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组合拳"与安倍三箭:预期后劲有多重要?

发现叙事

大家都知道了。9月24日,也就是2024年秋天一个平凡周二的上午,我们的央妈祭出了降准降息等多项政策“组合拳”,引发全球市场关注。《发现叙事》节目就来发现一下外媒的叙事,同时也聊聊我的一些想法。 先说结论,外面的叙事八个字就可以总结:短期给力,长期存疑。外国友人觉得这次出手力度明显超出预期,体现了中国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决心;但对于政策能否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问题,还是持谨慎保留态度。 彭博社、CNBC、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以及主要金融机构的评论,大家的用词我总结了一下:大多数是“迫切性”(urgency)、“大刀阔斧”(aggressive steps)、“超预期”(bolder-than-expected)、“格外引人注目”(stands out)等词来形容。但也有人说,这不是那些关注香港/中国市场的人一直在等待的“大招”(not the bazooka)。嗯,的确,这更像是一套“组合拳”,总让人感觉还没结束,不是一拳K.O.的那种。 (叙事总结完整版请大家阅读高金智库公众号《中国央行一次性打出降准降息等多项政策“组合拳”!外媒从叙事角度如何评述? | 高金即评》) 更有意思的是,就这2、3天,就有超多市场传闻,彭博小作文也是一篇接着一篇。说,北京正在考虑更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力度空前,号称中国史上最强“三支箭”:要增加公共预算支出,要新增专项债;要增加民生补助,要给“穷人”发钱;要增加地方税权,要大规模减税等等。这感觉已经不是三支箭了,简直是万箭齐发,好像国庆节前要“万箭穿心”、放弃假期的节奏。 我们先不评论上面的小作文儿,还是得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关于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我昨天晚上也和文老师、郑老师录了一起播客在《墙裂坛》,没什么准备的聊了聊,大家之后可以听听他们的分析。这里还是从叙事的角度来聊聊。 01 说到”箭”、“三支箭”,大家会想到什么? 不用太多提示吧,当然是当年的安倍经济学、“安倍三支箭”啦。那我们就从叙事角度看看什么情况下“三支箭”、或者“万箭齐发”不work。还是泼点冷水,防患于未然。 当年,也就是2012年,在安倍晋三推出"三支箭"之前,日本市场的情绪其实和我们现在差不多,都属于历史的垃圾时间。日本历届内阁虽然尝试推出了许多刺激政策,包括各种财政与货币扩张政策的混合,导致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从1991年的67.48%上升至2011年的229%,但当时的日本经济却仍然停滞不前。原本的"失落十年"逐渐延伸为20年,后来就变成了30年。回到2012年看日本,经济的前景似乎没有最黯,只有更黯。 2012年,安倍晋三再度当选自民党总裁,并在当年年底的众议院选举中领导自民党夺回执政权。这时,日本经济似乎出现了转机。 安倍在竞选过程中就表示,要重经济;他强烈认为长期通缩与日元升值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努力的人能够得到回报"这一日本社会的信念基础。于是就提出了著名的"三支箭":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还有促进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这就是载入史册的三管齐下政策组合拳,也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安倍经济学"提出后,马上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看好的声音有,看衰的声音也不少。但无论如何,它确实为安倍内阁带来了极高的声望与支持率,改变了日本民间对通缩的预期。当年的朝日新闻一年后调查结果:安倍内阁在提出"三箭"后的支持率为62%,内阁刚成立时的59%——其中投票的大部分原因是:政策对了。 安倍在人民面前接受检验,用前两箭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并让大家对第三箭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安倍当时的目的也是希望能从满场加油呐喊声中打个全垒打,让第三箭准确命中目标。 但是问题来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同用一个大火箭筒bazuka一炮了事?为啥还得扭扭捏捏的放三箭呢?和人家美国大型迫击炮一炮把市场轰晕相比,射箭真是有亚洲特色,就像绣花。 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机呢?如果日本经济的再生是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利益,为什么双方不能一开始就通力合作,一起放个大炮呢? 这个问题还得让博弈论回答:一般在经济政策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不管哪个国家,里面都有很不对称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和冲突。就像"囚徒困境":即使对两位犯人来说,同时选择抵赖对双方都好,满足集体理性;但在个体理性的驱动下——也许“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样,也许理念不一样,也许面对的压力不一样,也许KPI不一样——最后两个囚徒都会选择坦白,这就是最后的均衡结果。所以博弈论认为,要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需要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不管这个“集体理性”会变成什么样子。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安倍三箭"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机制。 02 我们回忆一下"安倍三箭"都有啥: 第一支箭是"大胆的金融政策"。重返执政后,安倍马上与日本央行通力合作,对抗通缩,扭转日元强势。很快日本央行就与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将通胀目标由1%提高至2%,并宣布进行无限期买入资产操作。2013年3月,黑田东彦和岩田规久男分别出任日本央行的总裁和副总裁。4月,推出了新一轮突破性的金融政策,对啦,也就是如雷贯耳的“量化与质化货币宽松(QQE)”政策。 当年日本的QQE政策主要内容包括: 在量的方面(quantitative):采用基础货币控制:日本央行每年将增加50万亿日元的长期国债持有。 在质的方面(qualitative):延长国债到期期限,将长期国债购买对象从以往的最长3年期,扩充至包括40年期在内的所有期限;增加实物资产持有比例;日本央行每年将增加1万亿日元的指数股票型基金(ETFs)和300亿日元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s)。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我们央妈昨天宣布的非银回购做法,是不是和安倍第一支箭有异曲同工之妙?人行前天的姿势就是舍弃了亦步亦趋、小心谨慎的步态,在美联储确认降息之后开启"大招",向资本市场直接注入资金,这和安倍三支箭中的发行货币、增持股市如出一辙。 黑田推出的QQE政策是日本金融政策的一次重大历史转变,无论是规模还是内容都采取了相当激进的措施。QQE政策基本上是从三条路线包抄:1. 是降低长期利率,提升资产价格溢价;2. 是引导投资向股票等风险资产转移,增加企业贷款,实现资产配置再平衡;3. 是改善市场及民众对通胀的预期,借此摆脱长期的通货紧缩。大家自己可以判断有多相似。 第二支箭:"机动的财政政策"。目的是支撑短期的经济景气,并为具有永续成长可能、或有前景的领域提供及时性和创造需求的优先策略。推出两个主要政策:"迈向日本经济再生的紧急经济对策"和"为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对策"。 具体的做法是提出了规模达2,270亿美元的财政package,包括灾后重建与防灾、支援产业成长与创造财富、安定民生与活化区域经济等。这是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56.8万亿日元"经济危机对策"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预估提振日本经济增长2%,创造60万个工作机会。 后来安倍发现把中小企业忘了,于是又准加“配套政策",公布了规模达13万亿日元的"为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对策"。 03 带目前为止,都很不错,整个日本大家都非常振奋,也不想过国庆节了。要一鼓作气咸鱼翻身,重振雄风。目光也齐刷刷滴看向了最后万众瞩目的第三支箭:经济增长战略。 安倍经济学第三支箭的核心是:移除企业成长的阻碍,特别是松绑法规造成的障碍,以提升经济的实际生产力。2013年6月14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再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刺激民间投资、放宽行政管制、扩大贸易自由化为主要支柱,还计划在东京等大都市创设"国家战略特区",吸引外国投资和人才。 但问题来了:这种大而空的成长战略,日本历届政权都有推出过,只不过大家的用词和噱头不一样。因此,当安倍政权推出再兴战略时,民众及企业——没什么反应,反应并不佳,因为大家认为与过去政权推出的内容大同小异,没什么不一样的、耳目一新的、各界期盼的关键政策。 第三只箭没有闪亮登场,尴尬了。怎么办呢? 当然第一反应是日本政客的标志性动作:检讨。安倍政权马上检讨过去1年来再兴战略执行成效,严格审视定量指标、去除抽象的表述;又重新推出了修正版”再兴战略“。 新增长战略中,安倍利用民众高度的支持率反击既得利益团体的反弹,在医疗、农业、就业等领域均提出了一些挺实在的重大改革措施:增强了外界对第三支箭由"虚"转"实"的期待。 尽管如此,最后结果依然虎头蛇尾,多年以后,当大家评论安倍三支箭时,大多数人的印象还是:倒在了第三箭上。 04 日本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第三箭最为重要。前两箭的金融、财政措施都是"暂时性"的对策,也就是短期。如果要实现经济的活化或永续发展增长,非得推动增长战略不可。​更重要的是,为了能顺利推动相关改革,必须要让前两支箭点燃的各界期待持续下去。 一旦各界对安倍经济学的期待感不再、甚至失望,想要使日本经济再生的努力就可能遭受严重挫败。这也是安倍政权在2013年6月推出第3支箭的再兴战略后,于2014年6月再度针对各界意见推出修正版增长战略的原因。 但是有一说一,"安倍三箭"的成效到底如何呢? 从安倍晋三就任首相至2014年第3季度日本经济、金融运行的结果来看,"三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日本2012年核心CPI从连续12个月零或负增长,到2013年4月推出QQE政策后开始出现逐步上升;2014年4月开始,各月CPI年增率都在3%以上。当然后来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又呈现下滑趋势。不过当时确实是立竿见影的。物价开始回升,日元贬值,股市大涨,经济也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进入2014年后,效果就开始减弱,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很多人看来,安倍经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三支箭"共同构成了既作用于短期、又放眼长远的政策搭配。但实际情况却是"三箭"有虚有实:就箭本身而言,前两箭是实的,并且已经射了出去;第三箭放出的时候仍是虚的。 前两箭必须有,必须要向大家证明安倍经济学是玩真的,才有可能让民众在心理及行动上配合改变。安倍当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短期效果延续下去。第三支箭的落地是关键。如果能在就业和薪资水平上取得突破,让更多民众受益,就能增强大家对改革的信心,从而继续配合政府扩大消费和投资。 但人民的心理永远是最复杂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在长期对经济失去信心后,即使出现了一些好转,也可能因为一些负面消息而迅速转向失望。 05 “安倍三箭”对我们还是有些启发的:针对问题、讲求策略、短长结合、虚实结合、反映民意、及时调整。 最后,还要有固执的决心和勇气去执行。 我们当前面对的经济困境不会比日本轻微,经济与产业的结构问题同样根深蒂固,人口老龄化危机也迫在眉睫;实在有必要针对问题根源,提出一套完整、可行、令人产生期待的解决方案,让大家有意愿与政府合作及忍受可能的短期冲击,才能真正走出这个大洞。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再说就超纲了。

21分钟
9k+
10个月前

联储大降息- 从“叙事”和“历史”看蝴蝶效应

发现叙事

本期节目我们从“叙事”和“历史”两个角度,来聊聊美联储降息这件事。 聊了什么: * 媒体的叙事技巧: 如何通过“定调”来引导大众的情绪和预期。 * 美联储降息的历史回顾: 历史上美联储一共启动了多少次降息周期?对经济都有哪些蝴蝶效应? * 降息的类型: “衰退型降息”和“预防型降息”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市场的影响。 * 降息周期中资产的表现: 历史上降息周期通常哪种资产表现好? * 对中国的影响: 每次降息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冲击?中国如何应对? 自己给自己摘的金句: * “群众不仅要看到‘斩首’,还要看到‘示众’。” * “‘头条’本身不会对真实世界有立竿见影的冲击。“关键数据出炉”、“重磅政策发布”这些头条出现时,你只是看到了‘斩首’这件事;而接下来的‘分析解读’和‘定调’,才告诉大家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对待。” * “凯恩斯说‘选股如选美",你自己的审美观不重要,大家的才重要,大家觉得好的才是真的好。” * “叙事这个角度永远是最有意思的。” * “纳皮尔的教训:线性外推是鸦片。” * “从最近三次,25年来,中美利率周期、中国货币政策来看,基本上大部分时间是反着的。” * “所以可以说,我们的货币政策调整主要基于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目标需要,和联储加息之间没有固定模式。” * “历史经验看,2000年后A股在即期受益联储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远期A股的传导存在滞后性,且存在中间变量的不确定性。”

20分钟
25k+
11个月前

大选、博彩与金融:交易员的秘密武器

发现叙事

大家好,很久没和大家一起发现叙事了。今天我们来聊聊数学好的交易员思维,以及预测市场(Decentralized Prediction Market),特别是围绕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市场。 本期聊到的: * 从哈里斯与特朗普的总统辩论,聊到博彩市场的实时反应。 * “观点”、“内心活动”和“叙事”正在成为一种资产,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像一个后现代行为艺术。 * 链上预测市场(Decentralized Prediction Market)正在兴起,例如Polymarket,它无限接近于金融市场,非常契合交易员的思维模式。 * 数学好的人在交易领域更成功,因为他们“算的仔细”,更懂得和尊重“概率”。 * 牌桌和交易市场是训练概率思维的最佳场所,因为它们能把“概率”和“输赢”直接挂钩。 * 交易员都爱赌,学数学的交易员更是如此,因为他们觉得牌桌上有世界的本质。 * 交易的本质,就是不断校准信念强度。 * 链上预测市场更像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大舞池,没有“黑手”操控,更接近股市价格发现。 * 预测市场的质量取决于其流动性和参与度,目前博彩和链上预测市场大多处于灰色地带。 * 预测市场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大类资产,与股票、债券、商品、比特币并列? 提到的文章和书: 1. 为什么数学好的人在交易领域更成功? https://mp.weixin.qq.com/s/f2bqk6_RVxkizPT-uIKvZg 2. 从选票到筹码:“预测”或成第五大类资产? https://mp.weixin.qq.com/s/jTf1fqlB1_uv6zTYdVb9kA 3. “The Biggest Bluff”

19分钟
1k+
11个月前

资本家真能拯救地球吗?

发现叙事

最近刚刚忙完一件挺重要的事。简单讲是一个“资本保护森林”的项目。 泰国有个地方叫“Nan”(楠)。楠府森林占土地面积85%,4万公顷,是泰国最大的水源林,湄南河的重要水源地——流经曼谷40%水量来自楠河。这里是《指环王》法贡森林的现实世界版——树人的家园。这里的树有生命,照顾着整个泰国的血脉。 虽是世外桃源,但人类却不受待见。村民穷,于是砍树求生;环境被破坏,生存条件更恶劣,于是更穷,恶性循环——如今28%的森林已经消失,原本茂密的树林被一片片扯掉,变成贫瘠的黄土。远看就像鬼剃头。[Untitled] 21个村庄,1723户,7392人。只有一个解决方案:让村民脱贫,变成主人,才会帮助保护森林。 于是资本来了,发起了楠府沙盒(Nan Sandbox Project)——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用钱来搞定:修学校建医院,开发生态旅游,协调政客保护森林,引进生物科技脱贫。人和森林应该能够可持续、更干净、更亲密地共存。 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有人说:这是被泡沫揉搓太久的金融人正在回归根本。 有人说:又一例大资本商业化大自然来赚钱的手段。 这个项目让我此起彼伏。资本家真的能拯救地球吗? 本集提到的书目:韦斯特(Geoffrey West):《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Scale) 片尾BGM:Gretta Ray - Vienna

19分钟
1k+
1年前

边界与暴击:到底要不要相信乌合之众?

发现叙事

有一本写动物的小书:《所罗门的指环》,很喜欢,翻过好几遍。 里面写过一种虫子。叫做龙虱,广东人叫做水蟑螂,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无论长幼,一样很凶猛。它的捕食过程是:先偷袭小鱼小虾,把毒液注入其体内,使其猝死,内脏慢慢被消化成液体,龙虱就像喝酸奶一样将猎物吸干净,然后抛尸水中。 这么可怕的物种,有个最大的天敌——自己。因为它们完全没有边界感:比自己大N倍的猎物,也敢攻击。更可怕的是,连自己的同类也会攻击。所以经常看到水里飘着互相咬住对方,身体已经被对方毒液消化成液体的,两条龙虱幼虫的尸体。 “边界感”——不管对人还是动物都很重要。水蟑螂这种极端案例的边界感为零,没有边界感,game over的概率会很大,且会很快。 但是人类也好不到哪儿去,边界感是人类最容易犯的认知偏差,人类也经常摸不清楚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要么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么高估自己对未知的驾驭能力。 所以到底什么是自己的边界?我最近就被暴击了几下,深感“扩边界”不易——你需要心很大,很大。 本期提到的: 1. 《所罗门的指环》: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24846/ 2. 《寒战》梁家辉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272ikAv84 3. 查理芒格评论马斯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ONZcTNftw&t=58s 4. How Much Does This Cow Weigh? : Planet Money

13分钟
1k+
1年前

疯长的“B”开头资产和冒险的逻辑

发现叙事

有个小通知要向大家宣布,3月30号和31号,《起朱楼宴宾客》、《墙裂坛》和《文理两开花》三档播客将手拉手,在杭州和上海一起举办两场线下听友见面会。 我会和大卫翁老师,Will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这个碎片化充满信息茧房的世界中,如何对齐颗粒度,理解靠谱的叙事。还会邀请两位神秘嘉宾哦。 大家下周一可以到三档博客最新一期的shownotes中寻找报名方式,也可以在三档播客下周一的公众号推文中寻找报名方式。期待在线下见到大家! 好,开始今天的叨叨: 前两天发了一个朋友圈:写了一段我对“B”开头资产最近强大上涨表现的感想: 歌词大意是: 我们又再次看到了“B”资产极其衍生品的百倍杠杆;又再次看到了大量交易导致Coinbase 宕机;又再次看到了衍生品基差和资金费率飙升(它俩出现时,只有三个原因:1. 情绪好;2. 杠杆高;3. 挤空头 );又再次看到了打爆空头导致的连锁反应:挤空头 ——>价格涨 ——> 上杠杆 + ETF需求 ——> 暴涨循环。 大家听不太明白没关系,以上不过是罗列客观事实。但这些“facts”都反映出一个情绪:“hype”——对,我们的老朋友又来了。 但我最后给了一句评论:以上几个因素加起来,连“四年减半”的故事都不用讲,温度就已经快接近沸点。下面一个至少20%的调整也就没啥可意外的了。 马上就被铁杆大饼投资者留言批评:指出我因没上车,遂妖言惑众。嗯,我没有生气,因为我从没下过车,一直在车上的角落里暗中观察。另外大佬们似乎没有get到我的意思。 我的小作文中唯一重要的两个词是“杠杆”和“再次”。那我到底是几个意思呢?先讲几个故事。 本期提到的: 1. 塔勒布:“The Logic of Risk Taking”《冒险的逻辑》medium.com 2. 曼德博:《市场的(错误)行为——风险、破产和回报的分形观点》

17分钟
1k+
1年前

“麦高芬”Sora,真理,数字世界的“谎言”与“故事”

发现叙事

开工大吉! 今天想先说两句OpenAI的Sora。昨天大家应该都看到了,刷屏了,评论也很多,大多是“炸裂版”。早上刚看到周鸿祎老师的小作文,说:Sora意味着AGI,就是万众期待但又害怕、怕它不来但又怕它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将从10年缩短到1年。 我是昨天早上看到的,打开Sora网站,一打开就关不上,看了好几遍。如果你的脑子里已经有个预设:这些都是AI按照几个prompt来做的,就几乎不可能不感觉炸裂,至少瞳孔会放大。 我自己挺高兴,因为手里积压的好几个视频终于有希望做出来了。其实我也做视频,主要是读后感,但只做了六七个就已经更不下去了,手里压了很多草稿。做一个视频对我来说时间成本太大,且自己不是专业,脑子里很多想法和图像没有办法表现出来。比如压了快两年的《美国众神》读后感,现在还停留在前30秒——因为我想表现一个梦里的姑娘,莞尔一笑,然后镜头从外向里缩进进到眼神,接着从眼睛里钻出来一个示巴女王,书里的吃男人的非洲女愛神——这个镜头难度太大了。但是有了sora,一行prompt就出来了,剩下的就是故事线和分镜——讲故事我拿手啊。 所以Sora是一个i人工具,因为i人每天内心里平均要上演100个小剧场。有了sora简直有如神助。 Sora带来的焦虑感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我们已经被AI甩下很远了,这是既定事实,无力回天,还不如想想这些工具能派上什么用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将来的世界是属于有idea的人,属于有story的人,和脑袋里有小剧场的人。 这些其实都是“麦高芬”(什么是麦高芬播客里有解释)。刷屏的新闻大多是麦高芬,Sora就是麦高芬,梅西也是麦高芬:我们开始以为与它们有关,但实际后续发展已经无关了。梅西这个麦高芬后面就变成了政治。Sora这个麦高芬后面就变成了人类对自己的扪心自问:人类本质到底还剩下些什么? 本集提到的: 1. 1.《五行缺“真”:书影音清单》:mp.weixin.qq.com 2. 2. 周鸿祎老师的小作文 3. 3. 《什么是麦高芬(MacGuffin)》:www.zhihu.com 4. 4. 书影音:浦东美术馆的《卡拉瓦乔和巴洛克奇迹》www.museumofartpd.org.cn 5. 5. 阿布:《韵律0》(Rhythm 0):vimeo.com 6. 6. 电影:《伤疤》(Scars),《神奇女侠1984》(WW1984),《玉女风流》(One, Two, Three),《大腕》。 7. 7. 书:《猴爪》(Monkey's Paw)、《繁花》、《我脑袋里的怪东西》、《平原上的摩西》《Going Infinite》,《互联网的“假”历史》(A History of Fake Things on the Internet)

22分钟
4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