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与王炎聊阴谋论下的美国,太阳底下无新事

今年夏天,一部名为《自由之声》小成本电影在美国掀起了巨大的争议,成为了暑期档的一个热点的话题。围绕着这部电影,戏里戏外争议不断,甚至成为了自由派和保守派争斗的战场。而这种争议都是当下美国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的阴谋论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多年以来,阴谋论在美国一直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到神秘的52区,从深层政府到共济会,一直都有很多的信众。但是自从2016年的大选以来,这些之前听起来有些玩笑的性质的阴谋论却开始实实在在地影响到美国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期节目我们借着这一部被阴谋论所环绕的《自由之声》,来讲讲美国的阴谋论生态,成因和造成的影响。 《自由之声》海报 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16《自由之声》在美国引发讨论和争议。 00:13:11《自由之声》争议背后的的阴谋论是否存在? 从电影的层面上来说并不存在阴谋论,延期上映和大量空场都存在其他方面的原因。 00:20:33《自由之声》为什么会和阴谋论联系起来? 电影的题材与阴谋论的两大主题恋童与犹太都有联系。 00:29:24 阴谋论的演变历史。 阴谋论的叙事在西方的文化和语境中有着相当深厚的基础,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 00:38:38法国革命与现代阴谋论的关系:路易十六的处决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00:46:21犹太人控制的美国:一战中的犹太复国主义和巴勒斯坦问题 00:54:05左派也有阴谋论:肯尼迪遇刺与“911事件”中阴谋论的广泛存在 01:04:45 当下阴谋论在美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美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改变,被两党抛弃的选民需要发声和找到自己的代言人。 01:22:55 阴谋论在中国 电视退潮,网络成为主流,整个舆论环境中缺乏有公信力的媒体。 01:32:46 “小粉红”崛起:新一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崛起。 01:40:29 传统历史观与阴谋论文化的关联。 涉及电影: 《自由之声》 ( 亚历杭德罗·蒙特维尔德,2023) 《刺杀肯尼迪》 (奥利佛·斯通,1991) 《华氏911》 (迈克尔·摩尔,2004) 《达芬奇密码》 ( 朗·霍华德 ,2006) 《尼克松》 (奥利佛·斯通,1995)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ruceSpringsteen——Born In The U.S.A. 中插:Myuu——JeffThe Killer 结尾:Lee Greenwood——God Bless The US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108分钟
8k+
1年前

184 德意志的化身瓦格纳,因反犹而遗臭万年的人生

今年是理查德·瓦格纳诞辰210周年。作为德意志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瓦格纳拥有着极为传奇的人生。他数次流亡,和当时的多位文化名人交恶,却又得到路德维希二世的宠爱。他建立了拜罗伊特的音乐节,创作出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却又因为反犹的思想持续受到争议。 瓦格纳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他行事乖戾、自恋自私、怨天尤人、贪图享乐,成名后顾盼自豪、目空一切,经济上毫无信用,对待家庭、朋友也鲜有责任感……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有倾洒不尽的绝世才华,锐意求变的革新精神,只要他愿意就能随意施展的让人折服的社交魅力,有着将多重艺术门类熔炼一炉的艺境野心。本期播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直到现在都饱受争议的天才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 嘉宾: 伯樵 微博@伯樵Jr 霄汉居士 乐评人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36 瓦格纳所生活动荡时代与他复杂坎坷的人生经历 00:07:59 瓦格纳与李斯特的关系,从朋友到疏远、再到翁婿 00:17:03 瓦格纳与尼采的关系,尼采为何接连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反对瓦格纳》 尼采的成长速度超乎想象,因为观念的不和快速与瓦格纳决裂 00:26:03 瓦格纳的命中贵人——路德维希二世 路德维希二世给瓦格纳还债,建造天鹅堡、支持拜罗伊特音乐节 00:52:25 《尼伯龙根的指环》与《指环王/魔戒》有什么关系 00:59:05 瓦格纳与希特勒之间的关系,格纳为何成了纳粹的图腾象征之一 01:15:54 为什么影视作品中非常喜欢使用瓦格纳的音乐。 01:23:56 聆听瓦格纳的入门推荐 (尼伯龙根的指环) 涉及作品: 音乐 瓦格纳: 《仙女》Die Feen (1834) 《爱情禁恋》DasLiebesverbot (1836)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Holländer(1841) 《罗恩格林》Lohengrin (1848)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und Isolde (1859)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 (1867)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Nibelungen (1854—1874)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书籍: 瓦格纳: 《德国和他的侯爵们》 Deutschlandund seine Fursten (1848 ) 《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Diekunnst und die Revolution;Das kunstwerk der Zukunft(1849) 《什么是德国的吗?》Was istdeutsch (1865) 《德国艺术与德国政治》Deutschekunst und deutsche Poltik (1867) 《我的一生;宗教与艺术》MeinLeben;Religion und kunst (1880) 影视: 《加勒比海盗》(戈尔·维宾斯基,2003) 《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7) 《指环王》(彼得·杰克逊 ,2001-2003) 《行动目标希特勒》(布莱恩·辛格,2008) 《忧郁症》( 拉斯·冯·提尔,2011) 《白色巨塔》( 西谷弘,2003,剧集) 《复仇者联盟》(乔斯·韦登 ,2012) 《信条》(克里斯托弗·诺兰,2020) 《敦刻尔克》(克里斯托弗·诺兰,2017)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Walkuerenritt -Richard Wagner 中插:Wagner DasRheingold, WWV 86A Zweite Szene - Einleitung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结尾:WagnerTristan und Isolde, WWV 90 - Prelude to Act 1 - Wiener Philharmonike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伯樵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96分钟
6k+
1年前

183 戴锦华谈电影中的残障人群和我们:与他者相遇

2023年9月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第五届星空艺术节联合策划的系列讲座第二场,邀请到戴锦华老师作为嘉宾,以“与他者相遇:电影中的残障人士和我们”为题展开讲座。 本次讲座以残障人士为主角的影片切入,尝试体认这一多样的“弱势群体”所面对的社会处境和所遭遇的文化与现实困顿。由他们在现实与银幕上的多重缺席与在场的形态及意义,尝试讨论社会与人、电影与人、“他们”与“我们”。戴锦华老师以自己心目中在呈现残障人士的主题与展示电影视听的艺术双重意义上的佳作《绿洲》《推拿》为例,展开关于他者、面庞、看见、“褫夺人性”与“赋予人性”等议题的思考。以影片为镜,以“他们”为镜,照见我们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讲座有不少残障人士作为观众参加,也有手语老师进行现场翻译。在讲座结束后,多位残障人士以问答的形式与戴锦华老师展开交流,让我们得以从残障人士的角度,去反思相关的电影和社会制度,也因此呼应了戴锦华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看见”的概念。我们也选取了部分问答收录在本期播客中,需要提醒各位听众,其中有一位聋哑人士的发言因为听障的原因与健听人士的说话方式有一定差异,还请大家多担待。 本期嘉宾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有《浮出历史地表》《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涉渡之舟》《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戴锦华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74:04 「01:57」 戴锦华老师在讲座前的说明 「04:14」 关于讲座标题“与他者相遇”的解释 「07:02」 残障人士的主角身份多多少少被用作一种隐喻(《阿甘正传》《触不可及》《万物理论》) 「10:43」 《健听女孩》:期待与他者相遇的时刻没有发生 「11:58」 以残障人群为主题的电影中,残障人士的身份成了一种叙事的借力点、一个噱头 「12:50」 公共空间中的公共性、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非常不足的 「14:59」 电影中看不到以残障人群为主体的艺术再现形式 「16:13」 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脸”的概念:不是所有人都有可以被看见的脸 「19:32」 列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讨论,他者是一张“脸”,这张“脸”的独特性超过了所有语言、哲学、身份 「26:20」 在社会空间中,让更多的“脸”被看到,是一个褫夺人性和赋予人性的过程 「28:06」 令他们可见、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残障主题电影:《绿洲》和《推拿》 「29:41」 《推拿》的盲者之见:在视觉上让我们体会到了没有视觉能力的人的身体世界 「38:15」 《绿洲》:用毫不矫情的方式,最终让我们可以瞬间窥见了两个在社会的主流秩序中被放逐的人的内在 「45:13」 《人在旅途》:当我们的身体处在多重障碍和禁锢之中时,人依然是有行动力的 「51:02」 观众提问环节 《绿洲》剧照 素材库 提及电影 《一个不愿观看<泰坦尼克号>的盲人》(泰穆·尼基,2021) 《阿甘正传》(罗伯特·泽米吉斯,1994) 《触不可及》(奥利维埃·纳卡什 / 埃里克·托莱达诺,2011) 《万物理论》(詹姆斯·马什,2014) 《健听女孩》(夏安·海德,2021) 《满江红》(张艺谋,2023) 《金属之声》(达里尔斯·马德尔,2019)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2023) 《触不可及》剧照 歌单 开场 🎵 Marius De Vries - Wait Wait Stop Stop(《健听女孩》原声) 结尾 🎵 尧十三 - 他妈的(《推拿》主题曲)

74分钟
7k+
1年前

181 与王炎聊《奥本海默》背后的历史,麦卡锡主义颠覆美国根基

自从《奥本海默》在暑期档上映以来,口碑票房双丰收。全球票房已经突破了9亿,成为有史以来成绩最好的人物传记电影。一方面,归功于诺兰无比伦比的导演功力,《奥本海默》可以说是诺兰洗尽铅华之后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归功于电影的题材,来自奥本海默这位主人公非凡的人生经历。 发生在奥本海默身上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更折射出的是一段动荡的风云变化的美国史与世界史。二战前后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变,从大萧条到罗斯福新政,从二战的胜利再到麦卡锡主义的崛起,这每一个事件都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今天,我们借着《奥本海默》这样一个标志性的人物,聊一聊这数十年中美国社会在意识形态、文化、社会层面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这些变化给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奥本海默》剧照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奥本海默》剧照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99:22 00:02:57王炎老师对《奥本海默》的简单点评。 00:05:51 30年代左翼思潮在美国大规模传播的原因。 左翼思潮在20年代就已经开始传播,社会矛盾的激化被一战打断。在大萧条出现之后左翼思潮才真正大规模流行。 00:13:05 30年代美国人对于罗斯福新政的看法。 00:21:38苏联5年计划的成功对于左翼思潮传播的影响 00:31:32 盟军对日使用核武器的争论,科学家与军方的不同立场。 日本投降的多种因素:原子弹、苏联与盟军占领模式 00:49:54 二战末期苏联与英美迅速交恶的原因 意识形态存在天然的差异,不信任的种子早就埋下。在德国和希腊的矛盾快速加剧了矛盾的恶化。 01:05:38 麦卡锡主义主义崛起的过程 美国国内忠诚法案的展开,麦卡锡本人无所不用其极的恶劣手段在推波助澜。 01:13:53 麦卡锡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 内部原因是曼哈顿计划中的泄密,国内对苏联间谍的恐慌。 外部原因是冷战早期,美国在与苏联的斗争中处于弱势的位置,苏联比预想中早得拥有了核武器。 01:29:41麦卡锡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在特定的时代,只要时机成熟,麦卡锡主义就会卷土重来。 美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像它宣传的一样能保护所有人。 《奥本海默》剧照 涉及作品: 电影: 《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 ,2023) 《持摄影机的人 Человек с Киноаппаратом》(吉加·维尔托夫,1929) 《莫斯科使团 Mission to Moscow》(迈克尔·柯蒂兹,1943) 《人证》(佐藤纯弥,1977) 《巴顿将军》(富兰克林·沙夫纳,1970) 《第三个人》(卡罗尔·里德 ,1949) 《胡佛》(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11) 《晚安,好运》(乔治·克鲁尼,2005) 《死刑台的旋律》(吉奥里亚诺·蒙塔尔多,1971) 《世贸中心》(奥利佛·斯通 ,2016) 书籍: 《人性的证明》(藤原龙也) 《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 《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凯·伯德)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威廉·曼彻斯特) 《持摄影机的人》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LudwigGöransson —— Can You Hear The Music 中插:LudwigGöransson —— A Lowly Shoe Salesman 结尾:Joan Baez —— Here’s to you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电车

99分钟
12k+
1年前

180 女人的故事回归女性创作者,我们可以期待什么样的未来?

一年前想要做填空题专栏的时候,我的出发点之一便是放大女性的个体经验,通过具体的时代文本,无论是影像的、还是文学的,来谈论和反思我们的当下生活。距离上一次圈圈儿、严偲予和我一起录播客,已经过去了一年,从《弗兰西斯·哈》(不需要男人的女人们,弗兰西斯·哈与我们的大都会生活|填空题)到《芭比》(与女导演一起聊《芭比》,这首先是一部爆米花电影 | 填空题),我们共同喜爱的格雷塔·葛韦格已经从呢喃核缪斯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导演。我们一直会跟彼此分享这些对我们起到激励作用的女性创作者以及她们的作品,也为这些杰出代表所体现的跨媒介影响力感到欣悦。 正值Miu Miu“女人的故事”(Women’s Tales)短片系列第26部《STANE》推出,短片于2023年9月3日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首映。自2011年开始,品牌便邀请在各自领域杰出而先锋的女性人物执导电影短片。众多现今具有影响力和原创精神的女性导演参与其中,深入探索21世纪的浮华表象与女性本质。 品牌还在今年正式成立了Miu Miu女人的故事委员会,旨在进一步扩大这个项目的影响力,深化其意义并培养新人,委员会创始成员是Miuccia Prada和Verde Visconti,第一批加入的成员分别是第五部的导演艾娃·德约列,设计师Catherine Martin(《了不起的盖茨比》服装设计师)还有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玛吉·吉伦哈尔也从幕前走到了幕后,去年凭借改编自费兰特同名小说的长片电影《暗处的女儿》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拿到了最佳剧本奖。 “Tale”在英文语境里,带有传奇和卓越的色彩,我很喜欢这里隐含的寓意,因为每一则女人的故事,每一段经历,都有不寻常或值得被讲述的部分。越来越多的女性故事跃然银幕之上,背后的创造者也越来越向女性自身回归。我们从这些色彩迥异的短片散漫聊去,然后发现,我们有时会无法安置我们的自身经历,有时不知该如何评述身为女性的体验,这源于“模板”的缺失(书写方式和评论体系的双重缺失),而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令人振奋的、开创的可能。 —淼 《STANE》剧照 本期嘉宾: 圈圈儿 独立编剧/青年小说家 豆瓣/小红书 @圈圈儿 严偲予 青年导演 微博 @rainraingoawayy 王诗淼 制片人,经纪人,深焦负责人 豆瓣/小红书 @走神王 《STANE》剧照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82:51 「00:03:27」Miu Miu短片中的当代女性形象 「00:15:27」女性获得权力后如何应对和维持 「00:22:39」女性身份在当下社会中的处境 没有一个可以被讨论和书写的范本,依然需要依附在传统男性话语体系里。 「00:29:39」作为领导者,女性对于感性和身体劳动的思考 「00:37:35」女性导演给作品带来的性别意识 「00:53:53」《女人的故事》系列短片名字的含义 「00:55:19」女性和她们所选择的衣服的关系,如何通过影像表达这种关系 世俗的观点依然会左右女性的穿衣选择,穿衣的选择依然被身份和权力绑定 「01:05:36」给衣服找应用场景的过程:思辨与打破刻板印象的方式 「01:11:39」如何以衣服为主要元素创作一部作品 想象是什么样的人会穿这些衣服,然后想象发生在这些人身份的故事。 《STANE》剧照 提及电影 《STANE》(Antoneta Alamat Kusijanović,2023) 《火花与光(Spark and Light)》(金素英,2014) 《彷徨尘世间(In Between Days)》(金素英,2007) 《礼服(De Djess)》(爱丽丝·洛尔瓦彻,2015) 《奇美拉》(爱丽丝·洛尔瓦彻,2023) 《幸福的拉扎罗》(爱丽丝·洛尔瓦彻,2015) 《我的天才女友》(美剧,2018-2022) 《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汤浅政明,2017) 《暗处的女儿》(玛吉·吉伦哈尔,2021) 《我,花滑女王》(克雷格·吉勒斯佩,2017) 《蜂鸟》(金宝拉,2018) 《可怜的东西》( 欧格斯·兰斯莫斯,2023)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 ,2023) 《弗兰西丝·哈》(诺亚·鲍姆巴赫,2012) 《托尼·厄德曼》(玛伦·阿德 ,2016)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美剧,2017-2023) 《寄生虫》(奉俊昊,2019) 本期使用音乐 开头 🎵 Shania Twain——Not Just A Girl 结尾 🎵Tamara——Prou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miao 策划:miao 剪辑:黄哲成 编辑:miao

82分钟
3k+
1年前

179 从94红磡到《乐队的夏天》,中国摇滚40年的坎坷路

在阔别三年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乐队的夏天》第三季。回想起2019年的夏天,《乐队的夏天》这档综艺以一种横空出世的姿态,在这个中国摇滚乃至世界摇滚已经些许没落的大环境中,再一次点燃了乐迷们的热情。 摇滚乐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音乐形式,它往往承载着文化甚至是社会层面上的意义。它被赋予了一种神经,也承担着这种精神带来的巨大压力。纵观中国摇滚40年的发展史,它一直在商业和艺术,小众和大众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它既是世界摇滚的一部分,同时也面临着中国独有的问题。今天,我们借着《乐队的夏天》第三季热播的契机,来聊聊中国摇滚这40年的起起伏伏,它和世界摇滚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乐队的夏天》热播之后,它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嘉宾: 方舟 音乐播客《Key Change 周末变奏》作者。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hzcneo 时间轴: 00:03:51 八十年代中国摇滚的诞生 经济和文化上的解冻,外来乐队的到访促成了两岸三地摇滚乐的觉醒。 00:16:30 社会层面上大众对当时摇滚乐的看法 打口碟的大规模传播对摇滚乐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00:30:05 1994红磡演唱会对中国摇滚的意义 魔岩三杰被神化,被塑造程了文化偶像,他们给中国摇滚带来了新的声音。 00:39:28摇滚乐在不同社会和文化中起到的作用 摇滚乐和青年文化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摇滚乐成为了青年人的嘴替。 其他的全力组织会把摇滚乐变成自己利用的对象。 00:56:03摇滚乐在世界范围内衰落的原因 摇滚乐的元素在现代商业环境中被稀释了,同时在经过40年之后听众已经出现了疲劳感。 01:15:01乐队的夏天火爆之后,中国摇滚的现状 乐队的生存状态变好了,市场也变成更加火爆。但是在节目火爆之后,因为各方的介入,整个节目陷入了一种有些迷茫的状态。 01:35:39 为什么有的乐队选择不上《乐队的夏天》 01:37:43 在《乐队的夏天》之后,中国摇滚的未来在何处 本期涉及音乐: 罗大佑 《之乎者也》 崔健 《一无所有》 Beyond 《再见理想》 唐朝,何勇,张楚,窦唯 《中国摇滚新势力》 何勇 《垃圾场》 Oasis 《What 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Nirvana 《Nevermind》 Dire Straits《Dire Straits》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eyond —— 长城 结尾:My Chemical Romance ——Disenchante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电车

107分钟
8k+
1年前

林生祥与钟永丰,最好的华语民谣从返乡青年开始 | 温故知新

生祥乐队的「人生卡卡走江湖」巡演正在进行中。这次巡演的契机源于他们的最新专辑《江湖卡夫卡》,已于10月20日上线,这是林生祥与钟永丰合作的第十张作品。林生祥与钟永丰,现今华语乐坛最具美学自觉的音乐创作人,没有之一。他们用方言创作,一首首如诗经一般形式感强烈的歌谣从各个侧面吟唱今日农村现实。创作论与卓别林和鲍勃·迪伦一脉相承,在保持底层人文关怀视角的同时又兼具疏离感。因此,即便他们的音乐可以奇迹般地在乡下耕作的老农、书斋中的文艺青年、街头的社会运动人士以及精英知识分子之间达成共振,形式上源自美学自觉的疏离感似乎又预示着一个个传播困境的存在。 1999年,由林生祥和钟永丰等几个美浓返乡青年组建了交工乐队,为反对美浓水库运动创作了第一张专辑《我等就来唱山歌》,他们使用锣、鼓、唢呐、月琴、三弦等传统乐器,以传统客家山歌中的客家八音音乐风格为基础,加入了一些台湾的原住民音乐、歌仔戏的元素,并结合现代摇滚乐,创造了呼应现实社会的客家新民谣。2003年乐队解散后,林生祥和钟永丰依然保持合作,共同创作出《临暗》、《种树》、“我庄三部曲”(《我庄》《围庄》《野莲出庄》)等佳作,多次获得台湾金曲奖。到最新的这张《江湖卡夫卡》,钟永丰尝试通过卡夫卡式的视角来剖析自己,是永丰人生半坡的场记。 本 期 嘉 宾 马光辉 影迷,音乐媒体工作者 剑烧 进击的乐评人,林生祥大陆调查团团长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93:08 * 《菊花夜行军》为什么伟大? * 从《菊花夜行军》到《野莲出庄》,林生祥和钟永丰创作的主线? * 为什么林生祥火不起来? * 创作人的归乡与《菊花夜行军》中阿成的归乡,以及陈升的《归乡》有何联系? * 陈升和生祥,谁是台湾的鲍勃·迪伦? * 关注底层的左翼民谣描写的对象能理解这些民谣吗? 钟永丰与林生祥 参考文章: 如果你喜欢台湾电影,一定会爱上他们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Cat 统筹:马光辉 策划:马光辉 剪辑:马光辉 编辑:马光辉

93分钟
4k+
1年前

178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衰落,真的是因为国产片崛起吗? | 视差之见

今年暑期档已经落下帷幕,最终收于206.18亿票房,超越2019年暑期档的177.78亿成为史上最强暑期档,其中《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两部电影以超30亿票房的成绩占据头牌位置,另有4部电影超过了20亿票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好莱坞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成绩却不尽如人意,18部好莱坞电影上映仅贡献了总票房的12.2%,昔日的票房霸主如今显得黯淡了许多。随着好莱坞大罢工的持续,这样的状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这个暑期档必定是最合适的样本,本期播客就这段时间内地院线出现的一些独特现象进行分析,从“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为何不卖座了?”和“国产片为何忽然爆火?”两个问题入手,试图从中探查到国内观众与创作者的变化。我们邀请到三位电影行业打工人柯诺、斯大凌、王诗淼作为嘉宾与我们做分享,从行业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繁荣,是真的重回巅峰,还是只是因为经济调控造成的虚幻的泡沫? 《孤注一掷》剧照 本期嘉宾 柯诺 电影媒体人 豆瓣 @柯诺 斯大凌 投笔从业进行中 豆瓣 @斯大凌 王诗淼 制片人,经纪人,深焦负责人 豆瓣/小红书 @走神王 电车 深焦DeepFocus 编辑 豆瓣 @电车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剧照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30:40 02:57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卖座了? 国内爆款电影数量增加,挤压了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空间。 好莱坞电影对中国观众吸引力在下降,但如果影片质量不错,对国内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还是会有票房产出,只不过上限会大大压缩。 14:05 好莱坞电影在国内宣传策略上的调整。 好莱坞针对国内的宣传预算在不断下调,对短视频的宣传也不够重视。 中美关系紧张的前情下,好莱坞会更趋于保守。 19:04时长过长会是造成票房不好的原因吗?短视频的流行会改变大家的观影习惯吗? 时长是突显短视频与电影区别的特点,大家不会因为时长过长而不进电影院。 22:13 电影的短视频营销是中国独有的宣传方式吗? 我们下限比较低,短视频营销能反应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8:15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国内外票房表现得巨大反差,游改电影的变化。 这是一部纯粉丝彩蛋电影,没有融合商业电影的套路。 游戏机在中国长期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上映档期也不太好。 33:33 好莱坞是否会受今年市场影响而做出改变? 好莱坞这样的庞然大物,很难因为一两个项目的成功和失利更改大方向,依然以续集和延伸为主。 40:16 叙事革新的重要性,以及复杂叙事对于观众会有观影障碍吗? 《芭比》和《奥本海默》的成功在于叙事革新。 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动机是很单纯的,是我们把这个动机想复杂了。 46:28 漫威和DC的颓势是什么造成的? 漫威在流媒体的布局完成后,形成了又多又杂且强关联的结构,观众漏了其中一部之后就跟不上剧情了。 《复联4》结束后,漫威没有找到新的领导型人物。 詹姆斯·古恩接手DC后,需要看新的布局思路。 53:10 合拍片是一条可行之路吗? 中国电影想要走到海外市场,合拍片在发行上可能是一种尝试。 57:15 如何看待《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的大规模点映? 点映没有明确的官方规定,很多发行公司在用点映的方式当作提档的变种在做。 大规模点映挤压了同档期其他电影的生存空间,之后或许会有明确的规定。 64:24 暑期档为何忽然爆火?有哪些因素影响? 大批被压很久的电影终于可以上映,电影供给数量增加了。 《消失的她》带火了暑期档,让大家把关注焦点重新转移回电影。 67:26 《消失的她》带火暑期档的原因是什么? 影片映前热度并不高,但内容经得起发酵,能够抓住观众想要讨论的话题。 72:08 《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的相似性 宣传思路都有偏恐吓类型的内容产出,让观众觉得“与我有关”,同时引出很多黑暗和恐怖的事实。 两部电影都是提取出现实社会的热门话题,再通过类型片包装。 79:32 为什么国产片都在置入东南亚元素? 东南亚有多元文化、异域风情、犯罪元素的杂糅。 涉及案件的犯罪悬疑片涉及审查很难在国内拍,所以选择了海外或者八九十年代。 82:10 现在国内电影市场的长尾效应更严重,观众与创作者的主导权反转了吗? 现有的宣传方式对于观众的影响在下降,大家被诈骗式营销骗了那么多次后开始提防了。 86:54 《封神第一部》营销宣传的独特之处。 影片的营销宣传抓手是观众提供的,而不是来自营销公司。 影片的投资、类型等因素造成了影片前期的关注度较低。 影片内容之外的励志叙事吸引了一波粉丝的自来水。 通过路演将影片的热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热度。 106:38 《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与受众的关系。 《长安三万里》和《学爸》都有很明显的亲子属性,观众也受到了营销方面的影响。 111:15 开心麻花式的喜剧为什么没有在暑期档掀起波澜? 非开心麻花出品但是由开心麻花演员出演的喜剧口碑不行,造成了大家对开心麻花的印象变差。 115:14 创作者在暑期档有哪些创作方向上的改变吗? 暑期档电影叙事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掌握了贫富差距的心理。 120:02 短视频营销带动了一波此前不看电影的观众进入电影院看电影。 短视频带走观众的同时也会带来观众。 《封神第一部》剧照 资源库 提及电影 暑期档国内票房前十的电影(人民币): 《孤注一掷‎》(申奥,35.26亿) 《消失的她》(崔睿/刘翔,35.23亿) 《封神第一部》(乌尔善,24.81亿) 《八角笼中》(王宝强,22.04亿) 《长安三万里》(谢君伟/邹靖,17.98亿) 《热烈》(大鹏,8.95亿) 《巨齿鲨2:深渊》(本·维特利,8.25亿) 《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小斯蒂芬·卡普尔,6.55亿) 《银河护卫队3》(詹姆斯·古恩,6.06亿) 《学爸》(苏亮,4.95亿) 2023年世界票房前十的电影(美元): 《芭比》(格蕾塔·葛韦格,13.8亿)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亚伦·霍瓦斯/迈克尔·杰勒尼克,13.6亿) 《奥本海默》(克里斯托弗·诺兰,8.9亿) 《银河护卫队3》(詹姆斯·古恩,8.45亿) 《速度与激情10》(路易斯·莱特里尔,7.04亿) 《蜘蛛侠:纵横宇宙》(乔伊姆·多斯·桑托斯/凯普·鲍尔斯/贾斯汀·汤普森,6.89亿) 《小美人鱼》(罗伯·马歇尔,5.69亿) 《碟中谍7:致命清算(上)》(克里斯托弗·麦奎里,5.63亿) 《疯狂元素城》(彼得·孙,4.84亿) 《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佩顿·里德,4.76亿) 其他电影: 《我爱你!》(韩延) 《超能一家人》(宋阳) 《扫毒3:人在天涯》(邱礼涛) 《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 《第八个嫌疑人》(李子俊) 《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詹姆斯·曼高德) 《超人:传承》(詹姆斯·古恩) 《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安东尼·罗素/乔·罗素) 《长空之王》(刘晓世) 《壮志凌云2:独行侠》(约瑟夫·科辛斯基) 《龙与地下城:侠盗荣耀》(约翰·弗朗西斯·戴利/乔纳森·戈尔茨坦) 参考文章:《燃情一夏——2023年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 《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Daniel Pemberton - Spider-Woman (GwenStacy)(《蜘蛛侠:纵横宇宙》原声) 中插:郭好为 - 梁园静好(《长安三万里》原声) 结尾:朱哲琴 - 回归 (伴奏)(《封神第一部》原声)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Cat 统筹:电车 策划:电车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130分钟
10k+
1年前

177 刘伽茵导演聊《不虚此行》,写悼词才是普通人的理想工作 | 导演说

电影《不虚此行》9月9日全国上映,影片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及导演,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娜仁花、甘昀宸主演。影片讲述了胡歌饰演的落魄编剧闻善为了谋生,一次机缘下,他开始帮逝者撰写悼词。在与各色委托人的交流中,闻善与委托人相互治愈,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正式院线上映前,《不虚此行》获得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本期深焦播客,我们有幸邀请到刘伽茵导演与我们分享她的创作故事。《不虚此行》是一次由人物而生发的创作旅程,随着写悼词的主角闻善在刘伽茵的笔下越发立体,影片的故事也就逐渐清晰出来。人总是生活的不利索,但就是在这不利索的日常里,与人的遭遇引导了闻善开悟的过程。《不虚此行》不仅是一次关于普通人的故事是否值得书写的辨析,更是对于人和人之间能够产生真正连结的演绎。聆听刘伽茵娓娓道来创作的缘起和方法,也就是在了解她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正如她说到的,「一个在生活里面有责任感的人,她就很难在创作里面没有责任感。」 在此也请大家多多关注「深焦导演说」栏目,我们会不定期与热门电影的导演及主创们展开对话,与第一线的创作者们一起分享他们的创作视角,从更多维度帮助听众走进电影的台前幕后。 《不虚此行》剧照 本期嘉宾: 刘伽茵 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早年凭借毕业作品便斩获国内外众多具有标杆性的电影奖项,奠定了其独树一帜的作品风格,以及华语电影新生态中的位置,在电影语言的重塑中实现对生活可能的持续探索,获得了专业影评人与观众的认可。 王诗淼 制片人,经纪人,深焦负责人 豆瓣/小红书@走神王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53:09 00:01:33 《不虚此行》这个故事缘起。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 00:03:01 《不虚此行》经历了怎么样的心理历程?《不虚此行》采用了怎么样的剧作结构? 00:06:065个“元件故事”是怎么样去设计其中的差异性? 是否想要更多地在影片中涵盖您所关照的各类人群? 00:19:14《不虚此行》拍摄场景的选择方面做了哪些取舍?想在银幕上呈现出的北京是一个怎么样的北京? 00:22:25 《不虚此行》中主场景、闻善家的选择吗? 00:31:44 如何理解《不虚此行》中的小尹,这个还没有被赋予真正性格的人? 00:35:47 闻善名字选择的原因? 00:40:00 电影这样一个特殊的视听媒介,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什么样的联系? 00:45:32 导演平常的生活状态大概是怎么样的? 00:46:09 有后续的项目的计划吗? 《不虚此行》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久石让——memory(《入殓师》原声) 结尾:胡歌——《给我一个拥抱你就永远不会老》(《不虚此行》原声)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Cat 统筹:miao 策划:miao 剪辑:黄哲成 编辑:miao

53分钟
3k+
1年前

176 开机前两周重写剧本,这是华语电影最崇高的冒险 | 导演说

“永安镇什么都没有发生”——当《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在《永安镇故事集》的结尾响起的时候,我们正在见证过去十年华语电影最崇高的时刻。而这部关于拍摄拍电影本身的电影,其幕后所经历的一切波折和冒险,更是让这个瞬间额外的偶然和珍贵。 现在,这部由魏书钧导演电影《永安镇故事集》将于本周五9月8日在全国上映,目前电影正在紧张的路演阶段。本片入围了202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在同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获得了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和青年评审荣誉·导演两项荣誉。《永安镇故事集》讲述了电影《永安镇故事集》剧组入住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带来一丝波澜,在这过程中,小镇上的人,剧组里的人都经历着各自的波澜和困境,一切似乎都在改变,但一切似乎又都没有变。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永安镇故事集》的导演魏书钧、编剧/主演康春雷与我们做分享。他们讲述了本片从开拍前两周放弃最初剧本,即兴创作新剧本,更换演员,到最后入围戛纳的全程。此外,魏书钧也在播客中分享了他自己的电影观,讲述了自己做演员,指导表演的经验。 《永安镇故事集》剧照 本期嘉宾 魏书钧 青年导演、编剧,1991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开始主演《戈壁母亲》等影视作品,2018年其执导的短片《延边少年》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 。2020年其执导的电影《野马分鬃》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单元。2021年新作《永安镇故事集》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2022年执导电影《河边的错误》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提名。 康春雷 编剧、演员,《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编剧、演员。《河边的错误》获得第76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提名。《永安镇故事集》获得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编剧项目《云隙之光》入围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编剧项目《向橘红色的天空叫喊》入围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计划。 Peter Cat 电影人,媒体人,深焦创始人 豆瓣@Peter Cat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86:24 1:45 《永安镇故事集》的剧本最初是什么样?魏书钧和康春雷相遇的契机。 7:02 为什么魏书钧电影里喜欢描述被困住的状态? 11:04 我没有办法拍我不相信的东西。 12:07 如何决定放弃拍最初的剧本? 13:16 新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18:21 为什么找了一批导演来拍这部电影? 22:18 魏书钧对于职业演员、业余演员、素人演员是如何处理的? 26:14 黄米依的角色是一个哺乳期的母亲,如何捕捉到具体的细节? 30:36 如何看待对于前作的差评? 32:43 为什么找到杨子姗来出演? 34:15 导演与编剧现实的经历与片中有哪些异同? 40:09 剧本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修改的? 43:48 关于《永安镇》的调度是如何思考的? 46:45 片中即兴表演的部分有多少? 51:40 康春雷聊自己在片中的表演。 55:52 关于魏书钧电影里的迷影情节。 58:20 关于黄米依的表演以及魏书钧对表演的理解。 61:25 魏书钧的电影观是什么?是怎样形成的? 69:35 魏书钧和康春雷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72:36 魏书钧如何看待当下的环境? 79:20 两年半后重看《永安镇》是什么感受? 82:22 魏书钧现在最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永安镇故事集》剧照 素材库 提及电影 魏书钧: 《河边的错误》(2023) 《永安镇故事集》(2021) 《野马分鬃》(2020) 相关文章: 《永安镇故事集》导演魏书钧、编剧康春雷专访 《永安镇故事集》深焦影评 《永安镇故事集》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张大炮 - 飞踹(德艺双馨版) 结尾:Madonna -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Peter Cat 策划:Peter Cat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86分钟
4k+
1年前

175《奥本海默》大辩论,五星佳作还是诺兰生涯滑铁卢? | 视差之见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电影《奥本海默》于8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这部长达3小时的电影聚焦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担任主演。相比宣传期大肆渲染的“实拍核爆”场面,影片中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对奥本海默政治审查的听证会。影片依然采用诺兰熟悉的双线交叉剪辑进行叙事,黑白与彩色画面交替呈现出主观视角与斯特劳斯客观视角下的奥本海默。本片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舍温所著的《奥本海默传》,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中信·漫游者在近日出版,将在电商平台“好集了”首发,大家可在微信小程序或时光网app搜索“好集了”进行购买。 本期播客邀请到吴泽源和木头人两位嘉宾与我们做分享,从影片不同版本的区别开始聊起,扩展到对于影片的整体评价,以及片中众多明星的表现。此外,本片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与《芭比》一同引起的舆论风波我们也展开了探讨。 《奥本海默》剧照 本期嘉宾: 吴泽源 作家、撰稿人 木头人 普通影迷,第三届深焦影评大赛冠军 电车 深焦DeepFocus编辑 豆瓣 @电车 《奥本海默传》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17:40 02:17 观影场所及规格。 木头人:香港35mm 吴泽源、电车:首映礼IMAX 06:51 关于大陆版的删减问题。 小黑裙比起《水形物语》有升级。 画面放大后清晰度会有很大问题。 10:46 对于《奥本海默》的整体评价。 诺兰找到了最适合多线叙事技巧的题材——传记片。 诺兰擅长解公式,他的电影是做题家电影。 24:17 《奥本海默》在诺兰作品序列里处于什么水平? 27:13 核爆段落服务于听证会段落?还是相反。 核爆段落没那么重要,为之后奥本海默的道德愧疚和挣扎做铺垫。 核爆段落对奥本海默的人物塑造很重要。 32:23 关于“芭比海默”在日本引起的抵制声。 《芭比》女性主义vs《奥本海默》老白男传记。 37:27 《奥本海默》缺失了日本受害者的视角。 没有在幻灯片中展现受害者画面,是诺兰胆怯的做法。 41:13 《奥本海默》是历史片还是传记片? 43:35 《奥本海默》的主旨是反原子弹吗? 后疫情时代的反思:“他们可能在讨论更重要的事情”。 立奥本海默为图腾,就不能太过黑化他阴暗的部分。 50:16 《奥本海默》是政治正确的产物吗? 在现有的安全条例之下,你还会不会給予奥本海默这么高的安全权限。 以前可以接受的事情,现在无法被接受了。 53:50 诺兰为什么请了如此多的大牌来出演《奥本海默》? 角色这么多的电影,太多非熟脸演员会导致观众脸盲。 57:10 《奥本海默》中女性角色的评价。 艾米莉·布朗特饰演的凯蒂是全片最有力量的角色。 1:02:04 影片中的裸露戏是重要的吗? 裸露戏为了展现奥本海默的性意识,以及展现琼的魅力。 1:07:52 关于本·萨弗迪饰演的泰勒。 本·萨弗迪演了一个漫画式的角色。 1:08:55 印象比较深刻的角色。 1:11:24 基里安·墨菲演技如何? 诺兰给演员的空间不大,很大程度上是工具人,是观点的载体。 奥本海默真人比演员更好看。 《奥本海默》剧照 资源库 涉及影视: 克里斯托弗·诺兰: 《奥本海默》(2023) 《信条》(2020) 《敦刻尔克》(2017) 《星际穿越》(2014) 《蝙蝠侠》三部曲(2005-2012) 《盗梦空间》(2010) 《致命魔术》(2006) 《记忆碎片》(2000) 其他电影: 《2001太空漫游》(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 《夜与雾》(阿伦·雷乃,1956) 《扎布里斯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70) 《奥本海默》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Ludwig Göransson - Can You Hear The Music 结尾:Ludwig Göransson - Oppenheime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 策划:电车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77分钟
13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