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开天窗几周后,我们恢复更新了,感谢在此期间收听和订阅的朋友们。 这个时间点正好是“意料之WHY”开播一周年,我们最初从几个老友的私聊开始,突发奇想就开始了播客之旅,器材、场地、录制,说干就干,就这样不知不觉做满了一年,并且乐在其中。 一年之后,我们有了第一波听友,也积攒了很多做播客的经验心得。所以这一期,是我们一周年的特别回顾,也是一次年度的选题讨论会,我们会仔细考虑在下一年,我们谈话的主题会聚焦在哪。 鉴于我们都是重度的阅读爱好者,而且人到中年时会更关注那些能在时间中更具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所以未来的播客会更关注读书这件事。 “意料之WHY”,既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沙龙,也是我们和同频的朋友们交流的一个会客厅。过去一年,我们在全网有了几千个听友,其中还有一些给了我们非常专业的建议。感激你们,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中,和我们共同度过了很多时刻,从我们40%多的完播率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继续同行。欢迎你以任何方式和我们互动,或者把“意料之WHY”推荐给趣味相投的朋友。 我们的开始,从一个想法,和一堆器材开始。 夏天,剑锋受伤了,举着一只手录节目、游玩。 【时间轴】 * z 00:00:31 “意料之WHY”播客的缘起 * z 00:03:43 做一年的播客,改变了我们什么? * z 00:11:43 一种叫说话或线性叙事的思考逻辑 * z 00:20:01 我们的聊天想让谁来听? * z 00:28:47 播客转型,转向哪里? * z 00:45:58 我们想和经典一起打败时间 * z 00:58:28 读书这么“简单”的事 【本期音乐】 *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 - Nocturnes, Op. 32: No. 1 in B Major:Andante Sostenuto 【本期剪辑】 剪辑/后期:野尘
如果你生活的城市没有了书店,你会为此惋惜吗? 北京的万圣书园即将搬家的消息让很多人怀恋起了书店,“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书店,承载了我们过往的很多关于精神成长的故事。 但是不可忽略的现实是,当文艺中青年还在考虑要不要开一家书店的时候,书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我们。就算我们会去逛书店,那里也可能不再是个“买书”的地方。 面对这种寄托与现实的割裂,我们这期第一次邀请了外部嘉宾来谈谈书店。 开一家实体书店,这个想法你一定在某一瞬间想过,但你不确定,藏在心里。意料之外,诗人严彬告诉你,可以开!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嘉宾】 严彬—— 81年生,资深文化媒体人,知名实力诗人,小说家。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硕士毕业,师从阎连科、梁鸿等写作名家。出版《献给好人的鸣奏曲》《大师的葬礼》《所有未来的倒影》等小说集、诗集数本。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俄语、阿拉伯语、韩语等,译介到多个国家。 2018年,以诗歌《在家乡》,与李宗盛作为共同作词人,入围第29届台湾金曲奖最佳作词人。 【时间轴】 * 00:03:03 书店业是在凋敝吗?其实未必 * 00:08:50 访谈与观察:我眼中的那些书店 * 00:12:08 地铁上还有几个人读书呢 * 00:16:41 书店也在考虑转型直播带货 * 00:22:24 开一家书店:从选品到赚钱 * 00:32:24 这个时代,书也在异化 * 00:34:51 县城书店的记忆与变化 * 00:39:20 这样的书店老板可能会赔钱 * 00:44:23 来书店的顾客可能就是盲目的 * 00:47:53 书店与网店竞争带来了什么? * 00:53:33 关心书店死活的人没那么多 * 00:56:07 如果有投资,想开一家怎样的书店 * 00:58:21 为你读诗:语言与沉默 【意料之外】 本期嘉宾带来他的作品合集,打包三种诗集独家签名本,欢迎听友下单购买。 严彬诗集签名合辑,定价120元/套 * 《献给好人的鸣奏曲》 * 《国王的湖》 * 《所有未来的倒影》(与戴维娜、杨庆祥合出) 其中《献给好人的鸣奏曲》已绝版,是们特别要求从作者私藏中拿出来10本。 意料之WHY听友可定制签名,购买请加微信 choqwong 【本期音乐】 * Trio Concertante - Piano Trio in E-Flat Major, D. 929:II. Andante con moto * Colors of the Land - Dancing in the Moonlight 【本期剪辑】 剪辑/后期:野尘 【本期提到的书籍和其他资料】 * 北京书店印象 * 北京书店印象作者: 严彬 主编 *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想遇到真正的读者,而不是打卡的游客 | 书店访谈录①:桑丘书店
35岁的唐尚珺已经参加了15次复读和高考,从青春年少到将近不惑,他的时间几乎都在复读班中度过,被称为“高考钉子户”。因为一年年新闻属性的累加,还有关于选大学和专业的社会热议,他今年受到了格外的关注。 但在聚光灯下的他,没有拿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离心仪的清华大学分数还差一些,其他填报的志愿也没有被录取,于是他宣布继续复读高考。 本是一个腼腆的男孩,一个励志的故事,然而又被困在一处裂隙中,似乎一直走不出来。有些难以置信,又觉得殊为可惜。尤其是知道他曾经考中过中国政法、西南政法、吉林大学、上海交大这些名校,却因为一些可疑或可叹的原因没有去读书,而是拿着高中学校的奖学金复读。 他曾经当过中学老师的父亲在对儿子的担忧和期盼中病逝,他的母亲已经75岁,他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没有上过高中,如果看到这些背景信息,则更多了悲情的意味。 也许本不必如此,但他后知后觉,结果就这样沿袭了一条路径。 而外界,在他高考完后,似乎也放缓了对他的关心,可能还在等待他明年的新闻。 因为这些,我们决定聊一期唐尚珺。 也祝福他能早日走出这个循环,把那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放到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路。 【时间轴】 * 00:04:58 考清华的执念和大学的本质产生了错位 * 00:07:44 从不同维度看到唐尚珺“悲喜剧”的重复 * 00:15:05 上补习班是与社会隔离的一种保护 * 00:20:32 性别差异会怎样影响高考和求学 * 00:21:06 观念被限制,看似选择很多却毫无选择 * 00:27:37 日本是如何逃避内卷的 * 00:32:41 对个体的要求之外,公共部分的缺失 * 00:40:06 我们的社会,是否过于漠然了? * 00:47:08 前方很模糊,人怎样才算真正活过? * 00:55:36 如果梦不会醒,我们也可以一直刷新 * 01:03:35 我们总是想卷的目标是自发生出的吗? * 01:10:43 凡人何苦为难凡人 【本期音乐】 * Jingle Punks - Stale Mate * 谷村新司 - 昴 (星) (Single Version) (愿星光照耀迷路的人们)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剪辑/后期:野尘
当许知远开始落笔写作梁启超的传记时,可能还未确切意识到这本书会成为一场奥德赛式的发现和创作。 * 2015年9月,写下这部传记第一卷的第一行。 * 2023年8月,第二卷《梁启超:亡命(1898—1903)》出版,原先计划的三卷本改为五卷本。 仅仅这两卷书长大八年的时间跨度,就足以让人心生感慨。这些时间里,他继续做《十三邀》,开书店,参与各种文化项目;整个世界也经历了难以置信的事故和变化。 而对写作这本书的珍视,我们能从他过往的言行中感受到。 那么这本书究竟怎么样?作为非历史专业的普通读者,我们从自己的阅读体验聊了聊。 【时间轴】 * 00:05:52 学术书、传记与研究的区别 * 00:14:16 一本书怎样才算是学术著作? * 00:18:56 《梁启超》这本书的实际定位 * 00:27:55 说说我们内心期待的那本书 * 00:35:46 模糊的历史用什么去言说 * 00:43:34 脑洞大开:为什么不用枪手写? * 00:47:05 业内评价:这本书的设计和装帧 【本期音乐】 * Road to Moscow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剪辑/后期:野尘
每一年都会有几条关于许知远的争议或热搜,这种规律大概始于他开始做访谈节目《十三邀》。 从一开始批评他和嘉宾“尬聊”,到后面的“油腻”“自卑”,许知远背负了越来越多的标签,但他似乎并没有在意 ,甚至当节目做到第七季的时候,他更从容了。 而自从他计划要为梁启超写一部传记后,争议就更加热闹了。 当然,关于他的争议其实比这些都还要早,无论是十年前他批评“庸众的胜利”还是在给他颁奖的舞台上砸场子,或者再往早一些他那些被嘲讽为故作知识分子姿态的书和文章。 他是作家,是书店老板,是视频节目主持人,多重身份的他仍然很勤奋,很努力地工作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围绕在他身边的各种质疑和嘲讽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一期,我们就以自己的视角去聊聊许知远。 【时间轴】 * 00:01:48 对谈费翔又被批,为何受伤的总是他 * 00:07:16 吐槽许知远背后的心理分析 * 00:17:36 印象中的知识分子许知远 * 00:26:44 开放性与他文化传媒界的“野心” * 00:32:17 代表脆弱的自己与世界对话 * 00:37:16 为什么很多对许的评价不公平 * 00:40:59 盘点许知远开创的文化资产 * 00:45:54 也许《十三邀》曲线实现了他的理想 * 00:50:19 从许知远看平等意识离我们有多远 * 00:54:38 一次真诚对话是给被访者粉丝的礼物 * 01:02:18 为什么文化产业有时候很难做好? 【本期音乐】 * The Place Inside by Silent Partner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后期:野尘
时代选择了奥本海默,又塑造了他,不是相反。 当然我们不是说时代的必然性,比如没有奥本海默也有奥本海王,这不一定对。世界只是去寻找,自然也可能找不到,某时某刻找不到推动历史突变的因子,那么这个历史就自然不复存在。所以,可以这样说,某一时刻,奥本海默们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他们就没有历史,而下一时刻,又不是,因为世界所寻找的已经不在他们身上。就像玩扑克牌,每一局,每张牌的价值不一样,有时没有这张牌就不能赢,但我们不能说拿到这张牌把把赢。对于某张牌,将胜负的推动力置于它之上是不合适的,joker也不行。奥本海默们往往产生了一些自己置于时代之外的错觉,所以被人从牌堆里抛出去了… 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时代是那么需要英雄,但又无情的抛弃英雄… 【时间轴】 * 00:03:41 诺兰这次拍的,不是一个童话 * 00:07:45 为了看电影,我们忍不住做的事 * 00:11:36 我们所认识的奥本海默这个人 * 00:16:33 没有奥本海默,也会有奥本海王吗? * 00:20:31 历史的规则只是后人观察总结的 * 00:25:05 是奥本海默塑造了今天的核平衡 * 00:31:30 我们内心对这部电影的评价 * 00:37:57 为什么诺兰要拍“这样”一部电影? 【本期音乐】 * Trio Concertante - Piano Trio in E-Flat Major, D. 929:II. Andante con moto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后期:野尘
当诺兰最终把奥本海默搬上银幕时,他获得了赞誉,但奥本海默是否得到了理解? 理解奥本海默,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一个在美国被比为普罗米修斯的人,一个为人类重新带来火种般希望的人,被奉上神坛后却又被贬损和遗忘。 诺兰发现了奥本海默的传记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并以自己擅长的编剧角色走进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细节中,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蒙着层层迷雾的奥本海默。 在成长年代摄入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又在科学殿堂中天赋异秉,背负了全人类的希望最终也不负众望,这是普罗米修斯自愿走上的一条道路。但他未曾预料到成为神的代价,而他自己的丰富性带来的种种作为,成为后来人们攻击他的武器。特别是当他身在20世纪历史政治的风暴眼时,哪怕“神”也要被质疑被审判。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奥本海默,因为正如诺兰所说,他影响甚至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但同时,《奥本海默》,仍然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一个身负天才与责任的普通人,性格矛盾而复杂,成就璀璨又充满争议,他为良心、专业、责任和情感而行动,在跌宕的人生中不曾沉默和屈服(这一点甚至更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故事在今天确实已经遥远得像个神话。 【时间轴】 * 00:01:28 奥本海默有多重要?神一般的存在 * 00:09:47 普罗米修斯的比喻与戏剧化的现实 * 00:15:32 诺兰电影,无数隐藏的细节向真实致敬 * 00:21:08 为了研发原子弹而献身的打工人也出镜了 * 00:24:39 因《芭比》而对《奥本海默》的批判 * 00:32:35 骨子里的诺兰,是一个文学创作者 * 00:37:51 奥本海默,他为什么要对抗整个世界? * 00:42:36 为什么他被推向神坛后又被狠狠伤害? 【本期音乐】 * Leonard Slatkin "The Age of Anxiety", Part I: The Seven Ages. Variation I, L'istesso tempo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后期:野尘
为什么现在的互联网,言必称“IP”? 在社会中,权力、资源和声望,普通人最容易触到的可能就是声望,而“个人IP”就是网络时代声望的绩效指标。 但是IP的运作逻辑到底是怎样的?从电视时代起就有无数人梦想一鸣惊人,从上晚会到去横店,路径很多,机会很少。互联网的玩法,路径大大被简化了,但机会真的变多了吗? 以及,IP最终的意义肯定在于受众。人均IP,也要粉丝或曰数据来撑场。作为受众的我们,如何与这么多的IP相处。特别是当这些IP开口都想讲道理给人的时候。 更何况,AI的到来加速了这一切的演变。 这一期是我们之前24、25期的番外,围绕“个人IP”这个现象来深挖了一下,它的本质是什么,还有更重要的,这对所有人意味着什么。 024 | 进击的直播,如何猛烈冲刷我们的生活 025 | 迷失在短视频时代:究竟是谁在“围剿”我们? 【时间轴】 * 00:01:38 为什么中文互联网热衷于造IP * 00:07:59 打造影响力,比去横店当群演容易了 * 00:12:26 造IP对不同的人意味着什么? * 00:16:34 你所看到的光鲜,和实际运营的惨淡 * 00:21:24 港漫怎样玩死自己?一哄而上杀鸡取卵 * 00:26:53 当我们消费内容,如何避免被围猎 * 00:31:08 赌场上不要去学数学,娱乐就好 * 00:35:20 预测一下,短视频的未来 【本期音乐】 * Book Bag by E’s Jammy Jams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后期:野尘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西南联合大学,在神州最后的河山之上,为保存中华文脉的延续,聚集了一批有趣的灵魂,他们并不是如同千年来士大夫与庶民的隔离,府邸、翰林又或象牙塔中,虚幻的,由转诉者嫁接在宏大叙事上的脸谱。他们是活生生的,亲自用书稿、照片,建筑,为后来人留下了印记,给了任何一个愿意蹙足停留的人机会,让我们有机会与大师时空交错。 【时间轴】 * 00:01:33 在云南,西南联大不止是一座遗址 * 00:07:06 南渡北归,大师们的抉择与坚持 * 00:12:00 小城蒙自,半年时间却留下百年记忆 * 00:22:12 在昆明八年苦熬,从富有变贫穷 * 00:29:05 咖啡或摩登粑粑,如何影响了一座城市 * 00:35:55 在现场与看历史记载的区别是什么? * 00:39:54 联大图书馆与梅贻琦故居 * 00:42:56 刻章做字幕卖点心,大师也要讨生活 * 00:51:29 历史时刻的回响和我们当下的感动 * 00:56:02 是什么造就了联大的刚毅艰卓,是自由吗? 以上图片由剑锋拍摄。 【本期音乐】 *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 西南联大校歌(合唱:天籁之声)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后期:野尘
云南有什么?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大理丽江西双版纳腾冲,茶叶咖啡翡翠,吃了能看到小人儿的菌子…… 云南太有魅力,许巍专门为它写了一首《温暖》。 又让我想到了大理/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 我爱蓝色的洱海/散落着点点白帆 我爱丽江夜晚/熊熊的篝火/我们歌唱跳舞/快乐简单 那么昆明有什么?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那么好回答。 没有关系,我们的主播剑锋曾在昆明上学,年复一年的故地重游,总能叠加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他知道昆明那些最值得被看到的遗迹、风景和民风。 而且如果不是录这期播客,我们还不知道他是彝族女婿。这个身份似乎一下子让我们有了一点底气——我们可以用本土视角去了解一个地处边陲,风景绝好而又发生了很多故事的城市。 这期请跟随我们,一起来一场从山城昆明到小城蒙自的City Walk。 【时间轴】 * 00:02:26 山城昆明,拿什么吸引旅行者? * 00:07:09 二十年后,重游圆通禅寺与金殿 * 00:12:11 昆明旅行的精髓就是极致悠闲的City Walk * 00:15:05 边陲城市+文化融合=宝藏发现 * 00:17:57 什么是昆明独特的味道? * 00:25:22 去火把节和苦扎扎节狂欢 * 00:29:26 菌子依旧美味,但中毒不再容易 * 00:35:52 关于成为彝族女婿这件事 * 00:40:38 从边地文化的消退回看我们的乡愁 * 00:47:17 迷醉的城市:酒醉,茶醉,咖啡也醉 * 00:55:36 因为小,因为慢,因为远,发现它的美 * 01:00:00 西南联大神话,昆明永远的骄傲 【照片花絮】 云南的云彩 昆明街头 湖边茶馆 圆通禅寺 西南联合大学遗址 吃菌子 烤饵块和炸洋芋 蒙自 【本期音乐】 Side Path by Kevin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 剪辑:剑锋 * 后期:野尘
* 天天刷短视频会影响大脑吗? * 所谓的“新黄色新闻”会让你暴躁吗? * 人们会因为更愿意在视频中表达和“表演”而激发我们的思想活力或艺术天分吗? 人不停地刷短视频,短视频和背后的”创作者“却可能在精准围猎这些所谓的用户,包括我们每个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 到处都充斥着短视频,它们在不停地考验用户的多巴胺。从业余票友到专业机构,太多人也尝试用短视频的形态来创作(或者干脆就是创业),甚至可以牺牲内容的专业性或真实性。这就是当下短视频流行背后最重要的一种生态奇观。 它也许并不是某个人巧夺天工的事前设计,尽管人们对抖音创始人张一鸣的”延迟满足论”充满了揶揄,因为他自己创造了一个让人随时沉溺满足的平台。短视频的肆意蔓延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演化,代表了大部分人直觉感官上的追求。 当我们说短视频的时候,它指代的是一种产品形态、一种玩法和海量的同质的无法归档的内容。短视频“刷刷刷”的玩法毫无疑问会影响人的情绪和认知,而内容工厂时代的短视频生产,则更加充满了短视、功利、表演和欺骗,这些是我们无法否认的问题。 这些足以让短视频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面临一堆的问号。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短视频形态在数量上绝对统治着当下的传播环境。但我们可以去探究一下,这意味着什么,以及对短视频的批评到底有没有依据。它是“存在即合理”吗?事实上短视频的缺点可能比我们看上去的还要多,只有理解它,才能反对或改造它。 当然,乐观一点的话,也许演变本身就足以颠覆它现在的样子,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替代它的那个,更好还是更坏。 【时间轴】 * 00:01:15 被包围了!哪哪都有短视频 * 00:08:47 刷它不是为了获得快感,而是避免痛苦? * 00:12:00 冷媒介与热媒介:短视频的本质属性 * 00:14:18 碎片时代、碎片内容以及碎片情绪 * 00:16:23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受短视频诱惑? * 00:20:02 无形之手指导短视频的内容的生产 * 00:22:48 平台算法运作的逻辑 * 00:26:49 为什么我们会对短视频上瘾 * 00:35:07 激活全民的表演欲,会带给我们什么? * 00:39:07 当新媒体被“新黄色新闻”侵袭 * 00:45:38 你会在回转寿司店点菜吗? 【本期音乐】 Sunset by yuhei LuKremBo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野尘
提到直播,你脑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直播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伴随而来的是热火朝天的直播间卖货。从李佳琦、薇娅到罗永浩,再到东方甄选。 然而直播这个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更替,曾经它是媒体专属,在早初互联网时代的聊天室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再后来它在游戏和娱乐平台上大放异彩,《惊雷》不断。但最终,直播的重点似乎主要成了卖货。 既然如此,我们想探究一下直播到目前为止的演变逻辑,以及未来它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直播间电商在怎样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和日常生活,但仔细分析下,那些不同的直播模型,背后逻辑差异极大。比如格力空调和明星直播, 比如低价直播和东方甄选。这种差异既可以让我们在直播间消费的时候更容易理解我们所买的商品到底是什么,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直播这门生意。 甚至我们可以预测,一部分直播间让我们的消费品从“千人千面”快速走向了“千人一面”。而那些传言董宇辉“江郎才尽”的人,则既不懂董宇辉也不懂东方甄选。 最终,也许在这一轮新媒体浪潮中,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后者有着更正向、更有后劲的进化空间,也因为它的逻辑是更符合商业文明的。 而短视频,我们下期会聊。 欢迎你留言分享自己和直播的各种体验。 【时间轴】 * 00:02:07 回顾这么多年直播的变迁 * 00:06:40 直播为何走向了卖货? * 00:15:50 当下的直播,本质上可以归入这几类 * 00:26:48 品牌商为什么自己做直播却不着急卖货 * 00:31:50 场域直播的崛起与东方甄选的成功密码 * 00:36:54 董宇辉是真的江郎才尽了吗? * 00:44:00 从美国的商超进化预测直播产业的走向 * 00:49:07 从千人千面到千人一面的“退化” * 00:56:28 低价直播为什么最可能赔钱? * 01:00:42 流量变贵,最后只有平台稳赚不赔 * 01:01:32 明星为什么要下场做直播? * 01:07:49 那些展示美好的直播:旅游、才艺、知识…… * 01:11:43 直播给人一种“我上也行”的能力幻觉 * 01:17:58 窥探直播:社恐的一种解脱之道 【本期音乐】 Silent Partner - Whistling Down the Road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野尘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