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职场PUA泛滥的今天,该如何说话才不PUA?

因为身边多位同事反映,在他们跟员工正常聊天之后被反馈有PUA的倾向,导致我们译泽主播陷入了一个充满高级感的困惑。 这个困惑是“怎么跟员工沟通,才不算PUA”。 为什么说有高级感,是因为如果你级别不够高,就不会有这个困惑。 尝试解释这个困惑就难免要讨论PUA的概念,但这种原本明确的狭义概念被互联网泛化了之后,就没法讨论了,毕竟人多了怎么用的都有。按照芥末章鱼的传统,我们就聊一聊不管他人怎么定义PUA,我们都尝试着让他人别觉得被PUA。 当然这是很难的,如果有人觉得你跟他说早睡早起身体好都算PUA他,限制了他作息自由,那不扯淡么?这种人连独立人格都没有,你还跟他说什么话。这个我总结为X人X心,他是个什么样人就会理解什么样的意思。沟通对象如果奇葩,就不能用正常方式交流。 沟通另一方就是领导自己了,要深刻反思、认真总结,自己的表现是不是足够真诚?平常工作是不是值得信任?如果自己是个唯利是图、任人唯亲的形象,跟谁沟通都容易被误解,他人肯定会猜想你丫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意图? 总之,最后聊的结论跟以往也一样,就是无解。尽量真诚,尽量强调表达的仅是自己的观点,尽量公平的聊天,尽量减少利益相关,然后忽略掉这个困惑就好了。对于员工,希望我们都建立自信心,学会识别什么是真的PUA,对PUA说不。 让人伤心的是,翛飏、娜娜主播和嘉宾子寅,就都没有这样的困惑。可能因为我们三个平常就都很真诚,也可能因为我们不高级。

68分钟
99+
4年前

226.子寅:历时半年死里逃生,我才能和老奇葩们站在一起

大家好,我是子寅。 非常开心又一次做客芥末章鱼电台。很难想象距离上一次做客已经有1个多月了!这一期聊聊我参加《奇葩说》的事。 这期节目内容很充实,聊了一些幕后的趣事,从海选,到千人奇葩捞,到正赛1v1。主播们提了很多问题,据说是代表电台的粉丝们问的,我不太确定我回答得好不好,但我确定自己是真诚的。我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一些成长,虽然成长这个词很俗,特别是在职场上。 参加节目很累,准备稿子的压力,让人无暇顾及晋级之后短暂的喜悦。就像一场电子游戏,每一关都比上一关更难,每一关都要把自己逼成更好的自己,至少是更累的自己。 参加节目见到了很多偶像,也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见到了更大的世界。 有了粉丝,但还没有建粉丝群,因为不知道叫啥名。我想的是“帮子寅改bug群”,但是感觉是在太俗了,像极了我的段子最初的模样。 如果有朋友是第一次听这个电台,可以考虑关注一下。这是我大学的三个好哥们的电台,内容是喝酒聊天,他们坚持这件事情已经4年多了,我感觉这4年他们的认知在不断扩大,不断地向下兼容我。 对了,他们3个,广泛层面上,都是产品经理。 你们觉得,谁最适合参加下一季《奇葩说》呢?听完之后,给我们留言好么?

76分钟
7k+
4年前

223.从AI面试到AI辞退,人类逃不开的数据系统

本期讨论的内容是AI视频面试。 在2020年这个疫情肆虐、经济紧张的大背景下,或是因为要节省HR人力成本,或是为了扩大人才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应用AI视频面试的软件筛选候选人。 候选人面对的是一个AI的虚拟面试官,他可能是一个男人的形象叫James,也能是一个女人的形象叫Lina。但是无论什么形象什么名字,对于候选人来讲,面对一个机器人进行面试都是非常不习惯的。 候选人无法感受到AI面试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只能通过AI冰冷的问题来猜测该如何回答问题,他们无法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合理,不确定已经回答的内容哪一部分引起的面试官的兴趣,他们不知道AI会用什么维度评价自己,被一个机器评价自己,甚至会感受到一种被冒犯的感觉。 在网上查了两个AI面试官的真实问题,读者可以尝试解答并猜测AI面试官会如何评价? “请分享一段你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仍然迎接挑战的经历。当时的挑战是什么?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是如何应对挫折并快速成长的?” “请分享一次你的亲身经历,你是如何把新颖的想法运用到学习,社团活动或实习中的?你怎么会想到这个主意?你又具体做了什么来落地你的想法?” 如果你认真的思考了该如何回答,那么遗憾的告诉你,可能AI更会关注你的表情变化,你的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你回答的内容本身可能在评分占比中并不高。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想,并不知道如何才能真的让AI给我们高的评价。 娜娜主播提供了一个思路,要想办法讲得很别人很不一样,才能以为异常致使AI无法把你归类到某一个群体才能让你脱颖而出。或者像顾主播的思路,抓紧去找一个做AI面试企业的产品经理或者算法工程师,问清楚他们是如何制定的策略,提前找到方法。 AI面试时一个趋势,就想以前的面试都必须要面对面,慢慢演变成了电话面试、视频面试。随着AI技术的提高,企业的需求,AI面试会越来越流行,并且随着用户越来越多,数据越来越多,更会加速这个趋势。 现在AI只是进行简历筛选,进行初面,接下来可能你都拿到offer了还没见过一个真人。 在未来,人们几乎都会遭遇AI面试官。 译泽很绝望,绝望的是我们无法逆转这个趋势,不得不接受被机器评价的命运。 我觉得应该放松心态,就算没有AI我们不也经常被某一个特定的人用一种规则评价么?比如超过30岁不要之类的。。。。 慢慢来,反抗不了,我们就享受吧。

63分钟
99+
4年前

221.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吗?

当知道了这期题目的时候,我的脑子是垮掉的,按照芥末章鱼的传统,我们要先讨论什么时间,时间存不存在,然后再明确什么算公平,最后才能讨论时间是不是公平的。 还好我们提前限制了这个讨论范围,并没有讨论时间的概念。我们不考虑什么引力,什么速度,什么空间巴拉巴拉的东西,把问题约束在对每个人来说都一致的部分,一天都是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那么是否公平这个疑问出在哪里呢? 至少有两个方面可能不公平值得讨论。 首先,每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是不一样,咱就单说非睡眠的时间吧,三位主播就是明显的例子。受到遗传或者后天磨炼的影响,译泽和娜娜主播的每日睡眠时间大概5-6个小时就足够了,甚至4个小时睡眠也可以全天精神饱满。 而我,可怜的翛飏同学,虽然从名字上看起来有一颗希望自由飞翔的心,但我每天至少要7个小时睡眠,否则……否则好像也不会怎么样,感受就是昏昏欲睡、智商降低、反应迟钝、记忆减退、双眼无神、四肢无力……然后一定就会在当天某个空闲时间被困意击倒。当然如果当天没有空闲时间,那么第二天补回来,如果第二天也没有空闲时间,那么就周末补回来,如果都没有补回来的机会?感谢苍天,目前还没有被逼到那个程度的经历,希望也后也不会有。也不希望用自己来实验“个人所需睡眠时间是否能通过磨炼而减少”。 从这个角度上算,两位主播一年要比我多了大几百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这几百小时能玩多少局荒野乱斗啊,太不公平了! 其次,每个人的时间利用效率是不一样的,这影响因素就多了。 不同的人在同样外部环境因素系下,产出也可能不一样的,智商、工作方法等等都会有影响。更何况外部因素通常影响更大,比如,公司老板张罗个会,一帮人迅速组织安排,老板很快就能高效的安排好工作,而换成小职员,可能要一场会议的时间才能协调好各参会人员的日程,职位决定了时间不公平。比如一个人因为经济原因,住所距离工作单位特别远,每天要比其他同事多消耗2个小时在通勤上,经济基础决定了时间不公平。 魔兽世界里面NPC经常对我说“时间就是金钱,我的朋友!”而我认为在时间利用上,“金钱也是时间啊,我的朋友!” 总之,这次讨论之后我陷入了深度的自我怀疑,我睡的比另外两位主播多,我智商也没他们高,也没有他们有钱,我完蛋了。。。

68分钟
99+
4年前

219. 女拳,网络巴别塔的一种表现

这一期我们聊“女拳”。准确地说,聊的是微博上那些满嘴“蝈蝻”、“男蛆”、“母驴”范围内的“女拳”。这个话题提过好几次,都没敢碰。就如节目里提到的,毕竟我们三位主播都不是女性,没法共情女性的生存环境,也就不好对这些言论发表些什么评价。这次因为“清华学姐让学弟社死”事件,忍不住要聊一聊。 本着要喷就尽情喷的角度,大部分情绪都在节目里了,就不赘述了。说点录完节目后自己感受深的: 我们之所以常常觉得网络上与人讨论难,有些是这里面夹杂这太多不负责任的、只为赚钱的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挑起争议、制造流量,然后用群体对立化的言论圈住一群人,进而收割。收割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个人的情绪满足。但这不是最核心的。 更核心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发展不均。一些地区已经是发达水平,一些地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经济的不均衡与各地不同的文化再交叉,形成了无数种不同的生存状况、文化认知和个人诉求。那些只能依赖婚姻得到经济基础的女性,和一线城市完全经济独立的女性,本质上是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让他们作为同一个群体来提出诉求,是不现实的。但在网络上讨论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全国人民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和自己一样的环境中。这种误解,让大多数的与自己不同频的言论都没有办法被理解,于是只能争吵。 写到这里,感觉网络就仿佛是新时代的“巴别塔”。我们能期待有一天大家真的悲欢相通吗?除非脑机技术有什么大突破,否则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人需要的也不是什么事实、对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种情绪。

73分钟
99+
4年前

217.中年男评文艺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217.中年男评文艺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本期响应共创群里的建议,我们聊的是文艺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虽然近几年所谓的大女主剧盛行,但是我们主播们都没有关注过,所以就只能聊一聊各种文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们,姑且认为我们还能想的起来的角色都算印象深刻。 我们从柔弱寡言的日向雏田聊到古灵精怪的赵敏,又从敢爱敢恨的米莱聊到倔强任性的玛蒂尔达。能让我们记住的女性角色都有非常独特的性格特点,都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些片段值得回味。 我们尽可能把想到的角色都聊了一遍,我们发现回忆起来很难。好像那么多作品中能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很少。或许是在创作者的视角中还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更多一些。很多的女性角色形象单一、符号化,起到的是功能性的作用。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需要有自己的性格魅力的,比如我们提到的《李米的猜想》中的李米。我们想要看到更多类型的、真实的、对女性有不同观察角度的角色出现。 让我觉得比较欣慰的是,我们没有聊到傻白甜一类的女性角色……那些充满着装傻弱智的行为且不断重复,感觉实在对观众智商的的一种侮辱,我想哪怕曾经记住过也会选择性遗忘。 感觉这还是一个非常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说不定可以发一篇paper叫《中年男人对文艺作品中不同类型女性角色印象的研究》。我们粗浅的讨论与分享是否跟你们相似呢,欢迎听完之后留言分享。

78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