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懂《漂流少年》,我们去学了量子物理和存在主义

我们前几期聊了今年四月份的原创番《奇巧计程车》,当时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今年最佳的原创番,却没想到七月新番又带来了惊喜,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漂流少年》。长良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却在突然之间和另外35名学生以及学校进入到异世界,开始了两年的漂流之旅。虽然夏目真悟用科幻和哲学将故事层层包装(这也是这期电台的名字来由),但故事的核心不过是最简单的两个字:成长。如果说漂流也是一种可能的人生,那漂流世界同样有毕业,同样要和曾经的同学分道扬镳,成长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伤痛与遗憾。无论你是正值青春,还是踩在青春的尾巴上,亦或是远离校园许久,像是漂流了2000年甚至5000年,都别忘记你也曾像长良一样坚定地说过,生活才刚刚开始。 03:28 PV和全剧的反差:乌托邦、大逃杀、奇幻漂流都是幌子 09:33 刻意迷惑观众的镜头 11:13 第一集快看完才意识到没有BGM 14:18 长良的成长 20:10 青春期少男少女间的情愫 Part 1 量子物理 26:57 薛定谔的盒子 29:17 上帝不掷骰子 33:00 拉吉塔尼:科学和神学的融合 36:24 毕达哥拉斯、平行时空、绝对刚体 40:45 克莱因瓶、莫比乌斯环 43:15 帮助长良成长的希又去帮助朝风了 Part 2 存在主义 48:07 存在先于本质 52:41 人是没来由的一掷 53:15 上帝已死、向死而生 58:00 放弃理解 尝试感受 60:30 毕业也是一种漂流

67分钟
99+
3年前

《中国式家长》如何看待《美国式家长》?

Growing Up10月14日上架Steam,是《中国式家长》授权给波兰团队制作的反映美国90年代少年成长的养成游戏,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游戏名翻译成了《美国式家长》。虽然都冠以“XX式家长”之名,但我们能明显看出两个游戏的区别,而这些区别都反映在了游戏难度上:《中国式家长》难度极高,玩家需要谨慎分配每回合的行动,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考上一个好大学之余还要收获爱情,此前被戏称“把孩子当宝可梦养”;《美国式家长》难度较低,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动进入NPC剧情,同时只要培养目标明确,孩子基本能实现他们的梦想。前者的难度牢牢把玩家按在了“游戏操控者”这个角色上,疏离感反而让玩家有了做家长的感觉;后者的剧情更细致,更有代入感,因此玩家更能代入孩子,也对应了英文原名Growing Up,成长的烦恼。两者并无高下之分,而是一并向我们发问:当我们一路走来,到了要有下一代的年纪,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01:31 《中国式家长》教你做时间管理大师 07:55 “你们这帮混小子还想追我闺女?” 17:10 玩家扮演的其实是中国式“家长”和美国式“孩子” 20:45 孩子是父母意志的延伸吗? 28:00 “爸妈只希望你健健康康”不是一句空话 35:15 《美国式家长》:一部传统的美式青春片 39:33 政治正确与出彩的NPC故事线 45:29 歧视无意 被歧视有心 52:23 从社恐小哥聊到择偶标准 57:52 成长中总有错过的人 68:05 校园中的结构性歧视 71:50 见得越多越焦虑

80分钟
99+
3年前

《未来学大会》未来永远是一个现实问题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小说是波兰科幻作家莱姆写于1971年的一部作品:《未来学大会》。小说讲述了蒂赫博士受邀参加未来学大会讨论人类未来,却阴差阳错来到了2098年的未来。此时地球已经人满为患,资源枯竭,然而化学药物高度发达,空气中布满致幻剂,每个人都活在光鲜的幻象之中。在这样的未来里,蒂赫会做出什么抉择?是沉湎幻象还是接受现实? 以往我们都会在节目开头告诉大家这本书值不值得亲自一读,但对于这本书来说,我们有些犹豫:一方面,《未来学大会》开篇让人云里雾里,昏昏欲睡,完全不理解莱姆想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故事从中后段开始神展开,让人不寒而栗,回味无穷。整个故事里我最喜欢两个情节:一是女友艾琳向蒂赫博士伸出一只手,手上有两个药片让他选,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黑客帝国的经典场景;二是教授在未来从事未来语源学,从词语的可能变化推断未来的社会发展。提及未来,我们必然要从当下出发,因此在《未来学大会》里描绘的并非真正的未来,而是莱姆创作小说时,那个年代的人对于未来的想象。 博士在经历重重幻境后终于回到现实,这点书里有太多蛛丝马迹可以证明。蒂赫心心念念的第七届未来学大会提出的议题,在未来都清晰地得到了解决;他想骑在教授身上来打破梦境,在未来嗑药作恶幻想的也是骑在别人身上肆意驱使;之前幻境的人脑移植在未来变成了死者复活;就连未来女友的名字“艾琳”也和现实世界的“爱临炸弹”谐音。比起蒂赫被困在未来幻境,我更倾向于他还活在1971年未来学大会的原因还有一个:莱姆在《未来学大会》里展现出对世界的关照,也让我无比敬畏蒂赫,希望整个故事有一个happy ending,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未来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03:20 是否推荐亲自一读《未来学大会》 06:33 未来学大会讨论什么? 13:29 蒂赫博士的盗梦空间 28:11 心理化学:嗑药 37:25 黑客帝国经典桥段 40:31 前瞻性语源学 43:25 第一层真相 48:55 第二层真相 53:55 最后的真相 58:45 未来的旅程是否是一场梦? 64:52 万能的洞穴隐喻

69分钟
99+
3年前

看完《失控玩家》,我们聊聊它致敬的《极度空间》

上周五《失控玩家》首映,里面各种彩蛋层出不穷,当然也少不了对经典电影的致敬:《土拨鼠之日》、《楚门的世界》、《奇幻人生》……今天我们聊的《极度空间》也是其中之一。 《极度空间》于1988年上映,是一部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B级片:男主孤身一人来到大城市生存,机缘巧合获得了一副墨镜,能透过所有商业广告看到背后的资本逻辑,“不要思考,要消费”,而这一切阴谋都来自已经混入人类族群中的外星人。最后男主摧毁了电视台的天线,让外星人暴露身份,解除了电视对居民的洗脑。《极度空间》中“戴上墨镜觉醒”的设定也影响了《黑客帝国》,男主逼迫黑人好友戴墨镜的桥段也在《失控玩家》中出现,只不过表现得更欢乐——《极度空间》中两人围绕戴不戴墨镜有一场接近10分钟拳拳到肉的打戏,齐泽克也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开篇以此为例,称“走出意识形态必然要经历痛苦”。两部电影甚至在结构上也异常神似,前半段扑朔迷离,把故事和设定娓娓道来,后半段却急转直下,陷入了同类电影程式化的叙事流程之中。只不过《极度空间》最后还玩了一手黑色幽默:外星人暴露的瞬间,或是出于震惊或是出于麻木,人类对自己身边的异类无动于衷。这仿佛预示着在消费社会,男主的牺牲同他的名字Nada一样,Nothing,什么也不是。 开篇 《失控玩家》与《极度空间》的相似之处 10:30 男主角与他的名字 13:18 阴谋论故事一定有一位盲先知 18:00 里根政府与失业潮 20:20 “当代”毒 品电视机 23:11 戴上墨镜 意识觉醒 31:05 你没法叫醒一个不想醒的人 33:30 十分钟的漫长打戏“走出意识形态必然要经历痛苦” 41:50 余波

50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