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由嘉宾Lance贡献,那就让我们来聊聊春天吧。 也没想到,春天能扯那么远。 01:38 我们说观察春天,是在观察什么呢? 07:13 想要从春天里获得生命力、希望、信心,和能量 10:21 幸运的一代真的存在吗?你觉得自己处在四季中的哪一季? 18:50 在轻松稳定与惊喜&可能性的跷跷板上来回找寻 34:51 “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的!”? 37:55 要不要去做刻意的观察训练? 48:23 打动人的“春天”campaign 56:39 品牌有可能own“春天”这个词吗? 山下有松 吴彦姝 Lululemon 倪夏莲
本期返场嘉宾Tara和Yawei,目前都是freelance planner,同时也在做跟疗愈/催眠相关的工作与学习。三个planner凑在一起,开心地聊了聊文化洞察和与之相关的一二三四五。 00:45 文化洞察 vs. 消费者洞察 07:40 文化洞察在今天有助于品牌产生更丰富、互动性更强的内容 12:01 警惕文化洞察沦为空谈 16:59 护舒宝(Run Like a Girl)-- 经典案例里的文化洞察如何与产品特性结合,引发社会共鸣并塑造品牌差异化。 19:36 文化洞察可以用来统合不同细分人群需求与内容 21:19 文化洞察可以帮助一些看似很无聊、同质性又很强的品类做出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品牌,形成鲜明竞争差异。 25:43 怎么挖掘文化洞察呢? 31:36 产品/品类会指引你寻找文化洞察的方向 38:37 品牌做联名这事儿需要文化洞察吗? 43:06 觉察 vs. 观察 vs. 洞察 48:31 洞察是有情绪的吗? 54:39 从另一个文化洞察角度切入的卫生巾品牌案例 59:58 当现实世界成了互联网的避风港,户外广告会不会有新的机会? 相关视频与推文(部分视频由于时间久远,平台可能限制观看): 娇爽EXTRA CARE的策略思考与简陋视频 “大姨妈会传染“是洞察吗?(内有护舒宝“站得漂亮”视频) 从消费者洞察到文化洞察 护舒宝“RUN LIKE A GIRL”视频 NO BLOOD CAN HOLD US BACK视频(来源YOUTUBE) 抽LUCKY STRIKE的女性 推荐书籍: PS. 对催眠疗愈感兴趣的朋友,也欢迎关注Tara的小红书与wx公众号/视频号
本期没有嘉宾。我们来聊聊我最近旁听的一场比稿吧。难得坐在客户这边,挺有意思~ 【shownotes】 04:27 创意不能没有策略,策略也不能没有创意 12:29 品牌差异化 14:50 策略的过度简化? 18:25 内容杂志化 20:11 怎么用最佳案例(best practice)? 23:40 标准共识的消失 27:21 一个我喜欢的品牌号
本期嘉宾Rae,她说自己是“从城里到山里的打工人”。 虽然开场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用来介绍她目前参与的山里项目,但我更感兴趣的不是what she is doing,而是what she is doing has been shaping her. 在城里的打工人常常感觉被困住,那去了山里,真的有可能获得释放吗? 另外,剪辑完之后我才发现其中有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 关于品牌价值观的存在与践行。商业时代,品牌要对受众阐述积极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变异成“价值观营销”,就难免走到假大空。假大空一定不可持续。 在Rae的讲述中,我感受到她和团队对露营品牌价值观的践行,而另一方面,我也被她对自己的尊重打动。虽然开场她就坦白自己频繁跳槽的履历一定不受职场欢迎,但为什么要频繁跳槽?她(我们)在寻找什么,又在躲避什么?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值得我们把它当作事业来做? 【shownotes】 04:10 介绍一下「浙江湖州安吉屳居·万石坞露营公园」(商业吹捧不是本期播客的中心思想,关键还是心境!心境!) 11:01 进入大自然是有门槛的 16:09 下大雪也能露营,因为冬天是玩火最好的季节 19:49 露营中人与人的边界感与联结感 24:37 露营是不是一阵风? 26:34 在山里和在城市工作,状态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31:42 为什么现在看山不是山了? 37:16 怎样的工作值得我们把它当成事业去做? 送你两捧山里的野花,祝你听这期播客的时候心情美好~~
热烈欢迎上期嘉宾李怡无缝返场。 沿着上期留下的小尾巴,我俩想再多聊一点对于兴趣爱好的投入。看看两个planner,对于一个小话题,能够聊出点什么...... 结果发现这一期还挺适合放在新年开场的。那就正好预祝所有点开这期的朋友们在2025年能够找到或者深耕让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的事情 -- 那个“生活的其它可能性”,让我们与世界建立一种更加深厚而稳固的关系。 如果你有什么愿意分享的有意思的爱好,约起来呀! 【shownote】 00:43 我们为什么要聊这个话题? 03:09 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拳击,并投入了五年? 13:52 如何处理一件兴趣爱好的起始阶段必须面对的枯燥的基本功练习? 24:27 对于一个刚刚露头的兴趣,要不要不断设定目标?持续的驱动力从哪里来? 33:33 在拳击中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39:17 爱好与工作的互为影响 44:47 教练(教育者)的角色与自我教育 49:30 通过兴趣爱好与世界建立更加深入的关联 最后,李怡推荐的《心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电子版在微信读书上有。
本期嘉宾李怡,品牌咨询机构System2策略负责人,微信公众号「百闻不如怡见」主理人。 虽然策略人常被认为理性有余,但我和李怡都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不论是写公号文,还是合作客户做策略,都是一次又一次挑战自己、挑战陈规、挑战庸常的实践。但凡你不愿选择随便应付,就必须调集所有的热情 - 身体的、心理的、脑力的 - “逼迫”自己挖空心思、费尽心机。 但热情也是脆弱的。它很容易被打击,也可能会消散...... 我们这期就来聊聊工作的热情,以及衍生开去的其它。
本期嘉宾是台湾奥美集团首席创意长龚大中老师,以及将他的新作《创意龚作心得报告》一书带进大陆市场,出版平台「好好想想」的创始人丁丁(丁和珍)。 我原本想着要按惯例写一段内容介绍,可是在摘录时间线的过程中,发现大中老师的很多表达本身就是有力量的。 01:58 为什么想到要写一本20年工作心得报告? 04:58 为什么我听完大中老师的发布会分享,感觉既熟悉又陌生? 06:49 台湾地区广告市场这20年来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11:09 “我追求的东西,我相信的价值并没有改变 - 创意可以经由品牌去影响社会、影响世界、影响人心” 12:09 “什么是广告的趋势,最终的最终其实就是我们这一群实际在做广告创意的人,我们做了什么事,我们相信什么事” 13:46 “叛逆、自由、勇敢、相信自己......这样做总是比较快乐”,“去抗争啊,那不是比较过瘾嘛” 19:20 坚守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25:23 用Concept/Idea/Material去思考创意,会让创意有灵魂、有方法、有精彩的内容 31:07 创意很大一部分是跟策略联动的 35:13 客户与广告公司之间需要互相养成 39:00 策略人员曾经被称为“想象工程师 Imagineer” 43:19 台湾奥美的“三人共政”、 “四人共政”,以及 “宠爱创意”中的“创意”到底意味着什么? 58:18 “品牌复辟”正在发生? 1:00:30 广告公司要不要考虑永续(sustainability)的课题? 1:07:28 “We sell with big idea, or else.” 广告公司的工作既要考虑有利品牌销售,也要尽可能追寻大创意 1:09:17 拥有大创意的作品更能帮助销售? 1:13:13 从A点到B点的最近距离往往不是直线
⚠️ 异地录制的音质下次一定争取会有提升。做了40期还这么粗制滥造,我只能说:没救了! 她是《跃上高阶职场》里最终的获胜选手。 她是一个文案。 她是自由创意人。 「自由」不仅仅是指对于时间的自由支配、项目的自由选择,还有对于创意力量的自由迁移。 她相信广告不死。 她的创意工具箱里藏了很多宝贝。 她对生活津津有味。 一个活人。 欢迎郝非凡。 聊天故事线 -> 04:04 广告公司的文案也可以给综艺节目写主题概念 14:25 广告业不可能死 26:59 好文案就是好创意吗? 33:05 亚朵星球深睡视频的创意思路与极限操作 39:50 如何让创意人的工具箱变得越来越丰富? 46:51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是“一个活人”? 对亚朵星球深睡视频视觉部分感兴趣的朋友,可挪步至品牌视频号、小红书号平台搜索观看。
本期的访谈嘉宾蔡萌曾经是Verawom首席创意官。当年他和团队创意制作的New Balance李宗盛「致匠心」长片,引发过很大的关注和讨论。「匠心」一词成为热词,直至被用烂。 蛰伏了一段时间后,蔡萌又成立了自己的创意机构「COOLDOWN 技能冷却」,以一种更轻盈、更忠实于自我的方式继续品牌创意之路。 最初认识,是从他的作品和公众号里 -- 温和、灵光、见解独到,又不卖弄。直到今年,因为一场比稿在线下相识,真人和文字完全重叠。在一个爱炫、爱造人设的时代和行业,真实、坦诚、不吹牛、不说大词,勇敢展示困惑,甚至揭自己伤疤的人,是非常难得的。 我们的聊天,就从那一场比稿开始...... 00:16 从比稿团队的不同创意取向,聊聊我们对这件事儿的困惑 05:50 从「匠心」一路走来,创意环境变了吗?「价值观」传播过时了吗?经济下行周期里营销运作逻辑会改变吗? 16:08 在Verowom的「膨胀」、「虚荣」、「失落」,与再次创业,重新出发 20:03 35岁退休?闲,也是一门学问 24:49 「COOLDOWN技能冷却」意味着什么? 28:26 策略思维对创意人重要吗? 40:27 养成系客户允许客户与代理商共同成长、相互培育 42:15 什么是好的创意人呢? 48:04 关于经验的分享与传授
(本期建议不戴耳机收听!) Ivan是我之前的同事,我给他贴的“标签”一直是有点小聪明、懒惰、爱走捷径。爱反思的planner今天再回头去看当时的评价,也自觉带有偏见,是横亘在两代人、两种成长经历、两类生活观念之间的“偏见”。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身成长经历的偏见在评判这个世界,然而,有时候转念掉头,或许会发现自己的狭隘偏执。 这次我跟Ivan闲话了他的“懒惰观”以及一种低耗能的生活方式 -- 在适时适度的偷懒中,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聚焦在更能获得成长感的事情上。在今天这种常常无谓作业、过度消耗、悬浮无依的大环境下,这不失为一种对身心有益的选择。 前两天在一个喜欢的公号上看到一段话, “关于如何降低内卷感,要能看到多种的生活形态,不要有一种中心式的、唯一的理解。不然你对自己的工作这么要求,对后代也会这么要求,最后大家就会僵在里面。不断为了标准去打卡,学生为了成绩去打卡,父母为了绩效去打卡,生活全部被量化的未来。好像是有点保险,但是最后发现有些东西没了,你这个人的精神头没了,你对生活失去了感受,生命的冲击不够。相反很多看似走在后面的人,他的生命原动力在,他对自己的理想、梦想的追求,没有被某一种生活形态的要求所固定。”
30分钟的一期闲聊,关于做创意类、思考型工作需不需要、可不可能设置开关键,以及当我们说还喜欢着这份工作,喜欢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本期】 本期内容对我个人来说收获颇丰。 邀请的四位嘉宾都有过广告公司的工作经历。 其中,Lawry曾经在第22期出现过,跟我们聊过策略人的酸甜苦辣。他目前是某4A广告公司策略部负责人。 Jerry也在广告业浸淫多年,资深阿康。 杨扬在完成从乙方到甲方的迁移后,目前供职于某国内知名AI科技公司品牌部。 最后一位嘉宾土豆人可能会有更多圈内听友熟悉。一年多之前他还是广告创意合伙人的身份,AIGC工具的出现既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感,却也在这种危机感的逼迫下成功转型为独立数字艺术家,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创作自由度和客户的尊重。 AIGC工具的出现,正在推进对广告行业的新一轮冲洗。说没有思考,没有焦虑,几乎不可能。四位嘉宾从各自不同的背景出发,聊到对AIGC的认知,以及目前阶段对AIGC工具的使用体验。 科技的指数级发展势不可挡,而我们,既骄傲又普通的人类应用群体,只能尽量去接触它、认识它、尊重它、好好使用它。就像土豆人说的,做好领航员的角色,希望和AI工具一起发现和创造更多新的可能。 08:31 AI大模型的幻觉 14:05 污语料 17:55 文生图、文生视频中的视觉污染问题 21:41 土豆人为什么要从广告公司出来? 25:06 作为数字艺术家,土豆人如何发挥AIGC工具的创造力? 34:20 AIGC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用跨领域思维去理解事物 42:07 专业广告人转型数字艺术是有优势的 44:43 土豆人的新老焦虑 1:06:03 AIGC工具对品牌代言人使用的影响 1:09:36 AIGC的版权问题 1:13:01 什么样的客户会找数字艺术家合作? 1:19:13 可不可以用AIGC工具帮助挖掘洞察? 1:26:33 可不可以用AIGC工具帮助做市场调研? 1:32:14 我们要怎样面对未来做点准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