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 36 届的东京国际电影节,还是亚洲最好的A 类电影节吗?

2023 年11 月,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这场电影节恰逢小津安二郎诞辰 120 周年,官方海报也因此致敬了对小津的代表作《东京物语》。但这让只是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收到国内影迷巨大关注的原因之一。 其二是本届电影节的华语片收获颇丰,主竞赛单元就有《草木人间》《雪豹》和《老枪》三部中国电影入围。 《雪豹》是同年 5 月去世的著名导演万玛才旦的遗作,最终斩获了最佳影片。万玛才旦一生致力于藏区文化的表达与传承,使藏族电影在新世纪焕发新生走上国际舞台。《老枪》和《草木人间》也分别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和黑泽明奖。 除此之外,本届电影节在世界焦点单元中主还专门设置了香港电影展映单元,香港电影展映单元中,多部港片入选,让世界观众一同见证了香港影视的黄金年代。 本期节目录制于东京电影节结束后一个月,两位已经在电影节“身经百战”的嘉宾,在本期节目中,回顾了东京电影节的辉煌历史,也探讨了现如今这个陷入困境的亚洲 A 类电影节如何谋求突破。 (本期节目因为一些技术故障,音质效果不太好,请谅解。) 策划:小茗 录制:胤祥/徐老师/小茗 剪辑:既白 文案:既白 【时间轴 】 1:50 什么是电影“亚洲月”? 5:52 回首早期东京电影节 7:35 东京电影节露天放映的“高科技” 13:52 影展浓度过高带来的烦恼 24:44 东京电影节的困局 43:24 本届电影节的中国元素“大爆发” 62:51 是什么让徐老师坚持去了十几次东京电影节

68分钟
99+
1年前

2024圣丹斯电影节:华语片身影与独立电影风向标

第40届圣丹斯电影节于1月28日落幕,作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独立制片电影节,长期以来,有无数的电影人及作品都和影展有着深厚渊源。 昆汀的《落水狗》,达米恩·查泽雷的《爆裂鼓手》,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录像带》和诺兰的《记忆碎片》都是率先在圣丹斯电影节与观众见面。它也是每年打头阵的颁奖季前哨站,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健听女孩》就是在圣丹斯电影节率先出圈,为影片公关打下口碑基础,还有华裔家庭题材的《别告诉他》,韩裔移民题材的《米纳里》,都曾在圣丹斯有出色的表现。 除此之外,许多新锐导演都将圣丹斯电影节视为进入好莱坞的跳板。他们大量作品在圣丹斯电影节展映并得到了关键性的认可,有相当一部分被制片厂购买和发行。 今年的圣丹斯格外特别,竞赛单元均有华裔导演和内地导演作品入围。其中华裔导演王湘圣的长片首作《弟弟》获得了美国剧情片评审团特别奖和观众奖,成为本届圣丹斯大赢家。内地新人导演林见捷的长片首作《家庭简史》 ,同时入围了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竞赛单元和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本片集结了祖峰、郭柯宇、孙浠伦、林沐然四位实力派演员,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类型片,相信很快就会在内地的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本期节目让我们在嘉宾的分享总结中,一起走进第四十届圣丹斯电影节,来听听有哪些不容错过的影片 策划:布莱克/Xavier 录制:布莱克/Xavier/子龙/发条辰 剪辑:布莱克 【时间线】 0:00-2:24 开场 0:25-8:13 线上观看与详细奖项设置 8:14-9:55 本届的整体感受 9:56-18:17 谈论《弟弟》 18:18-24:47 谈论《家庭简史》 24:48-27:37 国际电影节对华语影片的选择 27:38-37:46 其他影片的推荐 37:47-41:56 为什么圣丹斯如此重要 41:57 电影节后的疲惫感

45分钟
99+
1年前

《繁花》与王家卫:没有爹味的艺术家,不是好的创作者

电视剧《繁花》的爆火让王家卫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从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旺角卡门》开始,王家卫三个字成为某种电影风格的代名词。他以独具特色的电影语言、符号化的影像风格、孤独落寞的人物形象打造出自成一派的作者电影,王家卫本人也成为九十年代至今最重要的华语导演之一。 在《繁花》之前的上一部作品——《摆渡人》的上映让很多人猜测王家卫已经江郎才尽,再也无法拍出精彩的作品,而《繁花》作为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自开播起就迅速吸引了大多数观众的眼球。 尽管在播出前期,网上不乏差评言论,但这部剧仍然因其精美的镜头语言、饱满且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充满回忆感的时代氛围而实现了低开高走,热度居高不下。 本期节目,新来的小编在《繁花》完播后,立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不同背景、不同性别、不同偏好的观众眼中,《繁花》究竟是王家卫佳作的延续还是对其江郎才尽的验证呢?在欢度春节假期、重返工作后,让我们通过这期节目来重温这部作品吧。 策划:亚轩/小茗 录制:亚轩/布莱克/走走 剪辑:亚轩 文案:亚轩/小茗 【时间轴】 0:00-01:00开场 01:00-03:35观看《繁花》的原因以及《繁花》的整体观感 03:35-04:52《繁花》普通话版和沪语版的观感差异 04:52-08:09除了语言,剧中其他体现上海腔调的地方 08:09-13:12《繁花》是否是一个渣男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13:12-18:28《繁花》中三位女性角色的精彩塑造 18:28-21:56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1:56-24:34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和场景 24:34-28:50王家卫作为电影导演,第一次拍电视剧水土不服的地方 28:50-33:05王家卫是否激发了几位演员最大的潜力 33:05-37:02“王家卫”三个字成为了形容词 37:02-40:42将电影拍摄手法运用到电视剧中是否会提高观看门槛

41分钟
99+
1年前

回顾平遥,回顾2023 年与电影最靠近的时刻

第七届平遥国际影展于2023年10月18日在山西平遥县落下帷幕,这场由创始人贾樟柯导演,马可·穆勒担任首席顾问的电影展,成立至今已经成为亚洲电影节展圈中一颗耀眼瞩目的光影盛宴。 每年的平遥影展都会诞生若干部”爆款”,比如往届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最早都是在平遥传开的好口碑。 今年的平遥也不例外。“藏龙”单元汇聚年度最受关注的华语青年导演作品,入围过戛纳的《河边的错误》(魏书钧执导)和《小白船》(耿子涵执导),改编自班宇同名小说的《逍遥·游》(梁鸣执导),成本不到20万但质量不低的《东四十条》…… “卧虎”单元则展映了大量曾入围过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影片,例如来自今年戛纳电影节的《绑架》、《幽灵肖像》、《尤里卡》、《金色茧房》。 平遥电影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短几年已经形成一个迷影氛围浓郁的文化空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被电影召唤的痕迹。 本期节目录制于平遥影展刚结束时,但因为种种意外,至今才和大家见面,但好的作品不会因为时间而蒙尘,现在,就让我们和两位嘉宾一起,重温第七届平遥影展,深度分享平遥影展的真实面貌以及有料的趣事。 策划:小茗 录制:小茗/牧之/徐侠客 剪辑:布莱克 文案:布莱克 【时间轴】 0:00-03:44 开场 03:45-08:58平遥电影展还是平遥电影节? 08:59-17:18《河边的错误》:反类型片的成功案例 17:19-19:08 平遥影展的奖项设置 19:09-28:09《小白船》:真实的少女情怀和虚假的东北 28:10-33:52“藏龙”单元的其他华语片 33:53-36:50“卧虎”单元真的藏龙卧虎 36:51-41:40客观比较两个单元,制作水平的确存在差异 41:41-47:38 平遥影展的迷影氛围:短片市场放映 47:39-54:59影展的意外收获:偶遇贾樟柯

55分钟
99+
1年前

2023戛纳获奖影片回顾:实至名归,但仍有遗憾

距离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已有近两个月,获奖影片也陆陆续续登陆了各大影院,接受大众的评判。回顾本届戛纳,对比媒体场刊评分和最终评审团给出的获奖名单,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的结果难得地高度一致,这或许将成为争议最小、大众最满意的一届戛纳。 尽管失去了获得最佳女主角奖项的机会,桑德拉·惠勒仍然是公认的本届戛纳最大的赢家。她主演的两部电影——《坠楼死亡的剖析》和《利益区域》都曾是角逐金棕榈的大热影片,最后不出意外地分别摘得戛纳主竞赛含金量最高的两项大奖。 《坠楼死亡的剖析》以一场意外死亡案件开场,通过几次庭审对一场跨国婚姻抽丝剥茧,展现了亲密关系难以用理性和逻辑言明的复杂性。电影从剧本到表演到拍摄都平衡地维持在了较高的水准,没有明显短板,获得金棕榈并不令人意外。 相比前者,《利益区域》就显得别具一格多了。它用一种现代性的方式重新演绎了几乎泛滥的题材——二战。极具创新的视听语言让《利益区域》在大荧幕上完美体现了电影的艺术性。戛纳的常客——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依然忠实于自己的风格和主题,轻巧地讲述着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在本届主竞赛中,虽然讨喜,但也显得有些分量不足,斩获评审团奖也是实至名归。 还有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在分析完过往颁奖史和评审团成员喜好、导演国籍等综合因素后,这些结果都变得有迹可循。 本期节目我们复盘了本届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所有获奖影片,除此之外,我们也分享了自己心目中的遗珠电影。作为一个世界性电影盛会,影响评审的因素显然是复杂的,奖项并不意味着一切,遗憾和争议或许是我们应该在电影节学着去接受的前提。作为影迷,能够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的佳作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时间轴 [00:28]开场 [00:59]本届戛纳总结 又是一年特种兵式观影 部分主竞赛影片吐槽 [04:24]本届金棕榈:《坠楼死亡的剖析》 用探案的方式审视婚姻关系 剧本结构精巧,庭审戏张力十足 金棕榈评审“阴谋论” 或许是评委团中最不令人讨厌的一部影片 [20:17]评审团大奖:《利益区域》 电影艺术性最高,最具实验气质 二战主题的现代性叙述 [26:46]评审团奖:《枯叶》 评审团大奖和评审团奖的区别 拿奖也要看运气 [31:25]最佳女主角:《枯草》 最佳男主角:《完美的日子》 从影帝影后的颁奖规律看戛纳的“政治正确” 导演在国外拍摄时的水土不服 文化差异导致部分观众的不认可 [42:17]最佳编剧:《怪物》 不看到最后一刻不知道真相的故事 是枝裕和对社会议题的精准剖析 还原一种孩童视角,温情背后是社会的残酷 [49:55]最佳导演:《法式火锅》 最令人意外的奖项 [53:20]戛纳遗珠之一:《奇美拉》 蕴含东方哲学的文艺梦 [59:00]戛纳遗珠之二:《未来的太阳》 导演纯粹的自我表达,口碑两极 [61:18]戛纳遗珠之三:《五月十二月》 探讨生活和表演的关系 [70:53]戛纳遗珠之四:《青春》 离真实最近的纪录片,但观影过程的确煎熬 近距离展现工人阶级的“小确幸” [80:59]争议最少的一届戛纳:皆大欢喜,实至名归 策划:小茗 / Xavier 录制:Xavier / 小茗 / KK 剪辑/文案:小茗

83分钟
99+
1年前

别跟体育老师学语文!精神科医生看电影中的抑郁症

歌手李玟的离世让抑郁症再次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我们在感受温暖时,没想过太阳会落山”,大众悲伤于时代性告别的同时,也对抑郁症作为精神疾病的无情与人的脆弱感到深刻的惋惜。 在我们所经历的当下,抑郁症作为精神疾患中最为普遍的类型之一,和每一份普通生活轨迹间的距离都在缩短。作为个体,我们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都会遭遇身边人的患病,又或者不幸中奖——自己成为病患。而现实却是,相比其他社会的文化环境,东亚更易缔造精神疾患的病耻感。因此,所有处在这样语境中的精神科学者和医者都逐渐抱有共同的使命感。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斗胆将电影的公共媒介属性与这个使命感联系在一起——既然精神疾病在众多文艺创作者心中是加工社会现实、形成戏剧冲突的利器,那么我们能从这份“歪打正着”的平行空间中寻找到哪些影响现实的戏剧叙事?我们所寻找到的蛛丝马迹会否指导现实?这个探寻的动作本身是不是伪命题? 在经验丰富的精神医学临床医生Allen的指导下,这场以中立探索为目的的交流围绕着三部作品展开:炫目又低沉,稳坐不少影迷心目中同类型头把交椅的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对欧洲社会的虚伪现实进行辛辣讽刺,在2021年戛纳掀起“蕾老师”热的布鲁诺·杜蒙导演的《法兰西》;以及离中国人现实最为贴近的现实主义力作《82年生的金智英》。 我们所获得的结论或许落点很轻而戏谑,但它所拓展的边界是真实且有意义的。希望它能在医科精神与人类亘古永恒的对故事的需求间搭建桥梁,给更多人透过艺术观看现实的新视角,使我们在时代无情的现实中保有水草丰茂的内心绿洲。 录制嘉宾 Allen 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精神医学博士生,临床心理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临床研究方向:情感障碍、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自杀的认知加工特征等。 Xavier 医学工作者耐观影创始人 Flo 耐观影播客主理人 时间线 00:40 Allen来了! 临床抑郁症专家下场聊相关题材电影 03:10 三部作品聊聊抑郁症 《忧郁症》拉斯·冯·提尔导演作品 《法兰西》布鲁诺·杜蒙导演作品 《82年生的金智英》金度英导演:作品 05:33 剧情难概括,创作视角很尖锐 《忧郁症》让女主得影后,病人视角的思考很深刻 08:51 Melancholia和Depression有啥区别? 以前诊断系统中,内源性抑郁(Melancholia)是个分型 现在的分类,就叫伴有忧郁特征的抑郁症 13:05 拉斯·冯·提尔变贫嘴张大民? 《忧郁症》中发生了很多具体事件导致主角精神压力 17:51 从《忧郁症》聊聊抑郁症的治愈 临床症状的治愈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是两回事 22:50 偷情自毁人生,地球毁于爆炸 公开场合的性行,女主角更像bipolar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灾难化渴求非常常见 27:06《法兰西》一看就是外源性抑郁症 布鲁诺·杜蒙拍蕾老师痛哭13次 30:45 是记者也是名流,反思欧洲社会的虚伪 阶层间或同阶层都无法达成共情 36:00 为记者法兰西平反一下 电影中战地记者所面对的压力常人无法想象 经济水平与精神健康的关系?肯定穷人更suffer 40:33 为病人法兰西诊断一下 从职业特性和双性冲动看,更像双相情感障碍 44:46 精神疾患与性别的关系? 双向情感障碍症患者中女性确实比男性占比高 46:00 疗养院文化的真实意义? 疗养不为临床治愈,“治疗师无用”是污名化 52:50 接地气儿的《82年生的金智英》 东亚社会最痛社会现实,从抑郁症反思父权社会 67:56 精神科医生推荐观看! 症状暴露到问题解决全过程记录 孔刘老公是个模范患者家属 74:15 金智英的人格解离到底是啥病? 一种艺术加工,多重人格和抑郁症都不这样 77:10 金智英嫌看病贵? 病耻感作祟:“精神病”污名,东亚最严重 80:40 精神科医生的呈现也加分 最难的是患者本人坐在医生面前 真实社会中患者家长与患儿间最为高发 84:16 在中国,抑郁症的检出率很低 中国与法国,社会与体制,差别很大 88:03 法兰西外放流畅,金智英总在自责 并非文化差异,负性认知是患者的真实症状 96:15 不要跟体育老师学语文 精神科学严谨但也正在发展,门槛低是个错误印象 影视作品的青睐有目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100:37 精神科医生卖产品 推荐观看网飞纪录片《头脑揭秘》 Allen公众号还不能招待客人呢 策划 Xavier Flo 录制 Allen Flo Xavier 剪辑/文案/视觉 Flo 排版 徐嘉静

105分钟
99+
1年前

2023戛纳夜聊No.2 “华语有品质,主竞赛神仙打架”的这一年,我们能押中多少?

“《枯叶》金棕榈、《利益区域》评审团奖、《枯草》剧本奖,《青春》或许特别提及,《怪物》小演员或许有演员奖,同时《坠楼死亡的剖析》女主赢面大......” 在本届尘埃落定之前,耐观影编辑部曾经这样预测。预测奖项这种游戏,在今年神仙打架的局面中或许并没什么存在的意义。但在一个又一个惊人作品带来不断震撼的旅程中,我们带着被击晕的脑袋和尚存的理智逐一复盘思考,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佐证惊喜的纪录影像,在另一个维度组成了这个时代中承上启下的“戛纳大年”。 主竞赛之外的两部华语作品,终于在旅程过半时揭开了神秘面纱,露出了同时具有表达野心和突破的真实面目。《燃冬》玩一把东北“祖与占”,《河边的错误》将余华笔下的小城杀人案复刻出具有历史感的模样——它们并不追求做到无可挑剔,而是在振奋过去的沉默这一层面上显得举足轻重。 拍卖槌敲下之时,薛定谔理论不再作数,但余波定可以延绵不绝。作为旧和新两个电影年间最重要的环节,大师与新人同辉、坚守与突破共频,今年的戛纳是一场“瑞雪兆丰年”的仪式,在世界电影的后疫情时代开启之时,为我们备好一记猛药。 录制成员 Xavier 耐观影联合创始人 Sherry影评人 Nina 耐观影记者 留白 耐观影记者 内容提要 01:25 开篇先聊,我们看了《燃冬》 陈哲艺技艺更纯熟,故事诞生地很随性! 小资同时关照当下,注重氛围而轻基础? 几位主演很加分,导演的表达欲值得赞 08:50 是枝裕和咋评价陈哲艺 “一直很喜欢,一直在进步” 10:16 《河边的错误》紧随其后 胶片复古,开放式结局引发遐想 第四入戛纳,魏书钧明显更纯熟了 余华原著,悬疑打底的小城故事 80后DNA动了,当时社会真如此 主演惊喜,理解与诠释让人惊喜 21:15 《零度俱乐部》让人振奋 “意识进食”,老师对高中生被精神控制 亚洲元素强在场,题材上东亚人有共鸣 25:03 《枯叶》也太好看了 考里斯马基,戏里戏外始终如一 化繁为简,一场邂逅诙谐又幽默 电影之神降临,大师果然是大师 30:04 后面八部真的在神仙打架 这,这还怎么讨论呢? 31:10 《坠楼死亡的剖析》名导夹击中存活 过半时,这部才是最高分 女性视角女性困境,奶个最佳女主 时长和场景限制,或许有观影门槛 36:06《兴趣之地》强势回归 犹太人的家庭生活在安静地流淌 视听风格独特,将往事置于当下 历史成为博物馆陈列,我们端详 41:10 刮奖前他们奶了谁 《枯叶》金棕榈 《利益区域》评审团奖 《枯草》剧本奖 《青春》或许特别提及 《怪物》小演员maybe拿个演员奖 42:30 《枯草》 人性幽暗时刻,锡兰自有哲学性 如果二刷,第一个要再看《枯草》 耐观影播客歌单:为了我们的乐迷朋友 片头曲 Carnical of the animal: Aquarium 插曲 1 《河边的错误》预告片片段 插曲 2 & 3 Harri Marstio ja Antero Jakoila: TÄMÄ MAA (阿基·考里斯马基导演作品《希望的另一面》插曲) 策划:Flo / 小茗 / Xavier 录制:Xavier / Sherry / Nina / 留白 剪辑 / 视觉 / 撰文:Flo 排版:徐嘉静 欢迎在苹果Podcast / 喜马拉雅 / 小宇宙搜索「耐观影播客」收听订阅

45分钟
99+
1年前

2023戛纳夜聊No.1 嘘声与掌声齐飞中开幕,大年降临!

长达三年的疫情“阴云”彻底散去后,第7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回归的巨大人潮中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爆发之年。 从戛纳此前公布的片单上来看,可谓是名导云集、群星璀璨。不仅有锡兰、维姆·文德斯、肯·洛奇、韦斯·安德森等众多老牌导演回归,华语电影的不凡表现也让今年的戛纳关注度迅速攀升。 尽管片单华丽,令人期待,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自开幕前夕就风波不断。先是《燃烧女子的肖像》主演之一阿黛拉·哈内尔指责戛纳是“强奸犯的电影节”,并宣布退出法国电影业。随后,戛纳开幕片《杜巴利伯爵夫人》(由麦温导演、强尼·德普主演)口碑扑街,令人大失所望。或许是主办方为了避免拉高观众期待,回顾历届开幕片,质量似乎都差强人意。 荧幕之外,本届戛纳也再次吸引大量国内明星出席,范冰冰、巩俐在开幕仪式上都获得了镜头的长时间关注。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华语片《河边的错误》和《燃冬》因其主演朱一龙、周冬雨、刘昊然,更是备受华语观众的期待。在去往电影宫的大道上,甚至已经有朱一龙的粉丝安营扎寨。 整体来说,疫情后的戛纳电影节在流程上有所变化,作为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也在不断调整,试图顺应时代的变化。 本期节目录制于戛纳电影节开幕后的第二天,亲临现场的耐观影报道团队,在肾上腺素持续飙升的状态中,为大家带来最直观的观影体验和最新鲜有趣的幕后故事。 本期主播 Xavier 耐观影联合创始人 Sherry 影评人 Micmia 耐观影技术总监 策划:Flo / 小茗 / Xavier 录制:Xavier / Sherry / Micmia 剪辑 / 视觉:Flo 撰⽂:小茗 排版:徐嘉静 时间轴 00:40 开场 01:18 从远观戛纳到亲临现场,感受如何? ·想看的电影太多,排片选择困难 ·兴奋到凌晨两点才睡 ·疫情后参与人员大爆发,住宿价格飙升 08:22为何国内明星热衷于出席戛纳? ·切身感受国际影迷氛围 ·戛纳的采访、曝光、电影文化形成的良性循环 11:26 本次最期待的作品 ·《去年夏天》:情色导演如何通过女性视角讲述禁忌之恋 ·《虎纹》:东亚女性的身份困境,作为亚洲观众更容易感同身受 ·《兴趣之地》:名导演十年磨一剑,影片信息成迷 16:10 对电影的热情会不会随着参加的次数逐渐消弭? ·会:付出和享受不再平衡,新鲜感逐渐消退 ·不会:电影节给影迷的归属感,观影场所很重要 23:42 看完开幕片《杜巴利伯爵夫人》,感受如何? ·口碑扑街,差评满天飞:故事平庸,玛丽苏宫斗剧 ·选角略失败,女主角让人疑惑 ·强尼·德普台词少,或许是语言受限 33:46纵观过往开幕片,质量都很一般 ·宏观来看,电影节也需要起承转合 36:05 电影节幕后小八卦 ·开幕仪式上凯瑟琳开场白忘词,范冰冰、巩俐镜头多 ·电影宫外,朱一龙粉丝群已经就位

39分钟
99+
1年前

华语电影陪跑柏林?有其必然…

第73届柏林电影节在片单公布之初就将我们的期待值拉到顶点,一方面,此次入围的华语影片在各个单元全面开花;另一方面,这也是疫情后首个回归正常的国际性电影盛会。本期节目录制时,几位嘉宾刚从柏林现场回归,分享了他们对本届最新鲜、直观的感受,也对华语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位置提供了一些思考。 策划:Xavier / Flo 录制:Xavier / Sheldon / 嘉静 / 留白 / Henri 剪辑 / 视觉 :Flo 撰⽂ / 排版:小茗 经历了3年的疫情冲击后,笼罩在世界各大电影节上方的阴霾终于散去。全面恢复正常后的“欧洲三大”再次成为了全世界影人的狂欢盛典。 本届柏林首当其中,在公布片单后,让华语影迷最激动的无疑是华语片的亮眼表现——全面入围柏林电影节各个单元。尽管最终的获奖结果不尽人意,但经历了近几年华语片在欧洲电影节上的频频缺席,这次柏林电影节的片单无疑给各大华语影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对于华语片的全称陪跑,有外媒将其原因归结为华语电影缺乏政治表达。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此外,金熊奖爆冷颁给法国电影《坚毅之旅》,新海诚的《铃芽之旅》在欧洲的票房号召力以及华语媒体场刊和外国媒体场刊评分的巨大差异,似乎都暗示着中外电影审美出现了分裂。 在华语媒体看来,“欧洲三大”从诞生之初就不仅仅是各国事关艺术审美的竞赛,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逐渐渗透,都让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越来越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要如何继续参与到国际电影节展中去?国际电影节对华语观众还有怎样的意义? 本期节目,我们从对本届柏林的整体观感畅聊到对具体影片的主观感受,穿插探讨了为何华语片在柏林的颗粒无收,中外电影审美出现差异的原因,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华语影人和媒体人将何去何从。 时间线 01:54 开场 03:16 疫情后国际电影节首次回归正常,我们的直观感受 11:51 为了降低期待值,柏林的开幕片通常不好看? 华语片在柏林为何集体陪跑? 13:49《白塔之光》 到底是华语片缺乏政治表达还是外国观众看不懂政治隐喻? 25:43《绿夜》 被删除的主演,其风头仍然盖过了影片本身 31:48《雪云》 “慢”电影总是评价两极,但至少视觉体验极好 37:29 华语电影的艰难处境 创作者们并非没有政治表达,而是需要带着镣铐跳舞 中西方媒体的审美差异 41:49《沙漠之旅》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女性传记片总是评价两极 52:28《铃芽之旅》 新海诚中规中矩的新作,没有创新,但在西方仍受追捧 60:13《坚毅之旅》 不受华语媒体认可的金熊奖得主,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63:07 政治化的“欧洲三大” 戛纳电影节追求“政治”,柏林电影节追求“正确” 71:30 结语与寄语

77分钟
99+
2年前

威尼斯夜聊No.2: 好莱坞星光映照下的割裂与参差

作为欧洲三大最后一个重量级国际A类电影节,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也在9月中落下了帷幕。疫情时代以来,戛纳电影节在2020年宣布取消,柏林电影节在2021年宣布线下取消转线上,直到2022年,欧洲的全部电影节才全部恢复正常。 而威尼斯电影节却像是被幸运女神的金手指点过,奇迹般的在每一次都欧洲疫情流行趋势的波谷点安然无恙地举办。但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电影节的“神话”也只有在这个层面延续着——虽然电影节的线下举办没有受到影响,从它的选片风格到整体走向都足以用江河日下来形容。 在各类影人互动活动消失而略显冷清的当下,威尼斯电影节作为“欧洲好莱坞”完全进入了美国娇妻模式:几乎清一色的美国电影和好莱坞系名导(瓜达尼诺,冈萨雷斯,麦克唐纳等)包揽瓜分了所有奖项;而《白噪音》《雅典娜》《诗人》和《金发梦露》等的“网飞出品,必属精品”也大张旗鼓地在数量和声量上制造压倒性优势,我们似乎正在见证着威尼斯成为一个流媒体电影节。 放眼具体的部分,“江河日下”之外,本届威尼斯也呈现了“世界的参差”。节展期间各大国际场刊(国际场刊,意大利场刊,华语场刊)对同一部影片的口碑出现的巨大差异让我们感到诧异。华语场刊给出全满分评价的《诗人》,被国际刊打出了多数不及格的低分而颗粒无收;至于夺得金狮的《美人和流血事件》,华语场刊褒贬不一,而国际场刊齐刷刷的一味追捧。 而当我们难免聊到华语电影的话题时,也总会感到轻微的不适应。本届威尼斯,有且仅有黄骥导演的中日合拍电影《石门》一部华语长片入围威尼斯日单元。在世界电影红红火火你方唱罢我登场时,华语电影继续提出“假如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消失了”的假设。 国际形势日趋动荡和意识形态两极分野的格局下,我们在电影节期间高密度体验到的,即为这参差世界的浓缩样本。诧异之余,尽是时代的必然。 策划:Xavier & 小茗 &Flo 录制:Xavier & 小Q & Sherry 剪辑/时间线:小茗 撰文:Xavier & Flo 排版:Milky 时间线 疫情前vs疫情后 [01:13]威尼斯电影节流程变化 线下排队转线上抢票,交流减少、略显冷清 不合理的政策,坐不满的放映厅 [06:22]威尼斯电影节质量下降了吗? 节展质量取决于行业发展现状 大量项目因疫情停滞,行业整体受打击 [08:59]电影节观影之外的意外收获 独一无二的活动体验,电影节和双年展的梦幻联动 [10:30]比起看电影,VR似乎更有吸引力 在威尼斯双年展体验“环球”旅行 毁誉参半的获奖影片 [14:25]《美人与流血事件》 幻灯片式纪录片如何拍出新意,摘得金狮? [22:43]《圣奥梅尔》 庭审现场以小见大,关注法国新移民的生活困境 [30:22]《骨及所有》 外表是血浆四溅惊悚片,内里是边缘人物的浪漫纯爱故事 [36:59]《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黑色猎奇喜剧描绘抽象的孤独 [45:33]《塔尔》 为凯特·布兰切特量身定制的角色,一场古典乐爱好者的自嗨 [53:47]《无熊之境》 戏中戏、伪纪录片,虚实之间控诉体制压迫 [61:01]《金发梦露》 用最精巧的技术拍出最富有争议的梦露,口碑极度两极分化 [71:58]《诗人》 天马行空的视觉盛宴,两极口碑体现中西方的审美分裂 威尼斯体验大吐槽 [76:17]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除了疲惫,我们还能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什么? 威尼斯真的成为了奥斯卡前哨站吗?

84分钟
99+
2年前

月圆之后,我们聊聊电影与乡愁

如果你也在异乡,抬头看到月亮时,是否会想起故乡那边的景?虽然中秋已过,但是对家乡的感情却随着时间的沉淀变得越来越浓厚。几位年轻人对乡愁的感慨可能不如历经沧桑的老人那样沉重和深刻,但或许也能引起你的一些共鸣。 我们着眼于展现中国时代变迁及体现故乡特征的电影,同时联系到个人的生活经历,发散式地提出了很多关于“故乡”这一概念的感受。相比把这期节目看作是影评节目,不如将其视为一场来自不同城市,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四个年轻人对能触发家乡记忆的电影的交流分享会。或许在我们提到的一众电影中,也有那么一部能够勾起你对过去时光的回忆。 嘉宾介绍 Flo 耐观影播客主理人 小茗 耐观影编辑,播客《不拘一格Never Mind》制作人 Milky 耐观影编辑,电影/银幕和文化研究在读 小甘 耐观影编辑,电影研究硕士在读 时间线 02:14 月圆之后, 我们聊聊乡愁 从乡间漫步到故土食物,不同代际女主播们的乡愁定义 10:19 乡音未改,乡愁燃烧 方言让天涯比邻共享记忆,也在不可阻挡地消亡 14:43 乡愁的文化性与历史性 见证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的变迁,就像见证亲人的死亡 《百鸟朝凤》《站台》《恋恋风尘》《三峡好人》 18:34 抽象的乡愁,具象的追逝 接近童年故乡风貌的侯孝贤与杨德昌 19:48 原来思乡与乡愁早已有别 思乡在得到时适可而止,乡愁是深刻地感怀旧时光 《喜丧》 24:15 华语银幕上,乡村与城镇的乡愁多样性 人生经验之外的奇妙共情 《寻找Noel》《一部关于我过去22年私人生活的电影》 29:27 乡愁与空间的弱相关 与来处无关,距离中浓烈 《万箭穿心》之于武汉 《爱情神话》之于上海 38:08 银幕上的我们的家乡 《杀马特我爱你》,制造业下的东莞人生 《高兴》,奇幻眼光中的不合格西安故事 45:13 科技真的稀释了乡愁吗? 科技让社会更加原子化,人在流动性中丢失乡愁 47:40 乡愁与时间的强相关 维姆·文德斯的水面,塔可夫斯基的水坑 49:13 勾起乡愁的那些意象 《橄榄树下的情人》未经雕琢的自然景观 《少年时代》 时间的流逝变得可见 《钢的琴》《青梅竹马》新与旧的胶着与不相容 《小武》小人物命运的不可定 那部不能叫出名字的电影中“此心安处是吾乡” 《薄荷糖》时代像飞驰的火车 《长江图》里蓝绿色的江水 59:16 银幕乡愁的更优解... 小茗:时间/故乡的更多样意象 Milky:更敏锐的目光捕捉同质化中的独特 小甘:文献式影像记录时代 61:38 《乡愁》中道个别! 策划:小茗 Flo 录制:Flo 小茗 Milky 小甘 剪辑:Milky Flo 撰文:小甘 时间线:Flo 排版:Milky 封面设计:Flo

63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