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误导了多少打工人?!--《我们从未中产过》

一顿书出

中产焦虑,中产陷落,中产返贫…短短十几年,中产已经从以前那个很多人羡慕的光鲜亮丽的形象,变成了大家调侃的摇摇欲坠的对象。 《我们从未中产过》这本书的作者豪道斯·魏斯认为,中产是一个虚幻的梦,让更多的人追求中产,只不过是为了将更多的人裹挟进与资本相关联的不平等的社会支配体系之中。 中产,也许有看起来还不错的职业、看起来还不错的收入、看起来还不错的资产积累,但终究仍逃不过一个被支配的劳动者的宿命。中产只不过是横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左右为难的角色:缺乏安全感、负债投资、强制过劳、温顺又隐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时间轴: 02:02 当下和以前,大众群体对于“中产”的感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4:13 政治经济学中,如何从“剩余”的角度去理解社会运行规则 05:51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地主经济时期,“剩余”是如何产生和分配的 08:34 “中产”这个观念,将劳动者征召进与资本为伍的议程之中 10:02 工作和财产,组成闭环,让打工人一直在“卷”的路上 12:39 我们不知不觉间成为了维护资本的话语体系的一方,成为温顺的劳动力 17:21 原来“人人皆可中产”这个话术让我们都成了背锅侠 18:50 掉进“丛林法则”,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中产 20:50 对“大问题”进行反思的意义 23:45 普渡大学关于幸福与收入的研究,东亚人民默默流泪 28:32 别让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在996、007中被消磨掉了 32:32 相较日本,我们国内,中产主观存在严重低估 33:39 民营企业的中产,更加惨兮兮 涉及到的参考资料: 1、书籍: 齐格蒙特·鲍曼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 如何设计充实且快乐的人生》 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 群众运动圣经》 2、普渡大学心理学系关于收入与幸福的研究《Happiness, income satiationand turning points around the world》,当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增长,将导致幸福感知度的持续下降,可能的原因包括:高的收入通常伴随着与之不成正比的高负荷的工作量,由此对生活失去掌控感;包括高的薪酬通常会与一个很难完成的KPI挂钩导致自己精神压力巨大;包括收入变高之后由于一些体面、攀比心态的存在反而生活成本水涨船高自己变得骑虎难下,等等。 3、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马特·基林斯沃思(Matt Killingsworth)博士关于幸福与收入(对数)关系的研究《Experienced well-being rises with income, even above $75,000 peryear》 4、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刘欣教授《中国社会的中产化大转型——对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日本阶层结构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中产群体主观上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普遍向下偏移,认为自己不够中产,且市场中产认知下移的程度大于公职中产。

35分钟
2k+
1年前

既然不想“为国生娃”,那我们要如何理性地决策是否生育

一顿书出

哈佛大学教授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提出了家庭生育的成本效益分析,原来生孩子是一件我们可以如此具有选择权的事情。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而决定是否生育的过程就像是自己在跟自己对话,是一个让自己不断清醒的过程。其实生孩子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不生孩子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关键是我们都要独立的,清醒的去做出选择,而不是在中间来回犹疑,感觉如果不做决定,似乎就有了游刃有余的错觉,但其实这才是最难受的,因为你不是自己主动的选择了自己的生活,而只是让自己的生活默默的被时间选择了。 时间轴: 00:44 对听友们的感谢 01:29 现在出生率低,那生孩子竞争压力会小一些吗? 02:04 如果不生孩子,是一条轻松的路吗? 03:05 不“为国生娃”就是自私吗? 08:51 父母如何通过成本效益的分析来做出是否生育孩子的取舍 14:28 研究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改变自己生育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18:28 生育给父母带来的情感效用,哪一些是健康的,哪一些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21:35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走向分离的 25:31 日本14%的无子女老年人都选择了什么样的养老设施保障? 27:41 “幸福的无子女老龄化的应对策略”--来自波兰的研究成果 29:33 无子女老年人解决晚年困境的3项措施 参考资料: 1、全国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 2、京东前副总裁杜爽(现已离职)饭局事件 3、关于生育意愿变动的研究结论 4、费孝通《生育制度》、《乡土中国》 5、《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孩子生产的成本-效用分析理论。 6、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年版 file.c-ctrip.com 7、中国育儿补贴报告2023年版 finance.sina.cn 8、梁建章《人口战略》 9、王梆《贫穷的质感》 10、波兰一项关于无子女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研究报告《Coping strategies for happy childless ageing: an explorative study in Poland》

36分钟
1k+
1年前

性别的阴影与社会的墙:《坠落的审判》中被忽视的劳动价值

一顿书出

《坠落的审判》(原名《坠楼死亡的剖析》)这部电影斩获了第76届戛纳金棕榈最佳影片,也拿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而这样一部以法语为主的电影,在国内的出圈却是因为3月在北大的一场首映礼,由此引发了对于两性与婚姻不小的声浪。 这部电影像是一次男女社会性别互换之下的社会实验。桑德拉与塞缪尔在家庭分工、社会地位、甚至情感表达上都打破了传统对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刻板印象,当角色倒置从私人空间延伸到公共空间,当这样一个几乎与传统女性特质毫不沾边的女性,而且她居然成功了,居然是作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主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公众对此依然是陌生甚至抗拒的。女性不是一种性别,而是一种处境,一种需要为强大而辩解的处境。 从电影中呈现的家庭关系,我们能看出来,塞缪尔是承担了大部分家庭照料的工作的,但是他的这种对于家庭的付出,是被桑德拉所漠视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被称之为有价值的劳动只有具备市场化价值的工作,而家庭照料类的、对人的再生产有所助益的家庭劳动,无论是家庭成员还是社会公共评价标准都认为是次优的,最优的选择对于塞缪尔而言只有成为作家这一条路。正是这种长期不被看见,长期得不到正反馈,成为了塞缪尔坠落的推手。 时间轴: 02:03 电影内容梗概 03:24 片名坠落的审判,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共同参与审判 04:33 男女角色互换之下的社会实验,当女性反客为主成为第一性时,将引发怎样的波澜 07:10 在情感表达上,对互换的刻画 09:04 桑德拉的双性恋身份-在性权力上的地位 10:28 《爱情神话》-“我只不过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 11:32 当角色互换延伸到公共法庭,公众对此的抗拒让桑德拉不得不对自己的强大而辩解 13:30 超越婚姻之外的议题-公众对于女性强大的陌生和抗拒让女性成为了一种需要为强大而辩解的处境 15:22 照料工作的不被看见 16:45 在亲密关系中,应不应该“拎得清” 18:05 亲密关系-为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去理解和共情 20:57 广义评价标准中,照料工作的社会性低估 24:33 单一的劳动价值评判标准,分工的不平等,叠加性别的不平等,共同将塞缪尔推向深渊

25分钟
1k+
1年前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用力生活的英雄之旅

一顿书出

别在晚上读这本小说,因为她会让你的悲伤在深夜里蔓延开来。 我想变聪明 我想变有钱 我想变得有权力 可是,变了之后呢…… 作为获得了雨果奖、星云奖双奖的文学作品,《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部小说可谓是经典的人文主义科幻。一个智力受限的面包师,勇敢地接受了一项能改变他命运的脑部手术。随着智力的飞速提升,他开始用力地探索这个世界,从简单的快乐到复杂的情感,从浅显的认知到深邃的思考。他用力地生活,用力地爱,用力地感受每一个新的发现和体验。然而,随着智慧的增长,他也用力地承受着孤独与痛苦…… 《花束》不仅仅是一个架构在科幻背景之上的故事,字里行间还透露着对人文的思考和现实生活的启迪。我们拥有了智能、拥有了科技、拥有了效率,但为什么独独与幸福渐行渐远?我们始于摇篮最终又会归于病榻,重归于零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获得与失去,存在与虚无,爱与被爱,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是现代社会所主导的科学理性能解决的么? 时间轴: 02:11 当下阅读这部小说对我们的意义 03:40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7:50 探讨话题之一:变聪明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 26:43《阿甘正传》,情感滋养散发出的光芒 28:45 日本只会放屁的笨蛋机器人,让人心变的柔软 30:25 探讨话题之二:从摇篮回归病榻,我们应该对生活抱持怎样的态度 34:18 堂吉诃德:在现实世界里显得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 36:43 人生就是一场可能性的艺术,取决于我们如何利用万千可能性 38:03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纪念每一个用力生活的生命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书影音: 1、《阿甘正传》,同样先天低智的阿甘,成为了激励无数普通人的人。 2、日本研发的放屁机器人,让人回归善良,让人心回归柔软。 3、《堂吉诃德》,现实世界中显得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都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 4、澎湃新闻“深圳“喜憨儿”洗车行创始人:不能绑架别人的爱心和道德” 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037589&from=kuaibao

42分钟
99+
1年前

《不婚社会》-- 来,读完这本,再考虑要不要结婚

一顿书出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不婚社会》,是一本关注日本现代社会中“结婚难”现象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日本社会中结婚率逐年下降的问题,并试图分析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不婚社会》不仅仅是在讲述日本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为何爱情和婚姻在现代社会中变得如此复杂? 时间轴: 02:18 中日韩,卷王三兄弟,一起卷到了婚育水平的垫底 06:09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向不婚社会的呢? 08:54 婚姻的意义,在前现代社会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差异极大 12:34 身份认同带来的存在主义焦虑 13:35 爱情就是你在一个人那里,得到的唯一的、彻底的、最高的承认?! 15:12 婚姻功能的转变,引发的两组矛盾 16:00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 17:24 为什么欧美走向了不结婚的社会,而日本走向了结婚难的社会呢? 22:29 从相亲的那一刻起,在意念上就过完这一生了 25:02 日本导致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27:48 日本是一个难以重新开始的社会 31:02 出路在哪里呢? 35:31 听说,社会学研究的结果,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幸福? 37:51 回到人本身,爱与被爱都是我们的基本需求 本期节目涉及到的数据及书影音: 1、我国结婚率数据变化情况 2、日本结婚率数据变化情况 3、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关联:在家业继承中,婚姻的作用;在爱情与面包的选择中,文学作品的妥协) 4、费孝通《乡土中国》(关联:西方在对于“家庭”这一概念的理解上,与东方的差异) 5、山田昌弘《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关联:针对不结婚不生育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分析) 6、萨姆·佩尔兹曼《幸福的社会政治人口统计学》(关联:婚姻状况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区分因素,已婚人群比未婚人群幸福程度高出约30个百分点) 【本场录制感谢声湃提供场地赞助】

38分钟
15k+
1年前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一顿书出

你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吗? 女性主义者的主张到底是什么? 女性主义历经了怎样的变迁? 当我们在谈论女性主义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 本期节目,你将收获女性主义运动历经了怎样的变迁,女性主义者们到底在争取什么,在历史的变迁中演化为了哪些流派,这些女性主义者们,她们最终希望构建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时间轴: 02:39 在女性主义出现之前,女性到底面临一种怎样的处境? 04:11 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 08:26 男性学者约翰密尔对女性运动的支持 12:05 第一次浪潮所带来的结果 14:22 波伏娃《第二性》对第二次浪潮的推波助澜 23:08 现代社会男女性别工资的差异 25:46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 29:56 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37:53 女性主义最终希望去构建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涉及到的书影音 1、中世纪的欧洲女巫审判 2、波伏娃于1949年发表《第二性》、于1955年与萨特共同参加新中国成立6周年庆典 3、国际劳工组织《2018/19全球工资报告》中,中国的平均性别薪酬差距为19%。 4、#Me Too运动,在美国社交媒体兴起的反对性骚扰的运动 #Ask Her More运动,呼吁媒体报道更多的关注女性的成就和才华 5、其他书籍:李银河《女性主义》、约翰·密尔《论妇女的屈从地位》、奥兰普·德古热《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 6、其他影视戏剧:电影《珍珠港》、戏剧易卜生《玩偶之家》

39分钟
1k+
1年前

《毫无意义的工作》--欢迎来到打工人的觉醒时刻

一顿书出

钱多事少的工作就一定能让人开心快乐吗? 为什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工作量理应得到一定的解放,可我们却觉得工作越来越忙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工作是一种精神内耗,上班就像一场苦行? 这些疑问,都在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又名《狗屁工作》)一书从得到了回答。 时间轴: 02:11我们的每周工作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长么?哪个国家的打工人最累呢? 06:14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究竟是个例呢,还是普遍存在的呢? 09:01干着钱多事少的活,不应该觉得自己运气好极了吗?为什么会痛苦呢?——精神暴力! 10:52劳动模式的变迁 16:27既然毫无意义的工作如此普遍,那社会为什么对此无动于衷呢? 30:22工作伦理对于打工人的规训 34:58自由就是说不的权利,我们能向狗屁工作说不吗? 42:27对于这本书的一些质疑之声 44:52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会带来意义感呢?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影音: 1、2017年6月至2023年6月周平均工作时长趋势图: 2、电影《年会不能停!》 3、《内在动机 : 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爱德华·L. 德西 4、《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 5、《Why the bullshit-jobs thesis may be, well, bullshit》,《经济学人》Jun 5th 2021期Business 栏目

46分钟
99+
1年前

《埃隆·马斯克传》--关心人类却不关心人的宇宙卷王

一顿书出

当这个挑战迭出的时代对初创企业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阅读伟大创业前辈们的传记、提炼经过验证的宝贵经验,或许是这急剧攀升的不确定性中少有能带来确定性的方式。 埃隆马斯克是近年来最具争议的创新企业家之一。他一边在许多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领域,如电动车、私人太空探索和人工智能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以钢铁侠般的精力、意志与高度的自驱力同时管理着六家公司,特斯拉、Spacex、Boring company、Neuralink、X.ai、推特,这相当于乔布斯巅峰时期掌舵公司的3倍。但另一边,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企业家,也因言行的荒诞不经,以及极度的苛责和狼性,给外界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新的震惊。 《埃隆·马斯克传》不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次对于梦想与决心、挑战与胜利、困境与重生的深度探讨。 05:15 马斯克创业的第一桶金:Zip2 16:40 X.com与Paypal的合并 24:41 奔向火星的使命:Spacex 48:57 综合能源的宏大构想:特斯拉 1:07:44从科幻小说中诞生的Neuralink 1:10:53 推特,在乱战中何去何从 1:23:05 马斯克的性格底色 1:29:48 对传记抱持的态度 衍生阅读书籍: 《激荡三十年》 《史蒂夫·乔布斯传》 《斯坦福人生设计课》 《毫无意义的工作》

91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