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王华震,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斯皮尔伯格自传性电影《造梦之家》剧照。 (资料图)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三位主播来聊一聊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以及近段时间上映的他的电影《造梦之家》。 * 《星球大战》虽然是在1970 年代末才问世的,但基本上已经成了美国的民族神话,这个民族神话是由电影来创造的,本身就说明了电影之于美国人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意义。 * 如果他是16 型人格的话,也许是 INTP,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 i 型人。虽然他看上去非常成功,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但他在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最坚硬的、最核心的往事或者情感的时候,他其实是有非常多包袱的。 * 他经常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无个性的人,也许我们可以设想未来的某一天,如果 AI 可以拍电影,也许就是斯皮尔伯格的这种电影。 【收听提示】 ► 03:36《造梦之家》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 04:38《造梦之家》充满了影片和电影史互文的细节 ► 05:22 选择大卫·林奇来饰演约翰·福特本身是一种致敬 ► 08:48 他是书写世界电影史无法绕过去的一个人物 ► 10:04 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生涯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变迁 ► 11:32 电影的奇观性成了他的创作生涯最明显的脉络之一 ► 14:50 斯皮尔伯格试图用影片来修复成长期的裂缝 ► 17:39《造梦之家》中有很多关于犹太人和犹太习俗的细节 ► 21:32 斯皮尔伯格的很多片子都是成长片 ► 26:33 斯皮尔伯格可能是一个i 型人 ► 28:02 借《造梦之家》这部自传性作品来回顾美国电影 ► 31:22 星球大战基本上已经成为美国的民族神话 ► 33:58 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有种幼稚化的倾向 ► 36:38 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好莱坞的制片帝国 ► 41:02 新旧好莱坞大制作的区别 ► 43:06 斯皮尔伯格是个迷影者,对电影的娱乐功能有一种痴迷 ► 49:48 斯皮尔伯格在某些点上挺保守的 ► 53:36 他的电影当中极少出现性场景 ► 56:41 黎衡推荐影片:《人工智能AI》 ► 01:00:08 余雅琴推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 ► 01:03:23 王华震推荐影片:《少数派报告》 ► 01:06:37 如果 AI可以拍电影,也许就是斯皮尔伯格这种电影 ► 01:12:43 他的电影是为最大公约数的观众去拍的 ► 01:17:33 从影片中窥探斯皮尔伯格内心对美国的主流中产家庭的看法
【本期嘉宾】 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王沐,编剧、专栏作家、导演。代表作品《少女哪吒》《被水催眠》。 导演王沐 电影《温柔壳》剧照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关于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温柔壳》的话题。今天我们邀请的是《温柔壳》的导演王沐,一起跟我们聊一聊如何用电影表现精神受困者的世界。 * 这部电影是建立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建立在现实题材上。它更像是一个我们想把这个世界上那些微弱的美好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展示到大家的面前。 * 理解不代表所有的事情就可以过去,不代表她心里的刀子就可以放下,不代表这一切就可以和解。真正要去放下你心里的那把刀子,可能需要的并不是我去理解谁,而需要的是被爱。 * 每一个人的苦楚,每个人心中的那个阴影往往是来自于一个你已经遗忘的或者不容易察觉的角落。偏偏就是在那一刻情绪就没有忘掉,甚至你都忘了那个时刻,但是它就像是一个存储在你的身体里硬盘上的刻痕一样,在你运转的速度过快,或者遇到新的难题的时候,这个刻痕就会发出声音。 * 我怀念某种时代的情绪,更多的是我看到了那些人身上的犹豫,从小亲人都会面临的某些状况,他没有办法做出更好的选择,他不知道他该怎么办。那些犹豫是打动我的地方。那个形成了一个人最没有方向的时期,我不觉得那个时期是要拿出来被歌颂的,也不觉得那些人是可爱的。 【收听提示】 ► 03:05 为什么想拍一个小众精神群体? ► 04:22 他们追求和普通人一样平等的爱 ► 05:29 真实经历的集合,相爱的人出院后被拆散 ► 08:24 有些医院跟疗养院没有太大的差别 ► 10:39 有些病人的状态比刻板印象要来得柔和 ► 16:11 电影是童话般的梦,展示美好的可能性 ► 18:15 这个世界对成年人的不开心更苛刻 ► 20:30 导演身边亲人的精神问题 ► 26:23 写下来,这个事就过去了,消减哀伤的情绪 ► 29:41 人更习惯去共情陌生人反而忽略到身边亲近的人 ► 32:03 每个人心中的阴影往往来自已经遗忘或者不容易察觉的角落 ► 35:17 为什么在现场不跟演员讲戏 ► 37:22 我察觉到王子文身上那些温柔、易碎,充满破碎感的层面 ► 41:49 在现场会跟演员分享田野调查的信息吗? ► 45:35 我怀念东北的某个时代,看到了人身上的犹豫 ► 47:26 原本在东北采风,最后在泉州拍摄,他们这么苦,给他们一点安慰吧 ► 49:08 电影最后爱治愈了一切,是一个理想化的表达吗 ► 50:15 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维度,有人走出了他的困境 ► 51:26 《温柔壳》有过不同的版本吗? ► 52:38 这部电影拍的是被伤害的人,不是作恶的人 ► 54:58 拍电影要去想象未来、过程、恐惧感
【本期嘉宾】 主播 刘悠翔,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朱圆,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一聊中国神话的话题,包括《封神演义》里面不好拍的神话体系、《封神演义》影视化的最佳打开方式以及中国神话富矿未来影视化的可能性。 * 我们今天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很牛,可以说他是“大神”,但是在《封神演义》里面,恶人也是可以成神的,纣王这个被讨伐的对象最后也成为了神。 * 这就是一个PUA和反PUA的故事,他觉得姬发和殷郊从小被殷寿PUA,相当于伯邑考是冲破这个PUA的导火索。 * 神话人物会有一种转向,从天神转向了神性英雄。大禹就是一种历史人物被神化的感觉,再往上的话,女娲、伏羲、夸父这些听起来就好像是完全不存在的人。 * 很多神话一定要去找一个历史做依托,因为中国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就决定了什么事只有落实到历史上才有合法性,才能流传,不能天天讲一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所以就导致中国很多神话都被历史化了,或者有一些历史又被神化了的形式来流传。 电影《封神第一部》里,黄渤饰演的姜子牙向纣王进献封神榜。(资料图) 【收听提示】 ► 02:11 电影《封神第一部》跟小说《封神演义》基本无关? ► 05:12 《封神演义》为什么不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 ► 07:10 小说很难解决的问题是谁是好人 ► 08:01 《封神演义》最核心的设定是,天命有最终解释权 ► 16:59 神是神仙修道的最低等的一个层次 ► 20:01 纣王这样的恶人也可以成神 ► 22:06 《封神演义》被儒家伦理形成了一种自相矛盾 ► 24:34 《封神第一部》是一个PUA和反PUA的故事 ► 25:11 对姜子牙形象的改编 ► 29:51 《封神演义》的精彩之一在于道具 ► 33:23 哪吒在我心中是中国神话里的首位英雄 ► 42:46 杨戬跟二郎神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 49:06 如果要拍影视剧,什么样的神话人物有潜力 ► 50:14 伏羲、黄帝、杜宇相当于“外星人” ► 55:05 大洪水时代的女娲、后羿、大禹 ► 58:21 中国神话的特点:把历史人物神化 ► 01:02:53 蚩尤另外的故事版本 ► 01:11:56 中国神话要找历史做依托,才有合法性 ► 01:14:18 《楚辞》让中国神话创作变得非常飞扬 ► 01:20:39 中国神话为什么没有统一体系的原因 ► 01:23:34 《搜神记》的李寄斩蛇是很好的“大女主”神话 ► 01:26:31 《西游记》的取经团队至少是43人 ► 01:27:57 四大名著都和神话有关 参考书目: 闻一多《神话与诗》 李天飞《号令群神》 宝树编著《科幻中的中国历史》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 鲁迅《故事新编》
【本期嘉宾】 主播 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胡小鸥,作曲家。曾担任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作曲和音乐总监,为《我和我的家乡》《唐人街探案2》《一出好戏》《误杀2》《风起洛阳》《狂飙》等影视作品配乐。 【本期简介】 本期播客我们聊一聊关于影视配乐的话题。今天我们邀请的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作曲家胡小鸥先生,一起跟我们聊一聊影视配乐。小鸥老师给很多爆款的影视剧制作过配乐,包括电影作品《唐人街探案2》《一出好戏》,电视剧作品《二十不惑》,以及大热的《狂飙》等等。 * 我们接受的训练就是传统的作曲法,一张纸用笔写在上面,不依靠任何的乐器,连钢琴也不允许使用,靠内心听觉把音乐写出来。 * 我真的希望每年至少有一次机会我们能够按照地区的方式,去把这些民间音乐全部都采集回来,归纳出来。不是一定要用在影视音乐作品中,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 我永远在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这些未知的东西给我心灵上的撞击,以及未来作曲的灵感,能够提供很多以前想不到的。因为这些东西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收听提示】 ► 02:20《狂飙》的配乐难题:哪种乐器能体现年代感? ► 04:37 影视作品的重要场景配乐,对着画面一帧一帧做出来 ► 09:47 做菜跟配乐是相通的 ► 11:24 父亲曾是《科幻世界》主编,自己怎么选择做音乐? ► 14:15 喜爱的音乐类型和心中的偶像 ► 20:39 “唐人街探案”系列:用什么音乐表达邪念闪过? ► 23:19 好的配乐不能“抢戏” ► 26:48好的配乐和影视作品整体感的气质是一样的 ► 29:54 音乐创作者做影视配乐是一种升维 ► 32:17 坂本龙一的启示 ► 36:42 不依靠任何的乐器,靠内心听觉把音乐写出来 ► 42:08《平凡的世界》配乐:表达陕北生活不一定用唢呐,也可以是双簧管 ► 45:55不喜欢用喜剧音乐来表达喜剧画面 ► 49:48配乐如同调色 ► 52:35 《赘婿》里的爵士、布鲁斯,《风起洛阳》里的配乐“剧透” ► 58:57碰到从没见过的乐器 ► 01:02:06怎么用音乐表现青春? ► 01:04:38配乐是看不见的特效 ► 01:06:26取名小鸥:保持少年气,永远在发现新的东西
【本期嘉宾】 主播 宋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 刘绍禹:影评人、书评人,豆瓣账号为“室内滂沱” 程陌:B站up主,账号为“不止有书籍”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与两位读书博主刘绍禹、程陌在这间小书房里从他们最深切的生活感观着点,聊一聊他们最近几年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心态。刘绍禹是一名影评人、书评人,豆瓣账号为“室内滂沱”,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书房里谈天说地;程陌是一位B站up主,账号为“不止有书籍”,发起了《去你家读书好吗》的节目。 * 跟文学的自由相比,工作中的自由再大也比不了文学里边一页描述的自由要美丽。我觉得现实世界突然让我有一种特别颓丧的感觉,哪怕现实给了我自由,或者说我自己争取到了现实中的自由,但是它好像也不如我打开一本小说,翻开一段很美丽的描述那么有感觉。 * 我坐上公交车路过和穿过整个西二旗、后厂村的时候,我发现务虚这个事其实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你被忙忙碌碌的人包裹了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跟其他任何人在本质上有区别。 * 你带着文艺的心态去看冷酷的北京的时候,冷酷的北京也变得文艺了。 【收听提示】 ► 05:12 程陌:辞职后也很难停下休息--没有安全感 ► 10:49 程陌:跳出来尝试一种新环境是有益的 ► 12:16 自由职业不都是快乐的,但刘绍禹很适合这种方式 ► 16:07 早期的工作习惯影响了现在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 24:57 从理科工作转变为文科工作彻底改变了自己 ► 27:51 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是对自己的放逐 ► 33:02 大量的在职员工有与自己从事职业大不相干的规划 ► 36:39 记者、影评人和医疗销售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 38:48 刘绍禹:为了专注写书而选择离职 ► 40:33 程陌:图书行业的工作会产生疲惫的重复感 ► 45:46 北京不同的地方差异很大 ► 48:44 消遣类的软件对城市中的工作人群来讲是一个伟大的产物 ► 55:43 带着文艺的心态看待冷酷的北京时,北京也变得文艺了 ► 01:07:26 生活中会有潜移默化的事情对我们形成ptsd ► 01:17:18 《去你家读书好吗》的想法来源和录制收获 ► 01:20:45 刘绍禹的书房藏书众多,涉猎极广 ► 01:25:59 读书不快,但我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 ► 01:28:14 职业的“代签人”带坏了行业风气 ► 01:36:15 好书推荐:《魔术师》、《一个幻觉的未来》 ► 01:41:00 为你读诗:《租住地》
【本期嘉宾】 余雅琴,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黎衡,南方周末文化副刊部记者 【本期简介】 本期由我们编辑部的两位主播来聊一聊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以及日本的动漫电影。 * 在宫崎骏的世界里,或者在他的价值观里,你可以很明确看到他对于童真,对于纯粹性的执迷。 * 他会告诉你,在你的日常生活,你的院子的隔壁可能就有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神奇瑰丽的世界。而且你会发现只有真正内心特别纯真的人,才可能在这样的世界里,所向披靡,或者能够收获友谊,能够获得成长。 * 所有超一流的天才,他的宏大的构想背后,都有一个很现实的历史时期、历史背景,有的时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当中少一样,可能都成就不了宫崎骏这样的动画大师。 * 为什么宫崎骏的一部37年前的作品在中国重映时还能有这么多人去观看?因为我们也非常清楚,这样的作品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一个落幕时代的惊鸿一瞥。 2023年7月14日,宫崎骏动画新片《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上映。图为影迷将片中角色蓝鹭与宫崎骏动画经典角色红猪融合的海报。(资料图/图) 【收听提示】 ► 03:22 能引发一波波热情的重映老片非常少 ► 04:39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主人公往往是少年少女或者儿童 ► 10:30 他对天空、风和飞翔的痴迷 ► 12:23 他所倡导的世界观,有时候与正常世界的运行法则背道而驰 ► 14:00《天空之城》的架空世界,创作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 ► 17:18 宫崎骏将对理想社会的寄托放在孩子身上 ► 19:20 战后昭和时代成长的创作者,有明显的世界主义特点 ► 25:31 宫崎骏动画吸收了很多欧洲和美国元素 ► 26:13 宫崎骏的作品包含了对他生长时代的单调性的不满 ► 30:29 最后一批用纸和笔去创作的动画人 ► 35:31 宫崎骏为什么每每说要退休又每每食言? ► 37:25 他商业上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 42:21 在电影里反思现代性 ► 50:51 宫崎骏会从一个核心形象、观点、画面来构造作品 ► 54:45 宫崎骏与新海诚,遥远的相似性? ► 55:22 新海城的动画故事背景特别写实,多以东京为背景 ► 59:43 动画是超越现实的,但它也是某种现实的曲折反应
【本期嘉宾】 主播:黎衡,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凌越,诗人、译者,评论家。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访谈集《与词的搏斗》等。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诗人凌越老师,我们借着他出版的新书《为经典辩护》,来分享他的书评写作经历以及他对诗歌、文学等诸多领域的见解。 凌越老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曾任前《书城》杂志编辑,著有诗集《尘世之歌》、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访谈集《与词的搏斗》等。 * 经典就像恒星一样,几乎是很难撼动的。在整个文化史、文学史的演进过程中间,由于无数的批评家和重要的学者、诗人给它们的经典地位打下了铆钉,以至经典的地位难以撼动。虽然从更远的角度来看,这个恒星也在运动,但你很难清晰地感觉到这点,它几乎是不动的。 * 才华绝不重要,我知道很多有才华的人最后都毁掉了,才华以外全是那些平常的词,自律、爱、运气,但最重要的是忍耐。 【收听提示】 ► 01:20凌越的书评写作经历:与广州媒体的兴盛相勾连 ► 07:09 书评是广义的文学评论,具备独立价值 ► 14:10 纸媒衰落的同时,出版业反而比以往兴盛 ► 20:16 历史阅读是一个大坑,每个断代史都有大量要读的书目 ► 25:02 书评远不止评书本身,更是理解作者与其所处时代的过程 ► 26:07经典有它的恒定性和相对性 ► 31:11 文学史会受到当代思潮变化的影响 ► 33:22 剧烈的变化往往孕育新时代和新的经典诗人 ► 38:20 对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观点 ► 42:51 深圳旧天堂书店:凌越的二手书集散地 ► 46:03 如果一本书没有画的痕迹,会觉得没有看 ► 50:40 书籍的新旧是相对的,并不是写作的桎梏 ► 55:14 基于兴趣,和妻子做起了合作翻译 ► 58:59 一本最近读的书以及一句最近喜欢的话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倪剑青,上海财经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本期简介】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犬儒主义》这本书,《犬儒主义》是英国学者安斯加尔·艾伦的作品,我们邀请了这本书的译者,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教授倪剑青老师一起来聊古代犬儒主义和现代犬儒主义。 * 在职场上现代人很容易认同这样的观点,一方面对自己的同事和上级可能有诸多抱怨,另一方面又要不得不摆出一副笑脸,去接下一个又一个派发给你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艾伦会说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伴随着行动能力瘫痪的怨恨,他的怨恨不会有任何实际后果,要么在阴暗的内心当中,要么在键盘上发泄怨恨,在日常生活中他该干嘛干嘛。 * 现代犬儒需要某种更高的素质,导致他从某种程度上以为自己洞察了某些真相。这个要求某种疏离感,如果没有足够的疏离感,是不会有洞察真相的机会的。就像一个整天看短视频傻乐的人,他不会觉有什么问题,只有他有某种疏离感了,一方面放不下手机,另一方面又厌恶自己,我怎么整天做这么无聊的事情。 【收听提示】 ► 00:58 译者可能是离这本书最远的人 ► 02:42安斯加尔·艾伦说教育是一种头脑的暴力 ► 04:20 考虑过把古代犬儒主义翻译成犬儒主义,把现代犬儒主义翻译成狗儒主义 ► 06:58 犬儒主义的观点就是我们要恢复自然,谢绝文明的污染 ► 07:19 古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实际的生活方式 ► 11:38 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伴随着行动能力瘫痪的怨恨 ► 18:10现代性是与古代世界断裂的一种表达 ► 20:18对当代来说虚无主义催生了犬儒主义 ► 29:43一个现代人,能够在现代践行古代犬儒主义吗? ► 35:58现代人是不健全的,丧失了真正作为人重要的东西 ► 40:42现代犬儒主义是一种内心的拒绝,小打小闹的 ► 42:25文化左派有很多幻想,幻想使得行动无能 ► 45:17对文明、技术的敌意,在各个民族中都是存在的 ► 50:35学院知识分子会更明显的体验到现代犬儒主义? ► 53:22实感地活很难对冲现代犬儒主义 ► 57:05割裂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是不可避免的 ► 58:59鲁迅的阿Q可能会更加接近于现代犬儒主义 ► 01:00:38现代犬儒跟庸众不一样,需要某种更高的素质 ► 01:02:55如何看待中文语境中犬儒这两个字? ► 01:12:18现代犬儒最大的问题是不行动 ► 01:16:09尽可能去参与是克服现代犬儒主义的方法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海飞,编剧,作品包括谍战剧《麻雀》《代号》《旗袍》《谍战深海之惊蛰》、谍战片《暴风》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聊一聊谍战剧,谍战剧有非常多的层次,有惊悚的剧情、悬疑的剧情、有阴谋算计、人性善恶,同时又有家国情怀、有英雄主义。但是近年来也受到一些诟病,大家觉得怎么谍战剧越来越不好看了,今天想跟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这样的话题。 * 最近比较多谍战剧不好看,是因为“浮夸”。它很多装出很冷静,装出很谍战的样子,特别是有些代号搞的很奇怪。表演浮夸、剧作浮夸导致的伪谍战太多。 * 我是一直自信的,我的自信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我会成为一名作家,我只是一个初中生,然后我一直写,一直写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是在不停的试错中前行的。你试了十个错,五个是对的,对的里面再选三个你的专场的往前走,你就会做成事情。 【收听提示】 ► 01:18 近几年大家觉得谍战剧不好看了 ► 03:50每次开机都会有一封致主创的信 ► 05:31 《薄冰》在细节上会有所欠缺 ► 06:58 为什么会喜欢写谍战剧呢? ► 09:19 谍战解扣子是很有讲究的 ► 12:16 怎么会想写《旗袍》这样的谍战小说呢? ► 15:00影响过您的谍战小说是哪些呢? ► 22:11国产的谍战剧有一种偶像化的趋势 ► 24:26电视剧这个行业基本上是导演说了算 ► 26:56把谍战的写法用到电视剧中屡试不爽 ► 28:09谍战首先要考量的是信仰 ► 29:53怎么样让谍战剧变得独树一帜? ► 38:59谍战剧关键的要设扣解扣 ► 40:39谍战的套路都是差不多的,如何做创新呢? ► 49:36在写作中会不会尝试将人物从神坛上拉下来 ► 51:21怎样去把握谍战与爱情的度呢? ► 53:55谍战剧不好看是因为浮夸 ► 56:35您相信会出爆款的,自信从哪里来? ► 59:59好谍战剧和伪谍战剧的区别是什么?
【本期嘉宾】 主播:王华震,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郑子宁,作家,代表作品有《东言西语》《中国话》《南腔北调》 【本期简介】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的老朋友是郑子宁老师。郑子宁老师多年以来都是网络上活跃的汉语音韵学的普及者,今天我们想聊的话题是有关上古汉语的经典著作:《上古汉语新构拟》。 * 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声调是汉语的特征,但实际上中国人发现汉语有声调是很晚的事情。最早是当时梁武帝问“诶,我好像听说最近有人研究出来(汉语)是有声调的”,手下拍马屁说到“天子圣哲”嘛,就是四个声调。在这之前,中国人就没有说过汉语是有声调的,那当然也有可能,一是没有发现,二是汉语本来就没有声调。 * 实际上历史上也并不是真的一个叫仓颉的人,一次把体系设计完整,其实是一个拼拼凑凑堆堆叠叠的体系。在这样的基础,后来有一些适合当其他的词根的声旁再拿来用。逐渐形成了今天这个汉字体系。 * 我觉得在这种角度上来讲语言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级低级之分。不光是汉语,不比英语、法语低级,同样汉语也没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也没有比方言更高级,我觉得就是语言是一个不存在等级的事物。 【收听提示】 ► 01:50 一本关于上古汉语的书,为什么是用英语写的? ► 04:19 秦朝人说话没有声调,汉朝也没有? ► 09:0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中国三千年前就有了? ► 16:55 上古汉语是多音节的 ► 20:37 网上听到“上古汉语读《诗经》《楚辞》”,靠谱吗? ► 22:44 越南语里的上古汉语“拼图” ► 26:51 学学上古汉语里的“大舌音” ► 28:02 明朝人说“北京”,清朝人可能听不清 ► 31:30 英语和法语里类似的发音变迁:颚化 ► 34:00 古今说“鱼”时,嘴张得越来越小 ► 35:51 福建人说话更有上古风味? ► 38:16 痴迷语言“绝学”,郑子宁是怎么入坑的? ► 41:02 为什么说不存在“先进”的语言,也没有“落后”的语言 ?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 【本期简介】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探讨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学历是否仍然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严飞老师,分享他对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文凭社会》一书的看法。 严飞老师是牛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著作有《悬浮:异乡人的都市生存》《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等等。 * (精英阶层)为什么要到精英学校去获得文凭?就是希望在获得文凭以后,进入到从事劳动闲职的阶层当中来分配财富,而不是生产财富。在这样的阶层分野之下,文凭就变成了一种可以衡量的价值的单位。 * 我们现在需要去落实的不是废除文凭,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提升我们教育公平的导向,不断地去解决教育不公平背后的弊端,给予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都可以在自己的教育领域里去认识、学习到一些最前沿的知识。 【收听提示】 ► 03:04 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严飞的经历看文凭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 ► 10:13 一位社会学的毕业生:从拍纪录片转去了互联网大厂 ► 17:01 现在的学生好像身上少了一种松弛感 ► 22:21 我们也许会不自觉放弃一些内心热爱的东西,追求一个更加务实的未来 ► 23:28 “文凭无用论”的提出背景 ► 33:02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同样的大学学习,经历形成分野 ► 38:58 “文凭”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还是障碍? ► 43:18 普通人的阶层跃迁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48:28 文凭:精英圈层的通行证? ► 53:30 废除文凭是一种可行的解法吗? ► 57:27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低谷期应该怎么办
【本期嘉宾】 主播:李邑兰,南方周末记者 嘉宾:王笛,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历史学博士 【本期简介】 本期我们继续来聊聊历史。很多历史学家,我们想象当中都是关注大江大河、王侯将相,大时代的历史。可是王笛老师打开方式不一样,他是通过微观的历史角度来解读历史。 王笛教授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的讲席教授,著作有《袍哥》《那间街角的茶铺》《消失的古城》《碌碌有为》等等。 * 我们过去的历史,不能说完全不写普通人,但是在写普通人时,是把普通人看作是一个大群体,千千万万民众、不会去描述某一个人,他怎么思考的?他的生活经历,他的故事。后来我们发现历史还必须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下层的角度。 * 如果按照过去的帝王史观、英雄史观,那我们来到世界上就是碌碌无为的,因为我们对社会没有贡献,我们是消耗资源的。但《碌碌有为》这本书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作为普通人把日常生活过好,把家经营好,就是我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收听提示】 ► 01:27 方言是一种微观历史 ► 03:56 文化由语言来传承,研究历史离不开语言 ► 09:05 对微观历史的兴趣的由来 ► 15:31 《奶酪与蛆虫》打开微观历史研究的开端 ► 20:42 既要研究宏观也要研究微观 ► 21:33 《袍哥》想带来的故事与历史讲述 ► 31:11 为什么热衷于有关茶馆的写作 ► 38:28 成都是个大茶馆,茶馆是个小成都 ► 42:40 怎么解读打麻将 ► 49:34 打麻将没有影响到成都的经济 ► 55:52 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是城市的交响乐 ► 56:10 城市现代化应该是更新而不是拆除 ► 01:00:42 当今研究古人的衣食住行的意义 ► 01:05:40 普通人把日常生活过好,就是对社会的贡献 ► 01:09:29 《碌碌有为》:不要因为平庸而焦虑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