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 | 告别Kindle后,让我们再来谈谈读(电子)书这件事

6月末,看起来“不厚道”的Kindle和似乎一样“无情”的中国读者,完成了一场漫长的告别。 Kindle进入中国刚好十年,但很多人和它的相识也许更早。回头看这十年,Kindle改变了我们什么吗? 它陪伴过很多人,带给我们一种严肃而不失轻灵的阅读选择。它也在全球塑造了一种出版-销售-阅读的线上数字阅读模式,并用商业证明了其大致的成功。 但和同一年发布的iPhone相比,它又缺乏了一种挟时代大潮而奔涌的气势,它只是恰巧和移动互联网同频。在中国,Kindle同其他移动设备和APP的竞争,尤为热烈。这种“充分竞争”和充足的服务是否让数字阅读更繁荣,每个人的感知可能非常不同。 最终,Kindle的服务离开,留下了还要阅读不止的我们,和一个仍然初始、混乱又有生机的市场。而“阅读”这件事,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经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开卷”的年代了。Kindle出走之后,日子还要继续。 所以这一期,我们从回顾和分析Kindle开始,去发现数字内容一路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并且用音乐、视频等媒介的变革来看电子书可能的变革路径。一切都是因为,阅读是我们的日常,就像我们需要关心粮食和一样,一切会平静继续,内中变化又是悄无声息的剧烈。但也许可以更乐观一点,去想象一个符合商业逻辑和人文情怀的,繁荣的阅读市场。 【时间轴】 * 00:01:53 与Kindle的第一次相遇 * 00:05:32 Kindle跑路,我们的书怎么办? * 00:14:31 亚马逊“古老”的商业逻辑 * 00:18:21 中外Kindle运营体系的差异 * 00:26:09 内容不值钱,服务值钱的时代 * 00:33:49 没有做网文,Kindle损失有多大? * 00:43:53 是盗版毁了电子书市场吗? * 00:47:54 我们期待一个怎样的数字阅读市场 * 00:58:36 盗版、消费观念与知识产权土壤 【本期音乐】 Kevin MacLeod - Side Path 【本期主播】 剑锋、寒芽、野尘 【本期剪辑】 野尘

66分钟
99+
2年前

番外01 | 知识付费狂热过后,指向的是人类的教育问题

知识付费是有点用的,但还不够有用。 我们在前两期中从行业视角分析了这个领域的演变和问题,也对这个现在仍然火热的概念泼下了冷水。但隐隐还有一种感觉,知识付费的问题看起来虽然是行业自己造成的,但有更深的原因。 于是我们有了这期番外,走出知识付费本身,用更宽泛的视角和想象去评价它。 知识付费是一次需求和供给的碰撞,本来按照市场的逻辑,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易。但在文明社会,人类知识的传习,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公共行为。如果考虑这点,那就容易理解,知识付费选择了市场的那部分,但公共的那一部分,怎么办?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知识付费行业的过度营销、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但它也参与到了我们广义的教育事业中。而最终,人们的焦虑,指向的是对教育的需求或期待。 【时间轴】 * 00:00:30 忽略世界的复杂性,是它可疑之处 * 00:04:22 经济学家为什么无法预测世界 * 00:08:25 知识付费指向的是教育的历史缺陷 * 00:14:16 成年人缺乏知识进阶之路 * 00:20:22 大学生的迷茫和自我认知难题 * 00:24:33 有时候,“学习”是一种麻醉剂 * 00:30:37 替代知识付费的,也许是社区大学和图书馆 * 00:35:05 学历贬值的本质是什么? * 00:40:20 谁可以为教育的问题负责? * 00:45:24 知识付费是一个精英行业吗? 【本期音乐】 E’s Jammy Jams - Book Bag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 【本期剪辑】 野尘

48分钟
99+
2年前

022 | 速盛速朽的知识付费(下):在知识面前,“付费”没那么重要

为什么知识付费从一开始就被很多人调侃吐槽? 比如这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和人物,总是洗脱不了“贩卖焦虑”的指责。甚至因为这两年市场的不景气,人们说“贩卖焦虑的人也开始焦虑了”。 我们的观点是,用户和围观者也只是吐槽一下而已。因为这个行业太新,发展太快,没有什么可靠的规则,也没有太多约束,良莠不齐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而过度夸张功利化的营销,是它另一个令人怀疑的地方。各类产品都宣称自己是灵丹妙药,反而降低了对用户的要求,也模糊了获得信息和懂得知识之间的分界线。 当接触信息很容易而懂得知识仍然很难时,知识付费只能成为安慰剂。而教会人知识这件事也很难时,行业转向粉丝经济也是必然的。这能让我们去考虑,通过知识付费我们获得的到底会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最初想要的那些东西。 那知识付费行业会没落下去吗? 也不一定,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们期待它能成长出自身更好的规则,提炼出更有持续性的价值,而不是坐实“割韭菜”的名声。 但对于热爱学习的人,知识付费可能是个过渡产品,最终的学习,是知识体系的搭建和自我长期的沉浸,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时间轴】 * 00:04:53 没有追责机制,导致知识产品劣币泛滥 * 00:07:42 当宝洁快消品模式被引入到知识行业 * 00:11:28 自由竞争VS行业审查:谁能让行业更好? * 00:17:06 知识付费为什么在这两年没落了? * 00:20:20 粉丝经济崛起背后:逻辑上只能如此收场 * 00:25:09 这个行业还会存在多久? * 00:30:27 过分功利化的营销,让用户有了天才的错觉 * 00:35:18 把技术当搬砖工时,就已经标好了代价 * 00:42:06 还可以对知识付费有所期待吗? * 00:51:00 知识逐渐免费,但懂得知识的成本很高 * 00:54:49 在知识的汪洋中,如何拒绝诱惑和焦虑 【本期音乐】 Wayne Jones - Tango de la Noche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野尘

64分钟
99+
2年前

021 | 速盛速朽的知识付费(上):从资本宠儿到一地鸡毛

知识付费行业,一开始就充满了争议。 2016,从所谓的行业元年开始,各路KOL、公司、资本轮番登场,风头正盛时,一个人如果不听几门新课程似乎就要被时代抛弃的感觉。但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这个行业就似乎一地鸡毛,走在了显而易见的下坡路上。 在一个世界,人们积极投身于知识付费,为更好的自己买单并且身体力行,似乎也获得了一种精进的力量和成果。另一重世界中,这个“新兴行业”快速地衰落,并且长时间伴随着人们的戏谑。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意料之WHY”的几位主播都曾经在知识付费这个行业待过,对这个行业中的各类产品和玩法也都算熟悉,所以我们想从内外两重视角,去剖析这个行业是如何运作的,我们看到它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我们深究的话,知识付费指向的那个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因为时长原因,我们的这个主题会分两期发布,且包含一个更发散讨论的番外。 特别感谢朋友微霄提出这个话题的建议。 你将会在上期中听到以下话题: 【时间轴】 00:03:20 热衷造词的知识付费行业 00:05:59 早期互联网:免费知识+娱乐氪金 00:11:37 没有考核标准的学习场 00:16:29 知识付费行业的收益高吗? 00:18:47 走向粉丝经济的付费生态 00:22:51 冲动消费下的低完成率 00:32:21 如何从出版掘金? 00:35:38 行业衰退与自身的问题 00:41:29 屠龙之术、契约与咪蒙的加薪课 00:45:37 知识付费和传统学习到底哪里不一样? 00:51:19 经济上行托起的行业繁荣 00:54:54 过度营销包装的悖论 00:59:15 知识学习的长路与短路 【本期音乐】 Pond Sunset by yuhei LuKremBo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野尘

61分钟
99+
2年前

020 | 万玛才旦的遗产:流淌在影像中的藏地呼吸

2023年5月8日,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在西藏拍摄电影时突发疾病去世,终年54岁。 万玛才旦是中国电影界藏地电影的代表人物,给这个世界留下了10余部电影和许多短篇小说。从2004年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草原》开始,到2019年已上映的最后一部电影《气球》,他以藏族导演身份执导的纯藏语电影,丰富立体地阐释了一种藏地生活,成为人们了解当代藏区生活非常重要的作品。 他是第一位藏族人用藏语拍摄电影的学院派导演,并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开创壮大了“藏地新浪潮”,重塑了人们对西藏电影的观念。他也影响了一大批新锐导演,包括自己的儿子。 作为一个一直在讲故事的人,他用双语写作,用藏语拍电影,称称赞为“创造了藏民族的电影和小说双子座的高峰”。 今天我们从万玛才旦导演和他的作品出发,回顾他的作品,并谈一谈这些作品和其背后的藏地——一个地理、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距离我们很近却又很遥远陌生的概念。以此来纪念缅怀这位独特而重要的导演。 这期我们会聊到,万玛才旦的代表作,包括“藏地三部曲”,和他最后上映的《气球》。另外也会展开聊聊关于藏地的文化、写作和影视,从马建《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这些文学作品,到谢飞《益西卓玛》等影视作品,严肃范围内的西藏文艺作品不多。通俗的西藏想象则让藏地文艺作品繁荣无比,特别是在出版和旅游领域。在这样的情境下,万玛才旦的电影剥开了那些想象,给世界提供了一种真实的朴素的藏地视野。 * 00:03:03 与万玛才旦的相遇 * 00:05:10 第一次看藏语电影是什么感觉 * 00:08:03 一个真实的藏地更让人感兴趣 * 00:09:31 藏族之外,如何理解万玛才旦 * 00:14:14 我们的藏地想象和印象 * 00:24:35 藏地电影演变史 * 00:25:45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价值观 * 00:31:31 个人成长与现代化的迷思 * 00:36:31 文学创作带给他的滋养 * 00:39:01 那些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地方 * 00:45:13 静静的嘛呢石:为什么感动? * 01:04:15 老狗:现代化以怎样的姿态到来 * 01:08:36 藏地三部曲之后的影像变化 * 01:16:10 万玛才旦留给我们的 万玛才旦的主要作品: * 《静静的嘛呢石》短片 (2002) * 《草原》(2004) * 《静静的嘛呢石》(2006) * 《寻找智美更登》(2007) * 《老狗》(2011) * 《五彩神箭》(2014) * 《塔洛》(2015) * 《撞死了一只羊》(2018) * 《气球》(2019) * 《雪豹》(2023) * 《陌生人》(待定) 关于藏地的一些书和影视: * 马原《拉萨河女神》 * 央珍《无性别的神》 * 阿来《空山》 *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 谢飞《益西卓玛》 * 张杨《皮绳上的魂》 * 松太加《太阳总在左边》 * 拉华加《旺扎的雨靴》 音乐 * 达瓦措 - 悲伤之歌 * 格茸农布 - 夏珠哲雄 * Tséwang Norbu - 回家

81分钟
99+
2年前

019 | 突然骨折之后,我们在深夜聊了聊“去医院看病”这件事

在我们节目录制的前天晚上,剑锋的手不小心骨折了。他连夜去医院检查,结论是要手术,住院一周。 但就在第二天我们打算说明播客要断更一周的时候,他又在另一家以骨科专长的医院得到了另一个治疗方案,这回不用住院,也不用手术,戴个护具支架就好了。 于是我们决定临时来一期远程录制,话题就谈谈“生病看医生"这件事。因为这里边既有有趣的见闻和感想,也代表着我们相似的经历,还有我们面对疾病时的恐慌和去医院时的无奈。 人总会在未曾预料的时刻去医院,也只能把自己暂时交给专业的医学人士来去处理各种病痛。但疾病在每个存在的人身上的表达又是如此具有差异性,如何治疗,既是科学,也是个人的生活选择,还依赖太多复杂的条件判断。而且,在文明社会如何面对疾病从来都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它是一整个社会需要协调的事情。如何让自己有效率而舒适地得到“治疗”,如何利用好医疗资源,既是经验之谈,也是社会群体需要思考讨论甚至定立契约的一件事。 这是我们这期节目的起点和落点,从一场意外的生病,聊到很多医院的经历和观察,最终我们想探讨一下,面对医疗,个体和社会分别有何种期待和责任。医疗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哪怕发达国家都没有满意的解决方案,既然如此,我们还能朝着“更好”去讨论吗? 在这期里我们(主要是剑锋)也回忆起了小时候进京去医院的经历。我们看到一个伟岸父亲的身影,他在北京寒冷的秋夜忘了带衣物,只好套着一个电视包装纸箱来御寒,一整夜在街头排队只为了给孩子挂个眼科的号。这对我们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的几位主播来说,是另一重的触动。不光是感动,而是看到,一代人他们怎样解决资源匮乏时的困难,作为个人,在匮乏或者衰落中,坚强有力地负起责任,总会激励到一些人吧。 * 02:26 一场骨折引发的医院之旅 * 04:52 在医院排队到第50个等CT的感受 * 10:41 另一家医院,另一种结果 * 16:24 生病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医院? * 20:38 选最好的医疗,但什么是最好? * 26:00 在医院的所见所思 * 34:56 小时候进京就医的难忘经历 * 39:30 父亲在寒夜中套着纸箱子排队 * 46:34 什么是更优的医疗观念和方法 * 51:58 人人都需认识医生朋友吗? * 57:14 谈谈医疗资源匮乏这件事 【本期音乐】 As We Go - by The 126ers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野尘

69分钟
99+
2年前

018 | 哔哔哔~今天我们要认真聊一聊B站(Bilibili)

这家从2009年创办的视频网站, 不仅仅代表着二次元文化,而是已成为一个足够丰富的视频平台, 甚至据说“后浪”们把B站当作了一个正经学习的平台,因为它的资源实在太丰富了。从这个角度说,B站充满活力,每月3亿的活跃用户也说明了它是如此受欢迎。 但从另一个角度,B站看起来又有许多的问题。股价从最高的一百多美元到现在不到30美元,连年亏损,还有最近UP主(创作者)断更事件,都说明作为一家企业的B站面临着可能的危机。 在“意料之WHY”第15期聊天涯论坛的时候,我们提到过天涯是一个如此受欢迎却最终倒下的内容平台,B站会步天涯的后尘吗? 也许没那么夸张,但B站和天涯确实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浓重的社区属性。 我们会从B站的社区属性出发,去分析为什么一个大的互联网产品一旦成为社区,就很难有更好的商业价值,并最终可能伤害到内容生产者。剑锋预言说,也许B站最终有一天会和老用户决裂。理解这背后的思路,再看日常的这些网络平台,就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何以如此,我们能怎样更理性平和地去成为平台的用户,却又不至于沦为纯粹的流量机器。 我们也希望B站能够活得更好,和它的用户一起。因为它本身就是多元丰富的一环,对中文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的分析可能会有偏见或偏颇,但基本是基于多方的资料和持续的观察。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或更多的想法, 欢迎留言交流。 感谢为我们提供参考观点的业内人士。 【时间轴】 2:16我们和B站的利害关系:普通用户或前股东 6:17B站UP主:靠什么才能挣到钱? 11:6 揭开B站品牌广告的逻辑 16:20用户怎样反向塑造了B站的社区感 17:8社区产品天然的短板:比较Twitter和微博 19:45B站的用户“权力”很大,但不一定是好事 21:30有社区属性的B站,为什么广告不值钱? 23:52从投资角度分析B站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27:17在B站挣1块钱要付出什么代价? 28:39李子柒为什么不更新还能在Youtube躺着挣钱? 35:11B站发誓不做贴片广告,是妙招吗? 37:10是什么造就了今天B站的困境 40:32弹幕,B站用户的金手指特权 45:39网络平台的社区公共性:请神容易送神难 52:8 B站商业化:小心翼翼依然被用户排斥 56:50 给B站支个招:做媒体还是做社区? 1:1:36前股东对B站的剖析:与一部分用户决裂才能更成熟 1:5:39上市给B站带来了什么? 【本期音乐】 Sunset by yuhei LuKremBo "Girls on the Run! from no-nonsense things" by ウサギ屋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剑锋、野尘

69分钟
99+
2年前

017 | 打卡中的“特种兵”,谁剥夺了我们旅行中的“自由”

关于最近有一个新词,特种兵旅行,我们的一点看法,其实在这一期节目之前,五一我也去了一趟成都,与朋友一起,两个家庭,在一开始我们的是相对的松散的,直到假期的后边,我们才发现,有一些想去的地方没有去,于是也不免的陷入了与时间赛跑的窘境。 听说,今年五一有人用了五天时间,花了3000元钱,“游遍”了五岳,这件事情还被《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番。与以往的穷游不一样的是,特种兵形式的旅行,在省钱的基础上,更多了时间的节约,或者说是,按照规定动作,规定路线,完成一个攻略上指定的比赛。 与朋友的调侃中,想到,旅游或许也变成了北京人吃涮羊肉,有文吃也有武吃,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你是慢悠悠的,东张西望,唏嘘感叹一番,那我愿称成为“文游”,毕竟问起来,都说自己游的还不赖。又或者,咱们吧旅游的成果量化起来,如同小米手机一样,不服跑个一分:咱就看看规定时间规定动作谁做的多,做的好,来一个“五岳五日爬山铁人大师赛”,那可能就是算“武游”了,腿脚好的,身体好的,势必要一较高下。 这一期没有吐槽“武游”的意思,本来旅游就是多元化的,旅游的本质是人通过自由的行动来满足内心自由的向往,我们所反对的是,被拟态信息包围后,陷入了被引导,被胁迫,被监督的一种不自由的旅行当中。 【时间轴】 1:26 什么是特种兵旅行? 6:20 我们也特种兵过,一天吃一顿饭的铁人游 9:35 旅行家们的旅游是什么状态? 12:02旅游攻略就像一个我们需要时刻模仿的影子 16:46旅行与执念 19:20特种兵的旅游,快乐不在路上,在“线上” 22:23旅游其实是一个新东西,当年没有介绍信还敢到处溜达? 29:41什么是完美的特种兵之旅?睡在电影院里的淄博烧烤吃的才香。 33:14网红地标是怎么操作出来的? 40:45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经意被感受到的细节。 45:12特种兵也是一个类别,文游还是武游,都好。 49:14旅游的无知之知 55:27我们的旅行观念 【本期音乐】 Kevin MacLeod - If I Had a Chicken The 126ers - Going, Going, Gone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剑锋、野尘

63分钟
99+
2年前

016 | 铁憨憨?为什么我在当下选择回归出版行业创业?

在人人都可以当UP主的年代,出版业的编辑成了一种古早而神秘的职业“物种”。但就算一个人已经不怎么读书,也肯定能感觉到这个社会对“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好感和信任。然而“书”是怎么出现在人面前呢? 钱锺书曾说觉得鸡蛋好吃不一定要认识母鸡,那帮助鸡下单的编辑就更没有存在感了。也正因为这样,愿意做书的编辑很多都是因热爱而从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细节,一直以来和其工作一样,是神秘的、幕后的,甚至人们少有动力去想象一个编辑那一猜即充满枯燥的日常。甚至,当我们想回顾一些关于图书和编辑行业本身的影视和图书作品,除了专业书外都屈指可数。 我们的主播寒芽做了十多年出版,曾经她因为出版业的种种弊端感到疲惫而逃离,如今却重新回到了熟悉的战场。这一期我们会一起聊聊她曾经的工作历程和感受。那些关心这个行业的人也许可以从中看到一些内部的奥秘,或者获得职业发展的多维考虑。而如果你是关心书的人,了解“后厨”可能也会对自己的“精神食粮”有更本质犀利的认知。 出版人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个比媒体人还要冷门陌生的职业,但他们所做的却和媒体业一样闪耀着人类最珍贵的那道光束。美国的天才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 (Maxwell Evarts Perkins),曾经发掘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等作家,甚至深度介入过他们的写作。柏金斯的经历也被写成书《天才的编辑》,改编过电影《天才捕手》,百年后,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人的作品和编辑有一些微妙的联系,这也是神奇的。(本期片头音乐选自《天才捕手》) 【时间轴】 1:39 脑子有洞? 逃离出版业后的回归 4:21 学术出版有什么神秘吗? 9:55 两种图书编辑,完全不同的职业生涯 14:00 出版业的产品经理热 19:08 当老板后会怎么对待编辑? 21:06 出版真的是夕阳产业吗? 23:39 为什么书的内容做不了广告? 26:13 哪些是当下卖得最好的书 33:56 不同地域买书的偏好背后 37:30 书的价格虚高吗?背后的因素太复杂 42:53 出版业曾经那混乱的黄金时代 47:3 还有帮富人摆书架的业务 50:41 编辑和作者:相爱相杀的冤家 57:56 编辑的时代,和时代中的编辑 1:5:00 编辑的艺术,本质也是一种权力斗争 【本期音乐】 Adam Cork - Telegrams To Paris U2 - Song for Someone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野尘

70分钟
99+
2年前

015 | “天涯”的消逝:它是我的媒人,而我们成了它的过客

“这里面,最有勇气的人进了监狱,很多人去了媒体,当时的媒体人中有过天涯经历的不在少数。还有人去了国外,最近的一个是慕容雪村,他写了一本关于疫情的书,更多人在苟延残喘,但任不死心…..” —— 自彭远文老师的《天涯往事》 在20年前,互联网就像一个不速之客,忽然间就闯入了生活,我想,这是千禧一代很难的体验,因为网络对于很多人来讲,就像电灯一样的自然,他们是不曾经被“发明”的事物,就像群山与河流。但对于我,在这一生中,恐怕真的很难有超越20岁的时候在网上冲浪的那种被世界包围的体验所给我的冲击了。 多年前,我的一个领导,在玩开心网的时候说,社交平台是低成本的维护社交关系,我当年听了之后,感觉太机智了,到处和人说我的这一“方法论”,但,现在看来,大错特错了。 互联网,第一位的是发现,其次才是连接。 在当年那个蛮荒的年代,不仅仅是让触网的年轻人彼此连接在一起,而是让人们可以彼此发现,接触,认识,从传统的人际交往圈层中跳脱出来,找到了新的同伴。人们在赛博空间培养出来了真挚的友谊,有的人甚至还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我们的一位主播,她与丈夫就是在天涯社区认识并走在了一起。 那是一个将人与人重新连接起来的时代。 那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一个论坛时代,尽管国外有MySpace 后来有了Facebook,但,当年的我们没有经历电子邮件时代,我们是跃迁的姿态进入了赛博空间,起步就跃入了社交网络,一个与外国人完全不同的互联网世界的体验。 【时间轴】 4:58 因为沉迷游戏错过了论坛时代 7:22 我们的网吧回忆 10:19 我在天涯找到了我的终身伴侣 14:34 天涯出来很多网红,你能记起来多少 17:13“斑竹”就是主编嘛 21:13 当一个ID失去了人格,变成了媒体 26:33 天涯给我打开了一扇世界的门 27:55 互联网的你,是要满足自己的想象还是满足别人的想象? 31:52 后互联网时代不再交朋友了 34:1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 37:6 虚无主义让我们躺平,让我们成为喷子 41:11 当信息被传播的欲望主宰了我们 46:50 互联网世界被过渡简化,万事万物只剩一个“赞” 49:26 外国人为啥没“天涯”? 60:27 我们终会厌烦亢奋,现在的互联网内容市场就像潘家园 1:05:23 天涯值得尊敬 【本期音乐】 马条 - 榕树下 Anders Niska - Where You Wanna Stay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剑锋、野尘

71分钟
99+
2年前

014 | 隐士没做成,反被PUA,我的钟南山禅修

说起终南山,不知道在你心中的印象是怎样的?比起五岳这样的名山,终南太古老又太大,反而似乎与现实的交集没有那么多。但终南山自古就是有些神秘的地方,隐士(无论真假)颇多。在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空谷幽兰》等书中,他记录了几十年前在终南山遇到的一些隐士,他们真正断绝了与尘世的关系,但又需要在山中处理日常生活,以支撑他们的心灵追求。 这期聊天就源于我们对终南山的一种浪漫想象。 当寒芽说她在终南山的时候,我们以为她是去游历顺便寻访一些文人隐士,结果她是兴之所至参加了一个禅修的活动。于是通过她的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个时代的终南山印象。似乎这一切已经和隐士无关,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丝丝“小隐”的梦吗,不是么? 【时间轴】 2:04 刻板的终南印象:名山、古刹、隐士和禅修 6:24 揭开禅修班的神秘面纱 9:26 都是什么样的人会选择花钱花时间去禅修 12:37 为了解决人生困惑而相遇的“同修” 14:48 坐禅,一点都不轻松 17:51 当闭眼打坐,我们的感官能力被放大了 23:35 终南山隐士传统和解脱思路 27:39 执念是我们人生中时时遇到的难题 35:00 人生的痛苦,在于无法断开命运之链 39:24 为何禅修能让人上瘾 42:33 在有用和有害之间,一道很容易跨国的边界 46:45 一次反例:小米粥喝到肚子疼的“禅修” 51:19 谁能带领我们去修炼? 55:36 种种诱惑,都是难关 57:15 什么是“闭黑关”? 58:30 禅为什么被日本武士道看中? 1:07:11 一种“偏见”:猛药最好需要处方 1:10:40 禅修并不天然浪漫 【本期音乐】 S.E.N.S. - The Land of Spirits Eddie Vedder - Society Tony Joe White - I Believe I've Lost My Way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剑锋、野尘

75分钟
99+
2年前

013 | 巫师、萨满、菩萨和我们消失的神圣生活

之前有一期我们聊了现在年轻人烧香拜佛的风潮,没想到这个话题唤起了野尘他从小的一些故乡记忆。 “我家在青藏高原的边缘,青海湖(西海)之东,那里很多民族生活在一起,信仰和文化也是交融在一起。基本上汉、藏区家家都是会烧香。像我外公他们家就是家传做香,我从小看着那些采自不同地方的香料,从自然状态怎样经过人的挤压揉搓变成了祭祀祖先和神明的神圣物。还有类似传统燃香但更接近藏族的“煨桑”、放风马等等,虽然很多习俗不再是必须,但了解后便容易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企盼是如何去转移到对未知的敬畏或美好的祈祷中的。 “我们从小也要经常和法师打交道,结合了萨满信仰和佛教信仰的法师可以去处理很多我们日常经验处理不了的问题,有些是公共性的。有些则是个人的困惑甚至精神安慰。像我从小就要被寄托在法师的护佑下,直到长大才能复原回我的世俗身份,“复生而来”,有时候想起来这就像一场梦。 长大离开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样的故乡,思考我从哪里来,我为何是我。” 所以这期我们要沿着这些线索,聊聊古老的一些神灵崇拜和习俗。很多东西对于他人可能是非常陌生的,但如果仔细一想,在中国的文化里这些又是非常自然的。野尘说他去回望故乡是希望更加了解那片土地生活的人。其实对于如今已经对那些异域有兴趣的旅行者来说,平时看到的是一些表象,但是如何理解它灵魂中的东西,也许我们这样的沟通讨论会带出以往的教育和生活中不曾遇到的一些思考。 如果你的故乡和童年有一些类似的事情,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时间轴】 1:42 西北地区汉藏融合的“煨桑”习俗 6:31 一个“制香世家”的手工作坊往事 9:26 用脚来制作最神圣的“香火” 18:09 油灯供奉的日常生活 22:35 以神的名义,我们封山育苗 27:40 当萨玛传统的巫师和佛教信仰结合 31:44 寄名神佛下来渡过一个不确定的童年 39:26 如何看待祝福仪式的精神力量? 43:43 我们对传统的记忆还有意义吗? 50:10 法师“捉鬼”往事 52:03 超越世俗的对神灵的另一种“信” 57:18 巫师在城市消失了,但人们的困扰还好吗? 1:02:20 远离了故乡的人们,去寺庙烧香是一种自然选择 1:06:25 神圣生活的迭代:当程序员也要拜神祈祷 【本期音乐】 谭晶 - 在那东山顶上(这首据考证是仓央嘉措的诗,其实写的应该不是爱情) Geoff Zanelli - The Sun Dance 【本期主播】 剑锋、野尘、寒芽 【本期剪辑】 剑锋、野尘

71分钟
2k+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