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风月谈vol.286 不知道还有多少观众在观众文坛,或者叫作家圈。其实每年文学界的各种大大小小的评奖,都有不少新锐作家问世,只是能出圈、走入大众视野的作者并不多。 相比新千年时期郭敬明、韩寒两位文学偶像风起云涌的盛况,文坛似乎沉寂良久。 只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偶像,也是一种商业运作和大众偶像心理需求的双重结果。这不,这部年轻导演王子昭的处女作《二手杰作》,就想以讽刺喜剧的方式,来揭一揭这文坛乱象。甚至剧中父亲以自己的作品冒充儿子的身份出版、制造年轻新锐文学偶像的情节,有观众会觉得是在映射韩寒,但实事求是地说,它来自这部作品的原作,美国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作为一部改编作品,原作中儿子撸瑟而死等情节需要本土化,着实有情可原。而原作中“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这个讽刺,也在改编中转化成于和伟的文学春梦,他饰演的不得志的高中语文老师,渴望写小说一举成名,借用儿子意外的来的关注而成就自我,最终变成一个中年失意男人的狂欢。 但相比原作,《二手杰作》的父子关系显得欠缺情感深度,让人惋惜于和伟老师离表演奖又远了一步。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
准风月谈vol.285 本期是一次导演专访。老林这个喜欢文学、又颇有生活情调的主播,对谈同样喜欢文学又擅长在电影中追寻情感深度和生活真相的导演张律。对谈中既有张律导演对以往创作经历的剖析和回顾,也有对新片《白塔之光》创作过程的分享。 这部刚刚在院线上映的《白塔之光》,讲述了发生在北京四九城内白塔寺边,独自生活的美食专栏撰稿人谷文通(辛柏青 饰),偶然间认识了同样一个人的摄影师欧阳文慧(黄尧 饰),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陪伴,一起徘徊在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寻找内心的归宿。 《白塔之光》继续保持着张律导演一贯的颇为文艺的风格,但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这部新作似乎在用各种细节一步步叩开观者的记忆之门。片中谷文通和父亲的疏离,则又将这记忆又深深扎在历史的深处。 中年男人最怕的可能就是同学聚会。片中同学聚会上,在一群衣着光鲜的老板们身边,谷文通给远在巴黎的朋友唱起了《北京欢迎你》,这首原本欢快的歌竟然在当下听起来颇为凄婉。 这部电影就是用轻描淡写的笔触提醒着我们,回头望一望,也许你会对生活、对记忆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主播:赫佐格林 嘉宾:张律导演 BGM:日光漂白-黄妍
准风月谈vol.284 即便《永安镇故事集》在场外遭遇重大口碑事故,依然有不少铁杆影迷捍卫,魏导应该欣慰。 不过无论国内外电影节对魏导的艺术水准如何褒奖,其“作者性”始终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氛中弥漫着。这部新作,我们就想再探一探魏导作为“戛纳”系的含金量。 《河边的错误》因为改编自余华早年的先锋派小说,其阴郁、暴力又带着强烈寓言的故事,即便在八十年代末也是特立独行的。魏导的改编得到了余华老师的交口称赞,甚至说极其忠于原著,可见改编效果还是不错的。 以疯子为意象的这套叙事,其实放在当下,已经颇为过时。如何在原有的小说里“淘金”,魏导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破旧电影院改成公安局办公场地、表彰大会;梦境与疯狂幻想交织的破案,虚虚实实,增加了观看趣味,即便看不懂也觉得很厉害。 不过,撇开疯子,小说和电影中都有的那个自杀的许亮,可能才是真正的“金矿”,一个在命运的追逐下无处藏身的小人物,最后自我了断。他是整个故事里,唯一不是被“疯子”杀掉、而是自杀的那个人。他的命运才更值得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把他逼上绝境?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错误-鲍家街乐队
准风月谈vol.283 本期节目我们很荣幸请到导演王志勇(勇哥)及编剧吴桐老师一起,聊一聊这部正在芒果TV播出的新剧《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作为主创,他们一方面从创作角度回顾这些发生在96年前后的少年们的成长故事,罗琦琦、小菲等高中女孩们为了寻找自我、找寻人生方向时的困顿、挣扎以及或励志或悲剧的不同命运走向;同时他们也分享了进入影视行业的经历和对成长的思考。 正如这部剧的英文名stand by me所揭示的那样,这部剧并不像以往的校园偶像剧那样专注撒糖或者甜甜的恋爱,它更像一部带时代特色的怀旧青春剧,相对来说人物展示了更多的复杂性,甚至有女孩成长中遇到的危险处境和她所展示出的自毁一面。 回望青春,也许有很多的不完美,但人生最重要的是, 不回头,向前看,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要为没有做过的后悔。这是剧中主角罗琦琦的宣言。 无论是正在经历青春,还是此刻已经回望过去,希望这个剧能给不同年龄段的你,带来不一样的成长感悟。 主播:金桔派 嘉宾:导演王志勇(勇哥),编剧吴桐 BGM:白鸽-深空少年合唱团
准风月谈vol.282 骗钱和骗感情,哪一种更让现在的女性咬牙切齿? 借用一个玩笑:骗感情可以,骗钱不行。这句话表明了这部片的尴尬处境,和骗钱的骗子谈感情,真的是太冒犯观众了。 所以在“杀猪盘”这个题材之下,年轻导演麻嬴心有另一番更有野心的尝试,她希望颠覆观众的想象,来完成她心目中的一种叙事:骗钱当然不行,但骗感情那更是死罪。因为感情,比钱更重要。 于是,在都市白领周冉的复仇计划中,“感情”就是她能使用的最强大的武器,虽然在现实逻辑面前,这显得过于一厢情愿。 但不得不说,有几场三角关系戏里,这种“爱情游戏”的角力还蛮好看的。 抛开事实不谈,假如爱情骗子有一万种死法,有没有一种是死在受害者的石榴裙下?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重生-刘逸云等
准风月谈vol.281 《永安镇故事集》这部在国内外电影节都引人瞩目的文艺电影,终于上了院线,豆瓣口碑也还不错。电影通过一队电影摄制组来到湖南小镇的创作过程,构建了一个导演创作和真实生活的冲突与思考。电影里,当一帮打着“为了华语电影”旗号的创作者在小镇闭门造车写剧本、探讨着女性命运的时候,他们身边其实活生生的老板娘小顾却被他们忽视。 很多影迷看完后觉得这片讽刺了国内的“狗屁不通”的文艺导演和创作者,尤其是有不少调侃华语电影和影评人等的内部梗,看完很“嗨”。 但是,这种“爽”是不是有自嗨的成分在呢? 这部电影中,各种抖机灵的桥段,是不是就是为了满足口味的“媚俗”呢?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生活倒影-苏运莹
准风月谈vol.280 诺兰离奥斯卡有多近,这个话题有可能就在《奥本海默》这部电影这儿有一个答案了。 这部讲述奥本海默人生重要历程的人物传记片,以严肃的主题、深沉的思考再次俘获了影迷的心,当然,也包括我们。 不同于以往诺兰惯用的“烧脑”、强叙事悬念等娱乐手法,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故事上最“通俗”的作品,但这次是人最“复杂”的,除了和现实中物理学家一一对应的角色,还有奥本海默这个人复杂的经历和传奇的人生。 尤其是作为一名科学家,原子弹之父,站起来反对核试验这件事,本身就带着某种悲剧性。 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该书曾获2005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可以说,这是诺兰继《敦刻尔克》之后又一次聚焦历史事件,且用揭伤疤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如普罗米修斯一样的伟大科学家的人生悲剧。 这种严肃电影值得每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人去看,也值得每一个真正喜欢电影的人去看。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片尾BGM:奥本海默的咏叹调
准风月谈vol.279 这个故事说起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一个韩国男青年海盛来到纽约,和已婚的诺拉相聚,两人曾经青梅竹马,12年前还有一段短暂的异国恋,现在,海盛为什么而来?这成为诺拉和丈夫都想知道的问题。 简单,但后劲极大,这是很多影迷的主观感受。这个故事因为看似日常、但极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让这三人的一颦一笑都能牵动观者的心,好像这三个人我们都能代入到他们的角色,去体会不同的心境。 “姻缘”,或“因缘”,无论隔山隔海,总会在某个时刻神奇地把两个人拉在一起。 36岁,可谓前半生已经结束,回望人生,你会有哪些缺憾,或有哪些深夜痛哭的时刻。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讲爱情电影,更像一部讲人生的电影,它讲的是“人生是否有最优解”,以及如何与过去的那个“我/ta”平和地告别。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Quiet Eyes-Sharon Van Etten
准风月谈vol.278 看着电影院这几部火爆的国产电影,不禁陷入一种“喜悦”:中国电影内容为王的时代到来了吗? 无论是《消失的她》还是《孤注一掷》,亦或是《八角笼中》,这几部高票房的国产片背后,似乎有一套流量密码可以总结。结合自2023年初春节档《满江红》等片票房大卖,有人总结出了一个规律:质疑思诚,理解思诚,成为思诚。于是,影视行业在生产创作端可以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暂且称其为“思诚模式”吧。 即从高流量的短视频中找到创作题材、观众情绪的G点,在电影创作中充分引导和满足,最终在宣传期反向再用短视频打造话题和引流,完成高票房。 这套说法,看似顺理成章,但也有不低的技术门槛和“准入门槛”。接下来的几年,是否会成为一种模式或惯性思维,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今天聊的这部《孤注一掷》就是一部以猎奇话题+宣传导向相结合的高票房影片,也可以说,充分展示了一部“二流作品”的商业属性和“为谁拍电影”的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既要又要的“成功”作品。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watch how you go-Keane
准风月谈vol.277 本片虽然有冥婚配对、同性迪厅热舞、毒品犯罪等元素,但剧中角色内容健康、思想端正、阳光积极正能量,不仅呼唤爱与和平,还收养被遗弃小动物,参与拯救北极熊、海滩捡垃圾等多种环保活动,即便不能说符合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少年,也是新时期年轻人的优质代表。 所以,这部全称为《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其实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同性题材电影,而是借用“直男和死gay冥婚”的强设定、根植于动作喜剧类型片上的大众娱乐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片的气质和口味,尤其符合即将到来的中国传统佳节七夕。 特此推荐。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蔡依林-爱无赦
准风月谈vol.276 对《长安三万里》有一些不吐不快的部分,不是在于是否“歪曲历史”,而在于本片是否“捧高适而踩李白”? 也许主创是想写一个复杂的李白,既符合历史中李白的真实形象,又能给观众带来新意,客观上造成了本片中的李白形象走下神坛,成了一个生活上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政治上天真幼稚的诗人、婚姻上去当赘婿的“窝囊废”。 不得不说,李白有这一面。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李白能纵情写下千余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仅仅是因为多喝了几杯或是,天分? 艺术创作总是归结于灵感,天赋,使得这一文化活动常常变成玄学。其实,写诗,在唐朝起初是一种文人精英的社交娱乐活动,只是像李白这种,把自己离经叛道的性格加入其中、写出惊世骇俗的意象的,在当时独此一份。个性,也是其艺术创作之源。 所以,他这种个性,这种生活方式,一生在路上,喜欢漂泊、创作,跟我们这个时代的摇滚明星一般。简称,艺术家。纵使一个艺术家想当总统失败,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你看,说这么多,就是想假设,李白有一天登上了《艺术人生》,他会怎么讲述自己在写诗艺术的成功,与失败的仕途与“人生”呢?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长安三万里-罗大佑
准风月谈vol.275 电影中“芭比乐园”是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的伊甸园(梦想之地)吗? of the girls, by the girls, for girls,这个梗也是捎带手把这部娱乐片的内涵再往性别政治的议题上靠得再紧一点。 其实,电影中芭比乐园是一个性转版的父权制社会,夸张化的女高男低更像是为了对应和讽刺现实世界的父权制。但芭比乐园中贬低男性会让女性显得更有力量吗,还是仅仅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爽? 女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或许在这个“光鲜亮丽,粉色横行”的芭比乐园中暗含一种“反乌托邦”的立场,也就是说,这未必是一个女性主义最后的归宿。 所以结尾以一种“存在主义”式的问答,芭比放弃“女性商业消费主义符号”,选择会死亡的真实人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芭比乐园”这个意象的反讽。 结尾处,我们两位男性观众,也进一步表述一些关于父权制和相应的文化现象,比如引用国内文化界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以及上野千鹤子老师的论述,借此引发大家的进一步思考。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What Was I Made For—Billie Eilish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