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6 狂人、记忆和“吃人的人”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This is another English version of ITR. I am joined by Chris to talk about Diary of a Mad_Man, adapted by Facing the gap Youth Theatre, and A Real Story of Ah-Q, written by Chris and Performed by Jian Xue Theatre Co-operative. Chris is a British playwright for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nd an outstanding practitioner and theorist of educational theatre and drama. We became colleagues and soon became friends since 2009. He is one of those people with an incredible energy and focus but also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I feel I could depend on, intellectually, artistically, and personally. I learn constantly from talking to him and our conversations were one of the main forces to keep me on. If you are willing to acquire the text for this conversation,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below. 如果你想获得本次英文播客的对话原文,请微信扫码获取文字资料。 [图片] —— Cao Xi Shownotes Writing process of Diary of a Mand_Man Why Lu Xun still resonates for young people and our society today The ethics of putting real names onstage Against the tide of forgetting - Lu Xun's tenets Memory deletion - social reality of Madman performance Cannibalism 2.0 social media, emotion trap of technology Insitutional logic of forgetting,or not presencing Dopamine economy and how drama and theatre conuteract it Affect!It's all about fellings 《狂_人日记》演出剧照 后期|曹曦 文字编辑|张紫含 音乐丨《第七章》by 狂人日记乐队

77分钟
99+
1个月前

Ep75 谁有愤怒的权力:被驯化的男子气概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男性存在于一种情感表达的双重禁锢中:一方面,社会文化系统性地教育男孩抑制情感;另一方面,一旦显露真实情绪,就会被视为弱者,而这种反馈也往往直接来自男性之间。男性往往更容易在政治正确和刻板印象之间拉扯。在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往往是伴随着对男性以及作为男性化身的父权制度的批判的,男性话题在公共话语中不断被边缘化,这给诸如Andrew Tate等极端男性主义的思想提供了温床。在缺乏进步的、现代的男性观念和模范的语境下成长的男孩子,往往也更容易通过社交媒体认同极端男性主义的观点。这也是《混沌少年时》的主人公Jamie面对的一种情感迷宫。 这一期节目,我们继续和剧团三名出色的青年以及抓马家长林宇,一起聊这出现象级的英剧。我们着重谈论了学校的文化压力,学校是否或以多大的牺牲为家庭和学生提供了一条“稳妥”的路径?男孩子逐渐封闭自我,以及周边对扭曲男子气概的认同如何使他们与社会更加疏离?我们还辩论了不同代际之间如何看待男子气概,以及男性的失语和暴力。 男性的暴力倾向上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纽约大学的Niobe Way提出社会对于男子气概的传统规范压抑了男孩的情感脆弱性和深度友谊,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表达和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这种失联不仅让男孩更孤立,也加剧了愤怒、指责和暴力行为的产生。男孩子和女孩子一样,本来拥有相同的细腻真实的情感连接能力,但在社会化过程中,这些能力被逐渐剥离。如何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连接,是《混沌少年时》提出的重要议题之一。能够谈论这些复杂和混沌的话题,也是我和青年剧团一直秉承的态度。 希望这期内容,能够给你一些帮助。 ——曹曦 跳转收听青年剧团往期节目▽ #74 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之于Jamie #28 我屏蔽了所有成年人 #37 心大是活在世上的绝技 #58 把青春期的刻板印象一网打尽 #63 同学撕了我的作业,老师让我忍忍 Shownotes 看不见的父母,不在乎的学校和无法停下的大脑 学校和考试在今天还有意义么? 今天的老师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没有在教学 学校是食物链还是一个圆? 热爱是需要寻找的 投入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 合格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第四集中的姐姐:我们不能逃! 剧中的爸爸“给家庭带来了很多的恐惧和压抑”? 家庭中有人“有发火的权力” 为什么男性这么愤怒? 男性如何谈论男性的话题? 你演了这样的戏,会把脑子搞得乌七八糟吗?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林宇|抓马教育家长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侯景宸、张紫含、张若蘅 延伸信息 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 2025年3月在Netflix上线播出的英剧。剧集围绕一桩少年谋杀案展开,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来自普通善良家庭的、看似十分“好”的男孩Jamie用刀捅死了他同班的一位女生。这个只有4集篇幅的迷你剧并没有详尽还原案件经过,而是分别从学校、家庭、Jamie被拘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三个角度,描绘了男孩生活的环境和对他的影响。剧集一经播出,就立刻登上Netflix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称自己在带着两个孩子追剧。该剧的讨论度更是直接推动英国中小学校开设反厌女课程,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表达和理解界限,应对失望情绪,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喜好”。 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 抓马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12-17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戏剧团体,该剧团的前身是抓马.少年剧场,自2012年起,每年创编一部描述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当下状态和心境的剧场作品。剧团的代表作包括《麦克白》(2019-2020年)《我们(或个人问题)》(2021)《醒醒,该起来了》(2023)以及《风暴之眼》(2024)。 《狂_人日记》 《狂_人日记》是抓马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最新作品,以“记忆与自我觉醒”为核心主题,通过“狂人”这一角色的内心独白和与社会的冲突,展现当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压力与困惑,旨在反思“正常”与“异类”的模糊界限。剧团成员通过阅读鲁迅原著、观察校园生活、与周围中学生交流等方式深入挖掘主题,剧中对话充满隐喻与象征,通过身体语言和场景设定增强“狂人”内心世界的表现力。该剧揭示回忆以及对回忆的消除,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希望观众能够从中体察青少年如何在社会和家庭的期望中挣扎与寻求自我。当“狂人”找到理性,开始识别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距离时,体现了本剧的真正立意,即寻找到理性、回归世界的决心。该剧将于2025年6月7-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我是谁?》 抓马.少年剧场的第18部作品,由一群8-13岁的孩子集体创编,聚焦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还原“被手机绑架的一代”的真实困境。作品深度聚焦青少年心理成长,直击青少年身份认同焦虑、校园霸凌、家庭沟通困境,揭开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隐形伤害。该剧将于2025年5月17-1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海星 音乐丨‍Fragility by Michael FK

95分钟
99+
4个月前

Ep74 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之于Jamie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这期我们围绕Netflix近期爆火的英剧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展开对谈。故事从一个13岁的男孩Jamie因涉嫌谋杀被带走开始,随着一镜到底的镜头推进,我们进入了一户家庭的崩塌现场,也撞见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集体失语。 这个剧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唤起那些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青少年与成人的对话,让彼此不加保留地沟通不同代际之间的想法。于是,我请来了几位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青年人和抓马教育的家长林宇,一起聊聊:这部剧为什么让我们不安? 我们一起聊了聊:为什么霸凌两个字,似乎都无法描述当下学校内外青少年经历的复杂状况?当女生集体谈论“雌竞”,当男生陷入“Manosphere”,当青年人开始厌男或厌女——我们到底理解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其实对性别的厌恶或仇恨,归根结底还是物种的自噬,也许背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厌己。萌萌说,上野千鹤子之于我,也许就像Incel理论之于Jamie。我真佩服她的自我意识,那种既渴望理解又无从靠近的孤岛感,其实我们都曾有过,但又没有他们今天经历的如此复杂。 在讨论中,我们谈到了精装朋友圈里的青少年、被反噬的“施害者”、突然在车里对我进行性教育的爸爸、以及他们如何看待性、性别和性教育。我想,技术、性别、暴力、算法、认同——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在这个系统里?既不是局外人,也不再只是是局内人。《混沌少年时》提出的问题,不再是一个人的崩溃,是一个系统的溃败,我们还能把责任推给谁?作为成年人,我们是否彻底地让青少年对我们失望?希望这期节目,能给你一些思考。 ——曹曦 跳转收听青年剧团往期节目▽ #28 我屏蔽了所有成年人 #37 心大是活在世上的绝技 #58 把青春期的刻板印象一网打尽 #63 同学撕了我的作业,老师让我忍忍 Shownotes 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还是霸凌么? 这是一群被反噬的青少年 厌男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 Manosphere、雌竞、超雄是什么? 学校里的女生如何看待男生? 技术和互联网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的性别认同是“沃尔玛购物袋” 爸爸突然在车里开始对我进行性教育 如果我是同性恋…… 精装朋友圈的青少年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林宇|抓马教育家长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侯景宸、张紫含、张若蘅 延伸信息 Adolescence《混沌少年时》 2025年3月在Netflix上线播出的英剧。剧集围绕一桩少年谋杀案展开,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个来自普通善良家庭的、看似十分“好”的男孩Jamie用刀捅死了他同班的一位女生。这个只有4集篇幅的迷你剧并没有详尽还原案件经过,而是分别从学校、家庭、Jamie被拘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三个角度,描绘了男孩生活的环境和对他的影响。剧集一经播出,就立刻登上Netflix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称自己在带着两个孩子追剧。该剧的讨论度更是直接推动英国中小学校开设反厌女课程,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表达和理解界限,应对失望情绪,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喜好”。 Manosphere Manosphere(男性圈)是由各种网站、博客和在线论坛组成的集合,它们宣扬男子气概、厌女症,并反对女权主义。男性圈源自20 世纪70-80 年代的男性解放运动,该运动始于对传统男性性别角色局限性的批判。然而,这场运动逐渐开始将男性的问题归咎于女权主义,他们普遍认为,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社会对男性存在偏见,而女权主义者宣扬厌男症(misandry,对男性的仇恨)。接受这些想法被描述为“服用红色药丸”,这是借用自电影《黑客帝国》的比喻。媒体学者黛比·金(Debbie Ging) 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助长了“恶毒的”反女权主义、厌女症以及相关暴力言论的传播。该运动的主要人物包含各种社交媒体影响者,其中在《混沌少年时》中多次提到的网红“硬汉”Andrew Tate是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电影《黑客帝国》(图源:豆瓣) 替罪羊理论 替罪羊理论(Scapegoat theory)由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吉拉尔所提出,指一种对由挫折引起侵犯时转移攻击目标的现象。一般来说,人们遇到挫折所产生的侵犯行为会指向挫折制造者,但如果人们无法对这些制造者进行还击,他们就会将这种侵犯行为转移到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替罪羊往往是一个弱者。这种目标转移在于寻找一个替代者以满足自己的防卫侵犯,消除挫折或烦恼。 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 抓马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是一群生活在北京的12-17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戏剧团体,该剧团的前身是抓马.少年剧场,自2012年起,每年创编一部描述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当下状态和心境的剧场作品。剧团的代表作包括《麦克白》(2019-2020年)《我们(或个人问题)》(2021)《醒醒,该起来了》(2023)以及《风暴之眼》(2024)。 青年剧团2025年的最新作品《狂_人日记》以“记忆与自我觉醒”为核心主题,通过“狂人”这一角色的内心独白和与社会的冲突,展现当代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压力与困惑,旨在反思“正常”与“异类”的模糊界限。该剧将于2025年6月7-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我是谁?》 抓马.少年剧场的第18部作品,由一群8-13岁的孩子集体创编,聚焦社交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还原“被手机绑架的一代”的真实困境。作品深度聚焦青少年心理成长,直击青少年身份认同焦虑、校园霸凌、家庭沟通困境,揭开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隐形伤害。该剧将于2025年5月17-18日在北京鼓楼西剧场上演。 后期丨曹曦 编辑丨海星 音乐丨‍Fragility by Michael FK

71分钟
99+
4个月前

Ep73 “他的血够我们分吗?”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他的血够我们分吗?”这是几周前《阿Q正传》巡演至北京一所学校时,一个9年级的学生,以观看枪决阿Q的闲人视角说出的心里话。 这一期《这是真的么?》我们来聊聊由见学戏剧合作社改编,并在过去一个月在北京巡演的全新教育剧场项目《阿Q正传》。 2024年北京暑期学校,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名参与者和Chris一起探索了鲁迅的文本,这10天的工作坊的目的,是在鲁迅笔下的未庄和今天的青少年之间找到一个联系。随后,他返回英国,将一个教育剧场的戏剧文本完成。同时,海星组织暑校部分生活在北京的演教员开始排练和探索文本的片段。这个后来以见学戏剧合作社为名的小组织,有戏剧学院的学生,中学的语文老师、心理老师,还有应用戏剧的工作者,以及来自抓马的演教员。大家利用过去这个冬天的几周时间,完成了戏剧的排演。 2025年的3-4月,戏剧社的成员们,带着服装和布景,穿梭在北京的三所中学中,为15-17岁的中学生展开了100年前的未庄世界,和阿Q的精神世界。这次巡演也开启了2025年教育剧场60周年的庆祝活动。 △教育剧场《阿Q正传》2025春季巡演首站.探月学校 这期节目里,我邀请参与这次创作的部分演教员来聊了聊三所学校不同的看待学生的范式,学生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的反馈,还有文本与表演的关系,剧场作品与项目框架的关系,以及大家如何看待演教员——这个来自60年前英国考文垂一代剧场的全新发明。 下面是我和关茗心、吴雯昕、高雅彤、陈媛、李金泽、徐海星、王通、郑涵宁的一次聊天。 ——曹曦 Shownotes 参与这个教育剧场项目让我的认知方式发生了转变 我在任何一个瞬间可能成为阿Q 为什么三所学校学生的共鸣点如此不同? 语文教育中的对错观让学生越来越觉得文学与我无关 教学范式、师生关系与学校“隐形的大纲” 怎么看待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失控的笑来自强烈的共鸣 最难的是“快速地敞开心灵” 教学中的真实性是一种特别稀缺的东西 TiE的框架如何改变参与者观看的方式 好的演员是将注意力放在观看者的身上 看这一场戏,就足够了吗? 本期主播 见学戏剧合作社|曹曦、关茗心、吴雯昕、高雅彤、陈媛、李金泽、徐海星、王通、郑涵宁 延伸信息 教育剧场《阿Q正传》 教育剧场作品《阿Q正传》由Chris Cooper剧作、曹曦导演。这个项目诞生于2024年见学教育戏剧暑期学校特色班,在暑校期间,剧作家和课程顾问Chris Cooper带领近30名来自中国各地的戏剧教师、演教员共同探索了这部鲁迅写于100年前的经典文学作品,并在暑校结束后将其改编成一部教育剧场作品,与14-17岁的青少年探索“在一个人们不断处于观看/被观看的社会中,自我是如何塑造和呈现的。” 出品|见学戏剧 编剧|Chris Cooper 导演|曹曦 演教员|陈媛、徐海星、吴雯昕、高雅彤、 关茗心、刘轶佳、王通、李金泽、 郑涵宁、孔旭英、李彤宇 制作|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 教育资料|曹曦 △《阿Q正传》在北京鼎石学校 △《阿Q正传》在北师二附未来城科学城学校 《阿Q正传》秋季巡演预定 【详情咨询】 张老师 15810058533(手机/微信) 《愤怒的路》 英国已故的伟大剧作家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于2014年为英国大伯明翰教育剧场(Big Brum)写作的作品,由Chris Cooper导演,Ceri Townsend设计。该剧曾于2015年受邀来到北京演出,剧场公演的属性让此次演出不具备一个TiE项目的条件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进行观看,或在演出前、演出中或演出后展开一系列可以参与的互动。但在演出正式开始前,导演Chris Cooper邀请观众一起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舞台场景,这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观看戏剧的方式。 △ 2015年《愤怒的路》在伯明翰的一所中学巡演 演教员Richard Holmes、Danny O’Grady △2015年《愤怒的路》在北京演出 2025年见学国际教育戏剧暑期学校+双年会 正在招募中 今年暑校Chris Cooper将带领新一期的【教育剧场特色班】 与参与者共同探索《神笔马良》与当代儿童及年轻人的连接 并在项目的尾声将其改编为一个教育剧场项目 关注【见学国际教育】公众号了解详情 后期|曹曦 编辑|海星 音乐|Man vs Self by Erik Jackson

93分钟
99+
4个月前

Ep72 全球化余晖下的留学生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将根据并非自己制定的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其后的20年,中国的GDP平均年增长9%,居全球第一。第二年,中国就取消了向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收取“培养费”以及学习审核证明的制度。根据教育部官网的数据,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仅为38,989人,而加入WTO第二年的人数就超过10万,到了2019年则达到了70.35万人。 这一轮与世界恋爱的蜜月期,孕育了许多在各行领域的精英,也为中国打开了除经济腾飞之外的文化的窗口。一部分这些留学生的孩子们,如今也进入到了留学阶段。 和之前的一代人相比,今天这批留学生年龄更小,与世界接轨的更早。但世界也和30年前早已不同,互联和全球化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分离主义正在悄悄的蔓延。和他们的父母不同的还有,今天这批被戏称为“留子”他们中有一些是小学生,大多数都是中学生。在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期,离开家去新的文化生活,是一个蛮有意思的新现象。所以我今天请来了剧团的两位“留子”,趁着她们假期回京的时间,和她们聊了一下近几年的生活。其中琳琳已经在新加坡生活学习了2年,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另一位芊芊去年9月刚刚去了英国的UWC学习。我和她们一起聊了聊中外学习文化的不同、校园里的种族主义、身份认同,以及她们如何面对这些属于“留子”的独特议题。 ——曹曦 Shownotes “中国胃”如何政治正确地在国外学校吃饭? 中国人点外卖是“炫富”? 学校中的身份认同 “种族歧视在我们这个年纪很常见” Micro aggression是什么? 国内的国际学校“国际”么? UWC如何协助年轻人看待巴以冲突? 中外老师的差别是什么? 学校只有两个社交圈,一个是中国人,另一个是其他人 每一个亚洲人都一定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父母 无法接受英国的酒文化 一个女生谈了一整个兄弟团的恋爱 “我是如何被表白的” 学校中的约会、性、纯爱 到了UWC才发现,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大 出国后发现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 抓马教育对于国际留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在哪里 如何看待韧性? 给未来的中国小留学生一些建议 留学后对祖国的想念 本期主播 王羽芊、宣若琳|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 曹曦|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琳琳和芊芊分别参演过FtG直面鸿沟青年剧团的多部作品 延伸信息 UWC 世界联合学院,在全球有18间分校的两年制国际文凭大学预科。创立于1962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现任会长是来自约旦的努尔王后,蒙巴顿伯爵和查理斯王子也曾担任该校的会长。 本期播客的两名学生芊芊和琳琳分别就读于位于威尔士的大西洋书院,和位于新加坡的东南亚联合书院。 △UWC AC一年一度的shave for rights活动,感兴趣的学生会以剃头发的形式募捐。今年一共有23名学生提前报名参加,近30名学生临时起意在活动开始前加入。 Micro aggression 微暴力,指在有意或无意状态下,对他人或群体表达的语言或行为上的轻视。这些轻视的状态让部分人群或个体感到冒犯。该词汇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Chester M. Pierce在1970年创造,以表达非非裔群体对非裔群体表达出的长期轻视行为。 ▽ 欢迎移步播客「有树Trees」 收听王羽芊与媒体人、播客「有树」主播树儿的对谈 后期|曹曦 编辑|海星 音乐|肖邦Op9 No.2

81分钟
99+
7个月前

Ep71 请以我的名字呼唤我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在去年刚刚进入冬天的时候,抓马的一群家长凑在一起排了一出戏——16年后,我们终于成立了一个以家长为主要参与者的剧团,它有个浪漫的名字,叫“逐风”。这名字来自于这出戏《女裁缝与风》。但也因为有了这群多年来一直跟随我们的家长朋友,才有了我们大家一起追逐风的权利。今天我邀请到了逐风剧团的部分成员,以及导演王通还有Coco,一起畅聊了一下这次十分特别的经历。 演出后,剧团还把在创作过程中写作的诗歌汇集成册。这里面有许多隐秘深藏多年的个人和集体记忆:从病床上的呼吸,到80年代的春晚,从小镇大山和城市里童年的记忆,到梦境中杂乱却又映照现实的呓语。这群生活在北京的家长,用她们的思想和身体,认真严肃的玩了一把。我也为自己属于这个社群深感荣幸,她们的诗歌、言语和思考,给了我面对寒冬的勇气。感谢逐风剧团。 ——曹曦 Shownotes • 抓马中心都直呼家长姓名? • 抓马家长有什么不同? • 我来这个剧团就是找自己的 • 剧团排练中的身份认同 • 剧团里唯一的男性演了所有人 • 《女裁缝与风》的创作历程 • 排戏为什么还要“写作业”? • 这是一群对自己诚实的人 • 戏剧如何对参与者进行保护 • 为什么没上过台却不紧张? • 戏剧将记忆里被遗忘和忽略的真相揭示出来 • 呼吸帮演员调节情绪,也建构共鸣的空间 • 抓马的社群和家长保持了特殊的距离 △《女裁缝与风》演出剧照 本期主播 严思南、言锦心、林宇|抓马家长、逐风剧团成员 王通 |导演、戏剧教师 Coco|戏剧教师 曹曦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女裁缝与风》 阿根廷作家与翻译家塞萨.埃拉的小说,他经常以庶民文化为主题,作品具备超现实主义色彩。 《逐风集》 逐风剧团成员将他们在创作《女裁缝与风》这出戏的过程中写作的诗歌汇集成册,这里面有许多隐秘深藏多年的个人和集体记忆。 ▽ 扫码购买诗集《逐风集》(内附作者语音) 后期|曹曦 编辑|海星 音乐丨Open Wings by Liron Meyuhas

93分钟
99+
8个月前

Ep70 Site是一套完整的参照系统,帮助你做所有的决定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最近我在澳门重新制作了Chris写于2018年的《做妈妈》。这出戏取材于真实的故事,先是在2018年以教育剧场的形式演出,随后在2022年的北京做了剧场版。这次在澳门,我们重新制作了一出广东话的版本。 本期节目我邀请了初演和参与过两次北京《做妈妈》演出的海星一起来讨论这次澳门演出的版本,特别是其中关于「场景」的创作带来的一些收获。我们一起讨论了布景、音效、声音和图像如何创作一系列的而非割裂的剧场的语言,以一种整体的场景出现在观众面前,以及创作过程中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曹曦 Shownotes • 门是个重要的端口,只有演员去用它才起作用 • 我想要一个不对称但一眼看不出来的布景 • 排练时真正允许时间慢下来 • 做定格是为了提取戏的肌理,图像就是那个肌理 • 一个打开观众想象的画面是怎么来的 • 舞美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从戏的内容出发 • 声音不是音效,需要在排练中去创作 • 为什么这些细节能够起作用? • Site是一套完整的参照系统,它能帮助你在一出戏里做所有决定 • 超市的声音在回应什么样的Site A? • 没有对社会场景的回应,无法激活观众的想象 • 当在一个社群中被看见被听见,你会愿意变得更有建设性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徐海星 | 戏剧教师 延伸信息 SITE 英国剧作家爱德华·邦德(1934-2024)在2000年出版的《隐藏的情节:关于剧场和国家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关于Site的概念。Site这个词在英文中一般被用作指代一个地点,一个场所,有很强的地缘的概念。曹曦将它翻译为“场景”。 邦德认为,一出戏剧应该有四个场景: 任何一出上演在剧院或公共空间的戏剧首先都应该存在在一个城市、城邦和一个文化中。坐落在2,500年前雅典的迪奥尼索斯剧场和发生在2024年北京某个教室中的教育剧场,它都首先存在在一个文化和时代中,这是第一个场景; 其次,它还存在在一个虚拟的场景中,一段时空,由任何一个地点带来的一个语境或者一段叙事,这一段语境和叙事传递着那个不言自明的时代场景; 同时还需要第三个场景,这个场景也就是戏剧和观众之间的一个中介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图像、声音,特别是物件等一系列元素,将之前提到的两个场景背后所包含的意义的层面,以问题的形式最终进入到最后一个场景,即观众的场景。 所有文化和时代的,以及虚拟的故事和语境,以及揭开这些语境背后意义的那些场景,最终都要进入到每一个观众的场景,在他们的想象的世界里,构成一个连贯的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做妈妈》 由英国著名剧作家Chris Cooper编剧、曹曦导演的舞台剧作品。剧作灵感源自《卫报》上刊登的一则真实故事,讲述了6岁的小女孩Romy在母亲去世后,与父亲共同面对悲痛、勇敢迈向新生活的过程。 2018年《做妈妈》|抓马教育中心 这部剧最早于2018年以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的形式巡演至全国多个城市。 教育剧场将剧场艺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它具有完整的布景、道具、服装等剧场符号,一次只与一个班级工作,以保证学生在项目中拥有充分的参与。为了方便巡演至幼儿园教室或学校礼堂,布景往往具备相当的灵活性。在2018年教育剧场版本的《做妈妈》中,漂浮在地毯之上的餐桌居于布景的核心位置,与左右两扇门共同构成了简单而明确的场景。 在2022年,《做妈妈》被抓马教育出品制作成剧场演出的版本在北京77剧场上演,由当时抓马.少年剧场的成员(现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成员)傅珮然及成年演员关皓天出演。这个版本的布景突出了纸箱与房子的意象,在舞台前区和后区创造出两个空间,映射出角色的心理空间。 2022年剧场版《做妈妈》|北京.77剧场 2024年11月23-24日,在澳门文化中心黑盒剧场上演的最新版本《做妈妈》,由大老鼠儿童戏剧团与抓马教育联合出品,鄧洛程、欧志恒出演。 澳门大老鼠儿童戏剧团 大老鼠儿童戏剧团是一个根植于澳门本土的非牟利性质艺术团体,宗旨是希望通过举办演出、培训课程、工作坊、读剧会、义演等一切有助于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活动,建立起儿童对于艺术的正确认知,并筹划演出到世界各地进行巡演。 《隐形的我》 抓马.少年剧场第17部作品,改编自英国著名剧作家Chris Cooper的同名故事,由冯雪编剧、导演,2024年11月16/17日在北京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该剧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小依的困境出发,回溯了她的成长旅程。她想象中的朋友即“隐形的我”不断出现和消失,带领她重新看见自己被压抑的感受,并且帮助她理解自我、重塑自我。故事的整个场景围绕一张高桌和两把高椅进行。在孩子们眼中,高椅对于小依而言是枷锁、是牢笼、是一个想逃离但不得不待在原地的场所。这个故事与他们自身的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生命的强音:儿童与青少年的剧本创作》 在过去的三十年,Chris Cooper持续地为儿童和青少年写作。每年3-4部剧作的惊人高产和高质量的写作,这位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剧作家从未停止过在戏剧中回应现实,回应儿童与年轻人的需求。时隔三年,Chris将于今年再次开设剧本创作主题的线上年课,分享他为儿童与青少年写作的经验。 △搜索《生命的强音》了解课程介绍 后期|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Solar Flare by Adi Goldstein

74分钟
99+
9个月前

Ep69 伪纪录剧场:一场观众和演员的美好共谋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这期节目请海星一起来聊聊几周前我们一起创作的一出文献剧《记忆的衲线》。这出戏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历史、戏剧和我》——在创作的最初,原本打算要用婴宁父亲生平的文献,和婴宁书写她父亲的回忆录作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当然,在9天之后,我们和一群年轻人共同创作的这出戏可能跟所有人想象的都不太一样,包括我们自身。相对于文献剧,它更接近于一个“伪纪录剧场”。 我自己常年对“伪纪录片”这个形式非常感兴趣,它体现出了“什么是真的”的一个主要的命题,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一种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艺术形式。在我们和孩子们探索之后,决定将 “什么是历史”,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作为我们创作的核心,于是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伪纪录剧场”这样一种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作为在见学十周年的活动上呈现出来的演出,这出戏拥有了一种戏剧演出必然的即时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台演出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所有参与和在场的见证者的一种共享的历史。 ——曹曦 Shownotes • 从文献剧到伪纪录剧场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 对我来说排任何戏都需要经历这个过程 • 我们真正在排的是我们怎么看待文献 • 演出的头10分钟有一种强烈的游戏感 • 强调“作假”还是“求真”? • 一场观众和演员的美好共谋 • “地下党接头”的过程戏剧在帮孩子们学习什么? • 为什么大家觉得演这种戏更难? • 创造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 • 一切需要在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 教育真的是个因人而异的东西 • 纯粹的戏剧创作其实都是在挖掘自己 • 当现实被重新评估,旧的权力结构自然被瓦解了 本期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徐海星 | 戏剧教师 延伸信息 《记忆的衲线》 《记忆的衲线:历史、戏剧和我》是由曹曦导演,由一群12-17岁的年轻人共同创编创并演出的“伪纪录剧场”作品,作为庆祝见学十周年的演出剧目,于2024年8月10日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出戏的呈现形式和创作核心几经调整。最初打算以中国教育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剧作家李婴宁女士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将婴宁父亲李宇超的生平记录、档案和婴宁的回忆录作为文献材料,描绘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化。但在见到这群年轻的演员们并与他们进行了几天的探索之后,创作者意识到我们真正在探究的并非历史文献本身,而是“什么是历史”、”怎样看待文献” 以及“那些未被讲述的历史”是什么,并决定用一种“伪纪录剧场”的形式呈现这台演出。 这种艺术形式制造了一种让观众主动判断真假的体验,它也让一切被放置在了一个新的参照系中被重新评估。 《李宇超 刘叔琴纪实》 由李婴宁女士亲自书写的关于她父母的传记。书中除了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来自婴宁亲历的与父母有关的生动回忆,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书信、照片等文献。该书以及部分历史资料收集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当代文献史料中心。 伪纪录片(mockumentary) “伪纪录片”, 又称“仿纪录片”, 英文名称mockumentary,意为mock和documentary的结合。它的形式看起来和纪录片一样,以一种记录式的镜头语言捕捉真实的生活,但实际上却是虚构的,运用讽刺或仿拟的方式来分析社会上的大事件或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既定事实的认知,以及对于纪录片里的核心命题「真实」的观念。 在伪纪录片的艺术样式里,创作者可以将不同维度的语境叠加在一起,成为既好玩又能发人深思的一种艺术形式。 《办公室》 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是一部以英国广播公司(BBC)同名剧集为蓝本所改编的美国情景喜剧。剧集的主要场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一间虚构的纸业分公司(Dunder Mifflin),采取单机拍摄伪纪录片的形式记述该公司职员的日常办公室生活。 《巨人的拥抱》 Adam Bethlenfalvy与Chris Cooper共同演出的由后者写作的经典教育剧场作品《巨人的拥抱》(InSite Drama版本)。2024年8月10日作为见学十周年庆祝的特邀剧目在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这是一出复调的教育剧场作品,讲述了一个巨人吞噬村庄的童话,被两名捡垃圾的工人自身的故事所环绕。不同于许多教育剧场项目明确的有一个从现实进入虚拟的框定过程,这部作品在演出的一开始,演员即以角色的身份直接出现在观众/参与者面前,并将他们在虚拟中的麻烦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揭示出来,席卷观众参与其中。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Ok Otter by Racetrack

74分钟
99+
11个月前

Ep68 以孩子为主体的戏剧观本质上是儿童观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这期节目又邀请了小树来聊天。我们聊了聊今年青年剧团的新戏《风暴之眼》的创作过程。《风暴之眼》在第一轮演出之后获得了很多好评,我们也正在筹备第二轮的演出。希望在2024年8月1号到3号,在北京的南阳剧场能够看到你。 我们一同聊了聊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剧作家、导演和演员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青少年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排演中的身份认同的问题。特别是我作为剧团的导演,Chris作为剧团的编剧,以及青年剧团的这群从三四岁就跟我们一起长大的孩子们作为演员,应该如何平衡在排演和创作过程中的权力问题。 我们一起谈论了关于做戏、以及剧场和戏剧的差别,特别是关于《风暴之眼》的创作启发过程,以及在这个创作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收获,还有我们认为我们毫无疑问会犯的一些错误。我们最后也聊了聊关于演后谈的文化,似乎在今天的北京,演后谈已经成为了戏剧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我们与观众的关系。 ——曹曦 Shownotes · 我为什么愿意一次又一次去看抓马的作品 · 某种程度上我是在和未来的大人对话 · 以孩子为主体的戏剧观本质上是儿童观 · 儿童的行为里有很多对文化的挑战,我们首先选择给予他表达的空间 · 在乎观众想象力的戏剧 · 转变看待儿童的方式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 观演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被放大的社会交互 · 剧团的组织形式影响了我们的创作方式 · 我们的演员实际上更多处在剧作家的位置 · 我能掌握我们一起构建的这个世界,于是也能掌握某个角色 · 演只是整个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 导演最好的“招儿”就是你自己先投入 · 孩子们享受的是自己在剧团中的存在方式 · 即兴是戏剧创作的一个基本能力 · 如果没有deadline我可以一直排下去 · 存在vs表现 · 为什么这出戏叫做《风暴之眼》 · 莎士比亚排戏时不会考虑自己属于什么流派 · 我愿意在戏的结束时托付着观众一点点 · 孩子特别不喜欢演后谈时被问“你学到了什么” · 创作者怎么回应观众想要参与到事物里面的需求 · “演后建群”变成了一个鸡肋式的惯例 · 观众自发和积极的前提还是戏的内容足够吸引人 本期主播 树儿 | 独立媒体人、「有树」播客主播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延伸信息 Edward Osborne Wilson Edward O. Wilson(1929 –2021),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生态学家和昆虫学家,以发展社会生物学领域而闻名。2009年,有人问他,人类是否能够解决未来100年将面临的危机。“是的,如果我们诚实又聪明的话,”他回答道。“人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有着旧石器时代的情感、中世纪的制度和神一般的技术。” 据威尔逊的观察,技术的神奇力量已急剧增强,而我们大脑中古老的旧石器时代冲动却保持不变。“基于这种本能,人们几乎无法抗拒科技的馈赠。因为我们旧石器时代的大脑并非无所不知,社交媒体集中聚合大量的信息,将我们的大脑拖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科技为我们提供近乎完整的知识,却没有相应的自主性……我们旧石器时代的大脑也不具备寻求真相的能力。证实我们信念的信息会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挑战我们信念的信息则不会。简而言之,技术超越了我们的大脑,削弱了我们应对世界最紧迫挑战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不是科技的对手》Tristan Harris 发表于《纽约时报》,2019年12月5日) Philip Pullman 当代英国作家,畅销书《黑质三部曲》作者。《黑质三部曲》包括《黄金罗盘》《魔法神刀》《琥珀望远镜》,故事采用孩子的视角来叙事,情节丰富充满悬念,叙事空间主要根植于人类历史上的神话故事而想象出的多个平行世界、死人的世界、神的世界等。 Another Place “另一个地方”是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的装置作品,由 100 件铸铁雕塑组成,这些雕塑由 17 个不同的模具制成,这些模具取自雕塑家自己的身体,安装在默西河口的克罗斯比海滩上,全部面向大海,唤起自然元素、空间和人体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地方”覆盖近 3 公里的距离,作品沿着潮汐线相隔 250 米,向地平线方向延伸 1 公里。当地潮汐的运动和每日天气条件决定了人物是可见还是被淹没。它已成为英国最受欢迎和最受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一。2005 年,利物浦双年展与南塞夫顿伙伴关系合作将该装置带到克罗斯比海滩,此后将其永久留在海滩上。 2024年初,直面鸿沟青年剧团前往英国开展驻场计划时曾来到克罗斯比海滩,剧团成员在这片海滩上与雕塑互动的经验改变了他们怎么看待这部戏;在排演阶段,演员们将对铁人雕塑的回应融入了表演,《风暴之眼》演出海报的灵感也来自于此。 《风暴之眼》 《风暴之眼》二轮演出 2024年8月1-3日 将于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购票通道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Looseleaf by Warmkeys

82分钟
99+
1年前

Ep67 一个回应当下的故事——与肉毒杆菌有关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今天和老朋友欧怡雯聊天。她是香港教育剧场论坛TEFO的执行总监,也是华语戏剧教育领域重要的推动者,在戏剧教育进入到中文领域的头15年里,她以及香港地区对于整个领域的推动工作是不容置疑,也很难忽略的。她参与组织的IDEA2007年大会和2009年的华人戏剧教育大会,都是我们领域中重要的会议。 这次借着IDEA在北京举办,已经有近5年不见,这五年的香港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自身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再和怡雯聊了聊彼此的心境和关切,聊了聊戏剧工作者的成长议题,宏观的和微观的,外在与内在的;创伤和心理健康议题,以及对引导者身份的认同等问题。怡雯从事戏剧教学已经20多年,而我做这件事情算起来也有15年之久,也许我们共同关注的事物,也值得你关注。 ——曹曦 Shownotes - 戏剧教育的论坛没有孩子的声音 - 许多实践者只关注活动和策略,而非人的关系 - 为什么爱坐后排? - 戏剧工作坊分组任务时的竞争性 - 初学者一定只能掌握convention么? - 如何帮助自己和年轻人安顿? - 历史与社群如何帮助个体安顿下来? - 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 Man in a mess的戏剧为什么在今天没用? - 一个回应当下的故事——与肉毒杆菌有关 - 戏剧工作坊之后呢? - 戏剧让人“看见”道德么? - 一个关于狮子的故事 - 两个关于笑的故事 - 关于毛巾与年轻人的故事 - 还有没有希望? 本期主播 欧怡雯:博士、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执行总监 曹曦: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嘉宾介绍 欧怡雯博士,香港教育剧场论坛(TEFO)执行总监。在两岸三地与不同学校及关注不同社会议题的团体,进行有关应用戏剧教学、课程设计、教师和工作者培训、社区戏剧计划、教育剧场演出及研究发展等工作。2007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大会」担任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译著有《开始玩戏剧11-14:中学戏剧课程教师手册》《酷凌行动:应用戏剧手法处理校园霸凌与冲突》《戏剧的世界:过程戏剧设计手册》等。 延伸信息 TEFO(香港教育剧场论坛) 成立于2002年,是中文戏剧教育领域重要的组织,该组织定期出版的期刊《亚洲戏剧教育学刊》是东亚地区探索广义戏剧教育实践理论的重要刊物。 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1999年 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受到北约部队的轰炸,造成三人死亡。中国政府随后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并保留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大师及他的使者》 由精神病学家Iain McGilchris撰写的本书探讨了大脑半球的专门功能。根据作者的观点,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以来,左右脑(书名中的“大师”和“使者”)不同的世界观塑造了西方文化,而这些世界观之间日益加剧的冲突对现代世界的变化具有深远影响。这本书是麦克吉尔克里斯特经过二十年研究的成果,部分内容回顾了以往相关研究和理论的证据,并基于这些证据和文化现象,作者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希思考特与 man in a mess “困顿中人”是希思考特在60-70年代主要探索的一种戏剧样式,这样一种将人物处于某种窘境,从而探索一种参与者在“即时”时间内的戏剧事件,影响了一代戏剧教育工作者。关于这样一种戏剧和希思考特本人的戏剧教学,被记录在BBC《三台织布机的等待》中。你可以通过搜索Three Looms Waiting来获取。 Hillbilly Elegy 《乡下人的悲歌》 美国政治家J.D Vance所著的一本非虚构作品,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俄亥俄州一个贫困家庭生活的历史,该书在美国底层和保守派媒体中十分常销,而作者在2024年被特朗普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人选,被提名时39岁。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作家,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也是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在2024年去世不久,她的小女儿指控自己的继父在1976年曾对她进行性侵,而门罗对此事熟视无睹,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 后期:曹曦 编辑:红玉 音乐:Get Gone byiTMR

86分钟
99+
1年前

Ep66 文献剧、戏剧构作和后戏剧剧场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今年是见学暑校的10周年,除了《风暴之眼》的第二轮演出,我还在准备一个婴宁参演的文献剧,叫做《记忆的衲线》。在做前期的案头工作之余,我采访了李亦男,向她求教了一系列我自己对于文献剧、戏剧构作以及后戏剧剧场的一些疑问。 李亦男曾任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戏剧系,2008年开始,她在中央戏剧学院陆续开设了戏剧构作和当代西方剧场等课程。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文献剧和戏剧、传统戏剧的差别,戏剧工作与导演、演员的关系,以及德国剧场独特的反思性和后戏剧剧场的衍生以及发展,还有文献剧和真实、现实的关系。 在这次聊天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作为喜好创作文献剧的她,有着强烈的想要让普通人在公共空间中诉说的愿望。这离开了以传统意义上追求美,或者作为美的追求的中产阶级市民戏剧,来到了更加广阔的一个社会空间。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和美都可以放到我们口袋的时代,剧场到底用来做什么?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同思考。 ——曹曦 Shownotes 为什么我对文献剧特别感兴趣 在我看来drama是被提升和美化过的现实 相对于文学,直接读文献更过瘾 历史总是由掌权者写就,因此留下普通人的故事更宝贵 用剧场的形式展现文献,观众能给你现实的回应 如果不特意创造机会,人们直接交流的能力也会失去 “在场”并与其他人分享同一个时空越来越难得 后戏剧剧场在今天是自然的一个选择 document与documentation 技术的变革会让戏剧消失吗? 在剧场里使用新媒介可以反思新媒介本身 布莱希特的启示:跳出集体感性,对自我进行理性注视 在剧场中可以同时拥有感性和理性 戏剧构作是个什么样的岗位? 要成为一个好的戏剧构作,首先需要对世界有广泛的知觉 创作文献剧的过程也是一个反观自我的过程 怎么看待文献剧创作中的主观与客观 不把虚构的能力集中在剧作家一个人身上 德国的「应用剧场艺术学」与英美applied drama完全不同 在中国实践这类戏剧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对他人不感兴趣 文献汇集让孤立的个人相互看见 △李亦男在维也纳大学 本期主播 李亦男 | 文献剧导演、戏剧构作、大学教师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嘉宾介绍 李亦男 李亦男,文献剧导演、戏剧构作、大学教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文学专业(本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戏剧系(硕士)、德国汉堡大学亚非学院(硕士、博士)。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戏剧系、慕尼黑大学戏剧系任教。2008年起任教于中国中央戏剧学院(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课程:《当代西方剧场艺术》、《戏剧构作概论》、《戏剧构作实践工作坊》等。 主要学术出版物:《当代西方剧场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戏剧构作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后戏剧剧场》(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7)。 主要剧场创作:《有冇》(2015)、《水浒》(2017)、《黑寺》(2017)、《北京地貌》(2018-2021)、《中国地貌》(2020-2021)。 2023年起任教于维也纳大学,教授课程:《剧场作为方法》。 延伸信息 文献剧(Documentary Theatre) 文献剧是以真实事件、历史档案和口述历史为素材,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出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这种戏剧形式追求历史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对社会问题和人类经验进行深刻反思。 文献剧的核心是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对于历史(曾发生过的事件)的认识与再现。德国当代文献剧戏剧构作凯•图赫曼(Kai Tuchmann)将文献剧理解为一种“对于历史的另类书写”方式。这是与社会权力结构紧密相连的主流历史叙事(如学校历史课本、电视等主流媒体中播放的历史纪录片等)相对而言的。这种剧场形式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之间的重要区别是:不是要演出(Enactment)某种历史材料本身,而是对发生的事情进行再现(Re-enactment)。 《我在北京送快递》 由胡安焉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集,2023年出版。该书收录了胡安焉十余年间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前后从事的19份工作经历回顾。从酒店实习服务生,到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胡安焉以近乎摄像机般的敏锐捕捉下了打工经历中的“悬浮”时刻。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细致描述自己的打工生活,并不时跳出叙述的框架,对自我意识的变化和内心活动进行剖白。 “胡安焉把自己的劳动现场作为写作素材,让公众看到了一个群体的生活境况。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也认识了一个名为‘胡安焉’的人。他的文字简练、精确,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他小心选择字词,谨慎分辨高傲与孤僻。他没有什么腔调、立场,也没有什么急着要倾泻而出的情绪、见解。他只是很安静地在生活,这和他的经历、所处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提名词) 《跑步穿过中关村》 作家、《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写作的中篇小说集,首次出版于2008年。 本书由三个相互关联的中篇小说组成,单篇分别塑造了一个引人注意的人物:卖盗版光碟的敦煌、办假证的边红旗与靠经营小书店过活的王一丁。这三个彼此关联的虚构故事共同描摹和编织出北京边缘人物的生活与命运。 《后戏剧剧场》 德国著名剧场学家汉斯·蒂斯·雷曼1999年的划时代力作,中文版译者李亦男。书中包括:戏剧剧场的操作秘密、布莱希特之后的剧场、“纯粹戏剧”与“非纯粹戏剧”、剧场艺术与行为艺术等内容。 雷曼用“后戏剧剧场”这一术语,涵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欧美剧场艺术中的一种彻底的变革趋势。这种趋势反对以模仿、情节为基础的戏剧与戏剧性,反对文本之上的剧场创作结构方式,强调剧场艺术各种手段(文本、舞台美术、音响音乐、演员身体等等)的独立性及其平等关系。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系统性地总结了后现代戏剧的普遍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使人们看到,在现代之后,戏剧的发展并非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可循,而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贝托尔特(1898-1956),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 布莱希特一生经历了德国政治体制的巨大变迁,尤其纳粹上台后被迫流亡了15年。这让他终身对政治敏感,并影响了自身的戏剧观。他反对戏剧唤起观众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是要让观众与舞台作品疏离,并作出理性的反思,即实现一种“间离”效果(也被称作“陌生化效果”)。本雅明曾评价布莱希特“他成功地改变了舞台与观众、剧本与演出、导演与演员之间的功能关系。”。 在本次聊天中 ,李亦男导演提到在剧场中可以同时拥有感性与理性,她认为布莱希特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跳出集体的感性,抵达一种更高的理性注视,这种自我观看可以同时发生在演员与观众身上。 《黑寺》 李亦男导演、Kai Tuchmann戏剧构作的文献剧作品,于2017年上演。 《黑寺》是一个声音剧场作品,以声响采录、音频拼贴与现场演奏/演唱构成一种空间装置。该剧仅使用声音媒介做文献剧,而放弃视觉、文本等手段,从而探索“表现”(representation)的边界及剧场的边界。 △文献剧《黑寺》剧照 《黑寺》内容上展现的是昌平区白庙村拆迁中普通居民的体验和感受。在长达10个月的创作过程中,李亦男导演带领剧组成员在白庙村进行了采访调研,并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收集所谓“纪实”性素材的过程中,创作者愈发感受到作为调研者的“主观性”与所收集材料的“客观性”之间的张力。在主观视角下拼贴的客观材料是否能够反映“真实”?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延续至今。(参阅《表现的边界——谈文献[?]剧〈黑寺〉的创作》,李亦男,发表于《广东艺术杂志》2017年11月刊) 《记忆的衲线》 《记忆的衲线:历史、戏剧和我》是由曹曦导演,以中国教育戏剧的重要推动者、剧作家李婴宁女士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创作的文献剧。该剧将由李婴宁女士亲自上台讲述她的个人经历,并配以照片、书信、影像等文献,描述她所亲历的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变迁、社会变化以及戏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 作为庆祝见学暑校十周年的剧目之一,《记忆的衲线》将于2024年8月10日在北京·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风暴之眼》二轮演出 2024年8月1-3日 将于南阳共享际剧场上演 购 票 通 道 ▼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丨Blue Beings by Tamuz Dekel

58分钟
99+
1年前

Ep65 我的混血女儿在公立小学

这是真的么IsThisReal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我们的老朋友孙诺。他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也是一个跨国家庭的成员。他的妻子来自俄罗斯。两年前,俄乌战争爆发,在那之后,他经常写信给孩子解释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特殊的家庭也让他离战争比我们更加近了一点。 孙诺常年给剧团拍照,算起来也有七八年了,这么多年来,他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另一个身份。他通过他的眼睛看着这群成长在北京的孩子们,一定也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作为父亲的他,该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讲述这场战争?他的混血女儿如何在北京的一所公立小学里面长大? 我和孙诺聊了很多关于身份认同、宗教与信仰的关系,俄罗斯与中国的相同和不同,以及这场战争对于他们的家庭意味着什么。作为父辈,我们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讲述我们的时代,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该怎么讲? 在节目的尾声,我邀请他念了一封给自己孩子的信,也许从中我们都能获得一些启发。 ——曹曦 △孙诺为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最新作品《风暴之眼》拍摄的剧照 Shownotes • 我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思考得到属于她的答案,现在这种可能越来越少 • 因为渴望认同感,我成了一个愤青 • 混血女儿的身份认同是她面临最大的课题 • 国际局势和社会分层都会让我担心女儿的未来 • 父母经历过的集体认同感还在影响我们 • 我是怎么成为一个东正教徒的 • 形式感越重,人就越虔诚 • 维持跨国家庭幸福的第一要义是你愿意付出代价 • 我们这个家庭距离战争非常近 • 老丈人和小舅子的态度是我没想到的 •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是不是勇敢 • 这场战争让原始俄罗斯思维回潮 • 我认为战争很可能无限期打下去 • 我对家庭未来的想象就是生活本身 • 我希望自己是站在孩子身边的那个人 本期主播 孙诺 | 自由摄影师 曹曦 | 编剧、导演、戏剧导师 嘉宾介绍 孙诺 自由摄影师,擅长拍摄肖像。作为中国著名湿版摄影师,也擅长拍摄湿版、干板和多种古典工艺肖像。他相信摄影创作的原动力都来自也只能来自于爱。用光影勾勒出我们生命的“取向”,用照片堆叠出自己和家人的“全息镜像”。 延伸信息 俄乌战争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以“特别军事行动”为名对乌克兰境内发动了全面进攻,包括基辅在内的数十个城市遭遇了空袭,乌克兰全境由此陷入战火。战争至今已持续了两年零5个月,战争局势几经变化。俄罗斯在开战之初试图实现的“速胜”并没有发生,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愈发坚定。战争长期化已成为现实。这场残酷消耗的战争影响着这两个系出同源的兄弟国家的人民,尽管双方都曾多次释放愿意和谈的信号,但种种可见或不可见的原因让结束战争的前景十分渺茫。对于孙诺这样的中俄跨国家庭而言,即便一家人生活在中国,也并没有让战争的影响变得微弱。 △2024年3月22日莫斯科一座音乐厅遭遇恐怖袭击‍‍‍‍‍ 《马里乌波尔20天》 《马里乌波尔20天》是由Mstyslav Chernov执导的纪录片,拍摄于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东南部的沿海城市马里乌波尔被围困时。美联社记者姆斯蒂斯拉夫·切尔诺夫、叶夫亨·马洛莱特卡是当时仅有的坚守城中的外国记者。他们继续着自己记者的工作,记录下俄军在城中犯下的种种战争暴行。 影片在2024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长片奖。在颁奖仪式上,导演切尔诺夫说: 「这是乌克兰历史上的第一座奥斯卡,我很荣幸。我希望能够拿它,来交换俄罗斯不进攻乌克兰,永远不来侵占我们的城市。我得到的所有认可,来交换俄罗斯不要杀死数以万计的乌克兰同胞。我希望他们释放所有人质,所有保卫自己土地的士兵,所有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平民。」 东正教 国际通称“正教会”,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于正统派神学并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 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首都。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东正教会,多由俄罗斯正教会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亿六千万人,也是梵蒂冈后的基督徒第二大单一政治及文化族群。 △位于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是世界上最高的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教堂罗马的与俄罗斯的各有特色。相同的是东正教教堂的葱头圆顶。教堂的葱头圆顶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个月。 △东正教教堂里燃烧的蜡烛 阿列克谢·纳瓦利内 Алексей Навальный(1976年-2024年2月16日),俄罗斯政治家、反对派人士,俄反腐基金会创始人,曾担任俄罗斯政府顾问,被西方视作俄反对派领袖。他以发起网络反腐闻名,曾频繁组织街头抗议活动、并在YouTube频道上发布反腐视频,调查对象从普通国企或市级官员一路延伸到俄罗斯高层。他将普京领导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称为“骗子和小偷的政党”,俄罗斯政府则将纳瓦利内组织的反腐败基金会定性为极端组织。当地时间2022年3月22日,他被认定犯有欺诈和蔑视法庭罪,被判处9年监禁。2024年2月16日,纳瓦利内在位于北极圈的劳改营监狱中去世。 直面鸿沟青年剧团最新作品 《风暴之眼》 将于2024年8月1-3日 开启二轮演出 购 票 通 道 ▼ 后期 |曹曦 编辑|徐海星 音乐|Distant Dream by Liquid Memoirs

70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