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深焦2024戛纳特刊」的第二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影乐志」联合创始人,CineCina纽约华语电影节策展人舌在足矣。他在播客中和大家分享了第一次参加戛纳的经历,以及观看戛纳开幕式的感受。 本期播客录制于戛纳开幕首日,主题自然选择了开幕片。每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场电影——“真正”的开幕片,其实是在开幕日下午德彪西厅放映的戛纳经典单元的开幕片。今年戛纳把这个荣誉给了法国电影史上最传奇的电影阿贝尔·冈斯史诗巨制《拿破仑》。这部1927年公映的电影是默片时代最重要的电影,此次法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的七小时版本也堪称一次壮举,本次修复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从巴黎、纽约、卢森堡、丹麦、意大利等等国家,收集了超过100公里的胶片。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在今天放映本片三小时四十七分的第一部分。完整七小时部分将在七月法国电影资料馆放映,并随后在法国和全世界展开一系列巡展。我们在播客中从本片古典音乐的使用策略,对于电影史的重大意义,影片的先锋性,独特视角和历史叙事等多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这部戛纳今年最伟大的电影。 今年官方的开幕片是昆汀·杜皮约导演的《第二幕》,本片在戛纳首映的同时也在法国院线同步上映,影片阵容豪华,包括了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拉斐尔·奎纳德等多位法国明星。我们在播客中介绍了戛纳开幕片选择的一贯要素,以及本片被选为开幕片的原因。此外,播客中也谈及了杜皮约的作者性,本片可以说是杜皮约对自己过去的无限重复。 《拿破仑》剧照 本期嘉宾: 舌在足矣 「影乐志」联合创始人,CineCina纽约华语电影节策展人 Peter Cat 电影人、媒体人、深焦创始人 豆瓣@Peter Cat 《第二幕》剧照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37:59 00:01:19 修复版《拿破仑》中古典音乐的使用策略 00:07:07 修复1927年版《拿破仑》具有的重大意义 00:11:37 1927年版《拿破仑》的先锋性与伟大之处 00:18:13 1927年版《拿破仑》采用的独特视角和历史叙事 00:26:52 戛纳开幕式发生的趣事 00:28:01 戛纳开幕片的选择策略 00:30:22 昆汀·杜皮约的《第二幕》是对自己过去的无限重复 《拿破仑》剧照 涉及作品: 《拿破仑》(阿贝尔·冈斯,1927) 《电影史话》(马克·卡曾斯,2011) 《拿破仑》(雷德利·斯科特 ,2023) 《悲情三角》(鲁本·奥斯特伦德,2022) 《市场法则》(史蒂芬·布塞 ,2015) 《钛》(朱利亚·迪库诺 ,2021) 《第二幕》(昆汀·杜皮约,2024) 《达利的多重宇宙》(昆汀·杜皮约,2023) 《摩纳哥王妃》(奥利维埃·达昂,2014) 《疯狂的麦克斯》(乔治·米勒,2015) 《第二幕》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结尾:MartinPhipps——Napoleon's Piano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Peter Cat 策划:Peter Cat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欢迎来到深焦2024戛纳特辑。 2024年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于戛纳时间5月14日拉开帷幕。和去年一样,深焦播客将在接下来两周时间里,用声音的方式带大家领略戛纳的独特魅力。我们将邀请身处戛纳的影评人、导演、演员、制片人等诸多拥有不同身份的朋友们,一同在深焦播客里畅聊戛纳。 本期是「深焦2024戛纳特刊」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自媒体「陀螺电影」主理人,也是国内戛纳电影节的专家陀螺。他在播客中和大家分享了从巴黎到戛纳的心路历程;也一同讨论了在这个后自媒体、后豆瓣时代,小红书如何让每个人变成影评人。 本届戛纳我们从导演双周开始聊起。导演双周单元被誉为戛纳国际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意义和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是新人导演成为戛纳嫡系的重要跳板,几位“大师级”导演大岛渚、赫尔佐格、马丁·斯科塞斯、斯派克·李、达内兄弟、哈内克都是该单元挖掘的。华语片中,去年耿子涵的《小白船》就入围了本单元。今年的导演双周单元,日本95后新生代电影人山中瑶子的新片《纳米比亚的沙漠》尤为值得关注。导演双周单元为何越发重要,请听我们详解。 戛纳开始前一系列相关新闻也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娄烨、贾樟柯、管虎三位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齐聚戛纳,在感叹重聚的不易时,也让我们不禁思考,这次戛纳之行是否也昭示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谢幕”。娄烨新片《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公布片单前曾一度传言入围主竞赛单元,最终却只去了体量小得多的特别展映单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落差?“戛纳可以靠资本公关拿奖”的惊人言论曾引起了电影圈不小的轰动,事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将在播客中一一解答。 嘉宾: 陀螺 自媒体「陀螺电影」主理人 微博@陀螺的ToroScope 播客:对号入座Cinetalk Peter Cat 电影人、媒体人、深焦创始人 豆瓣@Peter Cat 时间轴: 00:04:14 回到法国戛纳,就像生活在电影里 00:09:04 导演双周单元的选片人挑选电影的逻辑 00:19:49 去年有比《小白船》更值得入选导演双周的华语电影吗? 00:24:19 亚洲导演和电影在戛纳的舞台上受到的歧视 00:28:15 戛纳是不是可以靠资本公关? 00:30:01 今年戛纳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谢幕”吗? 00:34:05 日本95后新生代电影人登陆戛纳 00:36:14 大陆年轻导演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00:41:39 从巴黎到戛纳,陀螺的心路历程 00:47:49 媒体形态的改变让报道戛纳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00:59:46 娄烨的新片传闻要进入戛纳主竞赛事件复盘 娄烨《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剧照 涉及作品: 《路边野餐》(毕赣,2015) 《小白船》(耿子涵,2023)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2016) 《母亲》(奉俊昊 ,2009) 《沃土》(王小帅 ,2024) 《山河故人》(贾樟柯,2015) 《天注定》(贾樟柯 ,2013) 《三个字》(娄烨 ,2024) 《间谍之妻》(黑泽清,2020)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娄烨,2018) 《纳米比亚的沙漠》(山中瑶子,2024) 《年少日记》(卓亦谦 ,2023) 《路边野餐》(毕赣,2015) 《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娄烨,2024) 《大都会》(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2024) 《人生的另一天》(劳尔·德·拉·富恩特,2018)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大都会》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Radio Yéyé——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中插:RobertoCacciapaglia ——Always Present 结尾:Nat King Cole——QuizasQuizas Quizas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Peter Cat 策划:Peter Cat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在华语电影导演中,李安无疑是一位卓异的代表。他的电影兼及传统与现代的伦理矛盾,观照东方同西方的文化冲突,并游刃于这种差异和对立间,以微妙的分寸感试图在文化多元、众声喧哗、认同分歧的现世生活中致力寻求一条和而不同的出路。他在创作上融贯了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省思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念的体验与感受,将之升华为其影片美学意念的表达。正如另一位华语片知名导演张艺谋在任64届威尼斯影展评委会主席时对《色戒》获颁金狮奖的感慨:“像李安那样能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人。” 本期播客的契机是南大社·守望者即将出版的《李安访谈录》,这是李安的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十九堂大师电影课,勾勒李安创作理念与电影之路,收录李安的电影与文学私人清单。和之前的《王家卫访谈录》和《大卫·林奇访谈录》一样,这本书也将在深焦DeepFocus独家发售,全网首发,深焦版本也做了限量编号及独特刷黑限定,限量600本,欢迎大家购买。如果你想抢先阅读,可以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即可拥有这本独属于你的限量版《李安访谈录》。这期我们请到了胤祥和彭若愚作为嘉宾,一起从《李安访谈录》出发,重新定义李安。为什么李安钟爱选新人演员?他为什么热衷于改编而不是原创?他如何拍出中西方通吃的电影?为什么后来转向技术革新?这些问题都能在《李安访谈录》中得到解答。 彭若愚的李安人物稿:《最温和的电影导演,最激进的技术狂人》 在微信扫描二维码购买 本期嘉宾: 胤祥 电影学者 彭若愚 台湾清华大学文学博士在读,影视文学研究者 李安奥斯卡颁奖结束在路边握着小金人吃汉堡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14:50 04:16 看完书后,对李安的印象有哪些转变? 14:47 当下重看“父亲三部曲”,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吗? 28:01 李安的从业经历,对于当代赴美留学的年轻电影人,有什么可取的地方? 39:44 詹姆斯·夏慕斯何方神圣?对李安而言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 52:03 李安称自己为演员裁缝,他对于演员的见地有哪些是异于其他导演的? 64:13 李安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改编。李安的改编水平如何?他特有的改编思路是什么? 87:16 技术革新狂人李安,他想创新什么? 102:23 新作期待,《李小龙》会怎么拍? 112:54 李安主持下,金马奖的变化?他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年轻版李安 素材库: 提及电影: 李安导演电影: 《推手》(1991) 《喜宴》(1993) 《饮食男女》(1994) 《理智与情感》(1995) 《冰风暴》(1997) 《与魔鬼共骑》(1999) 《卧虎藏龙》(2000) 《绿巨人浩克》(2003) 《断背山》(2005) 《色,戒》(200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 《双子杀手》(2019) 《马尼拉之战》(待映) 《李小龙》(待映) 其他提及电影: 《喜宴(新版)》(安德鲁·安,待映) 《玉米粉圆饼汤》(玛利亚·瑞波尔,2001) 《火爆麻吉》(林诣彬,2002) 《香魂女》(谢飞,1993) 《瞬息全宇宙》(关家永 / 丹尼尔·施纳特,2022) 《弟弟》(王湘圣,2024) 《美国队长3》(安东尼·罗素 / 乔·罗素,2016)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1994) 《让子弹飞》(姜文,2010) 《小时代》(郭敬明,2013)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2023) 《改编剧本》(斯派克·琼斯,2002) 《车道》(安德鲁·安,2019) 《在异国》(洪常秀,2012) 《自由之丘》(洪常秀,2014) 《信条》(克里斯托弗·诺兰,2020) 《木星之卫》(凯内尔·穆德卢佐,2017) 提及书籍: 《李安访谈录》(卡拉·雷·富勒) 《希望为电影 : 从“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到产业革新先锋》(特德·霍普) 《十年一觉电影梦 : 李安传》(张靓蓓) 《推手》剧照 歌单: 开场 🎵 谭盾,马友友 - 卧虎藏龙(《卧虎藏龙》原声) 中插 🎵 汤唯 - 天涯歌女(《色,戒》原声) 结尾 🎵 TeddyThompson - I Don't Want To Say Goodbye(《断背山》原声)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 策划:电车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紧急加更,又出大事了! 从上一周开始,美国的高校爆发了学生占领校园的运动,而且是冲突的程度不断加深,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次运动的爆发始于去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大规模恐怖袭击,之后以色列政府是向哈马斯反动了军事反击,伴随着军事行动,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那在美国的高校,很快分化成了支持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的两个阵营,双方的矛盾是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今天这样的高校被学生占领的情况。 这次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王炎老师是正好在美国,在活动爆发的现场,我们又有了一次“亲历历史”的机会。所以今天这一期就来和王炎老师聊一聊正在我们眼下发生的这一件也许可能改编历史的美国高校被占领事件。 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4:21 本次美国校园占领事件的现场情况 00:09:41 从去年10月7日到现在整个学生运动的变化与发展 00:15:59 参与占领的学生是这么看待这次运动的 00:26:06 运动的反对者们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 00:31:26 国内的民间舆论对这次活动产生巨大分歧的原因 00:39:58 美国政府对占领运动的态度 00:46:56 1968年在全世界爆发的民权运动 00:52:01 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激进主义与影响 00:57:54 1968年的学生运动与今天这场运动的区别 01:02:02 21世纪全球民权运动发生的变化 01:11:38 美国社会撕裂与严重的代际冲突 01:22:09 民权运动的复杂性与深远的影响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Bob Dylan ——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中插:T. Rex—— Bang a Gong (GetIt On) 结尾:Sam Cooke —— Wonderful World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图片:昧拾金公爵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漂泊,游历,浪迹天涯,在旅途之中发现自我,公路文学总是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埃默·托尔斯的最新小说《林肯公路》中,托尔斯延续了公路文学的传统,描绘了四个青少年在寻找新生活之前开始的一场旅行。从内陆到东海岸,在短短的十天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在旅途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美国的公路文学有着什么样的传统,1950年代的美国社会在经历着什么样的变革,命运和旅行为什么总是联系在一起,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究竟应该怎么划分。 本期节目我们从托尔斯这本《林肯公路》出发,去聊聊公路文学和成长小说。 点击此处,可直接订阅深焦播客子节目《以读攻读》 埃默·托尔斯 本期嘉宾: 赵松 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53:13 00:02:32 埃默·托尔斯神奇的写作履历 00:09:20 美国公路小说的特征和传统 00:16:57 《林肯公路》中对被抛弃者们命运的探索 00:25:17 《林肯公路》的背景与文化迭代 00:35:37 《林肯公路》的倒叙标题与小说主题的联系 00:42:35 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边界 涉及作品: 书籍: 埃默·托尔斯《林肯公路》《莫斯科绅士》《上流法则》 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 J. 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乔治 R·R·马丁 《热夜之梦》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 威廉·莎士比亚 《麦克白》 莫里斯·迪克斯坦 《伊甸园之门》 电影: 《逍遥骑士》(丹尼斯·霍珀,1969) 《末路狂花》(雷德利·斯科特,1991) 《在路上》(沃尔特·塞勒斯,2012) 《在路上》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Waterfall - BeachFossils 中插:Euphoria - SmyangPiano 结尾:Take Me Home,Country Roads - John Denve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本期播客的主题是即将结束的北影节,我们邀请了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迷和大家分享。本届北影节为什么被称为退票电影节?空调为什么成了吐槽的重点?大家对于这次的选片到底满不满意?吐槽马上开始。 本期嘉宾(按出场顺序排序): 慕容嘉 肥肥 雕刻时光 Misaki 信使 冬季网络 力涵 acidpinkant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72:42 02:19 慕容嘉:北影节孤勇者 06:14 肥肥:抢了8张《美国往事》,转票认识了未来老公 29:59 雕刻时光:吐槽奇爱博士在影迷圈的画饼 34:51 Misaki:5分钟吃完一碗馄饨,8场哭了5场 46:58 信使:退票电影节,不开空调 54:04 冬季网路:字幕问题,《科南》本质是巴西食人影像 60:57 力涵:地质礼堂看4小时的《美国往事》 65:01 acidpinkant:《人类之巅3》年度十佳 素材库: 《破墓》(张在现,2023) 《着魔》(安德烈·祖拉斯基,1981) 《驱魔人》(威廉·弗莱德金,1973) 《奇爱博士》(斯坦利·库布里克,1964) 《地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95) 《牛奶配送员的奇幻人生》(埃米尔·库斯图里卡,2016) 《黑猫白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98) 《美国往事》(赛尔乔·莱昂内,1984) 《土拨鼠之日》(哈罗德·雷米斯,1993) 《新蝙蝠侠》(马特·里夫斯,2022) 《1905年的冬天》(余为政,1981) 《我的阿勒泰》(滕丛丛,2024) 《816》(魏德圣,2023) 《非常戈达尔》(Florence Platarets,2023) 《佩佩》(内尔松·阿里亚斯,2024) 《安塞姆·基弗:流年之声》(维姆·文德斯,2023) 《科南》(贝特朗·芒蒂格,2023) 《人类之巅3》(爱德华多·威廉姆斯,2023) 歌单: 开场 🎵 YACHT - Multi-Family Garage Sale 中插 🎵 坂本龍一 - opus 结尾 🎵 Ennio Morricone - Friends Reprise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摇椅 策划:电车、摇椅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在上一期的节目之中,我们是聊了一聊俄国文学黄金时代的著名作家契诃夫,也是和大家说了一说19世纪俄国文学,包括整个俄国历史的一个大体的情况。动荡的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是孕育了俄国璀璨的文学。这样的文学与历史相互反哺的关系也延续在之后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在黄金时代之后又有白银一代,包括到了苏联时期,广大的俄国作家的生存状况,写作环境一直都不是很好。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苏联和西方冷战角力中的一部分,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但在苏联解体之后,似乎俄罗斯文学一夜之间就从大众的视野之中消失了,或者说不再像之前一样受到大家的关注。当然这种不受关注并不代表俄语文学的真正消失。相反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社会还是一如既往地动荡。从叶利钦的痛苦的休克时期,到普京数十年的执政,再到2014年开始不断爆发的地缘冲突危机,俄罗斯的危机一直在持续着。 那么今天这一期节目呢,我们就把视野放到当下的俄语文学,聊聊冷战之后,俄国文学的一个整体的生态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俄语作家在关注什么样的议题,他们对今天的俄罗斯是一个什么样的看法,他们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 点击此处,可直接订阅深焦播客子节目《以读攻读》 嘉宾: 昧拾金公爵 俄罗斯文史译者,自由撰稿人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红领巾的夏天》 时间轴: 00:04:21 苏联时期作家普遍的生存和写作状态 00:08:39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作家对苏联的复杂态度 00:14:19 后苏联时期,俄罗斯作家在写作主题上发生的变化 00:16:19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后苏联时代的解构与消解 00:24:04 俄罗斯新现实主义作家试图重建宏大叙事 00:32:09 其他前苏联加盟国在后苏联时期的写作议题 00:39:21 出版行业在后苏联时代的基本状况与面对的挑战 00:50:49 当代俄罗斯二手书交易的特殊方式 00:52:03 作协在今天的俄罗斯还存在么? 00:56:30 俄罗斯官方对出版行业的态度。 01:00:24 俄乌战争之后,生存愈发艰难的俄罗斯独立书店 01:21:51 今天西方对俄罗斯作家的态度 视频里书架上“外国代理人”的著作都被包在了牛皮纸盒里 涉及作品: 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米·阿·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 瓦·拉斯普京 《告别马焦拉》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佩列文《百事一代》 索罗金《蓝色脂肪》《特辖军的一天》 普里列平《萨尼卡》 安德烈·库尔科夫《企鹅的忧郁》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记忆记忆》 德·贝科夫 德米特里•贝科夫《帕斯捷尔纳克传》 乔治·奥威尔《1984》 墨香铜臭《天官赐福》 “都是自由人”商店被枪击的橱窗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Кино -Группакрови (维克托·崔-血液型) 中插:Наши Герои - За тебя, Родина-мать!(柳拜-为了你,祖国母亲!) 结尾:Кино -КУКУШКА(维克托·崔-布谷鸟) 扩展阅读: 黑暗年代,俄罗斯的独立书店如何生存、工作、抵抗 加林娜·尤泽福维奇:《为什么当代俄罗斯文学在蓬勃发展》 俄罗斯书店中的《1984》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卓亦谦导演的长片首作《年少日记》4月19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本片的豆瓣评分目前高达8.6分。影片故事从一位中学老师郑Sir的视角出发,因为一封没署名的遗书,揭开了郑Sir童年记忆中的伤痛往事。在刚刚结束的第4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本片获得了12项提名,卓导最终拿到了新晋导演奖。同时,卓导还凭借本片拿到了金马奖和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新导演。在当下的华语新导演中,卓亦谦导演绝对是最炙手可热的一位。本期深焦播客,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卓亦谦导演来和大家做分享。 前几年大家聊起香港电影,总是会用“香港电影已死”或者“青黄不接”这样的字眼,但近两年,特别是今年,我们看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香港新生代导演出现,除了卓亦谦的《年少日记》,今年香港金像奖入围的《白日之下》《毒舌大状》《但愿人长久》《填词L》都是新导演的作品,而且获得了多项提名和奖项,质量都颇高,与上一代香港导演关注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可以说香港电影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幸运的是,在最近的内地院线和北影节上,这些影片都将陆续与内地观众见面,我们得以成为这波“新浪潮”的见证。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也与卓亦谦导演讨论了香港电影在当下的变化。 《年少日记》剧照 本期嘉宾: 卓亦谦 《年少日记》导演、编剧 电车 深焦DeepFocus编辑 豆瓣 @电车 卓亦谦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35:51 02:44 您在香港城市大学读摄影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轻生”题材,转读电影后毕业作品也是拍轻生题材,现在拍长片首作还是这个题材。为什么会一直想在这一题材上深入挖掘? 03:56 不同阶段对于“轻生”题材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07:36 为什么在影片中出现了那么多位老师?对教育的理解是怎样的? 09:02 《年少日记》在“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计划拿奖是2019年,真正与观众见面是2023年,这中间遇到了什么困难? 12:44 关于影片开拍前的剧本修改过程,以及编剧从业经历。 14:57 关于临场改剧本的部分。 18:40 与男主卢镇业的缘分,以及他身上的特有气质。 21:06 如何看待前几年“香港电影已死”或者“青黄不接”的言论,以及当下香港新生代导演崛起的浪潮。 23:10 您和其他这一批新生代香港导演平时联系多吗? 24:54 年轻一代香港电影人与老一辈相比,关注的题材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26:20 现在这波香港导演“新浪潮”,是否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可持续的创作环境? 28:07 编剧转导演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29:53 老一辈香港电影人对新一代的帮助。 31:25 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对卓亦谦的重要性。 34:31 未来的创作计划。 《年少日记》剧照 素材库: 提及影片: 《年少日记》(卓亦谦,2023) 《星夜》(卓亦谦,2011) 《杀破狼·贪狼》(叶伟信,2017) 《今晚打丧尸》(卢炜麟,2017) 《白日之下》(简君晋,2023) 《金都》(黄绮琳,2019) 《填词L》(黄绮琳,2023) 《但愿人长久》(祝紫嫣,2023) 《毒舌大状》(吴炜伦,2023) 《白夜追凶》(克里斯托弗·诺兰,2002) 《蝙蝠侠:侠影之谜》(克里斯托弗·诺兰,2005) 《年少日记》剧照 歌单: 开场 🎵 iii,Hanz Au,Jolyon Cheung - Shall We Talk Goodbye Class Pirate Again(《年少日记》原声) 中插 🎵 iii,Hanz Au,Jolyon Cheung - Pirate's Theme(《年少日记》原声) 结尾 🎵 iii,Hanz Au,Jolyon Cheung - Happy Times Waltz(《年少日记》原声)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 策划:电车 剪辑:电车 编辑:电车
T·S·艾略特的身上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模糊感,就和他的诗歌一样,始终在追求一种高于日常生活的超脱性。正如同林德尔·戈登为艾略特所写的传记的副标题:“不完美的一生”一样,他想要成为一名圣徒,最后却成为了诗人。他总是言说那些不被言说的事物,在公众面具之下的孤独里过着隐秘的生活。他写就现代主义的标志性作品《荒原》,却因为晦涩难懂只被当作了一个标签,一种谈资。 作为美国人,艾略特为什么要单枪匹马来到欧洲?欧洲本土的作家是怎么看待这种入侵的?欧美文化之间存在何种天然的张力?《荒原》的出版过程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庞德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编辑和作家之间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本期节目继续现代主义文学的旅程,走近不情愿的诗人——T·S·艾略特。 点击此处,可以合集形式购买《现代主义文学百年回顾》专辑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2:14 艾略特的神秘与避世 00:06:20 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环境 00:11:13 艾略特对美国文化的态度和他前往欧洲的原因 00:26:38 欧洲本土的作家是何如看待外来者的 00:31:47 艾略特与伍尔夫的三次会面 00:41:21 艾略特的情感生活,他与妻子薇薇安的关系 00:45:50 艾略特对传统观念的追求 00:54:32 《荒原》的出版经历与庞德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01:15:43 现代主义作品在传播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庞德的贡献 01:23:27 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关系 涉及作品: 虚构: T·S·艾略特《荒原》 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 霍桑 《红字》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雅各布的房间》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 非虚构: 路易斯·梅南《形而上学俱乐部》 林德尔·戈登《T·S·艾略特:不完美的一生》 A.司各特·伯格《天才的编辑》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The Solitude Of ADesert Landscape——Karl Verkade Road Too Long - Allan Taylor 中插:Gymnopedies 1 -Erik Satie 结尾:Adagio In G Minor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单论当下的意大利电影作者,爱丽丝·洛尔瓦彻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人物。洛尔瓦彻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四部电影长片,按照时间排序,分别是《圣体》(2011戛纳导演双周)《奇迹》(2014戛纳主竞赛评委会大奖)《幸福的拉扎罗》(2018戛纳主竞赛)《奇美拉》(2023戛纳主竞赛),期间跟另外两位意大利导演合作完成的纪录片《未来》,也在2021年的戛纳导演双周进行展映。履历上来说,洛尔瓦彻是当之无愧的戛纳宠儿,首作以来,她的所有作品几乎均在戛纳进行世界首映。 戛纳电影节是对于世界电影的集中展示,一部影片能够入围戛纳,也意味着片中的人物、故事、社会情境和影片所书写的国族历史与文化历史都将作为一种代表性文本被广泛关注和讨论。昨天,新一届戛纳推出首批片单,主竞赛里我们再次看到意大利男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携新片《帕特诺普》入围。影片介绍里写着,“帕特诺普,她和她的城市同名,但她不属于海妖或神话人物。”这个带着奇幻色彩的女性形象,多少也让人联想到“奇美拉”—— 希腊神话里一种会喷火的混血怪物,现在用来描述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难以置信或令人眼花缭乱的事物。 创作时借用一个具有寓言性质的名称,这种巧合不由得让人好奇,来自意大利的影像创作者们,他们在追溯历史哪些暗部,又在用什么样的故事传递哪些思绪,留下怎么样的时代注脚? 本期播客,我们从洛尔瓦彻的《奇美拉》出发,回溯她的创作路径,试图走进洛尔瓦彻电影里的意大利,通过胶片里那些迷人的光影,辨析真实的、怀旧的、想象中的时光碎片,探究是什么让洛尔瓦彻在当今世界电影界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miao 《奇美拉》剧照 本期嘉宾: 雷雅涵 旅意青年导演、编剧,住在安东尼奥尼故乡的旅馆小老板。 王诗淼 制片人,经纪人,内容工作者。 豆瓣/小红书 @走神王 Kevin 第五届深焦DeepFocus影评大赛冠军 爱丽丝·洛尔瓦彻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13:34 00:02:22 阿莉切·洛尔瓦彻的背景介绍 00:04:15 《奇美拉》中关于“奇美拉”与意大利现实的隐喻 00:16:37 盗墓元素在《奇美拉》中起到的作用 00:23:21 《奇美拉》中的阶级观,阶级和艺术品的关系 00:32:40 洛尔瓦彻电影中的外来人视角 00:45:32 意大利电影中的左翼文化与洛尔瓦彻的关系 00:54:27 对《幸福的拉扎罗》的评价 01:07:00 洛尔瓦彻坚持使用胶片拍摄电影的原因 01:18:06 意大利电影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特点 01:34:28 洛尔瓦彻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 《幸福的拉扎罗》剧照 素材库 涉及作品: 《奇迹》(阿莉切·洛尔瓦彻,2014) 《幸福的拉扎罗》(阿莉切·洛尔瓦彻,2018) 《奇美拉》(阿莉切·洛尔瓦彻,2023) 《圣体》(阿莉切·洛尔瓦彻,2011) 《绝美之城》(保罗·索伦蒂诺 ,2013)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卢卡·瓜达尼诺,2017) 《零零零》(扬努斯·梅兹,2019) 《迪斯科男孩》(贾科莫·阿布鲁泽塞,2023) 《我的天才女友》(剧集,2018-2024) 《圣体》剧照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Erbarme dichmein, O Herre Gott, BWV 721 中插:FrancoBattiato——Gli Uccelli 结尾:Vorreispiegarvi, oh Dio K418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miao 策划:miao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miao
借着《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来华上映的契机,深焦邀请到了吉卜力死忠粉与研究专家TOTOLO以及对日本动漫文化以及产业观察鞭辟入里的塔塔君一起从实际的影片内容出发,进而探讨了宫崎骏导演的创作人生与吉卜力的艺术美学与商业发展。 其实早在本片在日本上映初期,我就受深焦邀请写下了一篇影评《未曾见过的宫崎骏,隐退之作竟要挑战观众?》,借机表达我观影后所受到的情感触动以及本片引起的社会反响。然而,作为吉卜力与动画电影“门外汉”的我,在评论特定文本与其背后蕴含的政治及美学潜能之外,未能很好地从宫崎骏的创作序列、人际关系、作画技术、以及吉卜力的制作与融资情况等更坚实的角度对本片进行剖析。因此,我万分珍惜此次与两位专家讨论学习的机会,而结果也不出所料,收获颇丰。 本期节目的上半部分,我们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那“扑朔迷离”的剧情走向开始聊起,深入挖掘影片中的叙事逻辑、角色意涵、作画风格、以及场景设置。Totolo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以及符号解读,结合其对吉卜力以及宫崎骏创作生涯的深入了解,翔实而又不乏趣味地诠释了本片的架构与细节。塔塔君则是从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入手,对本片的历史叙事以及故事元素进行了诘问,体现其结合整个日本动画产业大背景所进行的思考与洞悉。而作为一般听众“代表”的我,也尝试从观看的自由度以及性别表现等话题入手,进一步刺激两位嘉宾的思考与表达。相对于内容浓密且信息量巨大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则是广而泛地列举并讨论了《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制作背景、在日本以及日本之外地区的宣发情况、以及吉卜力未来的商业模式与艺术展望。 结合这些讨论,我们一方面期待补全听众们对《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寄望于鼓励大家进一步了解影片背后履历丰厚的电影作者及影响深远的动画制作公司。这期播客希望带领刚看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你们,从自己对本片的记忆开始、一步步走向宫崎骏的人生、直至通往更广阔的动画电影与社会文化场景。最后,期待各位的聆听与反馈! ——Methy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剧照 本期嘉宾: TOTOLO 纯朴吉卜力厨 塔塔君 一个普通日本动画观众与电影观众 Methy(闻豪) 日本电影研究者,博士在读 豆瓣 @Methy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剧照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2:19:47 00:03:56 对《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总体评价 00:12:01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前半部分的剧情分析 00:22:14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后半部分的不足之处 00:33:19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的人物与现实原型的对照关系 00:56:24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哪些难以理解的情节 01:04:47 宫崎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01:27:26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动画制作的技巧与特点 01:37:20 吉卜力工作室现在的运营方式 01:46:05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在宣发上做出的尝试 01:58:00 吉卜力工作室未来的发展策略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剧照 涉及电影: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宫崎骏,2023) 《起风了》(宫崎骏,2013) 《崖上的波妞》(宫崎骏,2008) 《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2004) 《千与千寻》(宫崎骏,2004) 《红猪》(宫崎骏,1992) 《龙猫》(宫崎骏,1988) 《天空之城》(宫崎骏,1986) 《风之谷》(宫崎骏,1984) 《职业人的作风:与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2399天》(纪录片,2023) 《乒乓》(汤浅政明,2014) 《新·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庵野秀明,2021)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海报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井上あずみ——君をのせて 中插:久石譲——あの夏へ 结尾:米津玄师——地球儀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电车 策划:TOOLO、Methy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在3月11日结束的第9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英国电影《利益区域》拿下了最佳国际影片的大奖。这又是一部二战时期犹太民族遭遇德国纳粹大屠杀的电影,也又一次把大屠杀这个话题拉近了大家的视野。 从《辛德勒的名单》《浩劫》,到前几年的《索尔之子》,再到今年的《利益区域》。自从二战结束以来,关于犹太民族遭遇大屠杀这一题材已经被无数次搬上了银幕,其中也诞生了非常多的传世之作。从艺术界,再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也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了关于自己的思考,可以说大屠杀已经成为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 那本期节目,我们就借着这次《利益区域》的获奖,来聊一聊关于犹太大屠杀的电影,包括那些关于大屠杀的理论,以及为何到了今天大屠杀还是如此重要。 《利益区域》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本期播客总时长:1:15:48 00:02:56 为什么二战之后,犹太大屠杀题材会成为了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 00:12:50 《利益区域》在呈现犹太大屠杀的独特视角 00:21:10 《利益区域》的描绘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00:30:25 犹太大屠杀中冷漠的人性与道德困境 00:35:49 大屠杀中的受害者视角与其产生的审美效应 00:46:31 犹太大屠杀的惨案可以被影像呈现么? 00:56:21 《辛德勒的名单》对大屠杀的呈现是否不够严肃 01:06:19 大屠杀对于每个民族的意义 《索尔之子》 涉及作品: 《利益区域》(乔纳森·格雷泽 ,2023) 《浩劫》(克洛德·朗兹曼 ,1985) 《索尔之子》(拉斯洛·奈迈施,2015) 《万湖会议》(马蒂·格肖内克,2022) 《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 《慕尼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2005) 《辛德勒的名单》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CoenraadBloemendal - Wie einst in schoner'n Tagen, Op. 64, No. 1 中插:Ludwig vanBeethoven - 悲怆奏鸣曲 结尾:John Williams -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