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嘉宾】 翁榕榕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王小洋 青年漫画家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了青年漫画家王小洋来跟大家聊一聊恐怖漫画的创作以及一些经典的恐怖题材。 【收听提示】 01:43 看过的第一个恐怖题材作品 04:08 真的有人经常看恐怖片吗? 05:02 很多恐怖片也会探讨人性的阴暗面 08:58 如何开始创作恐怖题材漫画 11:46 一个恐怖漫画的创作者的日常是什么样的? 13:32 脚本要酝酿很久才会开始动笔 15:15 创意的撞车不可避免 18:41 会去评论区看大家的反应吗? 20:29 短篇漫画《黑虫》的情节 22:37 想把生活压力具象化 24:08 《同房客》这个恐怖故事是真事 27:59 很多恐怖形象或者情节是从生活中取材的 29:52 能驾驭恐怖漫画的创作者不太多 31:40 最困扰我的地方是画漫画的过程太漫长了 33:53 伊藤润二的漫画:《漩涡》与《鱼》 37:14 伊藤润二已经代表了恐怖漫画的一个形象 42:06 看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恐怖作品
【本期主播、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王音洁,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期简介】 最近著名导演侯孝贤因为身体缘故要告别影坛,为此,我们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王音洁老师来一起聊聊这位对华语电影来说非常重要的电影大师。 侯孝贤(视觉中国/图) 【收听提示】 01:58 侯孝贤导演的生平与作品 04:17 乡土是侯孝贤看待世界的方式 05:22 《儿子的大玩偶》确立了侯孝贤的很多美学风格 09:25 2000年后,侯孝贤走向了更多的国际合作 11:08 贾樟柯是从《悲情城市》开始接触到侯孝贤的 14:32 侯孝贤不是一个电影工业制式化的导演 17:58 侯孝贤始终如一在拍微茫的个体 19:57 台湾观众可能没有我们这么了解侯孝贤 23:18 侯孝贤的电影有很多长镜头,不追求很多的戏剧性 26:19 侯导电影的人物情感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32:45 侯孝贤在一代影迷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37:15 一种错位:台湾年轻人的生命需要不来自侯导这批导演 41:14 我们需要信靠侯孝贤这一代创作者对世界的解释 43:16 侯孝贤用一种平视的方式看待他周围每一个人 45:06 使用方言是侯孝贤电影的一个特点 47:05 王音洁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悲情城市》《海上花》 53:49 余雅琴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刺客聂隐娘》 55:53 黎衡推荐的三部电影:《童年往事》《南国再见,南国》《戏梦人生》 58:20 侯孝贤的代表作太耀眼了,把都市青春题材作品的光芒遮盖了 01:01:52 侯导的电影力求那个时代气氛的某一种真实性 01:06:30 当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说时就用文学来隐喻,用电影来呈现 01:08:25 侯孝贤给影史讲述提供了一种对个人经验、记忆的保留 01:11:14 用南方美学来概括侯孝贤电影 01:16:09 侯孝贤影响了中国台湾年轻导演、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是枝裕和等
【本期主播】 一兰 南方周末特约主播 【本期嘉宾】 林旭东 画家、纪录电影研究者、评论家,担任多部电影剪辑指导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纪录片,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纪录片背后的大神林旭东教授,来跟我们聊一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 林旭东老师是学画画出身的,他曾两度策划了1990年代末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纪录片大师的座谈会,并直接介入了多部民间纪录片的筹划、制作和批评。可以说,林老师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的活历史、亲历者和见证者。 【收听提醒】 ►00:36 因为纪录片停止画画10年 ►02:52 与纪录片的渊源来自给导演班上电影史课 ►05:38 《望长城》呈现了中国电影界没有的影像 ►09:08 当时电影市场不景气,都是打工人为了蹭空调去看的 ►13:07 体制内纪录片的转变——实行了制片人制 ►15:24 最早《生活空间》的定位并不适合做纪录片 ►19:33 当时的纪录片呈现出散文式的状态 ►23:34 DV时代打开了纪录片的格局 ►26:28 独立纪录片开始聚焦个体 ►27:43 中国与世界的纪录片史出现断代 ►30:08 1993年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上集体亮相 ►31:58 影片开始脱离西影厂标准的宣传片 ►33:52 “故乡三部曲”、《铁西区》的出现是中国纪录片现实主义创作的里程碑 ►40:19 把纪录片定位为最基本的电影方式 ►41:52 鼓励贾樟柯只要有感觉,就拼命拍 ►43:36 独立影展上要求纪录片可以参展不能参赛 ►49:05 拍精神病人世界的那些纪录片 ►51:18 纪录片式的美剧在大众和专业人士的认可间能有一个桥梁 ►53:45 现在中国纪录片在世界上处在什么位置 ►56:29 大家依然有非常旺盛的表达欲 ►01:00:15 更喜欢按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做事
【本期主播】 刘悠翔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编辑 翁榕榕 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9月12日,一位长期研究不明飞行物的墨西哥记者在墨西哥国会的听证会上,展示了疑似“外星人遗体”的两具“干尸”,试图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但它的真实性也遭到广泛质疑。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聊外星人的话题,包括人类目前找寻外星文明的主要模式,以及文学影视作品中关于外星文明的想象等等。 * 目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官方承认,或者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其实不管地外文明存不存在,我们在探索它的过程中,已经很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这种找寻也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随着人类越来越探索太空,就会觉得自己其实还挺无知的,所以人类也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有点谦虚的作品。 【收听提示】 ► 01:32 墨西哥号称发现两具外星人的尸体 ► 04:35 之前出现用人类儿童干尸冒充的前科 ► 08:38 没有国家官方宣称外星文明真的存在 ► 10:18 两百年前,人类开始用现代科技寻找外星人 ► 11:27 探照灯模式:人类打灯,发出光的信号 ► 15:06 广播模式: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每天都在用无线电信号寻找外星人 ► 21:20 写信模式:宇宙飞船在太空旅行时带了一张唱片 ► 23:59 花63亿人民币寄一封信 ► 28:15 找寻会让我们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和意义 ► 29:43 文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外星人形象 ► 35:30 《月球旅行记》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外星人的想象 ► 37:27 老舍的《猫城记》是长篇的科幻小说 ► 39:24 不同时期科幻作品的主题探索 ► 46:57 刘慈欣两部外星人跟人类交流文学艺术的科幻作品 ► 53:08 外星人的形象在人类的想象中一直在演变 ► 55:16 南方科技大学有课程作业,关于如何去外星种菜
【本期主播】 余雅琴,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王小鲁,电影学博士,策展人,现供职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王音洁,艺术史博士,剧场导演,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本期简介】 最近娄烨拍摄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部电影的幕后纪录片《梦的背后》上线了,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两位学者——王小鲁老师和王音洁老师,一起跟我们聊一聊这部纪录片。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大陆的公映版,感觉是一个非常凌乱的叙事,它是非常情绪化的……某些时候可能他们过度追求唯美的形式感,而忽略了叙事中明显的薄弱之处。 * 批评娄烨某种程度上是危险的,它会给我一个道德上的内疚感。 * 这个时代的华人导演,都不约而同地开始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折叠晕眩的感觉。 * 娄烨拍摄的这些人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只干一件事情,那就是恋爱,恋爱是他们人生的主题,娄烨的电影都是在讲不同身份的人是怎样恋爱的。 【收听提示】 ► 01:52《梦的背后》呈现了这个时代的电影生产机制 ► 02:25关于娄烨美学有很大的启发 ► 03:45尽管记录作为样本非常出色,但仍有几个方面不太满意 ► 05:50批评娄烨是非常艰难的 ► 08:56过于追求唯美的形式感而忽略叙事的薄弱之处 ► 12:19娄烨的电影有娄烨的电影配方 ► 13:41用叙事的速度制造一种情感的昏迷 ► 15:32《梦的背后》捕捉到了美学的生成过程 ► 16:51有时候细节的bug,在娄烨的电影里是一种风格 ► 18:26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华人导演开始面对高速发展带来的折叠眩晕 ► 23:06娄烨的电影都在讲不同身份的人怎样恋爱 ► 22:27娄烨的电影跟他个人对人性、对生活的理解有关系的 ► 30:02爱是永远正确的废话 ► 31:59娄烨的表述深受八十年代影响 ► 33:54在娄烨的电影中,他讲述的事件越大,故事就越空洞 ► 37:00娄烨和其他的第六代导演有哪些共同点与区别? ► 37:55 第六代导演的重要特点就是个人主义 ► 41:54 娄烨和王小帅都有所坚持 ► 46:06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某种程度上都在自我重复 ► 47:44 娄烨的要害,他以为情绪是最真实的
【本期主播】 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张宏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本期简介】 本期做客我们播客的是著名的历史文化类作家张宏杰先生,张老师一直在从事历史写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的新书《楚国兴亡史》。 * 纵观中国历史,会发现秦朝之前的人非常有创造力,而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最具原创力的时代,此时人的人格特质比后期的朝代更单纯、更阳刚、更进取,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轨道还没有定型,因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令人感到很有希望的事物。 * 法国作家格鲁塞曾经总结过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他认为一般野蛮的民族充分汉化之后,经过两三代就会失去他身上这种蛮族性格当中的坚韧,他就变得过分地追求享乐和腐化,他就会被在草原更深处土生土长,仍然生活在艰苦状态的其他的民族给盯上,成为他的战利品。 * 战国七雄当中秦文化是最特殊的,因为其他国家都是以中原化为标杆,但是秦文化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标杆,它的老百姓和游牧民族一样停留在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很尚武,也很团结。 * 中国社会和欧洲社会比起来很多地方都显得非常早熟。从秦朝开始,中国社会就呈现出很多现代化的面貌,实现了空前的社会流动性,这在当时的世界是非常领先的,包括秦朝建立的非常严格的科层制的官僚体系,欧洲直到中世纪之后才发明。 【收听提示】 ► 02:21 《楚国兴亡史》是以单一的诸侯国为主体写的历史普及读物 ► 04:28 写作完全是沿着自己的兴趣展开 ► 05:28 进入清史所之后承担公共史学的学科建设工作 ► 07:26 《楚国八百年》的场景适合改编成影视剧 ► 10:29 从秦到清的中国历史有一些贯穿始终的规律 ► 15:30 一个边缘的民族中原化后,为什么会变得更加柔弱? ► 19:01 先秦的古人和明清的古人在气质上有什么不一样? ► 23:20 楚国相对中原来说是蛮夷人,特别尚武 ► 25:51 今天湖南人的性格特点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 ► 30:54 秦文化是七雄中最特殊的,它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标杆 ► 36:03 野蛮战胜文明只是在传统时代的一种规律 ► 37:48 如果是楚国统一六国,中国历史的面貌会有什么不一样? ► 41:36 楚人对其他民族文化一直是开放、尊重的心态 ► 43:45 春秋文化属于周文化,战国文化有更重的秦文化特点 ► 46:46 在铁器普及前,中国的各个诸侯国不是连在一起的 ► 49:47 法家思想的特点是思考在更大的疆域内怎样建立陌生人社会 ► 53:56 中国社会很早就出现现代化面貌
【本期主播】 付子洋,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陶然 生物科研人员,副业翻译 鲍夏挺 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 【本集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我们为什么爱喝酒:酒精如何决定人类社会成败》的译者陶然老师和责任编辑鲍夏挺老师来聊聊喝酒这个话题。 这本书作者是加拿大汉学家森舸澜。书中结合酒精和人类文明的历史,探讨了一个看似日常又十分重要的话题:我们人类为什么会追求酒精,以及其他的化学麻醉品。 * 我们为什么需要酒精,表面上我们都知道,酒精是有害,但是为什么绵延几千年的文明,甚至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我们没有把这个东西进化掉? * 好像乍一看,酒精放松了你对感官的控制,或者它好像会模糊你的感官。但是恰恰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它能更好帮助你识别谎言,识别身边的人是不是真诚待你。 * 其实女性在酒桌上很容易被性骚扰的问题,我觉得也是酒桌明确权力地位差异,导致的负面结果。 【收听提示】 ► 02:38陶然老师为什么喜欢做翻译 ► 05:08为什么酒精有害,喝酒的习惯还是保留下来 ► 06:47 酒精跟人类演化、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 08:25 作者觉得翻译成《我们为什么爱喝酒》,是不是有点太dry ► 10:15森舸澜兼顾了人文和科学的双重背景 ► 13:40 陶然:这本书真的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 16:07 作者从创造性、文化性和社群性论证酒精对人类的作用 ► 19:41人还是需要那种酒神精神 ► 22:11 酒精能更好地帮助你识别谎言 ► 26:19两个极端:拥抱酒桌文化或者完全排斥酒精 ► 28:17 酒精有时是一个催化剂 ► 31:47两位老师平常自己爱喝酒吗? ► 36:31酒精是推动农业种植的关键要素 ► 41:14原始的部落有办法得到某种麻醉他们的东西 ► 42:49 酒精在现代社会面临蒸馏与孤立的挑战 ► 44:43女性在酒桌文化中扮演被父权制侵害的角色 ► 47:16一个负责任的人喝一点酒可以增加一点人性的光辉
【本期主播】 潘轩,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朱振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的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教授朱振武。 朱老师非常熟悉葛浩文、白睿文等知名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对他们在翻译莫言、余华等作家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出现的问题做过详细研究。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的相关话题。 * 如果到英语世界中,我们真谈起莫言,知道莫言的人是比较少的,要不然就是学术圈,要不然是汉学家圈,要不然就是华裔圈。而我们在中国谈到莎士比亚,谈到海明威,谈到这些知名作家,基本没人不知道。 * 葛浩文的太太是中国人,罗鹏太太是中国人,他们的工作背后,还有一个中国女人帮助他们成功。 * 我们缺乏自己的评判机制,就像我们自己做学问一样,我们都要看人家的理论,以人家的评判标准,每年10月7日前后就盼着诺贝尔文学奖,一出来之后我们立刻跟风。 【收听提示】 ► 02:40 中国作家在国外还没进入寻常百姓家 ► 06:22 现在的汉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原文 ► 11:07 汉学家们在翻译更加现代的小说时是怎样处理的 ► 16:04 两代汉学家转变翻译策略的原因 ► 20:11 好的作者遇上好的译者,是难得的艳遇 ► 21:41汉学家的市场不大,但汉学家们的作用很大 ► 23:09 葛浩文的翻译理念是不能做一个文化殖民者 ► 24:23 多数汉学家有责任心,坐得住冷板凳 ► 25:37 如何把中国乡土题材的作品转译到英文世界? ► 27:58 许多作家都在写自己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 31:54 莫言得了诺贝尔奖后,海外市场的销量和数据是比较一般的 ► 34:04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过程还有很多困难 ► 35:18 当前翻译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 ► 38:10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译者的第一选择是目标语翻译家 ► 39:15 绝大多数汉学家的背后有一个中国女人帮助成功 ► 40:06 不同主体在中国当代作品出海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 42:24 80、90后的青年作家的作品走出去会更难
【本期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陈翠梅,马来西亚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了马来西亚女导演陈翠梅导演共同开启一个话题,那就是当职场女性成为妈妈。 陈导在有了小孩之后来写了《野蛮人入侵》这个剧本,这部她自导自演的电影在2021年就获得了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电影探讨的内核就是今天想要展开的女性话题。 * 我中学的时候读过一句话,叫做“每一个小孩的出生就是一次野蛮人对这个文明社会的入侵”,我觉得这句话挺好的,这些小孩出生带着一个新的眼光去打破一些秩序,给这个文明世界做一个颠覆,其实是好的。 * 我的姓名确实是父母给我的。性别也不是我选择的,或者我身在哪里,我是哪个国家的人也不是我选择的。所以一般有职业的人、有专业的人会把职业等同于自己。 * 如果你不说你的职业、不说姓名、不说你的关系的话,你是谁?我觉得还是一个需要去思考的或者是想要知道的问题,到底我是谁。 【收听提示】 ► 02:31 从小不爱常理出牌的“野孩子” ► 04:04 导了十集育儿节目教人怎么带孩子 ► 05:06 马来女演员结婚之后一般都不能再出来工作 ► 06:27 拍的电影都是在思考的东西 ► 09:02 拿了3500欧元奖金后觉得可以靠拍短片养活自己 ► 09:46 为什么想拍《野蛮人入侵》这部影片 ► 13:33 100万还能拍一部长影片吗? ► 16:30 每一个小孩的出生是一次野蛮人对文明社会的入侵 ► 18:30 一开始的故事是女演员面对资本入侵的情节 ► 19:45 小孩会走路之后带他出门都会很崩溃 ► 24:34 想把带小孩的狼狈跟崩溃拍出来 ► 26:16 为什么有勇气兼顾导演、编剧、女演员和妈妈的角色 ► 27:46 拍摄《野蛮人入侵》重新找回自己的整体 ► 31:31 为什么没有让自己的小孩出场呢? ► 33:37 这部电影一直在提问什么是自己 ► 36:07 不说职业、姓名、关系的话,你是谁? ► 39:41 反对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作品 ► 40:56 通过小孩跟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 ► 44:08 重回职场做导演,找回自我,难吗? ► 46:06 平衡不了家庭与职业 ► 49:59 当妈妈之后,变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 53:08 从小就是一个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的小孩 ► 57:40 每个社会人都在寻找我是谁的标签
【本期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王华震,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斯皮尔伯格自传性电影《造梦之家》剧照。 (资料图)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三位主播来聊一聊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及近段时间上映的他的电影《造梦之家》。 * 《星球大战》虽然是在1970 年代末才问世的,但基本上已经成了美国的民族神话,这个民族神话是由电影来创造的,本身就说明了电影之于美国人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 * 如果他是16 型人格的话,也许是 INTP,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 i 型人。虽然他看上去非常成功,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但他在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最坚硬的、最核心的往事或者情感的时候,他其实是有非常多包袱的。 * 他经常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无个性的人,也许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某一天,如果 AI 可以拍电影,也许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这种电影。 【收听提示】 ► 03:36《造梦之家》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 04:38《造梦之家》充满了影片和电影史互文的细节 ► 05:22 选择大卫·林奇来饰演约翰·福特本身是一种致敬 ► 08:48 他是书写世界电影史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人物 ► 10:04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生涯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变迁 ► 11:32 电影的奇观性成了他的创作生涯最明显的脉络之一 ► 14:50 斯皮尔伯格试图用影片来修复成长期的裂缝 ► 17:39《造梦之家》中有很多关于犹太人和犹太习俗的细节 ► 21:32 斯皮尔伯格的很多片子都是成长片 ► 26:33 斯皮尔伯格可能是一个i 型人 ► 28:02 借《造梦之家》这部自传性作品来回顾美国电影 ► 31:22 星球大战基本上已经成为美国的民族神话 ► 33:58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种幼稚化的倾向 ► 36:38 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好莱坞的制片帝国 ► 41:02 新旧好莱坞大制作的区别 ► 43:06 斯皮尔伯格是个迷影者,对电影的娱乐功能有一种痴迷 ► 49:48 斯皮尔伯格在某些点上挺保守的 ► 53:36 他的电影当中极少出现性场景 ► 56:41 黎衡推荐影片:《人工智能AI》 ► 01:00:08 余雅琴推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 01:03:23 王华震推荐影片:《少数派报告》 ► 01:06:37 如果 AI可以拍电影,也许就是斯皮尔伯格这种电影 ► 01:12:43 他的电影是为最大公约数的观众去拍的 ► 01:17:33 从影片中窥探斯皮尔伯格内心对美国的主流中产家庭的看法
【本期嘉宾】 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王沐,编剧、专栏作家、导演。代表作品《少女哪吒》《被水催眠》。 导演王沐 电影《温柔壳》剧照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关于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温柔壳》的话题。今天我们邀请的是《温柔壳》的导演王沐,一起跟我们聊一聊如何用电影表现精神受困者的世界。 * 这部电影是建立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建立在现实题材上。它更像是一个我们想把这个世界上那些微弱的美好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展示到大家的面前。 * 理解不代表所有的事情就可以过去,不代表她心里的刀子就可以放下,不代表这一切就可以和解。真正要去放下你心里的那把刀子,可能需要的并不是我去理解谁,而需要的是被爱。 * 每一个人的苦楚,每个人心中的那个阴影往往是来自于一个你已经遗忘的或者不容易察觉的角落。偏偏就是在那一刻情绪就没有忘掉,甚至你都忘了那个时刻,但是它就像是一个存储在你的身体里硬盘上的刻痕一样,在你运转的速度过快,或者遇到新的难题的时候,这个刻痕就会发出声音。 * 我怀念某种时代的情绪,更多的是我看到了那些人身上的犹豫,从小亲人都会面临的某些状况,他没有办法做出更好的选择,他不知道他该怎么办。那些犹豫是打动我的地方。那个形成了一个人最没有方向的时期,我不觉得那个时期是要拿出来被歌颂的,也不觉得那些人是可爱的。 【收听提示】 ► 03:05 为什么想拍一个小众精神群体? ► 04:22 他们追求和普通人一样平等的爱 ► 05:29 真实经历的集合,相爱的人出院后被拆散 ► 08:24 有些医院跟疗养院没有太大的差别 ► 10:39 有些病人的状态比刻板印象要来得柔和 ► 16:11 电影是童话般的梦,展示美好的可能性 ► 18:15 这个世界对成年人的不开心更苛刻 ► 20:30 导演身边亲人的精神问题 ► 26:23 写下来,这个事就过去了,消减哀伤的情绪 ► 29:41 人更习惯去共情陌生人反而忽略到身边亲近的人 ► 32:03 每个人心中的阴影往往来自已经遗忘或者不容易察觉的角落 ► 35:17 为什么在现场不跟演员讲戏 ► 37:22 我察觉到王子文身上那些温柔、易碎,充满破碎感的层面 ► 41:49 在现场会跟演员分享田野调查的信息吗? ► 45:35 我怀念东北的某个时代,看到了人身上的犹豫 ► 47:26 原本在东北采风,最后在泉州拍摄,他们这么苦,给他们一点安慰吧 ► 49:08 电影最后爱治愈了一切,是一个理想化的表达吗 ► 50:15 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维度,有人走出了他的困境 ► 51:26 《温柔壳》有过不同的版本吗? ► 52:38 这部电影拍的是被伤害的人,不是作恶的人 ► 54:58 拍电影要去想象未来、过程、恐惧感
【本期嘉宾】 主播 刘悠翔,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朱圆,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一聊中国神话的话题,包括《封神演义》里面不好拍的神话体系、《封神演义》影视化的最佳打开方式以及中国神话富矿未来影视化的可能性。 * 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很牛,可以说他是“大神”,但是在《封神演义》里面,恶人也是可以成神的,纣王这个被讨伐的对象最后也成为了神。 * 这就是一个PUA和反PUA的故事,他觉得姬发和殷郊从小被殷寿PUA,相当于伯邑考是冲破这个PUA的导火索。 * 神话人物会有一种转向,从天神转向了神性英雄。大禹就是一种历史人物被神化的感觉,再往上的话,女娲、伏羲、夸父这些听起来就好像是完全不存在的人。 * 很多神话一定要去找一个历史做依托,因为中国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就决定了什么事只有落实到历史上才有合法性,才能流传,不能天天讲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所以就导致中国很多神话都被历史化了,或者有一些历史又被神化了的形式来流传。 电影《封神第一部》里,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向纣王进献封神榜。(资料图) 【收听提示】 ► 02:11 电影《封神第一部》跟小说《封神演义》基本无关? ► 05:12 《封神演义》为什么不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 ► 07:10 小说很难解决的问题是谁是好人 ► 08:01 《封神演义》最核心的设定是,天命有最终解释权 ► 16:59 神是神仙修道的最低等的一个层次 ► 20:01 纣王这样的恶人也可以成神 ► 22:06 《封神演义》被儒家伦理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 ► 24:34 《封神第一部》是一个PUA和反PUA的故事 ► 25:11 对姜子牙形象的改编 ► 29:51 《封神演义》的精彩之一在于道具 ► 33:23 哪吒在我心中是中国神话里的首位英雄 ► 42:46 杨戬跟二郎神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 49:06 如果要拍影视剧,什么样的神话人物有潜力 ► 50:14 伏羲、黄帝、杜宇相当于“外星人” ► 55:05 大洪水时代的女娲、后羿、大禹 ► 58:21 中国神话的特点:把历史人物神化 ► 01:02:53 蚩尤另外的故事版本 ► 01:11:56 中国神话要找历史做依托,才有合法性 ► 01:14:18 《楚辞》让中国神话创作变得非常飞扬 ► 01:20:39 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统一体系的原因 ► 01:23:34 《搜神记》的李寄斩蛇是很好的“大女主”神话 ► 01:26:31 《西游记》的取经团队至少是43人 ► 01:27:57 四大名著都和神话有关 参考书目: 闻一多《神话与诗》 李天飞《号令群神》 宝树编著《科幻中的中国历史》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 鲁迅《故事新编》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