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59 世上本无德意志:欧洲民族的神话与发明|旧日余味3

世上本无法兰西,世上本无德意志,为什么? 在《民族的神话》作者帕特里克·格里看来,诸如德意志、法兰西这些「民族」都是民族主义者在19世纪开启的历史发明,是一种非常晚近的产物。 在他看来,这些知识精英利用文献分析、语文学分析、民族考古学等“科学的”方法,来证明其族群拥有独特的历史,进而获得某种身份合法性,以支撑其特定的利益主张。 19世纪的发明一直影响至今。 2017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现名“国民联盟”)领袖玛丽娜·勒庞提出“法国人优先”的口号。他们将法兰克军事领袖克洛维在496年皈依基督教拉丁教会视为法兰西民族诞生的标志,以借用或者说滥用历史资源的方式反对全球化和移民政策。 「神话故事」在今天愈演愈烈了。 - 主播 - 海博 - 嘉宾 - 杨光,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学博士,《民族的神话》译者。 - 你会听到 - 01:40 《民族的神话》的中世纪族群研究 04:02 「历史终结」的另一面 04:30 杨光的法国观察 08:55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定义的「法国人」 16:20 普法战争激发的「民族主义」 20:40 费希特利用语言资源对德意志的建构 23:23 「德语」的统一 24:58 「最后一课」的经典案例 26:54 作为「中间地带」的阿尔萨斯 30:08 法式「制度自信」与德式「文化自信」 40:58 泾渭不分明的族群 42:02 匈人与勃艮第人的「传说」 49:01 法国法语教师的职业输出 50:13 俄乌历史书写在法国学术杂志上的不同论述 - 制作团队 - 制作人:高海博 声音设计:马若晨 封面设计:Jessi 节目运营:小米粒 - 本节目由 JustPod 出品 ©上海斛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 互动方式 -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微博:@JustPod @播客一下 微信公众号:JustPod / 播客一下 小红书:JustPod气氛组 互动邮箱:[email protected]

57分钟
11k+
3年前

Ep.52 与朱涛细谈「梁陈规划」始末|中间城市

【主播】:海博 【嘉宾】: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出版《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对于「梁陈规划」我们熟知的一个叙事是: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的规划经验,而梁思成与陈占祥设计了新的规划方案,两者在旧城新城问题上针锋相对。 但是真实的历史不像后来的叙事那样简单。这一期节目,香港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朱涛给我们详细讲述「梁陈规划」始末。 从192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进入重要阶段。大量的下方城市规划和管理知识的出版物被引进出版,全中国也迎来了一波城市规划的小热潮。最为典型的便是1928年美国人茂飞主持参与的南京《首都规划》。 而在古都北京,相关讨论也在同时发生。只是真正进入实践阶段却是在1937年日本侵占北京之后。日本在占领期间推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在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一代规划了所谓「西郊新市区」,并加以建设。 日本投降后,对于北京的规划同样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重视。当时的北平政府在1946年根据日本人所做规划基础上完成了「北平都市计划大纲」,计划将北平定为首都,保存古都风貌,政府机关等设于「西郊新市区」。 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是,在1949年5月,由我党主导的北平都市计划座谈会上,「西郊新市区」的计划也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某种程度上,在北京西边重新规划一个新城是有一个很久的历史脉络。直至1949年9月,苏联专家来到北京。 而「梁陈规划」匆忙推出前,两位设计者分别有自己的规划前作。梁思成先生在1930年代为天津做过规划,陈占祥先生在1940年代为南京又重新做了一版规划。根据朱涛老师研究,这些前作悄然影响了「梁陈规划」。 有意思的是,1950年2月推出的「梁陈规划」中的新城已经不是所谓的「西郊新市区」,而是梁陈重新在图纸上画了一片新城——西起公主坟,东至三里河。 可以说,「西郊新市区」、梁陈「新城」加上北京老城,这三片区域共同构成了建国初期北京的规划史。 至于「梁陈规划」的最终结局,朱涛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看法,一起来听节目。 【你会听到】 02:30 梁思成历史评价的演变 08:26 一个历史倒置的问题,如果北京采纳了「梁陈规划」,北京会是现在的北京么 16:26 「梁陈规划」的两个线索 20:23 陈占祥的南京规划 30:18 梁思成的在1930年代的天津规划 37:45 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热与现代人的无感知 40:36 北京「西郊新市区」的关注 54:25 苏联专家带来了「莫斯科经验」 61:22 「梁陈方案」中的新西郊 74:01 梁陈方案的经济性 【音乐】 Je M’en Irai by Dark Sanctuary (电影《长江图》配乐)

79分钟
4k+
3年前

Ep.51 对话施展:当历史哲学遇上历史|中间地带×东腔西调

【主播】海博 【嘉宾】施展,外交学院教授 历史是否有方向,历史是否有规律? 《枢纽》的作者施展回答是,否。但是如果你读过《枢纽》,一个很明显的阅读体验是,那种方向感与规律性或明或暗,忽隐忽现。 这让我总会想到民国时期一代历史学者,如雷海宗、钱穆们回看千年历史,提出了中国文化两周论以及历代之得失。 其实,这些作品都有极强的当下意识。雷海宗的「两周论」正是在抗战期间写就,而他也将抗战视为第二周到第三周的过渡阶段,甚至将其比为决定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又一次淝水之战,“成败力顿,都系于此次大战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他们以历史为材料工具去回应现实。 施展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解释是回应现实焦虑的。事实上,这也是他所受黑格尔式哲学训练有关,著名的黑格尔哲学传人克罗齐的经典格言便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一期节目,借由变量中国商学院的采访契机,我们和施展老师聊了商人秩序、商学院教育以及它的专业「政治学」为何变得慎谈「power」。 当然,最重要的是,历史哲学遇上历史会出现什么样的碰撞。施展详细拆解了历史哲学与历史、历史学的不同。用施展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哲学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以特定方式编织历史记忆,表达出某种方向感的感受,进而获得某种共同的身份意识。 【你会听到】 03:06 一个比方,用「地方债务」理解什么是元问题 09:49 制造业的「中间性」可以持续多久 14:56 「自变量」or「应变量」 19:50 历史学家会和「历史哲学」打架么 23:20 历史哲学并非历史本身 31:11 新的精神聚合体 37:08 民族国家中的良性与恶性 45:55 政治学首先是关注power的学科 48:50 power观在19世纪英式自由主义话语中变得政治不正确 【音乐】 Overture by Ennio Morricone

50分钟
6k+
3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