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145 从码农到气候变化咨询专家

环境中国

In the latest episode of Environment China's podcast series on Young Professionals in Sustainability, we speak to Ruixin Li as part of our Young Professionals in Sustainability series. Ruixin Li currently works as the lead climate specialist at ICF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Beijing). He has eight years of experience working on climate change issues and more than four years of experience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 His focuses include carbon market,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le aviation. Previously, Ruixin worked for Greenovation Hub and 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 He has also assisted several international NGOs in climate communication and local climate action. Since 2014, he has been track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under the UNFCCC and witnessed the reach of the Paris Agreement and the Paris Rulebook. His negotiation tracking articles can be found in several media, such as China Economic Herald, Caixin Globus News, and Ming Pao. You can listen to our episode on Apple and Spotify under "Environment China" or Beijing Energy Network's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This episode is in Chinese and is produced by our Executive Producer Xiaodan Yuan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黎瑞鑫 Ruixin Li ——瑞鑫是 ICF 国际咨询公司北京办公室的气候变化咨询专家。他关注包括碳市场、绿色金融以及可持续航空等议题。瑞鑫从2014年起持续追踪联合国气候谈判,见证了《巴黎协定》以及《协定》的执行细则的达成。他的谈判观察文章曾发表于中国经济导报、世界说、以及香港明报等媒体。播客文字版记录请查看北京能源网络公众号。 播客制作人:袁小丹 Xiaodan Yuan

17分钟
99+
1年前

Ep. 147 Energy and AI 能源与人工智能(英文播客)

环境中国

Today, we're excited to present a special cross-over episode with the Podcast "Preparing for AI" hosted by Matt Cartwright BEM 柯明龙 and Jimmy Rhodes. The guest for this episode is Anders Hove, long-time host of the Environment China podcast, and Beijing-based Matt Cartwright interviews him about the impact of AI on 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Anders ‘references several points related to China, such as efforts to locate data centers in colder regions, an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eeking to make data centers respond to the output of renewables. We covered quite a bit of ground and hope you enjoy it! - How much energy AI is using and how much it will use - and how that compares with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now and in the future. - What technologies AI could help develop or optimize, and their importance (or lack thereof) compared to basic policy incentives for scaling up clean energy that already exists. - How different AI functions (text, image, video) have dramatically different implications for energy use, so it's hard to predict how much energy it will use since AI isn't one thing. - How poor disclosure from data centers and AI companies hurt sustainability. Ironically, while AI boosters claim AI will help optimize renewable energy and weather forecasts, often relying on public data, AI could be much more helpful by just predicting its OWN energy use and how to optimize that -- but companies treat this as a secret, probably because they don't know themselves.

52分钟
1k+
1年前

Ep. 146 从耶鲁大学到沙特到失业 - 毕业即失业系列

环境中国

In the latest episode of Environment China's podcast series on Young Professionals in Sustainability, we speak to Yangshengjing UB Qiu. UB is a sustainability professional with diverse, international, cross-sector experiences, including in ESG consulting, in-house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partnership development at a plant-based protein startup, and multiple internships and projects at climate-tech startups/social enterprises in the U.S., China, Kenya, and India. Additionally, she was part of Antler's inaugural 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 cohort in Saudi Arabia in 2023. UB holds a Master's Degree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rom Yale University and a B.S. in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from 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She was an honoree of GreenBiz 30 Under 30 in 2021. You can listen to our episode on Apple, Google, and Spotify under "Environment China" or our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BeijingEnergyNetwork This episode is in Chinese and is produced by our Executive Producer Xiaodan Yuan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Yangshengjing UB Qiu —— UB 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多年的国际化经验,特别是在 ESG 咨询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领域。她也曾在一家植物蛋白初创企业负责企业的合作伙伴拓展。过去两年,她在肯尼亚、印度、及中美参与多个气候科技创业公司、社会企业和碳金融方面的实习和研究项目。2023年底,她入驻新加坡早期创投资本公司 Antler 在沙特阿拉伯的首个驻场创业项目。UB 拥有耶鲁大学的环境管理硕士,及威廉玛丽学院的心理学和环境政策学士。播客文字版记录请查看北京能源网络公众号。 播客制作人:袁小丹 Xiaodan Yuan

44分钟
99+
1年前

Ep. 148 环境中国 - 从耶鲁到北京到阿姆斯特丹

环境中国

我们一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所以我们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与我们的目标、优势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2022年北京能源网络发起了“可持续宝藏青年都在做什么”圆桌并邀请了来自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的工作机构和内容、职业发展规划及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在经历了每月一期的活动后,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文字或者播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诞生了!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姚远 Maggie —— 姚远是安永全球阿姆斯特丹办公室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服务的高级咨询师。加入安永前,她在落基山研究所北京办公室的电力部门担任咨询师。她也曾在美国的气候能源咨询公司 Coho Climate Advisors 担任能源咨询顾问。姚远持有耶鲁大学的环境管理硕士学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关系与经济硕士学位、以及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学士学位。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的简要记录。 1. 姚远的本科和研究生最开始读的都是「政治经济学」,是怎么一个契机让你追加了「环境管理」的研究生学习? 我上大学时刚到美国,然后伯克利又是一个特别 liberal 的地方,所以当时没有想太多以后工作就业这些的实际问题,就抱着一腔的好奇和热爱选择了政治经济学。高中的时候我特别的想以后大学毕业了做一名记者,当时读了柴静的《看见》激发了我对社会中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的思考,而我觉得能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是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对于政治和经济理解的体系来完成的。当然,也是因为觉得这个读这个专业看起来更酷,比起都编程那些哈哈哈!现在想一想,当时应该去尝试一门编程的课的,因为现在大数据和AI和环境领域的链接越来越紧密了。 后来我发现,政治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太广了,这也是很多人听到这个专业的第一个反应——太“虚”了。大四的时候我也在不断的思考,读了很多的学派,也有了很多关于政府、交易、资本、社会、福利等等的思考,我该如何在毕业之后在现实生活中用到这些理论呢?现在听起来可能非常的幼稚好笑,但当时最强烈和真诚的想法就是——我想要追求一个有 purpose 的方向和工作,我希望能够让这个世界更好一点点。最后我就坚定的选择了环境,这个在我看来最有意义的一个领域。现在来看,我觉得发掘工作中的 purpose 真的是太重要的一个课题了,因为一份自己热爱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是支持你在很多的加班和低谷时的巨大动力。 1.2. 你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了国际关系与经济的硕士学位,然后去到耶鲁大学读了环境管理的硕士。你觉得这两个硕士哪个更有挑战性? 其实最挑战的是选择哪个项目更加适合自己!大学毕业之后我立刻在约翰霍普金斯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开始了我的国际关系与经济的硕士项目,我选择了能源、资源和环境的 concentration 深入了解这个领域。读了一年之后,我感觉整个项目非常关注于政策而我特别想更加学习关于技术方面的课程,所以我决定 gap 一年重新思考。 当时因为直接从大学去读研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决定申请一份实习去感受一下我喜欢怎样的工作内容和环境。机缘巧合联系了一位 SAIS 的校友在沙特阿拉伯的阿卜杜拉石油研发中心(KAPSARC)工作,拿到了一份交通组结合卫星遥感分析的实习,我就暂停了研究生开始了中东的旅程。后面我会分享更多关于耶鲁环境管理硕士的学习和故事。 2. 在沙特这一年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吗? 在沙特的经历非常的有趣也很神奇,是我第一次在中东生活和旅行。当时住在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Riyadh),研究中心有自己的 campus 然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免费的大 house,真的是满奢侈的,一下子就有点和我印象中对中东很富有的那种 stereotype 对上了哈哈哈! 我们的 campus 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学者非常的多元化,这些人都住在这个 bubble 一样的 campus 里进行能源领域的各种研究。在这个小的世界里几乎感受不到我身处在沙特,然而出门去超市和公共场合时我还是老实穿上我的 abaya(长罩袍)。这段期间我也抓住机会在中东开始旅游,去感受不同的文化,非常的开心! 2.1. 作为一个 expat 和女性,你觉得 bubble 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除了我的工作和旅行,在沙特的娱乐生活以及生活方式和我所想要的太不同了。那年我们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在 campus 不同的同事家里串门儿 potluck,出了 campus 大多就是逛逛商场也没有其他的活动。所以很多个周末我都是飞到附近的国家去看风景,当然也去了沙特其他的城市去玩耍,但作为女性在这里我觉得无法任性的“放飞自己”。最终觉得还是美国更加适合自己。在这个期间我对卫星遥感和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也逐渐清晰我想要一个更偏技术类的研究生项目。 2.2. 可以和我们科普一下当时做的卫星遥感和 GIS 项目吗? 当时我的老板主要研究中国的货运模式和模型,因为没有特别多的具体数据所以我当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社会经济数据结合一些公开的卫星遥感数据来对不同地区的货运数量进行建模。 就是在这个期间关注到了耶鲁的环境管理硕士,因为在华盛顿实习期间我在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 的老板也是这个项目的校友,和她聊过确认这就是我想要的方向之后,我就在沙特开始申请耶鲁的这个项目。收到 offer 的时候刚好我在沙特的实习也刚刚结束,就打包回去东岸再次重新开始我的研究生之旅。 3. 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在耶鲁最喜欢的一门课吗? 在耶鲁时有太多喜欢的课程了!说实话我去耶鲁项目的时候本来计划是走技术路线的,因为去耶鲁之前在 WRI 的非洲森林项目实习,打算深耕林业以及 GIS 和卫星遥感的技术分析。结果这些技术课都上了,但没想到最后被一节叫做 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Renewable Energy Project Finance)深深吸引了。因为我当时决定读研究生的原因就是从大学很“虚”的专业,慢慢转向“做实事儿”。 卫星遥感的课程非常的有趣,但这个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的课程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现实。怎么去融资建更多的太阳能厂,电价如何影响融资,甚至当时刚开始学习在 Excel 建立金融模型都让我觉得特别的“踏实”和有成就感。也是这门课让我感受到在环保这个领域里需要有“谈钱不伤感情”的心理,环保确实是需要政府和企业投资,但我们也有数据证明环保可以“挣钱”! 3.1. 耶鲁环境管理硕士两年的学费;每届学生数量;奖学金好拿吗? 说实话蛮贵的,我是2017年入学的大概是四万多美金一年的学费,再加上生活费啥的可能要六万美金左右,相当于40多万人民币一年。 我们这一届大概一百多个人吧,大多数同学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所以比我大一些,后来我也觉得其实应该先工作个几年再来都硕士可能更加明白自己要什么、更有收获。 我知道有一部分同学是拿到了奖学金的,应该是主要看每个人的经济情况学校会酌情考虑这个部分。在学校的这两年我也一直在做 work study 帮不同的教授做研究打工赚了一些小钱,杯水车薪哈哈,但是可以深入和教授学习和交流还是非常推荐的! 3.2. 毕业时你的职业规划 前面提到了我在耶鲁最喜欢的一门课就是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这个课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基本上在这个课程结束之后我就非常明确毕业后要找一份可再生能源融资的工作。在美国做这个方向的大多数是一些 boutique consulting firm。那时也思考过申请大的咨询公司,比如我现在工作的安永哈哈,但是进入大公司就意味着我的工作涉及的方面会更广而我只想专注于可再生能源这一块儿。 所以最后我选择了一家在华盛顿专门帮助企业绿采购绿电(PPA)的一家小型咨询公司,当时把我高兴坏了因为我终于可以脚踏实地的专攻在一个领域了。我们帮助企业选择开发商、看标书、进行各种经济分析、甚至是最后的合同谈判等等。真的是从头到尾的流程都深度学习了,是我所有工作中最有挑战性又有趣的一个!比如有一个项目是帮助一个国际快餐连锁公司在美国购买绿电,因为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有店面,所以我们也参与了对于他们在不同国家如何减少范围二的碳排放的战略。这份工作既满足了我希望能看到 impact 的愿望 (我们的工作促成了企业对新能源资产的投资),又满足了我渴望对于除了美国之外国际市场的探索欲。 4. 毕业后你在华盛顿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回到了北京,现在又搬来了阿姆斯特丹。你比较喜欢哪个地方的职场文化和生活? 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假期的多少哈哈!毕业后到现在,我在三个不同的国家体会了三份不同的工作,但没变的是一直在环境和能源的这个领域里面。欧洲目前的 work life balance 是最好的,假期最多然后也最 flexible 可以选择居家办公的。 我觉得比较感恩的是每一份工作都是在我热爱的领域,那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我是否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很有意思的是,欧洲的同事们在工作外都有“另一个身份”,很多我在欧洲的同事和朋友都选择每周上四天班。他们可能是 part-time 的运动员、有自己的修理厂、或者还在做模特工作等等。这个是我特别欣赏也想要慢慢尝试的一点,那就是工作真的只是我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作为定义我的一个标签。可能有些跑题因为我们在聊职场文化,但是在我看来这三个国家的职场相比起来,欧洲是一个更加鼓励你去寻找职场外可能性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也可能为你创造新的职场机会。 5. 姚远目前就职于安永的阿姆斯特丹办公室,担任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服务的高级咨询师。你可以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你的工作吗? 我其实也刚刚转到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服务的这个组!刚到阿姆的时候,我加入的是战略与交易咨询组刚刚组建的 ESG 团队。所以开始的八个月我参与了很多企业 ESG 战略和交易中的 ESG due diligence 项目,对我来讲欧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学到了很多。 后来转到了现在的组,因为欧盟发布的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也就是《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对很多企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也希望能够在“一线”去见证企业如何去理解和实施这个法案。我现在在的组基本所有的同事都在 CSRD 相关的项目上,可见这真的是最火的话题!我们组主要分为两个大组,一个是咨询,另外一个是审计。目前我在咨询组工作,下面也细分为减碳组、战略组、创新组等等,大家都是在不同的项目中流动着。 5.1. 目前办公室的华人多吗? 我目前的组华人比较少,大概六十个人里有我们两个人。大多数的同事都是荷兰人,剩下比较多的外国人都是来自欧洲的其他国家,比较少亚洲的同事。我最近在学习荷兰语,感觉真的是挺难的,因为有一些中小型的客户对荷兰语有较高的要求,我也希望能在未来多参加这些项目。 ........ 7. 最近的行业大事件 我之前提到的欧盟发布的《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是目前所有企业关注的最大热点,因为从明年开始很多企业将要对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进行全面和详细的披露。 目前我们讨论的最多的,也是企业最苦恼的几个领域包括生物多样性、碳中和与碳减排、碳捕捉与碳抵消、碳定价、供应链管理等等。由于 CSRD 对非欧盟公司的欧盟子公司,和在欧盟监管市场发行证券的非欧盟公司同样奏效,这个法案将会影响到更多的国际公司。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欧盟的客户也在密切关注美国的相关法案,比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上市公司气候数据信息披露规则》提案以及加州去年签署成为法律的气候信息披露法案等等都非常值得关注。 请查看北京能源网络公众号查看播客文字版内容。

22分钟
99+
1年前

Ep. 144 环境中国 - 从北大阿拉伯语到耶鲁环境学院

环境中国

我们一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所以我们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与我们的目标、优势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2022年北京能源网络发起了“可持续宝藏青年都在做什么”圆桌并邀请了来自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规划及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在经历了2022年每月一期的活动后,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文字或者播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诞生了!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陈志男——志男是落基山研究所 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RMI) 加州奥克兰办公室的高级咨询师。她主要专注于亚洲国家的重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减排工作。志男在非营利领域拥有四年的工作经验,并曾参与中美气候合作的项目。她在北京大学获得阿拉伯语和经济学的双学士学位,并在耶鲁大学获得环境管理的硕士学位。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的简要记录。 1. 志男你是怎么从「阿拉伯语和经济学专业」被“拐骗”到「环境和能源领域」学习和工作的? 我其实在上高中的时候产生了想在气候和环境领域工作的想法,当时还喜欢在课桌上用铅笔写想去某某学校和环境相关的院系。我对环境行业的兴趣可能和我的家乡,河南郑州冬天的雾霾天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早上在一片白茫茫雾蒙蒙的空气中跑步的时候,我会想如果能做点什么能改变它的事情就好了。然而就像很多高中写在课桌上又被擦掉的想法一样,我也随后抛弃了这些目标,选择了和气候变化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当时我通过小语种保送进入了北大的阿拉伯语系。对于18岁的我来说,能在河南省免去参加高考的经历就把“北大”这个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比实现这些模糊的,不确定的理想有更大的诱惑力。 我现在其实非常庆幸自己本科读了阿拉伯语专业。一方面是我很喜欢也比较擅长学语言,另一方面,在中东交换生活的经历对我当时狭隘单一化的思考评价体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在大三的时候去了阿曼苏丹卡布斯大学交换了一个学期。当时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比如说在学校男生和女生使用不同的走廊,坐在教室不同的部分,一般不能互相说话,但是常常互发短信。比如说我被阿曼的电视台采访,也被请到当地的中学作客,因为会阿拉伯语的外国人比较罕见,现在我每天用英语说着能源转型的专业词汇,根本不会有人做出一脸惊讶的样子。再比如说当时有一个宗教事务处的老师每周都让我去她办公室聊天,她想试图理解无神论者的视角,也给我解答关于他们宗教的问题。这些有趣的故事有好多,说实话,我怀疑大家对这些故事更感兴趣,比下面要讲的什么碳中和,水泥,卡车之类的听起来好像更有意思。 当时阿曼的几位老师送给我一本书作为礼物,我还记得书上用阿拉伯语写着“我阅读,因为我仅仅拥有此生是不够的”。我学语言也是这种感觉,它给了我一个机会,能够融入另一种没有想象过的人生中去。让我觉得很多理所当然的,就该怎么样做,怎么样变化的事情,在世界上别的地方并非如此。我现在的工作中有大量印度能源转型的项目,绝大多数同事和合作伙伴都在印度当地,也让我又一次体会到怎么融入一个拥有相似的集体记忆,相似的为人处事方法,但是和我熟悉的方式不同的群体。 说归正题,我本科因为喜欢上了学阿拉伯语也动了研究生学语言学的念头。最后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决定放弃在本科期间的“新欢”,还是去开启气候环境领域的职业生涯。同时我也一直希望能把语言和学语言给予我的思维方式,作为我现在工作中一个有用的帮手。 2. 北京能源网络有好几个小伙伴都毕业于耶鲁的环境学院,你当时是怎么决定去耶鲁读环境的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吗? 我觉得可能选择权更在我申请的学校手中,而不是我在挑挑拣拣选择了耶鲁。当时从来没听说过学阿拉伯语申请环境相关的硕士的经历,所以到处去搜集资料,找人打听,也获得了学长学姐非常宝贵的帮助。后来慢慢了解到,在气候环境这个大的领域下面,有侧重于技术的研究生项目,也有侧重于政策的,这些政策管理类的项目对之前并没有相关经历的申请者来说比较友好,会招收更加多元化背景的学生。 美国的院校喜欢在新生见面的时候让大家分享“fun fact” - 一个关于自己有趣的事情。我经常喜欢说,我是学阿拉伯语的,然后期待对方会露出一个惊喜的表情。然而实际上,我的同学们的本科学历五花八门,会讲多门语言的也大有人在。所以说,美国类似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的项目会招收各种背景的学生,我也在工作中常常能看到,各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在气候变化领域获得不错的职业发展机会。 你刚刚问到说有什么有趣的故事,我觉得非常幸运能和导师 Mary Evelyn Tucker 和 John Grim 去希腊的罗德岛参加了一个中东地区宗教传统和气候变化的研讨会。大家讨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传统和信仰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怎么和环境与资源相互作用,以及在地缘政治和不同的宗教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加速气候行动。作为为数不多并不来自或者研究中东地区的参会者,我每天都听到了很多全新的想法。同时,罗德岛非常漂亮,食物也很好吃,值得一去。 2.1. 耶鲁的环境学院是一个偏职业导向型的学院。毕业时,你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呢? 说实话,我当时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职业规划,因为我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更对美国气候领域的就业一无所知。刚毕业的我,对于环境领域在美国具体有哪些类型的机构,涉及哪些细分领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加上2020年移民政策不友好的大环境,我当时告诉自己,只要找到工作就好了。 很幸运,当时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做很有意思的研究。比如说,税收政策怎么影响各个国家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选择;再比如说中国过去交通领域和清洁空气相关的政策,他们和汽车减排技术与排放水平有什么关联。当时从老板和同事身上,看到了他们对于清洁交通行业,和持续地发表原创又有影响力的研究的热情。抱着“只要找到工作就好了”的心态,找到了当时很喜欢的工作,我觉得确实很幸运。 3. 志男目前就职于落基山研究所的奥克兰办公室。你可以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落基山研究所吗? 好的,Rocky Mountain Institute (RMI)是一个关注全球能源转型的非盈利组织,现在大概已经有六七百人了。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RMI 的其中一个工作的理念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比如说我们认为如果有能产生减排效益的技术,那我们的工作可以是创造对这样的技术的需求,研究什么样的政策,或者商业模式,能推广这些有效的对于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 另外我们常说的是 RMI 是一个 facilitator,或者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媒人”,说媒的媒。我们在工作中会认识到很多信息差的存在,比如在不同的政策制定者之间,比如在电动卡车买家和卖家之间,我们会通过不同的会议也好,写文章也好,来打破这些信息差,让能够商业化的低碳技术更快地被推广。 RMI 有两种类型的组,一种是关注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比如说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另一个是以区域命名的组,比如说是中国组,印度组,还有在东南亚,非洲,等等不同的地理区域做项目的组。这些组内还会有围绕交通,建筑等细分行业的项目。我在RMI的两年多期间,分别在低碳工业和印度组都工作过。 4. 志男目前在研究所担任印度组的高级咨询师,请问「在哪个组或者region工作」是怎么分配的?以及可以和我们科普一下你每天工作的流程和内容吗? 好的。我感觉我们这个咨询师的称号有点误导,咨询类型的项目只占我工作的一小部分。说回正题,我其实是通过一个类似于管培生的项目加入 RMI 的,或者说轮岗的项目。我加入的时候 RMI 第一次做这种轮岗项目的尝试,所以我们其实是小白鼠。后来,这个轮岗制度的轮转时长和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我先后在工业组下面的水泥和混凝土项目,以及印度组工作过,在印度组现在主要是做和清洁卡车相关的工作,也会涉及重工业减排。基本上我过去四年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围绕在亚洲国家重工业和交通减排的领域。 我感觉 RMI 不同的组的风格其实不太一样,所以我在工业组每天的工作内容,和我在印度组每天的工作内容,其实有不小的差别。 可以先说说工业组,我加入的时候水泥和混凝土项目刚刚成立,也就是说只有我和我老板两个人,确实经历了一阵大眼瞪小眼的阶段。我第一次经历怎么从无到有设计一个项目组,思考具体哪些领域,政策也好,技术创新也好,有做的价值。我也是第一次参与联系基金会,涉及项目方案,做长期规划等等。水泥组的工作有种在创业公司的感觉,每天都有很多新的想法,虽然一大部分都会失败,但是我学到了不少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工作。 印度组的话,它成立的时间更长,已经有明确的项目方案。我的工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建模型和写报告,同时和印度各级政府的合作伙伴分享研究结果。我应该是印度组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员工,学到了很多在印度文化下为人处事,以及和当地人打交道推进项目的方式。我现在其实理应要在印度出差了,但是签证申请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希望这个博客播出的时候我已经拿到了签证。 5. 你说到自己在重型卡车和水泥两个项目组工作过,它们都是排放大户。可以简单介绍一些这两个领域是怎么实现减排的吗? 确实,我工作的这些领域有一个词叫“hard to abate sectors”,是说重工业和重型车这些行业都还没有成熟的商业化的减排路径。但是现在不流行这个词了,因为显得我们很没有减排的信心,听说最近改成了“yet to abate sectors" - 有待减排的领域。 对于卡车来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主要关注纯电动卡车和氢燃料电池卡车。我觉得卡车领域的工作不仅仅是关注车本身,比如说,这些车需要充电才能运营,那应该在什么地方,建多少的充电设施?与小轿车不同,卡车充电需要更大功率的充电桩,当很多卡车一起充电的时候,对电网产生的压力更大。我现在在研究如何让印度的电力公司和充电服务商尽早开始规划协调,降低电网升级改造的成本。另外,重卡电动化也需要很多的投资,我们还在研究怎么调动金融工具,让这些钱能够到位。 水泥的话呢,它的独特性在于它的减排不只是一个用新能源能解决的问题。水泥的原材料含有碳酸钙,我们听到碳这个字应该能猜到它在分解的时候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这就是说只要我们还在用现有的工序生产现在的化学成分的水泥,就会不可避免地在煅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所以有很多公司在研究新材料水泥。另外,这个水泥生产的过程又需要很高的温度,大概1450摄氏度,所以需要消耗很多能源。所以简单来说,水泥减排要关注这个过程用的能源,也要关注材料层面上产生的排放。但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水泥减排的一个方法其实很直白,可以通过减少使用水泥实现。具体来说是在生产同样的水泥用更少的熟料,就是那个碳排放最高的部分;生产同样的混凝土用更少的水泥;盖楼造高架桥的时候更高效的利用混凝土。这些方法相比其他现在讨论的水泥减排手段,比如碳捕获与封存(CCS),要便宜不少。 6. 志男毕业后一直在「非盈利部门」工作,我想了解一下你在这个领域中最喜欢的部分以及最苦恼的地方在哪里?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如果我在私营企业也工作过也许能回答的更好。最喜欢的部分,我觉得我很高兴自己还是实现了在环境领域工作的愿望,而且看到了自己写的研究报告被各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引用,看到了合作伙伴开始尝试零排放卡车试点,也算是当时高中的时候在课桌上写下的目标弯弯绕绕还是被实现了。 我觉得最苦恼的部分,或者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部分,在于我作为一个外国人,而且是女性和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职场里需要融入传统意义上鼓励白人男性的职场规则,在非盈利机构也是如此。 6.1. 可不可以和我们聊聊你眼中“传统意义上鼓励白男的职场规则”吗? ....请查看北京能源网络公众号阅读全部内容 1.

26分钟
99+
1年前

Ep. 143 环境中国 - Corporate Climate Disclosure in China

环境中国

Today's episode looks at the complex topic of corporate climate disclosures. Our guests today are Erica Downs, Ned Downie, and Lou Yushan. They are the authors of a recent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Columbia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CGEP), entitled “China’s Climate Disclosure Regime: How Regulations, Politics, and Investors Shape Corporate Climate Reporting.” Erica Downs is a senior research scholar at the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Edmund Downie is a Ph.D. Candidate in Public Affairs at the Princet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Yushan Lou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podcast, we discuss: * How disclosures on ESG and carbon emissions differ in Hong Kong versus the mainland, and for listed versus unlisted firms * The differing incentives SOEs have for making public climate disclosures * The value of such disclosures for policy, given that policy-makers have so many other command-and-control instruments on climate policy and ways of obtaining emissions or climate-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the largest emitters * The ways investors can and do influence Chinese firms, including SOEs, to improve climate disclosures For further reading: Edmund Downie, Erica Downs, Yushan Lou, “China’s Climate Disclosure Regime: How Regulations, Politics, and Investors Shape Corporate Climate Reporting," Columbia Center on Global Energy Policy, 29 November 2023, at www.energypolicy.columbia.edu. Edmund Downie, Erica Downs, Yushan Lou, "Better disclosure rules can help China’s financial markets work for the climate," China Dialogue, 4 January 2024, at chinadialogue.net. Episode produced by: Anders Hove Buy us a nice chocolate chip cookie on our Patreon! www.patreon.com

33分钟
99+
1年前

Ep. 142 环境中国 - 居然也有共享单车博士学位

环境中国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文逸——文逸是美国田纳西大学“交通工程方向”的博士毕业生和统计学硕士。之前他在美国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分校获得了“环境科学与管理”的硕士学历。很巧的是,文逸也是本期播客制作人Joyce的大学本科的同学,并从本科开始就一直在环境领域深耕。在博士期间,文逸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微型交通”,特别是“共享单车”对交通系统、环境生态、以及个人健康影响的研究。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的简要记录。 1. 请问文逸最开始怎么对环境科学和交通工程的学习感兴趣的?可以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早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吗? 这个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当时我对环境科学和土木工程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当时是理科生,然后家里人希望我能继续学理科,但同时也能学习到不同领域比如人文社科之类的知识,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公共政策之类的——所以综合考虑下建议我学环境科学,而我对这个提议也很接受,所以高考后我当时就去读了环境科学的本科。本科读了四年之后,因为当时也有想出国读书的打算,加上自己对环境科学这个专业感觉也有很多可以进一步学习的地方,于是就申请到了美国的学校,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环境学院读了环境科学与管理的硕士生。 在读硕士的期间接触了一些环境与能源,环境与交通的课题,觉得很有兴趣,想进一步探索。因为环境科学这个领域,我个人的感受是,它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所以毕业生很容易在读完课程之后感觉迷茫,不知道具体该到哪一个领域去工作,因为说到底,所有问题都可以是环境问题。 我记得当时在做一个电动车的课题,是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课题。这个也是我们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这个环境管理研究生项目的一大特色,也就是会几个人一组,跟着学校的一个教授,用大概接近一年的时间去帮忙解决一个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当时我的教授是研究环境政策的莎拉-安德森(Sarah Anderson),然后这个课题是和加州政府合作的,牵头人也是我研究生学院的校友,我们当时的研究课题是给加州的政府提出建议普及和推广电动车的充电桩,来达到加州想在2020年之前能在州内有100万台零排放汽车的目标。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了解到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占到了美国总碳排放的30%-40%左右,这个数字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再加上我从小其实对各种交通工具也很感兴趣,然后也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学会的开车,于是决定可以往可持续交通的这个方向发展。 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也是在旧金山一个推广自行车出行的机构实习,这个机构叫旧金山自行车协会(San Francisco Bicycle Coalition),他们的目标是让旧金山市的道路能让小到8岁,上到80岁的人都可以舒适地骑自行车出行。当时我在这里有差不多半年的实习,负责的内容主要是帮他们参加一些道路改建的听证会,然后向交通部门表达自行车使用者的诉求。因为在美国这里,所有道路的改建,比如说要增加一个红绿灯或者是把道路缩小之类的,都会有公众听证会,普通民众是可以参加和发言的。我当时就是会在这些听证会上发言,跟他们建议在道路改建的时候可以考虑增加自行车道,以及为什么增加自行车道对社会和环境是有帮助的。 在那之后,我也在当时刚刚起步,但目前做得比较大的一家共享单车公司Lime(青柠单车)实习,那个时候国内的无桩共享单车运营模式在美国刚刚兴起,所以我当时也是跟着他们的团队在美国的不同地方让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大学知道什么是无桩的共享单车,包括解答他们可能会问的问题,比如共享单车是否环保之类的问题,当然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其实我自己也并不是很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我才有冲动去读博士来研究这些问题。 2. 文逸目前在美国田纳西大学留校做交通工程方面的研究,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吗? 我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微型交通(Micro-mobility)对交通系统、生态环境、还有人们健康的影响。微型交通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但其实这就是这几年行业里产生的一个比较时髦的词,其实指代的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像自行车、滑板车,或者类似的交通工具。 举例来说吧,比如国内曾经很火的共享单车,我的其中一个研究点就在于共享单车的环境表现,也就是共享单车是否是节能环保,能不能算得上是可持续交通,它们对环境的贡献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3. 你可以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共享单车在美国的现状吗 国内的共享单车大概是在2016年的时候开始火起来的,美国的市场大概是在2017年,当时其实也有很多中国的公司在开拓美国的这一块市场。 不过在2017年之前,美国也是有共享单车的,不过他们的这种共享单车是有桩的,也就是说用户只能在固定的几个站点取车还有还车,和我们国内最早的模式类似,但是和2015年开始兴起的无桩共享单车的模式很不一样。 在2017年之后,美国的共享单车的模式也开始出现了像国内这样随停随放的无桩模式,同时也出现了共享的电动滑板车,而后者目前已经成为了微型交通的主力军。电动滑板车这个工具国内的朋友可能不太熟悉,但它其实也是来自于国内的科技,使用者通过简单的踩地动作就可以站上滑板并滑行,整个过程都是用电驱动,使用者要做的就是将手握紧在胸前的扶手进行加速、减速,和刹车的操作。 4. 你觉得为什么相比自行车,共享的电动滑板车会在美国更受欢迎呢? 第一是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起大众所熟悉的自行车,滑板车还是一个对于大部分人很陌生的交通工具,在欧美的市场我们也能看到使用者在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也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适应的,那么这就会带来安全上的隐患,毕竟国内的道路和交通情况更加复杂。 第二点我认为是商业利益的考虑,在欧美的城市,共享单车和共享滑板车的运营者都是私人的企业,而他们只要拿到政府的许可就可以运营。私人的企业,他们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赚钱,比起共享单车,共享滑板车的利益是更加可观的。以美国为例,共享单车的收费一般在每30分钟1美金或者2美金,而共享滑板车的收费是1美金解锁,然后每分钟收取0.5美金,除掉成本,同样的使用时间,共享滑板车的收益应该是更多的。 最后一点我认为就是来到人性了,因为人都是懒的,而且有越来越懒的趋势。比起共享单车要自己踩踏自己发力,共享滑板车就显得舒适多了。因为完全都是电动的,除了启动的那一下需要蹬地以外,其余的时间就像骑摩托车一样按加速和刹车就好。 最近在美国我自己的观察也是在城市里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共享滑板车,但共享单车感觉似乎是越来越少了。说到这里,我博士期间还有一个研究的课题就是看共享滑板车是否能给人们带来与共享单车一样的运动量或是健康效益。答案是做不到的,比起共享单车或者是共享电单车,共享滑板车能提供的运动量都是少很多的。 那我现在回到之前关于共享单车在美国的现状问题。 对于共享单车,包括共享滑板车是否为绿色出行,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这一块的研究领域里,我们经常采用的一个调查方式就是做调查问卷。比如说我们采访最近使用过共享单车的用户,然后问他们如果上一次他们用的共享单车突然坏了或者不存在,那他们会通过什么样的替代方案完成出行,比如说他们会选择打车完成那次出行,还是说坐地铁,或者是步行,甚至是就直接取消这次的出行计划。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让研究人员感到很兴奋的问题。每一个交通工具的选择的背后其实都涉及到排放的多少和对环境的影响。举例来说,我这里用一个很简化的模型来跟大家解释,具体的数字并不重要——如果每公里的共享单车出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是100克,每公里的开车所产生的量是1000克,而步行所产生的量是0克,那么如果一个使用者他用共享单车取代了原本要开车驾驶的一公里,我们可以说他的这次出行省下了900克的二氧化碳。但是如果这个使用者用共享单车取代的是一公里的步行,那么这对环境来说就是负面的,因为这比起步行多排放了100克的二氧化碳。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到底用共享单车取代了哪些交通工具来完成出行,我们大概就能推算出共享单车是否在那个地区属于绿色出行,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也取决于特定的地区各种交通工具的环境表现。 5. 你觉得对比国内,在加州推广共享单车比较复杂或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因为感觉加州几乎每个人都有车,出门也是必须得开车。你觉得共享自行车加州的市场在哪里呢? 在美国,推广共享单车,甚至是单车,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美国人的出行方式都是以开私家车为主,这很大程度是由他们的人口密度所决定的。除了少数像纽约旧金山这些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以外,美国人基本上不会把单车当成是交通工具。 在他们的概念里面,单车更像是一个运动或者是娱乐,我们经常可以在路上看到那些穿得很专业,戴着头盔的骑行者,但他们其实对于推广自行车来说没有太多的帮助。 第一,他们也不觉得自己是在骑单车通勤,他们会说自己是在运动和锻炼。 第二,我们想要看到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身体条件的人也能感到舒适地骑单车出行。所以说,共享单车,包括其它的一些共享交通工具,很大程度还是一个娱乐的选项,在人多的有骑行条件的地方放几台单车,让人们体验一下,同时让运营商赚赚钱,至于你说这能多大程度上缓解交通和环境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几乎忽略不计的。 因为这些使用共享单车的人,他们如果没有看到可使用的共享单车,他们估计也就不会使用,甚至有一部分人甚至因为听说了这个地方有共享单车,还会专门开车过来体验一下,那,从提供给市民娱乐的角度,让人们来市中心消费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正面的,但对于也像我们这样关注环境保护的人来说,这不会是我们想看到的情况。当然了,其实我们也有看到当地政府部门和共享单车运营商的博弈,现在的当地政府也不会那么容易相信运营商所说的共享单车是绿色出行的这个说法,有些政府会要求自己也能通过实时的数据来监管和引导共享单车的使用。 6. 所以相比于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会不会在加州更受欢迎? 会的,毕竟美国人还是以开车为主,不过共享电动车也有自己的问题。 第一是,无论是什么能源驱动的车,它们都是车,都会占城市的空间和停车位。所以他们是没有办法解决拥堵问题,甚至可能还会让这个问题加剧。 第二点是,电动车也不一定就比燃油车要环保,因为这涉及到电车的生产和处理。如果电动车的电池处理得不好,直接排放到了环境里面,那这个伤害是更大的。再有就是电动车是否环保也取决于电的产生。如果这个电是来自于清洁或者较清洁的能源,比如说太阳能,那它们的环境影响相对是比较低的。但如果电是来自于通过烧煤炭所产生的,那电动车可能就只是一个商家通过破坏环境来赚钱的一个幌子而已。 像在加州,由于他们的电网是变得越来越节能的,所以在加州政府的推动下,电动车和共享电动车在加州是有市场的。但是,即便是如此,电动车要能体现出比起燃油车的优势的话,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里程数。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些文献显示是要大概8万公里的使用之后电动车才能比燃油车更环保。那么,这又产生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8万公里的出行,他们所替代的是什么呢?所以其实通过今天的节目,我也想给各位听众朋友和同行们传递一个思路,就是每当大家在思考一个东西或是服务是否环保的时候,想一想如果你不用这个东西或者服务的话,你就用什么来替代,那么大概就有一个概念了。 播客制作人

32分钟
99+
1年前

Ep. 140 环境中国 - 在Dialogue Earth伦敦办公室的一天

环境中国

我们一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所以我们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与我们的目标、优势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职业。2022年我们发起了“可持续宝藏青年都在做什么”圆桌并邀请了来自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的工作机构和内容、职业发展规划及在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在经历了2022年每月一期的活动后,我们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以文字或者播客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环境能源可持续圈打工人👷🏻‍♂️系列播客诞生了! 在环境中国最新一期的播客中,我们邀请到了Dialogue Earth的中文编辑崔绮雯——绮雯在伦敦以写作为生,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食物系统,能源和气候变化等议题。搬来伦敦前,绮雯在上海的可持续社会企业 BottleDream 和好奇心日报等机构任职。我们在播客中将探讨绮雯早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职业规划路线、在Dialogue Earth伦敦办公室的一天,和伦敦的可持续社团和活动等。请下滑查看播客文字版的简要记录。 文字版简要记录: 1. 请问绮雯最开始怎么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写作和新闻报告感兴趣的?可以和我们具体分享一下你早期的学业和工作背景吗? 我好像并没有一开始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议题感兴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语言系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传播系毕业罢了。还没毕业我就对社交媒体很感兴趣,所以很快就很自然进入科技媒体写科技新闻了。后面去了好奇心日报工作,可以经常出差去硅谷报道科技,也很忙很充实开心,但人胖了起来。加上那阵子,因为特朗普我做了很多思考,他颠覆了很多我原本认为“世界应该怎样”的想象,而这个事情变得很个人化:这样的世界里到底什么事情真的,跟我有关? 当时主要是做一个科技公司的财报选题我开始崩溃的。我每天拼死拼活十几个小时在努力写稿子,但突然就没有了动力研究。科技公司赚再多的钱,跟我有什么关系?新手机做薄了一毫米,是挺厉害的,但我找不到对我个人的意义。 于是我就开始想什么东西对我而言更重要。看着自己的体重,我觉得也许是健康、运动和饮食吧。于是我开始减肥、运动、并开始了食物系统相关的学习。我发现它们无论如何都会通往一个地方:环境。食物是身份认同、是环境、是生态变化、也是融化在人嘴里的文明。 当时刚好一个老朋友是 BottleDream 的创始人阿菜,他很鼓励我来探索一下。于是我加入了 BottleDream,并开始关注自然、食物体系、和生物多样性等议题。 2. 绮雯目前在Dialogue Earth做中文编辑。你可以和我们介绍一下你在Dialogue Earth伦敦办公室的一天是怎样的吗? 中外对话(China Dialogue Trust,即将更名为 Dialogue Earth)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关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传播机构,总部位于伦敦。主要是分享气候科学科普、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国际经验。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环境宣传与教育、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我们目前内容有 7 种语言,在 17 个国家有当地的编辑和作者。 其实就是普通打工人的朝九晚六的生活。我会在 9 点到办公室,工作日常就是看新闻、讨论选题、协作、开会、写稿子、改稿子、采访等。 3. 北京到伦敦打工人的心境变化 1. 当时在工作转换期,刚好跟 BottleDream 的一个项目到时间了,我也考虑了不同的机构。 2. 当时我的职业规划分为 3 类:兴趣(创造,被启发,学习)+ 擅长(写作,传播)+ 市场领域(可持续)。 所以我为自己规划出三条路径:企业(ESG/CSR),NGO(Communication),新闻/传播机构(记者/编辑)。我其实三个方向都有找,当时很确定自己想要做环境和可持续领域,就刚好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3. 心境变化: - 更实在了,因为伦敦很贵,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 激起了学习欲望:很多很多可持续活动 - 更靠近自己的理想的状态了,因为想做的事情就在手上 - 伦敦审美和价值观的多元,带来了情绪上的松绑,因为无论如何我都是一个奇怪的普通外国人。 4. 最近工作上在忙的事情 一如既往的就是忙稿子,例如山东的浒苔绿潮,例如白海豚的保护。还在策划即将到来的十二月份的迪拜的气候变化大会 COP28,今年我们有 4 个同事在前线,我在大后方支援。 5. 浒hǔ苔tāi科普 浒苔就是绿色的海藻。在中国山东那边每年夏天都会有绿潮。他们一般被认为是因为养殖紫菜导致了海水富营养化,带来的结果。 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因为浒苔不好吃(错)。都是打捞上来,靠人力和蛮力。这次我看的新闻,好几千人捞了 2 个月才把今年的捞完,虽然说很胜利完成任务,但这个也提醒了我,在一些自然的现象面前,我们人好像没什么办法。 包括白海豚也是如此,因为白海豚是分成不同的小种群来行动和繁殖,一个流域一个小种群,所以小种群难以继续繁衍,我们人类也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但我们发现国内的 NGO 小伙伴还有为白海豚制作了众包的小程序,希望大家出海看到拍一下,记录种群数量——尽管最小的种群只剩下十几头,可以说是“注定”要灭绝,但他们想努力监测和保护它们到生命的结束。 灌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6. 上次和绮雯聊天的时候,你提到工作外正忙着在伦敦找不同的可持续方面的活动和社群,每周争取跑一个活动。最近有去什么有趣的活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1. Urban Climate Walk 城市气候漫游 这是景观设计师 Julie Futcher 办的活动,她带我们逛了一圈伦敦市中心的高楼建筑,分享了这些建筑和绿地对城市街区带来的具体影响: - 气候变化在城市中的影响,是通过建筑和空间给人带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 大面积的天空对人对心理健康很重要,所以在高楼林立的地方开辟一小片绿地,它的作用是不大的。 2. Tree Walk,一个在伦敦公园里的大树生态学漫游 这是一个在当地做了二十年生态修复的老师傅 Russell Miller 举办的活动,他带着我们在公园里看树: - 当树桩上长了蘑菇,可能树里面也被真菌占据了。在伦敦你可能会看到死掉,但没有被人挪走的树桩。这些树桩对城市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它并没有真的死掉——树桩内里被真菌软化后,成了各种甲虫和生物的聚集地。 - 上海常见的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其实在伦敦也很多。但伦敦的二球悬铃木是亚洲和欧洲梧桐的杂交,它们是不孕不育的。所以可能全伦敦的梧桐树中,大部分都是同一棵树,因为它们都是被克隆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 如果有更多学者可以像他这样出来做公众科普,世界会多有趣啊! 7. 你还提到最近参加的一个城市改造workshop,一个景观设计公司专门把一些犯罪率很高的街区改造成社区花园。你可以和我们分享几个有趣的点吗? 这是一个在伦敦 Tower Bridge 附近有趣的workshop。当时带队的景观设计师叫 Darryl Moore。他的机构 Cityscapes专门在城市中改造花园,十年前他们改造了一个叫 Gibbon Rent 的地方。那里本来是个街角暗巷,是流浪汉的家,也是抢劫犯最爱的地方。 Cityscapes 为街区附近的人们提供植物,一个错落的日式街角花园便慢慢地形成了。他们还付钱让无家可归的人们担任花园的管理者。现在整个暗巷成为了一个小景点,角落里的咖啡馆开起来了,周边的房产也随之升值。 鲜艳色彩的搭配也是改造的一大亮点。我们逛的社区,橙色和粉色是经常出现的颜色——甚至有个医院花园里的石头也涂上了这两种颜色。Darryl 说这不仅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让大家感觉“这个片区是有人照料和管理的”。他认为这样会让大家的行为更规范,人们在更尊重这个社区的同时,也不会想乱来作妖。 8.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你po自己去买too good to go临期打折食品的照片和跳街舞的jam session视频,感觉你在伦敦的生活很丰富多彩耶!要不也和我们分享一下工作之外在伦敦有趣的生活日常和可持续tips吧 其实我的很多活动都主打两个字——省钱。Too Good Too Go 是个欧洲比较流行的临期食品购买 app。超市、餐厅或咖啡厅会把当天卖不掉的东西,包装成一个“惊喜包”,然后以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我觉得这个 app 最好的地方是——我吃到了很多日常不会买的异国食物,例如希腊粽子 Dolmade,就是橄榄叶包的醋米饭。其实蛮好吃的,但平时我可能不会买这个粽子。 另外跳舞也是出于省钱的考虑……虽然花了跳舞的钱,但省了心理咨询费用。我本身跳 Hip Hop,也会在伦敦参加不同的 Freestyle Jam。其中有个想分享的是全女性的 Jam。当时 40 个女生一个场子,围圈 cypher,就是一个人在中间跳,其他人看。每个人大概半首歌的时间,很刺激,但我觉得很好玩!因为鼓励的氛围很浓厚,大家都会为你鼓掌欢呼,所以对初学者非常友好。 关于在伦敦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探索,我想分享几个我常用的网站和 app: 比如我很喜欢在伦敦“捡垃圾”,经常通过 www.freecycle.org 之类的网站,捡别人不再需要的东西。例如我拿了很多真的没必要花钱买的小东西——衣架,厨房的沥水架等等。我也用Olio,这是一个用来分享免费剩余食物的 app,但也有非食物的分享,使用时可以定位周边的社区。Nextdoor 是一个社区信息分享app,很多人在上面发好比修水管、搬家之类的服务或者诉求,也有些人会在上面说“我搬家了,东西放在院子里,大家免费拿”。 另外,伦敦还有大量的二手商店,Charity Shop 也很潮……所以我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不错的衣服! 本集播客制作人:Xiaodan Yuan

25分钟
99+
1年前

Ep. 139 环境中国 - 煤炭回归

环境中国

Coal in China is seeing a multi-year resurgence after years in which the government seemed ready to dial back and ultimately halt coal power construction. Indeed, just months after the 2020 announcement by Xi on carbon peaking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early 2021 a Central Environmental Inspection Team (CEIT) report criticized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for approving too much coal and ignor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goals (albeit on air quality, not carbon). The report stated that NEA had ‘built what shouldn’t be built (coal, coal power lines), and not built what should be built.’ China also committed internationally to ‘strictly control’ new coal capacity through 2025, after which coal power should decline. Ironically, that CEIT report was just months before a major new coal boom in China began, which kicked off even before power shortages in late 2021 that were caused by high coal prices and then further power cuts in 2022 caused by hydro shortfalls in some regions. Our guest for this episode is Sam Clissold, an analyst with Carbon Tracker. Sam has deep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looking at the pipeline of coal power projects in China and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economic risks of stranded assets they pose. Topics we discuss: * China's coal plant pipeline and what's driving the increase *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n to 'strictly control' new capacity? * The geography of new coal - where is new coal being built? * What are the economics of making coal more flexible to balance renewables, and does this cost potentially lead to asset stranding? * Why is coal booming in Guangdong? To replace gas? * Plans to introduce a capacity payment scheme to subsidize coal power * The overall scale of the coal power stranded asset risk and its size relative to China's economy 播客制作人: Xiaodan Yuan, 播客主持人:Anders Hove

30分钟
99+
1年前

Ep. 138 环境中国 - "Greener than Ever"?一带一路十周年播客

环境中国

The Belt-and-Road Initiative (BRI) has reached the ripe old age of 10 this month. Those 10 years have seen a lot of change, including on topics like the relative focus on clean energy versus fossil fuels and the interest in and incentives for applying ESG criteria to BRI investments. Today we are joined by frequent guest and longtime friend of the podcast, Professor Christoph Nedopil-Wang. This year he became the Director of Griffith Asia Institute and is also a Professor at Griffith University in Brisbane, Australia. Previously, he w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Green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Center, at Fudan University. He previously worked in Beijing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reen Finance (IIGF), as well as at GIZ. Cheat sheet: * Q: Was the 1H 2023 really the greenest ever, as Reuters summarized? * A: Reuters focused on the energy sector, where change is most evident, though oil and gas investments are big and lumpy, so can't just look at 1H. "Small and beautiful" green investments becoming more common.) * Q: Is energy becoming greener just because fossils falling, but renewables not picking up as much? * A: Both declining coal share and growing renewables, but renewables need much stronger growth. * Q: Why is the state-owned sector declining and the private sector going up? Is that due to SOEs focusing on domestic investment to respond to the downturn? * A: Perhaps, but also because private firms are now much stronger, and battery-related giants investing in big projects. * Q: What about mining for battery materials, is there more investment in value-creating parts of that supply chain in Africa, or is it all being processed elsewhere? * A: Yes, but need to be cautiou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local processing and whether local firms or communities actually capture value.) * Q: What is the situation with Chinese basic ESG principles (disclosure, community involvement) being applied to the BRI, as opposed to just meeting minimum local standards? * A: Not so good, for the power sector case studies they looked at. Environment China is a bilingual podcast featuring conversations with advocates, entrepreneurs, and experts working in the sustainability field in China for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So far, we have released 138 episodes already. You can listen to them on Environment China's official website, BEN's WeChat Account, or Google/Apple/Spotify Podcast. 「环境中国」是北京能源网络在2017年成立的中英双语播客栏目,至今已发布138集。在每一期节目中,我们将邀请到中外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研究学者、创新创业者以及行业专家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和经历。您可在环境中国官网、BEN公众号、以及谷歌/苹果/Spotify播客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本集播客由环境中国制作人Anders Hove制作

21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