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陪伴人们走过ta们的心灵旅途,同时也会经历着自身困惑、停滞、茫然的时刻,而这些时刻的我们,也许同样会选择进入一段专业关系,求助于一段支持性或反思性的关系,来协助我们突破自身的瓶颈与盲点。同样,专业上密集与人工作的背景,也需要我们不断精进自身的反思与觉察能力,让我们自身——所谓的“工具”和“容器”——有所优化。这些,或许是许多心理咨询师会进入个人体验的初衷。

今天的播客,我们也邀请了一位拥有长程个人体验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来和我们探讨其中走过的足迹与感受。也许用嘉宾分享的一句话可以概括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

个人体验,体验个人,其中滋味,与君道来。


本期嘉宾:马海波,加拿大认证心理咨询(认证编号:10003538);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居住上海,截至目前累计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咨询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1 播客开始得像上海的疫情一样突然;

2 嘉宾受训背景介绍,为何开始个人体验;

3 督导push你、自己的好奇心、遇到心里困扰或咨询阻碍,哪个是你的动机?;

4 嘉宾的长程咨询体验历程中呈现出三个阶段,你有经历过吗;

5 历程中的纠结、往复、信任升级、投入增加都不是重点,“回到你自己”才是;

6 从一周一次变成两次,甚至转化到“躺椅咨询”模式,带来了什么体验;

7 是什么让我们突破,进入第三阶段的个人体验;

8 第一次DvT体验和SE体验,张怡都遇到什么体验—对“长程”的疑惑;

9 台湾的体验师CP值高的让网络都惊卡了;

10 个人体验的意义,上升到佛家,海波怎么看;

11 个人体验不仅仅是在咨询室内,台湾课堂中是怎么做的;

12 自省的习惯,是每一个心理师都该养成的吧;

13 你不需要知道怎么反应才是“对”的,你只要反映你看到的就已经足够;

14 不知不觉,个人体验的经验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15 总结要进入个人体验的一些内外在准备——“过来人”的个性化意见;



【播客介绍】

不可说——由张怡与朱浚溢私人出品,倡导心理咨询圈的多元与反思,试图提供一个给心理师说心里话的地方。

【主播介绍】

张怡:坐标上海的一枚人本&后现代咨询师,DvT戏剧治疗师。赴台进修心理咨询硕士。喜欢多元交汇的谈话,让我们一起聊聊在本土做咨询的体验,敞开与玩耍其中的不确定性。预约及合作请加工作微信:psycamille 


朱浚溢:一个固执的后现代。在大陆完成心理学的本、硕训练后,毅然逃脱行业困局,赴台攻读心理咨询博士学位,试图成为独特的个体,发出别样的声响。邮箱勾搭:[email protected]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包子大仙
3年前
5
对“个人体验”这个词也有类似的感受,仿佛为了回避绕开什么而刻意造词,咨询师接受咨询为什么不能直接说“个人咨询”呢? 有的咨询师因为接受个人咨询受益,也在从事这个职业;也有很多咨询师因为咨询受益所以转行做了咨询师,这都是很常见的啊。为什么现在普遍说法是将「咨询师接受咨询」的称呼,要跟「来访者接受咨询」的称呼区分开来呢?
findtea
3年前
3
哇更新了!话说一直对「个人体验」这个词很介意…咨询师接受咨询这件事不能直接说吗🥲一定要用另一个名义来表达…
海边的桔子
3年前
2
我觉得咨询师做个人体体验有个帮助的点是:咨询过程里当被来访者搅动的时候,可以做的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议题哪些是来访的,毕竟那一瞬间是需要很短的捕捉。
Joey_jhWC
3年前
2
啊,天哪,评论的朋友说出了我之前的一个感受,我以前也有这种吐槽:为什么非要说个人体验呢! 哈哈,这次播客中居然没有聊到。。。可能就像张怡说的那样,一开始默认这个用词就顺着用着下来了,没有反思哈哈。。。 我个人是觉得可能这几年对于我当初和大家一样的困惑麻木了,屈从了主流语言脉络,感谢大家帮我再次唤醒。 内在我有一部分真的好像已经很认同了,因为我觉得,可能“个人体验”专属治疗师本人去被治疗的这个历程,属于专业训练的一部分,例如美国专门有“个人体验师”的专业训练项目,所以专门提出一个新的名字,做的事情其实没什么不同,但是可能就放在一个新的系统中就有了新名称,可能也是为了区别这个“背景系统”的不同,而不是区别“个人体验”和“个体咨询”本身的不同——因为这样的理解让我开始认同这个词语了吧。。 不过现在想来,我本人倒真的不会有觉得说出自己接受治疗有什么不妥,我和非专业朋友说的时候都不会用个人体验这个词语,而是直接用“我也自己接受其他心理师的治疗啊”这样的描述,而对于专业同行之间的交流我可能会使用“个人体验”,但是但是,我当下也觉得,我其实和同行交流会比较反感他人或我自己使用这个词语诶,啊,或许是我觉得这个词语很“精分”吧。。。哈哈哈。。。因为就像是播客中说的,强调“个人体验”必须是要满足一些时数的,一般都是精分项目。。我反感的可能是有些人用这个系统的受训任务来要求其他流派的受训者,这很不公平呀。嗯嗯,我写到这里似乎理清了一些心中沉睡的想法。。。哈哈 谢谢大家耐心看完。也谢谢大家支持我们的不可说。
海边的桔子
3年前
1
57:02 团体带领不是hold住成员 是加入谈话 这个点也很启发我 thx
小飞飞
2年前
1
提供一个新思路,用个人体验这个词作为咨询师之间的交流很方便,不容易有歧义。否则咨询师之间的对话经常是这样的:今天我要去咨询,哦是被咨询,不是做咨询。
findtea
3年前
1
我分享一下我在上郑永锴老师的课上他对于「个人体验」这个词的理解(当时有同学问他怎么看咨询师要接受个人体验🤣)我觉得他的表述对当时的我很有启发: 「个人体验这个名词很奇怪,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咨询应该是一个你所接受的东西。来访者来找我们也并不一定是他有问题。我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在我们的工作中,去了解自己这件事是非常好的,也是对我们的专业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工作为什么这么有趣,除了能帮助很多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是同步的。你要有专业成长,就需要有个人成长。那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去接受咨询就是一个方法,学习理解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这会让我有一种感觉,咨询就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不需要一定要去修通什么,解决什么,这好像也是我去接受咨询的体验,我也希望能用这样的理念来面对来访者的咨询工作。 再一次谢谢两位老师的分享,能和大家交换理念很开心!
GGhazel
3年前
1
咨询小半年了,信任建立了,包袱应该也卸掉了,但还是不能裸奔去咨询。大概是我思想太流动,边界感差,安全感极低,才需要更长的时间去体验。
Philharmonica
3年前
1
20:42 对于这个稳字,深有体会了,精神分析。其实对方保持中立,最后自己真的也很能放飞。
Joey_jhWC
3年前
0
啊,天哪,评论的朋友说出了我之前的一个感受,我以前也有这种吐槽:为什么非要说个人体验呢! 哈哈,这次播客中居然没有聊到。。。可能就像张怡说的那样,一开始默认这个用词就顺着用着下来了,没有反思哈哈。。。 我个人是觉得可能这几年对于我当初和大家一样的困惑麻木了,屈从了主流语言脉络,感谢大家帮我再次唤醒。 内在我有一部分真的好像已经很认同了,因为我觉得,可能“个人体验”专属治疗师本人去被治疗的这个历程,属于专业训练的一部分,例如美国专门有“个人体验师”的专业训练项目,所以专门提出一个新的名字,做的事情其实没什么不同,但是可能就放在一个新的系统中就有了新名称,可能也是为了区别这个“背景系统”的不同,而不是区别“个人体验”和“个体咨询”本身的不同——因为这样的理解让我开始认同这个词语了吧。。 不过现在想来,我本人倒真的不会有觉得说出自己接受治疗有什么不妥,我和非专业朋友说的时候都不会用个人体验这个词语,而是直接用“我也自己接受其他心理师的治疗啊”这样的描述,而对于专业同行之间的交流我可能会使用“个人体验”,但是但是,我当下也觉得,我其实和同行交流会比较反感他人或我自己使用这个词语诶,啊,或许是我觉得这个词语很“精分”吧。。。哈哈哈。。。因为就像是播客中说的,强调“个人体验”必须是要满足一些时数的,一般都是精分项目。。我反感的可能是有些人用这个系统的受训任务来要求其他流派的受训者,这很不公平呀。嗯嗯,我写到这里似乎理清了一些心中沉睡的想法。。。哈哈 谢谢大家耐心看完。也谢谢大家支持我们的不可说。🙏
可能是小王子
2年前 上海
0
建议闲聊的部分少一点,内容的部分多一些
Windydy
2年前 广东
0
虽然知道这是一档严肃的节目,但还是很想弱弱地说一句 Joey声音好像海绵宝宝央配啊!
芝麻里有西瓜
1年前 湖南
0
怎么预约台湾的咨询师呢?在内地的话
HD827408m
1年前 北京
0
08:11 排一两个礼拜算啥……我们学校基本上只要不在发出来就抢很可能直接拍到期末一次
HD639757c
3年前
0
以后片头片尾曲可以放show notes吗?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