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聊聊哪吒:当千年反叛者撞上父权围城,我们该如何重写神话?

今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爆火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期节目我们从印度神话的跨文化迁徙聊起,剖开上美版《哪吒闹海》的阶级隐喻与魔童哪吒的消费主义滤镜,直面神话改编中的厌女陷阱:石矶娘娘为何总被妖魔化?殷夫人之死为何比李靖牺牲更刺痛观众?当“完美家庭”成为新神话,我们是否正在用糖衣包裹父权制的旧伤? [01:04] 哪吒形象的演化轨迹:印度佛教神话的本土化过程;《封神演义》中体现的儒家忠孝观念 [06:03] 哪吒与父亲的关系、作为反抗者符号在文化作品中的体现:从上美版《哪吒闹海》到动画片《哪吒传奇》 [10:47] 剔骨割肉情节蕴含的集体性创伤,孝道文化的压迫 [15:13] 魔童哪吒对哪吒原生家庭的处理:“完美”的家庭作为对抗社会不公的动力和后盾 [18:13] 哪吒可以是女孩吗?莲花塑身的酷儿内涵;反抗叙事与女性困境的共鸣 [23:06] 魔童哪吒的双生子设定,对龙族三太子形象的改编是否成立 [27:42] 魔童版哪吒反抗的对象,结构性不公在电影中的呈现 [33:44] 上美版《哪吒闹海》与魔童哪吒对陈塘关百姓的不同表现,从阶级叙事到个人英雄主义叙事 [42:58]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性别设置上的偏见,对鹿童和鹤童的区别对待 [44:56] 电影对敖闰和石矶娘娘的刻画,是先锋的女性角色还是保守的刻板印象? [54:07] 引起争议的哪吒母亲死亡情节:殷夫人作为“花木兰”式角色的困境;英雄之旅叙事中父亲死亡与母亲死亡的不同意义 [62:40] 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改编的新故事,民族主义营销掩盖下泛滥的厌女情绪 片尾曲:青少年哪吒 – 八仙 8Immortals

67分钟
56
1个月前

39. 在纽约画油画 | 当我拿起画笔时,我在与世界对话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纽约工作生活的油画家Jess一起聊聊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感受。Jess的职业生涯始于用彩色铅笔、记号笔和水彩创作肖像,后来她在艺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转向抽象画。从中国搬到美国,Jess的作品表达了她人生的不同阶段。受到康定斯基和唐吉的启发,她认为抽象风格最能表达她的个人经历,让她自由地创作出既平静又混乱的作品。 Jess的个人作品主页:jessxiaoyihan.com Jess目前正在纽约Ross +Kramer举办主题为Mimesis的个人展,展览地点为515West 27th Street, New York, NY(Oct 10th - Nov 16th 2024)。展览详情:www.rkgallery.com/exhibitions/mimesis Jess Xiaoyi Han [01:26] Jess从服装设计、陶艺、插画到油画的艺术探索之路 [07:13] 选择油画以后对就业是否有焦虑? [09:05] 如何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从肖像油画到抽象风格,更专注于个人表达 [14:45] Jess的创作灵感来源,对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兴趣;色彩的运用与情感流动的关系 Falling into a manifold (2023) by Jess Xiaoyi Han [20:25] 抽象艺术通常都不太容易被解读,作为创作者会期待观众与作品产生什么样的联结? [25:48] Jess最喜欢的女性抽象艺术家Hilma af Klint [29:56] Jess对油画《皮格马利翁和伽拉忒亚》(让-莱昂·热罗姆)的感受 Pygmalion et Galatée (1890) by Jean-Léon Gérôme [34:29] 艺术家与缪斯:凝视与被凝视的关系 [42:13] Jess的小红书账号@英语口语Jess:开设自媒体账号的初衷、对媒介与时代变迁的感受 [50:52] Jess的个展Mimesis:展览主题的含义、对作品的布置与排序 [55:33] 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uncanny与恐怖谷效应 [59:48] Jess对于办展览、作品在世界各地被收藏的感受 节目封面:La Nuit (2024)- Jess Xiaoyi Han 片尾曲:End of beginning- Djo

68分钟
88
5个月前

38. 从体育粉丝到饭圈文化,聊聊粉丝们的爱恨情仇

从奥运会到流量明星,对粉丝文化的讨论似乎总在舆论中心。本期我们邀请到了Yumi跟我们一起聊聊关于粉丝研究的那些话题。 [01:10] 奥运会期间被媒体批判的“饭圈文化”:粉丝作为替罪羊,被官方话语规训 [08:50] 其他国籍运动员的中国粉丝如何塑造自身认同,羽生结弦和张本智和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受到的不同评价 [14:22] 谷爱凌风评的转变: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斡旋、中产精英神话的破灭;新自由主义治理模式的“自我赋权”话语掩盖了结构性矛盾 [22:14] 运动员的个人成就与政治立场、地区叙事的复杂关系;举国体制下资源的争斗,运动员被视作梯队建设的一部分 [31:52] 中文语境里“饭圈”的定义与污名化,如何理解“粉丝研究” [35:41] 体育粉丝研究与性别,打破体育产业的男性主导叙事 [38:58] “疯狂女粉丝”的刻板印象,女性粉丝需要不断重申粉丝身份的合法性;女性不被认为是表达欲望的主体 [44:01] 粉丝文化与消费主义:粉圈的三六九等,重视物质付出;东亚流量经济让粉丝对资本抱有某种想象,认为粉丝的物质性劳动可以为偶像带来更多资源 [50:57] 粉丝对偶像的掌控欲,女艺人的“事业粉”对恋爱脑的抨击;CP粉和唯粉的不同想法 [57:22] 女粉丝对女明星的投射与共情;社交平台构筑的偶像与粉丝之间亲密关系的幻觉 [60:22] 明星与政治集团的博弈,泰勒斯威夫特公开支持哈里斯;娱乐圈与大众文化的左派传统 [67:08] 塌房明星/运动员的粉丝研究:粉丝与国家权力的博弈、民族主义话语下的厌女;粉丝无法跟政治权力沟通,转而将期望投射于资本 [79:12] 同人文化对塌房明星/运动员的赋魅,女性身份与粉丝身份之间的冲突与调解;男明星粉丝的妈粉心态 [83:17] 如何理解明星-粉丝关系中女性粉丝的欲望与想象:粉丝文化是一种对父权制来说相对安全的文化,只是一种想象的漫游,并没有挑战异性恋霸权与性别不平等 片尾曲:王菲 – 开到荼蘼

88分钟
99+
6个月前

37. 在纽约学摄影|我用相机镜头看到了怎样的世界

“相机是双眼的延伸。”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纽约学习的摄影师方方来跟我们聊聊她对摄影的想法,透过相机镜头她看到了怎样的世界、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故事。 [01:12] 为什么决定从事摄影:从产品经理转行职业摄影师的经历 [03:29] 摄影行业内是否有鄙视链;写真摄影与商业摄影的区别,摄影师对美的观察与态度 [09:01] 写真摄影市场的同质化,小红书的流水线出片;摄影师与客户的沟通对成片的影响,成为写真摄影师的门槛 [16:45] 艺术摄影与商业摄影:品牌方的影响与艺术家的自主性,艺术摄影中摄影师有更高的自由度 [20:14] AI技术对摄影的影响:AI给商业摄影带来许多便利,但也模糊了照片中真实与虚假的界限 [24:48] 反对AI创作的摄影师:未经处理的照片代表着摄影不可替代的真实性 [31:19] Gregory Crewdson与Annie Leibovitz风格的区别:对摄影师来说,应该带着目的拍照片,还是注重摄影现场的偶然性? [38:01] 在美国与中国从事商业摄影的不同感受,两地对摄影师想法与才能的尊重 [43:19] 作为亚裔女性创作者在美国的体验 [45:23] 从自身经历发掘创作灵感,并与更多观众建立情感连接;创作是揭开伤疤的过程,也是找到共鸣与逐渐疗愈的过程 [51:47] 男摄vs女摄的争议:摄影中性别视角的影响,注重构图与关注细节;女权主义摄影题材 [56:10] 摄影师与被摄者的权力关系,拍摄中被凝视与被物化的感受;作为女性创作者的思考与表达 片尾曲:Glass Animals - Heat Waves

60分钟
94
9个月前

36. 《过往人生》:从亚裔移民电影看女性未来的多元化想象

自2018年《摘金奇缘》引起的广泛讨论开始,亚裔移民电影在近几年收获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过往人生》亦是其中气质特别的一部,导演席琳·宋以细腻的镜头语言精准地捕捉了女性移民在身份问题上的踌躇与决断。本期节目我们以这部电影为引子,讨论亚裔故事在银幕上的表现与女性的漂泊故事。 [02:45] A24亚裔电影的流行:对当下美国种族问题的反思与刻板印象的不断重述 [06:32] 从《喜福会》到《别告诉她》,代际关系表现中无法摆脱的中西文化二元对立 [12:00] 亚裔故事的困境:对文化“真实性”的追求与争议 [18:46] 好莱坞的政治正确与白人至上主义的持续存在 [24:20] 《过往人生》中两种人生的可能性:移民选择与实现梦想的同构性 [33:40] 美国工签制度的随机性,留美的困难 [36:48] 美国梦的辉煌与破灭,留在美国的Nora并没有完全实现她的野心 [41:24] “奥德赛是男性的乡愁,出走是女性的史诗”:社会规训中女性回归家庭的压力与出走所代表的反抗 [44:39] 局外人的生命体验的持续存在:不论在故土还是在异国,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感受到“融入”的不可能性;同质化隐含着文化霸权的运作 [52:46] 《疯狂元素城》的拯救幻想与浪漫爱叙事中的种族主义 [60:15] 女导演与女性叙事: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细节呈现,对凝视关系的自我意识;女性与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带来困境与可能性 [67:55] 《热辣滚烫》与后女性主义:电影内外对女性身材的监控;强调自我赋权而忽视结构性的不平等 片尾曲:年轮说 – 吴青峰

78分钟
99+
1年前

35. 从Lisa疯马秀看韩娱闯美,聊聊我们与性自由的距离

今年九月,Lisa作为客串明星出演疯马秀,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对韩国偶像产业与脱衣舞表演的讨论在中国社交网络上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老朋友Jimmy,一起来聊聊围绕疯马秀的种种争论和影响。 [02:50] 我们对韩国idol团体及粉丝的观察和了解 [08:45] 偶像行业鄙视链:对创作能力和“自我表达”的包装和营销;音乐创作者在与公司博弈中获得的话语权 [14:15] 闯美给韩国爱豆带来了什么改变:通过洗脑的旋律创造记忆点;歌词中欧美文化的意象;“Girl crush”风格的流行 [20:18] Jennie与偶像漩涡引起的争议:东方主义与被性化的亚洲形象;女爱豆闯美的困境与自主选择 [25:30] 疯马秀的起源与变化;脱衣舞产业内部的阶级分化:蒂塔万提斯与其他舞者 [35:29] 女爱豆的公共影响力对疯马秀的影响:正常化、合理化色情产业 [37:04] Beyonce借疯马秀场地表演:为什么我们对欧美diva和东亚女爱豆的表演观感不同 [39:40] 中性风女爱豆在中韩两国的不同人气;韩国女团受众定位的变化与强调女性力量的歌词 [46:41] 欧美diva表演中对男性气质的解构与主体性展现 [51:20] 关于色情产业的政策讨论:全面取缔或者保护性工作者 [53:33] 八十年代美国女性主义性战争:sex negative vs. sex positive feminism; “Sexwork is work” movement [64:48] 女性主义运动的方向:何春蕤与台湾女性主义情欲解放运动,反对性骚扰与性保守主义 片尾曲:MONEY - LISA

71分钟
99+
1年前

34. 论消费与个人成长,不如梦见自己赚大钱

工作与购物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被丰盛的商品与膨胀的欲望所包围,却无法从中真正得到满足感与幸福。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在爱尔兰工作的Joe,一起聊聊消费社会与工作的意义。 [01:18] 我们的金钱观是如何形成的,从小时候的零花钱到自主支配的支付宝账号 [06:00] 网络购物对我们消费习惯的影响,放大了消费欲望;从口红经济到“香水经济”,消费社会制造了平等的幻觉 [12:33] 无纸化消费对小孩的影响,游戏充值带来的畸形消费观 [15:30] 在国内和海外生活,消费观有什么变化:商品营销推送模式的差别;使用信用卡带来的还款焦虑;实体卡的盗刷风险 [23:59] 为了达到优惠条件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是一种得不偿失 [27:27] 实习/工作后,如何对待收入和消费:用工时来衡量价格;为消费设立预算;奢侈品消费 [39:27] Z世代对经济自由的定义;AA制与独立女性话题的冲突 [45:10] 关于啃老:经济能力意味着在家庭内部的话语权;“成家立业”的社会期望对不同性别的影响 [50:56] 消费能力与自我价值的构建;肉体的饥饿与精神上的饥饿 [53:11] 工作的意义:工作与休闲的界限;金钱欲望是否是无限的;FIRE运动的流行与工作的价值感 片尾曲:城市找猪 - 五条人

62分钟
99+
1年前

32. 从「芭比」中我们获得了什么样的粉色能量?

这个夏天,电影《芭比》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粉色浪潮,围绕着电影的种种赞誉与批判也层出不穷。本期节目主播小野和古今音一起聊了聊芭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由电影所启发的我们对于女性创作和女性现实困境的思考。 [2:33] 芭比及其衍生文化产品对我们童年的影响:社会性别规范的构建与身材焦虑 [9:53] 象征“女性气质”的粉色和厌女的社会氛围如何改变我们对颜色的偏好 [15:46] 芭比电影的幕后:女性为主导的创作团队对母女关系、姐妹情谊的塑造,对女性主体性的强调 [21:28] 女性影视从业者在阴影中的挣扎与突围:玛格特罗比的制片公司和推行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化产品的努力;对芭比“过于温和”的批评与商业片的妥协 [30:20] 女性视角的重要性:想象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性,并非作为父权制的复制品;女性主体意识与能动性的展现而非被边缘化的花瓶角色 [35:22] 民族国家话语巨大力量下被遮蔽的女性生命体验 [42:47] 芭比中的性;“成为人类”的芭比要面对的生理构造和现实困境 [52:25] 芭比和肯的关系:对男性中心浪漫喜剧的戏仿;女性作为一种处境 [57:57] 芭比电影的宣传策略: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合流;在内地的“网络女性主义”中收获的巨大反响 [1:02:46] 芭比的狂欢成为女性之间的“cult”,把女性主义者连结起来 片尾曲:What Was I Made For – Billie Eilish

68分钟
99+
1年前

30. 在北美留学让我们摆脱焦虑,变得快乐了吗?

Hi,好久不见!消失的这半年间,小野到了美国中部的法学院就读,因为过于享受生活(和被法学院折磨)疏于更新,十分感谢依然收听节目的听众,希望积攒了半年情绪的更新没有让你失望! 本期节目邀请到了老朋友Linda和奥奥做客节目,他们都是我在复旦法学院和华大法学院的好姐妹。分别一个月,我留守美国,他们回到中国,虽然相隔上万公里和13个小时的时差,交谈时那些一起纵情大笑的时光仍历历在目。本次节目的主题将围绕着我们在北美留学生活和学习,谈谈留学的感受,跨文化交流,和自我表达。 (奥奥家附近在装修,音频过程会有一些杂音,请谅解!) [1:48] 回国一个月的感受 [5:55] 在美国法学院就读是什么体验? 和国内法学院有什么区别? Bar Review: The Bar Review I'm talking about has to do with the other kind of bar—the one where you get drinks Barrister Ball: It's just a place where law school students can get drunk and hook up while looking fancy. [24:54] 留学的松弛感源于什么?大环境的改变?远离国内的压力? [34:44] 文化包容和多样性:自我表达和个人自由 [42:34] 文化融入:LLM和JD天然的隔阂 [44:55] 面对镜头时更明媚更自信更阳光了 [51:11] 美国的鼓励式教育和赞赏文化让人好幸福 片尾曲:爱情的尽头 —— 伍佰

66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