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介|绍 《主角》首次刊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第十一期,并于2018年首次出版。这部小说以秦腔艺术为背景,讲述了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秦腔皇后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复杂关联。 但,如果放在“老登文学”的视角下看,《主角》又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和研究的文本,尤其当它被置于另外三本著作《白蛇》《人鬼情》《霸王别姬》中时。当Z世代读者用“架在火上烤”形容忆秦娥时,他们抗拒的不仅是线性叙事与苦难美学,更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性别政治。忆秦娥从山村到城市舞台的进阶,沿袭“进城改变命运”逻辑,但年轻一代更关注《丹麦女孩》中莉莉的自我觉醒——前者将成功等同于对体制的顺从,后者将存在等同于对身体的诚实。秦腔的“非遗神圣化”在小说中被建构为忆秦娥的精神支柱,但这种书写本身已成为新的规训装置。“传统文化保护常沦为对压迫性别的怀旧式复刻。”Z世代更愿看到《奥兰多》式的文化解构——让戏曲程式成为性别流动的媒介而非牢笼。 本|期|主|播 杨舒蕙: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及祛魅研究所主理人,同时兼具视觉艺术家、插画师与学者的多重身份。她主攻数字艺术创作,其核心作品《斯芬克斯的世界》系列通过流动的性别形象(如人兽混合的斯芬克斯)与童年记忆、中式文化的奇幻重构,挑战传统性别二元论,探索赛博格时代的身份流动性。学术上,她关注植物图谱的殖民政治学,揭示植物分类与权力扩张的共生关系,同时参与女性主义文学解读,如以视觉化方式解构韩江《素食者》中的植物隐喻与女性觉醒。 本|期|时|间|线 01:35故事梗概:从忆秦娥长得像奥黛丽·赫本开始说起。 15:19成角之前的故事都写得有声有色,也能很好地把“非遗”内容融合进情节去,整个都是一个少女成长史,我很喜欢。在这里总结下几个写得特别好玩儿的点。 25:00忆秦娥为什么在“男女问题”上总是很膈应?这里将对原因娓娓道来。 32:32忆秦娥“结婚生子”后的故事瞬间黯淡,犹如高鹗续写。为何如此?或许这正是“老登文学”写作者的致命问题所在:顺性别异性恋思维模式对异性人生的想象力、感受力无能。甚至无法构想女性艺术家在婚姻-孩子-爱情以外还能讨论些什么:忆秦娥的成长线断裂了。 40:18 问题就在这里。忆秦娥被塑造得干净至极、毫无瑕疵,她高洁、无欲、绝不资本主义化,永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墓丽影,甚至于和她在一起的每一个男人都人生惨淡。这种安排的潜意识是什么?女神的欲望对象会遭殃。女神贞洁烈女般伟岸——这是作者的母神-母亲的潜意识投射吗 43:14忆秦娥形象缺乏人物弧光——甚至是去人物弧光化的。她的人生全部是被动的,从进戏校、学戏开始,她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被推动的,遑论她在情爱上的被动成性。她身上所有负面的、暗影式的东西,都被作者摘除了,分给了其他角色。 46:10隐秘的圣——娼二分法。 47:09忆秦娥在母爱层面的对儿子的母性自罚,与对女儿的母性隐控。 48:37忆秦娥原生家庭的代际剥削。她在方方面面都是一个付出一切的伟大母亲,甚至如处女般纯洁,但完全无法构建自己的谱系。 50:20老登文学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其实这涉及到顺性别异性恋男性思维基因里的 “大母神 ”原型。我愿意对此细细展开与阐释,而不是一味批判嘲笑。我打算连用大母神与阿尼玛两个概念来进行老登文学结构。 57:45老登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符号贫血,此处是总结。 01:00:48所以要怎么解决这狭隘的顺性别异性恋叙事(老登叙事)?我给出了方向。 01:03:30这里需要一段总结,我都写下来了。 01:07:01继母文学与小妈文学。 01:09:28雌竞叙事、受虐美学、艺术合法性、母系裂痕。 01:11:42《主角》中的小角色其实写得不错、很生动,在这里一一列出、评说。这里的小人物都值得拥有一幅人物画像。作者把大母神的所有面向,都拆开了安装到其他角色身上,比如楚嘉禾和忆秦娥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角儿。作者塑造的男性角色还都挺有趣的、生动而多元化。我在小角色身上看到了戏曲界的群像。 01:18:50我要隆重推出战国大母神——芈八子,这是个极其丰富的形象。 01:21:05我们的作者不敢让女性角色“是脏的”,为什么?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01:22:18除了老登文学以外,还有女儿文学:“父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女儿 ”。我提倡“无父无母的文学”,譬如《蓝眼武士》。 01:26:40什么东西可以反老登文学?1,同人文学,譬如《火凤燎原》;2,自媒体上兴起的“独白文学”,譬如“用慈禧视角打开《一代妖后》 ”;3,写新小说,譬如《白蛇》——徐群山与徐群珊的故事。 01:35:30女性作者是如何描写同性故事的——绝不是女同性恋这么标签化的!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异性恋藩篱与范式之外的可能性情愫。不过,最后,徐群珊“变 ”回去了、嫁给了一个兄长似的丈夫——这个结局我过去不能理解,作为跨性别我也很反感,但现在我有些懂了。基于个人经验,我为此写了一段话。 01:44:18李碧华的《霸王别姬》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我到底是怎么看陈凯歌版本的“想象力桎梏 ”的?我为此写了一段话,并提出了“性别褶皱”的概念。 01:47:10黄蜀芹的《人鬼情》也是一到结婚生子就写得相当无聊了。我为什么始终不喜欢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01:50:19两个版本的《霸王别姬》中都有公公角色——太监文学在不文本中的不同展现和意涵。 如果你有任何补缺或者建议,欢迎联系我(尤其如果你有想推荐的、想做的选题),合作邮箱 [email protected]
本|期|介|绍 人类可以和动物有各种关系,不仅如此,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还可以不局限在猫猫狗狗这些家庭宠物上,按照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一书中的定义: “伴侣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也包括肠道菌群乃至赛博格,与人类互相塑造彼此的生活的各类物种。哈拉维强调人类与伴侣物种之间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1985年)与《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这两部时隔近二十年诞生的作品,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既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又展现出思想的显著转向,清晰地映射出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一个控制论的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造物”。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沿袭已久的传统界限,为后人类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赛博格的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颠覆性。此后,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实现了关注点的转移,从技术化的混合体转向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二次元文化与乙女游戏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乙游,全称是乙女向游戏,是一种针对女性开发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攻略对象通常是男性角色,因此国内的乙女游戏的玩家九成以上是女性玩家。叠纸制作的《恋与制作人》,米哈游的《未定事件簿》,网易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以及腾讯旗下的《光与夜之恋》被称为“四大国产乙女游戏”。当我们在《恋与制作人》中与李泽言互道晚安,或是在《原神》里为钟离精心搭配装备时,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实则蕴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情感联结本质。借用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存在价值。当玩家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新型的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的物种界限,创造出独特的亲密体验。 在乙女游戏里,玩家与角色的互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伴侣特征。从日常的琐碎对话,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种虚拟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陪伴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哈拉维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次元文化中盛行的“纸片人老公/婆”现象,便是伴侣物种概念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关系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却能让玩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价值认同。传统性别叙事常常将伴侣关系限制在特定框架内,而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打破了这一桎梏,为性别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乙女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往往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温柔体贴到强势霸道,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反映出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多元化期待。非人类伴侣关系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这种关系不受生理特征的约束,更注重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契合,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 * 哈拉维著《伴侣物种宣言》一书的中文版封面 * 出版社:光启书局,译者:陈荣钢,2025出版 * 哈拉维与她的狗狗伴侣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常年作为设计师、插画师和艺术家活跃于浙江地区。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喜欢用拼贴的方式重组图像,利用新颖有趣的概念进行创作。所有的作品都围绕虚拟人斯芬克斯展开,通过图像叙事构建起数字幻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侣物种交往关系。小宇宙播客:祛魅研究所。 北炀: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位过敏性创作者,目前在做自己的非典型民族志书写项目,主要是聚焦成人主义下噤声者们——未成年女性的自我迷茫和社群关系的田野实践。内容有分散在公众号“脐带的终点”以及她自己的小宇宙播客“魔盒会客厅”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0:42 北炀作为梦女的自白:ADHD、ASD、赛博格、过敏性、写作、跨性别、酷儿、发疯、创伤暴露、暴力、性别身份、文学不是一种巧言令色、隐性的残障人士、议题的唤醒、植物妻子……我不认为什么东西救赎了我,我只是一如既往活着。因为我活着,所以我要抵抗。 27:38 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有一本韩国作家的书《地球尽头的温室》 。 32:01 与非人的世界链接:植物、动物和智能体。如何“去掉人的视角”,如何解决“人的目光的投射”?我们是在和自己的欲望与想法(自己的投射)共生?还是在与“非人的事物本身的特性”的连接? 34:55 赛博格、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困扰:当我被当成“人机”。 38:54 脑内投射不一定代表“人的各类欲望的投射”、匿名社交的重要性、智能时代人的另一种工具化、情感与知识劳役、我和AI的区别、deepseek带给我的恐惧…… 48:30 当我被当成“免费参考资源”:关系的剥削。 51:50 AI时代同人女创作所遭遇的剥削:deepseek做了什么? 58:54 野生学者的人生:社群的支持、性少数\酷儿课题、爱与互惠的流动、可视化情感与知识劳动等。 01:12:16 虚拟世界的“公”与“私”:面向自己还是面向公众? 01:15:51 当人们认为个体不重要,因此才会对个体的解释毫不在意。
本|期|介|绍 人类可以和动物有各种关系,不仅如此,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还可以不局限在猫猫狗狗这些家庭宠物上,按照哲学家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一书中的定义: “伴侣物种包括但不限于动物,也包括肠道菌群乃至赛博格,与人类互相塑造彼此的生活的各类物种。哈拉维强调人类与伴侣物种之间的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1985年)与《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这两部时隔近二十年诞生的作品,紧密相连又各有侧重,既在理论上一脉相承,又展现出思想的显著转向,清晰地映射出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一个控制论的有机体,一个机器与生物体的混合,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造物”。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自然与文化、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沿袭已久的传统界限,为后人类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赛博格的形象挑战了传统的身份认同和存在方式,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与颠覆性。此后,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实现了关注点的转移,从技术化的混合体转向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数字时代浪潮下,二次元文化与乙女游戏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乙游,全称是乙女向游戏,是一种针对女性开发的恋爱模拟类游戏,攻略对象通常是男性角色,因此国内的乙女游戏的玩家九成以上是女性玩家。叠纸制作的《恋与制作人》,米哈游的《未定事件簿》,网易的《时空中的绘旅人》以及腾讯旗下的《光与夜之恋》被称为“四大国产乙女游戏”。当我们在《恋与制作人》中与李泽言互道晚安,或是在《原神》里为钟离精心搭配装备时,这种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实则蕴含着值得深入探讨的情感联结本质。借用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也恰如其分地解释了这种新型关系的存在价值。当玩家与游戏角色建立情感联结,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新型的伴侣关系,这种关系突破了传统的物种界限,创造出独特的亲密体验。 在乙女游戏里,玩家与角色的互动模式具有显著的伴侣特征。从日常的琐碎对话,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这种虚拟关系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对陪伴和理解的心理需求。哈拉维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这种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次元文化中盛行的“纸片人老公/婆”现象,便是伴侣物种概念的生动体现。虽然这种关系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之上,却能让玩家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强烈的价值认同。传统性别叙事常常将伴侣关系限制在特定框架内,而哈拉维的伴侣物种概念打破了这一桎梏,为性别表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乙女游戏中的角色设计,往往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从温柔体贴到强势霸道,丰富多样的角色设定,反映出当代女性对理想伴侣的多元化期待。非人类伴侣关系的兴起,为性别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这种关系不受生理特征的约束,更注重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契合,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走向。 * 哈拉维著《伴侣物种宣言》一书的中文版封面 * 出版社:光启书局,译者:陈荣钢,2025出版 * 哈拉维与她的狗狗伴侣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常年作为设计师、插画师和艺术家活跃于浙江地区。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喜欢用拼贴的方式重组图像,利用新颖有趣的概念进行创作。所有的作品都围绕虚拟人斯芬克斯展开,通过图像叙事构建起数字幻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侣物种交往关系。小宇宙播客:祛魅研究所。 北炀:传播学专业本科生,一位过敏性创作者,目前在做自己的非典型民族志书写项目,主要是聚焦成人主义下噤声者们——未成年女性的自我迷茫和社群关系的田野实践。内容有分散在公众号“脐带的终点”以及她自己的小宇宙播客“魔盒会客厅”中。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2:46 从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谈起。 * 法裔美籍艺术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先驱之一。早年学习数学与艺术,1938年移居纽约后开启创作生涯。其作品横跨雕塑、装置、绘画与纺织艺术,核心主题直击家庭创伤、性别权力与记忆重构。 * 以巨型蜘蛛雕塑《妈妈》闻名全球,将蜘蛛隐喻为“修补记忆的母亲”;《细胞》系列装置通过金属牢笼与柔软织物并置,揭露肉体与精神的囚禁与挣扎。她80岁后迎创作巅峰,用旧衣物缝制装置,将纺织行为转化为对抗遗忘的仪式,被誉为“用针线解剖灵魂的巫医”。 * 《蜘蛛、情妇与橘子》于2008年上映。该片讲述了蜘蛛、情妇与橘子这三个元素相互缠绕,成为布尔乔亚创作的阴影与诅咒——同时也带来祝福。此纪录片深入探讨了她的艺术生涯、童年经历及其作品背后颇具深意的故事。 * 与哈拉维理论的共振点: a. 打破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 b. 强调跨物种的"纠缠共生"关系 c. 技术作为新的进化驱动力 * 蜘蛛作为共生体 a.《妈妈》系列蜘蛛并非传统母亲符号 b.蛛腿同时呈现建筑脚手架与血管形态 c.蛛网既是捕食工具又是庇护所——矛盾共生 12:08 哈拉维的《伴侣物种宣言》(2003年)与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 * 哈拉维的三本书(从左到右):《赛博格宣言》→《伴侣物种宣言》→《与麻烦同在:在克苏鲁世制造亲缘》 * 唐娜·哈拉维在《伴侣物种宣言》中提出了一种突破传统物种边界的关系哲学,强调人类与非人类实体(如动物、技术、环境)之间共生、互构与共同进化的动态联系。这一理论与当代非人类/智能伴侣关系(如人工智能、社交机器人、虚拟生命体)的讨论高度契合,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概念:伴侣物种的颠覆性内涵 * 1. 从“驯化”到“共谋” * 2. 非对称的权力纠缠 二、智能伴侣关系的三重实践 * 1. 物质性共生 * 2. 认知协同进化 * 3. 情感互构性 三、批判性张力与未来挑战 * 1. 资本殖民的风险 * 2. 本体论危机 * 3. 生态政治重构 哈拉维的理论为理解人-技关系提供了非二元论的伦理框架,要求: * 1. 承认智能体的能动性(agency),即使其不具备意识 * 2. 建立跨物种对话机制,如AI可解释性(XAI)与算法审计 * 3. 将“关怀伦理”扩展至技术生命周期,从芯片采矿到电子垃圾处理 未来的核心命题不再是“人类能否控制AI”,而是如何在共生中保持批判性亲密——这或许正是哈拉维所言的“staying with the trouble”的真谛。 38:00 二次元及乙游中的性别视角 55:43 乙女游戏所设想的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爱-尊重-理解-陪伴-互惠 01:16:17 进一步推进:除了与人与非人的共在以外,那么人与非人的共生会是怎样的情形?
本|期|介|绍 在《爱的终结》(The End of Love)一书中,伊娃·伊洛思(Eva Illouz)详细记录了亲密关系如何结束。她指出,如果说现代爱情曾因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意愿”自由进入“性与情感关系”而闻名,那么当代爱情则以“非选择”(non-choice)的实践为特征,拥有退出关系的自由。伊洛思将这种关系逐渐淡化、消失、溶解和破裂的过程称为“去爱”(unloving)。传统社会学往往聚焦于社会纽带的形成,而《爱的终结》则有力地提出应该研究社会纽带为何以及如何崩解和瓦解。 作者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在“非选择”和“去爱”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伊洛思认为,社会纽带的解体与当代资本主义息息相关,而后者的特征在于不承诺和非选择的实践——这种实践允许人们迅速退出交易、快速调整价格以及打破忠诚关系。反过来,“去爱”和“非选择”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有力地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能生育更少的孩子、越来越多地独居以及性生活减少。 正如复旦大学政治哲学教授林曦所说:“积极自由是指你可以去做一件事情,消极自由是指你不要来干涉我,我可以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那么消极自由带来的空白地带要靠什么填补呢?易洛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靠消费文化来填补空白,所以你会看到为什么现在情感的互动模式,还有亲密关系的建立或消解,越来越多地受经济逻辑统治。这是易洛思在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个重要洞见。” 本|期|主|播 林之舒:传播学博士生。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感谢“彩糖悠悠”、“草莓”、“Lily”、“Lynn”、“乎拉”等书友的真诚讨论和参与,还有会议时聊天区的热烈讨论。 本|期|时|间|线 02:45 林之舒主读部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爱已经被利益、欲望和本能遮蔽了。很多人也无法区分爱与欲望。资本市场控制了人们关于爱跟自由的选择,它异化了人们的情感世界。性感关系如何沦为经济交易。 08:22 关于作者伊娃·伊洛思 •出生于摩洛哥菲斯,十岁时随父母移居法国。她在巴黎获得社会学、传播学和文学学士学位,在希伯来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传播学和文化研究博士学位。 •被德国《时代周报》列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十二位知识分子之一。 •她的研究领域涉及情感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资本主义社会学。在她的一系列新作品中,她越来越集中注意力在资本主义对性和情感的影响。 * 易洛斯著《爱的终结》(2019)英文版封面 * 易洛斯与Eudald Espluga的视频学术访谈 CCCB:Eva Illouz with Conversation with Eudald Espluga * 本书核心主题是资本主义如何在消费与生产领域改变了人们的情感模式。 主旨和核心论点 •爱、选择和资本主义文化相互交互的作用关系 •分析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如何改变了人际关系 •探讨技术和社交媒体对情感的影响 •现代爱的易逝,背后的运转逻辑? •贯穿全书的隐含规范:(各种形式的)爱,仍然是形成社会关系的最有意义的方式。 10:21 伊娃·伊洛思认为,虽然如此,但各种形式的爱依然是构成社会关系最有益的方式。社交媒体上“去人格化的”“商品化”的交互关系。现代约会市场上存在的大量“不爱”问题。 本书结构: •为什么不爱?消极选择的社会学导论 •前现代的求爱(社会确定性与消极关系的兴起) •搞不懂的性爱(当代性爱的框架) •视觉资本主义与主题不确定性的崛起(情感的经济学) •处处受限的自由(亲密关系的新形态) •离婚作为一种消极关系 16:00 不爱(unloving):消极选择的社会学导论 •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当代社会的最大特征之一。亲密纽带的瓦解与实体/虚拟网络的增加、科技经济相关的咨询产业挂钩。 •理解“不爱”:帮助我们理解资本主义、性、性别关系和科技之间的交叉,如何生成这种社会性/非社会性的新形式。 •过去的爱情被禁锢在宗教故事、社会权威、父权体制等一系列共同体的控制,渐渐变成当今发展成个人意志的个体情感可以来选择婚恋对象。 •在当今,人们不断行使自由,靠的是有权利不参与某些关系,或从某些关系中脱离,这个过程我们也许可以称为“选择不选”:在关系的任何阶段选择抽身而退。 •我们永远无法逃脱媒介。福柯视角,将自由看作由一套强大的规训与控制系统所支撑的自由主义幻象。 •某物的价值与它的独特性密切相关。人的价值可能会因为他人的目光和评估,从而变得不稳定,从根本上不稳定。 •情感自由与性自由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无论你认可自由还是谴责自由,自由都是一种具有制度结构的东西,这种结构又要反过来要求改造自我理解与社会关系。 •性主体的定义: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一种性存在的经验,Ta感到自己有权获得性快感和性安全,她主动地做出性选择,并且Ta有一个作为性存在的身份认同。” •异性恋的矛盾和危机:异性恋这种制度会把不平等组织成一个情感系统,这个系统会把浪漫关系成功与否的重负压在人们的心理上(主要是女性)自由让情感不平等既不能被识破,也得不到解决。 •选择性增多极大地改变人们形塑体验自己主体性的方式。在消极纽带中,主体并不想去发现、知晓、僭占、征服他者的主体性。 •新自由主义的性主体性中,人们所体验到的消极社交性并非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自我肯定式的自由”,即自我通过否定、无视别人来肯定自己。 •君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自我肯定式的自由:自我通过否定别人、无视别人来肯定自己。 •不经心性爱剥夺了他人身上的特异性。每位参与者都能预知其他人的表现,他们都在表演着一种已经编码为文化脚本的性幻想,表演色情片里烂俗的套路。 •性自我、科技自我和消费自我组成了一个强大的矩阵,与情感自我分离开来。处在这些过程中心的自我既能物化他人,也会被他人物化。 25:55 前现代的求爱:社会确定性与消极关系的兴起(讨论约会文化的变迁) •前现代的情感/求爱模式是向着一种规范性合乎道德的秩序紧密看齐的。从性别角度看来,此时的女性是男性的欲望客体而非自己的欲望主体。使人们彼此连接的,是社会规则和程序,而非主体的情感。 •主体性与客体性(社会)经验契合的传统求爱方式,被一个符号性、社会性、规范性的框架内组织起来,按部就班地在固定的、已知的意义中展开,使得那些关于亲密关系的可信的未来被内嵌于互动之中,从而产生一种确定性。 •19世纪末性科学的出现,把男女变成了性与生物学层面上本体迥异的生物。他们的差别仅仅是生物性上的,并且是优劣互补的。性成为一种生物趋力,于是就不存在什么原罪。 •求爱作为男女互动的主导模式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向一种男女交往规则完全改变的性秩序转变:性摆脱亲属关系,性体验和性探索成为许多人重要而独立的面向,从内部分解婚姻、情感和性实践。 •城市化扩张与消费休闲领域兴起,性成为了一种娱乐。性与消费文化无缝衔接。性的变迁与资本,视觉资本主义。 29:52 搞不懂的性爱(当代性爱的框架) •性自由—本真性文化。自我本真化实践基于的逻辑:性解释并体现了一个人最真实的自我。(个体自由) •性变成一系列消费实践。这些消费实践重新组织了人们的身体、外形、人和自我的关系、人的欲望、自我呈现,以及各种一般的社会关系。 •《名利场》杂志讨论Tinder:约会软件的广泛使用,等于性爱走上了自由市场经济之路。 •不经心性爱(casual sex)的特征:深度不确定性、短暂,可以采取商品的形式,无罪恶/羞耻感的匿名性互动,削弱了关系本应有的互惠规则、剥夺了他人身上的特异性。不经心性爱就是以愉悦为核心(只追求快感),自我为参照(极端个人主义的),性互动本身为目标。 •“否定性”——自我作为一种虚空被渴望填满(黑格尔——科耶夫——拉康)——定义了欲望本身。 •在“消极纽带”中,自我完全逃避了欲望和承认的机制,主题不想去发现、知晓、僭占和征服他者的主体性。他者只是自我来表达、确认个人自主性的方法——而非承认的对象。 •混乱是消极是社会性的来源,会通过不确定性来重新形成关系和管理关系。 38:56 视觉资本主义与主体不确定性的崛起(情感的经济学) •市场逻辑如何渗透到亲密关系中?个人如何将自己“商品化”和“品牌化”? •价值生产、价值评估和价值贬低,与资本主义文化中主体性的强化和解体密切相关。 •性吸引力是通过消费品和消费实践而操演性地建立起来的,因而它就是一种经济表现。身体被用来生产符号价值和经济价值。 •《羞耻》(2011)中的性瘾者,探讨了自我如何被劈成两半,走向性与情感两条不同的道路。 44:35 处处受限的自由(亲密关系的新形态) •混乱的意志/不稳定性作为一种情感状况/不发一言地退出/信任与不确定性。 •社会交换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行动者会以互惠的普遍规范来引导自己的行动,并且期望他人能回报自己所给出的东西。(阿尔文·古尔德 ) •现代社会关系的不确定性创造出了一种情感上的囚徒困境:既然双方通常都有保护自我价值感的强烈愿望,而袒露自我会带来脆弱感,那么一个人只有在坚信对方又回报时,才会信任对方会与自己合作。当代关系之所以混乱无序,人人都恐惧爱,正是因为建立信任的机制崩塌了。 •临时工人最初可能很享受不受拘束的流动生活,但他们很快就会厌弃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开始渴望得到工作上的安全感胜过其他一切东西。“他们想要有人永久地需要他们;投身于某种社会结构比个人的流动性更加重要。” •在经济生活中,面临不确定性的风险承担者更有可能成为赢家。而在浪漫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自我经营者,要么是那些很少面对不确定性的人,要么是那些知道如何克服对损失和不确定性的厌憎的人。 49:41 离婚作为一种消极关系 •离婚包含了全书都在分析的—性从生殖(再生产)到享乐的转向;财富积累的经济模式从家庭转向消费领域;消费文化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由归属形成的纽带消解,并以选择为基础、契约为形式的纽带所替代。 •离婚中的“不爱”是慢慢拆开或撕开织物,而后者的模糊化的,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用线进行编织的“不爱”有所区别。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们会把性和情感方面的问题看成是更能被接受、更有说服力的离婚理由。情感已经变成婚姻和离婚的核心所在。 •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情感亲密性是婚姻的首要目标,也是判断婚姻是否正当的标准。 •当代人的性自我,比历史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突出。人们之所以“不爱”,是因为他们难以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性身体调和一致。 •我们说的“不爱”很大一部分是被自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它让主体难以独自确定自己的价值。 59:59 总结 •消极关系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亲和关系始终是贯穿本书的主线。 •研究当代异性恋的民族志。 •自由的规范性理想,已经从自由实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计划和定义,变成了被消费市场和技术塑造的消极关系。 •新形势的资本主义改变了亲密关系的生态,看似改变了女性的屈从地位,但也创造出了大量拒绝、受伤、失望——“不爱”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各种经济、文化机器中不断流通着。 01:02:14 徐迎春的总结。 01:06:57 对《基层女性》与“曲曲”的讨论。 01:14:55 对“曲曲”的进一步讨论。
本|期|介|绍 韩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女性。 1970年,韩江出生于韩国光州,父亲和两位兄长都是作家。从延世大学毕业后,韩江先后投身诗歌和小说创作。1999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童佛》拿到韩国小说文学奖。此后,她先后出版了《植物妻子》(2000)、《玄鹿》(2005)、《素食者》(2007)。2010年之后,她的作品包括《少年来了》(2014)、《白》(2016),新作《不要告别》(작별하지 않는다)于今年九月出版。2015年,《素食者》首次被译介到英国,次年,她凭借该做的英译本拿到了布克奖,成为迄今为止亚洲唯一一位布克奖得主。 韩江的写作风格没有延续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而是选择了由梦境、独白和记忆搭建的极度个人化的视角,借用光与暗、植物与动物等意象组合的对比不断瓦解角色眼中的现实世界。这种视角很有图像感,也是“女性和媒体”读书会想要对文字文本进行视觉解读分享的重要原因。 植物意象在《素食者》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植物在自然界中默默生长,它们依赖阳光、雨露,以一种看似无声无息的方式展现生命的力量。植物的生命循环,从种子的萌发到枝叶的繁茂,再到凋零与重生,女主人公如同被阴影笼罩的植物,但依然有着内在的生命力等待被唤醒与释放。 韩江作品中的“素食者”并非简单的饮食选择,而是一种强烈的隐喻象征。拒绝肉类或许意味着女主人公对肉食——欲望——的彻底弃绝。她既不想做欲望的主体,也不想做欲望的客体,她要彻底离开某种结构,某种空间,某种秩序。 植物和女性似乎有着天然的关联,生态女性主义告诉我们,自然生态作为一种“他者”存在,是与人类中心相对的概念,而女性似乎从一出生就注定了是男性的欲望对象,是父权制中的“他者”景观,这与植物的生态人文意向似乎有诸多共同之处。 在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中,女性主义的表达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内涵。韩江的《素食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深入挖掘了女性的精神内核。机缘巧合,本次读书会的主读者杨舒蕙博士也对城市和自然生态的性别视觉解读有自己的独特洞见,并且她近期还以杭州为背景创作了名为《斯芬克斯的世界:杭州故事》,试图通过奇幻与想象的创作展现出自然和城市景观中别样的跨性别视角。 作品详见: 从百年孤独到斯芬克斯的世界 斯芬克斯的世界:流动的肉身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李赛可: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教师。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与社会、媒介社会学、媒介话语、影视传播与文化产业。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6:53 杨舒蕙主读环节:《素食者》文本细读。 49:04 对《素食者》的个人阅读总结。 50:19 《素食者》中对于“食肉者”“肉”“血”的描绘令我联想到艺术家佛朗西斯·培根的作品所呈现的意象。 53:49 我想讨论的八个问题。 01:08:49 韩江其他的写作。 00:11:02 韩江:《少年来了》。 01:18:35 从性缘话语体系全面撤退:《可怜的东西》与《钛》。 01:28:24 杨舒蕙作品解读:从疼痛、肉身与植物的角度。 01:40:09 徐迎春的评点环节:对韩江“反抗性”的不同看法。 01:45:42 李赛可与读环节。ps:电影《好东西》。暴力、多元与希望。 02:17:56 徐迎春的总结。
某种逻辑:“她为什么搞女性主义?因为她当不了性资源。”
安娜对于精神连接的追求是吃饱了撑的吗?
本|期|介|绍 在女人通常被剔出历史的年代,特洛伊的海伦却被写进史册。她在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形象:少女、王后、祭司、暗娼、鬼魅、精灵,甚至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量。海伦在史前因美丽和力量而受到崇拜,在伊丽莎白时代被咒骂为妓女和灾祸,到现代又被指认为复活节彩蛋、圣诞树精灵的源头甚至雅利安人至上论的帮凶。 真实的海伦究竟在哪里? 英国历史学家、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专长古典史的贝塔妮·休斯(Bettany Hughes)花费数年跨越希腊、北非和小亚细亚各地,试图还原海伦的一生。她用史诗般的叙事和独到的文学性描写,试图理解女性视角中的海伦形象——《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 实际上,贝塔妮·休斯本人是英国第一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的女性历史学家,拍摄了40多部纪录片:“作为女性,我会从一个略微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因为女性和男性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当时,我已经厌倦了历代对海伦的描述。人们总是谈论她的美貌,好像除了美貌,她一无是处,或只是把海伦当作一个荡妇,一个诱惑者。但实际上,她是一个生动、足智多谋的女人,她能够把控大局。如果她的原型是青铜时代的某位真实女性,那她一定会拥有地位和财富,所以,我想讲述一个真正的海伦的故事。” “在欧里庇得斯创作的《海伦》中,海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生和命运都是畸形的,部分是因为赫拉,部分是因为我的美貌,我希望自己像一幅画一样被涂抹干净,再画上平凡,而不是美丽的容貌……’就是说,海伦不希望自己拥有美貌。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 贝塔妮·休斯著、曾小楚译《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中文版,九州出版社出版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1:10 杨舒蕙主讲部分:海伦的图像与故事型(含大量图像分析) * 雅典大口径陶罐,描绘了墨涅拉俄斯打算杀死海伦,但看到她的美貌后却放下了剑的场景,公元前 450-440 年。 * 庞贝壁画中的海伦: * Leda and the Swan,1505-1510 * 广为人知的传说是,海伦是在希腊众神之王宙斯引诱斯巴达国王廷达瑞俄斯的妻子勒达之后出生的。为了引诱勒达,宙斯化身为天鹅;当一只鹰追赶他时,他飞向勒达寻求庇护。接着他与勒达同寝——他仍然是天鹅的形态!——时候他离开,留下斯巴达王后怀上身孕。在与宙斯同寝之后,勒达还与廷达瑞俄斯同寝并怀孕。到了分娩时,勒达产下了一个蛋(有些传说是两个),从蛋里不仅生出了海伦,还生下了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卡斯托和波吕丢刻斯。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海伦和波吕丢刻斯是宙斯的孩子,而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和卡斯托是廷达瑞俄斯的孩子。 * 在另一个传说中,海伦不是宙斯和勒达的女儿,而是宙斯和涅墨西斯的女儿。涅墨西斯通常被描述为原始神灵尼克斯的女儿,她是报应的神圣化身。为了逃避宙斯的追求,涅墨西斯将自己变成了各种动物,其中最后一只动物是一只鹅;宙斯则将自己变成了一只鹅或一只天鹅。涅墨西斯随后怀孕并产下一颗蛋,这颗蛋落入了勒达手中。当海伦从蛋中孵化出来时,勒达和廷达瑞俄斯把她当亲生女儿抚养。 * The Rape of Helen,1530-1539 * 在西方绘画中,海伦前往特洛伊的旅程通常被描绘成一场强行绑架。这幅画就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 * Helen and Paris,1788 * 海伦作为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英俊的帕里斯来到斯巴达执行外交使命。启程之前,帕里斯受命评判三位强大女神之间的选美比赛: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比赛的获胜者将获得一个金苹果,上面刻着“最美丽的人”。每位女神都试图贿赂帕里斯,但阿佛洛狄忒的贿赂赢得了他的心:她承诺,如果帕里斯选中她,她将赐予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的爱。 * 在最广为人知的神话来源中,海伦自愿跟随帕里斯,被他的魅力和英俊外表所征服。然而,根据一些作者的说法,帕里斯强奸了海伦,违背她的意愿把她带到了特洛伊。 * Helen of Troy,1863 * 海伦最著名的称号是“特洛伊的海伦”,但她也是“斯巴达的海伦”。 * Helen of Troy,1867 * 古代文献经常以敬畏的语气提及海伦的美貌,但很少用任何俗套的绰号来形容她(“金发碧眼”、“面色红润”等)。但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弗里吉亚的达雷斯在公元前六世纪的一篇散文作品中,声称自己目睹了特洛伊的陷落,他对海伦的外表和性格是这样评价的:“她美丽、纯真、迷人。她的腿最漂亮,她的嘴最可爱。她的眉毛之间有一颗美人痣。” * 在一种传说中,当特洛伊最终沦陷时,墨涅拉俄斯已经准备好杀死他通奸的妻子;但只要瞥一眼她,他便放下武器,把她带回家,重新做他的妻子。 * Helen of Troy,1898 * 海伦凝视着一面装饰着裸体阿佛洛狄忒的镜子,赞赏地展示着自己的一缕头发。 * Helen On The Walls Of Troy,1865 * 阿伽门农和墨涅拉俄斯在远征之初遭遇了无数挫折,包括一些不愿参加的希腊人(其中包括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在密西亚(特洛伊南部)意外登陆以及灾难性的风暴。有一次,阿伽门农激怒了女神阿尔忒弥斯,被迫牺牲了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在一些传说中,她实际上是海伦和忒修斯的女儿)来安抚她。只有在这次牺牲之后,希腊人才能航行到特洛伊。当庞大的希腊军队终于在特洛伊登陆时,他们首先派出一个代表团前往特洛伊,其中包括海伦的丈夫墨涅拉俄斯和狡猾的奥德修斯等人,要求归还海伦。当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坚决拒绝时,特洛伊战争终于爆发了。战争持续了十年。第九年,墨涅拉俄斯和帕里斯同意一决胜负,但墨涅拉俄斯获胜后,阿佛洛狄忒救了帕里斯一命,战争就这样继续下去。不久之后,帕里斯被菲罗克忒忒斯用赫拉克勒斯曾经拥有的毒箭射死。然而特洛伊人仍不肯将海伦归还给墨涅拉俄斯,而是将海伦送给了帕里斯的兄弟得伊福玻斯为妻。 * Zeuxis choosing his models,1858 * 宙克西斯(Zeuxis)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赫拉克勒斯城(意大利)的画师之一。据说他想描绘海伦,但找不到一个足够漂亮的模特。最后,他通过结合五个不同女人的优点解决了这个问题。 34:25 对《特洛伊的海伦:女神、公主与荡妇》的介绍(包括引言与尾声):本书是对海伦形象如何被构建和使用的分析说明。 * The Chosen Five,Edwin Long,1885 * 原文:画的背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工作室。一个中年男人面对着5个华丽的女子:一个是金发女郎;一个全身一丝不挂,脖子上戴着一条项链,一头浓密的红发用金环箍了起来;一个深褐色头发的女子背对着我们,长袍半脱,垂在臀部上;一个有着罗马风格的漂亮女孩正俯身在桌上下跳棋;第五个女孩的肤色比其他人都要深,她全身赤裸,怀抱里拉琴,一张豹皮地毯铺在大腿下方。她们身躯优美,却一脸漠然。男性画家饥渴地凝视着眼前这些女人,但她们却没有一人看向他。 * The Search for Beauty,Edwin Long,1885 * 原文:宙克西斯正在“面试”他的模特,几十个女人围着他;许多人开始脱衣服;一个女人正拔出发簪,好让一头蓝黑色的头发披下来。这些女孩必须肉眼可见的完美,如果她们想成为第二个海伦的话,每个细节都不能有瑕疵。宙克西斯热切地审视着她们,沉醉于手头的工作。 56:50 海伦与其他女性:要永远看见一个复杂的目光场域。 * 像海伦一样的女性: 01:06:11 蛇蝎美人。Femme Fatale-Black Women-Fatal Women。 * 夏娃(Eve)即与蛇蝎美人形象有所关联;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维纳斯(Venus)、斯芬克斯(Sphinx)、美杜莎(Medusa)、潘多拉(Pandora)等也都可算得上蛇蝎美人们的源头。此后如海伦(Helen)、克里奥佩特拉(Cleopatra)、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莎乐美(Salome)等也可以被看作蛇蝎美人的早期形态。 ” * 原型女性(the Arche type of Feminine)“大母神”并不是纯善的 , 她包含着“善良的”“恐怖的”“既善又恶”的三副面孔,是“女神”“女妖”以及“女神和女妖”的复合。 * The Apparition,Gustave Moreau,1876 * 约翰的头颅漂浮在空中。莎乐美这位阴鸷少女拥有自我意识,她直指圣约翰。Femme Fatale的蛇蝎美人形象在这里邪谑,欲望四溢。 *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John the Baptist,Caravaggio,1610 * After Peter Paul Rubens: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the Baptist,1609 - 1699 01:16:53 小说《红与黑》中的惊悚桥段:“已经把于连的头放在她面前的一张大理石小桌上,正在吻他的前额。” 01:21:03 “蓝碧嘉”笔下的女性形象。 * 塔玛拉·德兰陂卡(Tamara de Lempicka)是一位Femme Fatale。二十年代的装饰艺术(Art Deco)颇为阳刚,几何、对称,利落、简洁。 01:25:31 其他女性看海伦。 * 赫卡柏:是我的儿子生得太漂亮了,你一看见他心里便产生了爱。你看见他穿一身东方的服装,金光闪闪,心就迷乱了。你在阿尔戈斯生活简朴,希望离开斯巴达,到这遍地黄金的弗律基亚的城市来,用奢侈浪费淹没它;墨涅拉奥斯的家财不够你这么奢靡挥霍,(来特洛伊后)谁见过你用绳上吊或用刀自杀,像一个忠贞的妻子在思念她的前夫时做的那样?你好趾高气扬。此外,到现在你还这么穿金戴银地出来,和你的丈夫出现在同一片蓝天下,啊,一个无耻的女人!这时候你应该穿上破衣烂衫,怕得发抖,剪了头发走出来,如果为了过去的过错,你还懂得节制,不这么厚颜无耻的话。墨涅拉奥斯,请听我这篇话的结论:为了希腊的光荣,杀了她,这是她罪有应得:你再给别的女人订一条法律:“背夫者杀”。 01:25:56 有关厄勒克塔拉的集中性讨论。 * 冷血的奥瑞斯特斯面对母亲的哭喊和泪水,恍然有些犹疑。紧跟在身边的厄勒克特拉却冷冰冰地说,“杀死她!她不是我们的母亲,她是杀死父王的凶手!”奥瑞斯特斯在姐姐的催促下,终于一剑封喉。 * Electra at the grave of Agamemnon,Frederic Leighton,1869 * 女儿一方面与母亲竞争,另一方面将会认同母亲,而这一点与男性与父亲的认同是类似的。母女关系比父子关系包含了更多的冲突,以及“分离与共生”的主题,也会让女性的道路更增加挑战。 * Electra vs Oedipus: The Drama of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厄勒克特拉与俄狄浦斯:母女关系的戏剧性》)作者:Hendrika C. Freud * 该书探讨了母亲与女儿之间复杂且动荡的关系。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是中心人物的观点相反,这书提出了“女性实际上更注意母亲”的观点。 01:45:17 蛇蝎美人的现当代变体(比如性少数方向)。 * 令人心动的另一个Femme Fatale形象变体来自《奥兰多》。 * 斯芬克斯原型一直在流变,从蛇蝎美人到少数族裔与性少数群体,本质都是现当代对斯芬克斯的新呈现。《怪奇物语》里的11也是一个“妖孽”,一个出自大母神体系的现代斯芬克斯。 01:48:38 听众问答部分。 徐迎春:“怀特历史写作理论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从所谓“历史的负担”中“解放现在”,使人们想象与传统历史叙事不同的另一种与过去的关系。”
近期的思考:之前的声音民族志删除的原因,以及“性别的荒诞”。
本|期|介|绍 继上一期播客节目《Vol.022 | 服美役和金莲崇拜:女性身体的累与用(上)》以后,本期播客将公布《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费女性的》与《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女性与媒体第41期读书会的提问与回答环节。 本|期|主|播 杨舒蕙: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写作者、插画师、艺术家、大学教师。祛魅研究所主理人。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徐迎春: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及环境NGO传播工作多年。现主要关注边缘文化及弱势议题包括女性主义议题等。 本|期|时|间|线 01:11 讨论点1:为适应中西方两种语境,《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的文化传译之难。讨论点2:缠足和穿高跟鞋的区别。讨论点3:缠足与反缠足的支配者:父权。 15:30 为何男跨女(mtf)的表现和关注度总是比女跨男(ftm)更多? 19:17 对本次读书会全程的看法和总结。 21:54 反思当代“脚小”的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9:11 为何在本次读书会里加入这么多的性少数案例?人为何如此需要认同?服美役和认同追求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为何如此难以克服对社会认同的执着? 36:40 如何克服对迎合和认同的追求?高度的主体性如何形成? 43:50 缠足盛行时代的女性,其特权现实与“雌竞”意识形态。 46:30 如何与男性开启这方面的反思与讨论。 50:35《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一书所缺乏的本地访谈与田野。 54:35 关于女孩剪短发的问题。 1:00:28 做选择的自由与权力。 1:01:14 “我和我母亲的故事”。 1:06:50 父母不要高高在上。很难进入他人的情景去理解他人,也无法为他人做出替代性选择——尊重主体间性的重要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