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作为投资者经常能听到GDP这个词,但对于多数人来说,比起GDP的概念,大家更想知道的是GDP与股市的关系,想知道GDP如何影响股市走向?“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意思是一国经济如何表现股市就会如何波动,二者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GDP对分析股市没啥用,那是因为多数A股的投资者本质上都是投机者,他们只在乎股市短期的波动,像经济这种长期影响股市的指标根本不会去分析。股市的长期走势必然会跟随经济波动,一国的GDP持续走强,该国的股市也会上涨。 我们把整个股市理解成一只股票,这时候分析股市就会变得简单许多。股市涨不涨主要看两样东西: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就是钱,一国的经济或许没啥变化,但流通的钱变得足够多的时候,该国的股市也会上涨,这就是流动性对股市的影响。 我们假设流动性不变,那么股市的走势将于经济强相关。经济走强,股市必然也会走强。这里有人会有疑问:经济到底是如何影响股市的?先回想一下上期教学的内容:当GDP不断上涨的时候,意味着这个国家的企业生产的商品足够多,商品卖的也足够多,利润自然也会不断上涨。对于利润不断上涨的企业,他们的股票一定会受到追捧,这些企业的股价自然也会上涨。 当多数企业都存在这种现象的时候,整个股市自然也会上涨,这就是经济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经济数据很好、但股市却没涨,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流动性原因,也可能是因为你观察的时间周期太短的缘故。流动性的问题上文说过,这里不再赘述。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种“奇怪”的想象,那就是GDP每年都是正增长,按理说股市也应该如此,但很多时候股市却不涨反跌。举个例子:假设某国第一年的GDP增长了5%,第二年同样增长了5%,按照股市反映经济的原理,该国的股市也应该每年上涨5%才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股市第一年反倒跌了-5%,然后第二年涨了10%。 如果你只站在第一年的时间维度去分析的话,就会得出经济与股市不匹配的结论,即经济增长了5%,但股市却跌了-5%,有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股市失灵,只是因为你参考的周期太短。一年时间对于天天投机取巧的人来说很漫长,但在经济周期中却是很小的单位。某一两年经济与股市出现错配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只要把时间拉的足够长,你会发现在不考虑流动性的情况下,一国的经济增长与股市的涨幅是大致是相符的。 GDP增长5%,但股市却下跌-5%,只能说明二者出现了短暂的错配,只要你把时间拉长,你会发现第二年股市反弹了10%上去,直接磨平了二者的差距。所以你如果是长线投资者的话,请不要在意股市短期的波动,对你而言最小的时间单位就是一年,如果没有这个耐心就贸然去做长线,很多时候反倒是会害了你。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从今天起我们又进入到了新的篇章,宏观经济篇。对于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来说,分析的基本面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公司基本面、行业基本面和经济基本面,这个顺序就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之前教大家分析财务报表就是为了了解公司基本面,行业篇是为了了解各行各业的基本面。而即将要讲的是经济基本面是基本面分析中最宏观的一个部分,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的长期表现取决于该国的经济,而一提到经济、相信很多人都听过“GDP”这个词。GDP是衡量经济最直接的一个指标,GDP的全称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它计算的是国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先别着急说听不懂,接下来听我一步一步的拆解。 一个国家有很多企业,企业会生产各种产品,将所有产品的价值加在一起,就是这个国家的生产总值,也就是该国的GDP。但是计算产品价值的时候,计算的都是最终产品的价值。这里科普一个知识点: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终产品是指一个产品的最终形态,这种产品会终端被消费者买走。比如一根雪糕它就是最终产品,这根雪糕无法再被加工,雪糕最后会被消费者买走并吃掉。 而所谓的中间产品是指能源或半成品,这些产品不会直接卖到消费者手中,比如木材。木材也可以出售,但不会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而是会被其他企业买走进行再次加工,加工后的木材可能会变成家具再进行出售。所以木材这种产品就属于中间产品。计算GDP的时候计算的是最终产品们的价值,而不是中间产品。如果将中间产品也计算在内,最后的数据会出现重复计算。 接下来我们用一段小故事巩固一下今天的内容。我们假设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非常小,只有一个人口,而这唯一的一个人只会生产一种商品,那就是衣服。这个人的生产效率非常低,一年只能生产一件衣服,而一件衣服的价格是10元,这时候该国家一年的GDP就是10元。 到了第二年,或是因为熟能生巧,或是因为利用了某些工具,这个人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他一年可以生产两件衣服,这时候该国一年的GDP就变成了20元,比去年足足翻了一倍。这个道理告诉我们要想提高GDP,提高生产效率是关键,至于如果提高生产效率、那是每个国家需要解决的难题。 到了第三年,该国家的人口变成了10个人,我们假设大家的生产效率都一样,那么由于人口的增加,该国这一年的GDP变成了200元。“人多力量大”,10个人一起生产衣服,生产的衣服数量变多了,最终的价值自然也会增长。这个道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GDP高不高,有些时候人口也起到了很多大的作用。有些国家的生产效率并不高,但由于这个国家的人口很多,所以GDP总量很高,比如说印度。当然,你如果想说中国也可以... 到了第四年,这个国家出现一些问题,这个国家的人民不再需要那么多的衣服,这意味着即便这个国家能生产再多的衣服也没用,因为人们对衣服的需求出现了饱和。没人买,你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这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靠生产衣服这个国家的经济很快就遇到了天花板,GDP限定在了200元的上限,这时候想提高GDP就必须要生产其他产品才行。人们对衣服的需求虽然饱和了,但是对沙发的需求还很旺盛,于是这个国家开始尝试生产沙发。 假设一年生产的沙发价值是100元,那么该国这一年的GDP将变成300元,也就是衣服提供了200元,沙发提供了100元。这件事告诉我们:想提高GDP要尽量生产多样化的商品,更专业点说:要各行各业全面发展,争取没有短板。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物流在股市中也是较为小众的行业,物流的本质是运输,也就是将东西从一处运往另一处,从中赚点辛苦费。物流可以理解为货物流动,而让货物流动起来的角色就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只负责运输,他们提供的是运输这种服务、而并不生产任何实物商品。那么在这里给大家出个思考题:外卖、出租车这些行业属于物流行业吗? 从运输的特征来看,外卖和出租车都可以称得上是物流,但我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外卖可以称为物流,外卖员运输的物品主要是餐品,本质上也是“物”的范畴,而出租车运输的是人,人不属于“物”,所以出租车、公交、火车不能称为物流行业,而应该是交通行业。 物流运输主要有三条“路”,分别是水路、陆路和空路。分别对应的是海运、陆运和空运。三种运输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海运是性价比最高的运输方式,它的运输成本是最低的,因为一艘货船的装载量很大,能装下更多的货物,这意味着每件货物的运输成本会摊的很薄,但海运的缺点是速度慢。 陆地运输的成本没有海运低,但它仍是必不可少的运输途径,毕竟人都生活在陆地上,无论商品起初是怎么运来的,最终都要通过陆路交付到客户手中。最后一个是空运,空运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快,除此之外几乎都是缺点。 简单了解了物流行业后,我们需要回归到投资的话题,也就是物流业如何去分析?以前人们邮寄东西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中国邮政,也就是去邮局办理相关的邮寄业务。但现在人们想到的是中通、圆通、韵达、顺丰等等。不得不说,过去十多年我国产生了许多物流巨头,这一切几乎都得益于一个行业的崛起、那就是电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购物。 人们习惯于网上购买商品,这些商品最终会通过各个物流公司运送到消费者手中,而这种新型消费方式催生了许多大型民营物流企业。但投资投的都是未来,站在今天去看未来,你认为电商是否还有高成长性?说实话,我认为有点难...几乎某个中国人懂得网上购物,也都能接受网购这种行为,该行业能看到的增量真的不多...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物流行业也会顺势成长,毕竟经济增长人们的消费意愿也会提高,买的东西多了、物流企业的业务量自然也就上来了,而且物流运输不光是针对消费者的运输,企业之间同样存在大量的物流需求。一套产业链最终还是需要物流来连接,比如下游向上游采购时就需要通过物流公司去运输。经济发展会增加企业间的业务往来,这也会让物流行业得以发展。 所以物流的发展说到底还得看经济,如果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想超出经济的增速,那么必须要有新的消费模式带动整个行业,比如过去20年的电商。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崛起,也让市场产生了对物流的极大需求。起初没人会网购,也没人相信网购,到现在人人都在网购...除非有电商这样的新兴行业出现,否则物流的发展可能更多依赖于经济发展本身。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我们来聊聊所有人都知道,但在股市中却比较冷门的行业,旅游业。在股市中,通常将旅游和酒店一起拿来作分析,因为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主要会用到“旅游”一词,但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旅游及酒店。 酒店的经营模式大家都明白,一句话概括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住宿的地方,消费者对酒店的需求主要来自商务用途和旅游,但不得不说,旅游对酒店的贡献是绝对的大头。国内的任何一个小长假期间,酒店的价格都会出现飙升,足以证明旅游才是对酒店最大的需求。 那么话说回来,旅游业又该如何分析?这个行业在未来有前景吗?包含旅游和酒店在内,这两个行业中市值最大的企业也仅有200多亿,绝大部分公司都是几十亿的市值,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这个行业天花板并不高,利润的天花板相对有限,第二:这个行业很多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意味着脱离了现有的山水资源公司很难继续发展,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经营。 这里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安徽的黄山,吉林的长白山。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展旅游业。在国内土地归国有,“山”长在地上,所以山也归国有。当发现某座山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时,请问谁能第一时间抢占这个机会?没错,答案一定是国有资本。以上说的黄山和长白山也都是国有性质的企业。 说这么多是为了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假设黄山景区非常赚钱,赚钱的后续一定是拓展业务,那么请问该公司要如何拓展业务?它能造出第二个黄山吗?当然不能。那它可以去开发其他的景区吗?比如在其他地区发现了奇山异水,将其开发成新的景区。答案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很困难,原因刚才也说过:很多自然资源都归国有,如果真有这么好的地方可以开发,也轮不到黄山旅游集团去开发,而是当地政府捷足先登。 所以长白山属于吉林,黄山属于安徽,不存在黄山去开发收购长白山的可能。既然是这样、很多景区尤其是自然景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营规模始终无法得到拓展。黄山就那么大,能容纳的旅客上限几乎是固定的,他想赚更多钱有且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涨价。 事实上也的确这样,过去所有的景点都在涨价,而涨价的背后是物价上涨,所以票价也在相应的提高。另外不难发现,分析旅游行业更多要从需求侧去分析,因为供给是相对固定的,著名的景点就那么多,这个行业赚多少钱取决于旅游的人有多少,而有多少人愿意去旅游很大程度上要看收入。当人均收入增长的时候,人们的旅游需求就会上升,而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旅游的门票价格也会提价。 有人可能会问:那决定人均收入的又是什么?答案还是经济,经济高速发展,人均收入就会快速提高,过去十几年旅游行业的发展普遍都不错,本质上就是因为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另外,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将成为整个行业的变量,那就是对境外游客的开发。过去国内游客出境游的很多,但国外游客入境游的却很少... 相比我国辽阔的自然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历史而言,吸引到的海外游客确实不多。走在东南亚某些国家的街头,你能看到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反观国内,海外游客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我个人对国内旅游行业持相对中性的态度,但如果后期能加大开放的力度,不断优化入境游的程序,进而吸引更多外海游客,那么国内旅游业还是值得期待的。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金融有三大行业,分别是银行、保险和证券,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证券行业。按照惯例、我应该先讲行业的业务模式才对,但证券这个行业没必要去讲,因为早在扫盲篇的内容中,我就详细的讲过证券公司的业务内容,简单概括就是经济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和自营业务。 如果你对这些名词感到陌生,建议回到早期内容进行复习。提到证券行业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股票,其实股票、债券都属于证券业的范畴,只不过股票的交易属性更强,所以很多人对股票更加熟悉,因为交易它的人比较多。 股票市场也可以称为证券市场,然后再来仔细品味一下“证券行业”这四个字,说明该行业主做的业务必然是围绕股票市场进行的。那么问题来了:分析证券行业时,是不是意味着要分析股票市场呢?恭喜你都会抢答了,事实的确如此。 不同于其他行业,证券行业的绝大多数业务都围绕股市展开,所以用一句话概括:分析证券行业就等同于分析股市。如果你判断未来股市会走牛,那么证券行业也会随之走强。反之,如果你判断未来股市会走熊,那么证券行业也会走弱。 这话乍一听有点像废话,因为对于多数上市公司来说,他们的股价都会受到股市大环境的影响,并非只有证券行业如此。的确是这样,但这种理解仅是从价格方面得出的结论、而我想表达的是行业的经营层面。举个例子:当股市处在熊市的时候,多数公司的股价也会下跌,但很多公司的下跌只是股票的价格在下跌,也就是股价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才出现了下跌,但公司本身的经营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而证券公司则不太一样,如果股市处在熊市,那么不光是公司股价会受到影响,公司的业务同样会受到负面影响。股市走熊,意味着公司的经济活动带来的收入会下降,比如说佣金收入就属于这个范畴。市场太差,投资者的交易量就会下降,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也会下降。 股市走熊,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也会受影响,投行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协助其他公司上市的行为,股市差、愿意上市的企业就会变少,证券公司在这方面的业务量也会缩水。另外还有资管和自营业务,这两项业务都是看天吃饭的工作,因为是拿钱投资赚收益的业务,所以当股市处在熊市时,这两个业务也必然会出现亏损。所以你会发现证券行业的名字不是白叫的,他们的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证券市场。股市差,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股价,同样会影响公司的业绩,这一点与其他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以如果你想投资证券行业,本质上就是在投资我国股市,如果你看好A股的长期发展,那么投资证券行业必然是明智的选择,反之则需要谨慎一些。如果你问我A股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个人愿意给出乐观的评价。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保险行业的本质也是中介,或者说金融行业做的几乎都是类似中介的业务。保险与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拿了一部分人的钱,然后借给另一部分人赚收益。保险的经营模式很多人都懂,但为了照顾到新手们,我认为有必要通俗的解释一下。 多数人最常接触的保险险种应该是意外险,顾名思义:我给自己花钱买了保险,如果我的身体受到了意外伤害,那么保险公司就会赔付我相应的医疗费用。比如我买的意外险是一年100元,这100元等同于保险公司的收入,如果我一年内没有出险、也就是一年内没有发生意外,那么这100元就会被保险公司全部赚走。 如果我在一年内出了意外且治疗费用是1000元,那么保险公司就要赔付我1000元的治疗费用,也就是所谓的报销。这时候保险公司就会出现亏损,1000元—100元,保险公司亏了900元。以上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看似很简单、但里面却涵盖了及其复杂的数学题。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保险公司赚不赚钱取决于保费和赔付金额。保费是客户需要支付的钱,而赔付是保险公司需要支付的钱。具体将保费和赔付金额定在什么价位、就成了一道非常复杂的数学题。保费定的高保险公司很愿意,但客户不愿意。赔付金额高客户很愿意,但保险公司不愿意。 大家肯定见过有些保险产品的保费非常便宜,但赔付金额却非常高,比如坐飞机时的意外险。按理说这种产品不利于保险公司才对,但为何还会存在?答案很简单,因为这种意外发生的概率极低。这里有一个关键词:“概率”。保险公司如何制定价格,如何设计赔付规则,背后仰仗的往往都是概率。 以常见的意外险为例:公司会统计人们最常发生的意外是什么?是交通事故还是疾病?如果是疾病,他们会统计哪类疾病的患病率最高,这些疾病最容易出现在什么年龄段的人群,以及治疗时的平均医药费是多少。根据这些海量的数据,他们会计算出相应的赔付规则。 如果你仔细看过与保险相关的合同,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文字多如牛毛,里面写的无非就是公司计算好的“游戏规则”,如多少钱免赔?什么条件下才会赔付?赔付的比率最高能达到多少等等。如此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制定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价格,同时又能令公司的效益达到最大化。 了解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后,最后来说说保险业的投资价值。我们常说的金融业主要指的是三个行业,分别是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如果将这三个行业以成长性划分的话,保险的成长性高于银行,证券业高于保险。上期讲到银行时我说过银行的成长性普遍较差,所以市场给的估值都比较低。保险的成长优于银行,未来的发展空间也会更高,从这一点来看保险至少强于银行。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购买保险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而且对比海外发达国家的投保率、国内仍处在较低水平,未来的潜在需求是比较大的,这也意味着保险业在我国仍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的产业划分吗?即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到了服务业的范畴,而今天要讲的服务业是很多人都熟悉的银行业。有人会好奇银行也属于服务行业吗?当然属于,区分服务业有一套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它是否生产实物商品,如果商品并非实物,那就可以将其定为服务业。 银行的商品其实就是钱,钱肯定不是银行生产的...而银行所做的业务其实是中介业务。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中介应该是房产中介,当你需要买房时需要中介,而对于想卖房的人来说也需要找中介,中介在中间只起到了撮合的作用,让买卖双方找到彼此的需求,让买卖得以成交。 银行也是相同的经营逻辑,银行赚的主要是息差。息是利息、差是差价,而银行提供的商品实际上就是钱。当你缺钱的时候就会向银行借钱,而银行会收取一定的利息。但这里要提出一个疑问:银行的钱又从哪来?银行需要有足够多的钱才能借给别人。没错,银行的钱来自储户、也就是将钱存进银行的人。 对于暂时不需要钱的人来说,他们会将闲置的资金存进银行,这样不仅安全,银行还会支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当然、这个利息一定小于借款利息。银行会将人们存进来的钱再借出去,然后从中赚取利息差,这就是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很多人理解商品可以被交易,但很难理解“钱”也可以成为商品被交易。很多人可以理解商品有价格,但很难理解“钱”也可以有价格,而钱的价格就是利息。 对于银行来说钱就是他们的商品。当有人把钱存进银行,你可以理解为银行在购买名为“钱”的商品,既然是购买就要付出价格,银行给存款人的利息就是支付的价格。比如银行给的存款利息是2%,那么2%就是银行支付给存款人的价格,银行用2%的价格将钱买了进来。 相反,当缺钱的人向银行借钱的时候,银行会把名为“钱”的商品卖给他们,而卖出的价格也就是利息。大家都明白“卖货价要比进货价贵”的道理,所以银行卖“钱”的价格一定比买“钱”的价格贵,也就是给借款人的利息一定高于存款人的利息。我们假设给借款人的利息是5%,5%就是卖“钱”的价格。用借款利息5%减去存款利息2%,中间的3%就是银行的息差收益。 以上是银行的主要经营模式,然后再来聊聊银行业的投资价值。我认为银行有投资价值但不多....银行的前景主要还得看经济形式,本着经济长期上行的原则,银行业必然也是向上发展,因为经济的好坏是无数企业决定的,经济好的典型特征就是企业愿意借钱扩产,借钱的企业变多了,银行的收入自然也会变多,这是我看好银行的原因。 虽然银行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但我认为很难跑赢市场。银行的业绩有一定的保障,但银行的经营模式过于单一。赚息差的玩法所有人都知道,毫无创新可言意味着市场不愿意给银行足够高的估值。高估值的企业一定具备了很强的成长性,未来能让人们看到很多种可能性。 但银行的模式太过于单一,未来的路几乎都能预期到,既然是能预期到的事情,人们普遍不会给出太高的估值,这也就是为什么银行股的估值一直很低的原因。最后做个总结:如果你的目的就是把钱存银行吃利息,那么还不如直接去买银行股。但如果想获得超过经济增长的收益,那么银行股不见得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银行业也要搞业务创新,那么最有可能的方向是资管和投行,能成功转型这两个方向的银行股,市场才有可能给出更高的估值。不懂资管和投行的人建议回到扫盲篇复习。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的内容比较短,算是对上期有关医药行业内容的补充,医药也是A股市场中的大热门,对此感兴趣的人也比较多、也问到了许多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名词,比如在股市中常见的CXO,CRO等等...关注医药的人对这些词汇肯定不陌生,知道这是与医药相关的行业,但又说不出具体的区别。 CXO也好CRO也罢,与其说它们是行业,倒不如说是某种业务,将从事这种业务的医药企业称为CXO。所谓的CXO指的是医药外包业务,“外包”这个词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生活中也有很多从事“外包”的企业。所谓的外包业务就是A公司出钱,把某项业务交由B公司去做,而B公司充当的就是外包的角色。 所谓的CXO指的是医药行业的外包业务,CXO是医药外包行业的统称,这里包括研发方面的外包,加工方面的外包,销售方面的外包等等。举个例子:如果某家药企从事的是外包业务,那么该公司在股市中属于CXO板块,也就是从事医药外包的行业。 但外包也分领域,如果这家公司承接的外包项目主要是研发,那么该公司就叫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也叫做CRO。举个例子:A公司想研发一款新药出来,但自己不想搞研发,于是就把研发的工作交给B公司,而B公司从事的就是药物研发领域的外包,它拿了A公司的钱,按照A公司的要求去研发对应的药物,这种公司就属于CRO企业,也就是从事医药研发外包的企业。 还有一些药企做的是生产加工环节的外包,也就是拿着其他药企的订单,按照对方的要求去加工产品,这些公司就属于CMO企业。 当然,大家没必要全部记住,只需要了解从事医药外包业务的公司都叫CXO。CXO是一种统称,而我们常听的CRO就是外包业务中主要从事“研发”外包的企业。除了研发之外、还有从事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外包企业,它们分别称为CMO和CSO。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医药领域非常专业,我这个外行人自然讲不明白学术的问题,只能教大家一点皮毛。先把医药行业粗略分为中药和西药,先来讲讲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我个人对中药了解的非常少,人们对中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可以确认,中药在生活中主要是以保健为主,面对重伤、种疾人们选的还是西医的治疗方法。 我个人觉得中药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但可投的企业并不多。中药的投资逻辑就一个,那就是“独门秘方”,回看几家中药白马股,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独门秘方,比如片仔癀、云南白药等等。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独门秘方成了该行业的壁垒,外人难以撼动。如果一定要投资中药,记得要挑具有“独家秘方”的企业。 然后聊聊西药:从制药的方式可以分为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化学制药是用化学合成的方式制作药物。你可以理解为将不同的化学成分合成到一起、就变成了具有疗效的药物。而生物制药则有本质的不同,药物中所需的成分都来自生物本身。换言之、从生物中提取所需的成分然后制成药物,这就是生物制药技术。 从技术角度看,生物制药要难于化学制药,成本也高于化学制药,但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均好于化学制药。不是说化学制药的方式不好,而是非得进行对比的话,生物制药的投资价值会更高一些。以上是从制药方式进行的划分,如果从研发角度出发,还可以将企业分为仿制药和创新药。 创新药很好理解,通过企业的自主研发生产创新型药物,这类企业就属于创新药企的范畴。创新药等同于该公司的知识产权,它也就变成了该企业的独门秘方。而仿制药就如名字一样,“模仿制造别人的产品”,这就是仿制药。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这难道不是专利窃取行为吗?”的确,所有药物都有相关的专利、不能随意去仿制,但专利都有保护期,过了这个时间期限其他药企就可以进行仿制生产。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创新药当然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创新”是股市中最喜欢的话题,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代表着未来的高成长性。不过创新药和仿制药企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创新药的缺点是研发成本高,很多时候砸了金钱和时间也换不来好的研究成果,但好处是一旦研发成功,企业利润率会得到大幅的提升。毕竟是“人无我有”的产品,企业掌握了产品的绝对定价权,产品毛利必然会大幅提升。 仿制药的缺点是利润低,靠的还是走量,竞争较为激烈,毕竟我能生产的别人也可以生产,没有任何技术壁垒。而仿制药的优点是成本低,毕竟减少了研发环节,研发费用能省下不少钱。但投资投的都是未来,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药方向是更值得重视的领域。 另外说一个细节:无论是创新药企还是仿制药,与它们的制药方式没有直接关联。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将仿制药理解为化学制药,将创新药理解为生物药...切记:无论是仿制为主还是研发创新为主,与该企业的制药方式没有任何任何关系。 最后总结一下我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看法:我认为整个行业的投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未来人口的老龄化,看病治病的刚需性都支撑着行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在医药医疗领域与海外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而这个差距也是进步的空间。医院里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机器也都依赖进口,所以医疗器械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服装家纺是很小众的行业,在A股的市值占比也很低,本来不想讲的,但有人来问,那就简单聊聊吧。在A股市场上、市值最高的两家服装企业是海澜之家和雅戈尔,目前的市值都在三四百亿左右,这放在动辄千亿的其他龙头企业面前,服装行业的体量确实很小。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利润规模小,二是估值低。利润规模小是行业属性决定的,毕竟价格对服装的影响很大,除非某品牌具有奢侈品属性,否则人们都倾向于购买便宜的服饰。这就意味着产品很难通过卖高价实现高利润,取而代之的是“走量战术”,也就是卖的多才能赚的多。 这句话也说明未来服装行业的突破方向是品牌化,谁能把自家品牌打造成高端奢侈品形象,该品牌的服装就有足够高的溢价能力,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品牌,我也想不出将品牌打造成高端形象的办法...从海外品牌来看,这种高端形象的塑造需要有讲故事的能力,用好故事去塑造品牌形象,“钻戒代表爱情”就是资本家通过讲故事实现的目的,这导致廉价的钻石卖出了天价。 另外,服装行业的估值普遍较低,市场敢给出高估值一定是因为行业的成长性足够高,而成长性很多程度上要看科技创新能力,但服装这个行业显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服装行业的技术主要在于生产端,但在21世纪的今天,服装的加工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这之上很难再有突破。 技术的天花板就在眼前,市场当然不会给出太高的估值。综上所述:我对服装行业的投资价值持中性态度,或者说比服装有价值的行业有很多,没必要非得选它。但如果你就是想投资该行业,可以多留意经济周期的变化以及企业的营销手段。 服装是可选消费,经济向上、人均收入增长,大家对服装的需求就会上升,对价格的敏感度也会下降,人们会更愿意花大价钱去买所谓更好的衣服。相反,经济下行、人均收入增长放缓,人们也会降低对服装的消费,且消费时也会偏向经济实惠的品牌。 所以尽量在经济上行时期去投资,尤其是投资具有高端形象的品牌。经济下行周期则尽量避免投资,如果无法避免、那就尽量选择价格亲民的服装品牌。除去经济周期的影响,未来也可以多关注哪些品牌能够成功树立高端形象、甚至是奢侈形象。如果这个行业能成功杀出奢侈品这条路,行业利润将出现暴增,股价自然也会随之上涨。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说道芯片很多人都听说过7纳米芯片、5纳米芯片等等,这些芯片又有哪些差别呢?先说结论:纳米前面的数字越小代表芯片的性能越强、制作工艺越先进。比如5纳米芯片强于7纳米芯片。芯片的面积大概只有指甲盖大小,在这小小的面积中布满了无数个晶体管,而电流就在晶体管中穿梭。 每一个晶体管都会流经电流,电流会从晶体管中的“源极”流向“漏极”,当然、你没必要记住这些名词,只需要明白电流需要从晶体管中的A流向B,而A和B之间存在“栅极”,这个“栅极”你可以理解为连接AB两端的必经之路。这条路的长度就是人们常说的几纳米。 电流从A流向B就要经过这条“路”,这条路越长、电流在途中的损耗就越大,路越短、电流的损耗就越小。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一个人从A点跑到B点,中间的路越长,你在途中的体力消耗就越大,路越短、体力消耗则越小。人们平时说的几纳米指的就是芯片晶体管中“栅极”的长度。 一个芯片中有上百亿个晶体管,如果每个晶体管中的栅极都很短,那就说明同样的芯片面积中可以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晶体管数量越多,芯片的性能也会越强大。然后我们进入本期内容的主题:也就是芯片的制作流程,从流程中你也能了解到整个行业的上下游分布情况。 芯片制造主要用的是半导体材料,而这个材料主要是硅。之前讲光伏行业的时候提到过硅,硅主要存在于石英砂中,从中提炼硅然后将硅做成硅晶圆。硅晶圆你也可以理解为硅片,因为它的形状就是圆形的薄片,而芯片的制作过程就是在这张圆形薄片上进行,也就是在硅片上进行。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细节,芯片的制作过程可以简单理解为雕刻的过程,也就是将及其复杂的电路图刻在硅片上,这个过程非常精密,需要用到光刻技术。所谓的光刻可以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也就是用“光”作为雕刻的工具,将电路图刻在硅片上,而负责光刻的机器叫做“光刻机”,但是用光还无法直接在硅片上进行光刻,我们需要在硅片表面涂上一种物质,叫做光刻胶。 涂上光刻胶之后就会留下光刻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光刻的结果。当然,光刻的过程不能凭想象发挥,我们需要设计出芯片的电路图,然后按照图纸进行光刻。这就跟盖房子是一样的道理,先出设计图、然后按照图纸去施工。当所有的工序全部结束后,最后剩下的就是封装测试。 到了这一步,芯片的主要制作流程已经结束,一张硅片上已经布满了若干个芯片,然后将这张圆形硅片进行切割,切割出的每一个小方片就是芯片,最后将其封装成最终的成品并拿去测试性能,如果性能没有问题,一个完整的芯片就这样诞生了。 知道芯片的生产过程后,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分布。有的企业是做芯片设计的,而有些企业是做芯片材料的、比如光刻胶和硅晶圆(也就是硅片)。还有做芯片代工的,所谓代工就是只负责制造芯片,拿着别人的订单,按照对方的要求,用自己的生产线生产芯片,这就是芯片代工。还有企业是专做设备的、也就是芯片制造用到的设备,比如光刻机。 光刻机是芯片制造时必不可少的设备,而光刻机的生产需要及其复杂的工艺,也可以说这是整个芯片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国有能力生产光刻机,但还无法生产先进光刻机,所谓先进主要指能生产7纳米以下芯片的光刻机。国内如果能突破光刻机技术,那么我国的芯片行业将引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芯片行业的投资我不想花太多时间去分析,因为科技根本没有天花板,任何时候投资都是对的,只不过有时候估值偏高、有时候估值偏低,只要把行业周期踏准了就好,只要不做到追高去买,那么无论任何时候去投资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毕竟是赌国运的事情,没理由不去投。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微信公众号:小生聊投资 今天要讲的行业可以说是明星行业,因为从2018年开始,大洋彼岸的美国总是给我们使绊子,尤其是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也正是从那以后让很多国人明白了芯片的重要性。对于芯片,有人说这是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足以看出芯片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讲具体的分析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芯片?芯片主要应用于哪里?芯片和半导体又有何区别?以及芯片的具体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先从简单的开始:芯片和半导体有何区别?很多时候这两个名词都会共同出现,但严格来讲二者并不是相同的东西。 芯片是产品,而半导体是材料。制造一个产品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这是产品和材料的关系,也是芯片和半导体的关系。有些材料具有导电的属性、它们叫做导体,而有些材料则无法导电、它们叫做绝缘体。还有一种材料比较特殊,它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所以叫做半导体。 由于芯片这种产品主要是用半导体材料制造的,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习惯将二者画上等号。现实中人们提到半导体的时候、也会理所当然的将其理解成芯片。既然芯片才是最终的产品,那么接下里的内容我都将用“芯片”这个名词来讲解。芯片这个东西现实中很难直接接触,但却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很多人手里的手机,它的内部就装有芯片。 这时候我们要提出一个疑问:芯片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它为什么会那么重要?芯片可以用一个词汇去形容,那就是“大脑”。而大脑的特征就是智能。没错、芯片就等同于大脑,把它装在电子产品中,该产品就等同于有了“智力”,比如我们最常见的电脑。 每台电脑中都搭载着芯片,而电脑性能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芯片的性能。有些电脑运行卡顿、有可能就是芯片性能不足导致的。手机中也同样搭载在着芯片,现在的手机智能化程度与电脑没啥差别,所以手机和电脑中搭载的芯片往往是最先进的芯片。 手机、电脑中有芯片很多人可以理解,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不光是手机电脑,几乎所有电子产品都搭载了芯片,比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等。只要是具备智能化的特征,该产品内部必然搭载了芯片,只不过很多人不认为空调、洗衣机有“智慧”。 以空调为例;如果空调没有“智慧”,它如何理解你拿着遥控器对它发出的指令?它又如何主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为你做到省心省电?这些都证明了空调具备一定的智能,只不过空调的智能程度远不及手机电脑而已。换句话说,空调有脑子、只是脑子没那么聪明,所以空调中搭载的芯片不需要太过于先进。 洗衣机也是同理,输入一个指令、告诉它按照某种模式去清洗,它就会按照指令去完成,能理解这些指令证明它也有的大脑、也就是芯片。另外,芯片不光存在于民用市场,军工领域也会用到芯片。一发导弹如何做到精准打击目标?因为导弹内部也搭载了芯片,它可以智能化的锁定目标、追踪目标、解决目标。这一切都依赖于背后的芯片。 (内容已登记版权,翻版必究!)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