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聊聊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你在学术界几乎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它的边界非常模糊,可以包含众多子概念,以至于很多本质并不相同的现象都会被当作文化挪用而被批判。 我们能找到的基本概念框架是:一个具有强势地位的文化,挪取并使用了另一种弱势文化的文化产品/现象,而这种使用常常是表面的,切断的,不负责任的。 在这个并不牢固的定义下,我们谈论了下面这些问题: 倚强凌弱是否是界定文化挪用的根本标准?如果Dior的裙装挪用了马面裙,那么旗袍是否也“挪用”了西方的礼服裙剪裁? 如何界定文化的强势/弱势? 文化挪用,文化掠夺,文化交流,如何区分? 文化挪用是否涉及种族歧视? 我们提到的文化挪用例子包括: Dior裙装与明代马面裙 Dior经典廓形: Chinoiserie - 中国热 / Japonisme 日本主义: 莫奈画作-穿和服的Camille Doncieux Coco Chanel公寓里的中国屏风 荷兰Royal Delft蓝花陶: “唐”破风:
本期我们聊起了“小众”这个标签。 其实这种状况持续有几年了,简中互联网似乎对“小众”这个标签青睐有加,从小众音乐,小众艺术家,到小众品牌,小众咖啡厅/餐厅,小众景点,似乎在生活各个领域,我们都浸泡在对“小众”从上至下的追求中。 为什么追捧小众?这里头当然有对品味的追求,也藏着身份的焦虑。我如何确定我奉若珍宝的小众,是真正的好东西,还是仅仅是社会优越感的体现? 本期你会听到: 如何定义“小众”? 当我们追求小众时,我们在追求什么? 当小众变成大众,爱好者为何离开? 小众内容消费者的基本素养:感受力。 以及一些“小众”知识点: 模范级“小众”爱好者:林黛玉 Fra Angelico 的宗教画 藏传佛教壁画符号学:五觉供花与疾病种子袋
久违的更新。本期我们回到语言,聊一聊各个语言中精妙的表达。 起因是梁福歇发现了一个法语expression,波塞冬之吻,听完播客你就会发现,这真是一个又贴切,又文雅,恶心之余还有一点理解门槛的说法。 我们于是开始收集法语/葡萄牙语/日语,以及中文和各种方言里的有趣表达。它们四两拨千斤,蕴含的美学概念和复杂情绪在别的语言里可能需要一车话才能讲清楚。 最后,秉承本播客一贯的没素质,我们没忍住攻击了一些“令人过敏”表达。如果你听完想骂我们的话,请在评论区抒发。 你将会听到的词汇/表达包括但不限于: Déjà-vu 一种已经目睹或经历过当前情况的感觉,伴随着一种不真实、陌生的感觉。 Tempura 天妇罗是一种典型的日本料理,通常由海鲜、肉类和蔬菜油炸而成。这道菜是在 16 世纪由葡萄牙人引入长崎的。在葡萄牙至今还有这道菜,称作Peixinhos da horta。 Saudade 葡萄牙语和加里西亞語中的一个词汇,这种深度情感状态表达了一种因关心或喜爱的某事或某人的失去而产生的怀旧或极度忧郁的渴望。此外这种情感经常带有一种被压抑的认知,就是被渴望的对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这种情感是回忆曾经带来过兴奋、愉悦及幸福感的感觉、经历、地点或事件。但是它承认对过去的渴望会减损对将来所体验到的兴奋感。Saudade同时描述高兴和忧伤,有点像“苦涩的甘甜”。 iki いき,写作粋或意気,是日本美学的一个概念,定义了自然精致的理想。它突出了某种超脱,是一种优雅的形式,谨慎的魅力,都市感,以及对阴影、朴素色彩和粗糙品味的偏爱。 wabi-sabi 在日本传统美学中,侘寂是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中心的世界观。审美有时被描述为一种欣赏自然界“不完美、无常和不完整”的美。它在许多形式的日本艺术中都很普遍。 baiser de Poséidon 波塞冬之吻
本期我们来聊一聊女性欲望。 是从一部叫做 祝你好运,里奥格兰德 的电影说起,故事里,在几十年婚姻生活中,从未体验过性高潮的女教师,终于在丈夫去世后,在一位年轻男性性工作者的帮助下,独立自主地获得了快乐。 我们发现这部电影很有启发性,也包含了很多问题。 我们到底如何接受并欣赏自己不完美的身体? 女性的快感为何如此难以获得? 性别是否是谈论性不可逾越的屏障? 女性是否真的难以将爱与性分离? 性工作者真的能像里奥那样光鲜吗? 以上的问题,如果你有自己的回答,请一定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如何归类行为艺术?它可以与哪些艺术门类并列? 如果把艺术都归于身体的动作,那么舞蹈与行为艺术的界限是? 为什么说起行为艺术,人们常常联想到疯癫? Gay Pride 算是行为艺术吗? 有哪些行为艺术被广泛赞许,又有哪些是主播们看了都会连连摇头的? 本期提到的行为艺术家和作品,某些画面或许不适合在公开场合传播,因而只列出名字,有兴趣的听众可以自行搜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 朱昱 大同大张 提诺·赛格尔 Tino Sehgal Ulla Von Brandenburg 散步曲:Claudia, Wilhelm R and Me - Roberto Musci
先跟大家道个歉,本期出现了一些剪辑事故,梁福歇尽了全力,虽然挽救了回来,但前三十分钟音质会有些失真,请大家谅解。 不过呢,刚好本期主要聊的是梦核,失真后的音效反而更贴合主题了嘿(硬讲)。 本期提到的一些视觉内容: 幸福之家:古早的操作系统拟物化尝试 被设计师们嫌弃的comic sans字体 一例典型的梦核画面 Jackie最爱的复古游戏:Undertales 涩谷辣妹(们)
本期子锐回归了,我们来聊聊“复古”的审美取向。y2k千禧年风格回潮,老去的90后又想起了2000-2010,那最青春的十年间的流行。非主流,翻盖手机,涩谷辣妹,大头贴,明星贴纸,虽然已经是消失的潮流,却一直潜藏在90后的集体记忆里。 你最早的记忆是什么? 你还记得住过的第一套房子的布局吗? 童年时缠绕你的噩梦情节是什么? 你还记得,刚刚开始注意外表的时候,你钟意的穿着风格吗? 这些藏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当它们真实地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不会莫名觉得有点儿害怕? 块状板蓝根 咖啡茶 古早生日蛋糕 西洋食品招贴画 Gucci - Rush (1999)
先跟大家道个歉,因为主播忙于搞对象,停更了一周。 本期我们请来了身在苏州的策展人,Jackie的朋友Vo,跟我们聊一聊“生活策展”。 Vo的工作室“看什么策展”去年夏天在苏州十全街策划了一场活动,“生活艺术节”,旨在通过当代艺术与网络,将疫情后逐渐自由的目光引向古老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十全街,用策展的思路,把市井生活当作展品,铺展在大家面前,讨论日常与艺术结合的力量。 按什么策展工作室独立刊物⬆️ 如果大家感兴趣更具体的信息,欢迎在微信里搜索Vo的工作室“看什么策展”。 本期散步曲:Fight for fight - Céline Gillain
今天我们聊聊策展人Jackie的老本行,艺术与展览。 如今,看展这件事已经变得跟看电影一样稀松平常了,尤其在大城市,艺术展不再是某种高端活动。这本来是件好事,展览的门槛降低,让普罗大众都能接触艺术欣赏美。但随着看展变成一种“网红”活动,问题也随之而来。展览水平良莠不齐,(部分)观众素质堪忧,当艺术展变成一种新的网红经济,当代艺术也一并变作拍照背景墙。 我们从各自印象深刻的看展体验出发,聊了展览与展览空间风格的打造,以及一个时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最终,我们鼓起勇气,讨论了网红展与看展人的基本素养问题。 本期你会听到: 1)三位主播各自美好的看展体验: Jackie - 东京宫,Tino Sehgal 提诺·赛格尔 - 央美美术馆,Leandro Erlich 雷安德罗·埃利希 梁福歇 - 橘园美术馆,莫奈的睡莲池与四重奏之夜 子锐 - 乌德勒支下水道博物馆 / 姜思达个展:爱我 2)策展断代史:展陈的古典/新古典/当代时期 “卢浮宫有在策展吗?” 卢浮宫博物馆与乌菲兹美术馆的古典风格展陈 3)我为什么看不懂当代艺术?- 其实古典艺术才难懂 Fra Angelico - 圣母领报 门槛极高的象征性: 杜尚:一点即通的小便池 4) 网红展与看展观众的基本素养:你是来观看的,不要抢艺术品的风头。 本期散步曲: Sofia Nolin - Laisser l'été avoir 15 ans
年末了,祝大家双蛋快乐!(很古早 接踵而至的年节,免不了各种送礼。不管是维持社交网络的礼节性礼物,还是给亲密之人的真心馈赠,选择礼物好像都是一件特别烧脑的事情。 有人送礼是为了表达自己(“倍儿有面儿!”),有人则过分体贴,恨不得黑进你的购物车看看你想要什么。我们觉得,理想的状态,似乎是在两个人的个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选择一件既能让你喜欢,能用上,也能让你想起我的东西。 本期我们聊到了: 收礼人的“基本素养”: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不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儿,那么你是否有权对礼物表达不满? 观念礼物(香榭的落叶,星星命名权,虚拟的爵位)是值得推荐的送礼选项吗? 恋爱中,互相赠送礼物是必须的吗?是日常赠送,还是把礼物留给在特殊场合,比如每年(236484个)情人节? 本期讨论的礼物清单包括但不限于: 香榭的落叶,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星星,版画,健身房年卡,西兰公国的爵位(本期也为听众提供了获得本台爵位的机会),写满笔记的旧书,birkin包,肖像画,,化妆品小样套盒,电焊面具(?),来自非洲当地居民的祝福视频,红包与支票,等。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安妮埃尔诺,很自然地,她的作品成了年度畅销书。问题 随之而来,书商们常常会困惑,不知道该在哪个体裁区域内安放这位文学红人。艾尔诺的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于是autofiction(自虚构,自小说)这样的子体裁时常被用作标签来定义这些文本。 然而,在许多的采访和文章中,艾尔诺非常明确而决绝地否定了自己作品的虚构性,它们既然不是小说(roman, fiction),自然也不属于所谓的自虚构。“为了书写一种我背叛了的生活,我没有权力使用虚构。” 不只是Ernaux,很多的作者都对autofiction自虚构这一文体表达了拒绝。1977年法国作家Serge Doubrovsky第一次用这个发明了这个术语,用来定义自己的作品《儿子》,以及随后惊世骇俗的日记体文本《破碎之书》。按他的说法,自虚构是一种小说虚构文本,却建立在严格真实的事件之上。自相矛盾的定义,以及《破碎之书》所引发的伦理纠纷,让autofiction成了当代文学史上讨论度最高而接受度最低的文体之一。 本期我们从第一人称文本的真实性出发出发,聊到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文学家暴的伦理问题,以及一点对真人秀综艺的思考。 参考书单: 安妮·埃尔诺 - 《一个男人的位置》 Serge Doubrovsky - Fils, Le Livre brisé 菲利普·勒热讷 - 《自传契约》 本期你会听到: 01:34 梁福歇和本台粉丝在巴黎遇到凯特布兰切特(即兴胡诹) 05:09 自传契约:当我阅读一本自传,我如何知道作者没有骗我 11:03 “自传是证件照,自虚构是美图自拍。” 20:32 所有的文本都是虚构文本? 26:40 autofiction的由来与定义:“严格真实的虚构小说” 30:50 《破碎之书》:充满争议的文学杀妻案 37:05 安妮艾尔诺对自虚构彻底的拒绝。 44:45 艾尔诺的文学政治:“背叛之后,写作是唯一的救赎。” 51:48 真实的力量:《拆弹部队》如何打败了《阿凡达》 56:47 当代最常见的自虚构:真人秀与恋爱综艺 60:34 作者意图与真实性契约:今天的新闻是否也成为了一种虚构。 本期音乐: 片头曲:Broadcast - Tender buttons 散步曲:Juliette Gréco - Rue des Blancs Manteaux (歌词是萨特写的哦)
事情的起因呢,是梁福歇最近以接近500欧的价格拍到了一瓶上世纪四十年代的L'Heure Bleue香精,此举在朋友圈引发了许多困惑。 但受伤的小梁在日间散步得到了理解和安慰,毕竟Jackie是一个会花1000欧买一张照片复制品(“是原作!” cried Jackie)的理性消费者。 与之相反的,是子锐非常超然物外的消费观,他扬言不与任何物品产生感情连接,虽然他父亲会花两万块买一根音响的线缆。 于是我们从各自会花巨量金钱满足的爱好(子锐除外)出发,聊到了亲密关系中消费观的差异,聊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聊到了爱马仕配货,以及《三十而已》和《小时代》的消费观。 总的来说,你的消费观如何,都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别人无权置喙。我们只谈感想,绝不judge。 本期你将听到: 01:39 梁福歇花3500买了一瓶香水。 04:05 Jackie觉得还好,毕竟她会花1000欧买一张照片(的复制品)。 09:55 子锐:消费欲越来越低,只买必需品 12:35 为什么某软件5块钱一张的插画,我们愿意花50欧买。 14:19 Jackie:我相机很少的,也就十几台吧。 18:02 永远也喷不完的香水:它让我闻到了1942年一个夏夜的茉莉。 27:25 我愿意多花一些钱,来与历史或艺术家产生联系。 41:00 子锐 :我对物品没有感情连接 51:25 亲密关系中的消费观:我们可以穷,但咱别抠门儿。 57:50 “你和我的前任们都不一样,因为你很普通。” 63:40 不均衡的消费观与爱马仕配货的“合理性”。 72:35 我的靴子被夸了,但我却有点不好意思。 75:11 让衣服衬托我,而不是吞没我。 83:50 三十而已: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包来证明身份吗? 本期音乐: 片头曲:Tender Buttons - Broadcast 散步曲:Love song for no one - Fur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