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这里是和大家又是…好久不见…的小野。这次的嘉宾李老师是一名经济学博士生,每次和他交流我都觉得他风趣又有深度,就像他的Popi提问箱里有一个问题的回答: “来汲取一点清澈温柔的力量。” “江上一轮明月,你听涛声浩荡。” 这一次就来听我们唠一下,博士生和研究生的新生活吧! [1:02] 相比本科生,作为博士生和研究生的不同 李老师:“五年读博是一个漫长的人生阶段。” 小野:“作为研究生,我更能接受自己、享受当下了。” [7:53]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安全屋 小野:“日落是我一天最舒适的时刻。” [12:40]在欧洲体验的一场完美的日出 [16:45]如何在新的阶段交到新朋友 李老师不太成功的交朋友经历分享:红楼梦协会 小野难忘的毕业晚会 [34:50]如何定义“敞开心扉”的好友 [37:41]距离会影响到友情吗?如何看待逝去的友谊 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李老师:“一个事物不是变好,就是在变坏。” 小野:“有一些过去的美好,就让它留在过去吧。” [48:22]微信交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沟通 片尾曲:M83《Outro》
性教育是我们长期缺失,近年来逐渐引起大家关注和思考的主题,性启蒙、月经羞耻、性别光谱等原先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值得更多交流与深思。 本期播客,我们会和嘉宾烟小鲨一起,从中国首个性教育互动展览见闻引入,快乐又“大尺度”地聊聊与性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 [01:20] 中国首个性教育互动展览见闻:“我曾向许多人打听过你” [04:25] 95后的性教育启蒙记忆:家庭/班主任/生物课,不明不白、暧昧氛围与禁欲恐吓 [13:14] 月经羞耻:“秘密行动”与女性联结,社会历史和刻板印象 [21:50] 卫生经的社会认知 [24:45] 儿童性教育读本的争议:尺度太大,所以避而不谈? [27:55] 文艺作品中的强奸神话:情色作品、青春文学中的“霸道”观 [33:15] Sex Education的态度与感动:No means no/Girl power/性别光谱的多元性 [44:28] 造黄谣与荡妇羞辱:厌女氛围下对女生成本最低、伤害最大的言语暴力 [49:00] 健康的性感vs.挑逗的性感? [51:29]科学性教育/女性主义的公众号/播客推荐:后生价值、莓辣/辣莓、随机波动
这一期又是串台节目!小野同学上个月跑去欲言又止串台了! 开学一个月,和新朋友聊了一聊在上海和北京上学的感受: “后来想想,其实北京也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尤其是秋天。晴朗的太阳,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秋风阵阵,适合早起去一趟雍和宫上炷高香,看看僧人和庙宇。到五道营胡同上房揭瓦,在屋顶吃brunch,逛逛附近的小店,或者去公园闲晃。晚上可以在School或者糖果蹦一场livehouse,最后迎着晚风结束一天。” 【本期要点】 [02:00] 重启宿舍生活 [06:11] 小野:上海的城市管理要好于北京 [07:49] 清华,一个建立在自行车上的学校 [13:05] 老生常谈的男女比:“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多男生” [17:26] 别忘记抬头看北方雨后的晚霞 [22:55] 北京真的是美食荒漠吗? [32:06] 小野:08年奥运会让我觉得一定要来北京感受一下 [39:04] 偏向进入体制内是专业差异还是地域差异? [43:01] 北京上海吃喝玩乐指南 【本期音乐】 片头: This Time Around——Jaira Burns / Sasha Alex Sloan 片尾: 瞭望一切——逃走鮑伯
东京奥运会结束了,留给我们许多值得讨论和反思的话题。本期无限电波我们来聊聊奥运会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 [01:44] 我们与奥运会的故事:什么时候开始看奥运会和比较关注的奥运会项目 [10:31] 我们为什么喜欢看奥运会:群体狂欢、英雄主义幻想、人与人之间的联结 [16:01] 在奥运口号“更高、更快、更强”之下,脆弱、自我认知和不完美成为了同样突出的主题 [20:28] 对唯金牌论的反思;奥运会期间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28:25] 体育成绩是政治局势的侧影,奥运会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国家博弈的乌托邦 [31:50] 疫情下的奥运会开展的意义;无观众现场对选手的影响 [34:06] 奥运会选手因为发自拍被舆论攻击:奥运功利化的趋势,选手被异化成夺冠的工具 [40:21] 女性举重选手被询问“什么时候要做回女孩子”:女性气质的规训;女选手受到的性别歧视 [43:00] 奥运会在诞生之初就充斥着男权主义;奥运会的女性参与跟两次女性主义浪潮的联系 [47:02] “巴黎八分钟”带来的对下一届奥运会的期待 [50:10] 跨性别选手参加奥运会带来的争议:奥运会作为严格区分两性的场域如何容纳性别光谱中更多的人?
电子游戏作为在当下方兴未艾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模式,给予了人们一种与其他艺术形式截然不同的代入与体验。本期博客我们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与新嘉宾Aaron一起聊聊电子游戏中与女性主义有关的方方面面。 [01:57]电子游戏中的女性形象--缺失的主体性与男性凝视 [10:30]女性玩家的角色选择困境:同质化与“自我物化” [15:22]电子游戏中的政治正确--游戏中该存在与政治正确有关的“死线”吗? [26:04]游戏中暴力/竞技内容的社会影响 [28:45]性别规范下女性的游戏类型选择 [33:03]关于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的分享:奇异人生中的女性成长和女性情谊 [37:40]电子竞技中的女性玩家:“劲夫”背后的男性暴力幻想 [43:45]电子竞技的社会属性--幻想和现实的割裂 [51:20]“劲夫”被官方下场封禁:女性因购买力提升获得的文化市场谈判资格 [56:50]电竞女选手的桎梏:生理条件,文化规训,还是人口基数 [1:03:25]电竞是否需要性别分化的赛事结构? [1:04:30]电竞女观众的生态
好久不见!这是悄悄上线的一档节目。 小野这次跑去@后生制噪 找姐妹们聊天了!非常感谢「后生价值」社群的姐妹们@一一,@吧唧的加入,让这一期节目变得精彩和有趣。 我们本期的话题将聚焦于「选择追星的两三事」。虽然追星的浪潮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但是年初的鹅桃选秀之战还历历在目。资本的推波助澜,秀人们的努力营业,秀粉们的疯狂打投,一时间也成为了内娱圈的一大奇观。大家不禁会好奇,参与这场追星狂欢的秀粉们是什么心态?为什么会选择追星? 01:40 分享你最真情实感的一次追星 05:56 选择爱豆/偶像的标准是什么? 21:02 怎么看待男爱豆的代言呢? 28:30 怎么看待爱豆人设和本人的差别? 34:20 怎么看待偶像谈恋爱这件事情? 45:10 怎么看待爱豆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呢? 54:10 谈谈你了解的饭圈文化,以及 偶像该不该引导自己的粉丝? 我们希望在本期节目中能够带领大家更好的了解追星女孩的心态,让更多人知道为什么我们选择追星,追星能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乐趣,以及如何理智地看待爱豆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饭圈文化长时间以来一直被互联网诟病和攻击,大家往往也习惯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粉丝群体,认为ta们低龄、反智、只会无脑吹,但这或许本身就是一种对粉丝的污名化和暴力。不论是大众文化还是小众文化,都有它生长的土壤和合理存在的空间,我们应该秉持着更理性和平等的态度来看待追星,也希望正在追星的你,可以通过喜欢的爱豆获得力量和欢乐。 正值毕业季,事情太多,太久不更新,检讨检讨!
“独立女性该不该收彩礼?”这个在《奇葩说》上被提出的辩题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面临的困境也一再地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新嘉宾安聂,来跟我们一起聊聊彩礼、独立女性和全职妈妈的话题。 [01:59]彩礼/聘礼的历史渊源;从彩礼的历史反映出的女性地位 [07:14]古代嫁妆对女方的作用 [12:33]彩礼导致男女不平等的说法是因果倒置 [15:06]婚姻中的感情无法用金钱来计算;彩礼的涵义随着时代在改变 [18:55]彩礼的几种理论:婚姻偿付、婚姻资助、婚姻市场、姻亲互惠 [21:51]讨论彩礼问题时要考虑社会环境,不要彩礼会引发流言蜚语 [25:12]彩礼可能会具有对女性“生育期间潜在风险补偿”的社会功能 [27:02]关于独立女性:男性的独立不言自明,而女性需要付出更多代价来证明“独立”这个标签 [29:52]社会上对于独立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被要求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出取舍 [33:12]作为消费话术的“独立女性” [35:06]独立女性最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有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权 [36:45]社会舆论对于家庭主妇、家务劳动的污名化 [39:20]家庭内情感劳动的重要性;女性对家庭付出被一种“母性爱”的神话所遮蔽 [47:56]育儿的压力被转移到了更上一辈 [48:40]女性群体内部对家庭主妇的偏见 [49:33]跟富二代结婚的独立女性 [54:21]对于“独立女性”的浪漫化想象和“打工人”的现实 本期提到的剧集:《美国夫人》《逃避虽然可耻但有用》《香港爱情故事》 片尾曲:Lady Like - Ingrid Andress
欢迎光临无限电波性别实验室! 在这个新栏目中,四位参与者(两男两女)将观察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平台(微博/豆瓣/知乎/虎扑)对于性别议题的讨论。每位参与者从自身的性别立场出发,围绕某一热点社会话题,在一个平台上挑选出一条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参与者们将收集到的观点在节目中提出,并与其他参与者探讨不同性别对于这些观点是否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本实验旨在观察男性视角下的女性观点,以及女性视角下的男性观点有何差别,探究男女之间是否可以实现真正的共情。 本期议题:杨笠金句“男人明明这么普通,又这么自信” 本期参与者:小野、丹凝、四六(骨折)、李旭 一、四位参与者对议题的看法 [02:48]怎么理解“男性的普却信”?你认同或者不认同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11:23]为什么有些男性听到这句话会感到冒犯?为什么女性会格外赞同这句话?这句话在国内互联网上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二、讨论社交媒体平台上收集到的观点 [20:36]虎扑:“都是中国人,大家都在同一个社会体系成长出来的,成长的环境就是要求顺从、服从。真正能像迈克康纳那样自信的男人几乎没有,大都是骨子里都存在着自卑。应该鼓励中国男人学会自信,摆脱自卑心态(比如拒绝当舔狗当ATM机)” - 普遍存在的爹味说教;试图用民族主义叙事掩盖性别问题 - 男性受到的社会压力;男性的自卑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 父权体系下的性别规范其实会给男性和女性都造成伤害 [37:47]知乎:“无论是杨笠还是女权,甚至女拳,做了一件大好事,那就是帮男性摆脱道德枷锁。对很多男性来说,对于女性要面临一种道德困境,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种从小受到平等教育,尊重平等、尊重女性,并没有重男轻女的男性。我没有调查数据来证实这类人有多少,但即使再少,这样的人也存在。这种对女性的尊重,某种意义上会成为道德枷锁。” - 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下的结构性暴力 - 对“道德枷锁”的理解:作为享受更多资源的男性,需要承担保护女性的义务 [46:47]豆瓣:(对表达自卑、渴望亲密关系的男性的评论)“男的能独立点么,找不到对象就过不下去了。找不到免费的保姆性工具和生育工具就痛苦了啊?” -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下自我认同的缺乏 - 女性预设男性的立场,自我物化 [58:55]微博:“脱口秀是关于喜剧的艺术。制造喜剧,讽刺当然是很主流的方式。”“人们在看待脱口秀这场艺术的时候,依然是分性别的,就好像国内女性喜剧人远远少于男性喜剧人一样,男性在这样的场域中拥有极大的豁免权,和把擦边球文化转为戏谑、玩笑、讽刺的能力。” - 男性针对女性的行动与言语暴力的严重性远高于女性对男性 - 男性在性别议题上将体能上的要求和道德上的要求相混淆 - 女性在要求平等、谋求社会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激烈的、漫长的斗争 [71:11]不同个体看待世界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男性和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仍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不应该太过割裂的看待性别问题 片尾曲:《Back For You》- One Direction
我们从城市中汲取生活的养分,城市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本周我们邀请到了新嘉宾历历来一起聊聊城市与人之间的联结。(由于收音问题本期节目有一条音轨的噪音较大,很抱歉影响了大家的收听体验,我们会努力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提高音频品质) [01:14]人与城市的联结;在城市发展中消失的文化符号 [06:08]城市里古建筑活化的不同方式:商业化与因地制宜 [13:29]在城市中形成归属感、构建自我的身份认同 [15:17]城市规划与社会问题:天水围的困境与功能主义理念 [23:28]城市功能分区限制了人的生活方式、剥夺了社区归属感;精细化分工对人的异化,现代性城市中人际关系的疏离 [31:15]不同城市给予我们对于时间的不同感知(一二线城市 vs 小城镇);我们对于城市中邻里关系的感受 [41:11]景观社会:城市成为世界公园里的标本 [45:18]城市的符号化/风格化想象;网络中夸张和杂糅式的景观超越了现实生活 [49:09]迁徙与离散:城市中的“补丁”以及城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53:34]如何看待“永远年轻的城市”与深圳的移民文化 片尾曲:城市的浪漫运作-甜约翰 SweetJohn
“双十一又囤了好多用不上的东西。” “我怎么一逛淘宝就停不下来……” “这个APP的广告是不是在偷窥我的生活?” 我们都身陷在这个消费社会中,本期我们和林子一起来聊聊那些被推送广告创造出来的需求,以及社交网络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与生活的。 [01:21]我们所沉迷的消费陷阱:双十一、黑五等狂欢购物节的“圈套” [07:25]消费话术中的厌女逻辑,化妆品、医美广告营销中对女性外貌的规训 [15:25]国货美妆的优秀营销:私域流量运营、KOL推广 [21:41]Netflix纪录片TheSocial Dilemma:“当你不为产品付费的时候,你就是产品” [24:37]社交媒体产品功能的研发始于善、终于恶;互联网产品设计与沉迷机制对于用户心理状态的影响 [29:34]国内互联网巨头机构与对产品的“技术伦理/AI伦理”的教育与思考 [33:48]社交媒体平台中被资本利用的社会话题;在群体极化、协同过滤之下日渐分裂的世界 [36:35]关于“微博极端女权”:“矫枉过正”的存在合理性,与如何抑制群体内部的撕裂、在求同存异中支撑与团结彼此 [41:38]新媒体营销手段与广告投放技巧的介绍:头条推荐引擎(内容标签与用户标签的计算与匹配,不断结合反馈来优化模型,提升用户的停留时间、使用体验) [49:21]程序化广告投放的高效率与对广告创意价值的消解 [55:20]AARRR模型:从广告营销到客户运营 [58:23]消费与艺术的联系:新型媒介人、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61:18]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从解构高尚艺术到成为区隔不同阶层的新标签 [65:32]潮流文化的盛行 [66:54]对于《粉雄救兵》的思考:酷儿与新自由主义;素人改造的“正当性” 片尾曲:All Things (From "Queer Eye")– Betty Who
好久不见!来跟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20年有哪些令人惊喜的邂逅吧! 1. 书 01:18古今音:《minor feelings》/Cathy Park Hong 08:19小野:《饥饿游戏》/苏珊·柯林斯 2. 电影 12:37小野:《神奇女侠1984》/派蒂·杰金斯 18:09古今音:《合法副本》/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3. 电视剧 22:22古今音:异度侵入 26:25小野:浪漫的体质 4. 歌 28:17小野:《我用什么把你留住》福禄寿 31:09古今音:《留下来陪你生活》张悬cover 5. 乐队 34:22小野:告五人 35:58古今音:五条人 6. 餐厅 39:00古今音:lady M 39:49小野:Hulu By TRB 7. 单品 41:13古今音:蓝羽毛耳夹 43:08小野:Good girlsgo to heaven, Bad girls go to everywhere 8. 时刻 42:46小野:生日 44:11古今音:废墟探险 9. 名人 48:01小野:JeffreeStar 50:13古今音:李云迪 10. 一句话 52:55小野:SHE IS AHURRICANE 54:15古今音:宇宙里有什么不是暂时
科幻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不仅为人类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使得我们从另一层维度上观照自身、反思当下的困境。本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了新嘉宾林子一起聊聊诺兰的科幻世界、科幻作品中有趣的概念和流行的元素,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 [01:19]诺兰科幻世界里的“情感与理智” [11:48]科幻作品中关于时间的讨论:永恒循环论、时间非线性 [16:20]谜题电影构筑了叙事迷宫,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享受“交互解题”的快感 [18:53]因果律与自由意志:《信条》里关于祖父悖论的讨论;《降临》中对预知未来的呈现 [28:33]宿命论与“救世主”形象的塑造 [33:30]科幻电影中的loop;人面对自然法则的“主观能动性”,爱作为科幻作品永恒的命题 [38:14]赛博朋克的流行;科技发展对性别观念可能带来的改变、赛博格女性主义 [46:22]科幻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和男权色彩:被物化的女性 [52:17]科幻片(与魔幻片)是人们的想象,也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和反思 [54:14]人工智能威胁论:人工智能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不能定量评测;人工智能表现出的“创造力”威胁到人类对自身独特性的认知 [60:58]计算机/人工智能创造的艺术算不算艺术? [67:53]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界限正在渐渐模糊;人类忌惮于想象机器人能够产生自我意志或情感,希望人工智能永远作为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为人类所用 [74:39]速朽的人类之躯被不断发展的科技入侵、改变,但我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知系于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之上 本期讨论的书和电影: 【电影】 诺兰的作品:《信条》《蝙蝠侠三部曲》《星际穿越》《敦刻尔克》 关于时间:电视剧《暗黑》电影《降临》 关于宿命论与存在主义:《安德的游戏》《银翼杀手2049》《星际迷航》(2009) 关于女性主义:《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阿丽塔》(铳梦)《疯狂的麦克斯4》 关于人工智能:《2001太空漫游》《人工智能》《机器管家》《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书】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哈拉维《赛博格宣言》;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片尾曲: The Plan - Travis Scott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