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样一句千古名句,有多少人问过一句,这“一骑”到底是谁?他又是怎么来到的长安。 也是因为这样一个问题,马伯庸写了一本小说《长安的荔枝》。 这本小说最大的优点,是非常酣畅淋漓。之所以酣畅淋漓,是因为视角太有代入感了,这种小人物打工人的设定,与现在职场上的你我如出一辙。马伯庸的文字,一看就是为了电视剧的拍摄做了很多的准备,虽然有很多很多的留白,细节上没有描绘的那么精密,但是整体结构的画面,足够让人带入那个看似盛世的时期。 而更让人酣畅淋漓的是,我们可以从这样一本小说里看到现在很多我们敢想不敢做,敢做不能说的事。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里,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是李善德终于将荔枝顺利的运回了长安,那一骑绝尘冲过了大门之后,李善德的心情。 “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就越少,内心就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初一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这就是庶民的觉知吧,在最后发现自己拼命换来的成就,踩踏的是千万个和自己一样的生命。他的不快乐,除了因为自己成了“命运”的帮凶,同时也在风浪之上。 有诗写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种代价是我们反对战争的理由。但当一件事情,被“祝寿”,被“安全”。被“命运”这些看似没有攻击性的词语包裹起来,万骨枯的结局和上好坊的残碑,甚至都不配拥有姓名。而没有姓名的人和事,是不值得历史铭记,不值得世人警醒的吗? 我们苟且了一下,可能就苟且了一生。有人的荔枝送到了长安,但有人的良知留在了马蹄之下,泥土之中。 帝都的庶民,重音不在帝都,不在庶民。因为在“长安的荔枝”这个风华绝代、百事安康的词汇里,那些被隐去的庶民已经太多了,我们再不看向自己,阳光如何找到你? 这一期节目两位主播聊了一本畅销小说,但是也并没有聊这本小说。马伯庸从历史里看到小人物的身影,我们从马伯庸的小说里,看到了自己。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加ingfree进群!~
主播: 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再见爱人2冲上热搜的那天,我有点意外。毕竟这样一个没有什么在线明星的综艺,能在微博热搜长居不下,肯定是发生了让绝大多数网友共情的大事件。 点开那个“窒息的爱”的微博条目之后,我赫然看到了一张熟悉的脸。这个叫做张婉婷的女生我其实是不认识的,但是让我觉得熟悉的,是她背后的我的父母、朋友、领导。 谁的身边没有过这样令人窒息的人,或者令人窒息的瞬间呢?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包括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如果这么看来,张婉婷是需要别人包容自己,自己支配别人,同时别人和自己又要达成良好的情感关系。在主动和被动的关系里,她处在了一个心理极度矛盾的冲突的境遇,看上去是她不能接受别人,但是我更感觉到了她其实最不接受的就是自己。 而除了张婉婷的这种指责、贬低的方法,在由情感勒索达成的窒息感之下,我们其实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勒索方式。 有的人道德绑架,总是为了你好。有的人自己惩罚自己,总是让你内疚。有的人歇斯底里,总是让你崩溃。但是他们总是能找到你最最不能接受的一个环节,一个特点,用来伤害你,用来伤害最爱的人。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你们班最喜欢扯女生头花和马尾的那个男生吗?在我看到张婉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小男生的样子。 因为上一辈特殊的生长环境,很多人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如何表达爱,如何得到关注的正向的教育,所以扯了那么多人的头花,掀了那么多裙摆。 但后来,有人幸运的在后面的经历里得到了良师益友,学会了正确的说出“我需要你的爱”、“我希望得到关注”、“我可以是一个弱者”、“我不需要一定正确”。但也有很多不幸的人,固着在了小学的阶段,他们看似是长大了,但是心理的小孩依旧在中年的身体里拉扯别人的小辫子,掀起别的小裙子。这种一瞬间的征服感让他们获得喜悦,这种别人不得不关注你的快乐让他们觉得满足。 但爱也在这个过程中被拉扯没了。只剩下习惯性的疲惫,和所谓的责任在苦苦支撑。 这一期节目,两位主播在看了这一期话题性的节目之后,针对张婉婷和宋宁峰的爱情关系,开展了一番讨论。小诗分享了自己被气哭的故事,娃娃也反思了老吴是否觉得自己被控制。那么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办公室充满眼泪?老吴什么样的微信让娃娃快要怒摔手机?我们是怎么学着面对亲密关系的? 答案都在这一期的节目里! 【爱我,你怕了么?】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otknow 各位闺蜜: “我是在‘招魂’。” 蔡崇达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希望召唤中国底部的坚韧和彪悍来回应这个时代,那些精神一直存在,但被遗忘了。这本书被他命名为《命运》。他珍视作家这个身份,珍惜《皮囊》带来的口碑。他担心如果粗制滥造、急功近利,会让读者对他的真诚产生怀疑。 所以在时隔8年之后,他的第二本书《命运》才在万众期待中到来。 蔡崇达认为自己永远生活在中国的底部,底部在最困难的时候支撑了他,他对底部的人和力量有天然的信任。在他们眼里,这些艰难太常见,以至于显得那么简单,甚至不值一提。这种达观、隐忍和迫不得已的心硬,塑造了来自中国底层的坚韧,也给予了阿太彪悍的性格。 在我们面对着无数的不安的今天,这样一本书从时代缩影的阿太身上,讲述给我们一种坚定的答案。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要怎么面对未来的不安,也没有学习过怎么平静的面对死亡,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怎么向死而生。 但在读完这一本书之后,我忽然觉得,那个仿佛什么都不知道的阿太,那个连字都不太认识的阿太,比我们这些不听学习先进文化知识的人懂的多太多了。 其实人生的道理就那么多,只要懂得了自己需要的那些,就足够过好一生了。只要我们坚定的相信,那些最朴素的道理能真的给我们生活扎根。而不是一边犹豫着,一边怀疑着,一边尝试着,然后抱怨我们的生活一直漂泊。 我们一直这么忌惮于死亡,是因为我们从未明确的知道过死亡是什么。也不会有人可以明确的知道。所以这条路这么的难走,更让人心里无法安定。所以死亡才是个技术活。 技术,就像是学游泳,自己不下水是不可能学会的。而我们又天生怕水,直到被人推下水的那天,为了不溺死,拼命挣扎,拼命想要把头露出水面,这才勉强学会了不淹死。 但是没有人姿势好看,那些稍微游得快些的,或者因为知道怎么游泳而从容些的,又总是被别人诟病。一定是没有心,才能这么从容。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只要没有被卡住,就很值得“好死”了。轮到我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别让自己卡住,别让别人被自己卡住,是我们活一辈子的追求。 这一期节目,主播分别阅读了《命运》,这本书给两位主播都带来了内心很大的冲击。所以小诗为什么得到了娃娃的感谢?泉州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娃娃经历过什么放不下的?小诗又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故事? 答案都在这一期的节目里! 【学着作别人的压舱石吧】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我们小时候,有一种说法曾经很流行,用来形容今天可以花一笔钱干一些平时不太会做的事情。 比如男生会带着女生去商场,然后说“走,今天我带去消费去!”这里面的消费,是一个动词,更是一种形容词。是说我今天可以带你体验一下,不做自己,做一天富人的感觉。 那么,在今天,双十一这个已经13岁的少年,还依旧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消费者吗?还是你只在这个节日的每一笔消费之后,觉得自己是一个穷人? 今天我们从双十一这个“消费者”的节日出发,聊起了一本名为《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的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波兰,曾任华沙大学社会系教授、英国利兹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社会学家”、“后现代性预言家”。凯斯·泰斯特说鲍曼“把世界译写成文字。通过他,现今的一切变得有连贯感”。 这本成书于1996年的著作,现在看起来竟然能够准确的预言“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的到来,也印证了作者预言家的身份。 书中说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这是现代社会渐进又不可阻挡的过程,相应的从工作伦理指导的社会到消费审美统治的社会,穷人的定义也有了变化。 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就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消费取代了工作,把个人动机、社会整合和系统再生产链接在一起。 这个社会训练我们,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消费者,沉迷于做选择。 “理智的消费者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在已知的机会最密集的时间守候在已知的机会最多的地方。”这就是双十一的出现,看似我们有了最理性的思考,计算能够以什么样的价格获得什么样合适的产品,好像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被自己掌握。但其实,我们只是选择守在那里而已。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无数的“不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真可怕”。我们从觉得自己可能还行,变成了自己也是穷人的一员。这种新穷人的定义,让我们有了一个角度看清现在社会的种种问题,让我们有了一给角度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难以接受的问题。 “如果认为标价牌是区分工作与非工作、努力与懒惰的标准,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贬低;如果认为没有收益,人们宁愿闲着,让自己的技能和想象力腐烂生锈,那是对人类本性的肢解。工艺伦理将恢复人类本能的尊严,恢复社会公认的意义。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且根深蒂固的工作伦理却否认了这种尊严和意义。” 希望这段话能够陪你一起打开这一期节目。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嘉宾:Jackie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是什么能够一瞬间摧毁金钱的力量,断裂友谊的联结,加深对现实社会的厌恶,最后还怀疑自己的人生?除了爱情,那就只有装修了! 装修,本来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那是对自己未来生活充满规划的一场大梦,希望自己能够生活在自己亲手造的梦里。我们选的每一块瓷砖,规划了每一个插座,试坐的每一款沙发,都会是将来的每一天对自己品味和规划的检验,和对花出去的巨额装修费的挑战。 家,对中国人来说有着别样的情节,很多人终其一生追求一间自己的房子。甚至有些人衣锦还乡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老家盖上一幢能接受所有乡下邻里舆论挑战的房子。 “他们家的马桶竟然是电动的呢” “哎哟,真是城里人,还有浴缸了,真会享受” “你看他们家的家具了吗?听说是什么菠萝的,菠萝还能做家具?贵的嘞” “都三个月了,还没盖好,这是要给家里贴金啊” 这一句句都成了对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家的“褒奖”。这一句句也都成了我们绝对不能输的理由。 能输给谁呢?装修公司的包工头、口袋里的钱和心里的执念。 装修从此就变成了一件自己的梦想和现实较量的大对决。这样的对决,自然充满了争吵,喋喋不休但必须获胜。 这一期节目里,Jackie因为买了房,所以主动找到我们说要来录一期关于装修吵架的节目。在得到这需求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一定是他骨子里的矫情又作祟了。所以我们也非常想听听看,到底“矫揉造作”的Jackie和粗枝大叶的装修工人能碰撞出什么故事。 那么到底他为什么买了房?是个什么样的房子?选择了什么装修公司?为什么不停去装修公司吵架?他吃了什么亏?氪金玩家也有鄙视链吗?娃娃又是用什么例子一句击倒他的。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没事儿别装修!】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你累了吗?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三分之一的全职工作者抱怨自己长期生活在持续的职业压力之下,然而将近40%的职业女性,抱怨自己缺乏足够的内驱动力去完成每天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女性必须同时在家庭和职场两条战线上战斗。2009年,北美女性在中产家庭总收入中的贡献达到了历史新高的47%,较之25年前几乎上涨了10个百分点。 我们作为女生,用《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中的一个表述来形容,不得不往返于人生的A面和B面之间。这个过程,让人觉得“舟车劳顿”,A面的社会性工作和身份,以及B面的生活琐事,让女生在不断切换身份的不稳定中,努力追求得来不易的安全感。 久而久之,倦怠感席卷工作和生活。在有限的精力里,工作中公司无止尽的压榨,让我们回到生活里的时候仍旧喘不过气。 如果你说不工作不就好了么?不那么努力不就好了么?那只能说明你可能是那个,更加偏向男性思维的既得利益者。 女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也要像男生一样取得优秀的成绩。需要努力上好的大学、得到一份好的工作、然后获得幸福的生活。但是这条路是由那些已经走过来的“成功”男性制定的成功路和幸福路,他们从未想过在负担家庭和女性身份的基础上,怎么样才能在幼时只接受“强者”教育,成年后就能获得全面的幸福。 在那些规则制定者心中,成功=幸福。他们从未考虑生活中自己需要付出的部分,或者他们需要从生活中索取的,更多是“不”的权利。 “家里人不要生病”、“我妻子不要总缠着我”、“我不能没有孩子”、“我不想被家庭生活限制住工作自由”……这些他们说出的“不”,成为了一个个被别人背上的课题,甚至会背负一生。 所以中年时段里的女性,总是有那么多的倦怠感。她们需要平衡太多的人和事,工作里需要跟那些不用平衡生活的男性进行平等化的竞争,同时还被冠以“男女平等”的帽子。 那么孩子需要上什么学校,怎么样得到良好的教育,怎么维持一家人的健康,保健品是选A还是B,需不需要请一个做家务的保姆,今天的饭菜是否可以换一换口味,两家的老人最近是否需要安排体检,总是没有时间把家里的杂物角收拾干净…… 这些倦怠感让中年女性觉得,要不算了吧,就这样吧。我也许可以不这么努力工作,换一份简单轻松挣钱少的工作,在家照顾生活也挺好。但从小跟男生一样的“强者”教育、社会对女性成功身份的塑造氛围、家人对女性放弃工作深入生活这一行为的看似支持实则贬低,都成为了中年女性心中展不开的冲突和纠结。 我们从未学习过如何成功的生活,因为生活的KPI是幸福。但我们却一直被教育,只有成功才能获得幸福,更从未真的站在实操的角度,为女性量身打造“成功”的定义。在缺乏想象力的男性主导的社会体系下,女性的倦怠感显得矫情而且无能,让更多的女性把本应该归咎于结构性问题的社会现象,当作了自己的失败。 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用倦怠的工作慢慢杀死了生活。更杀死了我们心中,发自本能想要趋近的幸福。 这一期节目,两位主播就着一篇文章,展开了自己对于“中年倦怠感”的讨论。娃娃为什么不能理解她的姐姐?她朋友什么样的遭遇让娃娃觉得难道不是挺好吗?小诗怎么看待中年女性的困境?小诗的工作是否有倦怠?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你幸福吗?】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丰收就要去赶集啊! 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 这种近乎以物易物的大集,你有体验过吗?不知不觉,人们对季节的感知已经变成了是不是来暖气了、要不要穿秋裤、放没放国庆节的假期。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逐渐退化到了“叶子黄了,起风了”这种最基础的纬度。 北国的槐树、怯弱的蝉鸣、沉甸甸的枣树、摇摇欲坠的柿子…… 我们故都的秋已经褪去了真的变成了“故都”,只剩下“秋”孤零零的写在天气预报APP的开屏界面上。 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从今年开始格外拧巴。露营的爆火,是我们渴望拥抱大自然,还是在什么都没有损失的条件下,在没有房子的地方,舒舒服服的有人服务、踏踏实实的吃饭、欢欢乐乐的喝酒,最后安安心心的睡觉呢? 如果没有发电机,没有搭好的帐篷,没有奢华的装备,以及没有任何人给你拍照,不能发朋友圈,你还会去露营吗? 这一期的节目,我们从娃娃经历的一场县城的赶集说起,小小的芋头,咸香的海风,一切都随着自然真实的节奏跟我们的内心接触着。小诗去露营,是否也有这样幸福的感觉呢?还是仿佛进入了一场骗局?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好久没有录痞邪贱噗了,感觉我们最近都不太闲聊,都是有主题的跟大家分享,我们真是努力啊! 这一次的痞邪贱噗,是因为小诗发现了一款可以跟陌生人讲述心事的App。就像是漂流瓶一样,将你最近的心事、烦恼发出来,然后随机有人给你回复。 好像很有趣。 这个软件把人的烦恼,分成了9个大类: 自我、家庭、校园、情感、社交、职场、疾病、心理、莫名。 不知道看到上面的分类,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没有立刻也想到了一些让你苦恼的事情? 我们挑选了这几个大类里面的三封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答案。这三封信可能能代表很多人的问题,也希望能够帮到有类似问题的你。 如果你最近也处在不知所措的阶段;如果你可能也面临了失业、待业;如果你觉得身边没有朋友,自己孤立无援;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你来听听我们怎么说吧,说不定可以给你一些解题思路。 【看别人的故事,答自己的问题】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其实人人都有偏见,无孔不入,不可能避免。有的有意识,但更多的是无意识的。 当我们意识到了那些无意识偏见的时候,就是这一个偏见,可能能会改变,有更多的机会的开始。 偏见源自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威胁防御机制,是本能性的,减少冒险成本偏见存在是合理的。 我们寻找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我们知道什么,就会寻找什么。 即使我们的偏见从终端来看是有意识的,其上游的原因也可能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刻板印象和偏见是偏执者的专利。然而,在过去的 20年中,大量有关无意识的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偏见和想法,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 不知道你的潜意识里有没有什么偏见,是在读了上面的文字之后意识到的。我们总是标榜自己是公平的,是无私的,但其实我们所处的环境整体就有着很多的无意识偏见。这些偏激构成了我们现在觉得正常自然公平的生活。 你心里有没有那种女生应该在一个聚会散场的时候被男生送回家的意识?第一次约会男生应该买单?35岁之后不太好找工作,所以不要轻易辞职?周一能逛街的都是有钱人?商场肯定都快干不下去了,因为网购这么发达? 你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有上述这些想法吗?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对的?当我们脑海中冒出一个念头来的时候,我们怎么判断是不是忽视、冒犯了某些人? 如果确实冒犯了,怎么办?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带着偏见看世界吧】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只要涉及占有,就很难说是一种自由的爱恋关系。占有意味着将一个人看作是一个物件,也意味着控制和支配。 爱的关系应该是流动的协调关系,是彼此适应、调节和互动的关系。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强调爱的永恒性和牢靠性,这当然是爱值得称道的一面。但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情感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它很难凝固下来。对于一个永远在流变的东西,你是没法占有它的。 一旦试图将这种可变之物控制住,就可能会出现情感支配或者奴役的情况。在这个意义上,爱恋双方不应该彼此占有,而是应该随着关系本身的变化来彼此调节和互动。” 这是一段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刊登的专访《性与爱有高低之分吗?》中的文字。是张星云采访清华文学系教授汪民安的中间一段,也是这一次节目的由来。 刚听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傻逼是哪个渣男?”,是的,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自己也不理解,自己也不明白的话,生气上头。 娃娃也是在看到这样的一段话之后,立刻蒙圈的,觉得难道这么多年以来她爱老吴爱错了吗?毕竟在她的爱情里,分分钟都是占有。 那么,只读到这里,你觉得你的占有欲强吗?你的爱是占有吗?你是否认同上面那一段话呢?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认认真真拜读了这一篇专访的全文,简单了解了一下汪民安教授的学术专著范畴,并且联系他前后的著作理解了上述这一段话他想表达的意思。 然后我觉得,他说的对!只不过他没有说人话而已…… 我们习惯从自己既定的经验出发理解世界,但是每个人的经验是并不相通的,我们对一个常用词语的理解甚至都可能天差地别,这让我们错过了太多扩大自己世界观的机会。 那么占有欲到底是什么呢?占有又是怎么样的一种人际关系?当你认定你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怎么判定你产生了爱情呢?这些问题大约是汪教授这本《论爱欲》的著作里研究的。 我们爱错没爱错,占有不占有,很多时候不是看到了一句话就给自己下判断的。在面对一个新知识新定义的时候, 怎么去理解并达到接受但不认同,可能是我们包容世界的全过程。 那么这一期节目里,小诗分享了什么样对于占有的理解?一个杯子竟然就解决了娃娃的疑惑?娃娃跟老吴的关系为什么是单方面付出的?老公有酒肉朋友是不是一件能接受的事情?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你的占有给你带来了什么?】 加ingfree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如果你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没有带身份证,你会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冲上了很多社交平台的热搜,有一组家庭的孩子身份证过期了,导致了行程的变化,妈妈的缺席,行李的问题……这么听下来,你开始紧张了吗?还是愤怒了吗? 可能当你在机场没有带身份证的时候,你第一时间不会想怎么办,而是先有一股情绪,浪潮一样冲上了自己的头脑“啊,完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完了”?还记得小时候没有考好的时候,回家路上的喃喃自语吗?那种虽然考了非常差的成绩家长一定会不高兴,却还是抱有一丝丝侥幸,然后一边心中想着“完了完了”,一边跟小伙伴说“切,老子才不在乎呢”,然后去吃上一顿路边摊的牛肉面,从而可以晚点回家。 我们从小就有“趋吉避凶”的生理自觉,让我们觉得考不好就是完了,没找到工作就是完了,没找到男朋友就是完了,没生孩子就是完了,没有钱就是完了。这种“完了”的感觉,像是一种诅咒,让我们放不过自己,看不起别人。 所以“松弛感”冲上热搜的时候,我觉社会的紧绷状态,仿佛真的有了一个裂口。我们也在冥冥中承认了,其实我们是希望过上那种“没事儿,总有办法”的日子的。 这种羡慕和得不到,再无数的“但是”里,成为了让自己不去轻易改变,但仿佛又放下了的借口。“他们能这么松弛,肯定还是有钱,但是我没钱啊,怎么做得到”,“好羡慕他们的原生家庭啊,但是我这样的就不行了”,“他们确实挺好的,但是我就是一个紧张的人,我活了这么多年了也没事儿,怎么了”…… 所以,真的人人都想要松弛感吗? 还是我们只是羡慕,那些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而已。 这一期节目,小诗和娃娃一拍即合,想要聊一聊前段时间“松弛感”的这个话题。所以娃娃是一个有松弛感的人吗?小诗在什么时候会放过自己?他们的控制欲有多强?怎么才能真正松弛下来?什么样的生活是张弛有度的?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你愿意放过自己吗?】 加ingfree 进群~
主播:小诗 | 娃娃 葵花宝典goodtoknow 各位闺蜜: 当年有一部非常火的韩国电影《82年的金智英》,简介里用这样的一句话来介绍“金智英感觉自己彷彿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却仿佛是给我们的生活安装了一个摄像头一样真实。当年看完这一部电影的我,是久久难以平静的。然后在豆瓣上写下了这样的短评“不是每一个金智英都有孔刘,更不是每一个金智英都能找到写作,甚至这种寻找的机会和意识都不是每个人生而平等的,但是这不妨碍每一个金智英在任何一个瞬间开始意识到要去寻找自己。” 这一次,在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家务”这个话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健忘的我仿佛不记得三年前就意识到过这样的问题,但生活的惯性如此巨大,有些问题就算是冲上了一次次热搜,都还是会被一地鸡毛的现实遮盖过去。 我们曾经讨论过家庭主妇是否应该被当作一份工作,这是一个多么难以回答的问题,又拥有一个多么简单的答案。 所以《看不见的家务》这本1970年代就写下的社会学书籍背后那一句“当你知道自己必须感到满意时,即使真的不满又有什么意义?”扎痛了买书人的心。 有人这么形容家庭主妇的工作:要是你落下什么没做,十有八九会被发现。你做了什么,却不会引人注意。一直如此,不是吗?说实话,我很介意。我曾对丈夫说:“你如果不能夸奖,至少也别废话!” 所以50年过去了,这句话的主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我敢肯定的是,大多数的男人并没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不仅一直废话,还根本不懂什么才是夸奖,更不懂夸奖本身不是他们能力的极限,参与和分担才是应尽的义务。 这一期节目,小诗和娃娃借着热搜上“看不见的家务”这个话题,盘点了两位主播现在的情况。有什么工作是被忽视的?老吴有没有做到参与?老王有没有值得夸奖?小诗和娃娃有什么不满?家庭分工是靠什么标准建立的?家务应该怎么完成? 答案都在这一期节目里! 【放假一天吧】 加ingfree进群~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