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北京的冬天 - 郁冬 - 露天电影院 ------------------------------------------------------------ 人们对于雪的记忆是不一样的。黄主播从温热的南方带着想象中对雪的期待来到北京,他所期待的那个落在华北平原的雪在我这儿更像小时候的冬天的一种玩具,而到了顾主播那里又成了对生活造成的麻烦。 芥末章鱼经常拿个词出来聊,有些词是含义需要澄清,有些词是被记忆赋予了意义。 前些天北京下雪了,这期我们聊聊雪。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 Nobody Rides For Free - Ratt - Ratt & Roll (The Best of Ratt 1981-1991) ------------------------------------------------------------ 前几日,EDG在2021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上夺冠,引发了网络上的狂欢。年轻人们如同过节一般兴奋地庆祝,那场面可能不亚于当年女排艰难夺冠后的场景。 当晚,央视新闻发了微博,向EDG战队表示祝贺,这也让年轻人们无比兴奋。曾经不断被质疑是否可以入选亚运会的电竞项目,仿佛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这似乎让部分家长们很忧愁,甚至愤怒。隔了两天,一篇10万+文章出现:《补习班是洪水猛兽,打游戏就不是了?》文章表达的观点,围绕着宣传电竞,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的学业,破坏他们的视力,让他们产生错误的人生目标。被精选出的评论,也是各种赞成。里面的逻辑,让我十分想要来辩一辩。于是促成了这期节目。 在节目里表达了很多的观点。遗漏一个部分在这里补上,呼应曾经的某期节目:不少家长的脑子里,似乎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得保证这个选择最后必须获得社会意义的成功。你要打电竞,就必须拿冠军。如果你选择了电竞却拿不了冠军,你就只能选好好学习考好大学。但很显然,人生的选择不止这些。同时,人们做的所有选择,也不必都奔着世界冠军去。以及: 你们的孩子选择了好好学习,也不是都上了顶级学府啊。 好了,开始听吧。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情人(The Lover) - Beyond - 海阔天空 ------------------------------------------------------------ 这个世界上还是充斥着蛮多对中国男人的嘲讽的,尤其当综艺里面普遍都是小鲜肉成为顶流、最能体现男性魅力的足篮排常年不给力,基础身体素质方面确实比不过很多西方男人等等,有些点被嘲讽得无话可说。 最近一篇男性服装的广告软文里面又提到了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的问题,所以这期就来聊一聊丑这个嘲讽我们接不接? 文章里面说丑并不是说真的长得丑,而是指,中国男人尤其是中年男人,对自己的形象非常不顾惜,压根就不打算在外貌上取悦别人。 由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同,接触到的人群不同,那对应感受也很不一样,可以简单的预设下把着装水平分为邋遢-得体-精致-时尚几个类别。 那在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广大农村地区会看到一些比较邋遢的男人,在国外大城市或旅游景点中的时候回看到很多穿着精致的男人,在艺术或广告行业的人群中总能看到非常前卫时尚的男人。 我会认为国外的男人相比中国男人有更多的比例在精致和时尚这个层次。 而在中国大城市中多数时候会发现男人们很普通,大多处在基本得体的这一层次,可能是因为我们只追求舒适,或者因为从众心让自己穿着的很普通,或者审美力确实没有得到训练导致不知如何搭配才最能体现个人的魅力,也可能,是因为男人压力大没有钱用来装扮自己? 而对比女性同学对美妆的热衷,日常的穿衣探讨,购物时间和资金的投入,都远超中国男人,那么是到底什么原因让男人如此不在意外表,凭什么就被商家们定义为消费链上的最底端? 又或者是我们的感受有问题,大家觉得中国男人跟女人着装水平一样?跟国外男人也差不多?这个丑的嘲讽咱们不接? 欢迎来边听边在评论区讨论。这期纯粹是非常主观认识层面的讨论,没有做过任何数据统计,更欢迎有数据的同学来讲理。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Beauty and Pain - Avrigus - Beauty and Pain ------------------------------------------------------------ 这期话题的引子来自于群里的对话,因为译泽主播安排各种活动,经常都集中在他熟悉的区域,于是被评价为“总是待在舒适区中”。这个概念经常听到,但当我们说一个人待在“舒适区中”的时候,到底是在说什么?似乎并不是非常明确,于是我们讨论了一期。 我们会发现,这种说辞带着一种评价的内涵。当A对B说,你现在正处在舒适区中,似乎在暗示:你应该脱离现在的状态。它比“你现在很舒适”更进一步,除了描述了情况,还暗含了你该怎么办:脱离现在的状态。 但舒适是不对的吗?这种评价逻辑,背后其实隐含了价值判断。在这个词被大量使用的前几年,社会的价值取向仿佛都在说:按部就班是不好的、不寻求变化是不好的、外面的世界总是比现在的世界是更好的… 这两年这个词似乎被提得少了。即使被提到,取而代之的也常常是“我就想在我的舒适区里待着,谁也变动我。” 这也是一个时代起起伏伏的历程,带来的人们价值判断变化的例证吧。 好了,开始听吧。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垫乐:from my childhood - joshua spacht - songs from the journey ------------------------------------------------------------ 这期我们从嘉宾的一个职业困惑聊起,讨论了当职业工种/职业环境的“潜规则”,与你个人价值观有冲突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从事销售的嘉宾,和从事PM出身的三位主播,不同程度地都面对过法律规则,商业世界规则,个人价值观,不同范式之间的冲突,并发现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环境不断影响下,“个人”的部分也在被改变或者“主动改变”。 在冲突的当下,我就会经常想起的译泽主播说过的:看你想要什么。 录完节目后我也在想,如果没有这些冲突,生活样子也显得不太真实。 在各种各样的冲突构建出的灰色地带中,我们如何选择,坚持什么,舍弃什么,正是这些塑造了我们“个人”。 你经历过那些“规则”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冲突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这期我们讨论了一下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芥末章鱼做的好的地方是,总是能把问题拆开,讨论量变、引起、质变这些概念都是什么含义,但是因为没做研究,讨论的更多的是彼此的认识和观点。 写这个文案的时候我在想,不先做足够的研究就进行讨论是不是个合适的行为。想了想发现这就又回到了做这个电台的意义的问题,梳理和修补自己,这也挺好。 既然节目里聊了足够的认识和观点,文案就引述一些标准概念,我也偷个懒。标准概念阐述的挺好的,不过看完之后我还是更喜欢我们的讨论。 好了,开始听吧,以下是引述部分: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二。它揭示了事物发展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以及由于事物内部矛盾所决定的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提供了事物发展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的观察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涵义 ①质――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通过属性表现;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 ②量――事物的规模、程度、运动速度的快慢、颜色深浅等可量化的规定性;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适度原则是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④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⑤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⑥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度。 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④割裂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两种形而上学:“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它们割裂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了事物的发展。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今天是老胡与我们一起录的节目。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互联网运营,老胡可以说是活跃在互联网和内容界的各个角落里。当年还跑去做过一段时间的影视,以及时不时地在社交网络上写一写评论。这两个因素延伸出了本期话题:剧情不合理就一定是烂片吗? 起因是老胡写了个长文,在网上与喷了一些网友,只是因为人家要求剧情合理。和娜娜聊起的时候,发现观点似乎完全不同。拉上顾哥和译泽后,本以为审美习惯大相径庭的几个人会吵成一锅粥,没想到聊着聊着,竟然变成了暴露各自恶趣味的内容。 同时,什么是好电影,这个芥末章鱼的老问题在这里被无数次提起。N多文艺青年猛烈批评就不值得一看吗?在互相影响的社交网络上,人均影评家的世界里,我们还能不能保留自己单纯而又独立的审美观念?那些交出了优秀行活又赚到钱的电影,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些问题,都在节目里也一一聊到了。希望大家喜欢。 好了,开始听吧。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最近有起不算陈年的旧案宣判了,跟性侵指控有关,跟网暴也有关。 芥末章鱼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记录时代,翻了翻已经录过的节目,仿佛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竟是由这两个词联手统治的。用“统治”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压迫感,想要做一个和这两个词无关的人的压迫感。 要把漫长的时间里女性的心惊胆战还给男性,听起来不仅快意还很公平,但要想一想,除了对立的、单一角度的公平,我们是否还有更应该追求的东西。之前的节目里我们讨论过那会儿到处引用的内卷概念,人们之所以痛斥它,是因为在存量里徒增了所有人的成本。而在这个话题里的一些人举着正义的旗号在做的事情,真的有区别么? 历史上人类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然后我们用代价换来的更高的代价。 我无意也不支持主张女性单方面来承担让人类变得更好的代价,只是想讨论,如果人类是能够主动做选择的,我们是否值得一个更好的选项。 我总是主张主动做选择。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关于英语,在我年轻最叛逆的时候,会对身边的人抱怨说,好好的一个中国人学什么“鸟”语…… 但是为了能上大学“好好学习”其他学科,还是凭着刻苦努力和智商把英语学得算过得去,等到上了大学,就又凭本事把英语都还给了老师。 像很多人一样,英语水平的巅峰,是高考英语考场出来那一刻。 这一期我们聊了聊关于英语的问题,主要从英语到底有什么用而展开。 你都在哪些时候因为英语给你带来了困扰?出国旅游有没有找不到目的地?着急看最新一期美剧没字幕等得焦虑?工作开会时候某个重要单词没懂一脸懵逼?遇到歪果仁朋友介绍就自己没法交流显得格格不入? 听说教育部门已经打算降低英语的总分数了,人工智能的翻译机器也非常成熟了,(随着大国崛起、一带一路……),我们汉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提高了,那英语……? 就现在,来评论区说说你们觉得学英语还有啥用?或者学英语你打算投入多大的成本那?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一眨眼,这个电台五年了。 五年来,我们最大的特点可能是懈怠了。不管听友们如何提意见建议,我们似乎都很难及时响应,和这个讲求快的互联网时代不在一个风格中。我们有变化吗?似乎是有的。只是很慢,也不多。一年可能有1-2个小改变。但累计了5年,看起来变化也就不少了。 这就是“5年”这个东西带来的神奇效果。当时间被拉长到这个维度,日常中无比微小的变化也变得可见起来。就像节目中提到的,男人和生孩子、20XX你爱听不听等系列节目,单独拿出某一期似乎都平常无奇。但这个事情做了5年,放在一起,似乎就变得特别起来。 这300来个小时的节目,对我们三个人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影响。顾哥为自己找到了自留地,译泽主播找到了自我返送器,娜娜主播找到了一点使命感。三位主播(以及他们的家人)都在这个事情里获得一种“确定性”。芥末章鱼找到了什么呢?除了收获比开始节目时候预期的少很多但质量却超高的听友外,我们还收获了持续竞争力: “持续竞争力重点不在竞争力,而是在持续。” 持续的事情有魔力。让我们持续下去吧。我们1000期见。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这是我和黄主播在广州录制的一期节目,我们同时出现在广州不是去寻觅美食,而是去出差的。所以我们选了个懈怠一些的概念来聊,这个概念叫周末。 节目聊的很水,但对于芥末章鱼来说难得的很“情绪”。很情绪的回忆少年时因为种种原因对周末的期待,很情绪的想起一些有记忆的周末,很情绪的倒了些现在的苦水,也很情绪的留了一些幻想。 录完这期节目我恰好看到了一份DT财经调研发布的《2021国产青年周末调查报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报告的最后写到:“ 在这次调查中,有接近6成的人同意「人和人的差异在于怎么度过闲暇时间」这一观点。如何好好过一个周末,是广大上班族和学生的愿望。 对当代人来说,占据2/7的周末时间是一个人生活状态的重要样本。特别是近年来,996的工作制度和加班文化不断受到质疑,说明人们不再将个人价值与工作成就完全等同。 正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幸福存在于闲暇中。”
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入口: ----------欢迎听芥末章鱼想插话的朋友来插话群玩儿---------- 跟闺蜜说,我要去录一个朋友的播客节目,主题是职场性骚扰。闺蜜说,你有经历?我说,可能,我有擦边球? 嘘。可能,你也有过。 工作了这么多年,各行各业,或大或小,或难以定义,或你的大脑把不良记忆美化了,或你选择性遗忘了……可能你也没跟谁说过,因为你不是觉得那不值一提,就是说了也过去了,“又能怎样呢?”,反倒像是弱者专属的哭诉,几乎注定无疾而终,于是你强制自己满不在乎;因为再次回忆起某些不快的场景,已然令你作呕——某些话,某个眼神,你只想转头;也或者,你已经妥协到可以对此并无不适,游刃有余,相当自如……当然,可能你认为那并不是“妥协”,只是“适应”,适应职场现状,适应这个从出生一刻就逃不开以性别分化的世界,从古至今,男女雌雄,你承认不承认吧? 该正视一下了,也好解决,至少是改善。那就需要勇气,需要发声。 带着对一些未知新男性视角的好奇,和重新梳理自己、破除自身偏见的意愿,我来了。 聊了一晚,最大的共识是在“性别对立”四个字上打了大叉。当然,一切泛化为集体名词的用语都值得谨慎和警惕,比如“男人总是……”、“女性通常……”。我们要打破性别偏见,首先就不要再传播性别刻板印象,因为不论性别,每个个体是如此不同。但事实上,生理构造之不同已经导致两个性别的必然差异,且不说心理、社会、文化层面。「存异」更要「求同」,比如,同的是互相尊重的性别观念,或者说,这无关性别,是互相尊重的“人”的观念。 这期节目又是和Boundless Talk的串台,我和Yvonne从普通女性自身经历出发,看看从小的性别意识,二元对立的性别壁垒是如何塑造而成,而今时今日的职场环境下,我们要如何破解、改变呢? 无论性别,如果可以平心静气地听完本期节目,并有所反思,谢谢你参与了人类扫清性别障碍计划之一小步。(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谢谢娜娜请我来久闻其声的芥末章鱼,认识了一些新男性,了解了一些新观点,有交互,有理解,有思辨,开阔则通融。 分享两句话,也是我的心声: 我希望能忘记我的性别。 我看到的不是性别,而是人。 另,谢谢节目组允许我再次打广告:欢迎来我的扎染玩儿玩儿坊,做一套手指复苏术,或者瞅瞅「汗毛虎牙」手工作坊。 祝你,有一天可以忘记性别的你,更欢脱,更自由! ----------「汗毛虎牙」手工作坊----------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