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梨花风起又清明,古人怎样观星定节气

【本期简介】 古人观天象,也分早晚班吗?音律的C大调与冬至节气竟也有呼应关系?宋元时节,雨水节为何要做爆米花?当太阳周年运动催生了阴阳消长、四时兴替的自然变幻,古人在观察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中,找寻自我与浩瀚自然之间的联系。 而今天,我们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的歌谣中,寄予对于草长莺飞或霜雪漫天的想象,也寻找时间滚滚向前、生命循环往复的力量。 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二十四节气正逐渐走出农事、天文、自然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的文化时间坐标。本期,澎湃问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方云、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王吉辰,从科学与美学的角度系统地聊一聊二十四节气的发明与演变。 【音乐】 开头结尾:Memories of Marigold- Howard Harper-Barnes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5:30 春分立蛋真有科学依据吗 10:49 寒食节里古代人的火神崇拜 14:25 清明祭祀让陌生亡灵变成亲人 25:35 冬至九九消寒图:古代文人熬过冬季的精神慰藉 29:32 雨水节做爆米花占卜收成 41:59 袁枚《随园食单》中的美学与创造力 51:38 古人观天象也分早晚班? 53:15 冬至与C大调的对应关系 59:26 四季实无首尾之分,古代崇尚环道观 01:06:59 人们通过科技预知天气,却也对日食月食失去敬畏 01:11:10 二十四番花信风:对花之君子气度的歌咏 01:18:02 节气准不准没那么重要!根本上是时间框架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祝碧晨、顾航

81分钟
99+
3年前

20 “四年一度粉”散场,重新打开花滑的大门

【本期简介】 震撼、内卷、争议、出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实时至今日,花样滑冰在中国仍是一个非常小众运动。除了热搜上万众瞩目的明星选手,许多没那么知名的运动员也在各自的节目中闪闪发光。在他们背后,还有格外长情的支持者们在默默关注,与他们共同经历运动员生涯的潮起潮落。 2022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为什么能够“出圈”?当四年一度的冰迷散场,多年老粉如何向我们描述她们心中的花滑?没有奥运的时候,去哪里追花滑呢?本期澎湃问吧《浮游生悟》播客,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熙青,和身在北美的花滑冰迷Jacqueline,聊聊她们眼中的花样滑冰圈内圈外。 【本期音乐】 片头:Heat- Christophe Gorman 插曲:This is Where We Met-Edward Hall 片尾:Eternal Waves-Christophe Gorman 【时间轴】 02:13 那些年我们粉过的花滑运动员 05:15 北京冬奥会,“没有意难平” 09:20 没有奥运的时候,冰迷们在看什么 13:23 从规则到评分,“千错万错都是ISU的错” 24:33 “技术难度”和“艺术表现力”之争 31:38 花滑的审美取向与刻板印象 35:50 小众项目的“出圈”之路 42:10 俄罗斯女单选手的培养争议 54:30 花滑“入坑指南”与选手安利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与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竹子 音频制作:阿虎 视觉设计:祝碧晨

56分钟
99+
3年前

19 无限时间循环里,网文的冒险与白日梦

【本期简介】 不知何时起,网络文学改编剧不断引发现象级讨论,每年都让一些新兴概念带入大众视野。譬如近日爆火的网文改编剧《开端》使用了 “时间循环”创作母题,在国产影视剧中成为开先河之作;2021年的《赘婿》、2019年的《庆余年》,也让男频网文成功破圈,“金手指”、“赘婿文”等词大受关注。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曾经只是草根写手们“圈地自萌”的网络文学,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不可忽视的一种形式,并呈现出极其可观的商业价值。 生于草莽,行至弱冠之年,网络文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正如何影响着当今读者的文化消费习惯?男频、女频到底是如何划分的?从后宫文到赘婿文,网络文学中还有多少丰富的流派?本期澎湃问吧《浮游生悟》播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大中文系博士王玉玊,一起聊聊网络文学与我们的时代。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For Another Day-Colors of Illusion 插 曲:Every Reason I 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2:43 怎么界定“网络文学”? 18:26 文学有性别吗?男频女频如何划分 24:50 “女尊文”是对“霸总文”的反转 28:02 “种田文”的自足模式契合当代女性心理 44:15 免费阅读模式让中老年读者增多 50:00 网络文学的两次“游戏化”进程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与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

63分钟
4k+
3年前

18 我们路过人生几站,就像世界经历那些拐点

【本期简介】 当社交软件加剧“附近的消失”,当代青年更孤独还是更连接? 当“元宇宙”成为科技界迷雾,人类距离虚拟世界还有多远? 当频发的极端气候敲响警钟,我们如何应变地球的巨变与拐点? 本期,12位嘉宾做客播客《浮游生悟》,与澎友们共探世界的宏大图景,也品读生活细节中的幽微心境。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蔡闻佳分析了极端气候为何逐年猛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谈了谈人工智能是否会爱上人类;而北大文学博士李静老师也聊了聊当代青年如何“抽象地活着”,又如何在短视频、资讯的包裹中避免走向“娱乐至死”。 通过回顾环境、科技、青年、爱、性别这五大话题,我们希望从曾经的答案中汲取力量,更有信念翻开2022年的新一页。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Joyful Stories-Clarence Reed 插 曲:Every Reason IKnow-Bireli Snow 【时间轴】 04:40 不结婚真的会晚景凄凉吗 09:35 “抽象地活着”还是“娱乐至死” 16:50 为什么当代青年“日常注重边界感” 23:16 尼特族为何选择“躺平”的人生 28:03 “男性气质”的历史演变 37:00 对低龄女性的偏爱,是男性打easy模式的体现 41:59 脑机接口发展到什么程度 51:12 人工智能变强,会导致人类失业吗 54:50 机器与人类有可能相爱吗 58:40 气候变暖何时会进入拐点 62:02 南北极冰川真的在快速融化吗 65:01 “吃货”也能拯救世界吗 【本期制作】 主持:鞠鞠、雅竹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顾航、祝碧晨

70分钟
99+
3年前

17 职场妈妈看育儿假:带娃不只是家庭的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1月28日,已有20多个省份完成或启动修改计生条例,其中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发补贴成为高频词。江西将产假延长到了188天;上海、浙江、黑龙江等地还增设了育儿假规定,子女3周岁前夫妻双方每年均可休育儿假,安徽则放宽到6周岁前。 在去年的热播剧《三十而已》里,顾佳曾经说过,“出了月子的第一天,我突然感觉到顾佳已经死了,活下来的是许子言的妈妈。”母亲这一角色如何替代了女性的自我?卷走她们的,究竟是什么呢?是对宝宝日复一日、事无巨细的精心照料,是个人时间的丧失,是生育后面临的职场困境,还是一些如人饮水的细枝末节? 澎湃问吧播客《浮游生悟》第17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女子学院教授李洁和澎湃新闻记者王芊霓,聊了聊她们关于自己身为职场妈妈以及身边人的切身体验。节目的最后,两位嘉宾从个人经验出发,给刚刚或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提供了一些小建议,或许会有所帮助。 【本期音乐】 开头:Turning Point - Sleeping Vines 插曲/结尾:A Warm Embrace - Gabriel Lewis 【时间轴】 02:26 育儿假来了之后 07:50 家庭分工与妈妈承担的主要责任 11:55 职场妈妈与“无酬劳动” 19:30 爸爸怎么就不能长点儿心? 26:18 女性职业困境与个人时间的丧失 33:50 让核心家庭承担育儿照料,是人类历史上的例外 36:22 自下而上的努力与互助式育儿的可能性 39:50 女性育儿焦虑的阶层差异 48:10 给新手妈妈的建议与忠告

53分钟
99+
3年前

16 消失的光棍节和不教脱单的恋爱课【梁永安×段鑫星】

【本期简介】 现代流动社会中,为什么我们都没法百分百地去爱了?为何一次就谈对爱的可能性极低?为何说催婚矛盾的背后其实是两个时代的对接?有些话题永远会出现在热议榜里,例如单身成年人口2.4亿、独居状态成年人超过7700万等,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容易掩盖了单身人群内部的复杂差异性。有的人想爱而不能;有的人自愿单身;有的人爬窗户也要听恋爱课;有的人在参与“孤寡青蛙”的米姆行为中消解单身的悲惨意味。 澎湃问吧出品的播客《浮游生悟》第16期,特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和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段鑫星,一起拨开当代青年人爱的迷雾。 【本期嘉宾】 梁永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段鑫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A Place For Love- Lynne Publishing 插 曲:Let It Be Told- Table Etiquette 【时间轴】 02:45 爱是可以教授的能力吗 10:16 谈的是别人爱的是自己,爱在试错里深刻 14:03 爱是对对方深切的关怀,但大家都不太有耐心 23:48 有恋爱经历的人,祝贺你们! 36:29 催婚矛盾的背后是两个时代的对接 41:36 相亲有可能遇到真爱吗? 48:53 虚拟恋爱实际上让爱停滞 【本期制作】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主持:鞠鞠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祝碧晨、阿虎

54分钟
4k+
3年前

15 女性举铁男性瑜伽,在健身房里想象另一种自由

【本期简介】 本期澎湃问吧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熊欢,以及博士生陈海飞、林金玉做客,通过漫谈她们的新书《凡身之造:中国女性健身叙事》,走近不同女性多样态的、具身的健身故事。 从幼儿、青年、成年到老年,我们都与身体为伴,运动成为保持机体健康的刚需。然而从性别视角切入体育与健康议题,则会发现相比男性,女性在体育行为中的表达常常是被压抑的、消极的和被异化的。譬如对于不少女性而言,明知道白幼瘦的审美畸形,但依然难以走出自我规训的怪圈;走入没有围墙的健身房,却仿佛只有瑜伽室、舞蹈房才属于女性,而力量撸铁区的她们则常常收获不善的凝视目光;当长期运动成为一种惯习,一切锻炼的成果却都可能因为怀孕而走向彻底崩坏。 更进一步,当撇去这些传统社会学与文化批判的视角,将身体与运动置于不同的群体和社会处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健身运动中,痛与乐的伴随、天赋与后天努力的交织、束缚与自由的切换、秩序与无序的包容,她们可能是乐观地接受着“规训”,也可能是在挫折中获得了自我解放和救赎。 【本期音乐】 开头:Light Dance- Ennio Máno 插曲和结尾:Let It Be Told- Table Etiquette 【时间轴】 03:28 运动是在痛苦中获得反身性思考 13:51 肥胖背后关乎公共事务,不只是个人原因 17:45 城市女性更强调塑形,农村女性更注重愉悦 20:11 肌肉不应符号化为“男性象征” 23:05 女性瑜伽,男性举铁?健身房中隐形的性别秩序 28:18 女性运动为了好看,男性运动为了好玩 38:54 女性怎样平衡生育和运动 47:30 女性参与健身背后,有哪些社会支持 【本期制作】 嘉宾: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熊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陈海飞、林金玉 主持:鞠鞠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音频制作:鞠鞠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

52分钟
1k+
3年前

14 什么样的国产剧才算良心剧

什么样的电视剧,才能称得上良心剧呢?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国产剧盛况空前。《乔家的儿女》《扫黑风暴》《我在他乡挺好的》《理想之城》《你的我的荣耀》等,题材各不相同,但豆瓣评分都达到了7分以上,《我在他乡挺好的》更是超过了8分。 好剧动人心,有时候是因为剧情、台词、演员的演技让人惊叹;有时候是因为剧中角色能让我们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或许仅仅是因为这部剧,在这一刻,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就好比《你是我的荣耀》这样的甜宠剧,够甜、够宠,就够快乐。 回顾国产电视剧的几十年,从80年代的名著影视化,到如今网剧百花齐放,电视剧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我们对一部电视剧所需要承载的意义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再过几年,当我们谈起这个夏天的热播剧时,有的会成为大家仍然津津乐道的经典,有的或许只昙花一现已被抛在脑后,但它们曾给观众带来的惊喜和感动却是真实存在。 第14期《浮游生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韩思琪、何天平两位老师一起聊聊这个夏天的热剧,和我们记忆当中的那些经典国产剧。 【本期音乐】 开头&结尾:A Cheerful Morning - Lynne Publishing 插曲: Joy to the world - Julyan Brynn 【时间轴】 04:30 从《人民的名义》到《扫黑风暴》 09:25 如何看待超前点播 16:00 看甜宠剧时,到底在看什么 18:30 无脑剧看多了,会影响自我认知吗 27:06 今天的媒介环境如何影响影视文化和创作 32:34 国产剧的发展阶段与记忆中的“经典” 38:14 看了十几遍《甄嬛传》和《武林外传》是什么体验 42:45 主旋律剧的大火 44:28 “良心”国产剧的评价标准

50分钟
99+
3年前

13 被批评的游戏:第九艺术还是精神鸦片

【本期简介】 电子游戏的面目,一向是充满矛盾的。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电子游戏就被称作融合音乐、美术、文本、编程于一体的“第九艺术”。从街机拳皇、跑酷式的小游戏,到具有复杂叙事和世界观架构的大制作;从过去单纯刺激感官,到如今尝试满足高级情感需求和理性沉思,越来越多游戏作品在打磨中精益求精。 然而另一方面,当游戏产品作为消费对象被投入市场时,其商业性和娱乐性又饱受诟病。没有人玩的游戏是不完整的。在“玩”中消耗的时间成本常让人们担忧游戏背后的隐患,更遑论对于正处成长重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泛滥的游戏宣传、电竞赛事中编织的职业幻梦、商业游戏中“非肝即氪”等诱导性机制,都可能让他们一不小心滑向成瘾的边缘。此前引发讨论的”精神鸦片说”以及“未成年定时玩网游”的新规,都让网络游戏的争议再次走入大众视野。电子游戏是洪水猛兽吗?游戏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本期澎湃问吧播客邀请了胡冯彬(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和任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一起聊聊游戏的过去与未来。 【本期音乐】 开头:FSL Music- Chill Gaming 插曲:Lynne Publishing- Fun In the Yard 【时间轴】 03:45 玩游戏所蕴含的休闲观 17:05 “投币继续”中的消费逻辑规训 22:36 游戏成瘾的根本原因:陷入了人的片面 24:04 游戏劝退业务: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30:40 游戏叙事和小说、电影有何不一样 40:22 游戏是“第九艺术”? 52:00 职业电竞选手退役后去了哪 56:11 你以为的电竞梦只是游戏公司的宣发手段 57:09 为何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做电竞 【本期制作】 嘉宾:胡冯彬(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任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主播:鞠鞠 策划:澎湃问吧团队 音频制作:鞠鞠、饺子 视觉设计:阿虎、祝碧晨

63分钟
99+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