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奥菲利亚临死之前吟的诗,我如何把我的真爱辨认——谁送最大的钻石,谁就最爱你。”爱情与物质总是一再地被放在天平两端供人衡量。为了爱人抛弃一切的爱情神话在现在看来早已经过时了,比起爱别人,我们更爱自己。但是爱情似乎又成为了现代人的新兴宗教。人们追求爱情,企求在资本主义的冷酷现实中,营造一个只属于两个人的温馨世界。本期无限电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关于爱情的话题。 [01:02]《小妇人》:“婚姻是一个经济问题。” [05:32]婚恋观念的更新表现出阶级上的局限性 [06:22]偶像剧贩卖的爱情幻想:“霸道总裁”与玛丽苏叙事 [09:59]爱情中的忠诚与排他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吗? [15:04]当爱情遭遇现实困境:相见不如怀念 [20:01]我们害怕在爱情中失去自我,试图在保有自由与获得安全感之间找到平衡 [26:20]权力漩涡中“不纯粹”的爱情 [28:25]当代语境下爱情的“门当户对” [37:55]《傲慢与偏见》vs《成为简奥斯汀》:爱情与阶级,爱情与责任 [42:01]追星式的爱情:我们不再爱具体的人,而是钟情于我们自己对于爱情的想象 片尾曲:Bitch Better Have My Money - Rihanna
从古至今,关于女性友谊的探讨从未停止。女性之间的情谊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被边缘化和被贬低,尼采曾断言“女人还无法胜任友谊”,如今的大众媒体和流行文化作品也依然乐此不疲地传播“塑料姐妹情”的故事。但在现实中,对于很多女性而言,与同性之间的友谊在她们探索自我、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给她们带来力量与勇气。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嘉宾Cici来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女性友谊。 [01:00]被边缘化的女性友谊:影视、综艺上的女性形象以及贝克德尔实验 [03:08]长久以来女性作为朋友的价值受到贬低,友谊的公共形象为男性所垄断 [06:00]女性友谊与女性意识觉醒紧密联系:友谊作为反抗父权压制的联盟,“sisterhood is powerful” [08:33]女性具有更强的共情力,团体友谊不但能够给予个体打破现状的勇气,也可以促进公益行业、社会事务的发展 [12:33]男性友谊与女性友谊的差别:“肩并肩”的男性与“面对面”的女性;互相夸赞在女性友谊中具有很大的能量 [16:02]三个女生之间的友谊是不牢靠的吗?女生之间的友谊是否表现出更强的排他性和占有欲? [18:48]依恋型的女性友谊和爱情之间的模糊边界;女同性恋的性向意识以及面临的社会困境 [23:20]女性的情感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想象力的塑造和美化,女性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敏锐 [24:53]友谊有不同的形式,性别不是划分不同友谊状态的唯一维度;我们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是流动的 [27:15]《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最后一期选择有争议的男嘉宾来到录制现场,是在背弃整个节目试图传达的价值观吗? [29:40]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对于“勾心斗角的女性友谊”的刻板印象;女性内部的争斗和面对同一个外部敌人时的紧密团结 [36:52]校园霸凌、女性之间的嫉妒 [40:19]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下描述女性情谊的电影:《卡罗尔》vs.《烧女图》 [43:13]荧幕内外女性面临的困境: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女性题材”? [46:33]我们亲身体会的女性友谊:走散的好朋友;友情中的情感错位 [51:02]随着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不可靠,友谊越来越成为一个人自我发展和寻求情感寄托的关系形式 [52:06]好的爱情里往往包含着友谊的成分 我们推荐的剧集和书: 电影《末路狂花》《阳光姐妹淘》《燃烧女子的画像》《植物学家的女儿》《我的天才女友》 电视剧《绯闻女孩》《大小谎言》 书《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美]玛丽莲·亚隆 / 特蕾莎·多诺万·布朗 片尾曲:《Sunny》- Boney M.
去年《乐队的夏天》成为了现象级的综艺,而今年第二季乐夏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本期我们迎来了无限电波的第一位嘉宾Jimmy,关于摇滚、民谣和乐队,让我们一起聊个五毛钱的~ [01:00]我们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乐队”这个概念的? [03:10]五条人怎么“击中”了我们 [05:36]五条人与九连真人的相似与不同:“认输不认命” vs. “认命不认输”;小镇青年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沉浮 [10:50]五条人形象的反差感:世俗风格与知识分子气质的碰撞 [12:55]地域文化、时代背景造就的南北方乐队“气质差异” [17:05]抗议民谣的发展以及它在大陆的缺席;中国摇滚的反抗意识 [22:13]摇滚乐中的性别意识:中国摇滚乐发展背景与八十年代男权文化表述 [27:29]女乐手被低估和八卦化的才华(王菲、付菡) [30:05]摇滚女乐手的“花木兰式境遇”:女性需要表演出男性气质 [34:18]摇滚对另类男性气质的包容;摇滚乐中的女性友谊 [36:30]世界音乐:西方中心主义在音乐中的表现 [38:29]“流行乐”与音乐鄙视链:音乐作为自主文化与文化工业不断斗争的场域 [42:12]资本面对观众时的傲慢以及它对乐队文化的消费、侵蚀,反抗的姿态成为一种商业营销 [45:50]改词:湖南台代表的草根文化解放力量的失落 [47:30]学院派与野路子的对抗 [51:34]摇滚乐与阶级:重塑及其代表的“高级的音乐” vs. 土摇 [55:27]大众媒体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没有背景加持的音乐人是如何被听见的? 片尾曲:《阿珍爱上了阿强》- Jimmy(cover五条人)
“身体是一个话语和权力体质铭写自身于其上的场所,社会的变迁、权力的运作、文化的流行总是会在身体的表面上留下痕迹,如此,身体的表面就是一个写满了符号的文本,记载了社会、权力、文化运作的轨迹。”本期我们继续聊一聊BM风与茶艺妆的盛行,以及女性穿衣自由这件事。 [01:40]茶艺妆和BM风在这个夏天的现象级热度 [03:24]茶艺妆的由来:“绿茶婊”以及针对女性的言语暴力 [08:50]男性凝视下的“茶艺妆”与被驯化的女性审美 [15:13]亚洲流行装扮对少女审美的青睐 [18:10]BM风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流行? [25:35]不同身材是否有不同的“合适的穿着”? [32:30]女性穿衣自由:当女性被摆在客体,她们永远是潜在的、被消费的性符号 [41:12]漫展jk制服事件:始终站在舆论漩涡中的还是女性 [47:50]中性风装扮流行背后的身材焦虑 [52:00]当女性的自我表达遭遇男性凝视 [54:50]政治正确影响下的审美与我们对于idol的评价标准 [63:05]广告模特对打破审美霸权的尝试 片尾音乐:《Cell Block Tango》(电影《芝加哥》插曲)
对你来说“美”是什么?你为了变美都做过哪些事情?本期节目我们从自身经历出发,聊一聊社会对女性外貌身材的审美与规训,以及一些和时尚、消费有关的话题。 [02:00]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化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外貌进行修饰? [02:40]化妆作为一种身份标识 [05:00]化妆与从众心理 [09:00]化妆/不化妆区别一个人不同的状态 [11:30]文化对不同性别形象的构建 [12:07]代际沟通中的化妆:长辈对“自然美”与“干净利落美”的偏爱 [13:57]家长对“好嫁风”的理解 [14:40]我们与长辈之间不同的衣服消费观念(快消vs品质) [17:20]一件衣服的“社交使命”在被拍照发到社交网络上后就完成了 [18:58]我们的身材焦虑:小野是如何在3个月内瘦掉20斤 [21:40]小野的减肥感想:减肥让我们可以选择的衣服变多了,是一个让自己变得自信和美丽的有效途径 [23:00]减肥很需要毅力,也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4:40]市场上的衣服表现出“以瘦为美”的导向 [25:00]胖瘦被赋予的社会含义:“胖=不自律”并不合理 [28:47]瘦与时尚挂钩背后其实是大众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合谋 [30:00]社会对女性的身材要求更为苛刻 [32:33]滤镜与P图:外貌焦虑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 [37:05]我们现在对美的概念与标准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受到社会、权力和文化价值导向操控的 [39:50]美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 [42:30]外貌评价:不应该用一套标准去规训所有人 [46:45]人很难摆脱以貌取人的习惯 [50:12]不应该去批判人对美的偏好,而是批判被垄断的审美标准 [51:00]多元化的美与“自信就是最美的” [55:40]不要吝啬你的夸赞:) 本期使用的音乐:《傲娇》- 张惠妹(feat.艾怡良&徐佳莹)
这集节目中我们接着上集的话题继续来聊聊中文网络环境中的泛娱乐化现象。 [00:22] 追逐流量的新闻报道(苟晶事件) [02:03] 通过博人眼球引起公众注意才能维护权益,背后其实是制度的失能 [04:00] 舆论环境中的“劣币驱逐良币” [04:27] 媒介的发展导致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05:50] 泛娱乐化的文化现象 [06:23] 我们的文化是不是在往“低俗化”的方向发展? [09:05] 泛娱乐化倾向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09:40] 微博作为公共平台泛娱乐化的过程 [12:50] Tittytainment与精英主义话语 [13:56] 互联网用户增长模型与泛娱乐化的优势 [15:45] 流量为王的时代下的明星营销与饭圈文化 [17:50] 粉丝打投能否影响选秀结果? [19:43] 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营销号的影响 [21:57] 综艺节目的剪辑和剧本对观众的影响 [24:10] 明星的人设 [25:04] 泛娱乐化对公共资源的稀释 [26:14] “腾讯大战老干妈”的娱乐公关 [27:06] 泛娱乐化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如果我们习惯不思考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 [27:41] 内容社区充斥广告,用户体验差 [28:00] B站的发展过程与亚文化“破圈” [30:40] 流量变现的矛盾 本期结尾音乐:Speechless - Naomi Scott
“新闻标题和报道 在我的早餐桌上流满了血, 世界的伤口,和培根面包的气味混在一起” ——《阴雨国》 “政治性抑郁”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社交网络上。我们试图探讨这个现象背后意味着什么,并以此作为切入口,聊聊中文网络环境中的泛娱乐化倾向。本期节目将分为上下两集播出。在这集中我们会讨论这些问题: - 政治性抑郁的定义; - 疫情对人们心理状况的影响; - 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政治性抑郁; - 性侵事件中的受害者与舆论; - 个体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 互联网时代的“命运共同体”; - 负面新闻的高关注度。 【本期提到的书和剧集】 《天生的标签: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美] 伊布拉姆·X.肯迪 《在群中 : 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德] 韩炳哲 电影《爆炸新闻》 电影《嘉年华》 美剧《美国夫人》 本期结尾音乐:Speechless - Naomi Scott
「无限电波」由两位热爱思考和表达的女大学生联合出品,我们奉行畅所欲言、野蛮生长。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同辈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这些问题: 究竟什么是peer pressure?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临什么样的peer pressure? 为什么这一代人的peer pressure似乎更大? Peer pressure在当下的语境中是否有其积极面? 疫情对于peer pressure有什么影响?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