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民间有“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农谚。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节气养生”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饱含着希望的力量和丰收的喜悦。燕园之中,我们收获新知也品尝美食;一日三餐、酸甜苦辣,每一份感受都是珍贵的记忆。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迁至燕园。为了适应实际需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调整建设委员会在今天百周年纪念讲堂所在地上,建起了一大一小两个学生食堂,较大的那个食堂被称作“大饭厅”。
北大常引领社会和时代之先。大饭厅连接着宿舍和教学区,整日熙熙攘攘,是校内外信息交换的枢纽。除了提供一日三餐的场地,大饭厅还兼具提供精神食粮的职能。大饭厅自从建成起就没有固定的座位,而这种设计将它的附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每逢大型会议、放电影、文艺汇演和舞会,大饭厅就任起了礼堂的兼差。那时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最初就在大饭厅举行,朗诵时,大饭厅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过道上也都挤满了人。同时,年轻学子将自己的油画作品在这里争相展出,接受品评。由此大饭厅又成为艺术的殿堂。大饭厅的西端有个不小的舞台,放电影时幕布就悬于其上。大饭厅里的电影票价低廉,又是学生们难得的娱乐活动,因此每到放映日,门口便排满了自带方凳的学生。日与夜,在电影的光圈下流转,电影的胶片从此有了北大人的专属印记。
1983年的秋分时节,学校决定把大饭厅改名为“大讲堂”,由此实现“身心合一、形神同体”,然而条件依然简陋:一色青灰,大门破旧。1996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岚清来大讲堂作报告,提出为北大筹建新讲堂的设想。1997年6月,在大饭厅的旧址上,一座新的世纪大讲堂正式动工。1998年,时值北大百年校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座“百周年纪念讲堂”正式投入使用。大饭厅之北大物华,至此演化为燕园天宝,俨然成为北大百年的精神象征,北大永恒的不灭之魂。
每一次落幕,都不免带有难舍与眷念。大饭厅的故事回响在历史的跫音中。无论曾经手握饭票,抑或现在手持饭卡,为的总是那一抹饭菜香。
时光流转间,食堂选址或改易,用餐方式或革新,但北大人的坚守不变,燕园味道仍得传承。北大人的“舌尖故事”,也将带着温度与爱,伴着一个又一个秋分继续书写。秋分已至,揽清月,品梅酒,携枫叶,踏露行。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感受秋的声音。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会。
主播|刘涵湘
参考资料|新闻报道《时光里的北大味道》、北京大学官方公众号
音乐|温柔秋季 - 李音遇
时长: 06:59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