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臭食江湖里,螺蛳粉只能算“青铜”

香与臭,或许真就只有一线之隔。 “香和臭分明是两个敌对的反义词,一旦达到奇臭和异香的微妙临界点,坚硬的次元壁被瞬间击穿,让人神魂颠倒欲罢不能。”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曾这样描述人们对臭食的喜爱。 国内“中华食臭带”上的臭苋菜、臭芋艿梗、臭冬瓜让人望而生却,海外更有蓝纹奶酪、鲱鱼罐头、腌海雀等叫人闻风丧胆。这些“生化武器”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各自的忠实爱好者。许多螺蛳粉爱好者也都经历过这样从“真臭”到“真香”的过程。广西柳州在2014年颁发出首张袋装螺蛳粉生产许可证,短短六七年螺蛳粉火遍大江南北,产值超百亿元,小米粉成了大产业。如果“臭”的程度有排位,螺蛳粉在臭食江湖里或许还只算个“青铜”选手。 为什么人类爱食臭?食物的腐败带来了何种独特风味?臭,真的让人上瘾吗?第12期澎湃问吧播客我们邀请到了美食专栏作家艾栗斯与大家一同探寻臭食江湖。 【本期音乐】 开头: Take it with you – medite 插曲:Apple of My Eye - Brett Gregory 结尾: Our Days of Bliss - Alice Spence 【时间轴】 01:50 螺蛳粉诞生记 08:05 食臭最早是一种无奈之选 13:07 发酵食物对身体有何影响 15:53 “中华食臭带” 30:12 臭食“王者”——腌海雀 34:47 给臭食打分

36分钟
99+
3年前

10 修复与摧毁: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什么样

【本期简介】 恋爱、结婚,对你来说,是人生的可选项还是必选项呢? TED演讲嘉宾洛根·尤里在《如何避免孤独终老:帮你快速找到真爱的行为科学》一书中写道,“每个时代的人都会为他们的感情生活哀叹,但如今的单身人士可能哀叹更深:现在谈恋爱的确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难了。” 在我国,2018年单身人口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4亿,2021年有专家预测这个数字将高达2.5-2.6亿。此外,处于独居状态的成年人数量将超过9200万。单身的人不想恋爱,恋爱的人恐惧婚姻,结了婚的,又拒绝生孩子。无论身处哪个阶段,我们总能感受到无限焦虑。为什么我们渴望“甜甜的恋爱”,又害怕“沉重的婚姻”?身处所谓“适婚”年龄的男女,又在为何感到彷徨犹豫?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她们还需要找一个人“托付终生”吗? 本期澎湃问吧播客邀请到了情感博主、心理咨询师宏桑和澎湃新闻记者朱奕奕,一起聊聊当代年轻人在亲密关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希望能为拥有同样困惑的你打开新的思路。 【本期音乐】 片头:Love on the line-Headlund 插曲:If You Want to Fall in Love-Christian Andersen 片尾:The Ever Evolving Agony-Christian Andersen 【时间轴】 03:40 哪些人在进行情感咨询 11:50 当交友软件碰到“杀猪盘” 20:38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总说不会爱了 23:00 男性和女性在进行情感咨询时有哪些差异 30:20 “适婚”男女如何面对来自周围的压力 34:25 母职惩罚与女性的选择 42:30 为什么许多人恋爱多年也不愿结婚 47:48 婚姻当中“合适”和“相爱”哪个重要 53:00 聊聊“作”、出轨、不会沟通 56:45 哪种关系才值得挽回

62分钟
1k+
3年前

09 原生家庭不该成为挡箭牌,我们边走边治愈

【本期简介】 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体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却又受不了催婚式的劝说;理解父母的啰嗦,却又忍不住吵到歇斯底里;明明想要倾诉心事,在最后还是选择了向对方屏蔽了朋友圈;感激父母的金钱与情感投入,却又无法接受他们对于人生的操控与安排。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亲密也最疏离;亲情是心灵的港湾,却也随时可能变成道德的绑架。 这些看似私密的家庭内部矛盾感,事实上并非个例。当代的复杂现代性正催生着当代家庭之中的马赛克家庭主义。两代人,在传统与现代的两股力量中拉锯,种种错位感与违和感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中反映,如同马赛克般交织杂糅。从曾经的父权一家独大,到今天的双系多核式家庭关系;从曾经的封建大家长制,到如今的代际间互为依赖、亲密共生。如何理解家庭代际关系的转型?原生家庭的影响真的会贯穿一生吗?两代人的思维落差可以通过共同努力实现弥合吗?本期澎湃问吧播客邀请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聊聊马赛克中国式亲密关系,重新开始审视家庭和亲情的关系。 【背景乐】 开头: Headlund-A Child's Mind 中间: Sound Phenomenon Studio-Dream Piano 结尾:Gold in June-That Golden Smile 【时间轴】 02:34 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04:12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逆吗 07:06 鸡娃是为了孩子成长还是为了自己的骄傲 11:42 屏蔽朋友圈是塑料亲情的象征吗 15:29 代际鸿沟在未来会趋于变小吗 20:18 如何理解马赛克家庭主义 23:40 传统与现代杂糅的复杂现代性

35分钟
99+
3年前

08 还能逆袭吗,手握“烂牌”的乡村少年

欢迎大家收听澎湃问吧出品的《浮游生悟》播客第8期,今天我们想要跟大家聊一聊那些手握“烂牌”的乡村少年们,和他们背后的教育困境。 当我们嘲笑他们只会考试时,当我们在高喊“学习才不是唯一的出路”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对大部分接受中西部乡村教育的人来说,走到这一步,已经很难了。 一些人选择做“三和大神”麻醉自己,另一些人却把“尽吾志而无悔”作为不二法则,将这一手“烂牌”打得漂漂亮亮,在泥泞里开出了花。与其用我们的偏见去给他们下定义,不如尊重甚至学习每个人在追求自己梦想时的辛勤付出。 2021年高考前夕,河北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张锡峰的一段演讲火了。他提到“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此话一出,随即招来热议。除了有些让人不适的用词,这位少年在演讲中传达出来的情绪和对城市的极度向往,也让网友觉得有些偏执。 今年4月,一份论文致谢让同样曾是乡村少年的黄国平博士感动全网。他是2017届中科院博士,他在信中写道,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无论是质疑也好、赞美也罢,不容忽视的是他们身上共同折射出了我国乡村地区教育水平的现状。央媒发表评论,这些现象在鞭策更大力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本期澎湃问吧播客邀请到了贺海波,他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35个村庄驻村调查近400天。另一位嘉宾是刘柏骏,2012年他从贵州的偏远山区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将作为乡村教育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背景乐】 开头:All My Wishes - Christian Andersen 插曲:Work Together - Isola James 【时间轴】 03:57 中国各个地方乡村教育的差异和现状 10:40 应试,仍然是主要目标吗 17:06 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奢侈还是没必要 22:56 进入大学后,如何应对与城市同学的差异 26:10 如何看待衡中学霸演讲 37:07 那些没能逆袭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46:00 乡村教育的未来之路

50分钟
99+
3年前

07 985副教授夫妻谈饭圈:是放肆,是克制

【本期简介】 90年代的追星是孤独的,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和自己相似的粉丝,骑自行车传递笔记本写下隐秘的心事。 然而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粉丝找到彼此变成了可能。在资源争夺、打榜PK、数据拉表中,粉丝也在巩固着平台经济的规则。 今天的饭圈与昨天的粉丝有何异同?从超女时代到如今的《青春有你》《创造101》,内娱选秀和造星模式有了哪些变化?社交媒体的推动之中,粉丝群体更凝聚还是更割裂了?如何理解饭圈、偶像与平台之间复杂的纠缠关系? 本期澎湃问吧播客邀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崔迪、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舫,他们是一对年轻的学术伉俪。从粉丝、饭圈、追星那些事聊起,一起探索背后更深层的技术逻辑与当代青年文化。 【背景乐】 开头:Dez Moran- Lighthearted Daydream 插曲:Headlund- From Time to Time 【时间轴】 07:48 “饭圈”概念从何产生 13:00 为何说“饭圈互撕也是在建立共识” 19:10 粉丝形象何以走向病理化 20:17 为何普遍都叫“饭圈女孩”?女性更容易追星吗? 29:45 人气VS实力:偶像出道到底看什么 35:10 粉丝不让偶像恋爱背后:经纪人心态 42:00 如何看待未成年粉丝被诱导氪金 【制作相关】 主持:鞠鞠(澎湃问吧编辑)、雅竹(澎湃问吧编辑) 音频制作:鞠鞠、阿虎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视觉设计:祝碧晨、阿虎

55分钟
99+
3年前

06 走,参观博物馆去!

【本期简介】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博物馆是关乎过去的空间。文物器型串联起历史脉络、人物传奇、城市故事,这些“沉默的文物”里诉说着“活”的历史。博物馆也有着关乎未来的使命,在物的阐释中形塑着下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并成为当代都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机制。 当越来越多博物馆开始朝网红化、IP化的方向发展,当数字展览俨然成为后疫情时代下的一种常态,今天如何平衡博物馆中古典与现代的关系? 国内五千多家博物馆,怎样的博物馆才值得一看?参观博物馆,真的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人怎样培养一双看得懂文物的眼睛? 本期澎湃问吧邀请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王思渝做客问吧播客,融合学界和业界的视角,共商博物馆的未来。 【背景乐】 开头:Cercles Nouvelles- Classical Pearls 插曲:Ruotong Studio- 栎 【时间轴】 02: 00 今天如何定义博物馆 07: 56 古典博物馆的时代已逝吗 16: 33 优秀的博物馆应达到什么标准 33: 16 博物馆小白如何培养鉴赏能力 38: 14 西方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殖民历史 42: 35 展品对历史记忆的塑造 48: 43 如何解读“恢复与重塑” 【制作相关】 主持:韩少华(澎湃新闻思想中心总监)、鞠鞠(澎湃问吧编辑) 音频制作:鞠鞠 策划:澎湃问吧编辑团队 视觉设计:祝碧晨、阿虎

66分钟
99+
3年前

05 交友软件上的90后女博士:相爱很难

【本期简介】 关于交友软件,一直存在很多坊间传闻。有人说交友软件上并不能找到稳定的恋爱,而是充斥着快餐式关系和“用完即弃”的激情;也有人质疑美颜“照骗”、虚假信息、标签化的匹配,真的可以帮人找到真爱吗?不知何时起,原本以陌生人社交和促进婚恋为目的的交友软件似乎与原始定位渐行渐远,使用者也容易被贴上“水性杨花““渣男渣女”等道德污名。 此外,交友软件受欢迎的背后,也反映着当代年轻人对待感情关系的态度变迁。正如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经在《液态之爱》(Liquid Love)中预测的那样,个人主义的兴起与科技的改变破坏着人们对于“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信仰。现代人的感情像流水一般流动与善变,而网络约会软件的流行正是这样一种症状。 人们在用交友软件时存在怎样的困境?作为舶来品的交友软件正如何重塑东亚青年的约会文化(dating culture)?如何透过交友模式的变化,解读亲密关系的现代性转向?澎湃问吧播客邀请了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乔海狸,透过她在交友软件上的一场自我田野,探讨今天我们与爱的距离。 【本期音乐】 开头:Candelion Leone- Write You A Love Song 插曲:Fizzonaut- Boreal Roots Sensory 【时间轴】 1:36 鲍曼在《Liquid Love》预言的现代爱情 7:20 交友软件上的档案会自我美化吗 13:40 现实中的性别规训会带入交友软件中吗 16:18 东西方约会文化有何差异 【制作相关】 视觉设计/剪辑:阿虎 开场白/简介:鞠鞠 主持:小po、小天(来自“一窍不通”播客) 策划:澎湃问吧、“一窍不通”播客

28分钟
99+
3年前

04 抱歉电子书,我们聊了聊纸质书的未来

【本期简介】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本期澎湃问吧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朱文秋与澎湃新闻翻书党主编顾明对谈,共话图书的可能性、纸质书的未来。 曾经,一个著名观点是,等到“00后”、那些读电子书长大的“数码原住民”成人,就是真正可以宣告“纸书已死”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纸质书非但没有走向消亡,并且激发了新一轮对于其生存逻辑的讨论与思考。 曾经,看着纸质地图长大的60后一代,看书更喜欢掌握每段文字的位置感,摊开纸质书,像悬浮在地图之上俯瞰。然而浸润在电子书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了解地理全貌不再那么重要,“前方怎么走”才是惯性思维。常以为媒介只是改变了我们阅读的习惯,殊不知也已重新塑造了两代人的思维方式。 曾经,十元一本书籍的时代,买书是一种休闲消费,但如今书价动辄60-70元一本,是谁将书价推上了高台?即使如此高价,和编辑付出的心力是否对等?当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编辑们将面临怎样的角色转型?按需印刷的POD模式可能成为一种出路吗? 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本期播客内容中探讨与交流。 【本期音乐】 开头:View Points- Quebec Mornings 结尾:View Points- An Easier Walk 【时间轴】 04:11 什么是纸质书的共时性 08:12 多重感官可以帮助记忆吗 09:50 图书定价为何飞涨 13:54 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是一回事吗 17:36 数字时代编辑的角色转型 24:14 POD模式值得推广吗

41分钟
99+
4年前

03 孤单星球上的孩子,怎样靠近你一点

【本期简介】 有人说他们就像频率为52赫兹的孤独鲸鱼,无法与人建立联系,连父母也因为不知道怎样去爱他们而感到绝望。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患有孤独性障碍,一生都无法完全治愈。在“星星的孩子”这样浪漫叙事的背后,生活的真相残酷又艰辛。 本期,澎湃问吧邀请了双胞胎自闭症孩子的父亲秋爸爸,他是复旦大学85届遗传和遗传工程本硕,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与妻子秋妈妈是复旦校友,一对佳偶让人羡慕,直到2004年他们的双胞胎儿子秋歌和秋语都被诊断为自闭症,命运发给了他们的一张无解的牌。十几年间,作为分子遗传学专家和患者家属的秋爸爸,一直尝试与自闭症做抗争,并且与两位家长一起架构起了“孤独症评测系统”ALSOLIFE平台,推广针对性干预治疗理念。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我们期望通过秋爸爸的视角,解开关于自闭症的误解与传说,从他的故事里,理解更多自闭症孩子家长们的真实生活。本文中提及的部分调查数据即来自ALSOLIFE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等共同完成的《中国孤独症人群家庭现况、需求及支持资源情况报告》。在2017年的央视《朗读者》舞台上,秋爸爸与秋妈妈一起登台,朗诵了海桑的诗《给我的孩子》。四年过去,秋歌秋语已经完成了成人仪式,开始了人生新阶段的探索。 【本期主播】 主持:鞠鞠 策划:澎湃问吧 嘉宾:医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双胞胎自闭症孩子的父亲、ALSOLIFE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联合创始人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 《雨人》,Barry Levinson,1988 【本期音乐】 片头:Gabriel Lewis- A warm embrace 插曲:Amaranth Cove- No Good Byes 【时间轴】 02:33 自闭症儿童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 08:07 自闭症有哪些行为表现 13:10 自闭症患儿真的是天才吗 17:29 为何近年自闭症患者数据不降反升 30:04 冰箱母亲理论靠谱吗 40:00 成人后的自闭症儿童何去何从 46:29 特殊学校教育现状如何 56:32 志愿者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帮助

67分钟
99+
4年前

02 “散装”虚拟偶像时代,粉丝在迷恋什么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中,澎湃问吧邀请了文化研究学者杨子迪,一起聊聊虚拟偶像概念的历史演变、相关技术,以及独特的粉丝圈群文化。 大多数人熟知的初音未来、洛天依等虚拟歌姬,雏形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偶像风动漫作品,如《美少女战士》中的魔法少女团体,或者《LoveLive!》系列中声优的偶像化。因此,早期的虚拟歌姬等形象有着极强的二次元文化依附性,这些人物除了具有音质、形象等过硬条件,同时具有人设上的可控性,十分能够满足“物权”背景下的占有欲。如今,随着偶像概念整体走向下沉、偶像文本更为日常化、更具流变性,从而衍生出虚拟up主、虚拟偶像直播等形式。人们对于虚拟偶像的消费色彩已经逐渐超出了最初的迷恋成分。 在杨子迪看来,要求虚拟偶像走向大众的这个概念或许并不适合今天。“大众”与“小众”的区隔,本身就有了霸权或者中心论的意味。与其要求虚拟偶像适应主流,不如尊重它作为一种分众式的文化类型存在,作为文化环境多元化的组成部分发挥作用,静待未来稳步地趣缘破壁和文化互渗。 【本期主播】 主持:juju 策划:澎湃问吧 嘉宾:杨子迪,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硕士 【时间轴】 01:58 为何洛天依和初音未来依然是最火的虚拟偶像 09:50 如何看待“偶像”概念的下沉 15:42 AI是虚拟偶像的主要技术吗 23:00 虚拟偶像没有感情,粉丝应援有什么意义 26:22 如何看待虚拟偶像进综艺 【本期音乐】 片头:Music Time -魔镜梦游

37分钟
99+
4年前

01 外婆的心事,藏在她的衣柜里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中,我们和青年导演、清华大学博士后王嘉婧一起,透过生活细节聊了聊女性幽微的情感和心理。在王嘉婧导过的片子里,女性主角自愿声色犬马、成为被物化的对象,这其中承载着她自己的审美态度,即相信所谓物化女性的美,也是女性本身美的一部分。从导演视角,她愿意利用物化后的美来争取更多男性观众,踏进她所想要讲述的女性视角故事中。 讨论荧屏她文化之外,我们也尝试将目光投向了老年女性。故事的最初只是某次偶然机会,我打开了外婆的衣柜,看到她多年以来私下珍藏但没有敢穿出去的旗袍,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了解了外婆的另一面,也就是除了下厨房做菜的那个外婆的身份之外,她自己作为女性依然拥有的私人世界的那一面。 当女性去面对衰老,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困难更多。在社会建构之中,女性本身比男性承受着更多大家对于美的期待,因此老去之时,她们一方面和男性一样承受着身体机能衰退的伤感,另一方面她们会因为白发、皱纹、松弛的皮肤而感到比男性更强的外貌焦虑。可以说女性老人是承受着性别、年龄双重维度的歧视或者说审视。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衰老这件小事?在我们不曾在意的生活细节里,藏匿着多少她们的爱欲与忧愁? 谨以此话题,献给各个年龄段可爱美丽的女性朋友们。 【本期主播】 主持:juju,澎湃问吧编辑 嘉宾:王嘉婧,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清华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创意项目部主任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 《家族之苦》,山田洋次,2016 《焦糖》,Nadine Labaki,2007 (注释:《Caramel》是黎巴嫩导演Nadine Labaki的作品,音频中“以色列”为口误) 《芝加哥》,Rob Marshall, 2002 【本期音乐】 片头:Giants' Nest - Totem waves 片尾:Candelion – You can take me high 【时间轴】 08:04 如何看待老年爱情 09:58 女性衰老时的崩塌感,部分源于社会建构 11:16 “姐文化”流行,是对女性老龄化的不愿接受吗 21:31 创作女性主义作品,到底是给男性还是给女性看 28:31 女强人形象火热,怎样区分赋权和消费的边界

35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