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风月谈vol.298 从十几年前的动画短片《李献计历险记》一举成名,到真人短片《坏未来》,再到现在刚上映的这部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导演李阳最擅长的叙事策略,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失恋、失去伙伴)缝合在一个奇幻设定和天马行空的情节里,用极为绚烂且跳跃感的画面来展示情感的脆弱和彷徨。 这也是他的作品时,经常在看似脑洞横飞的情节,突然给你来一记情感炸弹, 猝不及防。 但1999年这三个18岁少年的冒险,还能打动两位中年主播的心吗? 老茹喜欢的,自然是《李献计历险记》中,将失恋的痛苦叠加在时空跳跃的神奇脑洞上的快感。是《坏未来》中7亿条生命,换来建国后第一条赦免令的“政治波普”。但,这部新作,似乎失去了一些情感的精准度。 原因可能就在于,宋洋饰演的诚勇,有一个类似之前短片中的“不能失去初恋”的情感核;而张若昀饰演的王炸,有一个战斗少女搭配的新恋爱线,但这两个角色情感戏,都显得过于单薄,不能再像往常短片中成为驱动故事最核心、也是跟观众最能共情的情感力量。 然而,在看导演李阳的采访中,倒是发现他讲了另外一个电影中隐隐涉及、却没有发展出来的父子情感,这也是导演讲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部分: (前情提要——因为考高中考得特别差,父亲一度对我非常失望。但高中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 后来我做一梦,「李献计」之后吧,我爸还是特年轻时候的样子,横眉冷对那个劲儿,坐在床头。我已经开始衰老,看着我爸特别愁苦,但是很帅气,我说你愁什么,你这么帅。我爸说工作没干好,我说这人死了还要工作啊,是什么工作?他说那窟窿没堵上。我就安慰他,说我没有小时候那么糟了。因为过于想自我表现,我就没有追问他窟窿是什么东西。后来我醒过来,想到他既然提了窟窿,那一定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窟窿。那世界上最有名的窟窿,就是南极上空臭氧层破的窟窿。大气层是保护地球上人类呼吸和生活的基础硬件,我就想,原来人死以后没有去天堂,而是回归这个星球,变成大气层了,继续保护自己在乎的人。原来他去那儿了。 能看懂这段“脑洞”的,就会理解我为什么还会继续期待导演李阳的作品。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片尾BGM:Tu N'As Pas Cherché...(演唱者:La Grande Sophie)
先认错,原谅我们这个更新缓慢的播客,起了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标题。 但我们真的为这部好看的电影票房如此不好,而着急。我们希望大家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就算我们起一个挨骂的标题也在所不惜。 这部电影最难得是宣发,颇有一种既怕打草惊蛇又不想过度宣传的小心翼翼,最终的结果是进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艰难困境。 虽然在主播看来,这部废柴男主和家庭的“搞笑日常”的生活流电影,比大部分喜剧片更幽默,比大多数苦情片更动人,但类型不够突出、话题性偏弱也成为这部电影难以吸引观众、导致票房不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能怨胡歌老师。 节目中谈到艺术创作和家庭的关系,除了电影中呈现的写剧本、拍纪录片、拍剧情电影这几种媒介之外,家庭摄影也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媒介载体。身为摄影爱好者的老茹列举滨田英明、川岛小鸟和森友治这类拍温馨生活风格的摄影师,也有以自传的方式拍家族解体的深濑昌久、拍亲人遗物的女摄影师石内都等,他们都呈现出家庭摄影不一样的样貌。和电影的主题呼应起来,也希望启发关注这一创作主题的朋友们。 最后,老茹以发中年牢骚的方式,吐槽了春节档这种把看电影当过节的生活方式,呼吁“让电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节日的一部分”。当然,听众大可不必理会他的胡言乱语。 但话说回来,如何让电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呢?比如重要的是要跟谁一起看;或者干脆时刻牢记:“过点正常日子吧,电影不是你的全部”。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片尾BGM:哥德堡变奏曲-古德堡1981年版
破墓:如何借“阴魂”清算历史遗毒 准风月谈vol.296 这部电影的叙事思路,其实我们国内观众并不陌生——抗战成功了,但当年的侵略者和民族罪人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那就像《破墓》这部电影做的那样,“如果对方不体面,那我们就帮他体面”。于是借用悬疑片、恐怖片甚至纪录片的方式,一方面挖掘历史遗留下来、尚未被足够认知的历史上伤痕,期望侵略者反思、道歉、忏悔,如果它还在毒害着当下的人们,那就“连根拔起”、勇斗恶灵或阴魂。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在宣泄抗日民族情绪上,可以说和国内“手撕鬼子”的逻辑是类似的。 但不得不说,如果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它又比“手撕鬼子”高级太多。《破墓》将日帝强占期的“遗毒”铁钉这个都市传说,结合萨满教仪式、阴阳五行和风水等传统文化、宗教元素,搭配出一套即便放在现代环境也不违和的萨满女巫、风水师等组成的除魔小团队。其中萨满教做法仪式有极强的观赏性,恐怕没有其他媒介能比电影更直观、更可信地展示这一过程。 假如你和主播一样,想看一些能更系统的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的入门书,我强烈推荐葛兆光老师的著作《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让我们温故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形成过程。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豫章道乐团
准风月谈vol.295 在聊这期节目的时候,我脑海里越来越清晰的是这两部电影里的成年人角色,他们的某种理想主义在这两部社会话题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 《白日之下》中坚持要曝光养老院虐待老人的女记者,《年少日记》中的男老师,一边努力从原生家庭痛苦中自愈、一边想办法帮助有抑郁情绪想自杀的高三学生。 这两个成年人似乎都在坚持着一种根植于职业的理想主义,尤其是在《年少日记》这部以家庭私人情感为主核电影中,这个男老师的形象更为动人。 这两部电影在创作上都没有“弘扬”或者“宣传正能量”的宣传诉求,但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以职业特性为基础、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主角,不得不说,也是我们在当下社会中所期望、盼望、渴望的一种叙事模式——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大人。 这也许就是两位中年主播在疲惫的人生中,还觉得可以再坚持录播客的原因。 0:49 影评播客太卷了 4:25 白日之下——作为社会话题片,如何树立一个“好”反派; 36:06 年少日记——为少年的生命悲剧而伤心,也为中年的自我治愈而感动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准风月谈vol.294 2:50 往期节目已经聊过《奥本海默》和《芭比》,所以本期重点聊了其他三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可怜的东西》、《利益区域》、《留校联盟》; 之所以持续关注奥斯卡电影节,是因为当下论社会议题的捕捉能力,它的确最强。无论是重大历史题材,还是少数族裔或女性主义议题,不得不说,没有比它更大众、更有代表性的。 10:45 男导演拍女权电影是原罪吗? 16:40 披着女性主义外衣的纯男性yy视角的电影? 20:50 电影把自己缩小到性别对立的狭窄视野里了,其原小说故事中对社会认知的升级(超出性别议题本身的社会性),被大大削弱了。 28:05 这部电影是寓言性的,同时也是一场社会观念对撞的思想实验 34:34 老林极其无感《利益区域》,老茹却大加赞扬,为何分歧如此之大? 47:49 为了《留校联盟》这种老派电影,却让中年人“热泪盈眶”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Crying Laughing Loving Lying-Labi Siffre
准风月谈vol.293 说实话,这期节目有可能是我们两人聊得最忐忑的一期。但女性主义是不是只有女性才能谈论和学习呢? 正是因为有交流和表达的想法,我们才更加坚定要从自身出发,梳理出一个成长脉络,供参考,或者批评。 2023年,上野千鹤子在国内的几场采访,引发包括我们在内的大众对女性主义新一轮的好奇、体认、解读和争议。与此同时,另一个女性的名字刘小样,同样进入到讨论的视野,故事源自她在2002年接受《半边天》的采访。 相比上野千鹤子,刘小样的人生故事是我们两位80后男性更为熟悉的、更早接触的一种“女性主义”。 当时这位农村出身的普通家庭妇女在采访中所说的“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的话,对于一个通过看电视来接触外界信息的小镇少年们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成长教育。只是在当时还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原来,“女性主义”的论题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在经历过考学以及工作、结婚生子这二十多年后,重新回望身为男性的成长历程,我们从影视作品的种种女性角色中看到了更多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也在阅读、思考和家庭生活中找到了些许认知,这,便是一个接受女性主义洗礼的心路史。 在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是如何演进的,从抗拒到震撼再到吸收,以及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02:00 配吗?两位男性聊女性主义的风险,是爹味发作,还是有感而发 11:00 成长经历中,女性作家作为性别观念养成的领路人,从琼瑶、三毛到杜拉斯、李银河等; 35:30 上野千鹤子为什么突然这么火?用她的理论重新理解被忽视的记忆,如“厌女症”——为什么童年的女同学说,下辈子我也要当男生? 50:00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议题,为什么大女主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芭比》等电影中分别表达了什么层面的女性议题?《我本是高山》背后的争议,是女性主义“走火入魔”吗?身为男性在网上为何常常“恼羞成怒”?
准风月谈vol.292 熟悉导演是枝裕和的影迷可能都很了解他电影的风格,例如在《小偷家族》或《海街日记》中,自然、写实,带着生活气息的风格是他一贯擅长的。他电影中也很少出现强烈的情节反转或者强戏剧性的故事主线。 而在这部坂元裕二编剧的《怪物》中,似乎一切都被打破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观赏性还是非常强的,悬念、戏剧性都很强,故事张力也能让2个小时的电影看起来不闷。但至于这种组合对是枝裕和导演来说是不是好的方向,就见仁见智了。 3:17 戛纳最佳编剧奖,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罗生门”结构吗? 12:00 是枝裕和的转型焦虑,国际化、类型叠加,贾樟柯、侯孝贤都有过类似的变化,有成功也有失败 24:00 获奖跟这部电影的儿童视角、少数性别题材有多大关系,类似《亲密》在戛纳获奖; 36:20 两个男孩之间的情感,应该如何定义; 45:00 整部电影在讲“孤独的人”,成年人群像的秘密,也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主题。 49:50 这部电影的时代命题——各自狭隘的视角,无法理解对方的困境; 1:02:03 结尾两个小孩是活下来了,还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Aqua-坂本龙一
准风月谈vol.291 王家卫风格的复制拼贴,填满,全都给你。表面上每一集都当电影拍,视听风格无出其右,对国产电视剧降维打击。但用拍《一代宗师》的“方式”拍商战与大时代;用“花样年华”的方式拍儿女情长和情感撕扯,观众是否都买账呢? 在剧中,整部剧的戏剧性的舞台搭好,就是商战。但仔细看下来就会发现,黄河路上、南京路上,叫得最响的商战,却只是噱头,最不响、却也最迷人的暧昧是宝总与三个女人的撕扯,是相思楼里史老师的情人爽约后的京剧贵妃醉酒和锁麟囊,是夜东京里众人聚散相依的情谊,还有小江西等三姐妹的大城市梦。 这些小小的、细碎的声音,并没有被大时代的声音淹没。 《繁花》的小说跟电视剧,似乎是两个极端,一阴一阳,小说是细密的世俗人生,气质阴郁;电视剧是简化的时代旧梦,金光灿灿,大开大合,可以说互为表里。建议看完剧的小伙伴一定要看小说,别有一番风味,双倍满足。 5:00 海派文化复兴 8:24 《繁花》的改编口碑评价 20:24 争议一:拍得完全不像上海90年代,没有拍出时代气质? 31:24 BGM是不是太滥用了? 40:25 改编后增加商战的用意是什么?商战戏是噱头 58:29 商战外壳下,是王家卫最擅长的,“花样年华”式的情感 1:04:32 宝总是个渣男吗? 1:08:37 王家卫电影最核心的情绪表达是对美的沉迷 1:12:32 宝总和白月光这种俗套戏码还能拍出亮点;夜东京的群戏,赞 1:17:34 林老师对唐嫣的表演刮目相看,钟爱汪小姐和宝总的纯爱故事 1:22:49 小说印象;以及读《繁花》小说的快乐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偷心-张学友
准风月谈vol.290 不知道有多少听众一看到贺岁喜剧就有心理阴影,前些年的烂片真的看伤了,去电影院后上当被骗的血泪史还历历在目。但这部《年会不能停》,和职场打工人同频共振,真切地切中了在当下大裁员时代下的如履薄冰心态,讽刺了办公室政治里种种乱象。前半部分作为职场讽刺喜剧来说,堪称近些年国产片的代表作。这部喜剧以官场讽刺小说常用的妙笔,来展开高级钳工胡建林进入总部之后的节节高升,来批判职场权力关系体系下“官本位”的荒诞。同时,也以《阿甘正传》的“愚者胜利”满足了观众对小人物逆袭的爽感期待。 “走上人生巅峰”,这个梗还记得吗? 大鹏和白客,两个以网络喜剧起家的喜剧演员,在这部电影里的身份反差和上下级关系搭配,也很好地呈现了从“工人”到“打工人”身份的微妙反差。 这部电影可谓是职场打工人的嘴替,借两位主演之口来一吐心中不平之气。即便只有电影院中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时间,但电影带来的解压和快乐,也许是普通人能在2024年开年送给自己最贴心的礼物。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我的未来不是梦+打工人之歌—大鹏、白客、庄达菲
导演高临阳:拍有“人味儿”的电影 准风月谈vol.289 1:16 2023年9月底,导演高临阳的电影处女作《再团圆》首次在青葱计划影展上展映。这是青葱计划培养年轻导演的一次“成果”展示。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CFDG携手香奈儿支持青葱计划,于2022年共同创办“成为导演之前”电影大师班及主题影展。双方以“代际沟通”为宗旨,以电影大师班和主题影展为载体,邀请导演、剧作、视觉、表演等创作领域的资深电影人和行业先锋,将电影艺术核心理念与技巧的阐释与分享,引导未来影像创作者的视觉思维与文本透视,为新生代电影人提供交流机会,激发更多创作可能,共同赋能中国电影的未来。 3:03 高临阳导演概述电影《再团圆》故事,一对半路夫妻的老人,一段陈年伤痕; 5:18 与主演李雪健等老艺术家合作的经历,拍摄过程中的年轻导演的“状态”如何调整; 8:46 最后一天报名,凭借《再团圆》剧本入选青葱计划。从20强进10强要拍短片作品;整个流程要花四五个月时间,但过程是值得的。 16:07 从剧本中截取一段拍样片,该如何选择? 18:04 当时拍的短片,对照最终完成的电影,风格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高临阳导演从专业角度分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20:20 片场小误会——“把监视器当做大银幕的想象力训练” 22:44 青葱计划过程中导师的作用,郑大圣导演和耿军导演的“小细节”很温暖; 26:23 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是个职业导演了? 30:04 高临阳导演的成长经历,从小喜欢文学,上大学后蹭隔壁学校(浙传)的影视专业课,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后如何完成创作训练; 42:28 电影《再团圆》创意灵感来自朋友讲的一个小故事; 46:20 如何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摆脱“学生作业”感? 49:31 喜欢鹏飞导演的电影,《米花之味》、《再见奈良》等。他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沉重,但有幽默感; 51:12 当编剧的经历,配合管虎导演一起创作电影《金刚川》等。 53:41 管虎导演为年轻导演 “支招”,用手机“拍电影”来预演; 57:00 拍第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02:12 高导看电影特殊的“癖好“,用中英文字幕学英语;假装在电影节上看英文字幕电影。 嘉宾:高临阳导演 主播:金桔派(老茹) BGM:Fearless-PinkFloyd
准风月谈vol.288 不能不说,这是一部疯狂的作品,这种极致而略显抽象的恶,在国产电影是极其少见的。震撼、迷茫、愤怒,观影者需要不停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接得住影院里感受到的“狂轰乱炸”。 本期我们花了大量的篇幅聊这部电影到底在全员发疯、强视听暴力的形式之下,到底是不是在表达对东亚父权的批判? 首先,从黄渤饰演的老金为女儿之死追凶的这个主设定来说,结尾的反转完成了一组冲突叙事:父爱追凶与“父爱”其实是伤害的原生家庭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所谓的东亚父权批判是显而易见,甚至是有些概念化而显得“俗套”的。 但这个主题能覆盖周迅和祖峰饰演的有钱人家庭想尽办法保儿子这个动作吗?尤其是周迅作为母亲,和这个父权批判有什么关系?更不要说,电影还有一条青春残酷感很强的以留学的娜娜为视角的东京恋爱故事线。 其实在两个家庭互相撕扯的过程中,电影一步步撕开了各自的亲情伤痕,这个过程中宛如台风天下雨鱼一样,弥漫着一种抽象的“恶”——谁是起因,谁是代价,都裹挟在一起。连coser文化也被导演作为一种“堕落”的文化符号来增加这种环境氛围。 这可能是很多观众无法忍受这部电影的原因——本以为来看一部父爱如山、为女追凶的复仇爽戏(例如《飓风营救》),或是本以为要看一部例如《黄海》一样人如草芥、粗粝写实的命运悲剧,对不起,不仅都不是,还处处用反常的、偶然的巧合在冒犯观众试图理解剧情时保有的理性。 所以,看这部电影感受到莫名的“不爽”,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BGM:Breathe-The Silent League
准风月谈vol.287 这部戛纳金棕榈获奖电影,其实很多影评人都已经聊过了,我们两位已婚男士还能聊出什么花来呢? 对于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还是从婚姻生活真相的揭露角度,亦或者导演视听语言构建角度、编剧创作中精彩的庭审戏如何完成现实和虚构角度等等,我们都能找到这部电影可圈可点、值得一再品味的地方。 本片的命案悬念最终指向的并不是妻子到底是不是真凶,而是一层层揭露中年夫妻的婚姻生活的种种真相。所以这也是一部虽然有戛纳光环但观看门槛并不高、话题更贴近普通生活的电影。 丈夫身亡,妻子作为嫌疑人受到各种审判,从法律、道德、亲情、婚姻关系等等角度全方位接受剧中人和观众的审判。有趣的是,本片通过给妻子叠加各种设定——妻子出轨、是双性恋、剽窃老公创意、情感PUA等等,这些融入在生活中每一个真实可信细节中的设定,一步步极限施压,挑战着观众的认知底线,让一部原本一目了然的女性主义电影显得更耐人寻味。虽然支持女性主义,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这一种不讨好“女性主义”、试图打破僵化偏见的创作,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08:27 以悬疑探案的壳儿,讲婚姻故事 11:11 三场法庭上的庭审戏,完成了悬念推进和婚姻关系的深入揭露 20:38 夫妻两人作家身份,以及性别倒转后,女性作为“施害者”叙事如何完成女性主义表达 28:24 电影对妻子的层层加码(出轨、双性恋、剽窃老公创意),是对观众认知底线的极限施压 46:27 儿子的段落和视听语言的呈现方式,是这部电影之所以拿金棕榈的另一半原因吗?两位主播有不同看法 1:06:23 用偷偷录音来写小说,道德吗? 1:13:35 对两位已婚男主播的终极拷问:如何维持婚姻幸福,是否有答案; 主播:赫佐格林、金桔派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