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神话与魔力:艺术家传记中的套路

艺术有读

主播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 张宇凌:艺术史学家,专栏作家 两位作者参考大量艺术史文献、引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事例,总结传记中对于艺术家形象的描绘。他们发现很多艺术家传记中的逸事都来自于希腊神话,艺术家的形象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单独保留了许多神话的要素和概念,并留传给后人。本期艺术有读借由《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这本书为大家还原艺术家传记中的套路描写,以及“测量艺术家的种种传奇与人类内心某种恒定的特质之间的关联度”(贡布里希)。 1、恩斯特·克里斯(1900—1957),出生于奥地利,美籍艺术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自我心理学代表。主修艺术史,毕业后供职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1940年迁居美国后,被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聘为教授,致力于儿童精神分析的研究。在艺术史方面,《艺术家的形象》是其集大成之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nst_Kris 2、《艺术家的形象——传奇、神话与魔力》 作者:[美] 恩斯特·克里斯 / [奥] 奥托·库尔茨 本书讨论了周围世界对艺术家的态度。恩斯特•克里斯和奥托•库尔茨参考大量艺术史学文献,征引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艺术家事例,从生平出发,结合艺术家周围以及身后的世界对他们的判断,尝试性地总结了传记作品中艺术家的形象、特点及其地位。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56808/ 3、作者恩斯特·克里斯的另外一本著作 《艺术中的精神分析探索》(Psychoanalytic Explorations in Art)。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842254/ 4、《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作者:[ 意大利] 乔尔乔·瓦萨里(Vasari)著、刘耀春译 乔尔乔·瓦萨里被称为第一位艺术史学家,《艺苑名人传》出版于1550年。 被认为是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本艺术史著作、传记,该书从14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开始,一直写到16世纪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总共讲述了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本文艺复兴艺术家的百科全书。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31044/ 5、贡布里希,英国艺术史家,他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有许多世界闻名的著作,其中《艺术的故事》从1950年出版以来,已经卖出400万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nst_Gombrich 6、贝奈戴托·克罗齐,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有时也被认为是政治家。他在哲学、历史学、历史学方法论、美学领域颇有著作,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自由主义者——尽管他反对自由放任主义和自由贸易。书中提到:当今的一位哲思大家贝奈戴托·克罗齐为这种新的观察方式找到了一种形式,即我们需要关心的不是艺术家的经验人格,而是他的审美人格,艺术家非同于寻常人,他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者。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nedetto_Croce 7、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定义:通过对咨询对象(患者)过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询者的心理内部动力以及咨询对象(患者)与治疗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对咨询对象的精神分析。 8、汪化,素人艺术家。 从未收到过任何艺术教育,单纯的痴迷于绘画。 尤其是细密而复杂的线条,历时7年时间完成300米长卷作品。2012年,汪化来到北京并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食堂工作,被学校学生发现并推荐给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袁运生,其才华开始受到各方肯定与关注。后陆续参与过时代美术馆、单向街举办的艺术展,并于2017年在北京Tabula Rasa画廊举办个展,其作品被美术馆及专业藏家收藏。关于她的纪录片《我的生命线》经过四年的拍摄即将制作完成。2018年汪化随AAP参加美国纽约素人艺术博览会(Outsider Art Fair)及日本“共融地点——中日原生艺术”展。 Special Guests: 张宇凌 and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6分钟
99+
6年前

前卫艺术的兴起,欲望机器的启动时刻

艺术有读

关键信息 1、《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 作者: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著有《罗兰·巴特》《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等。 宋晓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著有《女性书写和欲望的场域》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12526/ 2、界面文化:《专访汪民安:对艺术而言,创造性和杰作有时诞生于混乱》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584332.html 3、王式廓(1911—1973) , 当代革命现实主义画家和人民美术教育家。早年学习美术,1930年入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开始学习西画,并关心革命。“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爱美中学南下请愿团二大队队长,赴南京参加全国学生的联合示威游行,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央美院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 https://wangshikuo.artron.net/ 4、王式廓,《血衣》,布面油画,100cmx150cm,1972——1973,中国美术馆藏。 “……1957年,作品尚在素描草图、习作阶段时,就被中国美协机关刊物《美术》重点报道,不仅在封面和内页选刊习作和草图,而且还专门发表了评论文章。” “……王式廓1969年形成油画《血衣》草图,1973年4月应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之约,为创作油画《血衣》赴河南写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王式廓画了74幅油画和素描,……遗憾的是,5月22日王式廓脑溢血突发,手握画笔倒在了他正在写生的农民兄弟面前,翌日与世长辞,享年62岁。” http://www.cafa.com.cn/c/?t=815665 5、罗中立,1947年生,重庆人。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重庆市美协主席。作品《父亲》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about 6、罗中立,《父亲》,布面油画,222cmx155cm,1980 画家罗中立的名作,古铜色的老脸,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那缺了牙的嘴,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刻画出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农民父亲形象,给人一种更直观的心灵震撼。 https://luozhongli.artron.net/works_detail_BRT000000001726 7、'85新潮,由当时美研所的一些批评家命名的,这些批评家以美研所主办的《中国美术报》为阵地,在1985年到1989年的四年间,不断介绍欧美现代艺术,并在头版头条上介绍年轻一代的前卫艺术。严格地说,85新潮并非一个艺术流派,主要是一场艺术运动。这个运动实际上也是1980年代精英文化运动的社会大潮的一个支流。 http://www.artda.cn/view.php?tid=1330&cid=42 8、张培力,1957年生于杭州,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1984年毕业于该校油画系。他毕业之时,正处于中国大陆文艺思潮汹涌澎湃,审美观巨变的风口浪尖。张培力是中国最早从事录像创作的艺术家,是'85新潮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http://www.boersligallery.com/zh/artists/%E5%BC%A0%E5%9F%B9%E5%8A%9B/ 9、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开始致力于哲学研究。他的哲学思想其中一个主要特色是对欲望的研究,并由此出发到对一切中心化和总体化攻击。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在巴黎17区寓所跳楼自杀,终年70岁。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90%89%E5%B0%94%C2%B7%E5%BE%B7%E5%8B%92%E5%85%B9 10、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B0%BC%E9%87%87 11、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礼赞》(局部),壁画,1979 “……这是根据泼水节的语言故事绘制的一副巨作。它长达27米并占据了机场的三面墙壁。 ……画中出现的三个裸体少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结果就是这三个裸体少女被人用木板滑稽地遮挡住了。”(《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118-120页) 12、《张彩贴红 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20405/ 13、“高大全,红光亮”,指文革时期,尤其是1969年以前的红卫兵绘画,表现主旋律和时代精神的政治要求,在绘画造型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特征。但是它的隐性影响,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出现了形式语言的探索才真正结束。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85%89%E4%BA%AE 14、王广义,中国艺术家,作为一个起于1980年代的中国新艺术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而被广泛熟知。他创作的名为《大批判》的系列作品尤其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尽管王广义的作品一直被错误地和中国政治波普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他的艺术中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和超验性有着其相关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B9%BF%E4%B9%89 15、高名潞,艺术批评家及著名策展人,曾投入中国85美术运动,担任这一前卫艺术运动的介绍、批评和策划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o_Minglu 16、无名画会,活跃在1960年至1980年代初的第一个在野艺术团体,是在未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当年“无名画会”的一批艺术家们,执着追求“纯艺术”的观念,20年来一直与主流的社会时尚艺术思潮不合时宜。直至今日,人们对“无名画会”的历史和活动的认识仍显得非常陌生。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overview/b46dyzn/about_by2/G/681hswm 17、星星画会,1970年代末出现在北京的一个民间的美术团体,以追求自由与自我表现、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实验作品、具有特别历史意义的活动而闻名。其举办的两届“星星美展”,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开辟了中国当代美术之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8%9F%E6%98%9F%E7%94%BB%E4%BC%9A 18、89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2月5日,农历大年三十,《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开始了为期15天的混乱、“狂飙”与展示。 http://www.artda.cn/www/42/2009-02/1332.html 19、肖鲁,195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专注于装置艺术和录像艺术的中国艺术家,其代表作为《对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Xiao_Lu 20、肖鲁,《对话》,装置/行为,1989 “……肖鲁面对电话亭的最后一枪,……不仅宣告了自己的终结,还宣告了展览的终结,宣告了’85新潮艺术运动的终结。最终,它宣告了沸腾的80年代的终结。”(《中国前卫艺术的兴起》,267页) 21、《论家用电器》,是首都师范大学汪民安教授的一部文化理论的随笔集。本文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077095/ 22、栗宪庭,1949年出生于吉林,是一位中国艺术批评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时期的重要评论家,对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97%E5%AE%AA%E5%BA%AD 23、《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年在美国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举办的艺术展,是北美迄今规模最大的关于1989年至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 https://www.guggenheim.org/exhibition/art-and-china-after-1989-theater-of-the-world 24、黄永砯,1954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厦门,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至今生活创作于法国巴黎。他多样化的实践涉及文化差异,身份,移民,殖民主义、历史以及体制批判等各种议题。黄永砅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手法是讽刺、幽默、政治和精神性的结合。 http://www.rockbundartmuseum.org/cn/artist/overview/68dcww 25、《世界剧场》(Theater of the World),由观念艺术家黄永砅在1993年所作的。它包含一张简单的桌子,上面盖着一个状似龟壳的透明穹顶。桌面上有成百上千的昆虫和爬行动物——壁虎、蝗虫、蟋蟀、蜈蚣、蟑螂——在一盏吊灯的照射下四处乱撞。以一种古怪的方式完美捕捉了展览的主题:中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永远在演化,形成一种新秩序。同时作品也概括了艺术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也就是从1989年到2008年间——所感受到的压制。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26、《犬勿近》,是孙原和彭禹于2003年创作的作品。这是一段7分钟长的视频,呈现了八台跑步机上的八只美国比特犬。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70921/guggenheim-art-and-china-after-1989/ 编辑推荐 1、《'85美术运动》,高名潞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68586/ 2、《中国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七宗罪)》,温普林 1989年2月5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大展的标志为“不许掉头”。然而展览的主题却是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一次成果展示。一些行为艺术悄然登场,两声枪响震惊世界。二十年过去了,这些真正没有掉头的行动作为本次大展的重要标志进入了历史,成为今日批评家与艺术家共同分享的骄傲。本片记录了当年现场的七个行为艺术——史称“七宗罪”。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4739536/ 3、《关于展览的展览 90年代的实验艺术展示》,巫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21715/ 4、《【Media纪录】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与历史》 https://mp.weixin.qq.com/s/6Tmnjy86eoCtes0gKAoVBQ 延伸阅读 1、纪录片《福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34712/ 2、关于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三次“对话” 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4869&page=0 Special Guest: 刘苑.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0分钟
99+
6年前

约翰·伯格的脑洞:理解一张照片

艺术有读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关键信息 1、约翰·伯格(John Berger),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被誉为20世纪摄影领域最有原创性的评论家之一。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创作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撰稿,迅速成为英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之一。 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书,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The Man Booker Prize)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The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From A to X:A Story in Letters)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南郊安东尼寓所去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Berger 2、《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由英国国宝级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悉心编选。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Uses of Photography)《外观》(The Look of Things)《故事》(Photocopies: Stories)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其中涉及的人物极其广泛,如摄影大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176353/ 3、杰夫·戴尔(Geoff Dyer),英国著名作家,英国当代最优秀作家之一。1958年生于英国乔丁汉,毕业于牛津大学英语文学专业。他的作品题材异常广泛,对音乐、文学、电影、旅行、摄影、文化等都有独到、深刻的评述;文字优雅、敏锐、风趣、灵动,擅以调侃之言以及精巧细节构架深邃主题。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ff_Dyer 4、《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是1972年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纪录片,由约翰·伯格和制作人迈克·迪布(Mike Dibb)共同参与创作。这套纪录片被视作是对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的《文明》(Civilization)系列纪录片的回应,批判了《文明》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和艺术传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ys_of_Seeing 5、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是英国艺术史学家,博物馆馆长和广播员。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经营两个重要的艺术画廊后,他开始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制作了一系列关于艺术的节目,最终在1969年开创了名为《文明》的系列纪录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Clark 6、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英国画家,谈话中提到的作品名为《安德鲁斯夫妇》(Mr. and Mrs. Robert Andrew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Gainsborough 7、克里斯·基利普(Chris Killip),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摄影家之一。基利普的成名作是《此地》(In Flagrante,又译《现场》),出版于1988年,被认为是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时代(1979-1990)英国最重要的摄影集之一,也是英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代表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_Killip 8、切·格瓦拉(Che Guevara),出生于阿根廷。他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社会主义古巴、古巴革命武装力量和古巴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及领导人,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革命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医生、作家、游击队领袖。1959年起任古巴政府高级领导人,1965年离开古巴后到第三世界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争。1967年在玻利维亚被捕,继而被杀。切·格瓦拉死后,他的肖像已成为反主流文化的普遍象征、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下图为格瓦拉1967年遭玻利维亚军队杀害后尸体的照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切·格瓦拉 9、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桑塔格以犀利视角与雄浑笔力见称于世,屡屡发声介入文化时局争议,为当代深受瞩目的女性评论者,主要著作有《论摄影》(On Photography)、《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san_Sontag 10、《霍克尼论摄影》(Hockney on Photography)是一本作者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组合照片(拼贴照片)。这本书回顾了霍克尼如何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以及当初的摄影试验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崭新艺术形式的,描绘了他是如何创造出他独特的组合照片(或称拼贴照片),并讲述了他如何受立体派绘画的影响,受东方卷轴画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透视法的影响,以及受现代摄影中纪实细节表现法和快速冲印工艺技术的影响的。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延伸阅读 1、《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The Seasons in Quincy:Four Portraits of John Berger),是一部纪录影片。四部短片象征四季的更迭,而山村的风景、动物、生活则是年复一年的循环,体现约翰口中「无穷延伸的此时此刻」。他的思想及人生观与古老的农舍、青翠的绿地、放牧的牛群相呼相应,说着这个世界周遭人物景物的故事。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85416/ 2、《另一种讲述的方式》(Ways of Telling),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Jean Mohr)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9491/ 3、《旁观他人之痛》(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是苏珊‧桑塔格2003年的最新论著,也是继《论摄影》(On Photography)之后,另一部深入探讨影像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力作。桑塔格在书中追溯了现代战争与摄影的演进,近代反战运动的发展,以及影像与新闻,艺术和文化之间的复杂与暧昧。那些源源充斥于现代生活中的战灾影像,究竟是「记录了」战争的原貌,还是「建构了」灾难的神话?究竟是激起了我们对暴力的厌恶痛绝,还是磨平了我的同情心?旁观他人的苦痛究竟是为了谨记教训,还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邪淫趣味?观看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们坚硬一点以面对内心的软弱?还是令我们更麻木?或令我们接受生命中不可挽回的创伤?而面对这类由照片所带来的远方灾痛的知识,我们又该做些什么?桑塔格这本书不仅让我们重新思考影像的用途与意义,更直指战争的本质,同情的局限,以及良心的责任等重大议题。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358431/ 4、《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是迄今为止关于毕加索的最重要的著作。作者约翰·伯格以批评家的身份,从毕加索出生背景、时代氛围、画作分析,时间横跨西班牙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最后岁月。穿透笼罩在这位艺术家周遭的光环,试图去再现艺术家的真实处境:毕加索的成功使他与世隔离,并且使他的创作题材匮乏;当友人们努力使他快乐时,他却独自面对年华老去、创作力衰退的孤绝困境。在他生命的终点,伯格说,毕加索成为第一个用油彩咒骂的画家。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Success_and_Failure_of_Picasso.html?id=5T1QAAAAMAAJ&source=kp_book_description 5、《看》(About Looking),这部批评文集由约翰·伯格撰写,分为三部分:首先以我们看动物的方式为切入点,回溯人类与动物漫长而悠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永久地失落了;继之以对摄影功能的思考,与苏珊・桑塔格遥相唱和;最后则聚焦于艺术,谈绘画、论雕塑,从容游走于社会。心理与艺术各个层面,颇得瓦尔特・本雅明的遗风。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27959/ 相关书籍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观看之道》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霍克尼论摄影》 《毕加索的成败》 《看》 相关影像 《昆西四季:约翰·伯格的四幅肖像》 《观看之道》 Special Guest: 胡昊.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7分钟
99+
6年前

涂鸦≠街头≠嘻哈≠潮流≠Banksy

艺术有读

关键信息 1、2018年10月6日,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代表作《女孩与气球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以竞价约104万英镑被拍下的那一刻,竟在现场瞬间被隐藏在画框内的碎纸机自毁成条状。事件发生后,班克斯在其官网和Instagram上表示本次事件是在8年前就计划好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往的多次实验都能将整幅画作完全粉碎成条状,可在拍卖现场,画作只被切碎了一半。风波过后,班克斯将作品改名为《垃圾桶中的爱》(Love is in the Bin)。 https://www.irishtimes.com/culture/art-and-design/banksy-painting-starts-to-destroy-itself-minutes-after-selling-for-1million-1.3654278 2、《涂鸦鬼飞踢》来自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研究所硕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研究所博士毕恒达,作者透过有趣的方式介绍了涂鸦的类别、起源与发展,搭配缤纷多样的涂鸦照片,带领读者认识千奇百怪的涂鸦,介绍街头涂鸦文化的发展与特色,深入了解涂鸦客表达意见、衝撞主流文化的心理,说明涂鸦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广泛影响,并有台湾涂鸦高手的现身说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436712/ 3、《街头艺术浪潮》的作者许雯捷从「原点」一词,探讨被归类为次文化的涂鸦,如何想像城市,如何对今日过度商业化的艺术世界产生衝击,并指出涂鸦艺术本质上的流动性、朝生暮死。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776 4、来自纽约布朗克斯的涂鸦艺术家 COPE2 是美国涂鸦文化的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从 80 年代开始,他凭藉其throw-up 式的狂野涂鸦风格,与其他成员组成了涂鸦团队 Kings Destroy,把他们的思想,语言以涂鸦的方式喷洒到纽约的各地铁,街头等地方,并且令他声名大噪。COPE2的涂鸦中总是会出现其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涂鸦签名CO,即其名字的前两个字母。 http://www.flightclub.cn/fashion/view/5548 5、涂鸦的黄金年代——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纽约,城市基础设施陷入混乱,暴力事件频发。遭受歧视的黑人和拉丁裔开始在简陋的贫民窟里用偷来的油漆在墙上乱画,后来纽约的将近7000多节车厢也被涂鸦覆盖。由于当时的政府尝试通过立法阻止涂鸦的蔓延,禁止携带使用过的喷漆罐,为了躲避抓捕,如今我们熟知的贴纸和海报涂鸦也是由此产生。 https://i-d.vice.com/en_us/article/3kbnmv/documenting-the-70s-golden-age-of-nyc-graffiti-culture 6、1982年,一位白人地下电影工作者Charlie Ahearn,自筹了资金拍摄了《狂野风格》(Wild style)一片,这部影片中用了Quinones、 Braithwaite,以及一些街头艺术家,来呈现出布隆克斯区(NY, Bronx)的街头文化,以及表现市中心居民将之视为反叛的艺术。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7765/discussion/1183853/ 7、反涂鸦小组-- 于1976年,纽约市政府宣布组成的以10位便衣警察为一组的涂鸦巡视小组。他们在各条地铁线路上巡视,证鉴科也受命对涂鸦的签名进行分析,建立“漆族”档案资料。在两年内被纽约警察局盯上的上千名涂鸦者中,大约27%被以“破坏公共秩序”与“行为不端罪”起诉并罚款。1977年,交通署配备了代号“Buff”的清洗车,利用高压将混合着化学稀释剂的水流来清除列车车厢与街头上的涂鸦。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8、Taki183,一位居住在华盛顿高地上的送货小子,通过随处涂写自己绰号“Taki183”的举动,不仅使自己登上了1971年的《纽约时报》,也使涂鸦(Graffiti),这个来自希腊文“书写”与意大利文“刮痕”的俚语成了一个艺术名词。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606436/ 9、推动涂鸦成为艺术的两位重要艺术家: 尚—米契·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非学院出身。运用非洲图象,色彩鲜明,涉及美国社会有色人种的话题,可说是有色人种问在美国社会的典型例子。 哈斯·哈林(Keith Haring)1980年代期间纽约派中最主要的领导人物。他对于1980年带流行的观念艺术与极限主艺术具有很明显的反感,而对于街头到处可见的涂鸦和老普普的一些艺术家作品有浓厚的兴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an-Michel_Basqui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ith_Haring 10、涂鸦艺术家SEEN是涂鸦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涂鸦教父”的他热衷于在夜晚涂鸦火车车厢。SEEN不局限于简单地写上自己的名字SEEN,他将其写的更长。在涂鸦结束后,像其他涂鸦艺术家一样,他都会将成果拍照存档。 http://www.jnnc.com/2016/0704/471433.shtml 延伸阅读 1、涂鸦最初来源于美国费城一位名为玉米面包(Cornbread)的人,他的本命是达里尔麦克雷。Cornbread起初是在墙上写下他喜欢的女生的名字,久而久之,他开始尝试在城市所有角落写上自己的外号。 https://fashion.sina.com.cn/l/ds/2016-05-26/0957/doc-ifxsktkr5924822.shtml 2、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曾在美国纽约街头乔装打扮成路边画家,以60美金的价格贩卖自己的画作。然而第二天,他就在网上宣布自己前一天卖出的画作全部是真迹,60美金的作品立刻飙升至25万美金。 https://post.smzdm.com/p/616847/ 3、张大力,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现生活于北京。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就以街头涂鸦的作品“对话”而闻名,他也是最早关注民生并以此为题材进行涂鸦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A4%A7%E5%8A%9B/12026108 4、法国街头艺术家JR是一个游走于艺术创作与行动主义的摄影家。对他而言,街头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画廊,而城市则是他展览的大舞台。从巴黎到洛杉矶,途径蒙费梅伊-克利希地区以及耶路撒冷,JR在许多街头艺术被禁止的地区和国家都张贴了他的巨幅照片。2018年,其执导的《脸庞,村庄》获得卢米埃尔奖最佳纪录片。 https://baike.baidu.com/item/JR/12005820 推荐纪录片 1、Robbo vs Banksy- Graffiti War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OiB3xEkzM 2、拯救班克斯 Saving Banksy (2016) 有关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的纪录片,记录了一位收藏家尝试将从墙上移走的班克斯的涂鸦作品放到博物馆中展览被拒的事件,引发了有关涂鸦作品署名及贩卖问题的讨论。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869177/ 3、画廊外的天赋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2010) 本片曾获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同时也是班克斯的首部个人纪录片,他还以自己的方式在英国的合法涂鸦区搭建了地下影院将其公映。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319017/ 4、Vigilante Vigilante: The Battle for Expression是一部记录了反涂鸦人士反抗城市涂鸦的行为的影片。在不遗余力地销毁别人的涂鸦的同时,他们却也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他人绘制的财产。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750415/ Special Guest: 灵丹.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1分钟
99+
6年前

博物馆步入网红展陷阱?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杨紫:策展人,作者,现任职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第12期艺术有读,聊聊最近国际各大媒体很热门的讨论话题:网红展,两位主持人和嘉宾杨紫来聊聊什么是网红展?是社交媒体制造了网红展吗?网红展为何风靡大众?博物馆正在如何应对? 关键信息 1、How “Instagram traps” are changing art museums by Vox 《Instagram 陷阱正在改变艺术博物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x_r-dP22Ps 2、为了让圆点布满物体与空间,甚至能呈现宇宙的概念,草间弥生於1965年开始运用镜子创作。她将涂满圆点的阳具雕塑、圆点贴纸或不断变换颜色的七彩灯光,设置在摆满镜子的房间之中,创造“无限”的视觉体验。 《寻找新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要如何打破网红标签?》 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xunzhaoxinyicaojianmishengdewuxianjingwuyaoruhedapowanghongbiaoqian-97253 3、冰淇淋博物馆(Museum of Ice Cream)由热爱冰淇淋与各式甜点的 Maryellis Bunn与其男友Manish Vora 共同创办。策展人很好地掌握了现代人爱拍照打卡上传到各大社群网络的特性,以及大部分民众对甜点与冰淇淋的喜爱,成功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前来一探究竟。 https://www.museumoficecream.com/ 4、“29 Rooms”沉浸式视觉展于2015年首次出现在纽约。29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设计独到的房间,伴着明亮的颜色、镜面的延伸、灯光的反射,五种感官的交互体验,一跃成为继洛杉矶“冰淇淋博物馆”和旧金山“Color Factory”外的又一网红展览。 http://www.29rooms.com/ 5、teamLab 艺术团队。2001年开始活动,通过团队创作去探索艺术、科学、技术、设计、以及自然界的交汇点,跨学界的“超级技术专家(ultratechnologists)”团队。成员包括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CG动画师、数学家、建筑师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http://art.team-lab.cn/ 6、阿根廷“错觉”艺术家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的大型个展“虚·构”今年6月1日在昊美术馆(上海)开幕。 http://www.howartmuseum.org/portal/article/index/id/397 7、上海K11 购物艺术中心与2014年3月8日举办“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 http://www.k11.com/corp/zh-hans/press/monet-masterpieces-to-be-exhibited-in-china-zn/ 8、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雨屋》 http://www.yuzmshanghai.org/rainroom-cn/?lang=zh-hans 9、2012年,视觉艺术家 James Turrell 将他的 Skyspace 带到了中国。他选择了位于北京东城区一个由清代寺院智珠寺改造的场地,并为其作品 Gather Sky 落日时分观赏 重新建造了一个四方的白墙小屋。订票链接: 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3ep97jwpgpu10 10、2017年7月,今日美术馆再度呈现“今日美术馆·未来馆”,并携手小米手机扩充未来馆概念,推出集黑科技、艺术为一体的全新展览,升级观展互动体验。 http://www.todayartmuseum.com/cnexhdetails.aspx?type=upcomingexh&id=714 11、Slow Art: The Experience of Looking, Sacred Images to James Turrell by Arden Reed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178/ 12、Omar Kholeif: Goodbye, World! Looking at Art in the Digital Age https://www.amazon.com/Omar-Kholeif-Goodbye-Looking-Digital/dp/3956793099/ref=sr_1_fkmr0_1?ie=UTF8&qid=1538291855&sr=8-1-fkmr0&keywords=goodbye%2Cworld%21+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good+bye+world%21+looking+at+art+in+the+digital+age 13、嘉宾杨紫提到的汪晖为学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通常被认为是“新左派”。详细信息见: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AA%E6%99%96/76721?fr=aladdin 延伸阅读 1、《从网红女孩到艺术家,阿马利娅·乌尔曼亮相金杜艺术中心》 http://www.hiart.cn/news/detail/752ipwt.html 2、纽约时报记者Amanda Hess 探访并描述自己去那些具有网红特质的“博物馆”,“工厂”以及“宫殿“,整个体验另人失望。 https://www.nytimes.com/2018/09/26/arts/color-factory-museum-of-ice-cream-rose-mansion-29rooms-candytopia.html 3、华盛顿邮报报道:This new museum doesn’t want Instagram or crowds. Does that make it eliti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ntertainment/museums/this-new-museum-doesnt-want-instagram-or-crowds-does-that-make-it-elitist/2018/08/30/eaf0028a-aa2b-11e8-8a0c-70b618c98d3c_story.html?noredirect=on&utm_term=.5fd48120f750 4、华尔街日报文章 How instagram became the art world’s obesession https://www.wsj.com/articles/how-instagram-became-the-art-worlds-obsession-1532443518 5、Vox 视频中纽约大学研究学者的研究报告。里面提到观众去博物馆参观拍照,如果是带着要发社交媒体的目的,那么他的体验享受值会比没有这个目的拍照减少很多,也就是说发社交媒体的压力会使观感和体验变差很多。 但研究中也显示,博物馆允许拍照是会提升观众的观感体验。 https://academic.oup.com/jcr/article/44/6/1220/4627834 6、我们是否应该拒绝网红展? 7、处于风口浪尖的美术馆“网红展”,是低龄化的产物,还是艺术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8、网红大展能给博物馆带来真正未来吗?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杨紫.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9分钟
99+
6年前

神探霍克尼:真实世界的观看之道

艺术有读

关键信息 1. 大卫 · 霍克尼,英国画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及摄影师,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11岁立志当艺术家,后来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 霍克尼以肖像画与景观画闻名。霍克尼认为传统西方绘画艺术将观者挡在画面之外,让观者处于被动位置。他希望借助创作打破这样的隔阂,提供更为主观的视角,让观者得以体验画里的时间与空间观。 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culture/story20170703-775934 1. 《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大卫·霍克尼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吸引人的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借助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1692/ 1. 《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是这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特对话的记录,这一对话历时十多年,涉及他从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他的艺术激情的来源,他对历史上许多经典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谈话随意自由,诙谐幽默,妙语横生,始终围绕艺术的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和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展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6068/ 1. 1983年,霍克尼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初次看到中国手卷《乾隆南巡图》,他发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透视的观看方式——散点透视,也确认了他在摄影中多点透视的新发现。这和传统西方人的思维里,认为观看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就能看到全局很不一样。这次发现之后,霍克尼转向了摄影和新的观看方式的创作,被称之为“霍克尼式”拼贴。这也成了霍克尼一生创作的主题。他认为“摄影从绘画而来,现在又将回归绘画。 2. 大卫·霍克尼1971年在加州创作的作品 《艺术家的肖像:水池、人和他的影子》,色彩明亮、构图简洁,阳光下、泳池边站立的是彼得·施莱辛格 (Peter Schlesinger),当时霍肯尼的学生与恋人,霍克尼的泳池系列都表现出他迷恋把男人的身体放置在水中景象。 3. 纪录片《水花四溅》,描述的是现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艺术创作和感情生活的1975年的纪录片《水花四溅》(A Bigger Splash)由杰克-哈赞(Jack Hazan)执导的《水花四溅》,用摄影镜头真实记录了1970年代早期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绘画艺术家的霍克尼的创作、感情生活以及从英国前往美国的过程。影片还结合了真实记录和电影创作的形式,呈现霍克尼与男友的感情关系、和两人后来的分手对霍克尼艺术创作的影响。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84419/ 1. 《四季》,2010年大卫·霍克尼的作品,作为一位画家,却拍了多个视角去拍固定的风景,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英国的家乡,和他提倡的艺术概念一样,希望透过他的作品去打破单点透视的传统西方绘画的习惯,因为他认为单点视角有点无聊,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视觉感受给观者。 https://v.qq.com/x/page/m01524gultr.html 1. 霍克尼2009年用iPhone 用大拇指绘画,而2010 年用ipad 绘画。因为1991 年Adobe 软体发布会给霍克尼一个很大的震撼,人们可以开始在照片上绘画,创作主决权又从摄像头回到人类的手,打破照片的单一视角概念,在画面上可以结合众多不同视角,让观众同时可以感受多视角的视觉呈现,与他提倡的立体主义有着相似之处。 2. BBC 纪录片《霍克尼隐秘的知识》,大卫·霍克尼说,西方古代绘画大师之所以画得那么逼真,是因为他们用了一个失传的秘密方法,也就是光学仪器。但是那种逼真在大卫·霍克尼看来,是虚假的,只不过是一种真实的幻象,而不是我们眼睛真实感受到的有生命的东西。与西方古代绘画不同,当代西方和古代东方,包括中国,一直都是画家以自己的肉眼观看和描绘世界,用心灵体味世界。 https://blog.csdn.net/qq_36982160/article/details/80651031 上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755453/ 下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856700/ 1. 《中国日记》描述的是1981年,44岁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 (DavidHockney) 与72岁的英国诗人斯蒂芬·斯彭德 (StephenSpender) 从美国出发来到中国,在三个星期的时间里,一行人先后游历了香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无锡、上海、桂林、广州等地。著名诗人、评论家斯彭德用文字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既是画家又是摄影师的霍克尼,用画笔和相机记录下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面貌。对于他们来说,《中国日记》的内容“就像三个小学生第一次出远门一样新鲜”。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59829/ 11.《忠于生活》,由大卫·霍克尼亲自推荐:“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2927/ 延伸阅读 相关书籍 图画史: 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26880/ 我的观看之道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63037/ 热爱生活——大卫·霍克尼作品集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245144/ 霍克尼论摄影: 和保罗.乔伊斯的谈话录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相关电影和纪录片 伟大艺术.S02E01.大卫·霍克尼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628895/ 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vZmKMEdetY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也可以在spotify流媒体平台收听到我们的节目。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主播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益康糯米 and 赵阿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72分钟
99+
6年前

越后妻有与濑户内,艺术节的正面和背面

艺术有读

关键信息 1、越后妻有是包括日本新泻线南部的十日丁市和津南町在内的760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东京23区还广阔,距离东京大约2小时的车程,是日本少有的大雪地带。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界从2000年第一届开始,每三年办一届,今年2018已是第七届。 2、越后妻有创办人和濑户内艺术总监北川富朗,1946年生于新泻县上越市,东京艺术大学毕业,是日本最出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策展人,北川一直致力于艺术与草根社会,希望透过结合艺术,观光与在地智慧的力量,振兴凋敝的偏乡社区。 3、越后妻有作品:松代《农舞台》,是一座连接农耕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综合文化设施。其中的梯田《人生拱桥》是卡巴科夫 夫妇的作品,透过特殊的摄影角度,丛二楼观景台可以看到一些被收录的文字投印,在散落梯田的农人剪影中。 4、越后妻有作品:《赤仓学堂》,是由泰国艺术家Navin 完成。因为随着日本籍太太在村庄居住,艺术家从一开始的百般无聊到最后被互帮互助的淳朴农民的生活故事而感动,便把老农民小时候的旧照片集合起来画成一幅集体群像,并放置在老农民们曾经上过但早已废弃的“赤仓学堂”操场的樱花树下以表纪念。 5、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是以濑户内海岛屿群为舞台所举办的当代艺术国际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首次举办为 2010年,已成功举办三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一般分为三个会期,春、夏、秋。多为3月份开展,一直持续到11月份。其中的直岛已是日本旅游的标志性景点,每届约有一百多万的访客,是越后妻有的两倍,其中原因和背后的支持者与总监制,福武总一郎息息相关。福武总一郎早在九零年代就有意地帮这群岛屿规划成“一岛一美术馆”并也一直持续地朝着这个理想迈进。 6、安藤忠雄设计的濑户内直岛地中美术馆,于2004年开馆,以一种极不寻常的方式来展示藏品。博物馆只有三大永久藏品,分别来自19世界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Claude Monet)、美国当代雕塑家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和美国装置艺术家詹姆斯.特勒尔(James Turrell)。看似毫不相干,却反映了同一个主题:光线在空间与自然中的变化。 7、濑户内-丰岛,同属濑户内海中艺术岛屿之一, 面向濑户内海,位于丰岛半山腰的丰岛美术馆由建筑师西泽立卫和内藤礼联合设计,美术馆外四周都是梯田,营造出大自然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美丽环境。 8、濑户内-大岛,艺术家田岛征三2013年将大岛青松园内麻风病患者入住过的建筑修建为“青空水族馆”。以《蓝天水族馆》为题,在陆地上展示了表现海底世界的“空间诗”。是包括了不停流下大颗泪珠的人鱼、遇难船只以及存在多样水下生物的空间等的环游式艺术装置。 9、《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国际知名策展大师、大地艺术祭发起人暨艺术总监北川富朗,巨细靡遗地叙述这个「以艺术开创地方」的宏大计画,如何从提出构思、促成艺术家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到吸引160万人感受大地艺术之里。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29367/ 10、《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作者:福武总一郎/北川富朗,本书中有benesse-site以及濑户内国际艺术祭多数主要作品的照片,是濑户内国际艺术祭的爱好者丶通过艺术进行地方振兴的工作者以及社群商业的关联者的必备读物。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8917/ 11、阿布拉莫维奇《梦之屋》,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由农舍改造的房间,穿上艺术家设计的睡衣,并且睡在这个像极了棺材的床里,并且隔天早上可以将自己的梦记录下来,艺术家会把它集结成册成为一本“梦之书”,想要这本梦之书的人也可以在官网上购买。 12、嘉宾Cindy为穷游网撰写的《如何体验2018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一篇非常深入的介绍文章,也是很实用的参观指南。强烈推荐!! https://m.qyer.com/bbs/thread-3017677-1.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延伸阅读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官网 http://www.echigo-tsumari.jp/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官网 https://setouchi-artfest.jp/cn/ 《人口创新力:大国崛起的机会与陷阱》(梁建章、黄文政著)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92232/ 2013年NHK纪录片《最后安居于何处 老人漂流社会》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906639/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89666/ 《大同》(中国市长)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JlVDTl6IQ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276498/ 《乌镇》(第3集介绍乌镇戏剧节)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81745/ 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92465/ Special Guest: Cindy.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1分钟
99+
7年前

地下漫画,艺术家,与绘画的遗产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嘉宾 ·房方:星空间创办人 ·温凌:艺术家 ·烟囱:艺术家 关键信息 1.北京晚报《刺儿梅》讽刺漫画 “刺儿梅,长刺儿,土生土长有劲儿,五色土上扎根儿,不正之风远遁儿。” 1982年1月17日,《北京晚报》开辟漫画专栏“刺儿梅”,这首打油诗作为开栏语,道出了这一新栏目的主旨:贴近生活,针砭时弊。 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3/27/content_233639.htm 2.张光宇的漫画 张光宇(1900-1965),中国现代重要的漫画家,工艺美术家,设计大师。 15岁在上海学习绘制舞台布景,1919年在世界画报任编辑,创作了大量漫画和商业作品,也是建国后经典动画《大闹天宫》、《神笔马良》的主要创作者,被誉为中国动漫奠基人、影响大师的老师。 https://site.douban.com/205889/room/2664994/ 3.1941年的动画电影《铁扇公主》 由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 、万涤寰执导,万氏兄弟参与配音的一部黑白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受阻于火焰山的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897191/ 4.有关绿校的回忆 艺术世界 2016年4月306 期采访 http://www.yishushijie.com/magazines/content-4525.aspx 5.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 欧洲最大的漫画节,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两大漫画节之一。 http://www.anenglishmaninsandiego.com/ 6.我在伊朗长大 作者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伊朗的政治、历史、文化也随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那黑白分明、质朴有力的有版画感的图画,走近了读者,震撼人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71859/ 7.《皮皮鲁和鲁西西奇遇记》 温凌的父亲温泉源画的连环画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的一对双胞胎兄妹,他们在中国的孩子中是几乎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36452/ 8.《54boy》 作者温凌,在这本他以《54boy》命名的漫画合集中,故事和形象有的是超现实,也有来源于生活的非常具象的,但即使是超现实,也是全部来自于现实生活给他的刺激。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50599/ 9.《One Day in My Life》 画的是温凌的一天,从早上起床,睁眼,开手机,刷牙,吃早饭……一直画到晚上闭眼睡觉,画在一天中发生的各种生活细节。它们是用家里的打印机印的,骑马钉装订,每本的用纸都不一样,页数也不一样,封面也有好几个版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828434/ 10.《小穗的夏天》 2011年艺术家烟囱推出的第二本漫画作品集。宠物与田园风景的结合,是烟囱本人的心愿与童年乡愁的碰撞,对老家农庄的回忆,庇护着观众在更单纯的世界中停留。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49745/ 11.《漫画的葬礼》 烟囱以多格的方式讲述了好友唐彦宣布终止漫画创作的真实故事,“葬礼”归来,作为出席者的烟囱继续如常地打磨着属于他的那把钥匙,或许有一天,他将打开一扇将漫画带入艺术殿堂的沉重之门。 https://mp.weixin.qq.com/s/RliKMUaD4G5L5mPelEVsvw 12.《special comix 特别漫画》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独立漫画集,致力于探索漫画的可能性,至今推出六本,集合了近百位国内和国际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创作人,诱使他们以漫画的形式释放能量。SC3曾于世界两大漫画节之一: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摘得“另类漫画奖”。SC5则以“无声中国漫画展”登陆最具盛名的当代艺术展馆:巴黎蓬皮杜中心。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161958/ 13.VICE中国《漫无边界合集:哪怕什么都留不下来,也要向着大海奔跑》 《漫无边界》是VICE中国2018年出品的一部关于中国独立漫画的纪录片。通过讲述绿校与SC漫画、Cult青年的选择、Wild Things以及漫画家王XX、Dick Ng的经历,来梳理并展望2001-2018这一代中国独立漫画家的故事。 https://v.qq.com/x/page/i0639qcn8dn.html 14.《叙事癖》 由漫画家烟囱和左马于2009年创办,它不同于被日系漫画风主宰的主流杂志,作为一本由漫画家主导的独立出版物,探索并展现中国漫画人与众不同的一面。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088010 15.德国女艺术家Anke Feuchtenberger (方安珂),1963年生于东柏林,1988年毕业于柏林白湖艺术大学版画及雕塑专业,柏林墙倒塌后开始以漫画和插画形式活跃于艺术领域,作品带有表现主义的诗性特质。现任教于汉堡,作品受画廊代理。2002年开始,方安珂的作品开始在中国网络上流传,启发和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独立漫画项目——“特别漫画”并延续至今。 http://www.feuchtenbergerowa.de/ 16.温凌和素然品牌合作的Monkey Boy https://v.qq.com/x/page/y0178qrwnib.html 17.烟囱拼贴作品和马拉丁合作的童装及雨伞 https://mp.weixin.qq.com/s/ZFnua27qsDADLOWlTmIqzA 北京七棵树创意园星空间画廊展览现场,展览持续到9月2日 https://mp.weixin.qq.com/s/p7-lIQuWoVxf-IjVkewz0w Special Guests: 房方, 温凌, and 烟囱.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65分钟
99+
7年前

第一次跑题,为什么做艺术播客?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关键信息 国内艺术播客: 1、艺术有读 始于2018年,由两位艺术从业人员主持的艺术读书播客节目,双周更新。 主持人:Sammi、胡湖 网址:http://artispoison.com 2、IPN 始于2014年,是一个不伦·不类、昆乱不挡的高级大众媒体。目前它旗下有八档节目:《一天世界》、《灭茶苦茶》、《太医来了》、《無次元》、《硬影像》、 《流行通信》、《选·美》以及《时尚怪物》。 网址:https://ipn.li 3、路书 由《壁下观》演变而来,是一档讨论艺术和历史的播客节目,追求行知合一的学习体验:行路,读书,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主持人:古村、瞿侠 http://lushu88.com 国外艺术播客: 4、Artelligence podcast 始于2014年,一年约20期,目前约60期 出品:AMM(Art Market Monitor) 主持人:Marion Maneker https://www.artmarketmonitor.com/artelligence/ 5、In other Words 始于2017年,一年约20期,目前35期 出品:AAP(艺术顾问公司 Art Agency, Partners) 主持人:Chariotte Burns(曾供职于The Art Newspaper、Hauser & Wirth in London) 网址:http://www.artagencypartners.com/ 6、Dialogues 始于2018年6月,目前推出1期,接下来4期的计划已公布 出品:大卫·卓纳(David Zwirner)画廊 主持人:Lucus Zwirner(画廊主儿子) 网址:https://www.davidzwirner.com/podcast 7、Collect Wisely 始于2018年4月,目前6期 出品:肖恩·凯利(Sean Kelly)画廊 主持人:Sean Kelly(画廊主) 形式:每期采访一个藏家,比如黑石集团副主席汤米尔森·希尔(J. Tomilson Hill) 网址:http://www.skny.com/collect-wisely 8、The Art Newspaper Podcast 始于2017年9月,目前共38集 出品:The Art Newspaper 网址:https://www.theartnewspaper.com/podcast 9、Arts and Ideas (BBC Radio 3) 主持人:Philip Dodd、Anne McElvoy、Rana Mitter、Matthew Sweet 网址:https://www.bbc.co.uk/programmes/p02nrvk3/episodes/guide 10、Artsy podcast 网址:https://m.soundcloud.com/artsypodcast 11.奈良美智的广播节目 (他在采访中提到的日语是ラジオ,就是Radio,不是Podcast) 网址:https://shiburadi.com/kikikata.php APP:苹果App Store和Google商店里直接搜索:渋谷のラジオ公式アプリ 延伸阅读 国内文化类播客: 1、翻转电台Flip Radio 由享借为你制作的一档知识电台,每周二更新,注重深度知识与牛津通识读本的分享。 itunes podcast 节目收听链接:https://itunes.apple.com/cn/podcast/%E7%BF%BB%E8%BD%AC%E7%94%B5%E5%8F%B0flip-radio/id1119089237?mt=2 2、文化土豆 京城一线文艺潮流圆桌节目,聊影视书籍和艺术,每周五播出。 网址:http://www.culturepotato.com 3、加州101电台 力求深度、广度,多角度地开窗探讨外面的世界,用数据说话,让事实引领好奇心,观察世界并认识自己。 网易云音乐收听地址:https://music.163.com/#/radio?id=335777058&userid=411167849 4.灭茶苦茶 不伦不类、不易流行。了解日本是不够的,我们要活用日本。 不鳥萬如一主理,IPN 出品。 网址:https://miechakucha.com 5.流行通信 由 IPN 出品的艺术类播客,由龙荻主持。我们不只谈艺术。 网址:https://popdispat.ch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3分钟
99+
7年前

偏爱本真性?从日常天才到素人艺术家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张宇凌:艺术史学者,专栏作家 关键信息: 1、《日常天才:自学艺术和本真性文化》一书的研究对象是位于艺术界边缘的非主流艺术类型,有人称其为“民间艺术”,也有人称其为“局外人艺术”,而作者盖瑞·阿兰·法恩更倾向于用“自学艺术”来形容。法恩探究了自学艺术这一市场的独特经济学,并通过对策展人和批评家的采访,深入到这些自学艺术家的家中,描绘了对这个系统而言,“本真性”是如何关键——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经常是那些贫穷、年老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具有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且备受尊崇。法恩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在其中,金钱、个性和价值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62141/ 2、《偏爱原始性: 西方艺术和文论文汇的趣味史》,作者贡布里希,本书研究视觉艺术趣味变化史上反复发生的一个现象:古老而单纯的作品,例如“原始的”作品,在道德上和审美上要优于后来变得柔弱、颓废的作品。贡布里希将这种观念追溯到古典时代,既把它与西塞罗关于放纵感官会导致厌恶的观察联系起来,又把它与艺术发展像生命体一样会生长、会成熟、会腐败以致死亡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联系起来。一代代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更偏爱早期风格所具有的力量、高贵和真诚,而厌恶精致的风格,因为它以腐败和俗气诉诸人们的感官。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0468/ 3、《天真的人类学家》,作者奈吉尔·巴利,以人类学家的视角记录了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本书透过幽默笔调展示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研究结果。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712255/ 4、《原生艺术的故事》,作者洪米贞生于中国台湾,曾客居巴黎多年。本书是在大量阅读、观展与走访艺术家本人之后写成的关于“原生艺术”的专著,梳理了原生艺术的生发及演变,从杜布菲闻名的原生艺术收藏当中找到三种主要类型:精神病人的艺术表现、通灵者的绘画、具有高独创性与边缘倾向的民间自学者创作。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57599/ 5、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法国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二战后巴黎派主要画家之一。其创作广泛使用各种材料和手段,以摆脱观察习惯和文化条件、破除正统的表现规则和油画技艺为特征。20世纪40年代末形成自己的风格,称为原生艺术(粗、生、涩艺术)、涂抹派或塔希主义。他提出Art Brut(原生艺术)一词,并在连续出版物《原生艺术笔记》中介绍推广,他在精神病医院、监狱等地方与这些自学成才的艺术家相遇。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馆”(Collection de l'art brut)集中展示了他收藏的作品。 官方网站:https://www.artbrut.ch 6、素人艺术博览会(Outsider Art Fair ),由桑迪·史密斯(Sandy Smith)于1993年创立,至今已在纽约、巴黎等地成功举办多届,旨在展示新发现的或没有经过职业训练的艺术家。 官方网站:http://outsiderartfair.com/ 7、万物博物馆(The Museum of Everything),2009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布莱特(James Brett)创办,这一世界巡展的“流动”博物馆收集了大量非专业的艺术作品。首次展览在伦敦一栋居民旧仓库中持续一年,展出了约800件素描、油画、雕塑和装置作品,在开展以来登上英国各大艺术出版物的头条。随后,万物博物馆逐渐在世界范围推广了其对素人艺术的理念。尽管布莱特收集的素人艺术作品大多来自身体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但他并不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等级之分。他在对万物博物馆的描述中说:“万物博物馆并不是孤立艺术作品的展览场所,而是一本汇集生活语言的活字典,是一份社会行为调查表,也是人类信仰的百科全书。” 官方网站:http://musevery.com/exhibition7/ 8、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liano Gioni)将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定为“百科宫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意在展现一种如百科宫殿般的、当代艺术与历史传统的融合,透过混合了两个极端的艺术表现,打破艺术的高低之别,进而消除当代艺术中所谓的边界。中国已故艺术家郭凤怡入选该届主题展名单。郭凤怡(1942 - 2010)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传奇女性,她的创作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传统医学、上古传说、易经、河图洛书、自然与风水等。 9、亨利·达格尔(Henry Darger),生前为医院守门人,靠模仿杂志上的插图、招贴画和商品广告完成画作。房东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他留下的三百多幅美丽诡异的水彩画,这些画有很多长达3米,纸的两面都画着了不同的场景和情节,是为其未完成的长达15145页的小说手稿——《薇薇安少女们的故事中所知的不真实中的真实——由儿童奴隶们发起的反叛之Glandeco-Angelinnian战争风暴》所创作的插图。 10、阿尔弗莱德·巴尔(Alfred H.Barr)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第一任馆长,对于该馆早期展览理念的形成,艺术收藏的方向以及公共教育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巴尔担任馆长期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涉及艺术各个门类的展览,其中包括素人艺术,从而使MoMA成为美国的素人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推动机构之一。 11、民艺运动(Mingei movement),是柳宗悦、滨田庄司、河井宽次郎等日本大师于上世纪20年代联合发起的艺术运动。“民艺”是“民众工艺”一词的省略形式,旨在发掘和收集在日本产生的众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并复兴工艺让传承得以延续,从而推动新的工艺美学思想。其中囊括了佛学中的平等观、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哲学思想的东方回归,这一运动对日本现代设计的影响持续至今。 日本民艺馆网站:http://www.mingeikan.or.jp/ 延伸阅读: 1、《精神病人的艺术性》(Bildnerei der Geisteskranken),历史上第一本分析精神病人艺术作品的专著,由德国精神科医生汉斯·普林茨霍恩(Hans Prinzhorn)整理了近五百位病人的艺术档案之后,从中精心细选了十数位病人的作品结集成册。 2、康定斯基,俄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表现内心,他的绘画具有一种音乐气质,被称作“抒情抽象”。康定斯基1908年在慕尼黑经常听通神学家鲁道夫・斯泰纳的通神学讲座,这对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把通神学的主张作为自己进行艺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通神学(Theosophy)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从而了解了神的智慧。 3、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American Folk Art Museum),建成于1961年,它是纽约市首家且唯一一家致力于民间艺术(Folk Art)作品收藏、展出和保护的博物馆,现已成为美国当代艺术品收藏领域的领军力量。 官方网站:https://folkartmuseum.org 4、天津杨柳青镇,以木版年画而知名。年画的集体创作习俗始兴于明代崇祯年间(约公元1628年前后),至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约公元1723年—公元1820年)为鼎盛期,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呈现“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景象, 5、摩西奶奶(1860-1961),本名Anna Mary Robertson,从晚年开始作画并成为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常被当作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代表。她共作画一千多幅,作品主要描绘的是农场景色以及她的生活。 6、洪通,台湾台南县人,又名洪朱豆,台湾知名素人画家,50岁时开始拜师学画,于1972年崭露头角,1976年举办个展成为全台焦点人物。其画作元素多元,神秘的文字画与用色丰富的画风至今仍为人称道,因作品的特殊风格,洪通又被称为“灵异画家”。画作元素多以人物、花鸟、树木、船舶、飞机为主题,创作风格充满童趣的风味,宗教阵头、庙宇建筑、布袋戏、歌仔戏等日常生活表现及民间谚语、签诗更是他绘画拼凑结构组成的来源。 收听渠道: 我们的网站主页是 http://artispoison.com/,你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在线收听,并找到所有过往的节目。 苹果手机自带的播客app中搜索“艺术有读”订阅我们的节目。 喜玛拉雅fm上搜索“艺术有读”订阅。 网易云音乐上电台板块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荔枝fm上声音板块搜索搜索、收听并订阅“艺术有读”。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相关展讯: Almost Art Project(中文:绘素计划,以下简称AAP)是中国首个专为素人艺术家(自学,未受过任何专业艺术教育)提供展示平台的素人艺术节,每年一次在北京举办。2018年6月29日,AAP 将迎来第四届大展,在这次长达一个多月的展期中,AAP 将展出来自42位素人艺术家的超过300件作品,其中包括26位首次参展的新艺术家。展期内也会有相关的工作坊以及讲座活动对公共开放。 展览地点及时间: Tabula Rasa Gallery 2018年6月29日 - 8月10日 10:30am - 6pm 白盒子艺术之家 2018年6月29日 - 7月1日10am - 6pm 微信公号:almostart 微博官方账号:almostartproject Special Guest: 张宇凌.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5分钟
99+
7年前

没有小众,只有分众——艺术出版ABC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马步匀:理想国出版社影像馆主编 · 赵梦莎: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联合发起人 (http://artbookinchina.com/zh/) 关键信息 1、《霍克尼论摄影》,这本书是作者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的访谈录,主要介绍霍克尼的“拼贴照片”,即对每个局部拍摄,然后拼贴成一个整体画面,将原来一个画面的二维平面演变成三维的立体表现。他还在书中清楚地描绘了他投身摄影的历程,阐述了摄影对他的油画、版画以及舞台布景设计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891054/ 2、《隐秘的知识》作者大卫·霍克尼,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不仅指出西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不是凭借“裸眼”而是借助光学仪器(如镜子和透镜)画成的,而且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这一理论在科学和艺术史领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411692/ 3、美国艺术家书出版机构 Printed Matter,Inc. 是全世界艺术家书收藏量最大的公共机构之一,参与和见证了替代性空间的运动、纽约下城区的反文化景象,以及行动主义艺术。2005年,Printed Matter,Inc. 开始在纽约和洛杉矶两地组织一年一度的艺术书展,成为全世界书本艺术家和独立出版机构展示与交流的盛会。 主页链接:https://www.printedmatter.org 4、《冯火》月刊,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月刊,逢每月21日上市,32开,骑马钉装订,形同《故事会》,但总共只有12页上下,内容主要以绘本和文字为主,重视创作者的个人化单向表达。其主创人员均为艺术家。无厘头的生活剪影、天马行空的创作演绎、充满手工质感的装帧设计,汇聚成了《冯火》独一无二的趣味性,彰显了“不希望被归类”的自由。 5、Taschen 是一家1980年由 Benedikt Taschen 在德国科隆创办的艺术书籍出版社,出版题材主要集中于艺术摄影、绘画、设计、时尚、广告史、电影和建筑等领域。其出版物种类繁多,既有详尽记载作品的巨大画册,也有袖珍的“Icon”系列。此外,Taschen 出版社还将那些“非主流艺术”如拜物景象、奇异艺术等带入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 主页链接:https://www.taschen.com 6、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Thames & Hudson),名字分别取了代表伦敦和纽约的河流之名,创始人最初的目标是出版价钱公道的艺术类书籍,且书里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彼此结合,成为“没有墙的博物馆”。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迅速地参与到了当时重建英国文化的大图景中去,而且成为了英国最后一代的家庭作坊式出版社。 7、《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马克·德登(Mark Durden)著,英国艺术出版社 Phaidon 出品。本书概述了1960年至今摄影作为艺术的发展状况,从摄影在波普和观念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到数码时代它自身所经历的惊人转变,探讨了摄影如何经由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手,变为一种备受推崇且应用广泛的创作载体与媒介。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73294/ 延伸阅读 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也是“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决定性瞬间”理论指被摄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时刻恰到好处地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布列松的照片不依赖于专门的设备和技术,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主观性,从而把客观存在的瞬间展现给人们。1947年,布列松与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等人成立了马格南图片社。 2、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彩色摄影的实验,曾经尝试用彩色反转片和彩色负片拍摄。1976年,他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举办个展“William Eggleston的指引(William Eggleston’s Guide)”,这是纽约现代艺术馆第一次做彩色摄影个展,被看作是摄影史上的分水岭,象征着彩色摄影已经得到了艺术最高权威机构的承认,也确立了 Eggleston 在现代彩色摄影领域的先锋地位。 3、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美国摄影师,1971年他以一本题为《塔尔萨》的摄影集而一举成名。这是一本反映了60年代美国中部地区青少年的吸毒生活的纪实摄影画册,以其犀利、饱满、有力且富于动感的影像,真切地传达出青少年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与郁闷。克拉克的这种忠于个人感受,排除既定价值观对观察与记录的干扰的纪实方法在此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并成为80年代以后盛行的“隐私纪实”风格的先声。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s: 赵梦莎 and 马步匀.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5分钟
99+
7年前

像洛克菲勒一样生活——美国第一家族的慈善与收藏

艺术有读

主播 · 胡湖:姐夫拍,艺术比特app创始人 · Sammi:Tabula Rasa Gallery 画廊联合创始人,总监 嘉宾 · 张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www.culturepotato.com/) 关键信息 1、《工商巨子 : 洛克菲勒传》, 作者荣・切尔诺 ,本书发掘了大量的洛克菲勒的公开和私密的生活档案,透露了洛克菲勒的竞争手段、创富秘诀及许多鲜为人知的家族丑闻、悲剧和不幸,展示了洛克菲勒的创富过程,细致入微地刻划出了一个性格复杂、引人入胜的人物。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06203/ 2、《洛克菲勒回忆录》,作者大卫・洛克非勒,他违背了祖父“家族不出自传”的遗训,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也是惟一的一部洛克菲勒家族的自传。它还是一部关于20世纪的美国,以及美国如何对世界秩序产生影响的历史。 相关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516749/ 3、电影《逃离德黑兰》根据伊朗人质事件真实故事改编。1979年,大卫・洛克菲勒与已退出内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等人说服时任总统卡特(Jimmy Carter),通过国务院允许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Mohammad RezaPahlavi)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激起伊朗新上台的改革派的强烈抗议,最终触发持续一年多的“伊朗人质危机”。 相关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6549903/ 4、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由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于1963年成立,至今奖助了近六千个艺术机构和艺术专才──多位已成为自身界别中的领袖和先锋,旨在资助其於亚洲各国及美国进行之研究,考察及创作, 藉以支持及促进各地之文化交流。主页链接:http://www.asianculturalcouncil.org/ 5、马蒂斯《侧卧的宫娥与玉兰花》 画中的花样与物件形态浑然天成,宫娥即侧卧的女像,在马蒂斯的创作生涯中具重要性。此巨作一直挂在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位于Hudson Pines庄园的客厅之内,被长久誉为私人收藏中顶尖的马蒂斯名作。 6、克劳德·莫奈《拉瓦古的塞纳河》 莫奈弗特伊时期的代表作品,显示他的创作重心从描绘现代都市及闲暇生活,转移到捕捉大自然季节轮换、瞬息万变的光与色,并初步开始采用了在他后来艺术生涯具有重要意义的“系列”创作手法。 延伸阅读 1、纪录片历史频道:美国商业大亨传奇 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277091/ 2、PBS:洛克菲勒家族传奇 PBS: The Rockefellers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543721/ 3、电影《金钱世界》中涉及到的盖蒂家族( Getty family),以石油财富和对艺术品的热衷而闻名。电影中也有呈现关于家族艺术收藏的段落。 相关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95719/ 4、《血色将至》,根据小说《石油》改编,讲述了一名银矿工意外赢得石油地盘后的一系列成功与事件。相关链接: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45780/ 留言互动 官方微博:@艺术有读 主播胡湖微博:@ArtJeff 主播SAMMI微博:@Sammi嫄 官方邮件:[email protected] 最后致谢艺术家@anusman 为艺术有读节目设计绘制的节目LOGO Special Guest: 益康糯米.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50分钟
99+
7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