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觉文化】摩登风尚:近代上海服饰|卞向阳

上海和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有着特殊关联性。1912年,17 岁的刘海粟就以过人的胆识和几位画友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教育重镇——上海美专,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在海老诞辰128周年之际,无边界小酒馆 弄堂声音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特别栏目,约请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与公众分享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心得。 今天做客我们电台的是东华大学教授卞向阳先生,他将从着装的摩登形象与流行传播、服饰风貌、旗袍的旋律和中山装的源流等方面与我们分享近代上海的摩登风尚。 19世纪末上海英租界四马路(今福州路)街景(引自《点石斋画报》竹集之《马夫凶横》) 从左至右:叶浅予作《秋之长袍》;方雪鸪《春季新装》;西平《1934年最新舞服》 云裳广告 1930 年第50 期《良友》杂志的“最新式住宅陈设”主题图片 1912 年的服制条例中的服装鞋帽式样 民国时期的女性人物照(引自《良友》1930年第44 期第26页) 1931 年《玲珑》杂志中的社交名媛梁佩琴 “神鱼”牌麻纱舞袜的广告 杂志上刊登的群星着时装的照片 身着西装的周象贤与着中式服装友人们在上海的合影(清末民初分别着中、西式服装的男青年) 名媛时装表演为福音医院募款(引自《玲珑》1934年第164期第2482页) 一组刊登于1934年至1936年《玲珑》杂志上的电影明星徐来的时装照片 《玲珑》杂志中女学生华丽时髦的摩登形象 杂志中华美时尚的职业知识女性衣着形象(左一女诗人虞岫云, 左二郎静山之妻雷佩芝) 号称“新女性”的上海职业妇女 杭英作月份牌中甜、嗲、糯、嫩的女性形象 辛亥革命以后身着西式装扮的男子 民国初期的旗袍马甲的流变 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前的照片 穿中式衣裤加西式皮鞋的时尚女性与上衣下裙和穿长袍的少女 1922年5月顾维钧(前排左五)与友人摄于上海 民国初期穿西式服装的女性 1920年至1927年间着文明新装的上海女子 上海中华照相馆拍摄中的新式婚照,新娘礼服中西合璧,描龙绣凤的纱裙配以花冠和婚纱 穿着上衣下裙、旗袍马甲以及旗袍装扮的上海国民大学女学生合影 1935年4月3日,全国首届集体婚礼在江湾市府礼堂举行,新娘穿西式婚纱 《玲珑》中参加运动会的女子 女子骑马的装束 20世纪30年代上海俄商经营的西比利亚皮货店总店门面 孙中山先生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在1926被称为“中山装” 1920 年南京路,左边较高建筑为永安公司,其对面是先施公司,道路两旁各种商铺林立。

73分钟
99+
1年前

【现代视觉文化】他们如何接纳摄影 ——上海美专与摄影|顾铮

上海和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有着特殊关联性。1912年,17 岁的刘海粟就以过人的胆识和几位画友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教育重镇——上海美专,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在海老诞辰128周年之际,无边界小酒馆 弄堂声音推出“现代视觉文化”特别栏目,约请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与公众分享他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心得。 今天做客我们电台的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先生,他将与大家细细分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与摄影的关系。 1925年6月6日《上海画报》创刊号所刊《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人体写生科摄影》 “本报记者,特请于刘海粟氏,将该校生徒,实习人体写生时,摄影刊布,俾明真相,高坐裸体影者,即模特儿也。” 1930年刘海粟游欧时拍摄合影照(左起:张弦,张韵士、刘海粟、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傅雷) “上海图画美术院” 招生广告 (《申报》,1913年1月28日) 民国上海摄影生态(左图为金石声摄于1930年代),中《中华摄影学社第一次影展合影》(1928年),右为报刊照相机广告 “天马会美术展览之摄影杰作”,刊《良友》第20期(1927年) 右下为美专教师丁悚摄影作品 刘抗留法期间与傅雷打网球合影 刘海粟《柿子》1930年代 丁悚摄影作品 左:《画室里的春光》刊《青青电影》1934年第5期;右:《大桥》1930年代 潘思同作品《作壁上观》 张光宇自拍像,1930年代 刘抗留法期间与傅雷及外国友人的自拍 刘抗拍摄之学生出游与写生,左照中为刘抗 刘抗摄其新婚时寓所内景,1930年代 闻名天下之第十七届毕业合影(1935年) 沙飞1936年上学期学籍材料(由王雁提供) 沙飞(1912-1950) 《倒影》(以司徒怀之名发表),1930年代 吴印咸《光影》1930年代 郑景康摄影作品,刊于1937年《美术生活》第34期 在校学生张接华所摄人体写生课 左前为时任西画系主任张玉良;照片背面有“张接华摄”之版权章 《上海漫画》1929年6月29日第62期报导“美专学期成绩展览摄影部出品” 报导文字如下: “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本届学期成绩展览,特添设摄影一部为历届展览所未有,由该校学生陈成华蔡锡谦等竭力筹备,精选全校作品百十余幅,定于本月廿七日起至三十日止四天,在菜市路尾该校,举行大规模之成绩展览,欢迎各界参观。” 《晨风》第三集(1934年)所刊“上海美专摄影会第五次作品展览”之作品 封面作品为1931-34年在学的美专学生陈谨诗所摄 1937年制作的“上海美专新制第19届毕业纪念册”版面

55分钟
99+
1年前

【无边界小酒馆特别节目】艺术家的孩子|王小音、施勇、高茜、黄松

我们特别策划了《艺术家的孩子》专题。探讨当今艺术热潮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些艺术大咖们的孩子怎样学画?艺术家父母们教吗?教还是不教?怎么教呢?我们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音、当代艺术家施勇、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高茜和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黄松,巧合的是,他们异口同声:不教,从心。放风筝也好,放羊也好,耳濡目染也好……也许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回答理解成无为而为不教之教。 【节目嘉宾】 王小音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法国卢浮宫认证艺术教师,上海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施勇 当代艺术家,香格纳画廊艺术总监 高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黄松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记者 【时间线】 00:02:24 小朋友的世界其实蛮奇怪、蛮好玩的 00:08:03 《大师从这里起步——上海青少年亲子美术大展》缘起 00:18:45 艺术家如何放任他们的孩子自由地画 00:27:31 孩子是如何看待艺术家父母的作品 00:31:56 何为美育? 00:45:19 儿童美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对比 00:52:45 带孩子看展览 01:08:29 儿童对于艺术家父母创作的影响 01:11:37 大人和小孩对于图形的概念完全不一样 【本期音乐】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歌 【节目封面】 《画布上的莫扎特》施懿菡 9岁画 【互动方式】 欢迎各位朋友在喜马拉雅和小宇宙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也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保持联系。

84分钟
99+
1年前

《青年史》:你的青年时代结束了吗|赵川《草稿剧场》

青年不只是指当下的年轻人,也是人的过去和未来。从2022年7月开始,我与来自班加罗尔的Anuja Ghosalkar戈莎尔卡、开普敦的Qondiswa JAMES,和来自日内瓦与巴黎的委内瑞拉移民Pierre-Angelo Zavaglia组成了一个超越地域和世代的联合创作和表演小组,通过跨越文化、媒介和跨线上线下的调研和创作,做出了非常实验性的剧场作品,叫《青年史》。这部戏的创作是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最终在2023年4月以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作了演出。 【时间线】 02:44 通过跨越文化、媒介和跨线上线下的调研和创作,做出了非常实验性的剧场作品,叫《青年史》 06:24 青年不只是指当下的年轻人,也是人的过去和未来 08:05《青年史》虽然是一个过去完成时态,同时也揭示了那些经历对现在甚至未来的影响 15:24 青年时代结束了吗? 19:34今天的年轻人比以前的更自由了吗?更懂事吗?更有人情味?更富有吗? 20:32你的年纪活在你自己身上吗? 22:48无论如何,你会装聋作哑吗? 26:38为什么让“青年”让它进入历史? 30:17《青年史》整部戏或者可以用来当作是一种提问 《青年史》剧照,北京,李晏摄影 《青年史》 概念:赵川 联合创作艺术家:阿努贾·戈莎卡(班加罗尔) 、宽迪思瓦·詹姆斯(开普敦)、皮埃尔-安吉洛·扎瓦格利亚(日内瓦/巴黎)和赵川(上海) 现场即兴音乐家:迪米特里·德·佩罗(苏黎世) 声音指导:莱奥·科林(苏黎世) 项目统筹:杨悦 舞美:许志锋 技术顾问:郑为民 多媒体搭建:滑惜子 影像剪辑:曾令瑜 项目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草台班 【关于草稿剧场】 “草稿剧场”想聊聊人生舞台上未成型或刚开始有点样子的艺术想法、创作形式;以剧场、表演为出发点,期待能在都市空中,不拘一格地与朋友们分享观点,涂画各种蓝图。 【互动方式】 欢迎各位朋友在喜马拉雅和小宇宙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也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保持联系。

35分钟
99+
1年前

金佐宁:昆曲舞台表演中的视听契约(下)|殷漪《有种声音》

【本期嘉宾】 金佐宁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 音乐人类学者 成长于香港,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后赴美国夏威夷大学研究院,修读音乐人类学。2022-2023年度,金佐宁成为德英基金会首届策展学者。 【节目手册】 00:32 传统声音的当代性 05:41 创作与学术是相互反馈的关系 11:28 钟是现代生活人类对于时间的感知 13:38 在便利性面前我们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 18:05 戏曲中的时间是有弹性的 25:39 演出中的鼓掌 28:33 锣鼓是噪音吗 30:05 戏曲中的想象空间创造个人与剧目的连接 33:26 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34:27 锣鼓的不可替代性 36:32 锣鼓制作产业链 40:27 新作品:以声音描述的乐师与噪音的关系及他们的生存状态 43:54 在探索锣鼓更多可能性之前,先充分了解其声音的意义 48:20 锣鼓的后媒介概念 49:31 翻译犹如喝茶回甘 52:30 声音技术好像是人类的进步,但其实反过来说也是一种退步 56:11 舞台效果的区别反映东西方对世界认识方式的不一样 57:45 昆曲推荐 【更多声音】 音乐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实地录音与……(一) 实地录音与……(二) 实地录音与……(三) 实地录音与……(四) 实地录音与……(五) 实地录音与……(六) 公共空间声音运行逻辑与机制 吴建京:地下上海2000(上) 吴建京:地下上海2000(下) 金佐宁:昆曲舞台表演中的视听契约(上) 【关于有种声音】 “有种声音“以听觉文化为背景,使用“声音”作为切入点,联结城市研究、当代艺术、非主流音乐、建筑、人文学科等主题,以此激发公众对于听觉与声音的艺术审美与日常经验,重新评估“听觉与声音”的价值与潜能。 【互动方式】 欢迎各位朋友在喜马拉雅和小宇宙评论区给我们留言,也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保持联系。 *非注明之外,所有声音和音乐内容知识产权都归殷漪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59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