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不可说,这里是一个支持心理咨询师们多元与反思的据点,也试图提供给心理师们一个说心里话的空间。每次由2-4位助人工作者围坐而谈,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 【本期摘要】 简单来说,这是一期分享张怡的体感治疗(Somatic Experience)训练体验的节目。虽然还没有成为“身体取向一生推”,但对SE及类似的身体取向工作方式,我们还是比较推荐去学习和了解的,特别是打算与创伤族群工作的话。 近几年也越来越多接触与意识到,身体与情绪困扰、创伤的直接紧密的联动作用,如果你对于这类工作取向感兴趣,也欢迎在下方留言催更! 另外两位主播好久没有同台单独聊天了,所以前面也有一些近况分享。 问候亲爱的听众朋友们。 【本期内容】 00:57 不可说2周年:两位主播近况怎么样了; · 张怡开始Somatic experience训练旅程的契机--喊话《不可说》曾经的SE嘉宾Linda; · SE是一个身体取向的治疗流派,追踪身体细微感受的走向,胜过内容、认知、情绪; · 滴定:像是打开一瓶充满气体的易拉罐一样小心; · 摆荡:比暴露治疗直接脱敏更人性的方法吗? · 视觉与非视觉的信息,可以细致入微,定位到你的脑区--与NLP的异同; · 资源帮助修复,修复后可以应对下一波压力; · 录制现场,我们是如何邀请神经系统慢下来的; · 你又是如何看待“慢一点”做动作的疗效机制的呢; · 接触到水杯的那个历程,平行到对于关系分合的体感; · SE提供了新的“资源观”与评估维度; · 浚溢的吐气放松常常被误解为叹气,到底… · 关于学习身体取向的不同成长路径,两位主播也有各自的反思与分享。 【主播介绍】 张怡:现坐标上海,全职独立执业咨询师。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 【互动方式】 进听友群 :(记得备注:不可说/加群) 张怡 psycamille 浚溢 zjy28061
有一天我转发了一篇关于严艺家咨询师的人物采访稿到朋友圈,悠悠忽然在底下留言说:我妈也是心理咨询师。 有关这个主题,细想其实会很有趣,从孩子的视角看来,妈妈是心理咨询师会是一种什么体验呢?身边同行朋友的孩子大多都还年龄尚小,很少遇见有资格能现身说法的朋友。于是,巨大的好奇从心底升起,仿佛美剧《Sex education》里的主角就在眼前一样。不知道你会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反正我对于她的成长历程和与妈妈沟通的体验有太多的好奇。 虽然不想预设太多,也不知道该从何问起,但这次对话仍然让我体会到了很多有趣的差异,在对关系的心态与期待、在对沟通和情绪的重视程度、在表达和聆听上…… 个人感觉是,“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以及“心理咨询师”的生活交友方式,仍然会潜移默化作用于亲子关系。 欢迎悠悠,来不可说,为我们娓娓道来,在“咨询世家”长大是什么样的感觉。 可能我们会听出不同的东西,等你亲自来体会啦:) 嘉宾介绍:胡悠悠 坐标山东,目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方向,微博ID:胡悠悠-Yoyo,知乎ID:胡悠悠。预约咨询请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Highlights 1 咨二代 vs“咨询世家”; 2 从严艺家的采访稿谈起; 3 用精神分析等咨询理论,来教育孩子行吗; 4 我妈如何走上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路——江湖派的真实写照; 5 咨二代的成长史,社交互动,以及未来的职场与亲密关系,都染上了“心理学”色彩; 6 “我学习咨询,是为了我的孩子好”; 7 各种被骗经历:“人造神”防不胜防; 8 一人学咨询,全家来转型; 9 你也会学完之后“回家”讨债吗; 10 “我们母女间的冲突,不会少,该有的都有,和你们的也一样”; 11 “精准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成了我处理所有人际关系的重要武器”; 12 “面对矛盾:我们的关系相对真诚且透明”; 13 话说回来,咨二代该不该学点儿“暴力沟通法”呢; 14 “交浅言深”啊,道出了当时年少;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标题真是坏坏的) 想想那些年睡不着和没睡好的日子,真是…… 好多呀。 我们经常抱怨“睡不好”,睡眠好坏的主观和客观标准是什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入睡情况?市面上到处兜售着治疗失眠的小药丸和小软糖,吃了对睡眠真的利大于弊么?老是频繁上厕所怎么办…… 这次的嘉宾是擅长CBT-I(失眠的认知行为干预疗法)的个人执业咨询师,卢雅莉。也是主播的好朋友。她身体力行地贯彻着一个睡眠治疗心理师的职业标准:热爱睡觉,知道怎么看待和管理自己的睡眠。 就由她来为我们说说,睡觉的学问。 祝你今晚睡个好觉,提前晚安Zzzzzzz 嘉宾介绍:卢雅莉 坐标广州,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台湾政大心理学硕士(临床心理方向),中山大学心理学本科,广东省临床心理与督导专业委员会成员。预约咨询:请加工作微信(ellyhelia)直接沟通时间。 Highlights: 1 心理师日常都有哪些睡眠困扰呀; 2 你想过所谓的“好的”睡眠到底标准从何而来吗; 3 中医、资本主义对你的睡眠价值观做了什么; 4 临床上可以怎么评估是否真的有睡眠品质不好的问题; 5 Amazon买个小玩意,一百块就可以解决你的困扰; 6 三十岁之后你的生物钟是否也老化了呢,还会有弹性吗; 7 好奇“睡眠研究室”和各大医院的“睡眠中心”的故事吗; 8 睡眠呼吸暂停好可怕呀,不过记住这几个特征你说不定就可以拯救他; 9 半夜上厕所,是果还是因; 10 动力性地溯源过去,还是现实性地看看发生了什么睡眠习惯的改变; 11 睡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中的“猛药”是个啥; 12 睡眠干预和风水师只有一线之隔; 13 安眠药还是褪黑素?呃,咱还是用其他更好的办法吧;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前提声明:本节目仅基于想象。余秀华老师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并不由任何其他人定义,仅试图从残障肯定心理咨询的视角去探讨这个情境发生后可能会触碰到的东西。以及本事件在我们个人内心所投下的影子。 余秀华与年轻男友拍摄婚纱照才刚不久,男友便直播余秀华酗酒失态,余秀华转头控诉男友家暴,巨大的转折令人感慨。 残疾、浪漫主义、聪慧、前半生坎坷等等,都是余秀华身上的标签,当这些标签交汇在一起,她的生命便成为独一无二的。 张怡在大学时期曾和余秀华老师有一面之缘,恰逢两位主播的朋友余静和王玄开办的“残障肯定咨询”培训第一期刚开始,便想邀请专业的残障友善心理咨询师来节目,围绕本次事件,看看外显的“残障”会给一位适婚女性带来哪些特殊的经历和体验,又有哪些是人性基本共通的需要,比如“污名管理”…… 感谢“障碍文化研习社”对本节目的支持~ 1 从余秀华的新闻谈起,与我们三者有何关联; 2 我们假想的余秀华来做心理咨询,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3 朦胧诗派的归宿都是同一个路径吗; 4 残障者的结婚率在男、女性别上是有差异的; 5 身体可见的“残”,会如何影响你的性吸引力; 6 心里很苦,吃很多糖更甜,还是只吃一口糖; 7 人际交往中,你是否也被那么一层社会建构的网限制住了; 8 来来,人人都需要补充一下“污名管理”的知识; 9 嘉宾相亲故事中的“残障鄙视链”; 10 残障女性社群对余秀华的这次遭遇都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11 内化的消极信念,如何让你更“残疾”; 12 残障的压力超乎常人,酗点酒可以不? 13 物质滥用诊断的后现代批判; 14 “障碍文化研习社”开设了哪些心理师必需的课程; 15 我有残障朋友,我就可以做 “残障友善咨询师”吗; 16 家暴不能忍,用“残障肯定”去赋能; 17 在爱情这个问题上,让我们最后来“去障碍化”思考一下。
葶葶在上海实践并持续学习着舞蹈动作治疗,她的人生和舞动有着奇妙的缘分,而两位主播也都对身体取向的工作方式有深深浅浅的认同感(包括体感、戏剧、舞蹈、动作、触碰式治疗等等身心灵一体的各种疗法)。 我们聊着天,频频感慨:身体太有智慧了,身体的通道一通,头脑编织出千百种花样瞬间就消散了,很像是破除走火入魔心障的终极咒语。 换句话说,身体是直白而诚实的,怎么感觉,就会直接反应,就和原始的生物那样,可能大脑都还没来得及听懂和调整,身体就已经知道了。 舞动治疗作为一门非常身体取向的治疗方式,可能不为太多人所了解,听完这期播客也许能帮助我们从丰厚一下想象。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试试,跟着身体的呼吸,亲自去跳舞吧! 嘉宾:宋葶葶 Jocelyn 意大利创意舞动协会国际认证创意舞动师(CCMP);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认证舞蹈治疗师(受训中);美国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院(LIMS)认证动作分析师(受训中);国际认证戏剧治疗DvT导师项目(受训中);加州整合大学 (CIIS) 应用心理学硕士 (在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身心领域翻译。 葶葶说:Serendipity是“命中注定,巧合,机缘“的意思,之前蛮喜欢的一部电影《缘分天注定》英文也是Serendipity,就很喜欢这个词。虽然电影讲的是爱情故事,我是觉得和舞蹈治疗的相遇挺像某种缘分天注定。 1 三位的缘分和交叉:DvT、身心灵、舞动与肢体开发经验; 2 嘉宾的舞蹈治疗探索路径; 3 第一次与舞蹈治疗的相遇:肠胃手术之后的肚皮舞; 4 自发的身体,一呼一吸; 5 好的摄影师是这样引导的:来,笑得假一点; 6 在舞动中放下评判,收获自我的疗愈; 7 “创意舞动”是舞蹈治疗的支派吗; 8 暂停语言,当下来一起动一动; 9 请大脑等一等你的身体,觉察帮助我们找回它; 10 舞动时的二元关系介入:此刻想象你的父母在角落看着你跳舞; 11 接触即兴就是滚在一起而已吗,有些不安怎么办; 12 动作-联想-意象-内在议题; 13 “真实动作”和“拉班/芭特妮芙动作分析”是不同的; 14 理解动作的四个视角:身体、空间、形体和力效; 15 人类六大行为方式的理论提醒我们,不要总抱着孩子; 16 动作发展的节点,也可以关联当时的心理状态; 17 好想再去台湾,偶遇鼓舞团。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关于人际历程取向,哪怕大家没听过这个名词,想必也看美剧看到过一些让人击掌赞叹的”深刻回应”吧,就是那种对此时此刻或咨询历程中发生的事做出深刻诠释与串联的那种回应吧! 而且往往做得好的回应,都特别具有温情与慈悲感,让人忽然对自身存在的“模式”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和认可。 所以说,人际历程取向就是专门干这个的。或者说,把这些时刻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与分析,让大家能系统地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咨询。 嘉宾:曾一平,台湾谘商心理师,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认证督导,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谘商硕士,全省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等团体督导;现彰化学生辅导谘商中心兼任心理师。 1 三位与“人际历程取向”有和缘分,又为何推崇“人际历程”; 2 台湾翻译的很火的绿皮宝书,你值得拥有,至少来个第三第四张; 3 新手必读,直到陪你学会使用“历程评论”且能给来访带来“矫正性情绪经验”; 4 精神动力取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而后现代的视角让IP取向更贴合人性; 5 潜意识、认知、行为和情绪多少了解之后,推荐来认识一个新的治疗切入点:process; 6 process和content傻傻分不清楚,但请保持分辨; 7 啥时候出招“诠释”,每个Ip治疗师都可以有自己的整合样貌; 8 历程评论和 内在聚焦搭配出招,才有机会创造出 矫正性情绪经验; 9 人际历程工作坊中老师独创的“九宫格”概念化方法; 10 督导中九成以上可能都在讨论如何“内在聚焦”; 11 依附理论和客体关系,IP取向绕不过的重点理论; 12 东方家庭有一种本土的依附需求:咱帮你解决; 13 什么治疗阶段适合从“历程向度”切入呢; 14 新手焦虑,或许可以从与案主的人际历程回顾中解套; 15 【彩蛋】:three things:即兴问答游戏中不小心道出不可说的秘密;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不可说建立听众群啦!!! 欢迎各位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加入我们,一起谈谈圈子里的大事小事,分享着文本中的东拼西凑,还有让人寻味的关于实务中的这些那些。 一个欢迎心理咨询师说心里话的地方,等你一起来high 入群请加 :(记得备注:不可说/加群) 张怡 psycamille 浚溢 zjy28061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相遇心理咨询创始人。曾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这次的嘉宾是两位主播的好友黄贤娜——一名前·社区·心理咨询师。 在台湾学习时,大家粗略会把各自的实践场域划分为几大类:学校、社区、医院、其他。然而回大陆以后,听到这个词却越来越少…… 是因为大陆的“社区”中,往往很少有职业的咨询师驻守吗?所以当我(张怡)第一次知道贤娜所在的深圳社区中心居然有6名心理师构成团队时,不由得发出了“wow”的赞叹。但同时也很困惑,大陆的“社区”咨询中心,是什么样子的呢? 话说回来,其实上述的并不是这期节目的重点(噗)。这期节目主要是因为主播和贤娜共同参加了台湾李正源心理师的课程,结束后她们都纷纷表达自己有所收获,于是借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习笔记,看看这门课让她们有哪些收获。同时也看看这门让人喜欢的线上课和专业导师有什么特点吧~ 黄贤娜:留台心理咨询硕士,前社区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社区/医疗系统都有过接案经验;目前为居住深圳的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截至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1100+小时。咨询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 心理咨询师可以在社工机构工作吗; 2 从项目、社会心里服务体系以及基层管理三个层面了解社区心理师都在做些什么; 3 不同社会服务系统是如何合作,来促进“边缘人群”的心理健康的; 4 社区心理服务机构的优势在哪里; 5 当你走入社区,心理服务变得很“贴”; 6 心理咨询的某种“理想”状态; 7 独立职业开始,你需要开始自费“淘”课咯; 8 选择李正源的“情绪课”是什么样的契机; 9 把儿童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一种关系现象; 10 有“羞愧”议题的案主可能非常讨厌被建议哦; 11 原初的愤怒,是边界被侵犯; 12 “难过”与“失落”对应的是“期待的落空”; 13 常说的“恼羞成怒”是什么样的情绪转化机制; 14 掀开次级情绪,辨识背后的原初情绪; 15 华人文化中很容易用“切断关系”的方式处理情绪困境; 16 觉察、表达、知悉、接纳、关系的维持与设线——这五步是处理什么情绪的呢; 17 关系创伤的修复,“需要补偿”来完形,来听一个小朋友的故事; 18 神经质罪恶感:如,因失去关系而害怕成功; 19 后现代SFBT是怎么看待情绪的; 20 对情绪理论的学习是抱着一个“承认自己经验有限”的态度; 21 理论地图+即兴发挥; 22 咨询室内,情绪不只是宣泄; 23 情绪的三个要素:身体、主观感受、行为倾向; 24 体感取向通过什么切入和转化; 25 了解和掌握“情绪”的发展曲线; 26 叛逆来自于你被“宰治”; 27 嘉宾亲自示范如何从认知层面,重新建构,转化情绪。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相遇心理咨询创始人。曾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陪伴人们走过ta们的心灵旅途,同时也会经历着自身困惑、停滞、茫然的时刻,而这些时刻的我们,也许同样会选择进入一段专业关系,求助于一段支持性或反思性的关系,来协助我们突破自身的瓶颈与盲点。同样,专业上密集与人工作的背景,也需要我们不断精进自身的反思与觉察能力,让我们自身——所谓的“工具”和“容器”——有所优化。这些,或许是许多心理咨询师会进入个人体验的初衷。 今天的播客,我们也邀请了一位拥有长程个人体验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和我们探讨其中走过的足迹与感受。也许用嘉宾分享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 个人体验,体验个人,其中滋味,与君道来。 本期嘉宾:马海波,加拿大认证心理咨询(认证编号:10003538);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居住上海,截至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咨询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 播客开始得像上海的疫情一样突然; 2 嘉宾受训背景介绍,为何开始个人体验; 3 督导push你、自己的好奇心、遇到心里困扰或咨询阻碍,哪个是你的动机?; 4 嘉宾的长程咨询体验历程中呈现出三个阶段,你有经历过吗; 5 历程中的纠结、往复、信任升级、投入增加都不是重点,“回到你自己”才是; 6 从一周一次变成两次,甚至转化到“躺椅咨询”模式,带来了什么体验; 7 是什么让我们突破,进入第三阶段的个人体验; 8 第一次DvT体验和SE体验,张怡都遇到什么体验—对“长程”的疑惑; 9 台湾的体验师CP值高的让网络都惊卡了; 10 个人体验的意义,上升到佛家,海波怎么看; 11 个人体验不仅仅是在咨询室内,台湾课堂中是怎么做的; 12 自省的习惯,是每一个心理师都该养成的吧; 13 你不需要知道怎么反应才是“对”的,你只要反映你看到的就已经足够; 14 不知不觉,个人体验的经验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15 总结要进入个人体验的一些内外在准备——“过来人”的个性化意见;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本期节目,邀请了从90年代就开始学习与实践心理剧的静美老师,为我们分享她与心理剧长长,久久,深深的缘分,以及她的先生对心理剧态度的转变。成为心理剧导演之路,也是认识自己与转化之旅。 刚好,两位主播也有和心理剧从“误解”到“理解”,从“怀疑”到“相信”的心路历程,虽然依然无法像静美老师那样爱上心理剧,但也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 心理剧,戏剧治疗,音乐治疗……黑猫白猫,也许能抓到耗子的猫,共性是大于差异的。 播客内容: 用声音做社会计量!请用声音飙出你对心理剧的感受; 与心理剧的第一次相遇; 线上导剧的限制与优势; 刚进门就看见躲在桌子下大哭的人,你会被吓到吗; 回避心理剧20多年的转哥是如何开始接纳心理剧的呢; 老婆是爱哭鬼,这里是“爱哭剧”,人生的决定都可以在这里; 暖身是有多重要?用整个学期来,也不为过; 一出心理剧的三个带领阶段; “这个眼泪是谁的?”——历程中核对很需要; Moreno小时候扮演上帝的游戏,是不是就是心理剧的雏形呢; 辅角成就主角,彼此的共创与自发; 心理剧五大要素知多少,舞台有多重要; “离真度”可以用原型或仿真角色来拉开; 扩充你的“角色目录”,从扮演,到觉察后获取新经验; 想让戏剧治疗pk心理剧的诡计没有得逞; “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人去做角色交换,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 最后,转哥“出场”了! 当你有一个心爱的东西,介绍给别人的时候,也请记得要“暖身”;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艺术是人性,艺术也是天性。不管你是助人者,还是受助的一方,都会在其中收货意外的惊喜。 这期播客,我们邀请了台湾的艺术治疗师、准谘商師陈炜,来与我们谈一谈艺术治疗师在台的养成之路。同时他也曾在2019年的苏州(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大会上和浚溢一起带领生涯探索工作坊。今年第八届表艺大会刚结束,就有了这一期播客,让我们一起来跟随姑苏表艺大会的学习交流氛围,走入艺术治疗的大门参观一下吧~ ps:勾搭嘉宾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播客摘要: 1艺术治疗师的成长日记日记:夹缝中求生存; 2 标配双硕士,鍛造藝術治療與諮商的雙刀流專業能力; 3 第八届苏州(国际)表达性艺术治疗大会中的“雨中人”测验; 4 雨量、雨具等,在“画人”测验中有何意义; 5 世界人均拥有多少把伞,这些意向具有跨文化性吗; 6 现场作画,看看嘉宾如何解读“音符雨滴”; 7 创作的process,依然是治疗师关注的重点; 8 在美国学习艺术治疗,培养模式是什么样的; 9 治疗师的成长:从“我是独特的”,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11 艺术治疗抚平很多人美术课的伤; 12 硬壳技术分享:选择个人色条,——让颜色来说话; 13 东、西方的来访者,在接受艺疗时,会有区别吗; 14 一次好的测验,就是一次好的治疗; 15 营造安全的氛围,才有特别的作品浮现; 16 艺术治疗都有哪些取向?人本?认知?加上了“表达性”又是何意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这一次的嘉宾依然是是来自台湾的林伯聪心理师,一位存在主义治疗师、督导,同时他也是点系列·心理咨询机构其中一家的负责人。我们接着上一次形而上的存在主义讨论,落地生根,谈谈关于经营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发想,实践,感悟,总之,一切苦与甜吧。 内容highlight: 1、点系列的心理咨询中心发源于2017年的“点亮心灯”; 2、资讯中心合并出版商,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3、政府采购的家暴干预、自杀防治是营运保障之一; 4、早期靠爱心,例如基金会; 5、行业逐渐升温,那么你会选量大的平价市场,还是稀缺的高端服务呢? 6、学院派心理师的养成之路,怎么接轨“付费市场”; 7、在“点系列”咨询机构的实习,最大的特色与收获是什么; 8、实习生带薪吗; 9、心理师与行业的终极存在性议题,是什么; 10、当代咨询师的生存焦虑,还没拿到证就开始内卷? 11、“机构的一百种可能性”考察有感 12、莫忘初衷,是什么让你想要一脚踏入心理师行业? 13、谘商所的功能不只是赚钱,也有公益性质与社会责任 14、“点系列·硕士后执业训练项目”的来历;硕士毕业后的新人咨询师缺的执业能力是什么? 15、学校重理论,但社会实践重点常常不是理论哦~ 16、总之,专注眼前的事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在武大“双修”心理与戏剧,后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系统学习北美戏剧疗法。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