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来聊一聊最近网络上的热门标签——CityWalk。 CityWalk即城市漫步,它是有别于传统驾车或乘坐公共交通的旅行方式,强调以步行与漫游进行探索,令人们更贴近这座或熟悉或陌生的城市的脉搏。 与高度同质化的旅游路线不同,CityWalk的本意是想更加无压力、更加自由的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而对于在自己生活城市进行探索的人们,这种方式也令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地方,去理解它、热爱它,建立文化上的骄傲感。 然而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对它产生了厌恶和负面看法:CityWalk似乎因为标签化问题在逐渐失去本真,甚至因商业化带来消费陷阱,更可怕的是,它背后似乎隐含一种消费区隔趋势。同时,对CityWalk这个英文单词的厌恶也源于它在中文环境中的使用。一些人觉得有些“做作”或“生硬”,不易理解,甚至觉得是一种“文化侵略”。 这一期的选题初衷是理智的去探讨CityWalk这一现象,列举优劣,分析成因,透过标签看本真,避免”狂热”或”抵制”的两极情绪化狂欢。 本期你会听到: * 最近火起来的City Walk是什么? * 为什么很多人感到反感? * 真正的CityWalk的意义和乐趣。 * 为什么CityWalk忽然进入大众视野? * citywalk活动组织者怎么说? * City Walk在国外的出现,国内国外的差异。 * City Walk中蕴含的社交与陪伴的需求。 听友的想法: “好像在citywalk没火起来之前,我就很喜欢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城市里面走来走去,每次都能有新的惊喜发现,路边新开的小店或是巷子突然冒出来的小猫。随便走走停停想去哪就去哪,也不用在乎别人的感受,感觉是自己在和这座城市约会,就拿我自己居住时间最久的城市青岛来说,至今我也没有说完全走全,常逛常新。如今现在被定义/组织活动感觉有些太刻意了” —— R “在北京居住了十几年,以前也会在文化园区,还有东城前门、鼓楼一带散散步。尤其是2022年,我们被困在北京一年没出去……也是这一年,漫步在公园、街道、胡同里的频率陡增,非常安静细微地感受了北京城从未感受过的气息和脉络,……疫情期间的北京人烟罕至,非常安静。实话实话,我今生恐怕没有机会再在如此清净的北京漫步了。。不太明白,其实大家以前都是这么走,这么玩的……这一行为,就突然被网红话了,city walk一加持,就有种作作的味道……” —— 佳薇 “city surf,日程就像海浪一样一阵一阵,有玩乐的时候也会在里面穿插休息放空的时间” —— 🌟 (我们好喜欢这个比喻啊!) 参考资料 * travel niche:tourismteacher.com * Tripadvisor上的类似产品:www.tripadvisor.com * 部分网友f的反感情绪:自己上小红书搜吧。
大概是随着现代性的扩张,牡丹亭与罗密欧朱丽叶中那种掩藏在内庭中的爱情,渐渐脱离个人领域,进入了公众视野。恋爱不再是爱人之间的蜜语,它被剥离了私密性,成为可以放在公众视野大肆品评的展品。 这种现象发展的极端,或许就是恋爱综艺。国内的恋综节目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朴素的速配约会,中期略显做作的剧本演绎,乃至现在流行的“观察团+透明实验室”模式。在恋综的终极形态中,“恋爱者”和恋爱本身彻底成为了被观看的对象,而观看者,无论是观察室中地位更高的“评委”还是屏幕的观众,似乎在这个结构中掌握了某种权力,得以窥探,评论,乃至批判曾经最私密的人类情感:爱情。 反过来,在这样一种极端类似实验室的”科学家-实验对象“模型中,我们也会不禁怀疑悲观测者流露出来的情绪与反应是否真实。即便如今的恋综已经尽力弱化剧本的存在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在周围密布摄像头的环境中,个人在明确得知被观测的心境下,能否展现真诚的”爱情“。 本期我们会从“秀恩爱”的行为谈起,聊聊被当作展品的爱情。 本期你会听到: * “秀恩爱”:在展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的到了什么快乐? * 有的人快乐嗑cp,有的人诅咒“秀恩爱死得快”。 * 爱情的本质:它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 被虚构的爱情:中世纪的典雅爱情(amour courtois) * 恋爱综艺和关于爱情的虚构作品有什么区别? * 恋爱综艺中真实性的比例,或者,我们应该要求恋综是“真实”的吗? * 恋爱综艺的意义:我们从别人的(被刻意展示的)爱情中获得了什么? * 爱情的当代性:如今爱情是什么模样
(温馨提示:本期封面很值得观赏) 本期的话题,是我们刚刚一起游历过的城市,葡萄牙首都里斯本。 它处在欧亚大陆的尽头,旧世界的边缘,却又是海洋的起点,探寻新世界的第一双手。 它被来自大洋的风日夜雕塑,又被南欧的日光冲刷到褪色。它辉煌又颓败,坚定而哀愁。 本期我们聊聊对这座城市建筑、饮食、气候、文学艺术的观感与体验,回忆我们在这座城市短短数日的休闲时光,讨论我们对旅行、旅伴和城市探索的理解。 本期你会听到: * 里斯本城市观感 * 地理位置和气候带来的特殊性:天气、建筑、城市色彩与饮食 * 葡萄牙文学:佩索阿 * 旅行体验:走入别人的日常,感受城市的氛围 * 好的旅伴是怎样的? * 在里斯本,可以买什么纪念品? 摄影:梁福歇
本期我我们仨一起去了里斯本,终于线下录音啦。也邀请了一起来的艺术从业者Yuwei,一起来聊一聊与性别有关的话题。 从小谁还没听过几句“女孩子家家的,别这么疯”或是“你一个男孩,怎么这么爱哭”这样的话呢?而消费社会中,性别也被当作理所应当的标签,不仅仅是被使用,甚至是通过商品反向洗脑,让人们觉得特定性别该有特定的样子。韩国摄影师尹贞美有一个摄影系列叫《粉与蓝计划》,其中一张图是小女孩与她的粉色房间和粉色物品,还有一张是一个小男孩与他的蓝色房间和蓝色物品,这两个小孩子被淹没在属于自己性别的颜色之中,接受了外界定义的身份特征。 然而,到底为什么在如此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我们却只能拥有被挤压的选择空间?而更怕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的,又有谁能完全逃脱对性别的刻板认知。如果我们可以像静下来不带任何社会经验的去思考,那么便会发现,这种刻板的性别认知限制了所有的性别,除了被压抑的女性,也有逆来顺受的男性。因为这不是一场性别之间的对立,而是自由的和强制的,淡然的和胁迫的,无限的和狭隘的之间的战争。 本期你会听到 : 男女穿着以及外貌的标准?中性穿搭,男生化妆等等 被塑造出来的性别特质,蓝色for男孩,粉色for女孩 性别划分:facebook的50多种性别选项 父权社会:性别歧视,性别压迫是否真的能使男性受益? 同理心:先是人,才是男/女人
梁福歇家里有很多香水,多到每个人见了,都会感叹一句:“你喷得完吗?” 其实何必要喷完,衣柜里那么多衣服,也不是件件都要穿到破洞倒毛。 我一直觉得,色香声味触,眼耳鼻舌身,人至少要执迷一种感官,你的存在通过它,深深扎根在这个世界。 保留记忆,有的人靠一首老歌,更多的人保存旧照片,也有人用鼻子记录气味。 你还记不记得旧日的气味? 教室窗下的栀子花,卧室里的灰尘味,小时候吃的橘饼和板蓝根,居然可以在香水里闻到? 香水还能封存时光,除了这些酿了几十年的琥珀色液体,还能上哪儿去闻60年代某个春天的玫瑰,夏夜的茉莉。 本期你会听到: 如何用气味描述“旧”。 Josef Sudek 摄影 风格:香水的流派与时代风格 为什么我的玫瑰香水闻起来不像玫瑰 亲密的人的气味;skin chemistry 关于气味的回忆 市场的迷思:沙龙香真的高级吗?“商业香”真的矮人一头吗? 嗅觉是私人的,选购香水的建议
「城市行走」是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播客的子栏目。在这个系列中,我们(或与嘉宾一起)将和大家聊聊曾经居住过、到访过的城市,分享观察、印象、记忆和见解。本期是Zirui目前所在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一座可爱、直白、随性的城市。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放松自己的方式,尝试不一样的 本期你会听到: * 城市观感:充满活力的城市治理(垃圾税、水处理税、较好的道路维护、狂欢后变垃圾场、) * 不得不聊:性 * 衣食住行厕:阿姆人的重点在哪里? * 文学艺术:北方文艺复兴,伦勃朗,梵高博物馆 * 问问当地人Zirui:语言、留学、旅游 * 城市与人:你或许需要的阿姆态度 欢迎喜欢、留言和并分享给其他人。 阿姆斯特丹市旗 #westerpark:垃圾桶上有随处可见的❌❌❌市徽 摄影:Zirui 伦勃朗《夜巡》 维米尔《窗边读信的女孩》 尼德兰风俗画
不知不觉,日间散步已经半岁了,作为日间散步的发起者(没人认识的梁福歇),想要好好地感谢大家,愿意听我们三个人闲聊,愿意加入这场1000人共同进行的散步。也希望此后日间散步能陪大家度过更长的时间,一同散更多的步。 为了庆祝,我们还(后知后觉地)开辟了听众交流渠道,欢迎在 小红书搜索“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给我们留言; 或添加播客的微信号“rjsbbk”(“日间散步播客”六个字的拼音首字母),加入听友群。 在子锐精准预测的1000粉达成日(2023,06,03),Jackie策划了一期半年总结特别节目。 下面是Jackie的话: 这一期我们要庆祝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日间散步的订阅数突破了1000个!感谢每一位听众,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不然主播们可能早就互删了(不是。 在这一期的特别版节目中,我们想分享创办“日间散步”的小故事,以及这段时间以来对播客这个媒介的感受和认识。 如今的播客,作为一种声音为载体的传播模式,既是旧的,也是新的。在过去,电台是人们获取新闻、娱乐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广播的声音穿越空间,将各种内容传递到收音机的另一端。这种独特的声音沟通方式带来了亲密感和即时性,让人们能够在各自的生活中感受到外界的声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播客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携带着巨大的潜力。它的兴起离不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过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社交距离和居家工作的要求,传统媒体的观众转向了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选择。人们渴望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总之,感谢陪伴成长的各位公爵,我们并没有预设日间散步会走向哪里,向前的每一步皆是彼岸。
备注:本期标题是Jackie取的。 本期我们(胆大妄为地)聊到了MBTI人格测试。 这个测试这两年突然翻红,几乎取代了星座成了如今社交网络甚至现实中的身份标签。大家纷纷用四个字母代表自己,通过它们寻找同类或契合的那个人;我们时常听到关于Ixxx或Exxx是否相配的讨论,甚至有公司把MBTI测试当作职业面试的一个指标... 当一个心理测试被如此广泛信任的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想要验证它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毕竟心理作为个人存在最深处最脆弱的核心,没有人会希望它被误解甚至塑造。 MBTI测试从来都闪耀着荣格心理学的光环,精神分析学家的名字似乎将测试和诸如集体无意识与心理原型等理论联系起来。但简单的信息搜索就会告诉你,MBTI与荣格的八型人格似乎并不吻合,至于我们最常见的“16personalities”测试,甚至与我们以为的MBTI分属两家公司。 那么MBTI测试在当今语境下意义为何呢?我们是否应当把它当作一个认识自己的方式,或者只是一个好玩的社交筹码?要不要用它,如何用它,用到何种程度?换句话说,“我”是否能被四个字母定义,而我又允许自己被这四个字母影响到什么地步? (本台对MBTI测试保持中立的态度,不支持也不反对,如何看待与利用这个测试和它的结果,完全是大家的自由。) 本期你会听到: * MBTI的由来,它对荣格心理原型理论的发展与误用 * MBTI模型存在的问题:信度与效度 * 为什么短短两周,我会性情大变? * 我们做的测试,是否真的是MBTI? * 当代玄学大礼包:星座,塔罗,MBTI是否也在其中?? * 从12星座到16型人格:我们为什么总是需要分类标签来理解自己? 荣格的八型人格理论:外向与内向两种态度的其中一种会与一个人的“主导”功能(dominant function)结合使用,因而这8种类型被称作“主导型” 迈尔斯构建的16型人格模型
「城市行走」是日间散步Balade du Jour播客的子栏目。在这个系列中,我们(或与嘉宾一起)将和大家聊聊曾经居住过、到访过的城市,分享观察、印象、记忆和见解。首期是巴黎——这个梁福歇和Jackie目前居住的城市,也是欧洲和全球最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之一。 巴黎常常是东方人欧洲旅途的首站,它风评不一,在不同阶段被赋予不同涵义:浪漫与时尚之都,文人艺术家的灵感缪斯,然后是西欧混乱失序的代名词,以及“巴黎综合征”。 本期我们来谈谈我们眼中的巴黎,也期待大家留言分享你心目中的巴黎。 本期你会听到: * 生活体验:为什么选择在这里生活? * 巴黎瞬间:巴黎时刻的好与坏 * 城市发展逻辑:巴黎的永恒 * 对巴黎的误会:“巴黎综合征”,传言与真实的巴黎 * 松弛感:巴黎的时尚话语权 * 巴黎的气质 本期gallery : Galeries Lafayette 摄影:Jackie Esplanade Jacques Chaban-Delmas - 摄影:梁福歇 玫瑰圣心 - 摄影:Jackie 荣军院一侧 - 摄影:梁福歇 Vue sur les toits - 摄影:Jackie 王家宫殿回廊 - 摄影:梁福歇 欢迎喜欢、留言和并分享给其他人。
这期我们邀请了INSIDE艺术空间的韩老板,一起聊一聊“独立出版”这个话题。 独立出版是一种展示个人风格和自主精神的出版方式,为写作者、艺术家和设计师等创作者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支“Zine”,这种小型、自助制作的出版物以简单的手工制作和传统的印刷方式而闻名。这些小册子往往用来展示个人的观点、摄影和艺术作品,是独立文化和反主流思潮的重要表达方式。 随着近几年独立出版物的兴起,也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书展和艺术节,它们为独立出版物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机会,以及为读者和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接触各种创意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类平台也与许多创作者的生计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你还会听到: 独立出版物与Zine 作为独立出版人 逐渐“提纯”的书展 艺术节的兴起 独立出版人的生存现状
今天我们来聊聊书籍。 京极夏彦在《书楼吊堂》里写了一间由还俗僧人经营的旧书店,昏暗空间里,堆满了或许直到时间尽头都不会再被翻阅的书籍。 看似无穷的书的迷宫,其实放到今天,或许填不满一个iPhone的内存。但却硬生生在那个狭小空间里,创造出一种类似庙堂的氛围。 京极夏彦借店主之口说,“书本就像坟墓。”我是这样理解的,书籍不只是信息,它更是一个实体的存在。当信息被抽取,实体依然有价值。 如今我们太习惯手机上的线性阅读了。 我们被固定在小小屏幕之前,睁着眼,张着嘴,被算法编织的时间线强行喂养。 几乎有些受虐的意味。 而实体的书或许是一种救赎,它们静静散落在你周围,将主体性归还于你。你读着一本,余光瞄到另一本,你于是拿起它。你在两本书两个人两种思想之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联系。 于是你不只是被动地被信息冲刷。经由你的主体性,阅读也成了一种创造。 而实体书,作为一种商品,必然受到市场大潮的冲刷。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书店与出版业有多不易,也看到了如今图书市场的鱼龙混杂。今天便来聊一聊哪些书我们觉得好,以及它们为什么好;哪些书我们觉得糟,以及它们为什么这样糟。 法国出版社Gallimard的三大系列:白色文库,七星文库,口袋书。 法国出版社Seuil的经典装帧。
本期我们探讨了高敏感人群(HSP)的概念。 最近数年,各种人群标签和心理测试层出不穷,帮助城市人群从不同维度了解自己。上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laine Aron在《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中提出了这一概念并探讨了这类人群的特征、成因和影响。 作为本平台打着日间散步旗号但总是深夜居家录音的三位主播,我们不出意外地都在HSP测试中拿到了比较高的分数。因此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剖析(闲聊)这一常见却有时棘手的人格特征。 本期我们会和你一起讨论: 什么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有哪些有趣的特征?(以及三位主播的清奇高敏点) 本台老朋友林黛玉老师的高敏人格剖析 如何评价这一特征对自己的影响? 以及: 如何更好的拥抱自己的高敏感/低敏感人格? 如果你也是HSP,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与观点。 相关链接: HSP测试 HSP介绍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