏书楼,成为了北大最早的图书馆,昔日的脂粉香气被醇厚的书香所代替;正殿则成为集会演讲的礼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院中又次第新建了几栋中西合璧的教学小楼、实验室和阶梯教室,以及十几排学生宿舍,还有一座风格别致的花园,据说为当年在北大任教的李四光带领地质系师生所设计。 1952年夏天,北京大学全部迁入燕京大学的校园,和嘉公主府再次摇身一变,成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办公地点。但雕梁画栋的藏书楼还在,大学堂的教学楼还在,见证五四运动的大礼堂还在。和饱经风霜却仍筋骨未散的公主府一样,转过两个甲子荏苒光阴的北大,在时间的打磨和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将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使红色的基因辈辈赓续。一代代北大人接力续写往日峥嵘,使前人的学问与精神在这片兼容并包的沃土中蓬勃生长,并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初冬不像隆冬那般素丽,唯有清冷干燥的风,吹皱了未名湖面,拂过了和嘉公主府的昔日,拂过了燕园的今天,北大学子三两成行,于小雪片片中迈向新时代的前方。 【本期主播】 吴境 夏子矜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Mirror Lake----Brian Crain Lavender Hills----Brian Crain 【本期节目的主题图片】 北京大学公众号 时长: 09:15 查看节目

9分钟
56
2年前

二十四节气|立冬 · 斗指乾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体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体眠。 1921年11月立冬前后,北京大学公开宣告全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成立。 在距离北大红楼数百米的地方有两间特别的小屋,墙上悬挂着马克思肖像,两旁的一副对联写着“出研究室入监狱,南方兼有北方强”。这两间小屋被称为“亢慕义斋”,也就是“共产主义小屋”。这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特批的活动场地。 李大钊、邓中夏等十几位北大师生在这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图书室中搜集整理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系统归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最早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传播开来的精神家园。为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今天也是著名化学教育家徐光宪院士诞辰 102 周年的日子。 徐光宪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并取得重大成就,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1951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徐光宪收到导师继续留美从事科研工作的邀请。但彼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中美关系极度紧张,徐光宪感到祖国更需要自己,便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工作机会,与夫人高小霞回到祖国。 学成归来的徐光宪先生受聘来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开始着手培养量子化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生。其后在北京主办了物质结构讲习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理论化学方面的教师。数十年来潜心教学与科研,学工作成绩卓著。徐光宪先生在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特别是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领和支撑了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中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大国”的飞跃,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国际稀土界惊呼为“中国冲击”。 未名湖此时仍是多姿多彩,万般红叶点缀其中,趁此良辰美景,仍可观赏留影,邀三两好友派遣心绪。教学楼前的街道届时承载着秋末的落叶,它们在初寒的风中轻跳起舞,伴随着成群的北大学子走在求学的大道上。 人间忽晚,山河已冬,朔风始起,万物境藏,余秋尚徘徊,冬令逐沓来,寒来寒往,每一步都算数,这一年的收获与错过,且待回甘。秋问秋雨秋曾凉,东望冬雪冬期藏,秋天的烦恼一定会被冬天的雪埋藏。 主播 / 于思冰、张瀚洋 音乐 / フロストランド地方-西木康智 断崖の街ボルダーフォール-西木康智 聖火の都フレイムグレース-西木康智 神官オフィーリアのテーマ-西木康智 图片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 /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 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徐光宪个人网站 时长: 08:11 查看节目

8分钟
43
2年前

二十四节气|秋分 • 揽清月

北大之声|听见北京大学的声音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民间有“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农谚。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节气养生”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饱含着希望的力量和丰收的喜悦。燕园之中,我们收获新知也品尝美食;一日三餐、酸甜苦辣,每一份感受都是珍贵的记忆。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迁至燕园。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委员会在今天百周年纪念讲堂所在地上,建起了一大一小两个学生食堂,较大的那个食堂被称作“大饭厅”。 北大常引领社会和时代之先。大饭厅连接着宿舍和教学区,整日熙熙攘攘,是校内外信息交换的枢纽。除了提供一日三餐的场地,大饭厅还兼具提供精神食粮的职能。大饭厅自从建成起就没有固定的座位,而这种设计将它的附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每逢大型会议、放电影、文艺汇演和舞会,大饭厅就任起了礼堂的兼差。那时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最初就在大饭厅举行,朗诵时,大饭厅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同时,年轻学子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在这里争相展出,接受品评。由此大饭厅又成为艺术的殿堂。大饭厅的西端有个不小的舞台,放电影时幕布就悬于其上。大饭厅里的电影票价低廉,又是学生们难得的娱乐活动,因此每到放映日,门口便排满了自带方凳的学生。日与夜,在电影的光圈下流转,电影的胶片从此有了北大人的专属印记。 1983年的秋分时节,学校决定把大饭厅改名为“大讲堂”,由此实现“身心合一、形神同体”,然而条件依然简陋:一色青灰,大门破旧。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岚清来大讲堂作报告,提出为北大筹建新讲堂的设想。1997年6月,在大饭厅的旧址上,一座新的世纪大讲堂正式动工。1998年,时值北大百年校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投入使用。大饭厅之北大物华,至此演化为燕园天宝,俨然成为北大百年的精神象征,北大永恒的不灭之魂。 每一次落幕,都不免带有难舍与眷念。大饭厅的故事回响在历史的跫音中。无论曾经手握饭票,抑或现在手持饭卡,为的总是那一抹饭菜香。 时光流转间,食堂选址或改易,用餐方式或革新,但北大人的坚守不变,燕园味道仍得传承。北大人的“舌尖故事”,也将带着温度与爱,伴着一个又一个秋分继续书写。秋分已至,揽清月,品梅酒,携枫叶,踏露行。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感受秋的声音。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主播|刘涵湘 参考资料|新闻报道《时光里的北大味道》、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音乐|温柔秋季 - 李音遇 时长: 06:59 查看节目

5分钟
54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