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jpg] [Untitled-1.jpg] 欢迎光临「井号键」,这是特别策划「逝去空间三部曲」的中篇。 这个专题想用三期与死亡空间相关的播客,从建筑设计、空间体验和文化历史的视角,来探索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待逝去的态度和人们的纪念方式。 上一期我们讨论了纪念群体性死亡的建筑。 本期,我们想聚焦连接生者与死者的空间:墓地。 其实墓地的形式和类型有很多种,包括面向公众的公墓、为纪念战争中牺牲者而建造的烈士公墓、私密的家族墓穴,还有专门纪念历史人物的陵园等等。 本期呢,我们主要聚焦前两者。我请到了一位热衷在旅行途中探访全球各地墓地的嘉宾帕克,和他探讨了访问墓地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欢迎你在收听的同时,通过公众号「井号键」来了解节目中提及的墓地。 你将在本期中听到: 03:00 与墓地结缘,从在立陶宛的「误入歧途」开始 08:30 国外墓地与中国墓地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是空间形态的「非标准化」 12:50 据说,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原型是布鲁克林的绿荫公墓(Greenwood Cemetery),这里葬有超过57万人 15:00 在墓地郊区化以前,西方的许多墓地与街边教堂紧邻 17:00 可能是全球最知名的墓地之一:拉雪兹公墓@巴黎 22:50 标准化设计下建造的墓地塑造标准化的行为 25:25 作为异国参观者,在墓地旅行中寻找共情 31:00 墓地可以是独处和思考人生重大决定的场所? 37:00 二战后,美国在法国建造了一系列战士墓,实现政治意义上的输出 46:40 在立陶宛十字架山,死亡是一种能震慑人的力量 48:10 墓地里的风土人情:波多黎各圣胡安Santa Maria Magdalena De Pazzis墓地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本期主持和采访:徐婧艾 后期和监制:徐婧艾 Logo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用连续的三期节目聚焦与死亡相关的空间,意图从建筑设计、空间体验和文化历史的视角,来探索不同文化、不同时代对待逝去的态度和人们的纪念方式。 第一期探讨的是纪念群体性逝去的建筑。 这个名词听起来可能有些绕,指的是像南京*** 纪念馆、911遗址公园这样的空间场所。 这些空间为谁设计和建造?它们提供了怎样的参观或互动体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在设计和建造这些场所时,有过哪些进化,又有哪些始终难以彻底解决的困难?…… 当我们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抱着一种好奇:空间在设计上的进化,如何反应人类面对群体性逝去的态度;我们在用何种方式纪念某一种沉重的逝去,它对活着的人又意味着什么? 欢迎你在收听的同时,访问公众号「井号键」来了解节目中提及的建筑空间和艺术作品。 你将在本期中听到: 07:30 在纽约911遗址公园,感到寂静和温暖 10:55 911遗址不止是一个公园,更像是一个区域 19:30 艺术装置911纪念光柱:Tribute in Light 24:50 亡者名字按亲疏状况排列,他们死前并不孤单 27:00 柏林犹太纪念馆的「苦难」旅程 33:05 Peter Eisenman的争议之作: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39:20 纪念性建筑的境界:共情力的构建 48:10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体验 50:30 纪念性建筑的程式化设计「套路」 58:00 最开始,只有「神」或皇族「值得」被纪念 关联素材: [1]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 [2] 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3]《破土》丹尼尔·李布斯金著 吴家恒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4] 彼得·埃森曼谈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5] 艺术作品Yolocaust by Shahak Shapira [6] The Inadequacy of Berlin’s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by Richard Brody, The New Yorker [7] Britain’s Holocaust memorial shortlist: right time, wrong place? by Rowan Moore [8] 林璎艺术项目What Is Missing?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本期主持和采访:徐婧艾 后期和监制:徐婧艾 Logo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在我印象里,我姑姑的身份是:我爸的姐姐,我表兄表妹的妈妈,他们家庭里照顾人主要角色……我从来没有从职业女性的角度看待她。 直到几年前,我听说她在美国成功跳槽,从德州搬到加州。当时她已经56岁了。最近和我聊天时,她说自己不打算退休,订了一辆房车,计划和我姑丈一边旅游一边远程工作,一直做到做不动的一天。 我想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于是有了这些音频记录。(PS:因为分两次对话,录音质量有差别且有损耗,感谢听众谅解。) 核心内容: 1:30 「那个时候就不甘心,觉得自己一个硕士,做秘书的工作」 3:15 面试失败会打电话会follow-up问问为什么,终于进入了数据领域 5:36 「我出国前很娇气……在美国就是要靠自己」 6:49 “千年虫”导致程序员扩招,姑姑开始做软件开发 8:37 职业女性、母亲、女儿角色之间的挣扎 10:31 「把我送去培训,我高兴的要死……后来考了11个相关证书」 11:37 姑姑是组里年纪最大的人之一,有危机感 14:15 「我要是身体好的话,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14:41 除了性别和年龄的议题,她的故事为何打动我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本期主持和采访:董芷菲 后期和监制:董芷菲 视觉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说到户外探险,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一部叫 Free Solo 的纪录片,男主角 Alex 完全不系绳子只靠双手双脚自由攀登岩壁,一脚踩空就完蛋。听起来就很惊悚,因为这意味着一点错都不能犯。 像他这样做出极致冒险行为,游走在死亡边缘的户外探险者不在少数。我惊讶的是,他们可以在意念上如此偏执、自我和疯狂,但同时行动力上毫不拖拉,周密且考究,太不可思议了。 我不禁会想,他们所处的世界,可能是一个我完全无法用都市经验来构想的世界;而他们所面对的生存挑战,在普世的生活中又会有借鉴意义吗? 这期节目皮划艇探险家闪米特(真名:李华灿)和我们分享了他所经历的漂流探险中的生死一刻,而他的妻子羚羊则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和我们讲述了她眼中的探险家伴侣。 闪米特是首位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年度探险人物的中国籍户外探险家,依靠纯人力独木舟探险漂流海洋和河流近十年,总航程加起来差不多有5万公里。他最著名的一次漂流探险是在2015年,历时234天,独自全程漂完了黄河。 李华灿给自己取名为「闪米特」,在6000多年前的古希伯来语里,意思是「善于攀山涉水」,这本为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的名字,他们起源于两河流域,足迹遍布亚欧非。李华灿说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网名,就是希望能继承他们身上的探险精神。 2015年闪米特单漂黄河 [1.jpeg] [10.jpeg] 你可以关注「井号键」公众号,那里收录了更多闪米特的漂流图片。 核心内容: 02:03 黄河漂流前的一个神秘电话 03:35 闪米特从最危险的地段逃脱 05:20 黄河漂流中闪米特偶遇青藏高原上的「水葬」 07:15 羚羊为闪米特做陆地后勤补给,独自穿越黄河源头无人区 10:02 闪米特环渡海南岛,在大海上翻艇,「一个人在大海茫茫里,上不了艇,意味着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死亡。」 13:41 闪米特暂停皮划艇探险,羚羊:「我觉得他身上少了一种劲头,或者说少了一种光彩,你就感觉你作为他身边的人好像折断了他翅膀那种感觉。」 14:57 闪米特重新返回皮划艇漂流冒险的世界 16:23「音乐和茶是最能够驱逐我恐惧和孤独的手段。」 (注:节目中的口琴声为闪米特在漂流时的实时演奏) 18:30 羚羊觉得,闪米特的活法才是真正地尊重生命。 20:17 户外探险界频发的遇难事故对闪米特和羚羊的影响是怎样的?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本期主持和采访:兰莲超 后期和监制:兰莲超 徐婧艾 视觉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我把8年的很多时间和心血倾注到他的身上,我们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印记。”——大穆 想做「宠物告别」的故事,源自2019年看过的一场访谈。两位对话者提及如何在一次又一次与爱宠告别的过程中,学习「Let go」和体悟生死。点击这里观看视频(大约48分钟左右,需爬梯) 那次访谈让我明白,人与宠物的告别,人与人的告别——这两者既有很多的相似性,也有很多的不同性。这其中微妙的情感差别和理性反思,恰是我们得以对生死产生更深刻认识的关键。 特别感谢大穆愿意无私地分享她的经历。我知道,向公众分享任何一段对当事人有重大影响的经历,这都需要极大的敬畏感和心理准备。 [濒死的rebel和新生儿.JPG] 图为临终前的Rebel和大穆的新生儿 [rebel死亡时的脚印留念.JPG] 图为Rebel离开时留下的爪印 你可以关注「井号键」公众号,那里编录了没有收录在音频节目中的更多内容和Rebel的照片。 你将在本期中听到: 01:30 相遇在一个秋天 04:00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猫是会哭的 08:00 意识到Rebel的衰老 09:50 为猫生留下最后的纪念 14:20 他离世后,我被自责占据 18:15 重新思索衰老、照护和死亡 24:24 给爱宠人士的建议 26:00 说到「爱」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Disguises by Kesta Wilson's Snipe by Chad Crouch Break Through by Pictures of the Floating World (Otherwise licensed & purchased) 本期主持和采访: 徐婧艾 后期和监制: 徐婧艾 视觉设计: 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因为不会用各类App,老人出行求医等基本生活会有许多困难;另一方面,年轻人教老年人用智能手机,难度挑战不小。我们能否减小数字鸿沟? 工信部宣布从1月起启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涉及包括银行、铁路12306、114健康、微信、支付宝、京东、美团、携程等APP。 什么是适老化?「无障碍」又是什么?如何让各种App对不同人包容性更强一点?我们请教了无障碍设计从业者夏冰莹,聊了聊数字时代的适老化改造。 核心内容: 03:41 适老化是无障碍设计的一部分 06:53 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可能是随着科技产品长大的我们难以理解的 10:43「所有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残障瞬间」 15:10 滴滴和支付宝的「老年版」为什么入口那么深? 17:01 适老版不加广告,是保护老年人的好主意吗? 21:24 不做单独的适老版,App如何做到对老人甚至全年龄友好 25:57 一些海外的无障碍设施的例子 29:01 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最早应用的地方就是无障碍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分享嘉宾: 夏冰莹:谷歌安卓无障碍设计主管,公众号、B站「无障碍设计小组」,知乎专栏「无障碍,是每个人都被世界善待」 本期主持和采访: 董芷菲 徐婧艾 后期和监制: 董芷菲 徐婧艾 视觉设计: 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欢迎光临「井号键」,这一期想谈谈「失眠」。 我身边有太多失眠的人了。以至于,当我告诉他们我的睡眠质量很好、几乎很少失眠时,我常在事后感到内疚和担心冒犯。 天呐。这件事的诡谲之处就在于,睡眠原本是一种本能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能睡着、睡得好,变成了一种人间犒赏? 作为一个远距离观察失眠的人,我好奇失眠的医学解释。但我更想知道,被失眠困扰的人,他们本身如何看待失眠、应对失眠。 在这个立意的催促下,我找到了我的好朋友Olivia。她的失眠历程近20年,直到今天睡眠问题依然在困扰她。 在了解Olivia故事的过程中,我开始被另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所吸引:失眠和个性、生活习惯、家庭经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试图找到理解失眠的更多角度时,一名神经内科临床医生和一名睡眠障碍公益咨询师提供了他们的经验和见解。 你也被失眠困扰吗?我们想听到你的分享。 核心内容: 02:30 失眠和年龄有关吗? 04:25 失眠是「疾病」还是「症状」? 05:30 两类人更容易患上慢性失眠症 08:20 「只有你真的感受到活着,你才能睡着。」 09:20 「失眠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 12:00 改变生活习惯后,睡眠状况发生了好转 13:55 「从偷袭小兵生长为庞然怪物,我一辈子都会和失眠相生相伴。」 15:00 「失眠是一个身心问题,也是性格特质问题。」 分享嘉宾: Olivia 赵伟 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Match 睡吧 (hellosleep.net) 创办者 & 豆瓣小组「睡吧 - 和失眠说再见」组长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Whats Behind the Door by Lee Rosevere Curiousity by Lee Rosevere Fomalhaut by Pictures of the Floating World 本期主持和采访: 徐婧艾 后期和监制: 徐婧艾 视觉设计: 邓婷 如何订阅: 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欢迎光临「井号键」,这一期想谈谈「殡葬师眼中的死亡」。 之前我读过一个殡葬人的手记,他是这么形容自己的工作,「医生靠疾病为生,律师靠罪案,神职人员靠人们对上帝的敬畏,殡葬师,靠他人的死亡为生。」 靠死亡为生,这意味着一切推销手段均无用武之地。但死亡,可以是一件有人情味的事。至少在李静看来是这样。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她,这位经手过上万个逝者身后事的殡葬师,她在不同的生死场合中切换,医院、殡仪馆、火葬场、葬礼…每个阶段,目睹人们不同的爱与悲悼,观察人们在死亡中的所得所失。 生活依然在继续,而死者无处不在。 这是否触发了你的思考或者让你联想到了类似的经历?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电邮分享你的看法。 核心内容: 02:57 悼词中的「音容笑貌」究竟是什么意思? 04:08 一对老夫妻截然不同的葬礼 07:01 葬礼上的来客对死亡的再认知,「一个非常愉快的上午」 10:45 「服务死人,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服务活人。」 12:00 中西方不同的死亡观 14:52 殡葬行业「很孤独」 16:21「我的小孩三岁的时候,我就带她到殡仪馆里,我叫她在太平间门口,我说你在这等我…」 17:11 李静的妈妈第一次看她主持葬礼 19:08 李静每年为自己策划一次葬礼 本期音乐: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Canada by Pictures of the Floating World Slow Lights by Lee Rosevere Waiting For the Moment That Never Comes by Lee Rosevere 本期主持和采访:兰莲超 后期和监制:兰莲超 视觉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欢迎光临「井号键」,这一期想谈「年轻人养老」。 离退休还有 30 年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提前准备?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找到了两位提前规划退休的朋友,和他们聊了聊准备退休的动机、方法和思考。 Yvonne通过配置保险、基金定投为未来做资金准备。而盛夏计划通过被动收入和复利早日实现「咖啡师退休」。 我们能看到家庭变故对他们风险意识、人生规划和家庭观的影响。 本期触及了很多问题被,但是(遗憾的是)没有解答。和父母分居的北漂沪漂之后怎么办?独身一族该如何面对晚年?我们如何面对四世同堂?中国会不会出现「长寿即噩梦」的老后破产? 如果你有想法或感受要表达,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发邮件。 核心内容 : 03:17 家庭变故让盛夏对疾病和理财都有了新的认知。 04:38 「年轻时天不怕地不怕。」随着父母的衰老和逝去,不再勇敢。 05:47 Yvonne爷爷几乎全失能了,外公也几乎无法自理。 07:48 「老了是一件不太体面的事情」 10:06 为了抵御风险,Yvonne买了重疾险和年金险,也在做基金定投。 13:08 「老后破产」频发的日本社会是中国的未来吗? 14:19 企业退休金很低;事业编有更好的保障。 15:23 年轻人提前准备退休金,可能是没有太多政策托底。 16:20 什么是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ing early)运动 18:31 「两个人的抗风险能力一定是大于一个人的,但……」 参考内容: 《老后破产》,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期音乐: Yorgan by Circus Marcus Wilsons Snipe by Chad Crouch 4th Ave Walkup by Lee Rosevere 本期主持和采访:董芷菲 / 兰莲超 后期和监制:董芷菲 / 徐婧艾 视觉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小宇宙,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 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欢迎光临「井号键」,这一期想谈谈「衰老」。 每个人对「老」这件事的感知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种无关年龄的生活状态,可能是一瞬间的惊醒,可能是随年龄增长而愈演愈烈的恐惧。 年纪大就是「老」吗?「衰老」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件关乎生理的状态,多大程度取决于心理状况?「人老心不老」是否存在呢?老即脆弱吗? 问题很多,我们一个一个来。 我们相信,对于衰老的探讨将帮助这档播客找到后续讨论的支点。在这期节目中,除了三位主播的反思,你也将听到8位同龄小伙伴们的分享。 核心内容: 02:00 我们第一次感到「老」的时候 12:20 尝试新事物会否延缓对衰老的感知 14:50 社会环境对于年龄焦虑的影响 17:20 无助,来自于社会与组织对年龄焦虑的双重叠加 21:30 「二十八、九岁后我就越来越不喜欢过生日了……」 28:30 对信息焦虑与错失恐惧症的态度 32:00 如果年长意味着经验和阅历,为何年轻人很少求助于长辈 35:10 「人老心不老」存在吗 45:50 对老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更紧迫的时间感的焦虑 47:00 成家立业 vs 单身人士的时间支配 51:00 「如果你每天处于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对时间感的认知也会弱化。」 52:25 「老」本身是一种脆弱吗 59:00 今天的讨论有否改变你对「老」的定义 参考内容: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美]拉姆•达斯,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期音乐: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Quizitive by Lee Rosevere Yorgan by Circus Marcus Completely Lost by Lee Rosevere Youre Enough by Lee_Rosevere Jamaica Lullaby by Siddhartha 本期主持和采访:徐婧艾 / 董芷菲 / 兰莲超 后期/监制:徐婧艾 视觉设计:邓婷 如何订阅: 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如小宇宙),或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这是一档因衰老焦虑和死亡恐惧而存在的播客。它的背后是三个平均年龄接近30岁的人。我们希望通过采访、对谈和反思,来打探更成熟的衰老观、疾病观和死亡观。 在未来的几期中,我们邀请你一起探索如何理解和审视衰老、当代年轻人怎样为养老做准备、一个平均每天就要和一个逝者打交道的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 我们的选题受到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启发。因此,社会的老龄化、养老压力这些话题也会成为我们乐于探索的方向。 如果这些听起来让你探出了小小的好奇和期待,那就请订阅「井号键」播客吧! 本期主持:徐婧艾 / 董芷菲 / 兰莲超 后期/监制: 徐婧艾 视觉设计:邓婷 本期音乐: On the Way Home by Kesta Curious Nature by Kesta 如何订阅: 在泛用型播客客户端(Apple Podcasts,小宇宙等),或喜马拉雅/蜻蜓FM/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搜索「井号键」 等你联系: [email protected] / 微信公众号「井号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