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5:“风投还要个人回购?你们也太不专业了吧”

最近,投资市场流传着一个恐怖故事,说是某头部投资机构把“创始人个人回购”条款,设置为了IC过会的必要门槛,气得创始人直言这家头部机构“专业能力不行”——把投资回购绑定到自然人身上,这不就变成了“债”,变成“对赌”了吗? 消息传开后,网友们还热情地补充了不同版本、但同样恐怖的回购故事。比如有的投资机构在认购创始人手中老股的同时,会要求创始人把收到的这笔钱再投到该机构的新基金里面,还要签个人无限连带;有的机构则会在尽调的时候,要求创始人提供抵押物,上至佘山别墅下至商品房房产证。 引得围观群众们止不住地感叹:现在的创业者也太难了。 本期研讨会成员:投中网总编 董力瀚;创享投资合伙人 朱春涛;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时间线速览: 头部的创投机构,居然要求自然人回购?(01:10) 最好的交易状态,就是双方各有不满、又保持推进(10:50) 要求企业家回购,金钱的特权?(17:23) 创投圈里,人们对节奏的理解出现了差异(25:50) 投资人的“专业性”,到底是什么?(30:25) 专业性的失效是不可逆的过程(44:00) 一个担忧:投资正在被无限附加(49:47) 到需要创新的节点了吗?(54:49)

61分钟
99+
1年前

vol.4:“投资人的精神内耗,连马斯克也不例外”

4月初,马斯克拉着数名顶着图灵奖光环的科技界大佬联合呼吁“暂缓GPT5的开发”,扬言当下关于AI的竞争发展超过预期,人类出现了对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但有人认为马斯克的呼吁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一次典型的“精神内耗”。 理由是马斯克虽然是OpenAI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曾经注资1亿美元支持OpenAI的研发。但由于早期OpenAI定位为非盈利机构,且当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无法提供实际生产力,马斯克在首笔投资烧完之后选择了果断退出——这个“神操作”很大程度上导致了OpenAI“妥协”,将自己改造成了一个“有限盈利机构”,按照商业逻辑做了新的创业模型,吸引了微软纳德拉的注意,最终伴随着CHATGPT的爆火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估值放大器”。换句话说,马斯克似乎在用“联合抵制”的方式在给自己的“投资失败”争取时间。 本期嘉宾: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小野酱;投中网资深记者张楠 时间线速览: 投资人的两种内耗:投了操心,不投后悔(01:01) 马斯克陷入了“投资人的经典精神内耗”吗?(10:34) “好学生”性格带来了投资圈的精神内耗(15:23) 精神内耗可能是因为太年轻了(23:20) 集体内耗代表着结构性机会的出现(28:41) 我们的肉眼观察和心理预期总是有差异(34:20) 投资人精神内耗,媒体应该背锅吗?(43:53)

5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