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补充一期认知课,内容有点烧脑、但对大家今后的投资很有帮助。截止到今天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技术的内容,日后也会讲到许多关于技术分析的方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技术分析?你利用技术分析的依据又是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注重的是图形本身存在的规律,而所谓的图形包括盘面上所有的指标,包括k线,均线,成交量以及其他各种指标,如macd、kdj等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运行的规律、去判断接下来的股价走势就叫技术分析。 然后再回答第二个问题,也是今天的重点,也就是技术分析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你为什么选择了技术分析的方式而没有选择其他?当我们选择一种方式的时候,一定是认可了这种方式的前提条件,否则你没理由选择这种方式。接下来我举个有趣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如果有人对你说他要走到世界的尽头,你认为可能吗?作为21世纪的人我猜你的答案是不可能,因为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我们居住的世界压根就没有尽头...你看,你相信世界是圆的,所以你不会选择去寻找世界尽头,因为你认可了世界是圆的这一前提条件,所以选择了不去寻找世界尽头。 接下来换个假设,如果这个世界是平的,那么无论路程多么遥远,理论上都可以走到世界尽头。先不要质疑这个假设的科学性,因为在古代人们就是这么认为的....当时的人们相信世界是平的,所以有人选择去寻找世界尽头,同时也有了如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以上例子同样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选择某一种方式一定是因为认可了某种前提条件,比如古时候的人们认可了世界是平的这一前提条件,于是才有了寻找世界尽头的做法。技术分析亦是如此,当你决定做一名技术分析者的时候,一定是因为认可了技术分析的前提条件,否则你没有选择技术分析的必要。 目前技术分析有三个公认的假设,你的分析一定是建立在这三个假设上。 第1假设: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这代表股价的走势已经包含了所有信息在里面,因此技术分析者不会去考虑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已经反映在了股价上,他们认为股价的波动就是对市场一切行为的反应。 第2个假设:趋势具有延续性,这点很好理解,这说明股价一旦形成了某种趋势,技术分析者就会认为这种趋势会在未来延续下去。比如股价之前一直处在上升的状态,那么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技术分析者会断定股价会继续上涨,反过来理解下跌也是一样。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股价从任何一个时间点出现拐点都是有可能的,但技术分析者相信前面的趋势会一直延续下去。 第3假设:历史会重演,技术分析者非常注重股价的历史走势,因为相同或类似的走势很可能再次出现。假如历史中出现了A走势,随后衔接了B走势,而如今你再次遇到了A走势,那么你会判断接下来还会出现B走势。显而易见,这种判断就是基于历史会重演的假设,你如果压根就不信历史会重演,那么面对出现过的A走势也就没必要做出B走势的预判。 以上三个假设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上面的三个假设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你信与不信而已。你如果信,那么你可以选择技术分析,如果你不信或压根就不理解的话,你也就没必要选择技术分析,否则就像一个人跑来对你说:我相信这世界是圆的,但我也相信这世界存在尽头一样,荒诞至极....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试盘也是主力的一种手法,就如字面意思一样,试盘就是测试盘面的意思,主力通过这种手段去了解买卖方的意图、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力操盘一只股票,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心理战,在这场战役中资金可以理解为弹药,弹药充足胜率就高,而战术则体现在心理层面.... 一只股票不仅有主力一个玩家,除了大量的散户之外还有其他主力在里面,要想花最少的成本达到最终的目的,那就需要揣测对手的想法,而“试盘”就是一种手段、一种揣测对手意图的手段。 举一个有趣的例子:你面前有条河、你想游过去,但听说河里有食人鱼,你为了证实这一点朝河里扔了一块肉,你这种行为就是在“试盘”,肉还在说明没有食人鱼,肉不在说明的确有食人鱼存在。 主力试盘主要是为了测试两种力量;一种是抛压盘的力量,一种是承接盘的力量,为了方便讲解接下来就用抛压盘举例说明:大家还记得之前讲过的洗盘流程吗?主力为了拉升股价,会通过洗盘的方式逼迫低成本持有股票的人卖出股票,只要这些人卖掉了手中的股票,主力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拉升股价。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主力怎么知道卖出股票的人都是低成本持仓的人呢?假如主力在5元附近开始洗盘,其目的是为了让1元持仓的人卖出股票,但结果都是4元持仓的人卖掉了股票,这就意味着真正低成本持仓的人并没有选择大量卖出、或者说卖出的数量没有主力预想的多,那么剩下的人在面对股价拉升时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卖出意愿,到时候主力拉升股价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主力拉升股价就需要花钱买股票,而这个过程中如果卖股票的人太多,就会对主力形成抛压,所以在拉升股价前主力一定要确保抛压盘的数量足以承受。主力洗盘过程中如果低位持股的人大量卖掉了股票,那么后期的抛压盘数量就会减少。相反、如果洗盘时低位持仓的人卖出的数量很少,那么剩下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今后的抛压盘。 但是问题来了;股市中的买卖并不是实名制,主力洗盘的目的是为了清理掉低位持仓的人,但最终的结果其实连主力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候主力就需要试盘来验证其洗盘的结果,比如在股票集合竞价时大幅拉高股价,如果股价能顺利拉高、说明卖盘较少,说明抛压盘较少。连续几天尝试这种操作,就能大致得出抛盘较少的结论,说明主力前期的洗盘较为成功,也说明大量低位持仓的人在洗盘时卖掉了股票。 相反,主力集合竞价时大幅拉升股价,但发现总有大量卖盘出现使股价回落,尝试多日后都是同样的结局,这说明抛压盘的数量比较多,前期洗盘没有洗干净、也就是低位持仓的人没能大量洗出局。主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拉升股价,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无功而返,要么价格拉升不到理想的高度,要么同等高度下需要花费更多的资金成本。 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平时的炒股过程,你是不是经常在集合竞价中看到股价突然飙升?但等到开盘时却出现了大幅回落的情况?这种现象没准就是某个主力试盘导致的结果。当然,主力在交易过程中试盘的方法也有很多,这些等拿到日后再讲。另外,我上文说的内容都是测试抛压盘的例子,向下测试承接盘也是同样的原理。 当主力吃饱喝足的时候就需要出货、也就是卖出股票兑现,而这时候主力要测试承接盘的力量、也就是买盘的多少。主力要出货当然希望承接盘越多越好,否则他想卖也卖不掉,这时候主力也会通过试盘来试探的买方的力量,确保买方足够多、承接力度足够强,此时主力才会大量出货卖出股票,而那些承接盘还有一个酷炫的名字:叫接盘侠。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洗盘也叫做洗筹,是主力机构的一种操盘手法,这种手法被人们称为洗盘。主力洗盘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在拉升股价的中途想办法将低位持仓的筹码洗掉,逼迫他们卖出手中的筹码。再通俗一点讲;主力想让那些低位持有股票的人在中途卖出股票,让这些人卖掉股票就是主力的目的。 为了这个目的主力会将股价走势搞的很难看,让人误以为股价有下跌的风险,这时候低位持股的人会受到惊吓,认为价格会下跌、进而卖掉手中的股票。这时候你可能会有几个疑问:主力洗盘的目的是为了让低成本持有股票的人卖出股票,但这个目的达成后又能给主力带来什么好处呢? 答案是方便主力进一步拉升股价!换句话说:主力今后想进一步拉升股价,但是拉升股价都需要冒一个风险:那就是要克服卖方的抛压。拉升股价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买买买,买的足够多、价格就会涨。但是别忘了,买卖的强弱不是由一方决定的,而是对比出来的。或许主力买的很多,但如果卖方卖的更凶猛,那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股价非但没涨,甚至还会下跌。 如此一来,主力该花的钱一分没少花,但股价却没能如期上涨,很显然这将是一次失败的操盘。那么问题来了:主力应该怎么做才能阻止卖方过度的抛售股票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想明白哪些人最容易卖掉股票?这个问题稍加思考就会有答案,答案是谁的利润高谁的卖出意愿就更强烈! 那谁的利润高呢?答案正是那些低成本持有股票的人,或者说低位持有股票的人也可以。因为这些人的成本很低,所以面对股价持续的上涨肯定会产生比其他人更强烈的卖出意愿,而这一部分人正好成为了主力今后要面对的对手盘。主力拉升股价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这些人的抛压,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力会想办法让这些人提前卖出股票,只要这些人卖掉了股票就能解除今后拉升股价时的最大威胁。 最后我们举个例子加深一下理解:假如一只股从1元涨到了5元,而在5元的基础上主力打算进一步拉升股价,初步打算是拉升到10元。假如你当初在1元时买入了该股票,当价格涨到5元时你可能还没有太强的卖出意愿,但是当价格继续上涨,涨到6元,7元乃至到10元的时候,你的卖出意愿肯定会越来越强烈,因为你的持仓成本非常低,导致同样的涨幅下有着比别人更多的利润。 重点是、在低位持仓的人不止你一个,可能还有很多其他人,而我作为主力一定要让你们提前卖出股票,否当我继续拉升股价时你们一定会纷纷卖出股票、变成我的对手盘。当我的对手盘、也就是卖盘变多的时候,价格拉升就变得异常困难。所以我会在拉升股价前让股价先产生剧烈的波动,让走势看起来不太乐观,如此一来,在1元附近持仓的人可能会提前卖出股票,至此我的洗盘成功结束。 假如我选择股价在5元的时候开始洗盘,让股价走势变得非常难看,而1元成本持仓的你刚好在5元附近卖掉了股票,至此我成功将你洗出了局,今后我会在5元的基础上继续拉升股价,而你将不再对我产生抛压风险。 当然了,我在5元附近洗盘时也一定有人会在5元的时候再买进来,你可能会好奇这些人难道不会在后期卖出股票、影响我拉升股价吗?答案当然是会,但他们不是最大威胁,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成本是5块钱....跟1块钱成本的人相比,他们的卖出意愿会弱很多,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假如后期我将股价拉升到了6块钱,你觉得后期最有可能出卖的人是谁?是成本5元的人还是1元的人? 答案当然是1元持仓的人...因为当一个人的利润越大、他的卖出意愿就越强烈,不过现在我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在1元持仓的人已经被我洗盘出局了...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因为成本决定着企业的利润,投资股票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有人问你:炒股的时候如何确定成本?请问你会怎么回答?你可能会说买入价就是成本价,比如一只股10元,你买进去后成本就是10元,今后股价跑到10元以上你就会盈利,股价跑到10元以下你就会面临亏损。 这么说只对了一半,买入价的确是成本价,但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只买一次,比如股价10元的时候买入,等股价跌到8元的时候再买入一次,请问这时候你的持仓成本是多少?我猜你会毫不犹豫的说是9元,取10元和8元的平均数是9元,所以你的持仓成本就是9元。 然后我们继续加大难度,假如你分别在股价10元,8元,5元时买入了股票,请问你的成本又是多少?数字变多了,但算法依旧很简单,只需要求出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答案是7.67元,公式为(10+8+5)÷3=7.67元。公式很好理解,你需要将每次买入的价格想加然后除以买入的总数,因为你总共买入了3次,所以最后要除以3。 以上方法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接下来我们继续增加难度。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默认为每次买入的数量是相等的,所以计算起来非常方便,但现实中你不可能每次都买入相同的数量,或者说、有些时候必须要买入不同的数量才能快速的达到你的目的,但如果每次买入的数量并不一致,那么又该如何计算持仓成本呢? 比如你在股价10元时买入100股,然后在股价8元时买入300股,请问此时你的成本是多少呢?我先说答案,答案是8.5元,你的成本是每股8.5元。算法跟上文一样,只不过多了买入的数量,我们只需要加上这些数量就可以。 先用10元x100股=1000元,这是你第一次买入时花费的总金额。然后用8元x300股=2400元,这是你第二次买入时花费的总金额。然后用1000元+2400元=3400元,这是你两次加起来总共花费的金额,专业点讲叫总持仓市值。 然后用3400元÷400股=8.5元,3400元是你持有的总金额,用总金额除以你总共持有的股票数量、也就是400股,得出的答案就是每股的成本价、也就是8.5元。8.5元就是你的持仓成本。最后我把公式完整的说一遍:(10元x100股+8元x300股)÷400股。 记住这个公式,无论你在任何价位买入了任何数量都可以算出你的持仓成本,不要每次买入后都凭感觉去猜成本,更不要因为害怕算不明白所以每次都买入一样的数量...这些都是小学算术题,所以说知识不分贵贱,有些人觉得知识无用,只是因为他的工作中用不到这些知识罢了... 其实计算成本的过程交易软件会自动帮你计算,你每次买入后生成的成本价都是计算后的结果,今天讲这些一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背后的原理,因为好的老师不光教结果更要教背后的原理,这样才有助于打开思路,一通百通。 第二是因为投资是讲究策略的游戏,很多时候你要提前规划买卖,根据所有的可能性你也要提前做好改变成本的准备,所以你需要学会计算成本的方法。因为软件只有在确定买入后才会计算这些,而买入前需要你自行计算,这样你才能提前制定周密的计划,明白应该在什么价格上去买、又该买多少数量,而不是事后再去关注成本的变化。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有些公司不仅在A股上市,还有可能在H股上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港股,而还有一部分公司即在A股也在H股上市,这就导致同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在不同的股市中流通交易,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疑问:“这家公司的股价在不同的市场会有怎样的差异呢?” 比如说,该股在H股市场的股价与A股的股价相比会有怎样的差异呢?哪个市场的股价会更高?又高出多少呢?我们把这种对比方式称为“H/A股溢价率”,但是请注意、如果你是港股的投资者,你看到的一定是“A/H股溢价率”,因为这时候H股成了被比较对象,而A股是比较对象,所以A股是“分子”,H股是“分母”,你需要将A股的价格拿来跟H股做比较。 而我们作为A股的投资者,H股是比较对象,我们需要将H股的价格拿来跟A股做比较,所以H股成了“分子”,A股成了“分母”,而叫法也变成了“H/A股溢价率”。当然了,不是所有的股票都有这项数据,正如上文所说;只有同时在A股和H股两地上市的股票才有这项数据,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话你也找不到“H/A股溢价率”。 然后我们来讲讲H/A股溢价率的算法。算法很简单、就是用H股的价格减去A股的价格,然后除以A股的价格就可以。如果你是港股的投资者,你看到的就是A/H股溢价率,算法就变成了用A股的价格减去H股的价格,然后除以H股价格就可以,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汇率。 A股市场用的是人民币计价,而H股是用港元计价,所以对比的时候需要换算汇率。比如你是A股投资者、看的是H/A股溢价率,这时候你需要将H股的股价换算成人民币,然后用刚才的公式计算即可。如果你算的A/H股溢价率,你需要将A股的股价先换算成港元的价格,然后用上文的公式计算即可。 你不用觉得麻烦,因为这些流程都由系统来完成,当你看到数据的那一刻已经是系统计算好的结果,我只是带你了解一下流程。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实际案例;老规矩、对应图片我放在了文稿中,大家可以自行查看。 图中是招商银行的股价,准确的点是招行A股的股价,价格为39.50元,同一时间招行H股的股价是48.10港元,该股的H/A股溢价率为4.019%,说明该股H股的股价比A股要高出4.019%。如果你看到的是溢价率为负数,那说明H股价格要低于比A股价格。 以上结果就是用上文中的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先将招行的H股价格换算成人民币,然后用H股的价格减去A股价格,最后除以A股价格,得出的结果就是H/A股溢价率。 讲到这儿很多小聪明们应该发现了一个问题: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产生了差价,这是不是意味着有利润可赚呢?答案的确是这样,但又不是你想的那样...其实A股和H股始终存在一定的溢价,但这个溢价并不高,多数股票的溢价率都在正负10%以内,所以当你看到百分之几的差价时,千万别以为机会来了...这种投机行为很可能成为一个笑话... 但如果你看到某一阶段两地的溢价明显大于10%时,短线还是能做到有利可图的。比如某只股A股的价格出现了10%的涨停,这时候对应的H股很可能会涨超10%,因为港股没有涨跌停板制度,所以在A股市场受限的涨幅,很有可能会在H股上继续释放、进而出现超过10%的涨幅,这时候你交易港股就会产生更高的利润空间。 当然了,同样的逻辑反过来理解也是一样,你也可以通过H股的表现去理解A股的价格,我教给你们的方法有限、但思路是无限的,就看你们如何去变通。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学会了“T+0交易”的内在原理,今天来讲讲做T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注意!今天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尤其是经常做T的人更应该认真听讲。把我今天要讲的注意事项铭记在心,今后做T的过程中就能规避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我认为做T有两个注意事项 第一:做T过程中不要出现空仓的阶段。做T是日内交易方式,交易周期很短,买和卖都要在当天进行,而在买卖过程当中有时会出现短暂空仓的情况,尤其是做逆向“T+0”的时候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做T时应该及时规避。接下来举例说明一下; 假设你提前持有200股股票,当天你想进行先买后卖的顺向“T+0”操作,于是你在盘中再次买入了200股,此时共持有400股,当你买入后股价开始出现拉升,达到某一高点后你又将200股卖出,至此你成功完成了一次“T+0”操作。 以上是顺向“T+0”操作,顺向做T不会出现我上文说的空仓情况,但逆向“T+0”就会面临短暂空仓的窘境。继续用刚才的例子:假设你提前持有200股股票,当天你想进行先卖后买的逆向“T+0”操作,于是你在盘中先卖出了200股,然后等股价回落时再买回200股,至此你又成功完成了一次“T+0操作。 但是请注意!股市中没有神,当你做T失败的时候,你就要考虑策略的科学性。在刚才的例子中你先卖出了200股,然后又买回了200股,但是注意,在买回来之前你处在空仓的状态,而这个状态就成了风险隐患。 想象一下:如果你卖掉200股之后股价没有回落,该怎么办?如果股价没有下跌反倒出现了上涨,你就会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要以更高的成本再买回来...这就是空仓带来的弊端。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先卖掉100股,然后等股价回落时再买回100股。如果卖出后股价没有回落反倒出现上涨,至少你还有100股在里面吃肉。 以上问题是很多新手会犯的错误,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吃到差价上,但却忘了背后所要冒的风险。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做T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出现中途空仓的情况,否则一旦猜错了走势,你将会变得非常被动。 第二:做T时要确保买卖数量一致。做T是日内交易方式,你的目的是为了吃到股票当天的差价,所以不要把做T的风险留到第二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你应该确保买卖时的数量一致,以避免出现加仓或减仓的情况。接下来还是举例说明; 假设你提前持有200股股票,你决定当天要做先买后卖的“T+0”操作,于是你在盘中再次买入了100股,等股价拉升后再卖掉100股。你会发现;你卖出的数量等于前面买入的数量,买卖的数量保持一致,这么做是为了保证最终的仓位不会发生变化。你在做T前持有的仓位是200股,那么做T结束后也应该保持200股才对。为了保证做T前后的仓位不变,所以盘中买卖的数量一定要相同。 如果买卖的数量不相同,做T就变成了单方面的加仓或减仓。比如你买入100股,但事后却卖出了200股,买卖数量不对等,这导致你的底仓发生了变化,底仓变少了100股,这就变成了减仓行为,而不是做T。反过来理解也是一样,底仓是200股,但做T后如果底仓变多了,那只是单纯的加仓,而不是做T。 有时候因为判断失误人们会做出错误的决策,比如卖出后发现股价没跌反涨,这时候人们会心存侥幸,认为第二天股价会有下跌的可能,于是盘中卖掉的股票没有再买回来,此时你会发现“T+0”交易早就变了味~它不再是日内交易,而是变成了四不像...所以无论做T成功与否,你都要在当天收盘前把空缺或多余的仓位处理掉,以保证底仓数量不变。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在A股市场有一种特殊的交易玩法,叫做“T+0”,也被股民称为“做T”,这也是一种短线玩法,而且操作周期非常非常短,是日内交易方式,也就是在当天进行买卖进而赚取差价的方式。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产生一个疑问?在当天进行买卖在我国A股市场好像行不通,因为A股实行的是T+1交易制度,也就是当天买的股票最早也只能在第二天才能卖掉,如此一来又如何在当天实现买卖呢?难不成有些股票可以不受T+1制度的约束吗? 答案当然不是,T+1交易制度是整个A股市场的交易制度,所有股票的交易都要遵循T+1制度。制度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在当天实现买和卖的操作。在美股或港股市场实行的都是T+0交易制度,也就是当天可以不受限制的买卖,若我们利用某些手段也可以在当天实现买卖的话,这种方式就像极了T+0交易,所以A股股民才将这种玩法称之为“T+0交易”,不过这个“T+0”是带引号的。 讲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好奇,到底如何在当天实现买卖?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利用仓位。决定做“T+0交易”前,你需要提前持有股票在手里,这部分仓位作为底仓要始终留着,等到合适的机会做T时,你可以利用这些仓位实现日内交易,接下来我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假设你提前持有某股票200股,该股今天开盘时的股价是10元整,你认为该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有上涨的可能,于是你在10元的价格上又买入了200股,此时你共持有400股。随后股价开始上涨,在盘中涨到了10.5元的位置,你认为这是当天的卖点,于是在10.5元的位置又卖掉了200股,当你卖出后股价如你所愿的开始回落,收盘又回到了10元的位置 一切都结束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持有该股的仓位还是200股,更之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而股价从开盘的10元到收盘的10元,最终的结果都一样,但你通过低买高卖的方式吃到了在盘中出现的差价,也就是那0.5元的差价,这就是“T+0交易”的魅力。 有人会好奇为何在当天买入200股之后还能在当天卖出200股?原因很简单,后买入的那200股是新买的,但卖出的200股却是提前就持有的,也就说最初的200股在今天之前就已经买好、一直拿到了今天,所以这部分股票我可以随时卖出。有了这部分底仓做基础,我就可以在某一天实现日内交易,不再受到T+1制度的约束。 想像一下,如果我在空仓的前提下买入了上文中的股票,买入的价格还是10元,但后期股价即便涨到了10.5元我也无法选择卖出,因为我没有提前持有底仓,而当天买的股票又无法在当天卖出,所以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股价来一波过山车,然后又回到原点,盘中出现的价差也跟我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口中的“T+0交易”是一种利用仓位的手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T+0,利用这种手段可以在当天实现买和卖的操作,所以才被人们称为“T+0交易”。另外再教大家一个小知识点:在当天先买后卖的操作叫做“顺向T+0”,相反的、在当天先卖后买的操作叫做“逆向T+0”。 比如股价涨到了10.5元的位置,你认为接下来的时间股价会出现下跌,于是你先卖出了200股,等股价跌到10元的时候,你又买回来了200股,这种先卖后买的行为就叫做“逆向T+0”操作,你学会了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股票涨速是很常用的一项数据,很多短线投机客都会参考这个数据来达到筛选股票的目的。股票涨速、顾名思义指的是股票涨跌的速度,注意!我说的是速度,而不是幅度,有些人会将涨跌幅度和涨跌速度相混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跑了100米,小明也跑了100米,这叫“涨幅”,我和小明的“涨幅”是相同的。我跑100米用了10秒,小明跑100米用了15秒,很明显、奔跑相同的距离(幅度)我用了更短的时间,这就说明我的速度比小明快。 所以速度的概念很好理解,单位的距离谁用时短、谁的速度就快,或者单位时间谁跑的距离越远,谁的速度就快。反过来理解股票涨速也是一样的道理,相同的涨跌幅,谁用时最短谁的速度就快。 不过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每只股票都有涨跌两个方向,而且同方向上的涨跌幅度也不一样,这意味着确定涨跌幅后对比时间的做法并不可取,或者说这种算法很麻烦,效率比较低。田径比赛中,每个运动员奔跑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只需要计算时间就能求出速度的快慢。 但股票市场可没法让每只股票“奔跑”一样的距离,每只股的涨跌幅都是不同的,随机的。这就意味着先确定距离(涨跌幅),然后再对比时间的做法并不可取。于是系统采用了更高效的方式,也就是先确定时间,然后对比相同时间内涨跌幅的大小,这样同样可以求出涨跌速度。 这就好比田径赛场中,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开跑,而当裁判停止计时的时候,所有人又在同一时间结束比赛,最后计算哪个运动员奔跑的距离最远,就能求出速度最快的那个人。 股票的涨速就是用这种方式计算的,也就是计算相同时间内谁的涨跌幅最大,涨跌幅最大的那个说明该股的涨速最快。具体公式为:用当前的股价-过去几分钟前的股价,然后再除以几分钟前的股价。 接下来举个例子计算一下:假如某只股五分钟前的股价是10元,五分钟后的股价是10.1元,它的涨速为(10.1-10)/10 x 100%=1%,1%就是该股的涨速,准确的说是该股“五分钟涨速”,因为我们算的是5分钟内的涨跌幅变化。如果你把时间周期扩大到十分钟,那就用刚才的方式计算十分钟内的涨速即可。 以前很多软件算的都是五分钟涨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越来越追求实时的数据,导致现在很多软件中涨速都是实时的,不过背后的算法都是大同小异,只不过把时间从五分钟缩短到一分钟,乃至几十秒,这样能更好的观察股价实时的变化。 这种算法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算力的提高,相比之前、计算机可以做到计算更多的内容,按照这个趋势发展,现有的很多数据在未来也会得到改善,数据的展现会变得更及时,也更繁琐...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股票涨速的图片案例:文稿中的图片就是股票的涨速榜,它是用涨跌快慢做出的一个榜单,涨速也是用百分数来表示,数值越大说明该股涨速越快,如果你看到的涨速是负值,说明那是跌速,也就是下跌的速度,你学会了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我们在生活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衡量性价比,所谓的性价比就是商品质量和价格的比例。再好的商品价格不能太贵,再便宜的价格商品质量不能太差,所以人们总是会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价格与质量的平衡点,在这平衡点之上人们称之为高性价比,表现为商品质量很高但价格便宜,而在平衡点之下就没有性价比可言。 投资也需要衡量性价比的问题,股票也是一种商品,商品讲究质量、股票也是一样。那些收益率高的股票就等同于高质量的商品,而商品都有价格,股票也有价格。通过商品质量和价格的对比能算出“性价比”,同样的、通过股票收益率和价格也同样能算出“性价比” 人们把这个性价比指标叫做收益回撤比,或者叫收益风险比也可以。算法非常简单,就是用股票的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得出答案就是收益回撤比。股票的年化收益越高代表潜在的回报越高,投资它你有可能获得高收益,但股票的最大回撤也很高说明该股潜在的风险也很大。把收益和风险那去做个对比,我们就能得出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0” 假如某只股过去的年化收益率是-30%,而最大回撤是30%,那么它的收益回撤比就是-1,结果小于0、所以该股没有性价比可言。挑股票当然要挑高性价比的股票,所以收益回撤比最好要大于0,而且数值越大越好。 假如某只股的年化收益率是2.5%,而最大回撤是30%,那么收益回撤比就是0.08,数值大于0,你可以认为产生了性价比,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你平时花钱做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你可能会说是为了赚钱。 “那你想通过投资赚到的收益下限是多少?”赚的多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最少要赚到多少钱投资才有意义呢?这个问题你有想过吗?有些理财你不需要担任何风险也有收益可拿、比如说国债。目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概是2.8%,这意味着你花钱买了国债,不担风险每年就有2.8%的收益。这种收益也叫做无风险收益。 假如你冒风险炒股做投资,每年的收益同样是2.8%,你认为还有投资的必要吗?当然没有...直接买国债就可以了,何必炒股投资呢....你既然冒了风险,就要获得至少比无风险收益更高的回报才行,所以刚才的收益回撤比公式我们需要优化一下: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优化为(年化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最大回撤 这样算出的风险收益比会更加科学,性价比的体现也更加合理。判断标准跟之前一样,风险收益比至少要大于0,而且数值越大越好。继续用上文中的例子说明一下:某只股年化收益率为2.5%,最大回撤为30%,套用到公式中,风险收益比为(2.5%-2.8%)/30%= -0.01,一模一样的例子,用了优化后的公式发现结果完全不一样,最终的数值小于0,该股变得没有性价比可言... 最后讲一下计算时的注意事项:公式中的收益率必须是年化收益率,比如你计算的是某只股近三年的收益回撤比,你需要先计算该股的年化收益,计算方式之前都教过,这里不再赘述,同时最大回撤也要取自最近三年内的数值,换句话说、你要确保参考的数据都是同一时期的数据。至于无风险收益率可以参考2.8%-3.0%,目前国债收益率为2.8%,收益会有一定波动,但波动幅度很小,取个大概的数值就好。 收益回撤比=(年化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最大回撤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最大回撤也叫做最大回撤率,但为了方便讲解我们就用最大回撤称呼它。这个指标在基金市场非常常见,股票市场虽然比较少见,但同样可以参考该指标。作为一个投资者,注意、我说的是投资者不是投机者,风险意识永远要放在第一位,而最大回撤正好是衡量风险的一个指标。 指标的原理非常简单,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如果你平时有投资基金的经验,一定看到过最大回撤这一项指标。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最大回撤的概念:我们以股票为例,一只股在历史走势中出现过的最大跌幅就叫“最大回撤”。所谓的“回撤”指的就是下跌...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接下来我用实际案例解释一下最大回撤。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片,这是某只股最近8年的走势图,股价整体表现为上涨,但这8年期间股价也出现过剧烈波动,这其中不乏几次大跌。我们试着找出8年期间股价出现过的最大跌幅,用肉眼观察后发现、图中的A点到B点的跌幅最大,计算后得出跌幅高达-38%,这就是该股的最大回撤。 此时你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过去买入了该股票,而你买入的点刚好是A点,那就意味着未来你要承受最多-38%的跌幅,请问你能受得了吗?我猜你应该不能,因为多数人都承受不了。从图中可以看到,股价后期走出了反弹,甚至创出了新高,如果你当初忍受住了-38%的跌幅,事后非但不会亏损还会产生盈利。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中途面对-38%的跌幅时,你根本无法承受...没等股价上涨、你极有可能会在中途割肉离场,后面涨的再多也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时候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当初你没能坚持住?轻易卖掉了股票?答案很简单,-38%的跌幅远超过了你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你才会含泪割肉... 问题来了:未来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你一招,你可以参考最大回撤这一指标。当你看好某只股票,买之前可以看看该股历史中的最大回撤是多少,同时假设这一悲剧在未来很可能会重演。如果该股最大回撤是你能承受的最坏结果,那么一旦历史真的再次重演,至少你不用忍受无法承担的压力,也不会做出被逼无奈的割肉举动... 假如你看好的股票最大回撤是-50%,而你最多能承受本金亏损-20%的最坏结果,那么你需要慎重考虑买入该股票。虽然你不会每次都那么倒霉,但投资一定要将最坏的结果考虑进去,如果你就是那个最倒霉的人、买在了最高点,面对最多-50%的跌幅你的内心一定会崩溃,届时不仅要面临亏损、糟糕的情绪还会影响你的家庭、生活、工作、乃至爱情。 最大回撤在基金市场更为常用,这也是衡量基金经理风控水平的一个指标。选基金时不仅要挑收益高的,更要挑那些风险小的,而这个“风险”可以用最大回撤去衡量。 假设有两个基金的收益相同,三年时间涨幅均为100%,但第一只基金三年期间最大回撤为-20%,第二只基金最大回撤为-50%,请问你应该选哪一个基金呢?答案当然是第一只!如果你买的是第二只,当再次出现-50%跌幅时你有自信坚持不卖吗?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为了给今后的教学铺垫基础,今天来学一个常见又不太常见的指标:叫做“年化收益率”。准确的说这不是一个指标而是一个数据、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 为了方便讲解,接下来我将年化收益率简称为年化收益。年化收益在股票市场很难看到,但在基金市场却十分常见,不信我举个例子:你一定看到过某某基金,七日年化收益1.6%的字样,如果你还是不信,可以打开手机中的余额宝,目前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大概就是1.6%左右。 其实很多理财产品都在用年化收益,很多人挑基金时也会重点关注这一数据,毕竟谁都想挑一个收益率高的产品....那么到底什么是年化收益?刚才说的7日年化收益又是什么?为了方便讲解,我们就从刚才的“7日年化收益”说起。 “七日年化收益”是以最近七天的收益为准,预估出了全年的收益水平。当你看到某个基金写着“七日年化收益”为3%,这意味着你现在买入该基金,一整年后的收益预估为3%。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预估,而不是绝对。 很多人看到7日年化收益3%时,误以为七天时间就能拿到3%的收益....你有没有想过:你拿七天就能有3%的收益,如果拿一年岂不是有156%的收益...你认为这种好事可能存在吗?7日年化收益指的是一年的收益率,只不过这个收益率是预估的、并非绝对。它是以基金过去七天的收益为参考,预估了全年365天的收益水平。 比如某基金过去七天的收益为0.058%,一年中约有52个“七天”,于是用 0.058%x52=3%,这个3%就是年化收益,准确的说是7日年化收益。除了7日年化之外,你偶尔还能看到30日年化收益,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它们预估的都是全年的收益率,而预估时参考的时间由最近的7天变成了最近的30天。 说到这儿你没有想过一个问题:1日年化收益如何计算呢?其实答案很简单,看看最近的一天的收益是多少,然后用这一天的收益X 365天就可以了,得出的答案就是一日年化收益率。 这里我再出一个思考题:你在同一只基金上看到了不同的年化收益,比如7日年化收益为3.5%,而30日年化收益为3%,请问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如果你持有该基金一年时间,收益到底是3.5%还是3%呢? 首先你要明确一点,这两个收益率指的是同一只基金,而该基金一年后的具体收益谁也无法预测,无论是3.5%还是3%,这两个收益率都是预估的数值。一个是以最近7天的收益为参考、预估了全年的收益,另一个是以最近30天的收益为参考、预估了全年的收益。 两种收益率的不同只是因为预估方式的不同,并不是说哪一种更值得参考。事实上一年后的实际收益很可能既不是3.5%也不是3%,没准是3.6%,也可能是3.1%等等....所以年化收益只是一种大致的参考,一年后的具体收益谁也无法保证。 说到这有人肯定会问:“股票也能看到年化收益吗?也能看到7日、30日年化收益吗?”股票因为波动幅度较大、随机性太强,所以没有必要参考7日、30日等年化收益。或者说即便算出了7日年化收益,一年后的实际收益可能和当初的预估值相差甚远,所以没有参考的必要。预估未来的年化收益只针对价格波动较小,随机性较弱的品种,所以你通常会在理财类产品中看到“年化收益”字样。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大单净量也是衡量资金流向的指标,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张图片,大家可以先去感受一下。因为交易软件的差异化原因,有些软件会用扇形图、柱状图展现大单净量,而有些软件只会用数字来展示,但其表达的含义都是一样的,大家没必要纠结于此。 大单净量是指大单净流入、或净流出数量与流通股的比值。流通股在入门篇有过讲解,大家可以去复习一下。至于“大单净流入、净流出”则很好理解,之前的内容就讲过何为大单,所谓的大单就是人们常说的主力资金,这些单子的买卖金额或数量很大,所以叫做大单,能够大金额买卖的人多数是主力机构,所以大单也被认为是主力资金。 所谓的大单净量就是先求出大单的净流向,也就是用大单流入-大单流出,然后再÷流通股=大单净量。从公式可以看出,大单净量是指大单净流入或净流出的数量占股票流通股的比值。如果一只股的大单净量是正数,说明你看到的是大单净流入的数量占该股流通股的比值。相反,如果一只股的大单净量是负数,说明你看到的是大单净流出的数量占该股流通股的比值。 每只股的流通股数量都不一样,所以相同的大单数量在不同的股票身上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就像一顿饭吃三个馒头,对大人来说很正常,但对小孩的影响却很大。所以为了科学参考大单对每只股的影响力,才有了大单净量这一指标,因为它算的是一个比值,这就意味“结果”不会受到“分子”或“分母”单方面的影响。 一般大单净量的数值都是个位数居多,高一些的话能达到十几。如上文图中所示的那样,一般次新股容易出现大单净量较高的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们是次新股、刚上市不久,很多股份还处于未流通的状态,这就导致它们的流通股数量会比较少。公式中的“分母”变小了,最终的结果当然容易变大。 而且次新股由于刚上市不久,没有旧庄在里面,对于所以人来说该股都是“新颖”的,同时也会引来很多大资金的厮杀,因为都想进去抢先坐庄,所以次新股大单净量普遍都比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次新股的投资价值高,只是说明它的波动比较大,涨的时候暴涨、跌的时候也是暴跌,对于多数散户来说,这反倒是一道催命符,所以参考大单净量的时候,尽量避免次新股比较好。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