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的话】 大家好,你即将收听的新一期节目是关于何伟的新书《Other rivers:A Chinese Education》.尽管成为他的读者很久了,也深受他的《江城》影响,但我从来没有认真聊过作为一个涪陵人阅读《江城》的体验。最近,他出版了新书,在阅读新书的过程中我正好在进行一些与家乡有关的思考,因此读书体验非常复杂。 阅读中,我主要拥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是作为同样对非虚构写作有兴趣的写作者视角;一个是作为离开涪陵已久并且没有想过回到涪陵的涪陵人视角。 这期节目只是一个我阅读的初体验,在这份初体验里有很多澎湃的情绪,来自于我的好奇,也来自于我的疑惑。 正如我在节目中提到的,如果说1996年去往涪陵更多是一种被动的选择,那二十几年以后,为什么何伟还想回到涪陵继续生活。二十年后的涪陵还能提供给他什么呢?这是我作为一个涪陵人,同时作为一个在流动中的人不断思考的问题,我需要在变化中不断思考和判断,“这里或那里能提供给我什么”。但我不知道何伟的判断是什么,他的写作动力是什么? 在这期播客我更多是发问,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答案。 【联系我】 📢一则通知 《读笨书Read or die》已经上架各个播客平台,包括不限于苹果podcast,Spotify,substack等,如果想要订阅《读笨书》的newsletter欢迎大家发邮件给我,或者去微博@过细雨查找订阅方式,我会不定期更新,虽慢,但更。 以及,豆瓣《读笨书》也上架了,欢迎大家去给我评分。别骂我,主播很脆弱! 微博@过细雨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来信】 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七期读笨书,本期节目由我和我在台湾认识、目前正在阿姆斯特丹读硕的朋友一起录制。我们在飞地书店结识,匆匆一面,回到各自读书的国家以后一直关注着对方的动态。上次和她解释我对她的好感来自于,在我很累的时候,她一直安慰我、让我回去休息。用她的话说是:要想得到i人的好感,就放她回去独处。 除此以外,在聊天中,我才知道她也是重庆人。我们都读了《疼痛部》,也都很喜欢《疼痛部》,年初交换了书单,约好要一起录制一期节目。不过你听完就会知道,我们只是借书发挥。希望你听得愉快,和我一起感受嘉宾和阿姆的魅力。 【嘉宾介绍】 佳戚,正在阿姆斯特丹读心理学硕士 part1移动 00:00:00-00:01:02嘉宾自我介绍,选题介绍 00:01:02-00:04:05我们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读《疼痛部》 00:04:05-00:05:06火车、交通工具提供了一个流动的读书语境 00:05:07-00:09:23怎样理解当下的“流亡”,“我的离散是带着对自己特权的反思” 00:09:24-00:10:35台湾的年轻一代不太面临离散问题(只是一个切面) 00:10:36-00:11:48移动的理由各不相同 00:11:49-00:12:52刚到一个城市(国家)会留意什么? 00:12:53-00:14:02刚到阿姆就迅速摸清了这座城市有哪些文娱活动 00:14:13-00:15:55在一个新的地方,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 part2语言 00:15:57-00:16:50使用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人格 00:16:51-00:17:16去亚洲超市会使用粤语 00:17:17-00:23:25英文是一个面具,带上面具会更外向、更直接 00:23:26-00:29:25两个重庆人的“方言时刻”,出现了主播从来没有听过的“礼貌的重庆话”!!! 00:29:25-00:31:47荷兰语在荷兰意味着什么 part3阿姆 00:31:48-00:32:53阿姆红灯区的隔壁就是中国城 00:32:54-00:33:55阿姆是一个成人版的迪士尼乐园 00:33:56-00:35:57《疼痛部》里提到的荷兰人不爱拉窗帘是真的 00:35:58-00:38:50荷兰人对坦诚、直接的性格有近乎执念的骄傲 part4台湾 00:38:51-00:40:00对台湾的关注是长期的 00:40:01-00:41:55台湾的城市风貌更复杂、更多样,阿姆的辨识度很高 00:41:56-00:44:19对台湾的想象来自于台湾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00:44:20-00:44:55台北车站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00:44:56-00:48:00同样使用中文,中文也各有差异 00:48:01-00:49:35不管在哪里,婚姻制度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当作一种流动的手段 00:49:36-00:50:00在异国,一个用词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立场和价值取向 00:50:01-00:52:00女性的被催婚时刻
【主播的话】 本期节目,读笨书关注金爱烂是如何书写贫穷的。我们选择了两个金爱烂的文本,一个是出自于《你的夏天还好吗》短篇集里的最后一篇《三十岁》,一个是选自《滔滔生活》里的《圣诞特选》。读笨书将金爱烂的文本与在英国生活所观察到的社会贫富相联系,我们倾向描述一种当代的贫穷——不是物质上的绝对匮乏,而是一种生活的临时状态,日常的窘迫。 在本期播客里,读笨书把金爱烂的贫穷书写指南分成了三个部分:时间;空间;言语。最后一个部分源自生活观察,言语中透露出的“常识性”缝隙,也是贫富的体现。 祝大家收听愉快。 Show notes 引入 00:00:00-00:03:36节目的来源,金爱烂是一种视角 00:03:37-00:04:19当代的贫穷是一种临时的生活状态,一种日常中的窘迫 视角一,时间 00:04:20-00:06:00贫富差距体现在一个人处于等待状态时会如何度过,富人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 00:06:00-00:06:56考试失去的是各种各样的关系 00:07:00-00:08:12《三十岁》里的“我”不断提到年纪,数字在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 00:08:13-00:10:19西方世界能读懂金爱烂吗?英国书店很容易见到韩江,但几乎见不到金爱烂(节目里口误,把《素食者》说成了《植物妻子》) 视角二,空间 00:10:20-00:13:08空间的写法一,"窗” 《小偷家族》里的烟花戏,导演没拍出的部分是阶级的残忍link《三十岁》的笔记本窗户 00:13:19-00:16:11空间的写法二,通过写空间的逼仄写出了情感的不安 穷人欲望的被点燃,《圣诞特选》里哥哥的欲望被爱情点燃 00:16:12-00:17:41空间的逼仄带来身体与情感的双重小心 00:17:42-00:18:28空间的写法三,声音 《圣诞特选》里哥哥与女友亲热时被窗外小孩的吵闹声打断 00:18:29-00:19:09声音是隐私的体现 00:19:10-00:20:21气味的侵入性更强 视角三,言语(“常识的缝隙”) 00:20:22-00:24:01“常识”背后也是阶级的体现 【本期封面】 from天才女友波 【提到的作品】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滔滔生活》金爱烂 《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素食者》韩江
【主播的话】 不能上街的日子,才知道上街的重要性。 几张漫游的明信片 show notes: 00:00:00-00:03:50选题的由来,不能上街的日子,意识到街道的重要性 00:03:51-00:05:06漫游”、上街的性别化;漫游者在法语中是形容男性 00:05:06-00:05:52重庆话里的街(gai)娃儿,是形容在街上无所事事的人,但大多数也是用在男性身上 00:05:53-00:06:32关于漫游者的银幕形象,来自于《绝美之城》 00:06:33-00:08:08上街性别化的背后,是空间的性别化;男人可以任意上街,女人上街需要理由 00:08:08-00:08:54伍尔夫上街的理由,“买一支铅笔” 00:08:55-00:10:44街头漫步改变了“我”与“城市”的关系 00:10:45-00:13:14《卫报》提到伍尔夫的Mrs Dalloway的姓氏,暗示了她喜欢漫步(dally有缓慢移动的意思) 00:13:14-00:16:00上街是一种“灰尘的平衡”,上街改变了我与房间的关系 00:16:15-00:18:14《牵小狗的女人》,一个女人独自出现在一个地方,一定会引起注意 00:18:18-00:19:07拍vlog是否赋予了女性独自出门探索城市的正当性? 00:19:08-00:22:49当集会在公共空间聚集起来时,街道本身就是政治议程上的一项内容 【提到的作品】 《绝美之城》 《漫游女子》劳伦·埃尔金 Street Haunting:A London Adventure 《牵小狗的女人》契诃夫
【主播的话】 大概几周以前,我隐约感觉到全世界都在书写一种叙事是“妈妈走后”。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人都在想象妈妈走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妈妈作为大家族里小家与小家间的纽带,一旦断了,整个家族就会分崩离析,脆弱不堪。“妈妈走后”也像是后疫情时代的一种生活写照,旧有的联系断掉了,新的联系还在建立中。 我们不断想象“妈妈走后”的生活,也是在想象一种生活的未来。 【本期封面】 来自我的朋友,小波 【本期内容】 00:00:00-00:03:24重新介绍节目(不想听可以跳过) 00:03:25- 00:06:55怎样发现的“妈妈走后”的叙事,从近段时间国内出版的小说中,从国产剧中 00:07:18-00:08:20往前没有“妈妈出走”的文本,但有大量的“男性出走”文本,“男性出走”会被美化成男性远航,在男性出征的英雄史诗里,女性的戏剧动作通常是等待 00:08:29- 00:09:06经典的“女性出走”文本有易卜生《玩偶之家》,在易卜生的基础上有一个《玩偶之家》的续写 00:09:07- 00:11:10《玩偶之家.下集》在“娜拉出走”的基础上进一步写了“妈妈出走” 00:11:11-00:16:25《玩偶之家》问的是娜拉出走后回不回的问题,《玩偶之家.下集》回答的是,娜拉出走了一定要回去,因为她想带着自己的女儿完成一次彻底的出走 00:16:16-00:19:21梳理文本里“女性出走”的理由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女性受到外在的、直接的因素,例如家暴;另一种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某种匮乏,是更文学性的 00:19:22-00:20:51今天的女性是在各种意义上“出走” 00:20:52-00:22:00为什么女性作家必须书写自己的母亲?母亲与写作有什么关系 00:22:03-00:22:50写作是完成一次身份认同,写作是与时间夺权 00:22:52-00:23:32写母亲,就会写身体;身体是母女共同感知时间、感知疼痛的方式 00:23:33-00:28:20两个写母亲的文本 00:28:23- 00:31:40《妈妈走后》里妈妈与桂这组人物关系非常微妙,作者写桂是一个完全女儿的视角 00:31:42-00:33:42 结尾,祝妈妈和女儿都能快乐、自由 【本期提到的作品】 电视剧: 《爱情而已》 《故乡,别来无恙》 书: 米歇尔·佐纳《妈妈走后》 易卜生《玩偶之家》 卢卡斯·纳斯《玩偶之家·下集》 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 向田邦子《隔壁的女人》 马雁《马雁散文集》 樊小纯《不必交谈的时刻》 非虚构报道: 《逃离家暴后,一对母女的漫长重逢》 《被两地驱逐的人》 纪录片: 《日常对话》
【本期引入】 (本期引入,我选了自己参加完巴以的活动后用虚构的人物写的一大段话) 用的最多的单词是weird,it‘s so weird,sally说。一边是穿着精美的白人在市中心为即将到来的圣诞假日购物,一边是举着旗子和标语牌的各种肤色的人在为战争中死去的小孩、女人呼吁。so weird. 更奇怪的是,当你作为一个亚洲人,作为一个中间人,你站在人群里时不时望到和自己拥有相同肤色的人,竟然感受到的是恐惧。 sally接着说,你知道吗?我最害怕的不是其他人,正是同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不论做了什么,哪怕什么都没做,告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 我们站在这里有各种理由,私人的,公共的,我来到这里不是为了提出诉求,在我的国家,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我站在这里,是为了保存记忆,捍卫记忆。 可以永远假装世界上有圣诞老人,但小孩们必须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更多的小孩和女人正在死去。 我说merry Christmas!她说这听起来真的很像诅咒。 【嘉宾介绍】 书林,在伦敦读社科的爱足球性感人;主播,在非伦敦地区读社会学的散步爱好者 shownotes: 00:00:00-00:04:40主播留学背景介绍,不同目的的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 00:04:40-00:04:59伦敦与非伦敦的区别 00:05:00-00:09:30我们是在怎样的一个时刻决定留学,我们父母的态度 00:09:30-00:11:40说服家里人同意留学的策略,找准家里可以吹耳旁风的人 00:11:40-00:16:50我们是如何与英国建立联系(嘉宾书林通过足球,主播通过参加学术活动,起来发言等) 00:16:50-00:17:05“在伦敦,一天要喝五杯咖啡” 00:17:05-00:18:50以台北作为分水岭,在英国的状态分为两个时期,台北前,台北后 00:18:51-00:19:45如何寻找学术活动的资源,关注老师的社交网络,看老师在关心什么 00:19:46-00:21:46在课堂上,seminar上,学术讲座上积极发言,这种积极来自于疫情后对人的好奇,对关系的好奇 00:22:08-00:29:40伦敦会把一切变得复杂、多元的同时,把一切变得简单、同质化 00:29:41-00:31:07在异国聊台湾和香港是一个初筛 00:31:23-00:34:35"you have to go”,我们参加的巴以游行,书林分享社区游行(来自小旗的一条微博@旗的二次申辩) 00:34:40-00:36:01非伦敦的巴以游行,亚洲面孔很少很少。参加游行的理由是,“In our thousands,in our millions,we are all Palestinians”(我们都是巴勒斯坦人) 00:37:46-00:39:00联系总是需要自己去发生的 00:39:01-00:40:10参与活动是一种很复杂的感受,但要体验 00:40:51-00:44:00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非常不同的情景 00:44:01-00:45:13流动是为了体验不同的位置
大家好,这里是新一期《读笨书》,本期我聊了女性写作,女性作品。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缓慢阅读李翊云的《我该走了吗》,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之前看的获了金马奖的影片《石门》,我还在李翊云的写作观里想到林奕含。李翊云不写cliche(陈词滥调),林奕含讲“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林奕含影响了我的写作观,就是人应该诚实地写作。但什么是诚实地写作,后来我又从金爱烂的一篇访谈里读到“准确的语言”。对我来说,准确地写作就是诚实地写作。“我的语言”就是足够精准的语言,当我的语言足够精准,我的语言才是我的。 《石门》的提问环节里,一位观众举手问黄骥导演“成为妈妈是否是一种诅咒”,那天是英国的母亲节,台上的两位女性都是母亲,气氛一度有点诡异。但导演温柔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对我来说,我更在意的是,这个问题只能问向一位母亲。就像李翊云的小儿子去世以后,人们只能去向她要答案。但我要问,凭什么?谁给了人们这样的权利去质问一个母亲,她必须回答吗?她在她的小说里一直回答了也提问了,人们真的在意吗? 最后我提到女权主义,身处国外,有很多女性社群,时至今日我依然警惕这些社群,因为对我来说,有群,就有中心;有中心,就有权力。而性别之上,还有阶级。《石门》呈现了一个非精英式的女性反抗,她反抗得如此不彻底,她也反抗得如此不明显,但作为观众,我都看到了。 女权不仅应该是话语上的,也应该是行动上的。一种小小的行动,也是行动。祝大家收听愉快! 片尾曲:《石门》放映结束后的录音
因为看到李翊云小儿子去世的消息,太痛苦了,很想问 她可以不写吗
大家好,这里是读笨书的新一期节目,我听了热美式女士录制的台北之旅A面,立马想要录制一期reaction。依然没有show notes的一期放飞节目,台湾系列主播就free一下喽。 大家也自由收听!
大家好,这里是莉莉编剧播客的第二期,本期内容非常长,感谢你付出时间和耐心收听。因为录制设备非常有限,加上主播个人精力有限,所以这一个小时大家就当加入我们的聊天室一起聊天就好! 本期我们聊到了我很关心的离散问题,也聊到了同婚问题等等。这期还有彩蛋,到时候再在评论区公布!祝大家收听愉快! (本期节目封面是播客里提到的莉莉的剧本改成的漫画)
随机录制的一期,依然没有show notes,大家随机听听。
读笨书的听众你们好,这里是台湾之旅的第一期节目。 本期节目的嘉宾除了我和莉莉编剧,还有她的女友和我的朋友热美式。 and不是我不想写详细介绍,是我多写一个字都很危险。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