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海博 【嘉宾】:蔡伟杰,深圳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博士 【你会听到】 03:25 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系的发展背景 06:11 美国区域研究的兴起与二战息息相关 10:22 传统「汉学」研究与区域研究的不同 22:18 拉铁摩尔从「顾问」到出走美国 23:04 美国中国学(Chinese Studies)登上历史舞台 29:55 黄仁宇因区域研究经费削减被裁员 33:03 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范式 39:30 费氏学生柯文对于「冲击回应」的反叛 49:07 「新清史」与「华南学派」基于的两种问题意识 54:59 反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加州学派 68:01 项飙主持,欧立德与刘小萌的对话 72:21 海上新清史,清朝的海洋性 【音乐】 片头: The Ecstasy of Gold by 马友友 & Ennio Morricone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特别介绍】:「中间城市」是「中间地带」新开的细分系列节目,将主要关注城市规划史、城市建筑史。当我们了解城市建筑的历史,知道每一条街道的脉络,也许会容易感受我们生活的城市。 【你会听到】 02:20 大学时代,朱涛对梁思成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认识 05:25 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观 08:10 梁思成的建筑研究思路 20:08 民族形式的建筑范式 26:25 1930年代,现代主义遭遇双重打压 29:50 苏联在建筑领域的反复 34:10 反复古与反浪费的批判 37:10 中国建筑师的意识 40:13 陈占祥对梁思成的回忆文章 44:42 朱涛国庆十大建筑研究 【音乐】 片头:The Blue Kite by大友良英
【主播】:海博 【嘉宾】:郭晨子,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戏剧《邬达克》编剧。 【你会听到】 02:45 建筑与戏剧结合而出的《邬达克》 12:52 邬达克的传奇与悲剧 18:35 为一张船票开启「上海逃亡」 25:38 初入上海,邬达克的身份危机与焦虑 29:52 从克利洋行的绘图员到合伙人 35:46 一个没有自己语言的设计师,一个优秀的裁缝 40:47 邬达克设计的慕尔堂 49:06 国际饭店与中国银行大楼的不同结局 57:42 走向现代主义风格的吴同文住宅 63:30 从文学角度看上海 66:40 白先勇初回大陆,在曾经的白公馆请客 70:19 武康大楼与邬达克的悖论 【音乐】 片头/片尾:季节 by彭为 【本期参考书目】 《邬达克》—— 卢卡·彭切里尼 / 尤利娅·切伊迪 《向邬达克致敬》——方毓强 《与邬达克同时代》——王唯铭 【特别介绍】:「中间城市」是「中间地带」新开的细分系列节目,将主要关注城市规划史、城市建筑史。当我们了解城市建筑的历史,知道每一条街道的脉络,也许会容易感受我们生活的城市。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对于「梁陈规划」我们熟知的一个叙事是: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的规划经验,而梁思成与陈占祥设计了新的规划方案,两者在旧城新城问题上针锋相对。 但是真实的历史不像后来的叙事那样简单。这一期节目,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给我们详细讲述「梁陈规划」始末。 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进入重要阶段。大量的下方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的出版物被引进出版,全中国也迎来了一波城市规划的小热潮。最为典型的便是1928年美国人茂飞主持参与的南京《首都规划》。 而在古都北京,相关讨论也在同时发生。只是真正进入实践阶段却是在1937年日本侵占北京之后。日本在占领期间推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在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一代规划了所谓「西郊新市区」,并加以建设。 日本投降后,对于北京的规划同样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重视。当时的北平政府在1946年根据日本人所做规划基础上完成了「北平都市计划大纲」,计划将北平定为首都,保存古都风貌,政府机关等设于「西郊新市区」。 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在1949年5月,由我党主导的北平都市计划座谈会上,「西郊新市区」的计划也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某种程度上,在北京西边重新规划一个新城是有一个很久的历史脉络。直至1949年9月,苏联专家来到北京。 而「梁陈规划」匆忙推出前,两位设计者分别有自己的规划前作。梁思成先生在1930年代为天津做过规划,陈占祥先生在1940年代为南京又重新做了一版规划。根据朱涛老师研究,这些前作悄然影响了「梁陈规划」。 有意思的是,1950年2月推出的「梁陈规划」中的新城已经不是所谓的「西郊新市区」,而是梁陈重新在图纸上画了一片新城——西起公主坟,东至三里河。 可以说,「西郊新市区」、梁陈「新城」加上北京老城,这三片区域共同构成了建国初期北京的规划史。 至于「梁陈规划」的最终结局,朱涛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看法,一起来听节目。 【你会听到】 02:30 梁思成历史评价的演变 08:26 一个历史倒置的问题,如果北京采纳了「梁陈规划」,北京会是现在的北京么 16:26 「梁陈规划」的两个线索 20:23 陈占祥的南京规划 30:18 梁思成的在1930年代的天津规划 37:45 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热与现代人的无感知 40:36 北京「西郊新市区」的关注 54:25 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经验」 61:22 「梁陈方案」中的新西郊 74:01 梁陈方案的经济性 【音乐】 Je M’en Irai by Dark Sanctuary (电影《长江图》配乐)
【主播】海博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历史是否有方向,历史是否有规律? 《枢纽》的作者施展回答是,否。但是如果你读过《枢纽》,一个很明显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方向感与规律性或明或暗,忽隐忽现。 这让我总会想到民国时期一代历史学者,如雷海宗、钱穆们回看千年历史,提出了中国文化两周论以及历代之得失。 其实,这些作品都有极强的当下意识。雷海宗的「两周论」正是在抗战期间写就,而他也将抗战视为第二周到第三周的过渡阶段,甚至将其比为决定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又一次淝水之战,“成败力顿,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他们以历史为材料工具去回应现实。 施展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解释是回应现实焦虑的。事实上,这也是他所受黑格尔式哲学训练有关,著名的黑格尔哲学传人克罗齐的经典格言便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一期节目,借由变量中国商学院的采访契机,我们和施展老师聊了商人秩序、商学院教育以及它的专业「政治学」为何变得慎谈「power」。 当然,最重要的是,历史哲学遇上历史会出现什么样的碰撞。施展详细拆解了历史哲学与历史、历史学的不同。用施展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哲学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以特定方式编织历史记忆,表达出某种方向感的感受,进而获得某种共同的身份意识。 【你会听到】 03:06 一个比方,用「地方债务」理解什么是元问题 09:49 制造业的「中间性」可以持续多久 14:56 「自变量」or「应变量」 19:50 历史学家会和「历史哲学」打架么 23:20 历史哲学并非历史本身 31:11 新的精神聚合体 37:08 民族国家中的良性与恶性 45:55 政治学首先是关注power的学科 48:50 power观在19世纪英式自由主义话语中变得政治不正确 【音乐】 Overture by Ennio Morricone
【主播】:海博 【嘉宾】:何楚舞,作家。出版过《血战长津湖》《我的抗美援朝》 【特别提示】 本期,我们将挑选五位留言互动听众送出。何楚舞所写的《血战长津湖》 【你会听到】 03:10 战前国际形势 08:11 《隐于幕后》中对中国官方与学者关于朝鲜战争评价的历史梳理 15:51 麦克阿瑟与李承晚 25:12 真实长津湖之战的几大特点 27:31 零下四十度的真实体验 28:54 零下40度环境下,如何使用武器作战 34:04 缺乏作战地图 37:15 1950年12月的联合国调停 41:35 核武背景下的有限战争与局部战争 【音乐】 Funeral by Ennio Morricone
【主播】海博 【嘉宾】王海宁,中国极地联盟创始人,前南极科考队员。 对于南极,我们都了解的故事也许就是阿蒙森和斯科特之间的南极点之争。这次的「极点竞争」发生在20世纪初,但是在此之前近500年,人类就开始寻找南极之路。 这其中,也许还有中国船队的足迹。有一种推论认为,中国船队曾在1421年或者1422年发现并通过了今天被称为「麦哲伦海峡」的地方,并一路南航至南极半岛。 当然这是一种推论,尚待证实。但是这段航海史足以说明,南极发现的历史与航海息息相关,而那场南极点之争,只不过是发现南极后,人类登陆南极大陆历史的一页。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前南极科考队员王海宁一起聊聊南极历史。正如海宁所言,「南极发现史就是一部航海史」。 大航海时代,商业利益与殖民扩张是最核心的目的。发现南极作为大航海时代的一部分自然也有浓厚的商业导向,捕鲸、捕海狗便是核心。 在发现石油之前,用鲸鱼提炼出的「鲸油」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一度,伦敦巴黎街头的蜡烛都是用鲸油制成的。想象一下,整个城市都是用鲸油照亮是一个什么场景。 南极的海狗也深度参与了世界贸易。北美的皮货贩子收一张在南极捕捉的海狗皮只需要50美分,而这张海狗皮经过远洋航行至中国广州,便可以卖至5美元。这样的暴利一度也让南极周边的海员们兴奋,他们疯狂捕捉海狗,这也导致南极海狗一度濒临灭绝。 虽然南极大陆无人居住,但是丰富的矿藏与海洋资源被发现后,在20世纪初成为各国家所觊觎的领土。德国纳粹的空军甚至在南极投下印有纳粹标志的飞镖,借以宣誓主权。英国、智利、阿根廷之间也因为南极主权兵戎相见,著名的「马岛海战」与南极息息相关。 直到1950年代,在美苏两大国之间达成了《南极条约》,搁置了所谓主权与矿藏之争,南极也得以成为「人类的南极」。 有意思的是,此时正值美苏冷战对立,却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达成了一项相对温和的协议。究其背后原因,其实是美苏在当时的南极并无实际利益所致。 可以说,南极一度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而现在南极则变成了科研的重要场所。 【特别提示】 这一期,海宁也为我们推荐了一本讲述南极发现史的书——《冰之传奇》,我们将挑选三位留言互动听众送出。 【你会听到】 02:18 成为科考队员所具备的素质 07:15 中国是南极游第二个大国 19:10 南极作为验证宏大科学理论的存在 24:02 南极发现的商业驱动 26:24 美国曾是「鲸油上的国家」,血腥的捕鲸史 34:08 50美分收购的海狗皮在中国广州可以售卖至5美元 37:16 20世纪初,民族国家开始对南极主权感兴趣 40:56 纳粹空军曾在南极投放飞镖宣誓主权 48:57 冷战期间的南极 57:31 最近一次去南极的现场观察 【音乐】 《四季》:冬,第一乐章by维瓦尔弟
【主持】海博 【嘉宾】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的中心在哪儿?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笑言,现在也许是武康大楼。 但在50年代,上海城市规划的中心还是人民广场,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式的中心广场。 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喜欢执念于「城市中心」,这种「城市中心」观念或许与中国社会主义传统息息相关。 建国之初,中国众多城市建设都是依照苏联范式兴建,中心广场、贯穿轴线、放射状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的必备要素。最为典型的便是北京,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模版便是莫斯科,如果有兴趣,对比两座城市的地图,你会发现高度的一致性。 有意思的是,苏联专家同样在上海指导过相应的规划,但最终,上海并没有变成“莫斯科化”的城市。 这其中原因众多。同济大学副教授杨辰曾引用过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政治地位的滑落、信贷资金的不足, 都让上海不可能具备社会主义的大气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海没有能力除旧布新,建造宽敞气派的大马路和冰冷 的斯大林式的建筑” 。」 这一期节目,我们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一起,聊了聊「大上海都市计划」和它的主持者德国人鲍立克,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份规划上海才成为当今的上海。 作为20世纪初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从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大上海计划」,甚至在日本攻占上海后,也做过《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视性可见一斑。 但是上海又是一个由「三界四方」拼贴而成的集合,直到二战之后才有了第一个系统规划——《大上海都市计划》,这份计划的主持者便是德国人鲍立克。 虽然现在「上海中心」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但是在上海没有留下一座建筑设计的鲍立克,重要性却远远超过邬达克。上海现在的路网结构、空间组织都与鲍立克主持的那份规划息息相关,甚至50年代的一系列工人新村,也延续着邻里单位式的空间组织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鲍立克任教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后来在1952年院系改革中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鲍立克的诸多学生也曾为后续上海城市规划的参与者,继承与延续就这样润物无声般接续下去。 我们的嘉宾侯丽在同济就读然后任教,鲍立克也一直是他们师生间口口相传式的人物。 在侯丽看来,具体到颗粒度更细的历史,上海依然受到了苏联范式的影响,只是程度不深而已。政治原因当然存在,但不能忽视的是,把已经发展的上海改建成莫斯科一样的城市成本太贵了。 而在更为具体、隐晦的博弈中,上海的规划师们因为此前存在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有了更为扎实的研究基础与技术手段。 上海近百年的城市规划史其实也是制度史和城市生活史的切面。正如侯丽所言,「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城市里留下绝对的、不可争议的印记,总有一天会被挑战、会被改写。」 【你会听到】 03:20 城市规划作为历史的研究对象 06:40 鲍立克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渊源 12:08 鲍立克在业务、政治上的「中间属性」 20:45 被搁置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如何影响上海 25:58 上海租界发展繁荣期往往是中国动荡期 32:09 间谍之城 39:33 边学边教的圣约翰教学经历 52:00 上海租界无规划 59:45 大伦敦都市计划对上海的影响 61:33 50年代,苏联范式对于上海城市的影响 77:55 改革开放后,浦东开发重回古典主义轴线 81:11 苏联规划师的诘问:一个城市的思想性如何表现 【提及人物与书目】 《一个城市的诞生》 侯丽一席演讲 《鲍立克在上海——近代中国大都市的战后规划与重建》 侯丽、王宜兵 著 《城记》 王军 陈占祥,留英规划师,北京「梁陈方案」中的「陈」 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校创办人,后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 【音乐】 片头:Take Me to Shanghai by 梅林茂
【主播】:海博 【嘉宾】:王希言,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人类学博士 「你会听到」 03:18 对金门研究的方法与缘起 06:44 热衷于书写与记录的金门传统 13:15 炮战引起的「桃花疯现象」 17:52 后冷战时代,发展中的金门所面对的挑战 29:40 厦门与金门的一场「鸬鹚争夺战」 37:04 《沙乡年鉴》与现代性的争论 46:06 「学术定义」的金门——混杂现代性 53:08 宗庙文化、鬼神信仰的认同建构 64:32 对岸「战争英雄」对于战争的态度 68:58 金门的「陆配」群体 77:19 参观防空洞的现场体验 83:22 金门人投票拒建赌场 「延伸阅读及涉及书目」 王希言关于金门的文章: 台海小岛,三个无处安放的“疯子” 乌龟、水獭和城隍:自然人类学视野下的环保与中华宇宙观 万物共生|鸬鹚的迁徙:我们应如何与动物相处? 宋怡明, 《前线岛屿:冷战下的金门》 许琅光,《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沙郡年記》 菲利普·林伯里&伊莎贝尔·奥克肖特,《失控的农业》 江柏炜,《「混杂的現代性」:近代金门地方社会的文化想像及其实践》 刘名峰,《民主转型及其间对土地之情感模式的变化: BOT 案的争议及其在 2014 年之金门县长选举中的角色 》
主播:海博 嘉宾: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今年五月,翟志勇老师出了一本新书叫做《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本期节目更像是这本书的前传,我们和翟老师谈及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制宪历史,在法律文本、历史背景、法学规范的中间地带,寻找何以中国之脉络。 话不多说,听节目。 「你会听到」: 04:00 历史法学的历史关注 12:33 「失败的遗产」 15:15 法国漫长的制宪史 22:20 法律「修改」的传统 33:45 民国宪法中如何书写晚清 39:56 从五族共和到中华民族 48:00 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中华民族 53:45 民国宪法写的如何 67:35 文本与实践的差异理解 72:04 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音乐」: 片头:Adagio byEleni Karaindrou 片尾:Ulysses' Theme byEleni Karaindrou
「主播」:海博 「嘉宾」:马晓林,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历史爱好者也许都会听说过日本历史学家杉山正明在《忽必烈的挑战》提出那个响亮的观点:元朝并不是一个中国王朝。 事实上,类似的「历史观念」并不新鲜。20年前,中文互联网一直流传着「崖山之后无中华」的观点,而史学大家吕思勉曾这样评价元朝,“蒙古人是始终没有懂得中国政治的,他看了中国,只是他的殖民地。”把中国称之为蒙古人「殖民地」看法却是收录在他的《白话本国史中》。 现实的焦虑投射在历史中往往产生的上述的历史纠结。 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和南开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马晓林老师一起聊聊关于元的历史事实与历史叙事,他会分享国内外对于元朝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了,《忽必烈的挑战》这本书在日本属于口袋书,是历史学者写给大众看的普通读本,而非学术书籍。基于此,作为中国的读者,我们大可一笑置之。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00 苏联时期为何不许社会主义阵营研究成吉思汗 10:47 日本的满蒙研究渊源 18:35 晚清民国时期过分强调「汉文化」 22:20 四等人制度欺骗了金庸 32:40 金人宋人的身份认同 40:40 蒙古时代几大汗国的互动关系 55:00 「世界体系」如果运行,那么元代经济水平为何比较低? 56:40 元朝的官方文件为何这么「土」 75:15 中国学者眼中的「内亚」 83:04 杉山正明的学术书和大众图书的不同 「音乐」: 片头:真田丸 メインテーマ by 服部隆之 片尾:乌兰巴托的夜 by 左小祖咒
「主播」:海博 「嘉宾」:朱虹璇,戏剧导演、编剧。 在《蒋公的面子》那一期节目中曾有听众留言,提及话剧《四张机》。 同样是民国题材,同样的形式,同样是关于知识分子的戏剧,这一期我们听听《四张机》的导演、编剧朱虹璇讲讲她的「民国知识分子四部曲」和戏剧背后「九人」剧团的十年成长史。 【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 「你会听到」 04:36 文人戏是否是固定范式 08:58 困境与选择 26:25 三位民国物理学家的八十年 34:30 《春逝》中的历史与虚构 40:13 对于民国的真实认识 54:28 从商业分析师到全职编剧 59:08 非职业剧团的职业化 「音乐」 片头/片尾:《春逝》 by 韩雨佳 吴三畏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