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胡小鸥,作曲家。曾担任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作曲和音乐总监,为《我和我的家乡》《唐人街探案2》《一出好戏》《误杀2》《风起洛阳》《狂飙》等影视作品配乐。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关于影视配乐的话题。今天我们邀请的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作曲家胡小鸥先生,一起跟我们聊一聊影视配乐。小鸥老师给很多爆款的影视剧制作过配乐,包括电影作品《唐人街探案2》《一出好戏》,电视剧作品《二十不惑》,以及大热的《狂飙》等等。 * 我们接受的训练就是传统的作曲法,一张纸用笔写在上面,不依靠任何的乐器,连钢琴也不允许使用,靠内心听觉把音乐写出来。 * 我真的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我们能够按照地区的方式,去把这些民间音乐全部都采集回来,归纳出来。不是一定要用在影视音乐作品中,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我永远在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未知的东西给我心灵上的撞击,以及未来作曲的灵感,能够提供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收听提示】 ► 02:20《狂飙》的配乐难题:哪种乐器能体现年代感? ► 04:37 影视作品的重要场景配乐,对着画面一帧一帧做出来 ► 09:47 做菜跟配乐是相通的 ► 11:24 父亲曾是《科幻世界》主编,自己怎么选择做音乐? ► 14:15 喜爱的音乐类型和心中的偶像 ► 20:39 “唐人街探案”系列:用什么音乐表达邪念闪过? ► 23:19 好的配乐不能“抢戏” ► 26:48好的配乐和影视作品整体感的气质是一样的 ► 29:54 音乐创作者做影视配乐是一种升维 ► 32:17 坂本龙一的启示 ► 36:42 不依靠任何的乐器,靠内心听觉把音乐写出来 ► 42:08《平凡的世界》配乐:表达陕北生活不一定用唢呐,也可以是双簧管 ► 45:55不喜欢用喜剧音乐来表达喜剧画面 ► 49:48配乐如同调色 ► 52:35 《赘婿》里的爵士、布鲁斯,《风起洛阳》里的配乐“剧透” ► 58:57碰到从没见过的乐器 ► 01:02:06怎么用音乐表现青春? ► 01:04:38配乐是看不见的特效 ► 01:06:26取名小鸥:保持少年气,永远在发现新的东西
【本期嘉宾】 主播 宋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刘绍禹:影评人、书评人,豆瓣账号为“室内滂沱” 程陌:B站up主,账号为“不止有书籍”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与两位读书博主刘绍禹、程陌在这间小书房里从他们最深切的生活感观着点,聊一聊他们最近几年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心态。刘绍禹是一名影评人、书评人,豆瓣账号为“室内滂沱”,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书房里谈天说地;程陌是一位B站up主,账号为“不止有书籍”,发起了《去你家读书好吗》的节目。 * 跟文学的自由相比,工作中的自由再大也比不了文学里边一页描述的自由要美丽。我觉得现实世界突然让我有一种特别颓丧的感觉,哪怕现实给了我自由,或者说我自己争取到了现实中的自由,但是它好像也不如我打开一本小说,翻开一段很美丽的描述那么有感觉。 * 我坐上公交车路过和穿过整个西二旗、后厂村的时候,我发现务虚这个事其实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你被忙忙碌碌的人包裹了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跟其他任何人在本质上有区别。 * 你带着文艺的心态去看冷酷的北京的时候,冷酷的北京也变得文艺了。 【收听提示】 ► 05:12 程陌:辞职后也很难停下休息--没有安全感 ► 10:49 程陌:跳出来尝试一种新环境是有益的 ► 12:16 自由职业不都是快乐的,但刘绍禹很适合这种方式 ► 16:07 早期的工作习惯影响了现在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 24:57 从理科工作转变为文科工作彻底改变了自己 ► 27:51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是对自己的放逐 ► 33:02 大量的在职员工有与自己从事职业大不相干的规划 ► 36:39 记者、影评人和医疗销售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38:48 刘绍禹:为了专注写书而选择离职 ► 40:33 程陌:图书行业的工作会产生疲惫的重复感 ► 45:46 北京不同的地方差异很大 ► 48:44 消遣类的软件对城市中的工作人群来讲是一个伟大的产物 ► 55:43 带着文艺的心态看待冷酷的北京时,北京也变得文艺了 ► 01:07:26 生活中会有潜移默化的事情对我们形成ptsd ► 01:17:18 《去你家读书好吗》的想法来源和录制收获 ► 01:20:45 刘绍禹的书房藏书众多,涉猎极广 ► 01:25:59 读书不快,但我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 ► 01:28:14 职业的“代签人”带坏了行业风气 ► 01:36:15 好书推荐:《魔术师》、《一个幻觉的未来》 ► 01:41:00 为你读诗:《租住地》
【本期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一聊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以及日本的动漫电影。 * 在宫崎骏的世界里,或者在他的价值观里,你可以很明确看到他对于童真,对于纯粹性的执迷。 * 他会告诉你,在你的日常生活,你的院子的隔壁可能就有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神奇瑰丽的世界。而且你会发现只有真正内心特别纯真的人,才可能在这样的世界里,所向披靡,或者能够收获友谊,能够获得成长。 * 所有超一流的天才,他的宏大的构想背后,都有一个很现实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有的时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当中少一样,可能都成就不了宫崎骏这样的动画大师。 * 为什么宫崎骏的一部37年前的作品在中国重映时还能有这么多人去观看?因为我们也非常清楚,这样的作品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个落幕时代的惊鸿一瞥。 2023年7月14日,宫崎骏动画新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映。图为影迷将片中角色蓝鹭与宫崎骏动画经典角色红猪融合的海报。(资料图/图) 【收听提示】 ► 03:22 能引发一波波热情的重映老片非常少 ► 04:39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主人公往往是少年少女或者儿童 ► 10:30 他对天空、风和飞翔的痴迷 ► 12:23 他所倡导的世界观,有时候与正常世界的运行法则背道而驰 ► 14:00《天空之城》的架空世界,创作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 ► 17:18 宫崎骏将对理想社会的寄托放在孩子身上 ► 19:20 战后昭和时代成长的创作者,有明显的世界主义特点 ► 25:31 宫崎骏动画吸收了很多欧洲和美国元素 ► 26:13 宫崎骏的作品包含了对他生长时代的单调性的不满 ► 30:29 最后一批用纸和笔去创作的动画人 ► 35:31 宫崎骏为什么每每说要退休又每每食言? ► 37:25 他商业上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 42:21 在电影里反思现代性 ► 50:51 宫崎骏会从一个核心形象、观点、画面来构造作品 ► 54:45 宫崎骏与新海诚,遥远的相似性? ► 55:22 新海城的动画故事背景特别写实,多以东京为背景 ► 59:43 动画是超越现实的,但它也是某种现实的曲折反应
【本期嘉宾】 主播: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凌越,诗人、译者,评论家。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访谈集《与词的搏斗》等。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诗人凌越老师,我们借着他出版的新书《为经典辩护》,来分享他的书评写作经历以及他对诗歌、文学等诸多领域的见解。 凌越老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曾任前《书城》杂志编辑,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访谈集《与词的搏斗》等。 * 经典就像恒星一样,几乎是很难撼动的。在整个文化史、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间,由于无数的批评家和重要的学者、诗人给它们的经典地位打下了铆钉,以至经典的地位难以撼动。虽然从更远的角度来看,这个恒星也在运动,但你很难清晰地感觉到这点,它几乎是不动的。 * 才华绝不重要,我知道很多有才华的人最后都毁掉了,才华以外全是那些平常的词,自律、爱、运气,但最重要的是忍耐。 【收听提示】 ► 01:20凌越的书评写作经历:与广州媒体的兴盛相勾连 ► 07:09 书评是广义的文学评论,具备独立价值 ► 14:10 纸媒衰落的同时,出版业反而比以往兴盛 ► 20:16 历史阅读是一个大坑,每个断代史都有大量要读的书目 ► 25:02 书评远不止评书本身,更是理解作者与其所处时代的过程 ► 26:07经典有它的恒定性和相对性 ► 31:11 文学史会受到当代思潮变化的影响 ► 33:22 剧烈的变化往往孕育新时代和新的经典诗人 ► 38:20 对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观点 ► 42:51 深圳旧天堂书店:凌越的二手书集散地 ► 46:03 如果一本书没有画的痕迹,会觉得没有看 ► 50:40 书籍的新旧是相对的,并不是写作的桎梏 ► 55:14 基于兴趣,和妻子做起了合作翻译 ► 58:59 一本最近读的书以及一句最近喜欢的话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倪剑青,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本期简介】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犬儒主义》这本书,《犬儒主义》是英国学者安斯加尔·艾伦的作品,我们邀请了这本书的译者,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倪剑青老师一起来聊古代犬儒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 * 在职场上现代人很容易认同这样的观点,一方面对自己的同事和上级可能有诸多抱怨,另一方面又要不得不摆出一副笑脸,去接下一个又一个派发给你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艾伦会说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伴随着行动能力瘫痪的怨恨,他的怨恨不会有任何实际后果,要么在阴暗的内心当中,要么在键盘上发泄怨恨,在日常生活中他该干嘛干嘛。 * 现代犬儒需要某种更高的素质,导致他从某种程度上以为自己洞察了某些真相。这个要求某种疏离感,如果没有足够的疏离感,是不会有洞察真相的机会的。就像一个整天看短视频傻乐的人,他不会觉有什么问题,只有他有某种疏离感了,一方面放不下手机,另一方面又厌恶自己,我怎么整天做这么无聊的事情。 【收听提示】 ► 00:58 译者可能是离这本书最远的人 ► 02:42安斯加尔·艾伦说教育是一种头脑的暴力 ► 04:20 考虑过把古代犬儒主义翻译成犬儒主义,把现代犬儒主义翻译成狗儒主义 ► 06:58 犬儒主义的观点就是我们要恢复自然,谢绝文明的污染 ► 07:19 古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方式 ► 11:38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伴随着行动能力瘫痪的怨恨 ► 18:10现代性是与古代世界断裂的一种表达 ► 20:18对当代来说虚无主义催生了犬儒主义 ► 29:43一个现代人,能够在现代践行古代犬儒主义吗? ► 35:58现代人是不健全的,丧失了真正作为人重要的东西 ► 40:42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内心的拒绝,小打小闹的 ► 42:25文化左派有很多幻想,幻想使得行动无能 ► 45:17对文明、技术的敌意,在各个民族中都是存在的 ► 50:35学院知识分子会更明显的体验到现代犬儒主义? ► 53:22实感地活很难对冲现代犬儒主义 ► 57:05割裂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是不可避免的 ► 58:59鲁迅的阿Q可能会更加接近于现代犬儒主义 ► 01:00:38现代犬儒跟庸众不一样,需要某种更高的素质 ► 01:02:55如何看待中文语境中犬儒这两个字? ► 01:12:18现代犬儒最大的问题是不行动 ► 01:16:09尽可能去参与是克服现代犬儒主义的方法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海飞,编剧,作品包括谍战剧《麻雀》《代号》《旗袍》《谍战深海之惊蛰》、谍战片《暴风》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聊一聊谍战剧,谍战剧有非常多的层次,有惊悚的剧情、悬疑的剧情、有阴谋算计、人性善恶,同时又有家国情怀、有英雄主义。但是近年来也受到一些诟病,大家觉得怎么谍战剧越来越不好看了,今天想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这样的话题。 * 最近比较多谍战剧不好看,是因为“浮夸”。它很多装出很冷静,装出很谍战的样子,特别是有些代号搞的很奇怪。表演浮夸、剧作浮夸导致的伪谍战太多。 * 我是一直自信的,我的自信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会成为一名作家,我只是一个初中生,然后我一直写,一直写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是在不停的试错中前行的。你试了十个错,五个是对的,对的里面再选三个你的专场的往前走,你就会做成事情。 【收听提示】 ► 01:18 近几年大家觉得谍战剧不好看了 ► 03:50每次开机都会有一封致主创的信 ► 05:31 《薄冰》在细节上会有所欠缺 ► 06:58 为什么会喜欢写谍战剧呢? ► 09:19 谍战解扣子是很有讲究的 ► 12:16 怎么会想写《旗袍》这样的谍战小说呢? ► 15:00影响过您的谍战小说是哪些呢? ► 22:11国产的谍战剧有一种偶像化的趋势 ► 24:26电视剧这个行业基本上是导演说了算 ► 26:56把谍战的写法用到电视剧中屡试不爽 ► 28:09谍战首先要考量的是信仰 ► 29:53怎么样让谍战剧变得独树一帜? ► 38:59谍战剧关键的要设扣解扣 ► 40:39谍战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如何做创新呢? ► 49:36在写作中会不会尝试将人物从神坛上拉下来 ► 51:21怎样去把握谍战与爱情的度呢? ► 53:55谍战剧不好看是因为浮夸 ► 56:35您相信会出爆款的,自信从哪里来? ► 59:59好谍战剧和伪谍战剧的区别是什么?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郑子宁,作家,代表作品有《东言西语》《中国话》《南腔北调》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的老朋友是郑子宁老师。郑子宁老师多年以来都是网络上活跃的汉语音韵学的普及者,今天我们想聊的话题是有关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上古汉语新构拟》。 *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声调是汉语的特征,但实际上中国人发现汉语有声调是很晚的事情。最早是当时梁武帝问“诶,我好像听说最近有人研究出来(汉语)是有声调的”,手下拍马屁说到“天子圣哲”嘛,就是四个声调。在这之前,中国人就没有说过汉语是有声调的,那当然也有可能,一是没有发现,二是汉语本来就没有声调。 * 实际上历史上也并不是真的一个叫仓颉的人,一次把体系设计完整,其实是一个拼拼凑凑堆堆叠叠的体系。在这样的基础,后来有一些适合当其他的词根的声旁再拿来用。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汉字体系。 * 我觉得在这种角度上来讲语言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不光是汉语,不比英语、法语低级,同样汉语也没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也没有比方言更高级,我觉得就是语言是一个不存在等级的事物。 【收听提示】 ► 01:50 一本关于上古汉语的书,为什么是用英语写的? ► 04:19 秦朝人说话没有声调,汉朝也没有? ► 09:0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中国三千年前就有了? ► 16:55 上古汉语是多音节的 ► 20:37 网上听到“上古汉语读《诗经》《楚辞》”,靠谱吗? ► 22:44 越南语里的上古汉语“拼图” ► 26:51 学学上古汉语里的“大舌音” ► 28:02 明朝人说“北京”,清朝人可能听不清 ► 31:30 英语和法语里类似的发音变迁:颚化 ► 34:00 古今说“鱼”时,嘴张得越来越小 ► 35:51 福建人说话更有上古风味? ► 38:16 痴迷语言“绝学”,郑子宁是怎么入坑的? ► 41:02 为什么说不存在“先进”的语言,也没有“落后”的语言 ?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 【本期简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学历是否仍然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严飞老师,分享他对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一书的看法。 严飞老师是牛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著作有《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等等。 * (精英阶层)为什么要到精英学校去获得文凭?就是希望在获得文凭以后,进入到从事劳动闲职的阶层当中来分配财富,而不是生产财富。在这样的阶层分野之下,文凭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衡量的价值的单位。 * 我们现在需要去落实的不是废除文凭,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提升我们教育公平的导向,不断地去解决教育不公平背后的弊端,给予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都可以在自己的教育领域里去认识、学习到一些最前沿的知识。 【收听提示】 ► 03:04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严飞的经历看文凭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 ► 10:13 一位社会学的毕业生:从拍纪录片转去了互联网大厂 ► 17:01 现在的学生好像身上少了一种松弛感 ► 22:21 我们也许会不自觉放弃一些内心热爱的东西,追求一个更加务实的未来 ► 23:28 “文凭无用论”的提出背景 ► 33:02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同样的大学学习,经历形成分野 ► 38:58 “文凭”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 43:18 普通人的阶层跃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48:28 文凭:精英圈层的通行证? ► 53:30 废除文凭是一种可行的解法吗? ► 57:27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低谷期应该怎么办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王笛,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历史学博士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继续来聊聊历史。很多历史学家,我们想象当中都是关注大江大河、王侯将相,大时代的历史。可是王笛老师打开方式不一样,他是通过微观的历史角度来解读历史。 王笛教授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的讲席教授,著作有《袍哥》《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碌碌有为》等等。 * 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说完全不写普通人,但是在写普通人时,是把普通人看作是一个大群体,千千万万民众、不会去描述某一个人,他怎么思考的?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故事。后来我们发现历史还必须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下层的角度。 * 如果按照过去的帝王史观、英雄史观,那我们来到世界上就是碌碌无为的,因为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我们是消耗资源的。但《碌碌有为》这本书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作为普通人把日常生活过好,把家经营好,就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收听提示】 ► 01:27 方言是一种微观历史 ► 03:56 文化由语言来传承,研究历史离不开语言 ► 09:05 对微观历史的兴趣的由来 ► 15:31 《奶酪与蛆虫》打开微观历史研究的开端 ► 20:42 既要研究宏观也要研究微观 ► 21:33 《袍哥》想带来的故事与历史讲述 ► 31:11 为什么热衷于有关茶馆的写作 ► 38:28 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 ► 42:40 怎么解读打麻将 ► 49:34 打麻将没有影响到成都的经济 ► 55:52 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是城市的交响乐 ► 56:10 城市现代化应该是更新而不是拆除 ► 01:00:42 当今研究古人的衣食住行的意义 ► 01:05:40 普通人把日常生活过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 01:09:29 《碌碌有为》:不要因为平庸而焦虑
【本期嘉宾】 主播: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朱琺,诗人、小说家、古典文献学博士 (受访者供图) 本期我们邀请了朱琺老师,来聊一聊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经典小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朱琺老师是诗人、小说家、古典文献学博士,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写过两本神奇的书,其中一本叫《安南怪谭》,用卡尔维诺的方式,来改写越南的民间故事。同时,朱琺老师,也是卡尔维诺的专业迷弟。 * 我曾经有过一个野心,这个野心到现在都可能还在进行当中,就是模仿意大利的卡尔维诺。在汉语中编一个《中国民间故事集》,我觉得我兼具学术跟文学的双重背景,我可以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 卡尔维诺不是单纯只让你哈哈一笑,不是那种喜剧性的效果,他超越了喜剧性,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他的文字所呈现出的世界,有一种类似柯希莫上树这个举动。他从沉重的大地向天空升起,而这种升起并不是没有负担的,并不是他要去否认那些苦难,而这些恰恰可能使得我们在另外的视角上来窥探世界,看到有哪些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时候看不到的东西。 【收听提示】 ► 04:12 朱琺是意大利童话当中的主角 ► 06:47 接近卡尔维诺的两种途径 ► 16:05 《安南怪谭》的创作背景与故事 ► 22:54 《安南怪谭》的一半是向《意大利童话》致敬 ► 24:55 为什么更想聊“祖先三部曲”? ► 29:47 《分成两半的子爵》和《半身的子爵》的差异什么? ► 39:52 如何看待《分成两半的子爵》 ► 49:35 《树上的男爵》它的悬空状态意味着什么? ► 56:05 《不存在的骑士》是否是对无个性人的一种指设? ► 01:08:19 如何看待卡尔维诺的幽默? ► 01:12:24 卡尔维诺是通过写古代的事,来关照他难以言说的20世纪吗? ► 01:18:51 怎么看待卡尔维诺那些让人惊叹的文学想象? ► 01:22:08 如何看待卡尔维诺写作中对文学自身的指涉? ► 01:28:46 卡尔维诺的作品在媒介间的不可译性 ► 01:34:22 卡尔维诺语言信息的密度、想象的魅力都是诗 ► 01:37:11 一本最近读的书以及一句最近喜欢的话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谭楷,《看熊猫》杂志执行主编、《科幻世界》前主编 (受访者供图)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了谭楷老师,来聊一聊关于熊猫的话题。谭楷老师是《科幻世界》前主编,也是大熊猫文化专家。他写过不少关于大熊猫的纪实作品,多年来还亲身参与大熊猫的野外保护工作。 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只有在发情交配的时候才有交往,一只母熊猫或者一只公熊猫,它们隔得很远互相没有交集。 在动物学上,大熊猫是拒绝包办婚姻,为了自由它可以做出很绝的动作,让你很难堪。 如果一个外星人到地球上,他会看到两面旗帜,一面是联合国旗帜,还有一面是熊猫的旗帜,这是我们在保护所有的动植物。 【收听提示】 ► 01:50 关于熊猫的两类书籍 ► 05:31 熊猫“人口普查” ► 06:16 饲养员会不会虐待熊猫 ► 07:01 熊猫是个动物,有很多坏习惯 ► 09:54 熊猫奶爸奶妈是个高危职业 ► 13:11 人工喂养一只大熊猫要付出多少 ► 21:33 公元685年,武则天与大熊猫出海 ► 22:10 因为熊猫专家胡锦矗,才开始关注熊猫 ► 25:14 中国大熊猫之父 ► 26:38 如何在野外跟踪大熊猫 ► 31:42 胡氏方法:看粪便识熊猫 ► 35:10 五一棚:世界上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 ► 39:31 为什么圈养大熊猫这么难 ► 42:03 熊猫是独居动物,互不往来 ► 42:43 姬姬:熊猫中的欧也妮·葛朗台 ► 51:16 熊猫是反对包办婚姻的 ► 58:54 旅游开发和修路使熊猫之间成了孤岛 ► 59:13 现在保护大熊猫的最大困境 ► 01:00:20地球上有两面旗帜,其中一面是熊猫的旗帜
【本期嘉宾】 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闫学新,电影主持人 【本期简介】 这是一期聊电影与电影主持的节目,今年五一有18部电影上线,应该是有史以来最拥挤的五一档。在这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头部电影主持人闫学新,来分享关于电影与电影主持的一些故事。 * 我还是觉得每个片子都有自己的细分受众了,不是所有的片子能达到所有的共鸣点,细分化受众越来越多。而且因为三年的疫情,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习惯有被打破,需要慢慢地恢复。 *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电影门童,给开门关门的服务员,中国电影门童就是最希望中国电影好的。电影院是社会化的特别重要的体现。电影院如果是正常的,是好的,那整个社会肯定也会好起来的。 【收听提示】 ► 01:32 18部新片扎堆五一档,有点费主持人 ► 05:01 连续主持19场发布会,每天会说同样的话吗? ► 08:23 看抖音、b站留言找一些抛梗接梗的信息 ► 11:19 现场的观众都是真观众吗? ► 13:38 电影发布会等于粉丝见面会吗? ► 15:14 有一部电影,没跑路演,没有发布会,票房也不错 ► 17:08 路演、发布会对票房的实际带动作用大吗? ► 21:00 三年疫情,大家走进电影院的习惯有被打破 ► 23:57 在发布会上会对电影卖相表现有预感吗? ► 25:15 有些演员跟吃饱人参一样充满能量 ► 29:28 沈腾身上有特别难得的松弛感 ► 33:04 从什么时候开始入行做电影主持 ► 35:10 电影主持是门手艺活 ► 38:26 主持工作中最难的是安排艺人嘉宾的各种发言 ► 42:09中外的影片的发布会有不同? ► 43:42做电影主持其中一点是必须得体力好 ► 47:42电影主持跟明星名人都是朋友吗? ► 50:28电影主持持续吸引你的是什么?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