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lan Vital - The Wink & The Gun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后摇滚/氛围音乐/器乐摇滚/实验摇滚/爵士乐/噪音摇滚/数学摇滚 情感:忧伤与怀旧/孤独与内省/希望与坚持/愤怒与反抗/宁静与平和 TRACK LIST * 00:00Trying Is The 1St Step Towards Failure * 05:31Thank You Stanislav Yevgrafovich Petrov * 10:30Bullets Are Such Small Things * 15:43Pop That Collar Chad * 21:55Terror Alert: Blood Lust Red * 27:40Endlessly Indebted * 32:02English Clash * 39:38Intolerance Inherent * 45:49Ode From The Mountains Of Bothzak * 49:28Clarissa Didn't Explain Shit 《The Wink and The Gun》是美国后摇乐队 L'elan Vital 于2008年2月5日发行的专辑。这张专辑共包含10首歌曲,总时长56分56秒。以下是部分曲目介绍: 1. 《Trying Is The 1St Step Towards Failure》:专辑的开篇曲,以独特的节奏和旋律为整张专辑奠定了基调。 2. 《Bullets are such small things》:前4秒的声音让人以为这是一首基调较为欢快的歌曲,但接下来的声音让歌曲的情感掺杂了微妙细腻的情绪。 3. 《Jennifer》:歌曲以小提琴的悠扬旋律开场,随后吉他和鼓点的加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专辑特色 • 小提琴的运用:专辑中大量运用了小提琴,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和情感深度。小提琴的旋律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高亢,与吉他的节奏和鼓点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听觉体验。 • 人声与器乐的结合:主唱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与器乐的演奏相得益彰。在一些歌曲中,人声仿佛在与乐器对话,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叙事。 • 氛围营造:整张专辑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氛围,适合在安静的环境中聆听。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还是人声的吟唱,都能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情感。 评价 • 乐评人评价:这张专辑被许多乐评人誉为后摇佳作,其丰富的层次感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其在后摇领域中独树一帜。小提琴的运用尤为出色,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东方韵味。 • 乐迷评价:乐迷们对这张专辑的评价也普遍较高,认为其音乐风格独特,情感表达深刻。许多乐迷表示,这张专辑适合在黑暗中聆听,以更好地体会每一个时间点上每个乐器散发出的情绪。 《The Wink and The Gun》是一张值得反复聆听的专辑,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后摇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L'elan Vital 是一支来自美国丹佛的后摇乐队,成立于 2004 年。乐队的音乐风格以节奏鲜明的吉他、幽静深远的男声低吟以及悠扬婉转的小提琴为主要元素。他们发行过一张 EP 和一张专辑,其中 2008 年发行的专辑《The Wink and The Gun》被许多乐迷认为是后摇佳作。这张专辑将多种元素融合得完整而动听,小提琴的运用尤为出色。 乐队在 2009 年宣布解散,但他们在后摇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的音乐被形容为“如流水的忧伤”,仿佛寂静暗夜中倔强的花朵,忧伤却又坚强。

56分钟
86
1周前

Totorro - All Glory To John Baltor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后摇滚/情绪核/后硬核 情感:压抑与释放/孤独与迷茫/希望与温暖/愤怒与反抗/怀旧与思念 TRACK LIST * 00:00John Baltor * 08:46All Glory To John Baltor * 16:28The Stamped * 30:22The Yellow One 《All Glory To John Baltor》是法国后摇乐队Totorro于2011年10月26日发行的专辑,由东京木星唱片公司出版。这张专辑是乐队的第二张作品,也是他们首张全长专辑,风格上融合了后摇、情绪核(screamo)和后硬核(post-hardcore)等多种元素。 专辑曲目 • John Baltor:8分46秒。这首曲子从压抑到灼烧,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力,仿佛在黑暗中燃烧的心脏发出的微弱哔啵声。 • Lavate Las Manos:7分42秒。这首曲子节奏强烈,旋律优美,展现了乐队在后摇中的细腻情感。 • The Stamped:13分54秒。作为专辑中最长的曲目,它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情感波动,是乐队风格的集中体现。 • The Yellow One:11分09秒。这首曲子同样展现了乐队在后摇中的爆发力和细腻情感的结合。 专辑评价 • 专业评价:这张专辑集合了Post Metal、Post Hardcore、Post Rock等多种风格,好得出人意料。它确立了Totorro在后摇乐坛的重要地位,让他们得以与Mogwai、MONO、GY!BE等知名乐队同台。 • 乐迷评价:豆瓣上,这张专辑的评分非常高,5星占比53.8%,4星占比38.7%。许多乐迷认为这张专辑是乐队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专辑影响 《All Glory To John Baltor》不仅让Totorro在法国后摇音乐界确立了地位,还让他们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凭借这张专辑,乐队接连亮相欧洲多个音乐节,并与众多知名乐队同台演出。 总的来说,《All Glory To John Baltor》是Totorro乐队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专辑,展现了他们在后摇领域的独特风格和强大实力。 《All Glory To John Baltor》是法国后摇乐队Totorro于2011年10月26日发行的专辑,由东京木星唱片公司出版。这张专辑是乐队的第二张作品,也是他们首张全长专辑,风格上融合了后摇、情绪核(screamo)和后硬核(post-hardcore)等多种元素。 专辑曲目 • John Baltor:8分46秒。这首曲子从压抑到灼烧,充满了情感的爆发力,仿佛在黑暗中燃烧的心脏发出的微弱哔啵声。 • Lavate Las Manos:7分42秒。这首曲子节奏强烈,旋律优美,展现了乐队在后摇中的细腻情感。 • The Stamped:13分54秒。作为专辑中最长的曲目,它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强烈的情感波动,是乐队风格的集中体现。 • The Yellow One:11分09秒。这首曲子同样展现了乐队在后摇中的爆发力和细腻情感的结合。 专辑评价 • 专业评价:这张专辑集合了Post Metal、Post Hardcore、Post Rock等多种风格,好得出人意料。它确立了Totorro在后摇乐坛的重要地位,让他们得以与Mogwai、MONO、GY!BE等知名乐队同台。 • 乐迷评价:豆瓣上,这张专辑的评分非常高,5星占比53.8%,4星占比38.7%。许多乐迷认为这张专辑是乐队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情感和力量。 专辑影响 《All Glory To John Baltor》不仅让Totorro在法国后摇音乐界确立了地位,还让他们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凭借这张专辑,乐队接连亮相欧洲多个音乐节,并与众多知名乐队同台演出。 总的来说,《All Glory To John Baltor》是Totorro乐队的一张极具代表性的专辑,展现了他们在后摇领域的独特风格和强大实力。

41分钟
73
1周前

Toundra - IV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后摇滚/后金属/泥浆金属/前卫金属/硬摇滚/实验音乐/电子音乐 情感:末世流浪的苍凉/骤然而至的暴烈/孤狼式的悲壮浪漫/短暂却真切的温存/希望/仪式化的敬畏与崇高 TRACK LIST * 00:00Strelka * 07:47Qarqom * 17:26Lluvia * 22:2Belenos * 29:44Viesca * 34:19Kitsune * 42:37MRWING * 44:55Oro Rojo 《IV》是西班牙纯器乐乐队 Toundra 于 2015 年 1 月 22 日 发行的第四张全长专辑,由德国独立厂牌 Superball Music 发行,共收录 8 首曲目,全长 52 分钟: 1. Strelka 2. Qarqom 3. Lluvia 4. Belenos 5. Viesca 6. Kitsune 7. Mrwing 8. Oro Rojo 音乐风格与概念 • 后摇/前卫金属混合:在保持前三张专辑厚重吉他 riff 与爆发式动态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 70 年代前卫摇滚的复调结构、空间氛围段落与少量民族色彩旋律。 • “太空狼”叙事:整张专辑被设计成一部“无对白电影”,讲述一头名为 Strelka 的狼在末世荒原中的旅程,曲名与歌词式旋律线共同暗示章节推进,因此曲目之间几乎无间断,建议顺序播放。 • 录音与制作:在 Madrid 的 Casa Fractal 自录,交由德国后摇常客 Sven Ludwig(Long Distance Calling 等)混音,母带由 Robin Schmidt(The Ocean, Long Distance Calling)完成,音色厚重却层次分明,鼓与贝斯更具“金属”冲击力。 评价与影响 • 西班牙国家级《MondoSonoro》给出 8/10,称其为“目前最完整、最具电影感的 Toundra 作品”。 • 欧洲后摇/金属跨界媒体 EverythingIsNoise 将其列入 2015 年度前 20 器乐专辑。 • 专辑发行后,乐队首次完成 14 国欧洲 headline 巡演,并受邀参加 Resurrection Fest、Madrid Salvaje、Eurockéennes 等大型户外节,奠定了他们在欧洲器乐摇滚一线阵容的地位。 如果你喜欢将 Mogwai 的层层递进与 Mastodon 的锋利 riff 同时放进一部“末日公路片”的听感,《IV》是 Toundra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入口。 Toundra 是一支来自西班牙马德里、成立于 2007 年的纯器乐后摇/前卫金属四人团,现任成员为: • Esteban Girón – 吉他 • David “Macón” Maca – 吉他(2013 年加入) • Alberto Tocados – 贝斯、合成器、编程 • Álex Pérez – 鼓 乐队迄今已发行 6 张正式专辑与若干 EP/Split,代表作包括: 1. 2008《I》(再版更名为《Toundra》) 2. 2010《II》 3. 2012《III》 4. 2015《IV》 5. 2018《Vortex》 6. 2022《Hex》 音乐上,他们把硬摇滚的冲击力、后摇的氛围铺陈与金属的厚重 riff 融合,常被拿来与 Mogwai、Explosions in the Sky、Pelican、Russian Circles 等器乐大牌比较。现场以高能量、电影感极强的段落式编曲著称,多次亮相 Primavera Sound、Resurrection Fest、FIB 等欧洲大型音乐节。 2017 年,乐队曾与弗拉门戈歌手 Niño de Elche 以“Exquirla”名义合作专辑《Para los que aún viven》,展现跨界面貌。

51分钟
99+
3周前

All Shall Be Well - Roodblauw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后摇滚/现代古典/氛围音乐/室内乐/Drone 情感:蓝——冷寂、悬置、自我怀疑/红——骤燃、短暂确信、向外的呐喊/红褪回蓝——释然、空场、接受 TRACK LIST * 00:00Mothers, Tell Your Daughters Our Music Is All Awful Noise and We're Just a Bunch of No-Goods * 07:08There Will Always Be At Least a Thousand Things You Don't Know. * 15:01History Is Ever Ours for the Reliving * 23:43Forgot Yesterday, Am Today and Will Be Tomorrow * 28:04Once There Were Legions 《Roodblauw》是荷兰器乐团 All Shall Be Well 的处女全长,2011 年 4 月在他们自己搭建的 DIY 小录音室完成,随后以 Creative Commons 形式免费公开。专辑名取自荷兰语“rood”(红)与“blauw”(蓝),封面也只用红蓝两色拼贴,暗示音乐在“炽烈”与“冷色”之间来回拉扯。 曲目只有 5 首,却长达 41 分钟,全部用长句命名: 1. Mothers, Tell Your Daughters Our Music Is All Awful Noise and We're Just a Bunch of No-Goods 2. There Will Always Be at Least a Thousand Things You Don't Know. 3. History Is Ever Ours for the Reliving 4. Forgot Yesterday, Am Today and Will Be Tomorrow 5. Once There Were Legions 音乐上,他们把后摇的“静-爆”结构拉得更慢:前三首用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铺出近乎礼拜堂的静谧,吉他从零号失真慢慢攒到 7 成音量,鼓组直到第 4 分钟才滚入;第 4 首最短,却把整轨交给一把尼龙弦吉他加环境噪底,像深夜电台的垫乐;末曲 12 分 46 秒,前半段是教堂混响下的单音延迟,后半段突然四把吉他齐奏,形成“红”段,随后又骤停,只剩大提琴泛音的“蓝”段,最后以风扇般的低频噪音收尾,完成红-蓝-红的情绪闭环。 整张专辑没有一句歌词,却在 Bandcamp 页面写下一句注解: “让音乐像故事一样被阅读,而不是像歌曲一样被唱出。” 《Roodblauw》奠定了 All Shall Be Well 日后“叙事式后摇”的底色,也被欧洲多家乐评称为“2011 年最会控制爆点的器乐处女作”。 All Shall Be Well(有时写为“All Shall Be Well (and All Shall Be Well and All Manner of Things Shall Be Well)”)是一支来自荷兰的后摇/氛围器乐乐团,成立于2008年。乐队名字取自十四世纪英国神秘主义者朱利安·诺里奇的格言,暗示其音乐追求一种超越性的宁静与慰藉。 音乐风格 他们以“教堂后摇”自居,把后摇的渐强爆发、氛围电子的温润纹理与现代古典的弦乐写作揉在一起:钢琴、大提琴、小提琴与三把吉他层层叠加,鼓组往往在最后才轰然入场。作品通常无歌词,偶尔加入女声圣咏式吟唱,情绪从极静到极盛,再归于平和,呈现出“暗夜—破晓—天光”的叙事弧线。 代表作品 1. 《Rising of the Light》(2012)——60分钟单乐章式专辑,被荷兰Volkskrant评为“年度最寂静却最澎湃的摇滚纪录”。 2. 《The Great Fleet of Tomorrow》(2015)——加入管风琴与唱诗班,音色更开阔;同名单曲在Spotify后摇歌单播放量破千万。 3. 《No Sorrows, No Fear》(2020)——与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弦乐组合作,把后摇的动态推向交响规模;专辑同名曲被用进Netflix纪录片《海洋遗书》片尾。 现场 演出多在教堂、老剧院或露天大教堂废墟举行,舞台中央常摆一盏随音乐明暗的巨型铜吊灯;观众席熄灯后,只剩乐队与建筑本身的天然混响。他们坚持“不插电段落绝不戴耳机”原则,用自然回声取代合成混响,被粉丝称为“可以闭眼看的建筑声场”。 成员(核心四人) • Wouter van den Heuvel – 吉他/钢琴/作曲 • Mirthe van de Krol – 小提琴/女声 • Joris van de Velde – 大提琴/低频吉他 • Joost van der Reep – 鼓/颤音琴/电子 古典乐手会根据专辑编制临时加入,如2020年专场就动员了12人弦乐组与管风琴师。 一句话总结 All Shall Be Well用纯器乐讲“光终会照进来”的故事,把后摇的爆发装进教堂的穹顶,让每一次渐强听起来都像替世界做了一次深呼吸。

40分钟
92
3周前

Sparklehorse - It's A Wonderful Life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忧郁民谣/乡村根源/噪音流行与 Lo-Fi/慢核(Slowcore)/室内管弦乐/现代古典/工业与实验电子/哥特/暗潮氛围 情感:侥幸与感恩/童真的自我安抚/深埋的死亡恐惧/对亲情与陪伴的渴望/温柔的告别预演 TRACK LIST * 00:00It's A Wonderful Life * 02:59Gold Day * 07:13Piano Fire * 09:57Sea Of Teeth * 14:26Apple Bed * 19:21King Of Nails * 23:39Eyepennies * 29:07Dog Door * 31:54More Yellow Birds * 36:47Little Fat Baby * 40:28Devils New * 44:00Comfort Me * 49:02Babies On The Sun * 53:40Morning Hollow (2006 Version) 《It’s A Wonderful Life》是 Sparklehorse 的核心人格 Mark Linkous 于 2001 年推出的第三张正式专辑,被公认为他“最温柔也最绝望”的一次自我剖白。以下从制作背景、音乐风格、曲目亮点与情感内核四方面作系统介绍。 一、制作背景:劫后余生的“感恩仪式” • 1996 年欧洲巡演时,Linkous 因药物与酒精混合陷入 14 小时昏迷,双腿压迫神经导致下身瘫痪;经历多次手术与复健后,他回到弗吉尼亚州的小谷仓工作室,把“还活着”的庆幸与阴影一并写进新作。 • 为打破“一人乐队”的孤独感,他主动邀请多位“灵魂盟友”跨刀:Tom Waits 在《Dog Door》里贡献撕裂式人声与金属打击;PJ Harvey 在《Piano Fire》中弹奏钢琴并合唱;The Cardigans 主唱 Nina Persson 与 Mark 对唱温暖至极的《Gold Day》;长期合作者 Dave Fridmann、John Parish 负责混音与额外编排。豪华阵容使专辑在保有低保真底色的同时,获得更宽阔、更戏剧化的声场。 二、音乐风格:迷幻民谣 × 实验噪点 × 古典质感 1. 迷幻民谣骨架:木吉他、手风琴、弦乐四重奏写出童谣般简单旋律,却常用降调或突兀转调制造“微晕眩”效果。 2. Lo-Fi 噪点纹理:旧磁带底噪、电台扫频、虫鸣、铁器敲击被当作“乐器”铺陈在背景,形成 Sparklehorse 标志性的“破碎音景”。 3. 后摇滚/实验动态:鼓与电吉他并非驱动节奏,而是像管弦乐组一样突然出现、骤然消失,段落间留白极多,情绪落差巨大。 4. 古典与电子点缀:Wurlitzer 钢琴、 Mellotron、模拟合成器、弦乐组频繁出现,使作品在“田园”与“哥特”之间来回摆荡。 三、曲目亮点与客座贡献 • 《Gold Day》— Nina Persson 合唱;副歌“May all your days be gold, my child”成为专辑最暖色瞬间。 • 《Piano Fire》— PJ Harvey 钢琴+双人声,爆裂失真与手鼓夹击,被称作“哥特民谣摇滚”。 • 《Dog Door》— Tom Waits 用失真扩音器咆哮,配合金属片打击,诡异如深夜巷弄。 • 《It’s A Wonderful Life》标题曲— 仅用风琴、弦乐与细碎吉他噪点伴奏,Linkous 低声呢喃“I'm the only one can ride that horse”,把“活着”写成私人神话。 四、情感与主题:甜美与绝望并存 1. 生死对话:歌词反复出现马、蜜蜂、海洋、苹果床等童话符号,却暗指死亡(“bees who died at sea”)与救赎。 2. 亲子依恋:《Gold Day》《Stay With Me》用孩童视角呼唤陪伴,对应 Mark 对家人与友情的依赖。 3. 自我和解:标题看似反讽,实则是 Linkous 对“幸存”给出的朴素回应——“只要小溪还在流、天气依旧好,生命就值得继续”。 4. 听觉触感:温柔旋律外包裹颗粒感噪点,仿佛“在棉被里听到窗外冰雹”,让听者同时感到安全与不安。 五、发行与影响 • 2001 年由 Capitol/EMI 发行,英国榜最高 #49,销量未达白金,却被《NME》《Pitchfork》等列入年度十佳。 • 其“童话+噪点”美学深刻影响了后来 Bon Iver、Sufjan Stevens、Grouper 等独立音乐人,被视为 2000 年代“室内民谣”(Chamber Folk)与“后摇滚叙事”交叉的起点之一。 • 2010 年 Linkous 自杀后,乐迷更把这张唱片当作他留给世界的“遗书与祷文”,封面那匹被星光笼罩的小马也成为纪念他的视觉符号。 一句话总结:《It’s A Wonderful Life》用破碎的声景、童话的意象和客座群星的光芒,把“劫后余生”的庆幸与“依然绝望”的阴影缝在一起,成为 Sparklehorse 最温暖也最心碎的梦。 Sparklehorse 是美国独立音乐人 Mark Linkous(1962–2010)于1994年在弗吉尼亚州组建的乐队/个人音乐项目,被公认为1990–2000年代低保真(Lo-Fi)与另类乡村的核心代表之一。其风格把忧郁民谣、噪声摇滚、电子实验与梦幻流行拼贴在一起:旋律常简洁如童谣,配器却布满粗糙吉他、电台噪音、扭曲合成器,形成“旧磁带”般的脆弱质感;歌词充满隐喻与星空、动物、药片等意象,探讨孤独、死亡与救赎。代表作《It’s a Wonderful Life》(2001)由 Tom Waits、Nina Persson 客串,被乐评形容为“温柔而心碎的梦”。Linkous 一生饱受药物与身体创伤折磨,2010 年自杀离世,留下四张正式专辑与一张与 Danger Mouse、David Lynch 合作的《Dark Night of the Soul》;其作品持续影响独立、后摇与梦幻流行领域,被誉为“在万物崩塌中找出奇异之美”的隐士。

61分钟
99+
3周前

MONO - For My Parents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后摇滚/现代古典/极简主义/电影式氛围/自赏/梦幻流行/交响叙事 情感:感恩 —— 最赤裸的底色/愧疚 —— 离家的自责/怀旧 —— 时间倒带的温柔/和解 —— 把遗憾化作陪伴 TRACK LIST * 00:00Legend * 11:57Nostalgia * 24:00Dream Odyssey * 32:10Unseen Harbor * 46:13A Quiet Place (Together We Go) 《For My Parents》是日本器乐后摇滚乐队 MONO 于 2012 年 9 月发行的第六张全长专辑,也是他们首次脱离长期合作伙伴 Steve Albini、改由 Henry Hirsch 在一座改建教堂里录制并完成混音的作品。整张唱片仅 5 首曲目、约 55 分钟,却承载着乐队对父母的深切感恩——主脑 Taka 在采访里坦言,回国看到年迈双亲的那一刻,他决定把“也许最后一次表达感谢”的心情写成音乐,于是有了这张“献给爸爸妈妈”的专辑。 1. Legend 开篇即动用 20 人编制的 Wordless Music Orchestra,弦乐铺陈出如电影航拍般辽阔的主题,吉他在 5 分钟后切入,层层堆叠至最后的“海啸式”爆发,被外媒形容为“俄罗斯西伯利亚风光宣传片”式的壮阔。 2. Nostalgia 以童谣般简单的上行音阶作为主轴,钢琴与尼龙弦吉他交替对话,中段弦乐突然抽离,只剩鼓刷与单音吉他,随后整队管弦与失真墙同时倾泻,营造出“童年回忆被时间洪流冲垮”的听感落差。 3. Dream Odyssey 最短却最旋律化的一首。钢琴与空心吉他引出温柔主题,弦乐仅作背景晕染,后半段鼓组改用军鼓滚奏,把情绪推至明亮的高空,被乐迷称为“入坑神曲”。 4. Unseen Harbor 专辑的“心脏”曲目。前半段像暗潮涌动的海港,突然转调,吉他切换至颤音演奏,13 分钟开始全体齐奏,定音鼓与吊镲如浪头拍岸,是 MONO 现场最常用来“掀天花板”的大杀器。 5. A Quiet Place (Together We Go) 结尾曲把音量拉回近耳语。木吉他、钟琴与微光般的弦乐层叠,最后 2 分钟所有乐器齐放,却刻意压制失真度,像深夜回家望见屋内仍为你亮着一盏灯,温暖而克制。 声音与制作 舍弃 Albini 标志性的“直录”质感后,Hirsch 在教堂自然混响与管弦乐动态之间找到平衡:定音鼓与管钟的余响可滚向“天堂高度”,过载吉他仍保留毛边,整体被外媒形容为“像《可爱的骨头》里那种绘本质感——简单、澄澈,却美得发虚”。 评价与影响 专辑在 Metacritic 获得 82/100 的高分,Drowned in Sound 认为乐队“已把后摇滚与现代古典的缝隙完全磨平”,Pitchfork 则批评其“动态可预测、情感太直白”,却无法否认它“确实好听”。十一年过去,Taka 仍在社交媒体写下:“这张专辑仍在我心里有特殊位置,希望你们能把它播放给最爱的人听。” Mono 是一支来自日本东京的纯器乐后摇滚乐队,1999 年组建,现任核心成员为两位吉他手 Takaakira “Taka” Goto 与 Yoda、贝斯手 Tamaki,以及鼓手 Dahm。乐队以“无歌词的叙事”著称,把细腻的管弦乐、哥特式氛围与爆炸性的失真墙音融合,用极弱到极强的巨大动态落差营造出电影般的沉浸感,被 NME 誉为“诸神的美乐”。 关键词:后摇滚、古典弦乐、动态对比、情绪爆发、纯器乐。 代表专辑: • 《Under the Pipal Tree》(2000) • 《Walking Cloud and Deep Red Sky, Flagship September》(2004) • 《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2009) • 《Requiem for Hell》(2016) 现场特色:Mono 每年平均演出 150 场,足迹遍及 50 余国,曾与 23 人交响乐团合作跨界专场,以“暴风前的宁静→音墙式爆发”的震撼表现被乐迷评为“必须亲眼看一次的最佳现场乐队”。 风格影响:作为日本后摇的鼻祖级团体,他们不仅奠定了东方后摇滚的叙事基调,也启发了大量电影、电视剧及舞台作品对器乐摇滚的配乐取用,把“用音符讲故事”的理念推向更广阔的主流视野。

55分钟
99+
3周前

Palmless Prayer / Mass Murder Refrain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by MONO/world's end girlfriend 风格:后摇滚/现代古典/氛围音乐/实验电子/室内乐/极简主义/挽歌/安魂曲 情感:悲悯与哀悼/恐惧与无助/愧疚与自省/溃败与虚无/祈祷与微弱的和解 TRACK LIST * 00:00Trailer 1 * 12:15Trailer 2 * 25:51Trailer 3 * 42:55Trailer 4 * 54:55Trailer 5 《Palmless Prayer / Mass Murder Refrain》并不是一张“乐队专辑”,而是日本器乐摇滚团体 MONO 与电子/现代古典计划 World’s End Girlfriend(WEG) 于 2005 年底联合发表的 跨界概念专辑。以下从背景、音乐内容与情感三个层面为你梳理: ---- 1. 合作缘起 • 2004 年双方在东京同台,发现彼此都在“把摇滚/电子当成古典交响来写”,于是决定把各自的“弦乐执念”放到同一部作品里。 • 这是 MONO 首次让“外部音乐人”深度参与作曲与编排,也是 WEG 首次把个人“一人交响”模式扩展为“真实乐队+室内乐”编制。 ---- 2. 专辑架构与音乐风格 • 五乐章连续体:曲目仅标注为 Trailer 1→Trailer 5,全长 58 分钟,无歌词,设计成“一部没有画面的战争安魂曲”。 • 编制 – 摇滚三大件:MONO 的双吉他、贝斯、鼓提供后摇式渐强音墙。 – 室内乐:WEG 编写并指挥 9 人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单簧管、圆号。 – 电子肌理:低量 glitched field recording、反向钢琴、心跳样鼓机,藏在弦乐下方作“心理噪声”。 • 动态与和声 – 大量采用“古典哀调”下行 4-5 度,钢琴与弦乐先铺陈主题,吉他在中段以“滑棒+延迟”叠入,鼓组最后以 6/8 滚奏把情绪推至墙音。 – 与 MONO 以往“爆炸式高潮”不同,这次峰值被刻意“削顶”,让弦乐保持“哭腔”而非“胜利感”,形成“克制而窒息”的沉重。 ---- 3. 主题与情感:战争-死亡-自省 • 创作原点:伊拉克战争画面+3·11 地震前夜日本社会的末世氛围;双方面对“人类为何重复杀戮”提出疑问,却给不出答案,只能用音乐为“无法选择前路的亡魂”做挽歌。 • 情绪层次: 1. 悲悯(Trailer 1–2)──弦乐主题像葬礼进行曲,吉他只是回声。 2. 恐惧(Trailer 3)──电子噪音上升,鼓组切分暗示“空袭式”突发。 3. 溃败(Trailer 4)──大提琴连续下行,吉他失真首次压过弦乐,象征“人的占有欲撕裂了人的温柔”。 4. 祈祷(Trailer 5)──钢琴独自回归,弦乐在高空泛音徘徊,鼓组退出;不是“希望”,而是“惭愧与谦卑”——承认自身的无力,只能低首合十。 ---- 4. 发行与评价 • 2005-12-14 在日本 Human Highway 首版,2006-09-12 由北美 Temporary Residence 再版,封面是一幅被灰烬覆盖的“断臂圣像”。 • 媒体综评:Stylus 给 A,Japan Times 称“像一部 58 分钟的长镜头电影”,AllMusic 3.5/5 评价其“美得令人困惑”。 • 乐迷口碑:在 RateYourMusic 位列 2000 年代后摇滚/现代古典交叉榜单前 20,被看作“日系后摇最富人文厚度的一次跨界”。 ---- 一句话总结 《Palmless Prayer / Mass Murder Refrain》让 MONO 的“摇滚音墙”与 WEG 的“弦乐幻景”互为镜面,共同拼出一部写给战争亡魂的室内交响:它不呐喊,只低首;不给你答案,只留你一身柠檬般苦涩的灰烬味。 MONO 是一支 1999 年成立于东京的日本纯器乐后摇滚(Post-Rock)乐队,被公认为“日系后摇鼻祖”。乐队目前由四位固定成员组成: • Takaakira “Taka” Goto – 主音吉他/主要作曲 • Yoda – 节奏吉他 • Tamaki – 贝斯、钢琴、弦乐编排(现场被乐迷称为“女神”) • Dahm – 鼓手 (早期还有过第二鼓手 Yasunori Takada,2000 年代后期退出) ---- 1. 风格与声音特征 • 典型后摇滚动态对比:从极弱的钢琴或弦乐细声到爆炸式失真墙音,情绪起伏剧烈。 • 古典弦乐与摇滚三大件并重:Tamaki 负责弦乐写作,现场常与弦乐团合作,形成“室内乐×摇滚”的混编。 • 电影化叙事:曲目长度多为 8–12 分钟,段落之间无歌词,靠旋律与动态推进,常被形容为“没有画面的电影原声”。 • 情绪核心:绝望 → 希望 → 升华,主题多围绕“死亡、时间、重生、光明与黑暗”。 ---- 2. 重要专辑与入门曲目 专辑 年份 入门曲 特点 Under the Pipal Tree 2001 “Karelia” 早期爆裂鼓组 + 吉他噪音原型 Walking Cloud… 2004 “Halcyon (Beautiful Days)” 弦乐首次大规模加入,日系唯美巅峰 You Are There 2006 “The Flames Beyond the Cold Mountain” 10 分钟情绪爆破,现场必演 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 2009 “Ashes in the Snow” 与 23 人弦乐团合录,史诗级开场 Requiem for Hell 2016 “Requiem for Hell” 受但丁《神曲》启发,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 Nowhere Now Here 2019 “Breathe” 首次加入人声(Tamaki 吟唱),更偏氛围摇滚 ---- 3. 现场与视觉 • 站位固定:Taka 舞台左侧、Yoda 右侧、Tamaki 居中键盘前、Dahm 后方高位鼓台;灯光多为冷色长扫光,配合白/黑幕布,营造“沉浸式教堂”感。 • 音量巨大却不躁杂:乐队坚持“用分贝制造温柔”,即使失真墙音也保留高频细节,现场常被形容“像被音乐拥抱”。 • 中国情缘:2013、2016、2018、2023 年均在中国巡演,北京/上海站多次售罄,成为最早登陆内地大型剧场的后摇团体之一。 ---- 4. 影响与地位 • 日本国内:登上 Fuji Rock、Summer Sonic 主舞台,与坂本龙一、宇多田光等同台;专辑多次入选《ROCKIN’ON JAPAN》年度榜单。 • 国际声誉:被《Pitchfork》《BBC》誉为“ Mogwai 之后最富情感的后摇滚乐队”;专辑《Hymn to the Immortal Wind》入选 RateYourMusic Top 100 2000s。 • 跨界合作:为电影《告白》《伊藤润二》短片集、游戏《Shadow of the Colossus》官方致敬场创作配乐,进一步扩大非摇滚圈层的知名度。 ---- 5. 一句话总结 MONO 用“没有歌词的语言”把东方物哀与西方后摇滚的浩大动态熔于一炉——在极致的宁静与轰鸣之间,替你发出那些无法言说的悲欢。 World’s End Girlfriend(中文常译“世界末日女朋友”,简称 WEG)并不是一支传统意义上的“乐队”,而是日本音乐人 前田胜彦(Katsuhiko Maeda) 的个人音乐计划。以下从多个维度为你做系统梳理: ---- 1. 核心身份与背景 • 一人乐团:所有作曲、编曲、乐器演奏、制作几乎都由前田独立完成。 • 出生:1975 年 11 月 1 日,长崎县五岛列岛。 • 启蒙:父亲酷爱古典乐,家中堆满贝多芬、巴赫黑胶;前田 12 岁开始用键盘+磁带+电脑DIY录音,迄今已写逾 600 首曲子。 • 厂牌:2010 年自创 Virgin Babylon Records,持续推出个人及周边作品。 ---- 2. 音乐风格关键词 后摇滚 │ 电子 (Electronica/IDM/Glitch) │ 现代古典 │ 实验音乐 │ 爵士 │ 电影配乐 │ 氛围/噪音 • 叙事方式:古典式的“乐章”结构 + 电子音乐的碎片节拍;旋律线常由钢琴、弦乐完成,节奏层则用 glitched drum、碎拍或鼓机。 • 动态对比:极静→极噪的剧烈反差,被乐迷形容为“玻璃糖纸里包着炸药”。 • 情绪底色:悲情、壮丽、唯美、童话般的幻想感与末世感并存。 ---- 3. 代表专辑与入门曲 | 专辑 | 年份 | 入门曲 | 聆听提示 | |---|---|---|---| | Ending Story | 2000 | 《Ghost In A Sunny Room》 | 少年期的澄澈与哀愁,Dream-Pop 味道浓。 | | Hurtbreak Wonderland | 2007 | 《Birthday Resistance》 | 公认巅峰;弦乐+萨克斯+爆裂吉他,童话碎裂瞬间。 | | Seven Idiots | 2010 | 《Les Enfants du Paradis》 | 加入数学摇滚、Glitch-Techno,节拍最跳脱。 | | LAST WALTZ | 2018 | 《Plein Soleil》 | 70 分钟连续篇章,3·11 震后“安魂-庆生”双主题。 | | Resistance & The Blessing | 2023 | 《The Blessing》 | 双灵魂轮回概念,福音合唱+华尔兹+IDM。 | ---- 4. 重要跨界 • 与 MONO 合作:2005 年共同创作弦乐概念专辑《Palmless Prayer / Mass Murder Refrain》,被视为“日系后摇×现代古典”范本。 • 电影配乐:是枝裕和《空气人形》(2009)、两岸合拍片《星空》(2011) 等,空灵音色与镜头留白高度契合。 • 世界巡演:曾携乐队编制登陆 ATP、Sonar、All Tomorrow’s Parties 等实验/电子音乐节;2024 年台湾专场长达 135 分钟。 ---- 5. 现场与视觉 • “声画剧场”:同步投影手绘动画、故障影像与灯光,观众像走进一部跳剪的童话电影。 • 编制灵活:从“前田+笔记本电脑”到“弦乐四重奏+鼓+双吉他+童声合唱”都可出现,曲目常被重新拆解、变速、拼贴。 ---- 一句话总结 World’s End Girlfriend 是前田胜彦用古典底蕴与电子先锋拼贴出的“一个人的交响诗”——它既浪漫又暴烈,像一部永远在结局处戛然而止的幻想电影,让听者在童话碎裂的声响里同时尝到糖、玻璃与眼泪的味道。

74分钟
99+
3周前

米津玄師 - Lemon

留声机records player

风格:主流J-pop/电子音乐/福音音乐/抒情摇滚 情感:悲恸与哀悼/悔恨与自责/无力与虚无/温柔的纪念/对“死亡”本身的凝视与和解 TRACK LIST * 00:00Lemon (日剧《非自然死亡》主题曲) * 04:16Cranberry & Pancake (蔓越莓与鬆饼) * 07:46Paper Flower (纸花) 《Lemon》是米津玄师于 2018年3月14日 发行的第八张单曲(EP),同时也是TBS电视剧《非自然死亡》(アンナチュラル)的主题曲。 基本信息: • 名称:Lemon • 艺术家:米津玄师 • 发行时间:2018年3月14日 • 类型:EP(单曲碟) • 收录曲目: 1. Lemon 2. Cranberry & Pancake 3. Paper Flower ---- 背景与创作: 《Lemon》是在2017年底米津玄师全国巡演期间创作的。当时他身心俱疲,又恰逢祖父去世,这让他对“死亡”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思考。电视剧《非自然死亡》的导演也希望他创作一首“能将受伤的人温柔地包容起来”的歌曲。于是,这首歌在悲伤与思念中诞生,既是对祖父的纪念,也是对生命与死亡的反思。 ---- 成就与影响: • 销量与播放量:全球实体与数字销量突破300万张,YouTube官方MV播放量超过8亿次。 • 奖项: • 日本唱片大奖特别奖 • 日剧学院赏最佳主题曲奖 • 东京戏剧奖主题曲奖 • 日本唱片协会认定“史上最快300万次下载” • 文化影响: • 被编入日本高中音乐教科书 • 被选为东京奥运会应援曲灵感来源之一 • 被多国艺人翻唱,成为跨文化现象级作品 ---- 音乐风格: 《Lemon》旋律清澈忧伤,歌词深情却不直接提及“死亡”,而是通过“苦涩的柠檬香”作为意象,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痛苦中的温柔。整首歌情感真挚,旋律动人,成为米津玄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 总结: 虽然《Lemon》不是专辑,但它作为单曲EP的影响力远超许多专辑,是米津玄师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之一,也是日本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代表。 米津玄师(Kenshi Yonezu),1991年3月10日出生于日本德岛县德岛市,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流行乐男歌手、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插画家和摄影师​。 早年经历与出道 米津玄师自幼成长在贫困环境中,童年时期较为孤独,与同龄人交流困难​。他从小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在中学时期加入乐团,但因创作理念不合而离开​。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大阪的美术专业学校学习,但一年后选择休学,专注于音乐创作​。 2009年,米津玄师以“Hachi”的名义在NICONICO网站上发布VOCALOID原创歌曲,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成为知名的网络音乐人​。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电子、摇滚、民谣等多种元素,歌词深刻,富有想象力​。 主流出道与音乐成就 2012年,米津玄师以本名发行首张个人专辑《Diorama》,独立完成了作词、作曲、编曲、演唱、演奏、混音和封面设计等所有工作,展现了其全面的音乐才华​。该专辑获得了ORICON唱片周间排行榜第六名,并入选第五回CD店大奖​。 2013年,他加入环球唱片,正式商业出道,发行了首张单曲《サンタマリア》​。此后,他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陆续推出了多张畅销专辑和单曲。 • 2017年:发行专辑《Bootleg》,获得日本唱片大奖和日本唱片行大奖双料荣誉,打破了主流与独立音乐的壁垒​。 • 2018年:发行单曲《Lemon》,成为日本观看次数最多的音乐视频,连续两年登顶Billboard Japan年终榜单​。 • 2020年:专辑《STRAY SHEEP》销量达到190万张,创下日本艺人在IFPI全球年终排行榜上的最高排名纪录​。 音乐风格与代表作品 米津玄师的音乐风格多变,早期以VOCALOID时期的电子风格为主,主流出道后逐渐融入流行、摇滚、民谣等元素​。他的歌词常常探讨孤独、人生、社会现象等深层次主题,引发听众的共鸣​。 其代表作品包括: • 《Lemon》:为电视剧《非自然死亡》创作的主题曲,广受欢迎,成为现象级单曲​。 • 《打上花火》:与DAOKO合作的动画电影《烟花》主题曲,获得高度赞誉​。 • 《KICK BACK》:电视动画《电锯人》的片头曲,登上Spotify全球前50,成为首支获得RIAA金唱片认证的日语歌曲​。 艺术领域拓展与社会影响 除了在音乐领域的成就,米津玄师还积极参与其他艺术创作。他的插画作品风格独特,常应用于专辑封面和宣传动画中​。此外,他还涉足摄影、舞蹈等领域,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才华​。 在社会公益方面,米津玄师关注社会问题,倡导正能量。例如,他在COVID-19疫情期间,通过音乐为人们带来慰藉,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最新动态 截至2025年,米津玄师正在进行“KENSHI YONEZU 2025 WORLD TOUR / JUNK”世界巡演,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演唱会,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米津玄师以其卓越的音乐才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元化的创作能力,成为日本乃至全球乐坛的重要人物,持续为乐迷带来感动与惊喜。

12分钟
99+
3周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