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黑暗中一点光,也是日常里的一种暂停。它讲故事,也制造沉默;它以光影捕捉现实,又总在虚构中逼近真实。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杭州苇草电影书店的主理人大五老师,一起从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聊起,恰好也是我们播客的第27期。巧合之中,我们聊上影节看过的电影,也聊看电影这件事本身——它如何在我们的日常中扎根,如何成为思考与情感的容器。 影院里放大的不仅是影像,也是一种情绪的质感;而电影类图书,不只是幕后的资料和谈话录,更像一次延迟放映——延续我们与电影之间尚未结束的关系。 这个夏天,我们各自带来了想推荐的电影和值得展开的电影书。希望这一期,能陪你在盛夏里找到片刻的安静,也找到一部让你愿意重看、重读的作品。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以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雅众·电影」系列书一本~ 【时间轴】 02:10: 上影节看了哪些电影 05:24: 高于预期的《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 15:06: “在大银幕上看电影”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19:10: 电影院才有的观影情绪 21:16: 编校安东尼奥尼的书 25:00: 看电影与工作如何平衡 28:26: 为什么做电影主题的书店? 32:12: 电影类书是小众中的小众 37:22: 爱电影和爱书的不是同一类群体 39:24: 电影类书和观影之间的联结 42:02: 各自推荐电影类书和电影 【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洪尚秀,2025) 《双峰:与火同行》(大卫·林奇,1992) 《夜》(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61) 《新的景色》(団塚唯我,2025) 《鸟》(安德里亚·阿诺德,2024) 《在水中》(洪尚秀,2023) 《女人Taxi女人》(王君正,1991) 《地球之夜》(吉姆·贾木许,1991) 《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 《橡皮头》(大卫·林奇,1977) 《放大》(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66) 《凶线》(布莱恩·德·帕尔玛,1981) 《小武》(贾樟柯,1998) 《太阳雨》(张泽鸣,1987) 《千禧曼波》(侯孝贤,2001) 《南国,再见南国》(侯孝贤,1996) 《在街上》(今泉力哉,2019) 《蓝色大门》(易智言,2002) 《恐怖分子》(杨德昌,1986) 【节目中提到的书】 《埋葬一条金鱼:洪尚秀的电影》[韩]许文暎,顾冰珂译 《幻想大象:李沧东的电影》[韩]金泳辰,顾冰珂译 《悲剧救赎:朴赞郁的电影》[韩]金泳辰,史晓雪译 《地下迷宫:奉俊昊的电影》[韩]郑智渊,左安浦译 《蓝丝绒:大卫·林奇谈电影》[美]大卫·林奇、 [英]克里斯·罗德雷,冯涛译 《我生命的流转之光:安东尼奥尼谈电影》[意]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卢玲译 《雕刻时光》[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张晓东译 《贾想I: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贾樟柯 《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贾樟柯 《刀与星辰》徐皓峰 《电影是什么》[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 《围绕电影的X》[日]西川美和,吕灵芝译 《恋恋风尘:侯孝贤谈电影》侯孝贤 《夏日终曲》[美]安德烈·艾席蒙,吴妍蓉译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星月 后期制作/星月
波德莱尔的诗,总像是从暮色中缓缓走来,带着玫瑰、颅骨、爱神与尘土。他写城市,也写梦;写沉沦中的狂欢,也写腐朽中的光亮。在《恶之花》与《巴黎的忧郁》之间,他为19世纪的现代性写下最敏感、最矛盾,也最深刻的注脚。 本期节目,我们从波德莱尔的两部经典作品——《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出发,借由复旦大学法文系副教授陈杰老师的讲述,重新走近这位19世纪的“都市游荡者”。他的诗中既有城市的污秽与病灶,也有惊鸿一瞥的美与昙花一现的幻象。 今年五月,雅众出品的钱春绮先生译本《巴黎的忧郁》特装典藏版,作为《恶之花》的延续,重磅呈现。这一次,我们希望通过陈杰老师的悉心讲解,以及对《恶之花》诗篇 《风景》(Paysage)的朗诵,让波德莱尔的诗意,在声音中重新抵达各位的内心。 希望本期节目为你在日常中打开一个视角,看见那个被迷雾、香水与灰烬共同笼罩的现代巴黎,也看见诗如何在今天发生。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时间轴】 01:50: 波德莱尔将《恶之花》献给唯美主义开创者之一泰奥菲勒·戈蒂耶 07:37: 一切真正美的东西都是无用的,“为艺术而艺术”(L'Art pour l'art) 10:00: 从恶中提炼美,从恶中开出花 12:52: 诗不应当服务于道德教化 14:27: 如何看待波德莱尔的革新和反叛? 17:00: 怪诞和阴郁并不是从波德莱尔开始的 22:00: 夜间之诗?孤独漫步者?巴黎游荡者? 29:04: 1855年这个时代,诗歌离死亡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34:20: 作为艺术批评家的波德莱尔 39:52: 现代性的巴黎究竟拥有什么特质? 52:32: 波德莱尔资产阶级的生活与其创作内容的不对称性 55:12: 韵文诗(vers)与散文诗(poème en prose)之间的区别 62:35: 陈老师朗读《恶之花》的诗篇 《风景》(Paysage) 66:44: 如何看待作家翻译作家,以及“译者的任务”?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夏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钱春绮 译 夏尔·波德莱尔《恶之花》钱春绮 译 夏尔·波德莱尔《美玩珍学》(包括艺术评论《1855年万国博览会》)、《现代生活的画家》 泰奥菲勒·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1821-1871)《莫班小姐》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译者的任务》) 1855年关于“现代性之争”的讨论: 勒孔特·德·利尔(Leconte de Lisle,1818-1894),高蹈派诗人,《诗》(Poèmes et poésies)(1855) 马克西姆·杜刚(Maxime Du Camp,1822-1894),作家、摄影师,《现代之歌》(Chants modernes)(1855) 爱德华·马奈《杜乐丽花园的音乐会》(1862) 阿蒂尔·兰波《地狱一季》(《词语炼金术》)、《灵光集》 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夜之加斯帕尔》(Gaspard de la nuit)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 沙仑的玫瑰:由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三位老师组成的文学组合,在校内外广泛讲授英、法、德文学。 左拉、马拉美、魏尔伦 贡斯当丹·居伊(Constantin Guys,1802-1892),记者、报纸插图画家 透纳、莫奈 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巴黎奥斯曼改造(1850年代-1870年代) 爱伦·坡、普鲁斯特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立玲 后期制作/星月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阿甘本的书好读吗?一本轻哲学小书竟能聊成一期播客?!还是与他的思想导师本雅明一同登场。 雅众出品的阿甘本晚年箴言录《我看见,我倾听,我思索》,这部充满诗性与智性闪光片段式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以艰深晦涩、旁征博引写作著称的阿甘本,为何在八十岁高龄写下如此感性、诗意的日常沉思片段?这是对本雅明思想和风格的延续与致敬吗? 本期特别荣幸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凡柯老师与北京大学的赵天舒老师,与我们一起聊聊这本小书,聊聊阿甘本与本雅明之间思想的关联,以及他们对于记忆、意象的片段式书写。 阿甘本看待事物独特的方式,也启发我们对日常生活有一些小小的反思。在这个过度分心的时代,如何不受影响地保持感官的开启,继续去看见、倾听和思索,成为了值得我们每个人关心的话题。两位老师都分享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爱好及近来的生活顿悟。在这几十分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阿甘本、本雅明两位哲学家、思想家,一同闲散地游荡。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时间轴】 02:04 阿甘本晚年诗性与智性的回忆碎片 06:19 塞巴尔德对于巴黎的记忆书写 11:35 记忆的书写一定要诉诸碎片式写作吗? 18:40 阿甘本蒙太奇式的拼贴记忆、普鲁斯特的非意愿记忆 22:20 阿甘本与本雅明为何都迷恋意象? 25:20 历史会在某个时刻,爆破出不一样的力量 28:16 作为“游荡者”(flâneur)的本雅明和阿甘本 32:50 回忆在巴黎拱廊街游荡的一个下午 35:59 德国人更爱在自然中漫步 39:06 我们处于一个注意力被剥夺的分心时代 44:11 “呼吁所有青椒都好好运动,保护好身体,明天可有意思了” 47:26 阿甘本论语言的潜能 52:50 要打破语言和外在的自然同构的神话 55:41 海德格尔:诗的语言是一种“道说” 59:47 两位老师在最近的生活中看见、倾听、思索了什么?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吉奥乔·阿甘本《我看见,我倾听,我思索……》 吉奥乔·阿甘本《语言与死亡 : 否定之地》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奥斯特利茨》 希拉·赫蒂(Sheila Heti)Alphabetical Diaries 西蒙·斯特朗格(Simon Stranger)《光明与黑暗的辞典》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 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电台》,王凡柯译 【节目中提及的人物】 英格博格·巴赫曼,20世纪奥地利诗人 阿比·瓦尔堡,德国艺术史家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画家,《雾海之上的漫游者》(1818) 路德维希·蒂克,德国浪漫派早期代表人物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立玲 后期制作/星月
三月将尽,春天的书页已经翻过四分之一。对于编辑部的我们来说,这三个月像是一次长跑,起步时满怀期待,中途气喘吁吁,但仍然坚持步步向前推进。做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本书的诞生都伴随着反复推敲、漫长等待、市场博弈,以及各种不确定的较量。 一本有价值但市场前景不明的书,我们该如何抉择? 诗歌、社科、肃穆文学,为什么越来越难卖?直播卖书如何突围?面对市场的变化,我们如何在热爱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有些书,我们笃定它的价值,却无法预见它的市场前景;有些推广,我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却未必能换来理想的数据。 本期编辑聊天局,我们聊聊过去三个月的忙碌、困惑与坚持,聊聊那些让我们感动的瞬间,也聊聊,在难与更难之间,我们为何仍然愿意坚持下去。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时间轴】 01:27:编辑们最近的工作日常 04:37:在雅众读书会收获感动 09:18:诗歌有多难营销推广? 12:24:从《巴黎的忧郁》看到图书市场现状 15:40:经典文学为什么越来越难卖? 20:11:社会热点选题vs.出版滞后性 22:17:社科书为什么比文学书好卖? 25:13:“美国作家书号”困扰 29:07:“删减问题”困扰 34:15:直播卖书是解法吗? 44:00: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深度思考的媒介 45:43:中文系毕业除了当编辑还能做什么?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巴黎的忧郁》[法] 夏尔 - 皮埃尔·波德莱尔 钱春绮 译 特装典藏本 ➡️ 摩点众筹链接🔗 《恶之花》[法] 夏尔 - 皮埃尔·波德莱尔 钱春绮 译 特装典藏本 ➡️ 点击购买 📚 《开放水域》[英] 凯莱布·阿祖马·纳尔逊 洪世民 译 《我的艾米莉·狄金森》[美] 苏珊·豪 王柏华 译 《词语磁场:多多五十年诗歌自选集》多多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范晔 译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 杨苡 译 《基督山伯爵》[法]大仲马 周克希 译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毕肖普的一生,特立独行,看似边缘,实则堪称典范。她戴着面具,但强烈地拒绝成为除她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像X射线一样揭示了20世纪文化的矛盾和愉悦。她生命根源上的悲剧正是她艺术成就的根源。” 伊丽莎白·毕肖普,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以其细腻、精准同时又不拘的诗歌风格,跨越地理与文化的边界,触动了无数读者。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了胡桑、包慧怡和厄土三位嘉宾老师,与我们一起从童年、家庭、旅行和爱出发,走进毕肖普的一生。雅众近期出版的《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也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毕肖普的人生经历、诗学脉络及其人际交往。从童年时光到她的世界旅行和情感纠葛,这些主题贯穿毕肖普的一生,也成就了她的诗篇。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孤独、迁徙与归属,冷静而深邃,充满对世界的独立观察与真挚情感。 🎁欢迎听众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对本期节目的感受,我们将抽选一位幸运听众,赠送由三位嘉宾签名的《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一本! 【时间轴】 01:10: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生平、主要创作时期和作品 04:35: 包慧怡翻译毕肖普诗集的缘起 09:14: 2002年10月10日买到的《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 15:14: 《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介绍 20:10: 科尔姆·托宾如何看待毕肖普 25:02: 合理理解毕肖普的“童年创伤” 33:03: 毕肖普与罗伯特·洛威尔 41:03: 准确性、自发性、神秘性 46:17: 毕肖普对孤岛的渴望 54:40: 每一次抵达都是为了获得一个“别处” 59:56: 毕肖普和女友的情感纠葛 66:43: 语言的韵律让生活中不相关的事物发生关联 69:00: 毕肖普的爱是她的生存方式 71:32: 拒绝过度抒情 75:50: 如饥似渴地去往“别处” 85:00: 毕肖普没有过一个真正的家 92:20: 通过传记走进毕肖普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美] 托马斯·特拉维萨诺 / 杨东伟 译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美] 伊丽莎白·毕肖普 / 包慧怡 译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选》[美] 伊丽莎白·毕肖普 / 丁丽英 译 《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丹尼尔·笛福 《Elizabeth Bishop: A Miracle for Breakfast》 [美] Megan Marshall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女性主义和女性写作,似乎总是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从西蒙娜·波伏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弗吉尼亚·伍尔夫、苏珊·桑塔格、伊丽莎白·毕肖普,到今天在文学世界中崭露头角的更多独立声音,让女性写作从被边缘化的文学一隅走向了更广阔的主流文化领域。 在编辑部,我们也常常讨论,如何选择作品,如何理解和呈现女性的声音,如何将那些深刻、复杂、甚至被忽视的女性故事带到读者面前。 本期节目,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个属于编辑和女性主义书籍的特别话题。无论是作品中塑造的女性角色,还是探讨性别与社会关系的深度议题,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声音不再是附属品,而是独立、鲜活的存在,她们的故事是对抗、是突破,更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时间轴】 01:05:编辑们年底的工作日常 04:10:如何看待“女”编辑 07:26:戴安娜·阿西尔,五十多年的编辑生涯 12:08: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创作 21:04:女性作家的作品推荐 31:04:如何看待被过度标签化的“女性主义” 38:08:师生恋中的性权利 42:16:毕肖普与里奇 49:20:雅众即将出版的女性书籍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暮色将尽》[英] 戴安娜·阿西尔 《一个规矩女孩的回忆》[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一间自己的房间》[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其后 それから》赖香吟 《文青之死》赖香吟 《如雪如山》张天翼 《明亮的夜晚》[韩]崔恩荣 《黑箱:日本之耻》[日] 伊藤诗织 《裸泳》[日] 伊藤诗织 《性权利:21世纪的女性主义》[英] 埃米娅·斯里尼瓦桑 《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美] 托马斯·特拉维萨诺 《潜入沉船:阿德里安娜·里奇诗合集》[美] 阿德里安娜·里奇 《芭比:美役元凶还是独立标杆》[美] M·G·Lord 《改变焦点:有关性责任的全新思考》[美] 加布里埃尔·布莱尔 《火之花:韩国女性运动历程》[韩] Hawon Jung 《沉默:所有问题之源》[美] 丽贝卡·索尔尼特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在都市,每一个匆匆的身影都是城市景象的一部分。自行车穿梭在来往的车流中,轮胎转动的声音如同城市脉搏的跳动。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成了耳熟能详的旋律,偶尔响起的铃声,提醒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依旧在不停地运转,仿佛从未停歇。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资深骑行爱好者老秦,一起探讨骑行如何塑造一种别样的城市体验,从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出发,打破固有的生活节奏,触发过往时间线之外的事件。我们也将挖掘骑行与阅读之间意外的相似之处,将骑行的自由与文字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带你走进一个关于运动、思考与发现生活小确幸的全新视角。 【时间轴】 00:52:十年前的外版书引进工作 04:47:小时候骑车的回忆 09:54:骑车与阅读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短暂抽离 12:53:北京和上海的城市骑行环境 20:55:西安古城墙上的骑行 21:29:在纽约的城市骑行体验 26:09:哥本哈根“城市骑行之都” 39:43:八十年代的骑行热潮 42:18:《永久1940-1990》分享 46:27:《The Dot》分享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New York Bike Style》[美] Sam Polcer (Author) / David Byrne (Contributor) /Casey Neistat (Contributor) 《永久1940-1990》上海自行车厂厂史编写组 《The Dot》[澳] Lachlan Morton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世界万籁俱寂中,生命有自喜,我想要做这种感受的书。” 2019年6月1日,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的摄影集《你好小朋友》复刻版正式发行,甫一面世,便引起强烈共鸣,还原了一代中国人记忆中色彩明丽的童年,掀起一股怀旧热潮,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美好的旧日时光,光景宛如昨。这本书背后的出版社——青艸堂,一家2018年成立于京都的出版社,随即被大众看到。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青艸堂创办人、出版人夏楠和设计师简枫,从《你好小朋友》背后的故事开始,经由图像和回忆的再现,反映出版的理念,如不断发展的织锦中的一缕细线,以艺术和沉思的手法编织着影像和文化的叙事。我们的对话也像一本图册一样展开:充满旧时光记忆的闪耀,从热爱中获取幸福的坚定,以纯粹、真诚的形式讲述青艸堂的出版历程。 【时间轴】 02:16:《你好小朋友》第二部和第三部加印 03:19:《你好小朋友》的出版过程 13:39: 通过外太空的照片缓解工作焦虑 14:22: “没有完美的出版物” 18:16: 成立一家出版社的契机 24:10: 辞职后决定去京都 28:00: 钝感力,对困难的感觉是滞后的 31:50: 秋山亮二拍下的正是我们的时代 39:52: 京都生活 44:35:《土門拳 日本古寺》的制作过程 57:06: 值得期待的新书 59:10: 申请100个书号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你好小朋友 : 秋山亮二写真集》[日]秋山亮二 《光景宛如昨 : <你好小朋友>第二部》[日]秋山亮二 《往事成追憶 : <你好小朋友>第三部》[日]秋山亮二 《土門拳 仏像巡礼》[日]土门拳 《土門拳 日本古寺 : Ancient Temples in Japan》[日]土门拳 《古都》[日] 川端康成 《完蛋》[意]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皮》[意] 库尔齐奥•马拉巴特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在文字和页面的炼金术中,编校往往是创作的隐秘基石。在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位编辑,他可能与作者不曾谋面,甚至不处于同一个时代,但需要在文字和符号中筛选出意义,像呵护嫩芽一样培育思想,在看不见的交响乐中协调作者和读者的声音。 本期节目,我和同事/雅众的编辑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编辑的职业核心,层层剥开编辑的职业意义——根植于严谨和遐想的召唤。 我们从聊天中发现一条条热爱的线索:对雕琢叙事的渴望,发掘未曾引进的作品的喜悦,以及为文字注入生命的满足感。在雅众,编辑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它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空间,让文学保持永久共鸣的集体旅程。 【时间轴】 01:36:编辑们的工作日常 09:50:对编辑职业的理解 16:00: 成为麦克斯·珀金斯一样的编辑 19:37:难以开口的“拒绝” 21:49: 从外企转行到出版业 24:09: 想要成为一名编辑的原因 27:12: 工作中收获的小小满足感 32:50: 工作之后阅读量翻倍 33:45: 生活和工作如何平衡 37:44: 大家周末都怎么安排? 40:06: I人编辑和E人编辑 41:13: 值得期待的新书有哪些?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未知的爱:伊丽莎白·毕肖普传》[美] 托马斯·特拉维萨诺 《盈边:安德烈·布勒东诗选》 [法] 安德烈·布勒东 《笔底千花:中日书法简史》[日] 鱼住和晃 《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日] 谷川俊太郎 《我:谷川俊太郎诗集》[日] 谷川俊太郎 《一个人生活》[日] 谷川俊太郎 《一个拣鲨鱼牙齿的男人》胡续冬 《乐园37号》陈陈相因 《无尽之河:平克·弗洛伊德传》[英] 马克·布莱克 《黑箱:日本之耻》[日] 伊藤诗织 《斑驳之美:霍普金斯诗精选》[英] 杰拉尔的·M.霍普金斯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上月初,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8位女作家。正如韩江本人所说“我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她的作品不是孤立的碎片,诗、小说、散文甚至音乐互相拼合,许多意象、事件、情绪以不同形貌出现,反复以至于无穷。批判现实的立场、对自然与女性的关心、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流淌在文字里,借血与雪,借变形的植物,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向暴力发声。从韩江到其他当代韩国文学作品,我们也能更加理解东亚社会中“弱者的坚持”。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翻译家、诗人、策展人周琰,从她翻译韩江诗作的感性体验开始,经由语言风格、写作主题、抵达现实关怀。 马克·罗斯科和我 2(节选) 周琰译 一个深海的夜晚 不被任何声音 或光线触摸, 一个长久持续的暮夜 在千年前爆炸的 一个星云之畔。 某种东西向上渗透, 某种东西向上蔓延, 某种东西在它的嘴里 升起并举起血色的天空 像一只鸟 刚刚穿过一片云 发出雷霆之击 【时间轴】 00:00 朗读韩江诗歌《马克·罗斯科和我》 01:47 对韩江作品以及韩国文学的关注 03:44 翻译韩江诗歌的契机 04:51 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形成原因 18:15 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22:30 韩江笔下的“生命和死亡” 24:23 韩江作品里的自然 32:06 自我意识的觉醒 37:55 面对疼痛与创伤 40:40 植物的情感与联结 45:39:《素食者》人与植物的情念 60:05:韩江与丽斯派克特比较讨论 65:50:漫谈近年来关注过的韩国文学作品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素食者》[韩]韩江 《少年来了》[韩]韩江 《把晚餐放进抽屉》[韩]韩江 《白》[韩]韩江 《失语者》[韩]韩江 《佛国记》法显 《狮心兄弟》[瑞典]阿斯特里德·林格伦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韩]河美娜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本期的感受,也可留言你想在雅众echoing 听到什么样的内容,评论区抽一位听众送诗歌笔记本一册~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司文
你是否曾经想象过一种“平行”于日常的生活?就像人生旷野的两条轨道,看似永不相交,但却如同对称于镜面,共同延伸、独立着对话。在诗意的小小宇宙中,人与城市的尺度会否发生变化?独立空间、文化事件、诗歌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长沙【镜中】书店的主理人海蒂。当这位“文化探险者”来到上海,带来了她与诗歌相伴的生活故事,分享了创办诗歌活动与打造书店空间的经验。在海蒂的实践与观察中,诗歌是唤醒世界的《Nosepaper》,是打开生活的门把手,而文化工作者是调香师、铸型人,是经验的转译者,和大家共同抵抗孤独、迟疑、不确信的时代情绪。开书店、做活动、打多份工、广交朋友,“除了不赚钱什么都好”,还好,是人在世界正中慢慢移动了结构的边界—— “各自破土而出的树株都直指天空,当长高到视线不再被遮挡,即刻彼此看见,在空中互相伸出枝丫,不是攀援,是结成生态。” 镜中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时间轴】 00:01:朗读张枣诗《镜中》 03:02:城市气质的不同 06:30:为什么创办平行诗歌节 17:14:诗歌节的线下主题活动 23:00:镜中书店像一棵树 29:35:我们要持续相见 33:38:爱与变现 41:18:诗歌节、诗歌活动、诗歌坊 51:20:朗读詹姆斯·赖特诗《祝福》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再度唤醒世界:赖特诗选》[美] 詹姆斯·赖特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星月
“诗人不是职业,诗人是来自他人的赞美。” 在这个诗意稀缺的时代,为什么TA们仍在坚持写诗?诗人又是怎样写诗,如何生活的?在日出和黄昏之间,在应当率性而为的时刻,如何将情与思定格于纸上?「雅众echoing」特别栏目「像诗一样生活」再度回归,继续邀请诗人朋友们共话生活。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诗人、批评家张定浩老师,一起穿越文字、灵感、寂静或凛冽,在“内卷”的城市森林中谈谈写诗、读诗的“手艺”。除此之外,张定浩老师还将与我们分享对于诗歌出版的观察、担任文学奖评委的感受。细读的魅力何在?青年作家与原创文学面临哪些挑战?情感的生活、丰盈的思考,有机锋亦有共鸣,“像今天/我们说话不能停下来。” 小手工 你厌倦一切对抗性的游戏, 宁愿待在书桌前,花费几个小时 在白纸和一些细碎物件中探寻, 再给它们添加颜色和图案, 然后,等我回来,邀请我一起 赋予这些新生者以活力, 用我们的触摸、呼吸,和惊叹。 这些小手工, 这些由孤寂、耐心与热情所造就的 拙劣模仿物,它们多像 我曾经写下的那些诗, 安放着我们日常生活无法消化的 那一小部分笨拙的生命。 雨在打湿一个新的秋天, 我向你学习纸与手指的纠缠, 学习如何投身于创造又迅速逃逸 在每一个具体事实的中间。 张定浩,1976年生于安徽,现就职于《上海文化》杂志,写诗和文章。著有文论随笔集《既见君子:过去时代的诗与人》,《爱欲与哀矜》,《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诗集《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山中》等,另译有e.e.肯明斯《我:六次非演讲》,丁尼生《悼念集》。2024年第七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团成员。 【时间轴】 00:01:朗读张定浩诗《小手工》 02:26:诗人不是职业,诗人是来自他人的赞美 09:09:与女儿的生活日常 09:50:通过写作和阅读让情绪稳定 13:29:诗人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日常的人 15:25: 20岁需要保持阅读、思考和写作 16:48:当下议题与写作是两回事情 20:25:文本“细读”还有意义吗 30:14:担任文学奖评委的感受 37:04:对“诗歌出版”的观察 42:24:如何看待图书营销 47:45:人生和写作一样都有不同的阶段 49:25:过去受奥登和艾略特影响很深 53:16:分享最近喜欢的诗歌 【节目中提及的作品】 《山中》张定浩 《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张定浩 《十扇窗》[美] 简•赫斯菲尔德 《诗的九重门》[美] 简•赫斯菲尔德 《里斯本丸沉没》方励 导 出品人|方雨辰 本期策划|简雅 后期制作|司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