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4 #许知远谈梁启超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时隔五年,接续《梁启超:青年变革者(1873-1898)》,许知远带着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和读者一起通过梁启超面临的挑战和不同人对他的塑造,来看整个近代中国的巨大转型,并借此回顾人物传记的写作传统在今天面临的挑战。 这是许知远“梁启超五卷本”第二卷。书中讲述了走向世界的梁启超,聚焦于梁启超流亡生涯中的重要变迁。迷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希望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与他背后的时代的关系,是一个人与他同代人的故事,是一个人与他编织的一张世界之网的故事”。 00:41 从广东走向世界的梁启超 04:26 梁启超和他的朋友们 11:09 梁启超与何蕙珍的恋情 13:01 历史变得亲近了 15:36 对历史和传记最初的兴趣 18:24 建立新的传记写作的标准和可能性 22:18 梁启超的经历带来了慰藉 24:21 梁启超的莽撞 26:51 从影响年轻一代到遭受年轻一代反对 28:58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30:20 【片尾曲】Leonard Cohen《In My Secret Life》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即JP摩根,1837-1913),美国银行家、艺术收藏家。 盛宣怀(1844-1916),中国近代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 黄遵宪(1848-1905),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林文庆(1869-1957),新加坡华侨,医生、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黄乃裳(1849-1924),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丘菽园 (1873-1941),新加坡华侨,商人、报人、诗人。曾任《星洲日报》副刊主任。 汪康年(1860-1911),报刊出版家、政论家。 汪大燮(1859-1929),政治家、外交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何蕙珍,1879年生于美国,侨商之女。1899年梁启超赴美国檀香山,何蕙珍任梁的翻译,二人相恋。 麦孟华(1875-1915),清末维新派。 戴锦华(195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女性文学。 罗新(1963-),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民族史和中国民族史。 钱理群(1939-)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李敖(1935-2018),中国台湾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 唐德刚(1920-2009),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 沃尔特·艾萨克森(1952-),记者、传记作家。曾任CNN首席执行官以及《时代杂志》的执行编辑。 安迪·葛洛夫(1936-2016),犹太裔美国企业家、工程师。曾任英特尔公司CEO。 邹容(1885-1905),近代革命家。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Slava Makovsky《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Leonard Cohen Piano Cover)》 David Byrne《The Last Emperor (Main Title Theme)》 Leonard Cohen《I'm Your Man (Instrumental)》 Leonard Cohen《In My Secret Life》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4分钟
38k+
1年前

Vol.23 #和铃木将久聊天 鲁迅在日本的回音

这两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映,中国年轻人也喜用鲁迅留下的金句和精神来批判当今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隐藏在历史脉络中的,隐藏在复杂的人际论战关系中的鲁迅;另外一个是被不同的现实语境里的人们拿来作为表达他们自身观点的鲁迅。 两个鲁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要怎样去阅读鲁迅?学者们该如何去教授和研究鲁迅?如何将鲁迅的经验作为参照,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结合,去进一步解读鲁迅? 00:58 精读鲁迅的相似与不同 08:00 怎么向日本的同学介绍鲁迅? 10:21 日本鲁迅研究的意义 14:00 怎样向日本年轻人强调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 16:41 日本鲁迅研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20 “日本鲁迅研究传统” 22:10 不同时代日本的鲁迅研究 26:22 鲁迅之思想于当下日本社会 29:04 谈到鲁迅的批评精神,要考虑文学的速度 30:28 将鲁迅的文学性传达给日本读者 35:19 文学性的鲁迅和批评性的鲁迅 41:12 中国的读者如何去读日本的鲁迅研究? 45:47 【片尾曲】Simeli & UWK_UWK《狂人日记 Pt.1》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马丁·布伯(1878—1965)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 竹内好(1908—1977),日本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研究家。。 武田泰淳(1912—1976),日本小说家、中国文学研究家。 保田与重郎(1910—1981),日本作家、评论家。 小林秀雄(1902—1983),日本作家、文艺评论家。 西田几多郎(1870—1945),日本近代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 丸尾常喜(1937—2008),东京大学教授、日本鲁迅研究学者。 木山英雄(1934—),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专家。 秋吉收,日本学者,日本九州大学教授。著有《鲁迅:野草与杂草》。 钱理群(1939—),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 张旭东(1965—),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杂文的自觉》为张旭东“鲁迅三部曲”首卷。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阿鲲《觉醒时代》片头曲 郎文硕《鲁迅先生》 Simeli & UWK_UWK《狂人日记 Pt.1》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49分钟
5k+
1年前

Vol.22 #和刘磊聊天 奥本海默做错了什么吗?

电影《奥本海默》将于8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目前,其全球票房已超7.35亿美元。这是部传记片,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刘磊去年出版了专著《冷战时期美国的核武器政策与国家安全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他对此有着非常精深的研究。本期节目就来聊聊奥本海默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事——曼哈顿计划的源头、原子弹爆炸后的心理困境、反对氢弹成为他听证会上的罪证之一等等。 01:34 "曼哈顿计划"的源头和曼哈顿工程启动 06:19 奥本海默在美国物理学界的声望和资历 07:51 为什么选奥本海默作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主管 10:07 为什么选洛斯阿拉莫斯这个地方作为实验基地 11:35 奥本海默的背景审查 13:13 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4:29 原子弹爆炸后,奥本海默面临的道德困境 17:25 奥本海默见杜鲁门的场景 18:10 奥本海默反对研发氢弹 22:57美国研发氢弹的政治因素 25:07 奥本海默政治审查背后的推手 27:33 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科学与政治的博弈 32:35 奥本海默本身做错了什么吗?他为什么介入政治? 34:50 奥本海默为什么会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38:18 【片尾曲】U2《Vertigo》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1967),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曼哈顿计划"领导者。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 爱德华·泰勒(1908-2003),理论物理学家。 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1901-1958),美国物理学家。193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1945),美国第32任总统。 万尼瓦尔·布什(1890-1974),美国工程师。"曼哈顿计划"的主要组织者,雷神公司创建者之一。 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1890-1946),美国政治家。曾任美国商务部长(1938-1940)。 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1896-1970),美国中将。曾任美国陆军工程兵建筑部副部长、曼哈顿工程区司令等职。 欧内斯特·卢瑟福(1871-1937),英国物理学家。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是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 帕特里克·梅纳德·斯图尔特·布莱克特(1897-1974),英国物理学家。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马克斯·玻恩(1882-1970),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 哈康·莫里斯·谢瓦利埃(1901-1985),美国作家、翻译家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文学教授。 琼·弗朗西斯·塔特洛克(1914-1944),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医生,美国共产党员。 哈里·S·杜鲁门(1884-1972),美国政治家。美国第33任总统。 刘易斯·利希滕斯坦·施特劳斯(1896-1974),美国商人、慈善家和海军军官,曾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任职两届,第二届时担任该委员会主席。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1964),美国政治家,美国第31任总统。 克劳斯·埃米尔·尤利乌斯·富克斯(1911-1988),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著名核武器间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美、苏、英三国的核武器研发计划。 克里斯托弗·诺兰(1970-),英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威廉·利斯库姆·博登(1920 -1985),美国律师和国会工作人员。1949年至1953年担任美国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执行主任。 约翰·肯尼迪(1917-1963),美国爱尔兰裔政治家、军人。第35任美国总统。 约瑟夫·拜登(1942-),美国爱尔兰裔政治家、律师。现任美国总统。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Ludwig Göransson《Oppenheimer OST》 U2《Vertigo》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41分钟
6k+
1年前

Vol.21 #和袁一丹聊天 传统需要在生活中去体认

电影《长安三万里》唤醒和点亮了我们对诗歌的记忆,曾经记诵的诗歌总会在某些时刻脱口而出。传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体认。 袁一丹和其师陈平原先生汇编了“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中的《国学浮沉》,书中集合了很多优质的关于如何理解和阐发传统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和思考非常有价值。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 国学热、汉服热、考古热兴起,传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未必是历史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所谓真的一面,可能更多是想象、精神家园的建构。创造性的转化,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01:04 《长安三万里》两极的评价 03:46 语文教育界中对“记忆”和“背诵”的态度 06:19 古典诗文的情感教育塑造和记忆 09:36 为什么会编写《国学浮沉》这本书? 13:20 国粹、国故和国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阐释 29:59为什么“整理国故”在五四时候被大家批评得很激进? 23:34 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27:30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29:59 新式的丧礼释放公众悲哀的内在情绪 32:16 如何来面对死亡和寄托哀思? 34:49 用什么样新的视野来看待传统的国学? 39:03 如何参与到当下的国学中? 41:43 对传统国学的创造性转化 43:26 用犀利大白话谈国学 45:38 编写漫说文化的感悟 47:26 虚构作品追求的是另一种真实 29:53 阅读文学是一种欣赏,不存在研究的问题 51:27 【片尾曲】罗大佑《之乎者也》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陈平原(1954-),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子平(1949-),学者,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教授。 钱理群(1939-),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维新派代表人物。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学者,著述甚丰。 黄节(1873-1935),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 邓实(1877-1951),参与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主编《国粹学报》。 胡适(1891-1962),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曾创办《读书杂志》和《国学季刊》,提倡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 康有为(1858-1927),晚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2012),英国历史学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王国维(1877-1927),学者。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 陈宝琛(1848—1935),晚清大臣、学者。 吴飞(1973-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李零(1948-),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约瑟夫·列文森(1920-1969),美国汉学家。著有《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等。 季羡林(1911-2009),东方学学者。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等。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葛兆光(1950-),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史。 张謇(1853-1926),民初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 刘浦江(1961-2015),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辽金史。 陈寅恪(1890-1969),历史学家。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电影《长安三万里》“千年遥望”预告片片段 郭好为《长安主题(Main Title)》 管平湖《广陵散》 陈悦《胡笳十八拍》 赵净观《情 》(《中国奇谭之鹅鹅鹅》配乐) 管平湖《平沙落雁》 罗大佑《之乎者也》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55分钟
2k+
1年前

Vol.20 #和叶兆言聊天(下) 从南京这座城,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南京作为一个了解中国历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不同人群的感慨和共鸣。 南京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好诗好词,这些诗词是南京的虚拟文物。谈及文物,其实无所谓真假,重要的是有没有历史感,还有人们愿意不愿意去想象南京城以及认真地思古。有了历史感,假文物也是有意义的。 文学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叶兆言是个阅读者也是个遐想者,他热爱写小说,并且源源不断地写。像创作《南京传》《仪风之门》,除了借鉴身边的人物,更多的是靠想象力,去引发别人的共鸣。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些喜欢写的人,有那么一些真正喜欢读的人就够了。文学本身很美好,并不是用来教育人,只是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空间。 00:37 南京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01:34 谈不上关注,南京是容易引起大家感慨和著文的城市 03:35 南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04:49 文化的进步:文起八代之衰、八股文、白话文运动 06:16 从灵谷寺无梁殿的拆迁看南京的文物保护 10:03 南京的虚拟文物——诗词,重要的是历史感 12:19 一个好的城市是给各种旅游者提供有意思的旅游清单 13:37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14:39 写小说除了借鉴,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 17:18 什么是文学的基本水准和高水准? 19:39 好的小说是引起共鸣,而不是被教育、被开导 21:22 唐诗宋词只属于喜欢它们的人,小说也是 22:08 一个好的社会是不需要阅读的,我们可以选择不阅读 23:21 阅读本身很美好,有人热爱写作,有人喜欢阅读就够了 26:03 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28:53 虚构作品追求的是另一种真实,和真相不一样的东西 29:53 阅读文学是一种欣赏,不存在研究的问题 31:01 【片尾曲】陈力《枉凝眉》(87版《红楼梦》主题曲)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曹雪芹(1715年-1763年),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代表作《红楼梦》。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韩愈(768年-824年),唐中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南北朝时期陈朝最后一位皇帝。 欧·亨利(1862年-1910年),美国作家、小说家。 鲁迅(1881年-1936年),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银临《金陵谣 (伴奏)》 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 陈力《枉凝眉》(87版《红楼梦》主题曲)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3分钟
2k+
1年前

Vol.19 #和叶兆言聊天(上) 从南京这座城,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记录一个城市,光写个城市传记,写写风土人情、土特产、城市特点、本地人怎么样,没什么意思。以南京为例,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南京这座城市当下的文化底蕴?与本期节目一起透过南京这座城,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叶兆言生于南京、长于南京,非常熟悉南京,加上南京是非常适合叙述中国历史的城市,拥有汉人正脉的传统,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他创作了《南京传》、《仪凤之门》。叶兆言说,他从不想为南京一座城市记录,让自己成为南京的一个“土特产”,他想以南京为窗口,写更普遍、更广阔的城市和人的历史。 01:09 我爱南京,也厌烦南京 03:04 我放弃写上海,写了南京 04:42 写作免不了地域符号,以及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06:44 为什么写南京的《仪风之门》? 09:43 我对查资料从本能上反感,阅读应该是自然发生 12:17 职业作家永远在写作,停顿期写了《南京传》 14:26 南京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非常好讲中国故事 15:04 长安这个城市很难描述中国的历史 16:14 南京和北京适合叙述中国的历史 19:07 南京是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历史兴衰多 27:00 南京不是一座悲情的城市 30:47 宋朝非常了不起 32:14 河山代表疆域,江山代表政治 35:28 【片尾曲】云歌落古风音乐社&羽珍《金陵客》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梁文道,香港知识分子、传媒人。祖籍广东顺德,1970年生于香港,人称“道长”。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 、英国作家。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古代政治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7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岳飞(1103年—1142年),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丸药《金陵谣(南京话念白版)》 昆曲《桃花扇》 云歌落古风音乐社&羽珍《金陵客》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9分钟
7k+
1年前

Vol.18#和彭敏聊天(下) 长安三万里,诗就是历史

诗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它们崭新的命运。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古典诗词究竟美在哪里?我们再读李白和杜甫是要从他们身上读到些什么? 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艺术化地呈现了李白和高适的神仙友谊。真实的历史上这两个人究竟是如何相遇的?关系如何?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又是谁?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塑造的杜甫,一改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形象。历史上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的?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又是什么样的呢? 当我们想起那些伟大诗人的时候,很有可能脑子里面浮现的不是他们的那些伟大作品,而是电影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而真正不朽的还是中国人藏在诗当中的精神种子,那是我们的精神原型所在。 00:47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 01:46 人生不同阶段中被打动的诗词 03:10 为什么《长安三万里》没有李白的视角? 03:57 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谁? 05:16 历史上李白与高适真实的友谊 08:44 古人是怎么追星诗人的? 09:54 西方人是怎么追星诗人的? 10:40 苏轼粉丝追星故事 11:18 李白在历史上究竟娶了几个太太? 12:01 高适在很多方面都和李白是比较像的 13:48 后世的学者会想办法对史实进行一番修正和美化 14:22 李清照的婚姻史料 17:26 历史上的杜甫是什么样的? 20:15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 21:42 要从李白和杜甫读出什么? 24:30 唐朝的女性形象 26:49 对贵族的理解 28:50 古典诗词究竟美在哪里? 31:26 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36:21【片尾曲】凌振赫《将进酒》(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高适(?-765),盛唐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元丹丘,隐士。李白的好友。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756在位)。 永王李璘,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唐肃宗李亨(剧中太子李玙)异母弟。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王缙(700-781),唐代宰相、书法家。尚书右丞王维之弟。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词人。 赵明诚(1081-1129),宋代金石家,藏书家。 女词人李清照之夫。 扬雄(前53~18),汉代辞赋家、思想家。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文学家,诗人。曹操第三子。 李邕(687-727),唐朝宗室大臣。 王翰(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英裔美国诗人。 裴十二美,女,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角色。 武曌(624-705),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 太平公主(约665-713),唐代公主。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妹妹。 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 李渊(566-635)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代开国皇帝, 平阳公主(?-623),唐朝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三女。 汪伦(722-762),唐开元年间任泾县令。诗人李白好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苏轼合称“苏辛”。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张旭(约685-约759),唐代书法家。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 王昌龄(698-757),盛唐时期诗人。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罗大佑《长安三万里》 古筝曲《将进酒》《 烟花三月下扬州》 凌振赫《将进酒》(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8分钟
2k+
1年前

Vol.17 #和彭敏聊天(上) 长安三万里,诗就是历史

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就像拉长版的诗词大会。特别是李白的《将进酒》一出,引发了很多人的同频共振,带领我们暂时从现实的平庸当中跳脱出去,天马行空、飞扬跋扈一回。这就是一首诗穿越千古的能量。 在中国,诗就是历史,既是社会史,也是心灵史。诗词就像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诗在,长安就在。真正承载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容器就是诗歌。诗歌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点亮晦暗。 盛世中一切按部就班,乱世中诗人的才华被启用了。一个诗人的命运跟王朝或历史的命运,用一种非常诡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一个时代的风采最终在一些杰出的个体生命上予以体现。 00:44 电影版诗词大会《长安三万里》:诗词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03:01 诗仙与凡人并存的李白:对生活强烈的隐喻 04:47 诗词中的李白和历史现实中的李白是一样的吗? 07:18 李白的出身对其人生的影响 09:48 在中国以诗为证,既是社会史,又是心灵史 12:05 只有在乱世时,诗人的才华才能被启用。 15:32 一个时代的风采最终是在杰出的个体生命上予以体现的。 17:32 现代人再用古人的语言方式去写古诗词是文学上的无效创作 20:48 古人的情感比我们今天要浓烈很多 23:12 我们人生某种意义上是被古诗词塑造的 24:33 古诗真正进入生活和改变命运的瞬间 26:03 【片尾曲】罗大佑《将进酒》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李亨(711-762),庙号“肃宗”,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唐代第八位皇帝(756年-762年在位)。 王维(701-761),唐朝诗人、画家。 李隆基(685-762),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 高适(?-765年),唐代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凌振赫《将进酒》(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段) 古筝曲《将进酒》《道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 罗大佑《将进酒》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0分钟
4k+
1年前

Vol.16 #和沙青青聊天 当动物园成了诺亚方舟

传统上,我们认为人类与动物,意味着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当所谓的野蛮之地「动物园」被人类的战火波及,它却像诺亚方舟一样庇护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这是《动物园长夫人》一书有意思的地方。 面对战争乱局,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如何挣扎求生、如何拯救苦难的犹太人,又如何保护了动物?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使她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战时华沙犹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历史上关于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还有哪些? 整个欧洲近代史上,反犹是一个此起彼伏的历史现象,不光是纳粹时代的事。纳粹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和简单的政治选择,还是邪恶的审美运动。 00:33 《动物园长夫人》:动物园在二战时期发生的异变 05:31 二战时华沙的背景和犹太区悲惨的状态 08:53 欧洲反犹的历史现象和犹太人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13:03 犹太人被拯救的义举故事 16:22 纳粹的动物观和动物学家的面貌 22:55 纳粹意识形态:军事力量的展示和审美运动 26:36 普通家庭主妇安东尼娜如何面对乱局拯救犹太人? 30:01 真正有力量的是爱! 32:46 对动物对生命的关怀是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内在逻辑 34:18 高度共识下的主流宏大的叙事和复杂性描述 38:24 【片尾曲】Noa (Achinoam Nini) - Beautiful That Way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雅安·雅宾斯基、安托尼娜·雅宾斯基,华沙动物园园长及其夫人。在二战期间,扎宾斯基夫妇用动物园作掩护,救助了300多名犹太人。 何凤山(1901-1997),外交官、中国驻维也纳原总领事。著有回忆录《外交生涯四十年》。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 奥斯卡·辛德勒(1908-1974),德国商人、间谍、纳粹党员。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以他的事迹进行改编的。 杉原千亩(1900-1986),日本外交官,国际人道主义者。因二战时在立陶宛首都违令签发签证,挽救了6000名犹太人的生命。杉原在海外以“日本的辛德勒”之名广为人知。 鲁兹•赫克,德国动物学博士、柏林动物园园长。弟弟海因茨•赫克,德国生物学家。两兄弟联手通过“逆向育种”方法试图重新繁育出已绝种数百年的欧洲原牛与欧洲野马,因受当时的技术条件与生物自身基因条件所限,最终未能成功,只人工培育出了返祖程度较高的家养牛类与马类。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1946),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政军领袖之一,在纳粹党内有相当巨大的影响力。 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1904-1942),德国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德国纳粹党党卫队的重要成员之一。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John Williams - Schindler's List OST Janusz Olejniczak - The Pianist OST Noa (Achinoam Nini) - Beautiful That Way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41分钟
4k+
1年前

Vol.15 #和罗新聊天 如何成为一个旅行作家?

“我的长处是关于过去,我的短处是关于现实”,把旅行作家的身份和专业历史学的背景相结合,在游记中关注一个乃至更多的史学问题,用轻松的文学表达来探讨关怀严肃的学术性历史话题,北大中文系出身的罗新把自身关注过去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形成了自身的旅行写作特色。 本期节目中分享了罗新在印第安纳追寻丁韪良的写作过程。旅行中,罗新先生看了很多的论文研究,在印第安纳大学惊喜地发现了新史料。 年轻朋友想成为旅行作家,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写作者。因为要写作才去旅行,因此必须选择有难度的旅行,且必须完成。因为一个好的旅行作品必须要提供崭新的信息,就像学术文章必须要有新意一样。 02:45 我的长处是关于过去,我的短处是关于现实 06:31 旅途中遇见的好玩的事随手记 07:37 现在的旅行文学是自觉的,是目的先行的 10:46 现代旅行写作得选择有难度的旅行 12:24 在印第安纳追寻丁韪良的写作过程 16:44 新史料发现:两封丁韪良去世前写的信 19:23 关于丁韪良的身份定义和贡献 23:12 丁韪良与北京大学之间的联系 24:28 丁韪良也是个旅行作家 25:33 那些传教士的妻子在传教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8:33 下一部旅行作品想写与长城有关的故事 30:02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会选择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31:29 【片尾曲】崔健 - 假行僧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胡宝国(1957-2023),历史学家。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刘子超,作家。作品有《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等。 杨潇,作家。著有《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等。 丁韪良(1827-1916),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 孟子元,丁韪良的哥哥,与丁韪良来华传教。 王素(1953-),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现任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明恩浦(1845-1932) ,基督教公理会来华传教士。 玛丽·玛格丽特·莫宁(1891-1950),美国女性传教士。 王钟儿,北魏宫女,三十岁时由于战乱而被掳掠到北魏沦为奴婢,后来又出家为尼。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Yo Yo Ma & The Silk Road Ensemble - Sing Me Home 崔健 - 假行僧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35分钟
4k+
1年前

Vol.14 #和许翔云聊天 19世纪美国如何获取海外知识?

十八到十九世纪美国曾经拥有庞大而繁荣的捕鲸业。船员队伍由多种族构成,分工细化、等级森严。从近海到大洋深处,随着美国捕鲸业日益扩大,捕鲸船长和船员将出海冒险与探索的经历写成航海日记,这些航海日记成为美国当时了解海外世界的窗口。 同样是航海,英国和美国在获取海外知识上有什么区别吗?官方报告和个人观察又有什么区别呢?捕鲸业后来是怎么衰落的呢? 00:35 许翔云关于美国捕鲸业的研究 01:37 触发许翔云研究美国捕鲸业的兴趣点 03:05 18-19世纪美国捕鲸业的情况 04:57 捕鲸队船员的构成情况:多种族 07:33 捕鲸的分工和技术含量 08:44 捕鲸业中船长和船员传奇的游历和记录 13:22 出海探险获取的海外知识对美国塑造成为世界强国的作用 16:35 传教士也是美国海外知识的来源 18:15 美国和英国在获取海外知识的区别 21:54 官方有目的的观察和非官方捕鲸船的船员自发的观察的不同 24:18 捕鲸业海外的观察对美国自我反省和认同的作用 26:28 美国捕鲸业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急剧衰弱的原因 27:49【片尾曲】Julie London - Gone With The Wind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19世纪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代表作品为小说《白鲸》。 詹姆斯·库克(1728-1779),英国皇家海军军官、航海家、探险家和制图师。人称库克船长。 赛珍珠(1892-1973),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罗伯特·谢伟思,英国历史学家、俄苏史研究权威。长期致力于前苏联及当代俄罗斯、东欧政治、历史与社会研究。其研究以“有声有色的调研”和档案使用为特色。 司徒雷登(1876-1962),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作家、诗人。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郭嵩焘(1818-1891),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陈兰彬(1816-1895)晚清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 容闳(1828-1912),近代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Scott Stedman - Moby Dick: Symphony No.4 Julie London - Gone With The Wind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29分钟
2k+
1年前

Vol.13 #和孔书玉聊天 张爱玲之母黄逸梵在巴黎

巴黎作为世界艺术的中心,艺术家到这里可以享受自由和焕发想象力的生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批中国的留学生尤其是女性远赴欧洲求学和生活,究竟巴黎有什么魅力?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呢?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时,女性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觉醒,世界各地有很多新女性到巴黎去生活,最容易打的名头是学习艺术和写作,她们在巴黎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只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来重新构建她们的生平,寻访下这些一生传奇的充满魅力的中国女性,如黄讷亭等。 去过巴黎生活的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她的一生比张爱玲的还要丰富得多。在张爱玲写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有对黄逸梵的描绘,也有新旧时代交织的痕迹,更有逐步去寻找自我、走遍世界的、活得通达的有趣的中国独立女性形象。 00:36 张爱玲显赫的家族背景 02:19 两次大战期间,中国女性留学生在欧洲的生活和求学的经历 05:38 巴黎为什么有吸引世界各地新女性去那里生活的魅力? 11:54 巴黎著名艺术沙龙 14:40 一生传奇的魅力女性黄讷亭 20:32 关于黄逸梵的在巴黎的足迹 25:38 黄逸梵真正的生活要比她的女儿张爱玲丰富得多 31:24 黄逸梵身上有着新旧时代交织的痕迹和影响 33:01 黄逸梵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影响 37:26 【片尾曲】Nina Simone - 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黄逸梵(1899-1957),作家张爱玲的母亲。1915年,与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结婚。因婚姻失意,1924年赴欧留学。1957年,在英国伦敦去世。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小团圆》等。 张佩纶(1848-1903),中国清末大臣和诗人。作家张爱玲的祖父,李鸿章的女婿。 黄翼升(1818-1894),晚清将领。曾国藩创水师,用为哨长,后官至长江水师提督。卒于军。 李鸿章(1823-1901),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 孙宝琦(1867-1931),晚清至民国时期重臣,民国外交家。 孙用蕃,作家张爱玲的继母。 潘玉良(1895-1977),中国近现代画家、雕塑家、美术教育家。 方君璧(1898-1986),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苏雪林(1897-1999),民国女作家、学者。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蒋碧薇(1899-1978),徐悲鸿的前妻。 吴稚晖(1865-1953),民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赵无极(1921-2013),华裔法国画家。 王静远(1884-1971),中国首位女雕塑家。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林风眠(1900-1991),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 常玉(1900-1966),近现代著名画家。 常书鸿(1904-1994),学者,艺术家。致力于油画、敦煌艺术研究。 颜文樑(1893-1988),画家,美术教育家。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记者。《流动的盛宴》是他创作的随笔,该书记录了作者一九二〇年代上半叶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生活。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896-1940),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作品有《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 马克·夏卡尔(1887-1985),超现实主义画家。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1876-1972),美国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 格特鲁德·斯特因(1874-1946),美国作家与诗人。 黄讷亭(1902-1972),法国反抗纳粹运动的秘密特工。母亲是比利时贵族勃罗特小姐,父亲是清政府驻西班牙的外交官黄履和。 张学良(1901-2001),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 张宗昌(1881-1932),奉系军阀之一。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作家。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多莉,王尔德的侄女,娜塔莉·克利福德·巴尼的恋人。 庞薰琹(1906-1985)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 巴金(1904—2005),中国现代作家。 梁宗岱(1903—1983),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作家和教授。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邢广生,黄逸梵的忘年之交。 张子静(1921-1997),张爱玲弟弟。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Sidney Bechet - Si tu vois ma mère Swing 41 - Je Suis Seul Ce Soir Enoch Light - Charleston Enoch Light - Ain't She Sweet Daniel May - I Love Penny Sue Francois Parisi - Ballad Du Paris Joséphine Baker - La Conga Blicoti Original Paris Swing - Recado Dana Boulé - Parlez-Moi D'amour Francois Parisi - Le Parc De Plaisir Nina Simone - 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

40分钟
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