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买书,你还能在艺术书展收获什么?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 赵梦莎: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联合发起人 abC官网:http://artbookinchina.com/zh/ 编辑:符诗瑶 杨威 剪辑:刘苑 本期艺术有读我们邀请到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联合发起人赵梦莎,从世界各地的艺术书展聊到将于6.6-9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办的abC 艺术书展,希望大家都能到现场畅游书海。我们还将从在微博@艺术有读 转发这期节目的观众中抽取3位幸运听众赠送共6张VIP预展门票,欢迎大家多多参与。 艺术书展 abC 艺术书展 http://artbookinchina.com/en/bjabf19exhibitors/ UNFOLD 2019 上海 M50 http://www.shanghaiartbookfair.com/ 第一届纽约艺术书展由纽约的艺术书店Printed Matter 于2006年组织举办,参展方来自全球各地。 https://printedmatterartbookfairs.org/ 洛杉矶艺术书展,同样由Printed Matter 举办 https://printedmatterartbookfairs.org/ 比利时根特艺术书展 https://ghentartbookfair.org/ 莫斯科艺术书展 http://deficitartbookfair.ru/ 伦敦泰特美术馆 offprint 艺术书展 http://offprint.org/ 东京艺术书展 https://tokyoartbookfair.com/ 关键信息 1、埃德·拉斯查 (Ed Ruscha),1937年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之一,观念艺术的先锋人物。最早开始创作艺术书的艺术家之一。 2、豆荚 𝗣𝗢𝗗 豆荚 POD 于2018年成立,目前由三个女孩组成,嘉佳和豆豆十一岁,玥玥十岁,她们同时还是抓马宝贝少年剧场的成员。豆荚将以每年一本zine的形式,展现和讨论少年们的生活和观点。 POD第一期的主题为《Violence》,每个女孩用画面展现了自己了解或遭遇过的暴力,思考并理解暴力为何产生,以及遇到极端暴力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3、上海书展,是上海市一项以读书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自2005年由上海联合书业会展有限公司举办,每年定期于8月份举办一届。 4、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简称“图博会”或“BIBF”)由多个政府机关合力主办,并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是中国“十一五”、“十二五”的重要会展项目。参展单位有国内的五百多家出版社外,也有来自海外,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的机构,每届并设一主宾国,邀请其他国家介绍他们的文化。除了是刊物展览会外,图博会实是兼具书籍贸易、文化活动、业界沟通、文化交流等多功能的国际出版盛会。 5、美国艺术媒体 artnews 在2015年对于纽约艺术书展的报道中,提到从2006年创始,参展商数量从40家,参观人数六千人次到2015年为超过370家参展商,三万五千人参观。 http://www.artnews.com/2015/09/26/ny-art-book-fair-numbers/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嘉宾赵梦莎微博:@赵梦莎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赵梦莎.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5分钟
99+
5年前

明亮的泥土:颜料盒里的艺术史

关键信息 1.《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艺术史的书写向来重技艺而轻材料,英国作家菲利普·鲍尔却让调色板上的无名英雄列队登场,以外观、气味、质地和名称彰显了颜料迷人的物质属性。他搅动炼金术师的坩埚,聆听画家与画材商的争执,又拈起科学家的色卡和棱镜,细腻地谱写出梦想家与手艺人协力合作、发明新颜料的漫长故事:千百年来,艺术需求刺激了化学工艺的演进,绘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色彩谱系又因科学而扩张。名画背后的科技革新,给我们带来了理解西方艺术史的独特维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39923/ 1.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英国科学与科普作家,《自然》期刊特约顾问编辑。他在牛津大学主修化学,后来又在布里斯托尔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所著的社会物理学著作《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2004)获英国安万特科学图书大奖,另外还著有《牛津通识读本:分子》(2003)、《为帝国服务:希特勒时期为物理学真谛而战》(2014)、《图案密码:大自然的艺术与科学》(2016)等多部作品。 2. 青金石,最古老的矿物质颜料之一,经研磨制成群青颜料。群青(Ultramarine),是一种蓝色颜料,主要成分为双硅酸铝盐和钠盐以及其他一些硫化物或硫酸盐,出现在自然情况下生成的近似成分的青金石。圣母玛丽亚长袍的代表色。 4.铅白是一种从铅提取的合成无机色料,有毒性。是一种完全不透明的永久型色料,呈暖白色,具有快干、与其他颜料容易混合等特点,因为其着色度低,所以与其他色料混合后只稍许降低色彩的浓度。锌白,覆盖力不强,时间长容易开裂。钛白,铅白的代替色。 5.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是蓝色系之一,在中国常简称为克莱因蓝。因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首次混合而成申到专利而得名。伊夫·克莱因早期的事业中广泛地运用克莱因蓝,直到1958年,克莱因开始一系列以克莱因蓝为主要单色题材的艺术品。他让模特儿赤裸身体,染上国际奇连蓝颜料,滚动在空白的帆布中。 6. 6.印度黄颜料是在15世纪从波斯传入印度的,并且在1780年开始有在欧洲使用的记录。这种颜料散发着一种恶臭,但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据传在印度孟加拉邦的一个小城,人们用特殊的方法养着一小群牛,大部分是母牛,这些牛仅被喂以芒果叶和水,因此尿出来的尿呈亮橙黄色。这样的尿被收集起来,加热产生沉淀,干燥后被制成小砣的色素;然后运往欧洲,再经纯化加工成为品牌颜料。但这一广为人知的说法并没有实际证据能证实。 7.湿壁画(fresco buon),原意是“新鲜”,是一种十分耐久的壁饰绘画,泛指在铺上灰泥的墙壁及天花板上绘画的画作,14-16世纪时所形成于意大利。通常是先在墙壁上抹上几层灰泥,有时多达四层。在倒数第二层(意大利文:arricciato,意为粗抹)上勾出要画的图形(即初步轮廓,意大利文:sinopia,义为草底)。然后刷最后一层石灰浆(意大利文:intonaco,意为刷灰)。研磨好的干粉颜料掺入清水,制成水性颜料,趁石灰浆未干前,再将颜料涂在刚抹在墙壁表面的湿灰泥,刷灰面积够一天的工作(意大利文:giornata,意为一日量),再等待灰泥干燥凝固之后,便永久保存于墙壁表面。其缺点是干得很快,绘图者动作必须很快。为了避免与灰泥层的石灰发生化学反应,某些色彩必须干涂(secco)上去;许多画面的细节也都采用这种处理办法。干壁画(fresco secco)并不像湿壁画那样与灰泥层牢固地凝为一体,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剥落。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F%95%E5%A3%81%E7%95%AB 8.蛋彩画(又称坦培拉,英文:Tempera或Egg Tempera),是15世纪的欧洲绘画方式,盛行于文艺复兴初期,主要是将鸡蛋混入绘画颜料当中来绘画,有很多种混合方式。蛋彩画颜料干的时间非常快,因此绘画技巧是一次只上一点点、薄薄的一层,并尽量使用十字型笔触(cross-hatching)。在蛋彩画没干时,颜色非常浅、干了之后、就会变得深色而带有光泽,色彩层次丰富、透明。蛋彩画往往被运用在薄薄的半透明和全透明的图案中,因为当蛋彩颜料干了之后,就会造成矇眬而柔和的效果,正因为它不能像油画一样反复涂上厚厚的油彩,蛋彩画很少能像油画画出非常深的深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B%8B%E5%BD%A9%E7%95%AB 9.点彩画派(又称点描派;英文:Pointillism)是一种用很粗的彩点堆砌,创造整体形象的油画绘画方法,创始人是秀拉和希涅克,此名称是来源于1880年代的艺术批评家们对他们绘画的讽刺,现在则成为一个正式名称。点彩画派又称新印象主义,也叫分色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了创始人外,还包括毕沙罗等人。点彩画派的画家反对在画板上调色的绘画方法,他们只用四原色来作画,用色点堆砌,如同电视机显像的原理一样,利用人类视网膜分辨率低的特性,使人感觉出一个整体形象。 10.油画颜料以油作为媒介,干燥时间长,颜色间的融合柔顺。丙烯,以水作为媒介,能快速干燥。采用聚丙烯酸乳液为粘合剂,主要组分是聚合物和水,聚合物含量为45%、水和其它物质为55%,微小的固体颗粒直径为0.1um-0.2um,不溶于水,但能分散悬浮在水中。 11.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德语: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德国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及艺术理论家。他在二十多岁时高水准的木刻版画就已经使他称誉欧洲,一般也认为他是北方文艺复兴中最好的艺术家。丢勒借由他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认识,将罗马神话带进欧洲北方的艺术,这也使他成为北方文艺复兴中最重要的画家之一,而他也有许多的理论,其中包括了数学定理、透视及头身比例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5%B0%94%E5%B8%83%E9%9B%B7%E5%B8%8C%E7%89%B9%C2%B7%E4%B8%A2%E5%8B%92 12.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约1267年-1337年1月8日)意大利画家与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西方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Ambrogiotto)或Angelo(Angiolotto)的缩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6%89%98%C2%B7%E8%BF%AA%C2%B7%E9%82%A6%E5%A4%9A%E7%B4%8D 13.阿佩莱斯(Apelles),约活动于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画师之一,后移居以弗所,先后在科林斯、雅典以及佩拉的马其顿宫廷从事创作(效力于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他是最著名且最受赞美的希腊画师,主要以肖像画闻名。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为《跃出海面的阿佛洛狄忒》。迄今所知,他的其他作品包括《携有霹雳的亚历山大》及一幅自画像(为史载最早)。他还著有关绘画的专著,但其作品均已失传。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4%BD%A9%E8%8E%B1%E6%96%AF 14.提香(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约1488/ 1490年– 1576年8月27日),英语系国家常称呼为提香(Titian),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提香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卡多列,10岁时随兄长到威尼斯,在乔瓦尼·贝利尼的画室学画,与画家乔尔乔内是同学。在提香所处的时代,他被称为“群星中的太阳”,是意大利最有才能的画家之一,兼工肖像画、风景画及神话、宗教主题的历史画。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影响了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更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F%90%E9%BD%8A%E5%AE%89%E8%AB%BE%C2%B7%E7%B6%AD%E4%BC%BD%E7%95%A5 1. 提香的《酒神巴库斯与阿里阿德涅》(1523)是当时几乎所有已知色料的“显示图”。 16.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的主要人物,被称为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6%E5%8B%83%E6%9C%97 17.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他毕生工作生活于荷兰的代尔夫特(Delft),有时也被称为代尔夫特的维米尔(Vermeer van Delft)。维米尔与伦勃朗经常一同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严谨的构图、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维米尔善于精细地描绘一个限定的空间,优美地表现出物体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实感与质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9%AC%C2%B7%E5%BC%97%E7%BE%8E%E5%B0%94 18.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1775年4月23日-1851年12月19日),简称J·M·W·特纳(J. M. W. Turner)或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又译透纳,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水彩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期的印象派绘画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在18世纪历史画为主流的画坛上,其作品并不受重视,但在现代则公认他是非常伟大的风景画家。 19.特纳的《尤利西斯嘲弄波吕斐摩斯》(1829)首次面世时受到某些人的嘲笑,一位评论家称其“着色疯狂”。 20.欧仁·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年4月26日—1863年8月13日)是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4%BB%81%C2%B7%E5%BE%B7%E6%8B%89%E5%85%8B%E7%BD%97%E7%93%A6 21.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一位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及版画家。马蒂斯与毕加索、马歇尔·杜尚一起为20世纪初的造型艺术带来巨大变革。他也是野兽派的领袖。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促成了20世纪第一次的艺术运动。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艺术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A8%E5%88%A9%C2%B7%E9%A9%AC%E8%92%82%E6%96%AF 22.马克·罗斯科 (Mark Rothko,1903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生于沙俄时代的拉脱维亚,1910 移民美国。年青时以兼职赚取费用求学,当过演员、场记、画家、侍者。1929年成为一所犹太教会的兼职教师,也是表现主义时的创始成员。后因患病、沮丧、忧郁、酗酒及服用过量镇定剂和抗忧郁药物,导致于1970年切断静脉自杀身亡。尽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类的标签,但他的作品和画风依然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85%8B%C2%B7%E7%BD%97%E6%96%AF%E7%A7%91 23.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进莫斯科大学后,就读法律和经济学。1896年在慕尼黑学习绘画(写生,素描和解剖学),在俄国革命之后的1918年返回莫斯科。因为前卫艺术与官方的现实主义艺术相悖,1921年他回到德国,从1922年在包豪斯开始任教,1928年加入德国国籍,直至1933年包豪斯被纳粹关闭。此后定居法国,在1939年加入法国国籍,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康定斯基没有选择前往美国定居,他在1944年逝于巴黎近郊的塞纳的内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3%A6%E8%A5%BF%E9%87%8C%C2%B7%E5%BA%B7%E5%AE%9A%E6%96%AF%E5%9F%BA 24.约翰·伊登(Johannes Itten,1888年11月11日-1967年3月25日),瑞士表现主义画家、设计师、教师、作家和理论家;与德裔美籍画家利奥尼·费宁格和德国雕塑家格哈德·马可斯,在德国建筑师沃尔特·格罗佩斯的领导下,为魏玛包豪斯的核心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84%E7%BF%B0%C2%B7%E4%BC%8A%E7%99%BB 25.恩斯特·汉斯·约瑟夫·贡布里希爵士(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年3月30日-2001年11月3日),英国艺术史学家与艺术理论家。其代表作包括《艺术的故事》、《艺术与幻觉》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1%A9%E6%96%AF%E7%89%B9%C2%B7%E8%B4%A1%E5%B8%83%E9%87%8C%E5%B8%8C 26.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瑞士-法国建筑师、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功能主义建筑的泰斗,被称为“功能主义之父”。他和巴克敏斯特·富勒、密斯·凡·德罗并称为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勒·柯布西耶致力于让居住在拥挤都市的人们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在都市计划有相关的影响,也是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92%C2%B7%E6%9F%AF%E5%B8%83%E8%A5%BF%E8%80%B6 延伸阅读 1.四原色,黑白红黄。Vox 视频 The surprising pattern behind color names around the worl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qZR3pqMjg 2.歌德的《颜色论》,1810年出版发行。 3.《颜色的故事》,作者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她在讲述每一种色彩的来龙去脉的同时,又穿插进旅途中的逸闻趣事,使得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一次轻松迷人、多姿多彩的色彩旅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223917/ 4.《色彩构成》,作者约瑟夫·亚伯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及教育家之一。原籍德国,早年任教于包豪斯艺术学院,后因躲避纳粹的迫害于1933年移民美国,在黑山学院任教16年,1950年加入耶鲁大学,担任设计学院主席。他于1968年被选入国立艺术和文学学院,且是耶鲁大学的艺术名誉教授,,直到1976年逝世为止。 亚伯斯说:“我没教过艺术,我教的是哲学;我没教过绘画,我教的是观看。”他要学生打开视野,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追求最简介、最清澈的形式,让生活更真实,更精粹,影响了全世界的现代艺术的教育观念。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65990/ 5.《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作者于非闇,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颜色、颜料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作者是中国第一流的工笔重彩画家,在中国传统颜色、颜料的理论和实践上,有极高的追求与丰富的经验。本书对传世文献做了通盘梳理,又阐述了作者本人目验晋唐宋元名迹后加以实践所得的种种新知。作者在书中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自己研漂、使用颜料的多项秘技,比如清代基本失传的槐花水调合石绿的方法,用竹筒澄漂朱砂、石青的方法,使用铁朱、蛤粉的技法,临摹宋元画作的敷色与绢本衬背技法等。如果不是于非闇当年留下这部详尽阐释中国传统颜色的作品,那么许多古代颜色、颜料的技法,也就永远湮没。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7369/?from=tag 1. 三色艺术史 A History of Art in Three Colours (2012)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503584/ 1. 电影 透纳先生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1319853/ Special Guest: 周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9分钟
99+
5年前

格哈德·里希特:被八卦的画家的前半生

1、《无主之作》,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该片由塞巴斯蒂安·科赫、汤姆·希林、葆拉·贝尔出演,源于真实事件,讲述艺术学生Kurt Barnert爱上了同学Ellie Seeband,Ellie的爸爸Carl Seeband却不喜欢他,但他们的命运仍被多年前一起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了一起。事关Barnert的身世:他是从东德逃往西德…… https://m.douban.com/movie/subject/26701196/ 2、格哈德·里希特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hard_Richter 格哈德·里希特官网 https://www.gerhard-richter.com 3、约瑟夫·博伊斯(德语:Joseph Beuys,1921年5月12日-1986年1月23日)是著名的德国艺术家,其作品包括各种雕塑、行为艺术,信奉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的观点。代表作如《如何向死兔子讲解图画》《油脂椅》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91%9F%E5%A4%AB%C2%B7%E5%8D%9A%E4%BC%8A%E6%96%AF 4、堕落艺术(德语:Entartete Kunst,英语:Degenerate Art)又译作颓废艺术,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纳粹德国在官方宣传中创造的美学概念,是当时被定为具有厌世主义倾向的艺术的总称。从内容上看,堕落艺术涵盖了大部分的现代艺术,也包括了几位特定的作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generate_art 5、杜尚《下楼梯的女人》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de_Descending_a_Staircase,_No._2 里希特 1966年的 ema(nude on a staircase) https://www.gerhard-richter.com/en/art/paintings/photo-paintings/nudes-16/ema-nude-on-a-staircase-5778 6、电影中的 mother and child, 后来改名为 aunt marianne, (1965),婴儿就是李希特本人。 电影中的 family at the seaside,是他第一任妻子的家庭照片。 https://www.gerhard-richter.com/en/art/paintings/photo-paintings/families-11/family-at-the-seaside-5504 8、纽约客关于这部电影的特写故事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1/21/an-artists-life-refracted-in-film 相关阅读与电影 1、里希特传记 Gerhard Richter: Ein Maler aus Deutschland Das Drama Einer Familie by Jurgen Schreiber https://www.amazon.de/Ein-Maler-aus-Deutschland-Richter/dp/3866120583 Gerhard Richter:A Life In painting by Dietmar Elger https://www.amazon.com/Gerhard-Richter-Painting-Dietmar-Elger/dp/0226203239 2、格哈德·里希特的绘画 Gerhard Richter Painting (2011)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80828/ 关于里希特的采访与书籍 1、Gerhard Richter: Panorma,里面收录了嘉宾赵阿萌提到的前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SIr Nicholas Serota 和里希特的采访。 2、《格哈德·里希特:时代的图像》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434/ 3、《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2007,朱其编译。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16802/ 延伸阅读 1、《中国》(Chung Kuo, Cina)是意大利左派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在中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片长217分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_(%E7%BA%AA%E5%BD%95%E7%89%87) 2、塔可夫斯基执导的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 15世纪初,俄罗斯动荡时期。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安纳托里·索洛尼岑 Anatoli Solonitsyn饰)在大公的邀请下前往莫斯科为教堂作画,受到了贵族式的服务与对待。然而,卢布廖夫却身处在一个饱受鞑靼人铁蹄践踏和充满灾难残杀的悲惨时代。目睹了黎民百姓在大公暴政下的水深火热,卢布廖夫毅然离开教堂返回修道院。不久,卢布廖夫被迫再度回到莫斯科进行圣像创作。然而面对居民被无辜的残杀,教堂在战火中被无情的摧毁,卢布廖夫再次陷入艺术与现实巨大反差的质疑之中,拒绝继续作画。1423年,鞑靼人的军队终于被赶出俄罗斯的大地。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锤炼洗礼后的卢布廖夫,终于完成了传世名作《三位一体》的创作。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8248/ 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导演杨德昌 https://m.douban.com/movie/subject/1292329/ 4、2008年5月-7月 里希特中国美术馆个展视频 https://www.gerhard-richter.com/en/videos/exhibitions/paintings-1963-2007-10 收听渠道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2分钟
99+
5年前

钱暴后的暗处,单向度的艺术市场

关键信息 1、《钱暴》,作者乔治娜·亚当。作者以个人经验,透过迷人的细节,讲述一小群人与机构如何导引出最新的发展:拍卖公司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几近割喉的「艺术商业」公司;中间商与超级掮客的涌现及其做案手法;网路销售艺术品的新疆界;艺术藏家背景的根本性改变;名牌艺术家的现象与艺术博览会的激增等等。其动人紧凑的资讯编写,很适合藏家与所有想要了解存在于现今艺术市场前所未有的进化的人。 https://www.douban.com/search?source=suggest&q=%E3%80%8A%E9%92%B1%E6%9A%B4%E3%80%8B 2、《钱暴后的暗处》,作者乔治娜·亚当。本书揭开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后产生的各种过度行为和奢侈现象,具体描绘了艺术家面对金钱诱惑的贪婪心态和艺术品商品化的过程,以及艺术在全球富豪资本家的暗盘交易中的地位。作者以实际案例解读艺术市场大爆发后繁荣喧嚣的黑暗面,有如说故事般的情节,将艺术市场的种种争议和阴谋,栩栩如生呈现在读者面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85278/ 3、乔治娜·亚当(Georgina Adam),投入艺术市场和艺术论述书写超过三十年。2000-2008年间担任《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艺术市场版编辑,目前仍为此版的特约。曾为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撰写每週专栏,于2016年结束这份长达八年的工作。2014年出版《钱暴:21世纪艺术市场大爆发》一书。除了在艺术市场的专业领域外,她同时对新兴文化中心深感兴趣。亚当亦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讲学,并参与多场以艺术市场为主题之研讨论坛:她也是「话说画廊」(Talking Galleries)的董事会成员,并为女性艺术经纪人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Art Dealers)赞助者、国际艺评人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与国际艺术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Art Market Studies Association)之成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ina_Adam 4、《KAWS溢价15倍,破亿独霸香港春拍,Instagram回应"想不到"!》 https://www.artnetnews.cn/market/kawsyijia15beipoyidubaxianggangchunpaiinstagramhuiyingxiangbudao-108607 5、达·芬奇《救世主》的俄富豪卖家和苏富比结下了什么梁子? 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dafenqijiushizhudeefuhaomaijiahesufubijiexialeshenmeliangzi-78536 6、《这个关于假画的大展:有诺德勒世纪大案中的“罗斯科",还有伪作的伪作……》 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zhegeguanyujiahuadedazhanyounuodeleshijidaanzhongdeluosikehuanyouweizuodeweizuo-69611 7、《美国艺术家基金会遭遇诉讼困扰》,基金会陆续解散:波洛克基金会1996年解散,安迪沃霍尔基金会2011年解散,里奇根斯坦基金会2011年解散,劳森伯格基金会2011年解散,凯斯哈林、巴斯奎特基金会2012年解散。 http://collection.sina.com.cn/hwdt/20120827/075481571.shtml 8、第五届「收藏家当代艺术藏品展」于2019年3月27日至4月22日假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举行。展览将以具代表性的收藏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文献为基础,进一步认识中国不同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一窥中国当代社会、当代艺术、收藏与艺术的创作情况与生态景象。是次展出将透过管艺、陆寻及郑好三位中国收藏家之藏品,以及知名策展人及学者费大为与高名潞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文献纪录,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多元面貌与历史。 http://timable.com/zh-hk/event/1767466 延伸阅读 1、《交易的艺术——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当代艺术品交易》,作者诺亚·霍洛维茨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18731/ 2、前泽友作,日本企业家和艺术收藏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8D%E6%B3%BD%E5%8F%8B%E4%BD%9C 3、甘兹夫妇是指维克多·甘兹(Victor Ganz)(1913-1987)及其妻子萨利·甘兹(Sally Ganz)(1912-1997),二人在一生中携手致力于艺术品收藏。 《环球艺术市场扫描——刷新世界收藏记录的甘兹夫妇》https://news.artron.net/20050716/n15417.html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Special Guest: 房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7分钟
99+
6年前

建国后,街上的招牌为什么那么丑?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高萌萌,艺术史学博士 · 周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相关作品 1、《香港北魏真书》 “香港北魏真书”设计研究计划,总结长达六年的北魏书法研究和字体设计创作历程。本书收录了南北朝魏碑、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到四十至七十年代盛行香港的北魏招牌书法源流和艺术价值,访寻香港北魏书法家区建公、苏世杰墨宝故事,还有于不同年代遍布香港城市街道和日常生活的北魏体应用实例,首次专访独步香江的货车北魏体设计者杨佳。字体设计师陈浚人,以设计思维分析北魏历史文化和创作精神,利用电子向量曲线和字体设计原理演绎当代香港北魏真书,设计案例多达二十多项。还有与多位设计创作人包括麦震东、谭智恒、柯炽坚和许瀚文的对谈系列,探究字体在城市和设计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80319/ 2、《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 本书作者周博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采访了北京、上海等地许多老设计师和青年设计师,并拜访了多位收藏家,以“图史”的形式,突出有代表性的字体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以及影响字体设计发展的重要事件,清晰梳理出汉字字体设计在近现代中国的演变路径与设计精神之传承,并体现出设计师对字体的情怀如何在大时代背景下得以彰显;与此同时,也使许多渐渐被遗忘的文字设计作品得以重现,为字体设计从业者与爱好者呈现出500余幅珍贵文字设计作品。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92593/ 3、《字体摩登 : 字体书与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再发现(1919-1955)》 周博划定了1919-1955年这个历史单元,认为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现代字体的设计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阶段,其间跨越了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发展最好的“黄金十年”(1927-1937)、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政权初步建立五年,时代的变迁也给文字设计的内容和形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04104/ 4、《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作者白谦慎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906332/ 关键信息 1、为什么香港北魏真书被大量商家使用?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国传统阶级文化,士农工商,读书人的喜好会影响到下面阶层。晚清到民国时期,知识阶级对魏碑的推崇,而后来香港也受此影响。 2、《东方杂志》 创办于清末(1904年3月)时,终于1948年12月,共四十四卷819号(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刊期最长的一份大型综合性期刊。它以“启导国民,联络东亚”为宗旨,将研究国际问题、寻求民族出路作为刊物的侧重点,同时努力“介绍新知与传播文化”,举凡重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靡不论及备载,是一份全纪录式刊物,堪称半个世纪旧中国的缩影。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方方面面,可以说包罗了世间万象,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441626/ 3、赵之谦(1829-1884),中国清代书画家、篆刻家。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㧑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4%B9%8B%E8%B0%A6 4、区建公(1887年-1971年12月31日),名建邦,字维屏,号建公,又号听香楼主,广东新会人,一生致力文教工作,精书法,兼善各体,尤以北魏书体独步书坛。1930年在香港设立建公书法学院,专心宏扬书艺,扶掖后进,对清贫学生,免费施教,前后四十一年,从未间断。当时,香港的商号和机构之牌匾和碑记,多出于其手。他又编印书法示范十余种,习字帖百余款,为当年中小学广泛采用,有助于香港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0%E5%BB%BA%E5%85%AC 5、二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6、榜书,在榜、匾额上写的比较大的字。 7、唐驼(1871-1938),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近代中国知名书法家,善于题匾,书法风格时称“唐体”。曾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曾被称为题额写匾四大圣手[1]。又钻研印刷技术。发明有磨墨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4%90%E9%A7%9D 8、《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晚清第一教科书。最初出版于1901年,全书四卷,分为八册,共收入3291个汉字,配有762幅插图。其后十余年间,此书流布极广,传世版本甚夥。但是,历经百年沧桑之后,最初的版本如今已极难觅得,当前坊间常见的影印本,多系据1904年第三十次印刷者影印,所据版本最早的也是1901年冬第四次印刷者。澄衷蒙学堂首任校长刘树屏主编,范字书写者为著名书法家唐驼。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807664/ 9、宋松声编著的《彩色美术字》一书中纪录了1930年代,“商业建筑的招牌字体改用具有设计感和现代装饰风格的美术字。” 此书封面印有“匾额集”三字。 10、中华书局招牌 11、六必居招牌 12、1932年初邵洵美将出卖房产所得的5万美金巨款,向德国订购了全套影写版印刷设备,创办了上海时代印刷厂。1933年创办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新月》、《论语》、《时代画报》、《万象》等刊物,“新诗库丛书”、“自传丛书”等,影响很大。1934年创办了《时代漫画》,并请鲁少飞担任主编,1937年7月因抗战终刊,共39期。该杂志主要刊登传统的讽刺漫画、都会写生和连环漫画等。其内版式、字体、广告设计亦可供今天参考借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2%B5%E6%B4%B5%E7%BE%8E 13、钱君匋设计的《文艺月报》创刊号,其刊头字体的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这几个字乍一看并不起眼,似乎是宋黑的变体,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文艺月报的每一笔都刚直尖锐,所描述的显然是匕首的形状,而每一个字都是由诸多匕首组成。 14、鲁迅喜欢给自己的著作设计封面,这些字体设计,有的明显反映了受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这与他日本留学经历不无关系,比如《奔流》(1928年)、《萌芽月刊》(1930年)、《文艺研究》(1930年)等。真正有鲁迅特色的是那些鲁迅用自己的书法所做的文字设计和装帧。譬如《热风》(1925年)、《不三不四集》(1936年)、《引玉集》(1934年)、《木刻纪程》(1934年)等。 15、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回国后,他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文学,其文艺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新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闻一多也设计过一些书刊封面,作品虽不多,却大都精彩绝伦。闻一多设计了多本书籍的封面,例如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落叶》、《猛虎集》,梁实秋的《浪漫的与古典的》,以及闻一多自己的诗集《红烛》。 16、馆阁体,指因科举制度而形成考场通用字体,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区体赵面,骨架是唐代的楷书,面比较柔软,是赵孟頫的赵体书。 17、聚珍仿宋字体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甚至东亚汉字文化圈历史上重要且知名的一款字体,为丁辅之、丁善之兄弟所创制。后被中华书局收购。 18、立体阴阳花色字体,实际上就是后来所谓“美术字”中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性的文字。“美术字”,在民国时期又有“图案文字”、“图案字”、“装饰文字”、“广告字”、“艺术字”之称,这些称谓大多来自日本,而且,其写法与日本图案文字渊源颇深。 19、宋体字,是宋以来民间刻书的字体。是从楷体演变过来,但由于其折角硬朗,比楷书好刻很多,是生产力提高的一种字体,并且很多时候是由不识字的匠人刻制,因此也被称为匠体字。 20、报宋是中国大陆报纸正文普遍采用的宋体。第一代报宋于1964年设计完成,1997年、2004年北大方正又相继推出了第二代“新报宋”,第三代“兰亭宋”与“博雅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A%A5%E5%AE%8B 21、申报创刊号 22、天安门旁边的字,1949年时为钟灵写的大宋体:宋体字楷化,手写感很强。 Special Guests: 周博 and 高萌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2分钟
99+
6年前

创作者谈:科幻正义与艺术的时间轴

主播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aaajiao,艺术家,1984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现工作及生活于上海、柏林。主要个展:《屏幕一代》,K11上海,2013;《代号——aaajiao》,Leo Xu Projects,2015;《不确定》,杨画廊,2015;《电子遗留物》,OCAT西安馆,2016、《用户、爱、高频交易》,Leo Xu Projects ,2017;《暴食》,千高原,2018等。上海昊美术馆将于2019年4月举办HOW NOW·aaajiao个展。 陈楸帆,科幻作家,1981年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中文及艺术双学位,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上海。已出版中篇作品《深瞳》(星云V,2006年),长篇小说《荒潮》(2013年),中短篇小说集《薄码》(2012年)、《未来病史》(2015年)、《人生算法》(2019年)等。陈楸帆还将担任2019年12月举办的第八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执行策展人。 相关作品 《未来病史》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17638/ 收录陈楸帆发表于《文艺风赏》2011年第4-12期的9篇专栏文章,以切片形式呈现了技术变革导致可见未来的人的病变。2015年出版同名短篇集。 《荒潮》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501664/ 陈楸帆的首部长篇小说,灵感来源于全球最大电子垃圾处理场汕头市贵屿镇,这里从90年代开始大规模回收欧美电子垃圾,当地环境的严重污染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陈楸帆据此虚构了《荒潮》中的“硅屿”,从这个意向出发,演化出一部融入潮汕地区文化、语言的科幻长篇。《荒潮》英文版由刘宇昆翻译,将于2019年4月在北美出版。 《人生算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366068/ 陈楸帆最新中短篇小说集,涉及男性受孕、新人类完美外观、云爱人、虚拟人生、人机交互写作等主题。在《造像者》中,一个名为CATNIP的AI通过算法构建出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能拍出比人类更富感情和艺术性的照片。 《不确定》 杨画廊 2015.12.12 - 2016.02.09 http://www.galleryyang.com/Portal/zh-CN/Exhibition/Detail/7a9d1b08-0410-c87f-255a-cdda42a5f1c2 aaajiao认为,我们正在被一种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形成的新的社会结构所训练,在这个展览中,他想象出一种高度信息化的人类新族群,比我们更适应未来,甚至能替代我们。作品以雕塑和video的形式展现。 《用户、爱、高频交易》 2017.05.27 - 2017.07.02 Leo Xu Projects http://www.randian-online.com/zh/np_event/aaajiao-user-love-high-frequency-trading-leo-xu-projects/ 互联网赋予人的用户属性,超越了人的生物性,成为aaajiao近两年创作和研究的主线。在这个展览中,aaajiao选取高频交易这一经济行为,从70年代机械手的键盘操作,发展到今天精确到毫秒之内的自动化交易,以此为例讨论人类与机器的合谋。 I hate people but I love you / 我憎恨人但我爱你 单频彩色有声录像 25'04 2017 在线观看(需科学上网):https://vimeo.com/225883582 关键信息 《海伯利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7515/ 美国科幻作家丹·西蒙斯(Dan Simmons)自1989年起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与阿西莫夫《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红色海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66619/ 科幻作家韩松的长篇科幻,科幻迷心中比肩《三体》的史诗级作品。核战争后,人类将自己改造成水栖人,从陆地迁居海底,蓝色海洋变成红色海洋,文明开始了几千年的退化。全书由多个断章组成,部分篇章语言晦涩,弥漫着诡异的诗意。 《梦之海》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37740/ 刘慈欣短篇小说集,收录《梦之海》、《诗云》、《欢乐颂》等3篇“大艺术”系列,刘慈欣试图分别从音乐、冰雪造型、雕塑、绘画、文学、行为艺术等角度各创作一篇外星文明在地球上搞艺术的故事,实际只完成了3篇,类似的想法在其后续的小说中亦有体现。 《流浪地球》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266893/ 根据刘慈欣发表于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2009年春节上映以来接近50亿元的票房刷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纪录,围绕这部电影的争论成为网络最热门的话题。 Special Guests: aaajiao and 陈楸帆.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1分钟
99+
6年前

命运眷顾艺术家,也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主播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联合创始人,总监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纪录片The Price of Everything(万物有价) http://www.thepriceofeverything.com/ https://www.hbo.com/documentaries/the-price-of-everything 关键信息 1、藏家 Stefan Edlis 芝加哥塑料大王Stefan Edlis 和妻子 Gael Neeson 曾被媒体artnews评为世界顶级200位藏家之一。 2015年,夫妇两人向芝加哥艺术学院捐赠42件当代艺术作品,估价近5亿美金,是该美术馆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赠。其中包括九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作品,以及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三幅作品、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两幅作品、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四幅作品和一件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雕塑作品。 美术馆承诺,将为这些藏品设置常设展厅,并展出25年,之后的25年将捐赠作品与其他藏品交叉展出,这就是说,这笔捐赠的条件是这些作品将会对外公开展出至少50年。 2、苏富比专家 Amy Cappellazzo 苏富比环球美术部的主席(Chairman),艺术品顾问公司Art Agency Partner(AAP) 的联合创始人(播客In Other Words 就隶属于AAP)。在这之前,她曾在佳士得拍卖行战后与当代艺术部工作了十三年。 3、藏家 Inga Rubenstein 藏家,居住在纽约的社交名媛,曾是一位模特儿。 其丈夫Keith Rubenstein 是一位地产开放商。他们纽约的豪宅经常举办各种社交活动。 想一探其个人生活可关注她的instagram:ingarubenstein。 4、艺术家 Larry Poons 美国艺术家,1937年出生于日本, 上大学时学的是音乐专业,曾想成为一位职业音乐家,1959年看到Barnett Newman 的展览后决定放弃音乐事业,之后进入波士顿的艺术学院以及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艺术。Poons 现在依然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教书。 在1960年代,Poons 的抽象绘画作品曾广受好评,与Donald Judd,Frank Stella 齐名。60年代末他曾在美国最著名的Leo Castelli 画廊展出。 但到了80,9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Poons成为了被市场遗忘的艺术家,即使他仍然在持续创作。直到近几年,Poons 又被艺术市场挖掘,并被各种媒体报道称为“最被忽视的几位艺术大师“。 https://larrypoons.com/ 5、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 美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 1955年出生,毕业于马里兰艺术学院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纽约。 他擅长使用日用品的复制品,以及卡通形象等大众文化中的图像语言来创作。 同时,昆斯也是艺术市场上最受欢迎和追捧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作品经常被拍出上千万美金的高价。 http://www.jeffkoons.com/ 6、杰夫·昆斯近期作品 Gazing Ball 系列 这一系列作品开始创作于2013年,昆斯将一个蓝色反光球放置在他复制的名画中。 昆斯自己曾在与《周末画报》的采访中说“这个有反射效果的小球,其功能就像是一个兔子洞,它反映了我们‘此时此刻和当下’的感觉。在小球的反射下,你也能融入这幅画中,深切感受画家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种种关联。” 7、艺术家乔治·康多(George Condos) 1957年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当代艺术家,目前工作居住在美国纽约。康多是一个带有文艺复兴色彩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受到伦勃朗、委拉斯凯兹、弗拉戈纳尔、毕加索等艺术大师,以及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和日本漫画等风格的影响,艺术家在不断的实践与引荐中,融合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出各种视觉画面。 8、艺术家玛丽莲·明特(Marilyn Minters) 1948年出生,美国著名女性艺术家, 现生活工作于纽约。 她作品中经常呈现的是一种超写实风格,许多作品描绘了在情色作品中常见的沐浴场景,身处因水汽而模糊的玻璃之后的女性身体。高饱和度的色彩与广告手法的熟练运用使得明特的作品在极具摩登感的同时也让观众联想到19世纪著名艺术家莫奈及库尔贝的作品。 http://www.marilynminter.net/ 9、评论家 Jerry Saltz 《纽约杂志》的艺术评论人, 2015年曾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评论奖。2018年普利策奖(评论奖)。 他犀利辛辣而通俗的语言受到很多好评,他的短评也活跃于twitter 和instagram上,值得关注。 10、拍卖师西蒙·德普雷 (Simon de Pury) 1951年出生于瑞士,著名的拍卖师和藏家, 上世纪70年代曾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艺术。八九十年代苏富比的超级拍卖师及欧洲区主席,2001年以合伙人身份加入Phillips拍卖行,带领Phillips对抗苏富比和佳士得,营造三足鼎立格局,2012年出售股份并离职。他的传记《苏富比超级拍卖师》在2016年出版。 11、艺术家 Njideka Akunyili Crosby 1983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先工作生活于加州洛杉矶。她的绘画取材于照片,试图在她的出生地尼日利亚和她成长第二故乡美国的文化边界之间进行对话,在融合这两个世界的可能性上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https://www.victoria-miro.com/artists/185-njideka-akunyili-crosby/ 延伸阅读 1、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ry by Georgina Adam Paperback • 232 Pages • Size: 234 × 153 mm ISBN: 9781848222205 • Publication: January 5, 2018 亚马逊网有售,并有kindle版本。 2、《蘇富比超級拍賣師》,Simon de Pury,William Stadiem 譯者: 張穎綺 ·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02/04 語言:繁體中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0969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以及艺术家夏凡为我们制作的片头片尾音乐。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1分钟
99+
6年前

传奇、神话与魔力:艺术家传记中的套路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 两位作者参考大量艺术史文献、引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事例,总结传记中对于艺术家形象的描绘。他们发现很多艺术家传记中的逸事都来自于希腊神话,艺术家的形象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单独保留了许多神话的要素和概念,并留传给后人。本期艺术有读借由《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这本书为大家还原艺术家传记中的套路描写,以及“测量艺术家的种种传奇与人类内心某种恒定的特质之间的关联度”(贡布里希)。 1、恩斯特·克里斯(1900—1957),出生于奥地利,美籍艺术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自我心理学代表。主修艺术史,毕业后供职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1940年迁居美国后,被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聘为教授,致力于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在艺术史方面,《艺术家的形象》是其集大成之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nst_Kris 2、《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 作者:[美] 恩斯特·克里斯 / [奥] 奥托·库尔茨 本书讨论了周围世界对艺术家的态度。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参考大量艺术史学文献,征引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事例,从生平出发,结合艺术家周围以及身后的世界对他们的判断,尝试性地总结了传记作品中艺术家的形象、特点及其地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56808/ 3、作者恩斯特·克里斯的另外一本著作 《艺术中的精神分析探索》(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842254/ 4、《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作者:[ 意大利] 乔尔乔·瓦萨里(Vasari)著、刘耀春译 乔尔乔·瓦萨里被称为第一位艺术史学家,《艺苑名人传》出版于1550年。 被认为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传记,该书从14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开始,一直写到16世纪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总共讲述了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本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百科全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31044/ 5、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史家,他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有许多世界闻名的著作,其中《艺术的故事》从1950年出版以来,已经卖出400万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nst_Gombrich 6、贝奈戴托·克罗齐,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他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和自由贸易。书中提到:当今的一位哲思大家贝奈戴托·克罗齐为这种新的观察方式找到了一种形式,即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艺术家的经验人格,而是他的审美人格,艺术家非同于寻常人,他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edetto_Croce 7、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定义:通过对咨询对象(患者)过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询者的心理内部动力以及咨询对象(患者)与治疗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对咨询对象的精神分析。 8、汪化,素人艺术家。 从未收到过任何艺术教育,单纯的痴迷于绘画。 尤其是细密而复杂的线条,历时7年时间完成300米长卷作品。2012年,汪化来到北京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被学校学生发现并推荐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袁运生,其才华开始受到各方肯定与关注。后陆续参与过时代美术馆、单向街举办的艺术展,并于2017年在北京Tabula Rasa画廊举办个展,其作品被美术馆及专业藏家收藏。关于她的纪录片《我的生命线》经过四年的拍摄即将制作完成。2018年汪化随AAP参加美国纽约素人艺术博览会(Outsider Art Fair)及日本“共融地点——中日原生艺术”展。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6分钟
99+
6年前

前卫艺术的兴起,欲望机器的启动时刻

关键信息 1、《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作者: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等。 宋晓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著有《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2526/ 2、界面文化:《专访汪民安:对艺术而言,创造性和杰作有时诞生于混乱》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84332.html 3、王式廓(1911—1973) , 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https://wangshikuo.artron.net/ 4、王式廓,《血衣》,布面油画,100cmx150cm,1972——1973,中国美术馆藏。 “……1957年,作品尚在素描草图、习作阶段时,就被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重点报道,不仅在封面和内页选刊习作和草图,而且还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 “……王式廓1969年形成油画《血衣》草图,1973年4月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约,为创作油画《血衣》赴河南写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王式廓画了74幅油画和素描,……遗憾的是,5月22日王式廓脑溢血突发,手握画笔倒在了他正在写生的农民兄弟面前,翌日与世长辞,享年62岁。” http://www.cafa.com.cn/c/?t=815665 5、罗中立,1947年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about 6、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222cmx155cm,1980 画家罗中立的名作,古铜色的老脸,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那缺了牙的嘴,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父亲形象,给人一种更直观的心灵震撼。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works_detail_BRT000000001726 7、'85新潮,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330&cid=42 8、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张培力是中国最早从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http://www.boersligallery.com/zh/artists/%E5%BC%A0%E5%9F%B9%E5%8A%9B/ 9、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开始致力于哲学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特色是对欲望的研究,并由此出发到对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攻击。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在巴黎17区寓所跳楼自杀,终年70岁。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0%89%E5%B0%94%C2%B7%E5%BE%B7%E5%8B%92%E5%85%B9 10、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 11、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礼赞》(局部),壁画,1979 “……这是根据泼水节的语言故事绘制的一副巨作。它长达27米并占据了机场的三面墙壁。 ……画中出现的三个裸体少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结果就是这三个裸体少女被人用木板滑稽地遮挡住了。”(《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118-120页) 12、《张彩贴红 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20405/ 13、“高大全,红光亮”,指文革时期,尤其是1969年以前的红卫兵绘画,表现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绘画造型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但是它的隐性影响,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出现了形式语言的探索才真正结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85%89%E4%BA%AE 14、王广义,中国艺术家,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尽管王广义的作品一直被错误地和中国政治波普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的艺术中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和超验性有着其相关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9%BF%E4%B9%89 15、高名潞,艺术批评家及著名策展人,曾投入中国85美术运动,担任这一前卫艺术运动的介绍、批评和策划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o_Minglu 16、无名画会,活跃在1960年至1980年代初的第一个在野艺术团体,是在未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当年“无名画会”的一批艺术家们,执着追求“纯艺术”的观念,20年来一直与主流的社会时尚艺术思潮不合时宜。直至今日,人们对“无名画会”的历史和活动的认识仍显得非常陌生。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b46dyzn/about_by2/G/681hswm 17、星星画会,1970年代末出现在北京的一个民间的美术团体,以追求自由与自我表现、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作品、具有特别历史意义的活动而闻名。其举办的两届“星星美展”,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开辟了中国当代美术之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6%98%9F%E7%94%BB%E4%BC%9A 18、89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开始了为期15天的混乱、“狂飙”与展示。 http://www.artda.cn/www/42/2009-02/1332.html 19、肖鲁,195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专注于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其代表作为《对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o_Lu 20、肖鲁,《对话》,装置/行为,1989 “……肖鲁面对电话亭的最后一枪,……不仅宣告了自己的终结,还宣告了展览的终结,宣告了’85新潮艺术运动的终结。最终,它宣告了沸腾的80年代的终结。”(《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267页) 21、《论家用电器》,是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的一部文化理论的随笔集。本文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077095/ 22、栗宪庭,1949年出生于吉林,是一位中国艺术批评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的重要评论家,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7%E5%AE%AA%E5%BA%AD 23、《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年在美国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举办的艺术展,是北美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1989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 https://www.guggenheim.org/exhibition/art-and-china-after-1989-theater-of-the-world 24、黄永砯,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至今生活创作于法国巴黎。他多样化的实践涉及文化差异,身份,移民,殖民主义、历史以及体制批判等各种议题。黄永砅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手法是讽刺、幽默、政治和精神性的结合。 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artist/overview/68dcww 25、《世界剧场》(Theater of the World),由观念艺术家黄永砅在1993年所作的。它包含一张简单的桌子,上面盖着一个状似龟壳的透明穹顶。桌面上有成百上千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在一盏吊灯的照射下四处乱撞。以一种古怪的方式完美捕捉了展览的主题: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永远在演化,形成一种新秩序。同时作品也概括了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也就是从1989年到2008年间——所感受到的压制。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26、《犬勿近》,是孙原和彭禹于2003年创作的作品。这是一段7分钟长的视频,呈现了八台跑步机上的八只美国比特犬。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编辑推荐 1、《'85美术运动》,高名潞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68586/ 2、《中国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七宗罪)》,温普林 1989年2月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大展的标志为“不许掉头”。然而展览的主题却是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一次成果展示。一些行为艺术悄然登场,两声枪响震惊世界。二十年过去了,这些真正没有掉头的行动作为本次大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了历史,成为今日批评家与艺术家共同分享的骄傲。本片记录了当年现场的七个行为艺术——史称“七宗罪”。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39536/ 3、《关于展览的展览 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巫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1715/ 4、《【Media纪录】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与历史》 https://mp.weixin.qq.com/s/6Tmnjy86eoCtes0gKAoVBQ 延伸阅读 1、纪录片《福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34712/ 2、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4869&page=0 Special Guest: 刘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0分钟
99+
6年前

约翰·伯格的脑洞:理解一张照片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2、《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Uses of Photography)《外观》(The Look of Things)《故事》(Photocopies: Stories)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如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76353/ 3、杰夫·戴尔(Geoff Dyer),英国著名作家,英国当代最优秀作家之一。1958年生于英国乔丁汉,毕业于牛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他的作品题材异常广泛,对音乐、文学、电影、旅行、摄影、文化等都有独到、深刻的评述;文字优雅、敏锐、风趣、灵动,擅以调侃之言以及精巧细节构架深邃主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ff_Dyer 4、《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是1972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由约翰·伯格和制作人迈克·迪布(Mike Dibb)共同参与创作。这套纪录片被视作是对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纪录片的回应,批判了《文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艺术传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ys_of_Seeing 5、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博物馆馆长和广播员。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经营两个重要的艺术画廊后,他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制作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的节目,最终在1969年开创了名为《文明》的系列纪录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Clark 6、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英国画家,谈话中提到的作品名为《安德鲁斯夫妇》(Mr. and Mrs. Robert Andrew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Gainsborough 7、克里斯·基利普(Chris Killip),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基利普的成名作是《此地》(In Flagrante,又译《现场》),出版于1988年,被认为是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时代(1979-1990)英国最重要的摄影集之一,也是英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_Killip 8、切·格瓦拉(Che Guevara),出生于阿根廷。他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社会主义古巴、古巴革命武装力量和古巴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及领导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医生、作家、游击队领袖。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切·格瓦拉死后,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下图为格瓦拉1967年遭玻利维亚军队杀害后尸体的照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切·格瓦拉 9、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桑塔格以犀利视角与雄浑笔力见称于世,屡屡发声介入文化时局争议,为当代深受瞩目的女性评论者,主要著作有《论摄影》(On Photography)、《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san_Sontag 10、《霍克尼论摄影》(Hockney on Photography)是一本作者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组合照片(拼贴照片)。这本书回顾了霍克尼如何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以及当初的摄影试验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崭新艺术形式的,描绘了他是如何创造出他独特的组合照片(或称拼贴照片),并讲述了他如何受立体派绘画的影响,受东方卷轴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透视法的影响,以及受现代摄影中纪实细节表现法和快速冲印工艺技术的影响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延伸阅读 1、《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是一部纪录影片。四部短片象征四季的更迭,而山村的风景、动物、生活则是年复一年的循环,体现约翰口中「无穷延伸的此时此刻」。他的思想及人生观与古老的农舍、青翠的绿地、放牧的牛群相呼相应,说着这个世界周遭人物景物的故事。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85416/ 2、《另一种讲述的方式》(Ways of Telling),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Jean Mohr)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9491/ 3、《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是苏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论著,也是继《论摄影》(On Photography)之后,另一部深入探讨影像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力作。桑塔格在书中追溯了现代战争与摄影的演进,近代反战运动的发展,以及影像与新闻,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复杂与暧昧。那些源源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战灾影像,究竟是「记录了」战争的原貌,还是「建构了」灾难的神话?究竟是激起了我们对暴力的厌恶痛绝,还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观他人的苦痛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邪淫趣味?观看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们坚硬一点以面对内心的软弱?还是令我们更麻木?或令我们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创伤?而面对这类由照片所带来的远方灾痛的知识,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桑塔格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与意义,更直指战争的本质,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责任等重大议题。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58431/ 4、《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是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作者约翰·伯格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在他生命的终点,伯格说,毕加索成为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Success_and_Failure_of_Picasso.html?id=5T1QAAAAMAAJ&source=kp_book_description 5、《看》(About Looking),这部批评文集由约翰·伯格撰写,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27959/ 相关书籍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观看之道》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霍克尼论摄影》 《毕加索的成败》 《看》 相关影像 《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 《观看之道》 Special Guest: 胡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7分钟
99+
6年前

涂鸦≠街头≠嘻哈≠潮流≠Banksy

关键信息 1、2018年10月6日,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代表作《女孩与气球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以竞价约104万英镑被拍下的那一刻,竟在现场瞬间被隐藏在画框内的碎纸机自毁成条状。事件发生后,班克斯在其官网和Instagram上表示本次事件是在8年前就计划好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的多次实验都能将整幅画作完全粉碎成条状,可在拍卖现场,画作只被切碎了一半。风波过后,班克斯将作品改名为《垃圾桶中的爱》(Love is in the Bin)。 https://www.irishtimes.com/culture/art-and-design/banksy-painting-starts-to-destroy-itself-minutes-after-selling-for-1million-1.3654278 2、《涂鸦鬼飞踢》来自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硕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研究所博士毕恒达,作者透过有趣的方式介绍了涂鸦的类别、起源与发展,搭配缤纷多样的涂鸦照片,带领读者认识千奇百怪的涂鸦,介绍街头涂鸦文化的发展与特色,深入了解涂鸦客表达意见、衝撞主流文化的心理,说明涂鸦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广泛影响,并有台湾涂鸦高手的现身说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36712/ 3、《街头艺术浪潮》的作者许雯捷从「原点」一词,探讨被归类为次文化的涂鸦,如何想像城市,如何对今日过度商业化的艺术世界产生衝击,并指出涂鸦艺术本质上的流动性、朝生暮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776 4、来自纽约布朗克斯的涂鸦艺术家 COPE2 是美国涂鸦文化的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从 80 年代开始,他凭藉其throw-up 式的狂野涂鸦风格,与其他成员组成了涂鸦团队 Kings Destroy,把他们的思想,语言以涂鸦的方式喷洒到纽约的各地铁,街头等地方,并且令他声名大噪。COPE2的涂鸦中总是会出现其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涂鸦签名CO,即其名字的前两个字母。 http://www.flightclub.cn/fashion/view/5548 5、涂鸦的黄金年代——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纽约,城市基础设施陷入混乱,暴力事件频发。遭受歧视的黑人和拉丁裔开始在简陋的贫民窟里用偷来的油漆在墙上乱画,后来纽约的将近7000多节车厢也被涂鸦覆盖。由于当时的政府尝试通过立法阻止涂鸦的蔓延,禁止携带使用过的喷漆罐,为了躲避抓捕,如今我们熟知的贴纸和海报涂鸦也是由此产生。 https://i-d.vice.com/en_us/article/3kbnmv/documenting-the-70s-golden-age-of-nyc-graffiti-culture 6、1982年,一位白人地下电影工作者Charlie Ahearn,自筹了资金拍摄了《狂野风格》(Wild style)一片,这部影片中用了Quinones、 Braithwaite,以及一些街头艺术家,来呈现出布隆克斯区(NY, Bronx)的街头文化,以及表现市中心居民将之视为反叛的艺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7765/discussion/1183853/ 7、反涂鸦小组-- 于1976年,纽约市政府宣布组成的以10位便衣警察为一组的涂鸦巡视小组。他们在各条地铁线路上巡视,证鉴科也受命对涂鸦的签名进行分析,建立“漆族”档案资料。在两年内被纽约警察局盯上的上千名涂鸦者中,大约27%被以“破坏公共秩序”与“行为不端罪”起诉并罚款。1977年,交通署配备了代号“Buff”的清洗车,利用高压将混合着化学稀释剂的水流来清除列车车厢与街头上的涂鸦。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8、Taki183,一位居住在华盛顿高地上的送货小子,通过随处涂写自己绰号“Taki183”的举动,不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纽约时报》,也使涂鸦(Graffi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了一个艺术名词。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9、推动涂鸦成为艺术的两位重要艺术家: 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象,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 哈斯·哈林(Keith Haring)1980年代期间纽约派中最主要的领导人物。他对于1980年带流行的观念艺术与极限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反感,而对于街头到处可见的涂鸦和老普普的一些艺术家作品有浓厚的兴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Michel_Basqui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ith_Haring 10、涂鸦艺术家SEEN是涂鸦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涂鸦教父”的他热衷于在夜晚涂鸦火车车厢。SEEN不局限于简单地写上自己的名字SEEN,他将其写的更长。在涂鸦结束后,像其他涂鸦艺术家一样,他都会将成果拍照存档。 http://www.jnnc.com/2016/0704/471433.shtml 延伸阅读 1、涂鸦最初来源于美国费城一位名为玉米面包(Cornbread)的人,他的本命是达里尔麦克雷。Cornbread起初是在墙上写下他喜欢的女生的名字,久而久之,他开始尝试在城市所有角落写上自己的外号。 https://fashion.sina.com.cn/l/ds/2016-05-26/0957/doc-ifxsktkr5924822.shtml 2、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曾在美国纽约街头乔装打扮成路边画家,以60美金的价格贩卖自己的画作。然而第二天,他就在网上宣布自己前一天卖出的画作全部是真迹,60美金的作品立刻飙升至25万美金。 https://post.smzdm.com/p/616847/ 3、张大力,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现生活于北京。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涂鸦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A4%A7%E5%8A%9B/12026108 4、法国街头艺术家JR是一个游走于艺术创作与行动主义的摄影家。对他而言,街头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画廊,而城市则是他展览的大舞台。从巴黎到洛杉矶,途径蒙费梅伊-克利希地区以及耶路撒冷,JR在许多街头艺术被禁止的地区和国家都张贴了他的巨幅照片。2018年,其执导的《脸庞,村庄》获得卢米埃尔奖最佳纪录片。 https://baike.baidu.com/item/JR/12005820 推荐纪录片 1、Robbo vs Banksy- Graffiti W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iB3xEkzM 2、拯救班克斯 Saving Banksy (2016) 有关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位收藏家尝试将从墙上移走的班克斯的涂鸦作品放到博物馆中展览被拒的事件,引发了有关涂鸦作品署名及贩卖问题的讨论。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69177/ 3、画廊外的天赋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2010) 本片曾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同时也是班克斯的首部个人纪录片,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在英国的合法涂鸦区搭建了地下影院将其公映。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319017/ 4、Vigilante Vigilante: The Battle for Expression是一部记录了反涂鸦人士反抗城市涂鸦的行为的影片。在不遗余力地销毁别人的涂鸦的同时,他们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他人绘制的财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50415/ Special Guest: 灵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1分钟
99+
6年前

博物馆步入网红展陷阱?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杨紫:策展人,作者,现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第12期艺术有读,聊聊最近国际各大媒体很热门的讨论话题:网红展,两位主持人和嘉宾杨紫来聊聊什么是网红展?是社交媒体制造了网红展吗?网红展为何风靡大众?博物馆正在如何应对? 关键信息 1、How “Instagram traps” are changing art museums by Vox 《Instagram 陷阱正在改变艺术博物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_r-dP22Ps 2、为了让圆点布满物体与空间,甚至能呈现宇宙的概念,草间弥生於1965年开始运用镜子创作。她将涂满圆点的阳具雕塑、圆点贴纸或不断变换颜色的七彩灯光,设置在摆满镜子的房间之中,创造“无限”的视觉体验。 《寻找新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要如何打破网红标签?》 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xunzhaoxinyicaojianmishengdewuxianjingwuyaoruhedapowanghongbiaoqian-97253 3、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由热爱冰淇淋与各式甜点的 Maryellis Bunn与其男友Manish Vora 共同创办。策展人很好地掌握了现代人爱拍照打卡上传到各大社群网络的特性,以及大部分民众对甜点与冰淇淋的喜爱,成功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https://www.museumoficecream.com/ 4、“29 Rooms”沉浸式视觉展于2015年首次出现在纽约。29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设计独到的房间,伴着明亮的颜色、镜面的延伸、灯光的反射,五种感官的交互体验,一跃成为继洛杉矶“冰淇淋博物馆”和旧金山“Color Factory”外的又一网红展览。 http://www.29rooms.com/ 5、teamLab 艺术团队。2001年开始活动,通过团队创作去探索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的交汇点,跨学界的“超级技术专家(ultratechnologists)”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CG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http://art.team-lab.cn/ 6、阿根廷“错觉”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大型个展“虚·构”今年6月1日在昊美术馆(上海)开幕。 http://www.howartmuseum.org/portal/article/index/id/397 7、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与2014年3月8日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http://www.k11.com/corp/zh-hans/press/monet-masterpieces-to-be-exhibited-in-china-zn/ 8、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雨屋》 http://www.yuzmshanghai.org/rainroom-cn/?lang=zh-hans 9、2012年,视觉艺术家 James Turrell 将他的 Skyspace 带到了中国。他选择了位于北京东城区一个由清代寺院智珠寺改造的场地,并为其作品 Gather Sky 落日时分观赏 重新建造了一个四方的白墙小屋。订票链接: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3ep97jwpgpu10 10、2017年7月,今日美术馆再度呈现“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并携手小米手机扩充未来馆概念,推出集黑科技、艺术为一体的全新展览,升级观展互动体验。 http://www.todayartmuseum.com/cnexhdetails.aspx?type=upcomingexh&id=714 11、Slow Art: The Experience of Looking, Sacred Images to James Turrell by Arden Reed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178/ 12、Omar Kholeif: Goodbye, World! Looking at Art in the Digital Age https://www.amazon.com/Omar-Kholeif-Goodbye-Looking-Digital/dp/3956793099/ref=sr_1_fkmr0_1?ie=UTF8&qid=1538291855&sr=8-1-fkmr0&keywords=goodbye%2Cworld%21+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good+bye+world%21+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 13、嘉宾杨紫提到的汪晖为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通常被认为是“新左派”。详细信息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AA%E6%99%96/76721?fr=aladdin 延伸阅读 1、《从网红女孩到艺术家,阿马利娅·乌尔曼亮相金杜艺术中心》 http://www.hiart.cn/news/detail/752ipwt.html 2、纽约时报记者Amanda Hess 探访并描述自己去那些具有网红特质的“博物馆”,“工厂”以及“宫殿“,整个体验另人失望。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26/arts/color-factory-museum-of-ice-cream-rose-mansion-29rooms-candytopia.html 3、华盛顿邮报报道:This new museum doesn’t want Instagram or crowds. Does that make it eliti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ntertainment/museums/this-new-museum-doesnt-want-instagram-or-crowds-does-that-make-it-elitist/2018/08/30/eaf0028a-aa2b-11e8-8a0c-70b618c98d3c_story.html?noredirect=on&utm_term=.5fd48120f750 4、华尔街日报文章 How instagram became the art world’s obesession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instagram-became-the-art-worlds-obsession-1532443518 5、Vox 视频中纽约大学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里面提到观众去博物馆参观拍照,如果是带着要发社交媒体的目的,那么他的体验享受值会比没有这个目的拍照减少很多,也就是说发社交媒体的压力会使观感和体验变差很多。 但研究中也显示,博物馆允许拍照是会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 https://academic.oup.com/jcr/article/44/6/1220/4627834 6、我们是否应该拒绝网红展? 7、处于风口浪尖的美术馆“网红展”,是低龄化的产物,还是艺术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8、网红大展能给博物馆带来真正未来吗?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杨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9分钟
99+
6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